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生物
>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带解析)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1
2
/31
剩余2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遂宁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高二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微博上曾爆料,在可可西里保护区有越野车追逐藏羚羊的事件发生。当初人们将藏羚羊的栖息地建成藏羚羊自然保护区的措施属于( )A.易地保护B.就地保护C.恢复生态环境D.防止滩涂被破坏【答案】B【解析】【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详解】由题意分析可知,将藏羚羊的栖息地建成藏羚羊自然保护区的措施属于就地保护,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2.面对“新冠”病毒英国政府采取了群体免疫政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新冠”病毒的感染对人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若病毒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人的寄生关系C.在存活的人群体中对病毒的抗性基因频率有所下降D.人和病毒之间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病毒是专性寄生物,是非细胞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在人体寄生的过程中实现了\n人与病毒的共同进化。【详解】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没有抗性的个体被淘汰,具有抗性的个体能生存下来,A正确;B、毒性过强会导致宿主(人)死亡,宿主死亡使病毒失去寄生的场所,故病毒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人的寄生关系,B正确;C、由于病毒的选择,存活的人群具有对病毒的抗性而生存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存活的人群体中对病毒的抗性基因频率逐渐上升,C错误;D、病毒对人有寄生关系,通过寄生关系,人和病毒之间在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C。【点睛】3.“稻鱼共生系统”是我国南方的特色农业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在水稻田中养鱼。下面是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抽样检测法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C.该生态系统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D.“稻鱼共生系统”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又能减少农药使用,从而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答案】A【解析】【分析】图中a表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b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c为生产者向消费者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d表示消费者有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e、f表示生\n产者和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详解】A、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水稻生长是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水稻生长期,水稻光合作用利用的碳元素大输出的碳元素,表现为有机物的积累,所以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B正确;C、该生态系统通过稻田养鱼,调整了能量流动的关系,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C正确;D、“稻鱼共生系统”通过养鱼抑制了杂草的生长,幼嫩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减少农药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D正确。故选A。4.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传递信息的是()A.雌蛾分泌性激素B.工蜂跳8字舞C.蟑螂昼伏夜出D.鸟类的鸣叫【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概念: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2、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雌蛾分泌性激素吸引雄性属于化学信息,A不符合题意;B、工蜂跳8字舞告诉同伴蜜源属于行为信息,B不符合题意;C、蟑螂昼伏夜出为行为习惯,没有信息的传递,C符合题意;D、鸟类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D不符合题意。故选C。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为10%的理解,正确的是()A.顶级的消费者的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B.某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C.某一营养级约有10%的个体被下一营养级吃掉D.分解者﹑消费者总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n【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指的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详解】A、最顶部的消费者的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n-1(n指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目),A错误;B、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B正确;C、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C错误;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指的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B。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正确处理人、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下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应将各地濒危野生物种都迁移到自然保护区并加以保护,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B.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来分析,洞庭湖湿地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水质等直接价值C.常有人将从市场上买来的动物放归自然环境,这种“放生”行为一定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D.温室效应可能导致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融化,从而导致南极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常见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有: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和立法保护。【详解】A、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保护的生物本来就生活在保护区内,而不是接纳各地迁移来的濒危野生物种,A错误;B、蓄洪抗旱、净化水质等生态价值属于间接价值,B错误;C、“放生”行为不一定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如所“放生”生物为入侵生物,C错误;D、温室效应可能导致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融化,从而导致南极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D正确。故选D。7.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j、k、m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正确\n的是( )A.图中存在4条食物链,d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狼同化的能量可表示为c=f+i+mC.