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遂宁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2.选择题用2B铅笔在对应的题号涂黑答案。主观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关于《离骚》写作年代问题,宋代以前基本是清楚的。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均明确记载: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刘向《新序》更是明确指出:“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也就是说,屈原《离骚》是在怀王十六年被放逐后所作。可以说,这是宋代以前楚辞学界的普遍看法。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继承了太史公和刘向的看法,认为《离骚》的内容是屈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而朱熹《楚辞集注》则提出《离骚》并非屈原“逐”后所作而是“疏”后所作。尽管朱熹提出的实际是个伪命题,因为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孔安国曾经明确指出,在先秦时代,“疏”是“放”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朱熹肇端发疑,明人汪瑗、清人蒋骥等骚学名家相继对此加以发挥,以致其后在《离骚》写作年代问题上的歧见更显纷纭。《离骚》写作年代竟然成了一个大难题,严重影响着楚辞研究的深入。不过,经过近几十年的激烈争辩,问题越来越清楚,即屈原于怀王十六年放逐后作《离骚》这个观点应该是最符合历史记载的。有些学者曾经借口“文本为重”,提出过一些质疑,如作品中的“江南地名”“叹老心情”等,但早在20世纪,汤炳正等骚学名家均已对这些质疑一一反驳。而且,恰恰是《离骚》的文本有力地证明,《离骚》作于怀王时期。《离骚》中明明白白写道:“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列传》等史料证明,对屈原“数化”,即时而信任,时而猜疑的,是怀王,而非顷襄王。因为顷襄王一直没有重用屈原,根本不存在“数化”的问题。 屈原是在楚怀王十六年作的《离骚》,而且,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这个写作时间是在秋天。清人李渔《闲情偶记》有云:“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离骚》通篇未言“冬”。言“春”者仅有两处,曰“溘吾游此春宫”“春与秋其代序”。“春宫”是建筑名词,“春与秋”泛指时间。言“夏”者亦只有两处,而两处的“夏”均指朝代名。但是,《离骚》实实在在地写到了秋天的景物:“纫秋兰以为佩。”“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两处之“秋”,确实是指季节。从情理上讲,屈原不可能在其他季节来讲“纫秋兰”或“餐秋菊”,因此,只能理解为“即景生情”。《礼记·月令》载云:孟秋之月,“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仲秋之月,“乃命有司,申严百刑”,等等。这些记载均证明,古代判决罪犯一般都在秋天。“屈原放逐之“放逐”,据《尚书》所载,是所谓“宥五刑”的一种手段,其判决时间当然也在“仲秋”。《离骚》作于被判放逐之际,因此创作时间也自然是在秋天。(节选自周秉高《<离骚>写作年代新探》)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离骚》创作于屈原被放逐之后,这是宋代之前人们一致的观点,在当时并不存在争议。B.朱熹对“逐”“疏”的含义缺乏了解使《离骚》的写作年代误判,直接导致楚辞研究难以深入进行。C.《离骚》的写作年代在近代众说纷纭,但其作品于怀王十六年屈原被放逐之后是最符合历史记载的。D.探究《离骚》的写作年代,不能只以文本为依据,一些学者从作品中“江南地名”等出发,就犯了错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题,基本按照历史先后顺序论证了《离骚》写于屈原放逐之后。B.文中列举汪瑗、蒋骥等对《离骚》写作年代的错误认识,意在告诫人们对名家也应存疑。C.文中列举的例子、引用的典籍,既增强了可信度和说服力,又与论述的对象紧密相关。D.在论述完《离骚》作于屈原放逐之后,文章进一步论证了《离骚》写于秋天,行文思路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刘向、王逸虽然生活年代不用,但都认为《离骚》是在楚怀王年间屈原被放逐后所作的。B. 《屈原列传》等文献明确记载屈原时而被信任,时而遭猜疑是在楚怀王时期,这与《离骚》文本相印证。C.即景生情是古代咏物诗常用的手法,《离骚》虽出现春、夏、秋、冬四字,但真正写到的季节只有秋季。D.由《礼记月令》可知古代一般在秋天判决罪犯,而“放逐”属于“宥五刑”之一,因此《离骚》当作于秋天。【1~3题答案】【答案】1.C2.B3.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文中说“这是宋代以前楚辞学界的普遍看法”,选项说成了“人们”,扩大了范围。B项,“直接导致”说法有误,原文说朱熹只是“肇端发疑”,而“明人汪璦、清人蒋等”对此加以发挥则起到推波助的作用,所以不能说是“直接导致”。D项,“不能只以文本为依据”错误,前后逻辑关系有误。文中说”恰恰是《离骚》的文本有力地证明,《离骚》作于怀王时期”。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意在告诫人们对名家也应存疑”分析有误,结合“由于朱熹肇端发疑,明人汪瑗、清人蒋骥等骚学名家相继对此加以发挥,以致其后在《离骚》 写作年代问题上的歧见更显纷纭。《离骚》写作年代竟然成了一个大难题,严重影响着楚辞研究的深入”分析,文章举明人汪瑗、清人蒋骥的例子,是为了论证《离骚》写作年代竟成了一个大难题。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离骚》虽出现春、夏、秋、冬四字”错误。结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离骚》通篇未言‘冬’”分析,没有说“《离骚》虽出现春、夏、秋、冬四字”。故选C。(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纪评苏诗》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矣。”