首页

浙江省丽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丽水市2021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高一语文试题卷(2022.6)本试题卷共8页,四部分,23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卷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流水号、考生号填写清楚。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是一部鸿篇巨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近几年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中,比较受青睐的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一是跨媒介阅读,旨在通过引入《红楼梦》相关影视作品、戏剧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比较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一是跨媒介学习视域下的创意读写,比如绘制“红楼朋友圈”“群芳谱”,评选“最美丫鬟”等,旨在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写作或跨学科融合创作中完成对人物个性和人物关系的把握;一是把教材中规定的六大任务进行分解设计,主要集中在前五回分析,人物形象与人物命运、诗词解读,青春红楼等。这些教学策略以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跨媒介阅读与创意读写等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整合能力,却集中在人物品评;从人物入手研读《红楼梦》固然有助于理解主题,但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抽取出来之后,无数描写琐碎生活的小情节要如何安放?要如何解读这些大情节、小情节才能贴合主题,助力整体阅读观的发展呢?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当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情节”方面着力不足。在西方叙事学中,从古典情节观到传统情节观,再到经典情节观,都强调情节需要“安排与组织”。情节的安排与组织不可避免承载着创作者意图,或指向人物形象,或指向主题演绎,中国古典小说亦如此。《红楼梦》情节交错,人物众多,突破了古代小说的线性结构,编织出艺术水平极高的网状结构,加之作为世情小说,情节上少了些惊心动魄,多了些琐碎日常。这种因缺少波澜、多线并行的情节往往被追求阅读速度的学生“嫌弃”,阅读的搁浅甚至放弃是常态。“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也是读者初读文本时最感兴趣和最需关注之处,是进入研讨、鉴赏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应该先突破《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故事情节。关注情节艺术更有助于学生培养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发展整体阅读观,更契合整本书阅读的内核。(苏远勤《叙事艺术:<红楼梦〉整本书有效阅读的支点》,有删改) 材料二选项小计(人)比例完全未读113.55%读了一部分9831.61%粗略读完,了解大致情节14546.77%认真读完一遍,情节较熟4012.9%读了不止一遍,情节很熟165.16%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10某中学高一年级对《红楼梦》阅读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材料三“整本书”的“整”,突出的是阅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是针对应试教育背景下长期的片段阅读、片面阅读导致的支离破碎的“语文”体验,所提出的一种纠偏正误的补救办法。这对于弘扬我们的母语文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十分明显。“语文”原本是一门很美的学科,但不当的应试教学,把完整的美篇碎片成字、词、句,文字的意境、美感就在这样的分解中丧失殆尽。更可怕的是“微时代”带来的微文、微信息,每天都在冲击、充斥我们的视界,我们的阅读能力在方寸视屏中渐趋退化。各种碎片化、浅表化的快餐式阅读,带来的是暂时的愉悦与虚假的成就感,无助于养成完整阅读、纵深思考的良好习惯。“整本书阅读”就是要读原著。感受那些文字,读懂整个的故事情节,认识故事中鲜活生动的人物,想象他们的举止言谈,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进而认识当时的社会人生,思考名著的主题,对名著的语言文字做多元化的审美鉴赏。如何进行《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首先要确定阅读的内容和重点,还需要设置阅读任务。任务的构成应该包括:正确地选择版本,通读前言和回目;重点阅读小说的前五回,勾画主要人物关系图表;以两条情节主线为核心,通读相关情节并归类,认识小说的主题;深度阅读关键情节,理解它们在全书中的不同作用;体会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命运遭际,试做点评;品赏小说的语言,撰写评析短文,或练习仿写。当然,仅有“阅读”和小写作也还是不够的。新课标该项学习任务的全名可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研讨是增加中学生主体参与和体验难度的重要渠道。什么样的研讨才是有效的?一种好的研讨需要教师课前设计,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思考,要求学生小组开展互助式学习、讨论,推举小组代表课堂汇报交流;教师应善于从交流中发现闪光之处,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那些奇思怪想需要纠偏指误,不能因为学生观 点新异,就一概视为“创新思维”予以认同,那显然是更为有害的误导。(俞晓红《<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与实践》,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充分肯定了跨媒介阅读与创意读写等活动对学生整合能力的强化,也指出了这种方式只集中在人物品评上的不足。