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106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c/a×106kJD.d和m的总和流入分解者的部分占其能量的10%-20%【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a表示草固定的能量,b表示兔子同化的能量,c表示狼同化的能量;g、h、i是呼吸散失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j、k、m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详解】A、图中只有1条食物链,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组成,A错误;B、狼同化的能量是c,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i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f,可表示为c=f+i,B错误;C、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106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1×106×b/a×c/b=c/a×106kJ,C正确;D、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分解者不占营养级,D错误;故选C。8.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生物繁衍的基本单位B.群落的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D.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答案】B【解析】\n【分析】种群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生物繁衍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详解】A、种群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生物繁衍的基本单位,A正确;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最重要特征,B错误;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等因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往返,C正确;D、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D正确。故选B。9.“燕燕于飞,颉(xié)之颃(háng)之”、“燕燕于飞,上下其音"(《诗经·国风》),燕子表达的分别是哪一类信息()A.生物信息物理信息B.行为信息物理信息C.化学信息物理信息D.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答案】B【解析】【分析】1、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2、动物的特殊行为主要指各种动作,这些动作也能够向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即动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3、在生命活动中,生物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4、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上忽下”、“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燕子通过翅膀的扇动和声音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详解】A、燕子表达的不属于生物信息,有物理信息,A不符合题意;B、由分析知,燕子表达的属于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B符合题意;C、燕子表达的不属于化学信息,有物理信息,C不符合题意;D、燕子表达的有物理信息,没有生物信息,D不符合题意。\n故选B。10.下列关于硝化细菌和根瘤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都与豆科植物共生,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C.都能进行生物固氮,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氮素D.都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答案】D【解析】【分析】硝化细菌能利用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形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上属于生产者;根瘤菌是异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能将氨气转化为含氨化合物,属于固氮微生物。【详解】AB、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能固氮,无需与豆科植物共生,AB错误;C、硝化细菌不能固氮,根瘤菌是异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能固氮,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是指将氨气转化为含氨化合物,C错误;D、硝化细菌和根瘤菌都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正确。故选D。11.下表是某城市公园内的部分湿生植物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已知湿生植物可通过通气组织将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运输至根部,进而释放到根际土壤或水体中,该过程有助于去除水体污染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种名适应水深/cm主要生态修复作用芦苇30~60有助于硫化物、石油类等污染物的去除睡莲<30根吸收水中的铅、汞及苯酚有害物质黑藻90~250对某些金属有吸收作用A.芦苇有助于去除石油类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表中湿生植物在同一区域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湿生植物根部释放的氧气可被微生物用来分解有机物\nD.湿生植物可以净化水质、修复水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A【解析】【分析】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芦苇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A错误;B、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表中湿生植物在同一区域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C、湿生植物根部释放的氧气会被需氧微生物利用,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C正确;D、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湿生植物可以净化水质、修复水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故选A。12.下列叙述与图示模型不相符的是()A①表示迁入率,②表示迁出率,X表示种群密度B.①表示空间和资源充裕,②表示引入某种动物的天敌,X表示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C.①表示土壤腐殖质增多,②表示长期干旱,X表示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①表示复杂的食物网,②表示人类活动,X表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与X关系是正相关,②与X的关系是负相关;【详解】A、①表示迁入率,增加种群密度,②表示迁出率,减小种群密度,与模型相符,A错误;B、①空间和资源充裕,则X环境容纳量增加,②引入某种动物的天敌,则动物的环境容纳量减小,与模型相符,B错误;C、①土壤腐殖质增多,则X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增加,②\n长期干旱下,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减小,与模型相符,C错误;D、①食物网越复杂,则X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②人类活动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可能降低自我调节能力,与模型不符,D正确。故选D。13.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果酒制作时,葡萄汁要装满发酵瓶,创造无氧环境,有利于发酵B.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C.果醋制作过程中打开发酵瓶是因为果酒产生果醋时会生成二氧化碳D.变酸的果酒表面形成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繁殖形成的【答案】D【解析】【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菌种主要是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果酒制作的原理是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详解】A、果酒制作时,发酵瓶需留有1/3的空间,可防止发酵液溢出,A错误;B、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B错误;C、果醋制作过程中打开发酵瓶是因为醋酸菌是需氧型细菌,需要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存活,C错误;D、变酸的果酒表面形成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繁殖形成的,D正确;故选D。