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四:“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用“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曾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那可以算是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的描写。(摘编自钱锺书《通感》)材料二《荷塘月色》富有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灵敏的触觉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摩,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样的。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荷塘月色》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是诗,花和光以外也还有诗”“山水田野里固然有诗……任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荷塘月色》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材料三1920年以后,朱自清的家境已经非常惨淡,因为贫穷,家庭失和。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母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1927年暑假中,朱自清想回扬州,但是又怕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定,因而有“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语。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切近朱自清的本意,至少也是揭示了比较深刻的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也曾表示“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但是他“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当然这种逃避是不轻松的:“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妻子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自由地作政治的抉择。(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并不接受“通感”这一手法。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5.下列古诗句中,具有材料一中“通感”特点的一项是()A.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B.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C.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D.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6.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者凭常有的经验质疑朱自清散文中关于“月夜蝉声”的描写,表明作家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因为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并使用艺术手法对景色进行了极力摹写。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D.对《荷塘月色》所表达的“自由”,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也可以从伦理的角度理解。7.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并分析。【4~7题答案】【答案】4.A5.C6.A7.①艺术手法方面,《荷塘月色》采用多种手法营造了诗意的意境;②创作意识(创作精神) 方面,《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③语言方面,《荷塘月色》语言自然新颖;④抒情方面,《荷塘月色》融情入景,以景衬情,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说明古人并不接受‘通感’这一手法”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纪昀《纪评苏诗》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矣。’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并不能说明“古人”并不接受“通感”这一手法。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结合材料一“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可知“通感”的特点。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庭山在水中的倒映比作“白银盘里一青螺”。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弯弯的月亮比作弯弯的眉毛。C.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雪花是视觉,“香”是嗅觉,由视觉转换成嗅觉,是通感手法。D.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知春不久归”“斗芳菲”,把草树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思想情态。