B.不管是西方叙事学还是中国古典小说,都强调情节的“安排与组织”,而时下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C.“整本书阅读”必须要读原著。无论是简洁版、连环画版,还是电影、电视剧、戏曲等,都对“整本书阅读”毫无助益。D.材料三中,强调“整本书阅读”中的一个“整”字,突出的是阅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否定的是阅读的片段性和片面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运用跨媒介阅读教学模式,其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引入《红楼梦》相关影视、戏剧作品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B.“情节”是小说的核心要素,是初读文本时最感兴趣和最应关注之处,是研讨、鉴赏的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红楼梦》的情节。C.“微时代”的各种碎片化、浅表化的快餐式阅读,导致人们阅读能力渐趋退化,对养成完整阅读、纵深思考的习惯没有帮助。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对“整本书阅读”推行予以了肯定,也都对当前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议。3.结合材料,对如何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做法的阐述,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引导学生在跨学科融合创作中完成对人物个性和关系的把握,可采取“跨媒介学习视域下的创意读写”的教学模式。B.教师可以《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为突破点,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故事情节,培养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发展整体阅读观。C.要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首先应确定阅读内容和重点,然后再设置阅读任务,最后认真落实,这样就能做好这项工作。D.在指导学生研讨时,教师可运用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思考,小组互助式学习、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等方式,并注意纠偏指误。4.从材料二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该结论形成的原因。5.周汝昌先生认为,“世人看《石头记》,多赞其写大排场,大局面举重若轻,笔力十分可观。我谓雪芹之 笔能大能小,大则如屋椽,小则如绣针,大固可观可佩,而小却更觉有情有味”。请你就雪芹之笔“能大能小”各举一例,并作简要说明。【答案】1.D2.B3.C4.结论:大部分同学没有认真读完一遍《红楼梦》(只有少部分同学认真读完了一遍《红楼梦》)。原因:①《红楼梦》情节交错,缺少波澜,人物众多,多线并行,这往往被追求阅读速度的学生“嫌弃”。②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长期的片段阅读、片面阅读而致的支离破碎“语文”体验,让学生对“整本书阅读”兴趣不高。③“微时代”带来的微文、微信息,让我们的阅读能力在方寸视屏中渐趋退化,让学生厌烦大部头的“名著”阅读。5.示例:大:①清虚观打醮。打醮当天,贾府门口“车辆纷纷,人马簇簇”,乌压压的站了一街的车,贾母的轿已经走了老远了,门口的下人们还没上完车。如此浩大的场面,不得不让人惊叹贾府的奢华。②秦可卿的葬礼。一个宁国府的长孙媳妇去世,四王八公全部聚集,甚至于,连北静王都是亲自随祭。天子脚下,如此的排场,估计也是屈指可数的了。小:①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中的为凤姐祝寿。如何攒金、如何发放,人有各位主子、各房丫鬟,尤其是尤氏之八面出锋和与凤姐机趣对话,作者不厌其烦,娓娓道来,小中有趣有味。②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对黛玉、熙凤、宝玉的描写。对黛玉外貌的描写,从众人的角度、宝玉的角度;对熙凤、宝玉的出场,从侧面烘托到正面描写,从外貌描写到服饰细描:刺绣般描绘,不厌其烦,小中有趣有味。③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对读书问题的回答。先是贾母询问,黛玉的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之后听到贾母说迎、探、惜三春没读过什么书,待宝玉问时,她随即改口“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这件小事,作者娓娓道来,尽显林黛玉之聪明、敏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充分肯定”错误,原文是“在一定程度上”。B.“时下整本书阅读”错误,文本只指《红楼梦》,以偏概全;“远远不够”,文中为“着力不足”。C.“都对‘整本书阅读’毫无助益”错误,原文是“‘整本书阅读’就是要读原著。感受那些文字,读懂整个的故事情节,认识故事中鲜活生动的人……”,但并不能推断出“无论是简洁版、连环画版,还是电 影、电视剧、戏曲等,都对‘整本书阅读’毫无助益”的结论,说法绝对。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核心要素”错误,原文为“要素之一”。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C.“……这样就能做好这项工作”错误,文中是“仅有‘阅读’”和小写作也还是不够的。新课标该项学习任务的全名可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研讨是增加中学生主体参与和体验难度的重要渠道”,可见,只做到这些是不够的。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问卷调查的图表可知,认真读完《红楼梦》,对情节很熟或比较熟悉的同学只有56人,未读、读一部分、粗略读完的同学占大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结论:大部分同学没有认真读完一遍《红楼梦》(只有少部分同学认真读完了一遍《红楼梦》)。