14.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下图所示,据此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反映了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B.①和②、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①和③之间则没有C.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则③的数量会减少D.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绘制成数量金字塔,不一定呈正金字塔型【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营养结构,则①是生产者,②和③\n是消费者,生态系统的能量只能由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详解】A、图示为营养结构,因为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态系统反复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所以该图可反映能量流动,A错误;B、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所以①和②、①和③、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B错误;C、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因缩短食物链,降低了③的营养级,所以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则③的数量会先逐渐增多后趋于动态平衡,C错误;D、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不一定呈正金字塔型,D正确;故选D。15.某农田弃耕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杂草、灌木及小型动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该地必然能形成森林群落B.由于灌木丛较高,灌木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减少C.为加速群落演替,可构建人工林以缩短演替时间,对生物多样性形成有积极作用D.群落演替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详解】A、除演替时间外,该农田能否演替至森林阶段还取决于环境,如果是在干旱的地方,很难演替至森林阶段,或许只能演替至草本植物阶段或者灌木阶段,A错误;B、随着草本植物阶段演替至灌木阶段,群落结构变得复杂,所以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增加,B错误;C、人工林生物种类简单,不利于提高物种丰富度,C错误;D、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等,所以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D正确。故选D。16.下图是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nA.影响b处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强度B.某群落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该群落为增长型C.影响c处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质(波长)D.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答案】B【解析】【分析】1、群落空间结构的易错点:(1)高山植被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因为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2)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因此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④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⑤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详解】A、b处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b处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强度,A正确;B、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型是种群的特征,不属于群落的特征,B错误;C、c处植物呈垂直结构,影响c处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质(波长),C正确;D、由图可知,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故选B。\n17.下列有关群落说法正确的是( )A.受灾的水稻呈斑块状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B.没有外力干扰,顶极群落将永远保持原状C.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D.阳光不会影响水生浮游植物的垂直分布【答案】B【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包括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其中外源性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等;内源性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在多种外源性因素与内源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详解】A、受灾的水稻呈斑块状的稀疏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B、在无外力干扰的情况下,顶级群落将永远保持原状,B正确;C、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C错误;D、水生群落的的垂直结构由光的穿透性和温度决定,D错误;故选B。18.“稻—萍—蟹”立体生态农业,是把稻田与浮萍、河蟹有机结合起来。河蟹可捕食杂草、水生昆虫,并能提高土壤含氧量和肥力;浮萍覆盖水面能抑制杂草生长。该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水稻、河蟹的“双丰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输入该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水稻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该模式通过调整种间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河蟹和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中所含的能量流入水稻,促进了水稻的生长D.与普通稻田相比,“稻—萍一蟹”立体生态农业不容易发生病虫害【答案】C【解析】【分析】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每一营养级时,一般有3条途径:一是大部分以热能散失,二是流入下一营养级,三是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被分解者分解。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n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详解】A、输入该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其次还有浮萍、杂草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B、该模式通过调整种间关系,科学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B正确;C、河蟹和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并没有流入水稻,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分解者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供水稻利用,C错误;D、与普通稻田相比,“稻—萍—蟹”立体生态农业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强,不容易发生病虫害,D正确。故选C。19.