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信息,理解辨析材料中观点态度的能力。A.“表明作家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错,曲解文意,原文是“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由“《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样的”“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等信息,可归纳出是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的,采用多种手法营造了诗意的意境。 由“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等信息,可归纳出是从创作意识方面来赏析的,《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由“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可归纳出是从语言方面来赏析的,《荷塘月色》语言自然新颖。由“《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可以归纳出是从抒情方面来赏析的,《荷塘月色》融情入景,以景衬情,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母亲的心愿北方“麻警官,您母亲又闹着要出小区,倒是没在小区里翻垃圾箱捡垃圾。这都第四次了,我们劝不住,疫情的严重性您是知道的,怎么说她就是不听。知道您忙,可我们实在没办法,只能找您了。”“我早晨过去又说了说,怎么还闹呢?吃喝都给她准备得很充足,口罩也买了。”麻利锋刚上卡点,母亲居住的社区张主任就打来电话。昨天张主任就为麻利锋母亲要出去给他打了半个小时的电话,最后还是麻利锋亲自回去,才把母亲拦住了。母亲越来越不听劝了。麻利锋最初担心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带她到市医院彻底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数据正常。大夫说人上了岁数,性格发生变化也不奇怪。父亲在世时,母亲买菜做饭收拾屋子,还要伺候腿脚不便的父亲,每天不得闲,几乎不用麻利锋操心。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似乎就变了,主要表现是话少了,还总爱在小区的垃圾箱里翻捡废品。纸箱、矿泉水瓶、废报纸、泡沫板……只要是废品回收站要的,母亲一样也不会漏掉。起初,听小区门房的梁姨说过几次,好似母亲抢了人家的生意,话说得客气但不好听。麻利锋似信非信,家里见不到任何废品的影子呢。他忙得顾不上,就让老婆去盯了两次,果然看到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像个土拨鼠似地往外捡废品。母亲被抓了现行后,更加无所顾忌了。梁姨被进出的车辆登记收费拖住了手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目标落入母亲的手中,碍于麻利锋的面子,再生气也不好明目张胆地夺回自己的地盘。 母亲是市五小退休教师,每月工资五千多。麻利锋问她,缺钱吗?不缺。为啥捡垃圾?那不是垃圾,是能回收利用的废品,找点事干。麻利锋劝说多次无效,也不能整天看着她老人家。“老妈,无论如何都不能出门呀!”麻利锋下卡点后急急忙忙赶回家,母亲趴在客厅的窗台上看着外面,他进门也没搭理。麻利锋从母亲的视线角度看去,正好有三个垃圾箱,“正在疫情爆发期,您的身体又那么弱。”“我没糊涂,电视里天天在播。你也要小心点,小杰真的不能回来了?在武汉没人管咋办呢。”母亲依然没有回头,神情十分失落。“肯定不能回来的。快三十岁的大小伙子还要怎么管?昨天不是给您打电话报平安了吗?您不用担心。我天天上卡点,可比您孙子辛苦多了。”“妈知道你们辛苦,要不我才不在家闲坐着,没感染上病毒还坐出毛病来了呢。中间那个垃圾箱里扔进去两个牛奶箱,还有——”“哎呀妈,看在我苦口婆心饿着肚子说了半天的份上,就算是人家把金条扔进垃圾箱,您也不能下去捡,太危险了。”麻利锋把母亲架到了沙发上,有些急赤白脸,母亲却笑了。“赶快回去吃你的饭,我又不是小孩子,你比社区那几个女人的话还多。不放心的话,你干脆把老娘绑起来,让我等死算了!”母亲的脸沉了下来。麻利锋登时泄了气,怏怏地走了。再强硬下去把母亲惹毛了,还真不好收场。安葬了父亲后,他就建议母亲搬过去跟他一起住,母亲说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动员了好几次也不听。“老太太已经出小区了,我和门口的社区工作人员怎么劝都不听,你赶快回来吧。”麻利锋昨天没说通母亲,早上出门前就叮嘱老婆一定要过去盯着,果然时间不长老婆就打来电话抱怨,“非要去超市不可,买啥我替她去买还不行么。”麻利锋头疼了:“唉,就让她出去一次吧,五六天没——”“你以为你是警察就可以让家里人随意进出?老太太真要出了事你负得起责吗?”麻利锋话没说完,老婆开火了。麻利锋刚赶到小区大门口,就见母亲戴着口罩从不远处走来,身后跟着两个超市的工作人员,推着装满牛奶、方便面的小推车。母亲冲他欢乐地挥着手,麻利锋憋着一肚子气,大声冲母亲嚷嚷:“不让您出门就是不听,尽给人找麻烦!”“他们几个整天守在小区门口很辛苦,我就是想给他们买点吃的喝的。”母亲轻声细语 地说。社区人员愕然,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其中一位年轻的没忍住,眼圈红了。“老妈,您做得对!”回到家,麻利锋帮母亲脱大衣,在右边的衣兜里发现了一张工商银行的回执单,是母亲给武汉捐助了四万元的凭证,时间正是今天,超市旁边就有工商银行的营业点。麻利锋悄悄塞回去,转身给母亲竖起了大拇指。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是市五小退休教师,每月工资五千多”,这里交代母亲的职业和收入,进一步引起读者对母亲出门捡废品原因的猜测,也为后文母亲捐物捐款埋下伏笔。B.“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像个土拨鼠似地往外捡废品”,形象描绘出母亲捡废品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表现老人为捡废品而不顾形象的特征。C.得知母亲出社区是给社区人员买吃的喝的,“其中一位年轻的没忍住,眼圈红了”,这是感动,也是愧疚。因为之前他们还在一味地责怪母亲“多事”。D.结尾“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是为儿子终于理解并赞赏自己而喜悦,也为自己捐款行为而自豪,这种描写有“无声胜有声”的感人效果。