原因:根据“《红楼梦》情节交错,人物众多,突破了古代小说的线性结构,编织出艺术水平极高的网状结构,加之作为世情小说,情节上少了些惊心动魄,多了些琐碎日常。这种因缺少波澜、多线并行的情节往往被追求阅读速度的学生‘嫌弃’,阅读的搁浅甚至放弃是常态”可知第一点答案。根据“……是针对应试教育背景下长期的片段阅读、片面阅读导致的支离破碎的‘语文’体验,所提出的一种纠偏正误的补救办法”“不当的应试教学,把完整的美篇碎片成字、词、句,文字的意境、美感就在这样的分解中丧失殆尽”可知第二点答案。根据“更可怕的是‘微时代’带来的微文、微信息,每天都在冲击、充斥我们的视界,我们的阅读能力在方寸视屏中渐趋退化。各种碎片化、浅表化的快餐式阅读,带来的是暂时的愉悦与虚假的成就感,无助于养成完整阅读、纵深思考的良好习惯”可知第三点答案。【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大”可从《红楼梦》描写的“大排场,大局面”入手。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是《红楼梦》开篇以来场面最宏大的一章,贾府的权势、地位与财富才被浓墨重彩地展现出来。秦可卿丧礼,仅仅僧道一项,便 请来三四百人,排场之大,令人咋舌。因是宁国府冢孙妇之丧,贾府之挚友故交、下属同僚纷纷来祭,除四王六公和众侯爷的袭爵后人,各位王孙公子也来吊唁,其间不乏历经几代同难同荣的世交。这些挚友亲朋高搭彩棚、设宴奏乐,依次在送殡队伍之前路祭,尽显关系之密切。更壮观的是送殡队伍,轿车不下百十余乘,浩浩汤汤,竟然绵延三四里之长。这一切充分显示出贾府地位之崇高、财富之雄厚和人脉之宽广。还例如第二十九回贾母带领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等金陵十二钗及贾府诸人去清虚观打醮是《红楼梦》书中为数不多的大场面之一,这场戏几乎囊括了《红楼梦》书里的一多半主人公。到了那天,“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贾珍、贾蓉都没想到荣府来这么多人。“小”可以从小事细节入手。如林黛玉进贾府时,对黛玉外貌的描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众人的角度、宝玉的角度分别进行细致的描写。另外还有对熙凤、宝玉的描写,从外貌描写到服饰细描,不厌其烦,小中有趣有味。还如“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等后来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件小事,表现了林黛玉的聪明、敏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①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②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 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③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即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④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⑤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⑥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 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冲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的描写,为之后草屋被雪压塌埋下了伏笔。B.林冲出去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的细节,主要表现他隐忍与苟安的性格特点。C.小说多处对火的描写,别具匠心:先写老军向火,再写林冲生火、盖火,最后写草场起火。前后相映,堪称绝妙。D.“扯、剜、提、割、挑”等动词的连用,不仅把林冲手刃仇敌的过程痛快淋漓地展现出来,也体现了林冲的英雄本色。7.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风雪”既写天气的恶劣,也暗指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黑暗。B.选文对揭示《水浒传》这部作品“官逼民反”这一主题,具有画龙点睛的重要意义。C.选文与《祝福》的叙述视角完全相同,叙事灵活,内容客观真实,激发读者阅读兴趣。D.选文以疏密有致的叙述,引人入胜的情节,展示了林冲由“忍”到“狠”转变的过程。8.古代章回体小说回目编拟相当精彩,请根据选文补写本章回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并说明理由。9.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往往促成情节的发展或转折,甚至改变人物的命运。试概括选文中出现的几处“突发事件”。【答案】6.B7.C8.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理由:①形式上:与上句结构相似,符合回目特点;②内容上:体现选文主要情节,陆虞候再次设计陷害林冲,勾结差拨等人,欲烧死林冲,林冲杀死了差拨、富安和陆谦。 9.①老军提及酒葫芦并指明沽酒位置,引出下文林冲因寒冷外出沽酒巧避草厅压倒之祸。②两间草厅被大雪压倒,引出下文林冲因暂居古庙避开火烧草料场之祸。③林冲暂居古庙时以石抵门,是后文林冲听到陆虞候等人谈话内容的外因④陆虞侯等人的谈话被林冲听到,使林冲得知真相,决心复仇,把情节推向高潮。【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主要表现他隐忍与苟安的性格特点”错误,表现了林冲谨小慎微、尽职尽责的性格特点。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C.“叙述视角完全相同”有误。选文是第三人称视角,《祝福》视角有第一人称,也有第三人称。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情节的能力。回目即章回小说每一回的标题,一般采用对偶的句式。本章节前面写林冲“风雪山神庙”,后面还写到草料场起火,原来是陆虞候在多次谋害林冲不成的情况下便想一把火烧了草料场并把林冲烧死。据此补写即可。理由:形式上,回目一般采用对偶的句式,即上下两句句式结构相似,符合回目特点。内容上,草料场里火起,“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根据陆虞候说的话可知,他设计欲烧死林冲。