下图中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Y1和Y2分别表示甲和乙的量,甲、乙之间相互影响,表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甲乙A液泡含水量细胞吸水能力B被捕食者数量捕食者数量C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D促甲状腺激素含量甲状腺激素含量A.AB.BC.CD.D\n【答案】A【解析】【分析】渗透压是只溶液中溶质对水的吸引力,当含水量增加时,渗透下降,水分从渗透压低的地方往渗透压高的地方移动;在如图所示的曲线中,若表示捕食关系,则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详解】A、若曲线甲表示液泡中水的相对含量变化,则随液泡中水的含量升高,细胞的吸水能力在下降,反之,液泡中含水量下降的同时,细胞吸水能力在上升,与图示变化不符,A错误;B、据图所知,图中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随着甲的增多,乙的食物来源增多,乙的数量随后上升,导致甲被捕食更多,甲下降,导致乙食物来源减少,随着下降。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数量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而呈现图示曲线关系,B正确;C、血浆渗透压之增高,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进行重吸收,重吸收水分过多又导致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二者呈负反馈调节,C正确;D、甲状腺激素增多时反作用与下丘脑和垂体,使之释放对应的激素减少,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减少,随后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减少,此时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又增多,二者呈负反馈调节,呈现图示曲线,D正确。故选A。20.种群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其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C.使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目的是控制种群的年龄组成D.调查某种草原鼠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决定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直接影响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详解】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一种间接原因,它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错误;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那么种群\n密度增加;如果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则种群密度减少;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如果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迁入率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少,B正确;C、使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目的是控制种群的性别比例,C错误;D、调查某种草原鼠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D错误。故选B。21.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水蚤属于第二、三营养级,鲶鱼占有四个营养级B.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鲶鱼个体中所含的能量最少C.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从水蚤传递给鲶鱼D.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分析,蚊子幼虫与划蝽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答案】B【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图中生产者为藻类,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图中共有9条食物链,分别是藻类→轮虫→水蚤→鲶鱼;藻类→轮虫→水蚤→划蝽→鲶鱼;藻类→轮虫→水蚤→划蝽→青蛙;藻类→蚊子幼虫→划蝽→鲶鱼;藻类→蚊子幼虫→划蝽→青蛙;藻类→水蚤→鲶鱼;藻类→水蚤→划蝽→鲶鱼;藻类→水蚤→划蝽→青蛙;藻类→鲶鱼。\n【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该食物网有9条食物链,在食物藻类→轮虫→水蚤→鲶鱼、藻类→水蚤→鲶鱼中,水蚤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在9条食物链中鲶鱼占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共四个营养级,A正确;B、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鲶鱼营养级最高,其所在营养级同化量少,但鲶鱼个体中所含的能量不一定最少,B错误;C、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从水蚤传递给鲶鱼,C正确;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物之间一般是双向的,蚊子幼虫与划蝽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正确。故选B。22.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E1、E2代表两种能量形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Ⅰ和Ⅳ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B.生态系统中同一层营养级生物组成生物群落C.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Ⅰ、Ⅱ、Ⅲ、Ⅳ之间循环利用【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能量金字塔: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从下到上依次是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就是次级消费者。生态系统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该能量金字塔食物链可有多条,因为每个营养级生物不只一种,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能循环利用。能量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n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详解】A、图中Ⅰ代表生产者,Ⅳ代表消费者,而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A错误;B、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叫做群落,即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组成生物群落,B错误;C、Ⅰ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所以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正确;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而在Ⅰ、Ⅱ、Ⅲ、Ⅳ之间(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之间)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故选C。【点睛】分析能量金字塔知,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从下到上依次是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E1代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E2代表热能。23.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或探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很多,无论是沾蘸法还是浸泡法都要处理插条的基部B.在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探究中,可利用吸虫器采集土壤样品中的所有小动物C.在设计制作生态缸时,生态缸是密闭的,通风与否对探究结果影响不大D.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很重要,进行预实验能减少因偶然因素干扰而造成的实验误差【答案】A【解析】【分析】处理插条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沾蘸法和浸泡法,其中沾蘸法所需要的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的时候只需要插条底部在溶液里浸泡几秒钟。浸泡法是将插条浸泡在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1天后拿出。无论是沾蘸法还是浸泡法都要处理插条的基部。