9.小说直接以社区张主任给麻警官打电话的语言描写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哪种特殊的故事叙述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8~10题答案】【答案】8.B9.①交代了“抗疫”的社会背景。“疫情的严重性您是知道的”点明故事发生在“抗疫”特殊时期。②制造悬念。一开篇就制造紧张气氛,母亲“又闹着要出小区”“都第四次了,劝不住”等引发读者对老太太“出格”行为的好奇,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③引出小说中心人物及主要矛盾。这次“您母亲”“倒是没在小区里翻垃圾箱捡垃圾”,而是“又闹着要出小区”。10.插叙。①对情节起到解释说明作用。文章把母亲前前后后的事情都有机融合进来。通过插叙的方式让我们明白,疫情前(退休后),母亲为何捡废品。②更好的突出人物的形象、性格。通过插叙,不仅让主人公母亲形象更加突出丰满,也展现了一群尽职尽责的普通人形象。③更好地突出主题。通过插叙,以小见大,展现时代大背景,突出普通人团结一致“抗击疫情”大主题。【解析】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表现出老人为捡废品不顾形象的特征”错误,主要印证母亲的确是在捡废品的事实。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重要段落和情节的作用。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直接以社区张主任给麻警官打电话的语言描写作为开头的作用。结合“疫情的严重性您是知道的,怎么说她就是不听”分析可知,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抗疫”特殊时期,通过张主任的电话,巧妙的点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结合“麻警官,您母亲又闹着要出小区”“这都第四次了”“我们劝不住”分析可知,小说交代了人物的身份——“麻警官”的母亲,作为警官的母亲,应是无条件执行“抗疫”的命令,为什么要“闹着要出小区”?且作者用了一个“又”字,可见是“惯犯”,“这都第四次了”“我们劝不住”开篇就制造紧张气氛,引发读者对老太太“出格”行为的好奇,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结合“您母亲又闹着要出小区,倒是没在小区里翻垃圾箱捡垃圾”分析可知,张警官的语言透露出的信息让读者轻松的了解了小说中心人物及主要矛盾。【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事特点的能力,具体考查插叙的作用。结合“母亲越来越不听劝了。……为啥捡垃圾?那不是垃圾,是能回收利用的废品,找点事干”等处可知,本文在叙述故事的时候,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结合“那不是垃圾,是能回收利用的废品,找点事干”“他们几个整天守在小区门口很辛苦,我就是想给他们买点吃的喝的”“麻利锋帮母亲脱大衣,在右边的衣兜里发现了一张工商银行的回执单,是母亲给武汉捐助了四万元的凭证”等情节分析可知,交代了母亲捡垃圾的原因,对情节起到解释说明作用。结合“母亲给武汉捐助了四万元的凭证,时间正是今天,超市旁边就有工商银行的营业点。麻利锋悄悄塞回去,转身给母亲竖起了大拇指”分析可知,插叙部分对于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由母亲要去捡垃圾、出小区等不合“抗役”要求的行为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阻止,麻警官的劝说等,不仅让主人公母亲形象更加突出丰满,也展现了一群尽职尽责的普通人形象。 从小说主题的表达上来看,本文通过“抗役”背景下,“母亲”捡垃圾这一故事的叙述,以小见大,展现时代大背景,突出普通人团结一致“抗击疫情”大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选自《史记》,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意思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B.“左徒”,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 别称。C.“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D.“大夫”,职官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世常以大夫作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的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前往秦国。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11~14题答案】【答案】11.B12.A13.B14.(1)(楚怀王)逃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2)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财物贿赂楚国当权大臣靳尚,又用诡计拉拢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句意:(张仪)又凭借丰厚的财物贿赂楚国当权大臣靳尚。省略主语“张仪”,“用事者臣”修饰“靳尚”,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怀王竟听郑袖”,句意: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怀王”作主语,“听”作谓语,“郑袖”作宾语,故应在“郑袖”后停顿,排除D。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错。古人的“名”,幼年时由父母所起,供长辈和自己称呼。 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B.“秦昭王”“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本文第二自然段说:“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由此可知,派张仪前往楚国的是“秦惠王”,而非“秦昭王”,目的是破坏齐楚联盟,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亡”,逃走;“内”同“纳”,接纳;“之”,到;“竞”,最终。