【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下文‘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可见,老军提及酒葫芦并指明沽酒位置,引出下文林冲因寒冷外出沽酒巧避草厅压倒之祸。“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下文“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可见,两间草厅被大雪压倒,引出下文林冲因暂居古庙避开火烧草料场之祸。“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 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可见,林冲暂居古庙时以石抵门,是后文林冲听到陆虞候等人谈话内容的外因。“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下文“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陆虞侯等人的谈话被林冲听到,使林冲得知真相,决心复仇,把情节推向高潮。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甲】阿房宫赋(节选)杜牧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乙】过秦论(中)(节选)贾谊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于在庾之粟粒庾:谷仓B.使六国各爱其人爱:吝惜C.蒙罪者众蒙:蒙受D.是二世之过也过:过错11.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牧,号樊川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与同时期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极言细微。C.四海,指天下、全国,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环绕。 D.公侯,古代指公爵与侯爵。《礼记》把爵位分为依次递减的公、侯、子、伯、男五等。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B.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C.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D.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第一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揭竿而起。B.甲文第二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和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施仁爱民。C.乙文指出秦二世比秦始皇更加暴虐无道,从而导致奸险欺诈之事纷起,天下人陷入苦难。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说理更生动形象。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15.试概括甲、乙两文写法上的相同点。【答案】10.B11.D12.C13.D14.(1)守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占,楚国人燃起了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2)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15.①都用议论点明题旨。②都用借古讽今。③都用对比手法。④语言骈散结合。【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爱:爱惜。句意: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礼记》把爵位分为依次递减的公、侯、子、伯、男五等”错误,《礼记》把爵位分为依次递减的公、候、伯、子、男五等。 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宁,所以容易动乱。“人”为“怀”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故”作表结果的连词时,一般放在句首,排除D。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错,乙文没有比喻论证。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举”,被攻占;“可怜”,可惜;“焦土”,成为焦土。(2)“牧民”,治民,统治百姓;“务”,致力于,追求;“安”,使动,使……安。【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甲文“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成功地表现了他的创作意图。乙文“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也是用议论点明题旨。甲文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乙文指出了秦的过错,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甲文如“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乙文如“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等都用对比手法。根据甲文“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乙文“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都是铺排手法,句式整齐,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语言骈散结合。