【详解】A、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很多,无论是沾蘸法还是浸泡法都要处理插条的基部,因为插条的基部生根,A正确;B、在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探究中,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利用诱虫器采集土壤样品中的所有小动物,B错误;C、生态缸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的直射,通风能促进空气流通,对探究结果有影响,C错误;D、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实验条件,验证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减少浪费,D错误。故选A。\n24.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时间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第七年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1.31.351.10.950.650.330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则乙可能是牛C.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答案】D【解析】【分析】1、表格中的数据反应了甲与乙两个种群的数量关系变化,以比例的形式呈现可以看出甲与乙的相对数量,在前五年,相比较于乙,甲的数量在变大,但要明确比例变大并不代表种群数量也一定增大。2、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详解】A、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只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多于乙种群数量,所以判断不出两种群的增长模式,甲最终数量减为0也不是S型增长,A错误;B、如果该地区为草原,甲如果是兔子,乙不可能是牛,因为这二者的竞争关系是此消彼长的那种竞争关系,应不会使某种消失,B错误;C、如果是捕食关系第7年比值不会是0,C错误;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最初时甲占优势,随后乙种群占优势,并且甲种群逐步被排挤掉,\n所以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正确。故选D。25.《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湾池,鱼鉴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环境容纳量K是指该种群在某一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且随着环境条件的环境而改变B.“数罟不入湾池”的意义是为了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古代时的“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鱼塘中不同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种群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的。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环境容纳量K不是指该种群在某一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A错误;B、“数罟不入湾池”是指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其意义是为了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C、“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正确;D、鱼塘中不同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正确。故选A。26.如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n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AB段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减少和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C.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分解产生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D.图示过程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答案】A【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由一定限度的。2、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详解】A、由题意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不仅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污水中的能量,A错误;B、分析图可知,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的减少和需氧型细菌的大量繁殖,导致溶解氧随有机物被需氧型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B正确;C、分析图可知,BC段含碳有机物在减少,说明有机物被大量分解,产生NH4+等无机盐离子,使藻类大量繁殖,C正确;D、由题意可知,该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故选A。27.绿藻A是某种单细胞绿藻,能够合成物质W。某小组为探究氮营养缺乏对绿藻A增殖及物质W累计的影响,将等量的绿藻A分别接种在氮营养缺乏(实验组)和氮营养正常(对照\n组)的两瓶培养液中,并在适宜温度和一定光强下培养。定时取样并检测细胞浓度和物质W的含量,结果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从图甲可知,在氮营养正常培养液的瓶中,绿藻A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B.先将少量绿藻放在氮营养正常培养液培养,等到细胞浓度最高时集中收集,再放在氮营养缺乏的培养液继续培养以获得更多的WC.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氮营养缺乏程度对物质W积累的影响,则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培养基中的氮营养浓度D.与在光照条件下相比,若要使绿藻A在黑暗条件下增殖,需要其提供纤维素作为营养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甲:正常氮营养液中绿藻增殖速度较缺氮营养液中绿藻增殖速度快。分析图乙:正常氮营养液中物质W的含量较缺氮营养液中物质W含量低。【详解】A、由甲图可知,在氮营养正常培养液的瓶中,绿藻A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A错误;B、由分析可知,正常氮营养液中绿藻增殖速度快,缺氮营养液中物质W含量高,因此,先将少量绿藻放在氮营养正常的培养液培养,等到细胞浓度最高时集中收集,再放在氮营养缺乏的培养液继续培养以获得更多的W,B正确;C、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氮营养缺乏程度对物质W积累的影响,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基中的氮营养浓度,C错误;D、纤维素不能被绿藻吸收利用,不能为绿藻A在黑暗条件下增殖提供营养物质,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综合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探究实验等知识,要求识记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及其条件;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能正确区分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n关变量,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28.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B.t3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分别为t4和t6D.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为弱→强→弱【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如果坐标的纵轴改为“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则类似于课本中讲的“S"型增长曲线;t2和t5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2值,t4和t6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值,此时对应的甲乙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详解】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表示为S型曲线,A正确;B、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B正确;C、t4和t6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值,t4和t6分别为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C正确;D、据图分析,甲种群和乙种群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S型,种群数量最终达到K值,故竞争强度为弱→强,D错误。