(2)得分点:“虽”,表假设,即使;“体解”,粉身碎骨;“岂”,难道;“惩”,惧怕。参考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白国家安定与动乱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的言辞。在国内,同楚王计议、筹划国家大事,发出号令;在国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为此担忧,便派张仪假装离开泰国,(张仪)拿着丰厚的财物呈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而齐国同楚国有合纵的盟约,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断交,派使者到泰国接受(秦国允诺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的土地,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使者生气地离开,回去报告给楚怀王。楚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兴兵去攻打泰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斩杀八万人,俘获楚国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楚怀王于是就调动全国军队来深入进攻泰国,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一直攻打到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国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愤恨(楚国断交),不援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艰难。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一带的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怀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称心了。”张仪听说后,就(对秦王)说:“用一个张仪可抵汉中一带的土地,臣请求前往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财物贿赂楚国当权大臣靳尚,又用诡计拉拢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廷担任官职,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该楚怀王说:“为什么不杀了张仪?”楚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结为姻亲,想要同楚怀王会面。楚怀王打算去,屈原说:“泰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怀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泰国的友好关系呢?”楚怀王最终去了(秦国)。(楚怀王)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裁断了他归楚的道路,趁机扣留楚怀王来要求楚国割让土地。楚怀王很生气,不答应。(楚怀王)逃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令尹子兰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野外罕人事”与“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的轻松愉悦。B.“墟曲”写出了经过战乱,到处都是废墟,诗人只能拨开荒芜的草,和村子里的乡邻来往,生活很艰辛C.诗歌写诗人与乡邻相见,谈话的主要内容是田园桑麻的长势,显示诗人与乡邻关系友好的淳朴之情。D.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日常片段,写出了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16.诗歌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5~16题答案】【答案】15.B16.①喜悦之情。所种的庄稼一天天生长,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令人感受高兴。②担忧之情。庄稼长势很好,反而更担心风霜雨雪到来,使庄稼受到摧残,如野草般零落,心怀恐惧③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里一喜一惧,反映了诗人经过乡居劳作的洗涤,心灵更加明澈,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解析】【分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到处都是废墟”表述错误。“墟曲”是乡野,“曲”是隐辟的地方,不能理解成废墟;“生活艰辛”表述错误,于文无据。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两句是说,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降临,庄稼凋零如同草莽。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表现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桑叶的衰败景象比喻女主人公容颜的衰老。(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诗经》表达了诗人思贤若渴之心。(3)屈原在《离骚》中以鸟为喻表达志向,表明自古以来君子小人不可同群这一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题答案】【答案】①.桑之落矣②.其黄而陨③.青青子衿④.悠悠我心⑤.鸷鸟之不群兮⑥.