参考译文:【甲】阿房宫赋(节选)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 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乙】过秦论(中)(节选)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宁,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戳,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纳兰性德【清代】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1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短衣匹马”,写词人着短衣,乘骏马,奔驰在路上,一“匹”字,尽显轻松惬意。B.“萧萧落木不胜秋”,承首句之“遥山如画”,景物之萧瑟和意境之深远,历历如绘。C.“柔肠萦挂”,词人以直白的语气写出了浓烈的思念之情,在别后更显得孤寂和落寞。D.纳兰词“以情真取胜”,本词感情真挚自然且感伤凄婉,而语言清新流畅,不事雕琢。17.现代学者张秉戍《纳兰词笺注》:“这首小词作法很别致,即虽然仍用上景下情的常见之法,但此篇却在落笔的角度上有所变化。”结合全词,指出上下片落笔角度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6.A17.变化:①词的上片从自己一方落笔,实写征途所见之景。②下片则是从闺中人一方来写,想象两人重新见面之后灯前絮话的情境。效果:①将眼前与未来结合,拓宽词的意境,丰富内容。②借虚写实,使情感更加真挚、强烈。【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等的能力。A.“一‘匹’字,尽显轻松惬意”错。“短衣匹马”,是说身着短衣,单枪匹马,“匹”字彰显了征途之寂寞。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并赏析表达效果的能力。变化:上片写的是征途之景,“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词人身着短衣,乘着骏马,奔驰在征途上,那历历如画的青山,已被自己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萧萧落木不胜秋”,承“遥山如画”而来,显得大气磅礴。景物之萧瑟和意境之深远,历历如绘。“莫回首、斜阳下”,只顾策马而行吧,千万不要回头,那夕阳西下,落木萧萧的景象会让人断肠的。词的上片从自己一方落笔,实写征途所见之景。下片则是从闺中人一方写来的,是作者假想中的情景。“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此句字面的意思是:我是特别地牵挂你啊,这种柔肠百转的思念之心只有等你回来以后才能停止。在下片的开端,纳兰便用如此直白的语气写出了思念之情,这种感情如此浓烈,所以在分离之后,更显得孤寂和落寞。在这首词的最后,纳兰自己也写道:“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闲愁越想越多,只有当两人重新见面之后,才能化解,离人话说不尽,说得尽的只有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牵挂。显然,这句话说得并不是词人自己,而是与自己遥隔千里的妻子。故下片是从闺中人一方来写,想象两人重新见面之后灯前絮话的情境。效果:本诗高明之处不在于按题中应有之义诉说了柔肠千转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归家团聚之日的渴望,而在于最后做了一笔反面文章,想象两人重新见面之后灯前絮话的情境,将眼前与未来结合在一起,拓宽了词的意境,丰富了文章内容。下片写“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强调自己怕发付不了他日两人相聚,灯前絮话时她的那种“说不尽、离人话”的无限深情,因而又添新愁。这较之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更深了一层。所以此篇极有浪漫特色,极见情味,作者借虚写实,使情感更加真挚、强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一个人的言谈是其性格特点的外在流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公西华谦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谏逐客书》中,作者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作陪衬,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也有非议,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荆轲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登岳阳楼》中,作者由叙述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表达感伤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未曾留下教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非曰能之②.愿学焉③.王者不却众庶④.故能明其德⑤.至丹以荆卿为计⑥.始速祸焉⑦.戎马关山北⑧.凭轩涕泗流⑨.六朝旧事随流水⑩.但寒烟衰草凝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俟、庶、卿、戎、泗、衰、凝。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了抵御外敌,蜜蜂舍身刺敌;大量雄蜂的产生,却仅为单纯的交配,交配结束便被它们能育的姊妹们杀死;枞树花粉惊人地浪费;蜂后对于其能育的女儿们存有本能的仇视;姬蜂在毛虫体内求食;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他例子:都不足为奇。依照自然选择学说,真正奇怪的倒是没能发现更多完美无缺的例子。…………再看一看本能吧。虽然某些本能神奇,可以根据连续、微小、有利变异的自然选择学说,可它并不比身体构造更难解释。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自然在赋予同一纲中不同动物的许多本能时是采取的方式进行的。我曾试图用级进原理来解释蜜蜂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能力。习性无疑常对本能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的,就像在中性昆虫中所看到的那样,它们并无后代来遗传其长期连续的习性效果。根据同属内的所有物种都是从一个共同祖先而来, 继承了很多共同的性状这一观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边缘物种虽处于极不相同的生活条件下,但仍具有几乎相同的本能。