故选D。29.下面是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和某同学设计的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nA.冲洗葡萄时不能次数过多,否则果酒的制作会失败B.制作果酒要关闭充气口、打开排气口,制作果醋时充气口和排气口都要打开C.图2中的装置中排气口弯曲可防止被空气中的杂菌污染D.根据图1可知,利用葡萄制作果醋时,必须先进行酒精发酵然后再进行果醋发酵【答案】D【解析】【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3、分析图1:方框中应该是果醋发酵。4、分析图2:其中排料口的作用是出料、检测;充气口的作用是在果醋制作时通入氧气的;排气孔的作用是排气,其弯弯曲曲的好处是防止杂菌和浮尘的污染。【详解】A、冲洗葡萄时不能次数过多,否则会造成菌种流失,导致果酒的制作失败,A正确;B、果酒发酵需要无氧环境,且果酒发酵过程中会不断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制作果酒要关闭充气口、打开排气口;果醋制作需要有氧环境,且利用葡萄果醋制作过程中也有二氧化碳产生,因此制作果醋时充气口和排气口都要打开,B正确;C、图2中的装置中排气口弯曲可防止被空气中的杂菌污染,C正确;D、利用葡萄制作果醋时,可先进行酒精发酵然后再进行果醋发酵,也可直接进行果醋发酵,D错误。故选D。30.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果醋历史悠久。果酒进一步发酵可获得果醋,二者都具有一定的保健养生功效。下列有关果酒、果醋的制作叙述错误的是( )A.制作果酒、果醋的菌种在结构上最大的差异是有无成形细胞核B.醋酸菌在氧气充足与缺乏时都可生成醋酸,但利用的原料不同\nC.用葡萄酒制作葡萄醋时,需将发酵的温度适当提高D.果汁发酵后是否产生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答案】B【解析】【分析】1、果酒制作原理: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缺氧、呈酸性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生长受抑制。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酒精发酵的温度,20℃左右。2、果醋的制作(1)菌种:醋酸菌,又名醋酸杆菌。①繁殖方式:二分裂。②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③温度:30℃-35℃(2)原理:①当氧气充足、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④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详解】A、制作果酒的酵母菌为真菌,制作果醋的醋酸杆菌为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所以,二者菌种在结构上最大的差异是有无成形细胞核,A正确;B、当氧气充足、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要产生醋酸,氧气必须充足,不能缺乏,B错误;C、醋酸菌的最适温度高于酵母菌,所以用葡萄酒制作葡萄醋时需将发酵的温度适当提高,C正确;D、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在酸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灰绿色,所以果汁发酵后是否产生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D正确。故选B。31.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第一步: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按下图甲中表格步骤操作\n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统计起始酵母菌数,并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同一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振荡摇匀,目的是_________。(2)在计数室,按以下顺序操作_________(填字母),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A.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B.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3)若在25×16规格的血球计数板中,统计到5个中方格(共80个小方格)对应的酵母菌为48个,则1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_________个。(4)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显微镜计数时,看到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则应当将样液适当_________后再计数。(5)为了使计数的数值精确,计数前在培养液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一种大分子染料),则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__________(填“被”或“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6)操作规范,计数正确,得到了图乙的曲线结果,则曲线①数值比曲线②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②.B→A→C③.2.4×106④.稀释⑤.不被⑥.曲线①对应A组数值,A组提供的营养物质更多【解析】【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可根据A、B两组实验条件的不同推断两组实验中酵母菌数量变化的不同,判断曲线①②对应的实验组。【详解】(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将试管振荡摇匀,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统计的误差。(2)血球计数板在使用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渗入计数室,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n(3)在25×16规格的血球计数板中,统计到5个中方格(共80个小方格)对应的酵母菌为48个,则1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48÷5×25×10000=2.4×106个。(4)若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将样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5)活细胞的细胞膜不允许台盼蓝分子的进入,计数前在培养液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在观察计数时只记不被染成蓝色的活的酵母菌。(6)A组提供的营养物质多于B组,可供养的酵母菌更多,曲线①对应A组数值。【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考查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方法、计数公式、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32.某农场为防治鼠害做了一些调查:甲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并以体重作为划分田鼠年龄的标准,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下表所示;乙组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坐标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体重(g)<10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10数量(只)32571027261717968102112859531(1)甲组研究人员调查该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_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__________。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2)甲组认为若要控制该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应捕杀体重大于90g的个体,乙组认为这\n样做不正确,你认为乙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时所采取的减少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3)乙组图示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____。【答案】(1)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②.稳定型③.出生率和死亡率(2)①.捕杀体重大于90g的田鼠,会导致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种群数量易恢复②.降低环境容纳量(3)①.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②.