自前世而固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矣”“陨”“衿”“鸷”“兮”“固”。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代四时的变幻与文学艺术的创作往往是融为一体的。随着大雪节气而来的降温与下雪,不仅催生了许多“雪”的诗文,也大大丰富了艺术创作中对于雪景的描绘。唐代诗人王维创作了描绘东汉高士的《袁安卧雪图》,图中雪里芭蕉所体现出的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就曾广为时人所称颂。此图不存,但在南唐画家徐熙的《雪竹图》中,我们或许可以体会到相似的意趣。此幅作品为绢本水墨,画面主体为荒寒中傲然挺立的一丛雪竹及窠石。尤为珍贵的是,()。画家精心地用不同层次的淡墨烘托出画中不同物体上的雪,使留白的雪有了变化的律动之感。在现存的古代雪景图画中,还有广为人知的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整幅画作用极为细秀的笔触描绘了北方江岸雪景的开阔疏朗,气韵雅润而苍古。在画卷的正中央,一位渔者独自驾着扁舟,面朝着苍莽的雪山。艺术家的创作,往往发乎性灵,他们用身体感知大雪节气带来的严寒与雨雪,将之付诸笔端,创作出这些隽永的画作。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关于纵然进而又B.对于虽然进而也C.关于虽然从而又D.对于纵然从而也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现存的古代雪景图画中,广为人知的还有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整幅画作用极为细秀的笔触描绘了北方江岸雪景的开阔疏朗,气韵雅润而苍古。B.在现存的古代雪景图画中,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也广为人知。整幅画作用极为细秀的笔触描绘了北方江岸雪景的开阔疏朗,气韵雅润而苍古。C.在现存的古代雪景图画中,还有广为人知的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整幅画作用极为细秀的笔触描绘了开阔疏朗的北方江岸雪景,气韵雅润而苍古。D.在现存的古代雪景图画中,广为人知的还有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整幅画作用极为细秀的笔触描绘了开阔疏朗的北方江岸雪景,气韵雅润而苍古。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画中积雪不施白粉,是纯用墨色留白渲染而成B.不施白粉、纯用墨色留白渲染而成的是画中积雪C.画家不施白粉,而纯用墨色留白渲染成画中积雪 D.画中积雪不施白粉,而纯用墨色留白渲染而成【18~20题答案】【答案】18.C19.D20.D【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组,“关于”引进关涉对象,“对于”引进对象。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根据语境“不仅催生了许多”,填入“关于”。第二组,“纵然”表示假设的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虽然”表转折。根据语境“此图……不存”,填入“虽然”。第三组,“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根据语境“使留白的雪有了变化的律动之感”,填入“从而”。第四组,“又”,表示重复或继续,可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也”无此用法。根据语境“将之付诸笔端”,填入“又”。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滥用介词结构造成主语残缺,应把“广为人知的”放在“还有”之前充当主语,排除C;二是“描绘了北方江岸雪景的开阔疏朗”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描绘了开阔疏朗的北方江岸雪景”,排除AB。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复位的能力。根据“画中积雪不施白粉”的表述方式,可知后文应表述为“而……”的格式,以凸显对比性,因此排除A;括号前句子“尤为珍贵的是”,填入的是怎么做就能够“尤为珍贵的是”,判断句表现的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未能突出“尤为珍贵”之意,因此排除B;句子强调的是“画中积雪”而非“画家”,如果主语为“画家”,后文的主语亦为“画家”, “画家”前后出现两次,有重复之嫌,因此排除C。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儒家不仅关心什么该做,而且关心什么不该做。换言之,①,也关心“负面清单”。“正面清单”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正是儒家核心思想的体现;“负面清单”坚守儒家道德底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希望人要有约束和规范。不仅如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别人。现实生活中,面对这些“正负清单”,我们应在明辨审视之后持有坚守之态,方能让自己活得更心安神定。但是现实生活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殊事异,遵循这些“正负清单”不能按一个固定的“操作手册”机械执行,而要③。与时俱进也是一种大智慧。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我们应怎样对待“正负清单”?请根据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要求:运用对称句式,总字数不超过20字。【21~22题答案】【答案】21.示例:①(儒家)既关心“正面清单”②体现儒家核心思想③结合实际变通22.示例:坚守应明辨审视,遵循当与时俱进。【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说儒家关心什么,上下句呼应,形成并列句式,用并列连词“既”,下句是说“也关心‘负面清单’”,后文又有“正面清单”,故此处应填:(儒家)既关心“正面清单”。第二空,此处是对“正面清单”的解说,下文有“这正是儒家核心思想的体现”,据此应填:体现儒家核心思想。