例如:为什么南美洲热带和温带的鸫类,与我们英国的那些物种一样,要在其所筑的巢内糊上一层泥土?根据本能是通过自然选择而缓慢获得的这种观点,当我们发现某些动物的本能并不完美和易于发生错误,甚而许多本能还会使其他动物受害时,就无须了。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循序渐进缺一不可并且小题大做B.循规蹈矩不可或缺而且小题大做C.循序渐进不可或缺并且大惊小怪D.循规蹈矩缺一不可而且大惊小怪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某些本能虽然神奇,由于根据连续、微小、有利变异的自然选择学说,它并不比身体构造更难解释。B.某些本能虽然神奇,可是根据连续、微小、有利变异的自然选择学说,它并不比身体构造更难解释。C.虽然某些本能神奇,由于根据连续、微小、有利变异的自然选择学说,它并不比身体构造更难解释。D.虽然某些本能神奇,可是根据连续、微小、有利变异的自然选择学说,它并不比身体构造更难解释。2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用法,与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冒号属同一类的一项是()A.鲁大海的声音:“放开我,我要进去。”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C.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D.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答案】19.C20.B21.B【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处,循序渐进:就是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进步,通常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此处强调按照步骤,以逐渐深入或提高的“方式进行”,应用“循序渐进”。第二空处,不可或缺:指非常重要,无法替代或缺少的,稍微缺少一点点都不可以。比喻一点也不能缺少。缺一不可:就是指一个也不能缺少的意思。此处主语是“它”,故只能用成语“不可或缺”。第三空处,并且:表示两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进行,一般强调前后连接的两个动作或事物。而且:表示递进,一般更加强调而且后面的动作或事物。此处表示并列关系,应用“并且”。 第四空处,大惊小怪:指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表现得过分慌张或过分惊诧。小题大做:比喻人将小事视为大事办理,有故意夸张的意思。此处指不需要表现得过分慌张或过分惊诧,应用“大惊小怪”。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第一处,关联词语“虽然”放置位置不当,前后分句主语都是“本能”,故“虽然”应放在“本能”之后;第二处,“可以”与后文搭配不当,应改为“可是”;第三处,“可”错用,下句与前文不具备转折关系,应删去。AC中“由于”与“根据”赘余,应该删去“由于”。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的冒号表示总结上文。A.表示提示下文。B.表示总结上文。C.表示提示下文。D.表示提示下文。故选B22.以下是《雷雨》两个版本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的部分,看似差别不大,但意蕴有所不同。如果你是导演,喜欢选用哪个版本?请从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两个角度说明理由。版本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版本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着鲁妈)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答案】示例:我喜欢版本一。①舞台说明“半晌”:意为“好长一会儿”,强调时间之长,暗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为他后来的反应做了铺垫。②版本二中的人物语言“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一句,充满柔情,满含渴盼,不符合鲁侍萍当下的年龄、身份、心理和性格,显得突兀。我喜欢版本二。①舞台说明“鲁妈”一语较客观,体现了侍萍变化之大,反映了周朴园冷漠的内心世界,契合了后来的巨变。②人物语言“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一句,充满柔情,满含渴盼,说明鲁侍萍还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当中,表现了她人性的善良与美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两个版本各有好处,考生能自圆其说即可。例如,从舞台说明的角度看,版本一强调了“半晌”,即强调周朴园沉默的时间长,蕴含周朴园复杂的思想变化:有怀疑惊讶,也有恐慌忐忑……然后才逐渐镇定下来……这与下文他又露出了资本家的嘴脸、对鲁侍萍的质问联系紧密,词短意丰,让人回味不尽。而版本二的舞台说明用“鲁妈”来称呼此时的“侍萍”,客观地揭示出侍萍和周朴园之间的阶级对立关系,既反映出了艰辛的生活下侍萍的巨大变化,也揭示出了周朴园冷酷自私的本质,与后文周朴园驱赶侍萍母女的一系列行为相契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看,版本二中的“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一句,满含侍萍的柔情和渴盼,从侍萍的性格角度看,表现了侍萍被周朴园表现出的怀旧的温情感动,沉浸在两个人过去美好的回忆中,表现出了侍萍人性中的单纯善良。但联系侍萍过去二十年生活的艰辛痛苦,此时的侍萍变得坚强冷静沉着,这句话并不符合侍萍此时的年龄、身份、心境和性格,显得突兀牵强,不够自然。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日前,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纷纷宣布开启或已经开始在个人主页等位置展示账号IP属地,这意味着,今后所有用户在网络上发言时,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IP归属地将被公开显示。