更大【解析】【分析】1、分析曲线图,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树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小问1详解】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该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根据表格中数据,幼龄鼠的数量为32+57+102+72+61=324只,中龄鼠的数量为71+79+68+102=320只,老龄鼠的数量为112+85+95+31=323只,各个年龄段数量差不多,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小问2详解】若捕杀体重大于90g的田鼠,中龄鼠和幼龄鼠的种内斗争减弱,会导致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使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出生率升高,种群数量易恢复。控制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时所采取的减少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都是为了增加环境阻力,其目的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小问3详解】由图示可知,b点以后株冠形成,一方面为田鼠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另一方面由于株冠的掩护,\n有利于躲避敌害。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结合图示可推知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的模拟树桩更多,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而且曲线Ⅰ中的田鼠数量减少更多,说明肉食性猛禽获得了更多的食物来源,故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33.米醋是众多种类的醋中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制作米醋的主要流程:蒸熟拌曲→入坛发酵→加水醋化。回答下列问题:(1)“蒸熟拌曲”阶段中拌入的“酒曲”中含有酵母菌,从呼吸作用类型看,该微生物属于_______________型生物。(2)“入坛发酵”阶段总是先“来水”后“来酒”原因是_____________。该现象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该阶段虽未经灭菌,但在___________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生长繁殖,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3)“加水醋化”阶段中需要的发酵条件为________。【答案】(1)兼性厌氧(2)①.酵母菌在发酵前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在发酵后期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②.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③.缺氧、呈酸性(3)温度设置为30-35℃,通入无菌空气【解析】【分析】果酒制作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果醋制作原理: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糖转化为醋酸;当氧气充足、糖源不足时,将乙醇氧化为乙醛,再将乙醛氧化为乙酸。【小问1详解】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小问2详解】果酒制作前期,需要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过程中会产生水;在发酵后期,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反应式为:\n;无氧呼吸的反应为:。在果酒制作过程中,发酵罐内的氧气逐渐减少,二氧化碳逐渐增多,在这样缺氧、呈酸性的环境中,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而酵母菌能生长繁殖。【小问3详解】醋酸菌是需氧型细菌,所以果醋制作的环境条件应为:持续通入无菌空气,且温度设置为30-35℃。【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需要考生熟练掌握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34.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表示营养级。(1)鞭毛藻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由此可见,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3)如图为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简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成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n①碳元素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从乙流向丙,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甲的作用__________。②城市污水在流经人工湿地之前往往需要经过稀释,其需要稀释的原因可能________。【答案】(1)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2)①.2488②.6.3③.不能④.生物不能利用代谢中产生的热能和捕食关系不可逆转。(3)①.含碳有机物②.将城市污水中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③.城市污水的浓度过高,会导致湿地生物由于渗透失水而死亡【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2、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C、H、O、N、P、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碳循环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小问1详解】由题可知,鞭毛藻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说明信息传递可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小问2详解】由题图可知,流入M的能量为3281+2826=6107kJ/(m2•a),所以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6107-3619=2488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86kJ/(m2•a)÷[3281kJ/(m2•a)+2826kJ/(m2•a)]×100%≈6.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单向流动的特点,所以不能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因为能量流动过程中存在能量的散失,而生物不能利用代谢中\n产生的热能和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小问3详解】①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所以会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从乙流向丙,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甲是分解者,作用是将城市污水中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②城市污水的浓度过高,会导致湿地生物由于渗透失水而死亡,所以城市污水在流经人工湿地之前往往需要经过稀释。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带解析)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带解析)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带解析)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带解析)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带解析)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英语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带解析)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数学(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带答案)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带解析)
四川省遂宁市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带答案)
四川省遂宁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带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2-06-12 17:59:54
页数:31
价格:¥3
大小:709.0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