第三空,“不能……而要”表转折,前文“现实生活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殊事异”和后文“与时俱进”强调要结合实际进行变通,据此应填:结合实际变通。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第二段语意在“但”前后共分两层。结合“我们应在明辨审视之后持有坚守之态,方能让自己活得更心安神定”概括出“明辨审视”“坚守”;结合“遵循这些……与时俱进也一种大智慧”概括出“遵循”“与时俱进”。最后,运用对称句式,表述为:坚守应明辨审视,遵循当与时俱进。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年暑假,高考成绩676分,湖南省全省文科排名第四的留守女孩钟芳蓉因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而备受关注。钟芳蓉表示,选择该专业是因为自己从小喜欢历史和文物,希望将来能读研深造,做考古研究。对于她的选择,有人为她浪费了高分而感到惋惜,担忧她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和经济状况;也有人支持她的选择。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你自主选择一个身份,给钟芳蓉写一封书信,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题答案】【答案】例文:鲲鹏岂为红尘缚,守得云开见月明钟芳蓉妹妹:你好!我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大二学生,将来会是你的师姐。首先非常高兴将来能与你一起漫步北大校园,共同探讨我们喜欢的考古专业。最近看到网上有很多关于你专业选择的讨论,作为过来人,愿与你谈一谈我的看法。一直以来,我们考古专业就饱受大众偏见,甚至被打入择业“冷宫”。近日来,想必你 也收到了不少质疑与劝阻。然而,我并不后悔我的选择,我认为:鲲鹏难为红尘缚,守得云开便是明。稻盛和夫有言:“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他在谢幕之时比在开幕之初更为高尚。”诚然,人生在世离不开柴米油盐的物质生活,但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为什么不选个热门专业?”“注定不是一个大富大贵的行业”这些质疑归根结底无非是围绕着金钱和利益。只将精力聚焦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只会让心灵成为物欲横流的思想荒漠。唯有坚守初心,淡泊名利,放眼星辰大海,才能跳出眼前的苟且,驶向诗与远方,才能真正释放灵魂的芳华。车雪尼夫斯基曾说:“没有一种行为无意义,没有一个职业无价值。”“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考古学远离繁华却自有风韵,古文物静止无声却生动无比,观者一眼便宛若一幅波澜壮阔的时光画卷徐徐铺开。而这一切精彩,都需要我们考古人作为摆渡人,将那千年万象唤醒,带到世人面前来。这是一个寂寞的职业,却也是一个美丽的职业。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便是抛却了无数世俗的繁华,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正是因为他们对考古、对文物的热爱,才使很多经典的文物得以保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也才使我们民族的灿烂文明灼灼于世。毕淑敏写道:“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它你能容纳世界与宇宙,亦能包容你最初的梦想与最想到达的地方。”考古领域中,正需要能够坚守本心,追求梦想的人,“文物大夫”闵俊嵘,为了把千年前的琴声延续至今,多少个夜晚他在山里的漆树上一滴滴采集天然大漆。一人,百里,千刀,一斤漆。在这条坚守之路上,还需要你像他一样孜孜矻矻,殆无虚日。现在,我很高兴你这样一位被褐怀珠的姑娘,在舆论大浪面前坚守初心。未来,我相信并期盼你携着这份初心,认准自己的方向,即使前路漫漫,即使荆棘满地,也愿与你一起永葆踏遍山河的笃定与勇气。鲲鹏自有天池著,谁谓太狂须束缚?你已经用优异高考成绩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又显现了你的品质和精神。愿你守住心中的月辉,怀之以往,勇敢坚持。纵有千般偃蹇,也能甘之如饴,无怨无悔,自成芳华!让我们相约北大,在那里增益月华,扬洒光辉!最后,愿我们早日携手,漫步北大!你的师姐2022年X月X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材料主要讲湖南省全省文科排名第四的钟芳蓉因为个人的喜好,报考了北大考古专业。有人支持她,有人对她感到惋惜。从材料来看,明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审读这则题目时首先要注意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文材料:可以通过驳斥网友们过于功利的“热议”,赞扬钟芳蓉的淡泊名利,能够在喧嚣的环境下保持内心的纯净、沉静,选择考古这样的冷门专业,甘于坐冷板凳,一心从事研究;可以通过对钟芳蓉语言的解读赞扬她的不忘初心,勇于听从内心的声音,坚守理想,目标明确;可以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赞扬她能够一心研究中国历史,继承中华传统文化。针对这些角度,既可以选择一各方面深入挖掘,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展开论述。总之,在分析时要紧扣材料,言之有物,切中肯綮。其次,这则作文题明确规定了一个写作任务,以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大二学生身份给钟方蓉写一封信。考生一定要注意到这个身份,也就是他或她是钟芳蓉的师哥或师姐,你们将在同一所大学的同一所专业就读,可以从亲身体验出发表达对她的这一选择的看法。比如肯定她淡泊名利,以兴趣为导向的择业原则,表达要与她一起共同为祖国考古事业尽一份的理想和决心等。最后注意书信的格式。立意:1.爱我所爱,无怨无悔。2.冷门专业也有好前途。3.择一事,尽一生。4.尊从内心选择,不要只看“钱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3 22:56:01 页数:22
价格:¥2 大小:48.0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