对此,有网友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打击网络暴力、恶意造谣、带节奏蹭热度等行为,加强了用户网络行为与现实世界的联结,让网民在发言时更加慎重。也有网友认为,这侵犯隐私权,是对互联网精神的背叛,会滋生地域歧视。对以上现象,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班级将举行“涵养媒介素质,拥有最美和声”主题班会,请你结合材料,拟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值得点赞,仍需完善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值得点赞,仍需完善”。对于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展示账号IP属地的做法,人们议论纷纷。有人点赞,有人担忧。而我认为,此举值得点赞,仍需完善。首先,展示账号IP属地是网络平台加强网络生态治理的有力举措,值得点赞。社交网络平台纷纷宣布展示用户的IP属地,这意味着,今后所有用户在网络上发言或评论时,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IP归属地将被公开显示。就微博而言,显示IP属地功能的上线,让不少平日里习惯打造人设的明星网红尴尬不已:一大批致力于推介本地旅游美食攻略的博主IP属地竟不在当地、热衷于发博“营业”的明星们微博竟是代发……此外,一大批在敏感热点事件中发表不实言论、煽动网民舆论的“正义人士”们也纷纷“现形”,要么IP属地压根不在当地,要么批量来源于某些特定国家和地区。可见,展示账号IP属地的确在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网络暴力、蹭流量、“带节奏”等不良行为,能够帮助网民有效辨别网络信息真伪。显示用户IP属地,对于打击网络暴力、恶意造谣、带节奏蹭热度等人们深恶痛绝的网络行为而言,的确迈出了重要一步。长期以来,社交平台的匿名性让部分不怀好意的群体或是发表不实言论、散布有害信息,又或是在热点事件爆发后冒充事发地当事人造谣传谣、带歪舆论节奏,网络空间变得乌烟瘴气,事件真相也因此难以展现在公众面前。在尤其是今年以来,俄乌冲突、上海疫情等热点事件更让不少别有用心的境外网络用户“现出原形”,斩断在网线背后操弄舆论的黑手已变得刻不容缓。从某种程度而言,显示IP属地加强了用户网络行为与现实世界的联结,进一步提升了网络发声的门槛,也让网民在发言时更加慎重。对于以往那些习惯于肆无忌惮辱骂造谣的“键盘侠”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震慑。其次,展示账号IP属地的确还有一些问题亟待完善。显示IP属地提供了一种约束网民不良网络行为、维护正常网络秩序的有效方式,但如何用好这项功能,防止其衍生的其他负面效应,也对平台的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部分网友担忧,显示用户IP属地后,是否会滋生以IP属地搞地域歧视、拿IP属地出言不逊恶意伤人的不良风气?如何防止一些用户使用IP虚拟工具制造属地假象并借此造谣网暴他人的行为?这些都需要网络平台对这项功能后续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堵住相关技术漏洞,从而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效果。而对于部分网友担心的隐私泄露问题,网络平台在做好技术完善的同时,也应及时对公众作出回应。说到底,显示IP属地只是打击网暴谣言、净化网络环境在技术层面的一种方式。要真正杜绝网络不良行为、创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除不断加强更多技术层面的探索和约束之外,更重要的是规范一个个IP 背后人的行为。提高全体网民的网络素养、加大对违法违规网络行为的惩治力度,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网络不良之风,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同学们,我们青少年是网络原住民,但由于年龄限制,我们的判断力还不够,我们更应该涵养媒介素质,文明上网,文明发声,让网络成为清朗之地,拥有最美和声。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对于展示账号IP属地的做法,材料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可,认为此举可以打击网络暴力、恶意造谣、带节奏蹭热度等行为,让网民在发言时更加慎重;一种是否定,认为此举侵犯隐私权,违背互联网精神,滋生地域歧视。考生要在参考两种观点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关于IP属地展示,最早提出是为了网络言论的实名化,即通过展示言论属地IP来对不良网络言论行为进行威慑,达到清朗网络环境的目的。作为普通网民,难免对显示IP属地功能怀有两重疑虑:一是说话不自在,二是信息不安全。但人人为自己在网络的言行负责,有效控制谣言、不实信息的传播,可以还网络一片朗朗乾坤,让造谣者、好事者无所遁形,这是民心所向。而少数网友将这项功能和言论受限、侵犯隐私、安全问题等联系起来,也是缺乏证据的判断。言论受限是相对于那些键盘侠而言的,只要你遵纪守法,所谓的言论受限没有什么影响;我国对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主要集中于《民法典》第1032条~1039条以及《个人信息法》中,从这两部法律的相关规定来看,仅仅展示IP属地,很难认定为侵犯私密信息;至于网络安全,滋生地域歧视等,所有的行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展示IP属地也是在摸索中前行,存在的问题会慢慢解决,但不能因噎废食。写作任务是写一篇发言稿,参加班级举行的“涵养媒介素质,拥有最美和声”主题班会。考生要客观全面看待展示IP属地这一事件,看到国家清网的决心,人们清网的愿望,看到此举的效果;也应看到此举存在的问题,不回避,探讨解决的办法等。但观点还是应该支持展示IP属地的做法。另外,除了要对展示账号IP属地发表看法之外,更要倡导青少年规范上网,依法发言,提升媒介素质。立意:1.显示IP属地,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2.显示IP属地是网络规范重要举措。3.既要看到效果,又要解决问题。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4 00:3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0.6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