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2月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2月考试生物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低渗性脱水”是指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浆中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需采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静脉滴注予以治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治疗时输入的溶液可从血浆直接进入淋巴液B.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水分均丢失C.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D.长时间大量出汗后若只补充水分,则易转变为低渗性脱水【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的物质交换,组织液和淋巴之间只能由组织液→淋巴;淋巴和血浆之间只能由淋巴→血浆。【详解】A、血浆中的物质,需要先渗透进入组织液,再由组织液渗入淋巴液,A错误;B、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细胞吸水,细胞内液会增加,B错误;C、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减少细胞吸水,增加细胞外液的液体总量,C错误;D、长时间大量出汗,同时丢失水和无机盐,若只补水,会造成低渗性脱水,D正确。故选D。2.小李运动时,不小心摔伤了膝盖,膝盖处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出现“红”的现象是毛细血管破裂,局部血红蛋白增多引起的B.出现“肿”的现象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出现组织水肿引起的C.出现“热”的现象是膝盖处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引起的D.由于外力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答案】B 【解析】【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组织水肿的原因: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毛细淋巴管堵塞,使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加,组织液增加;局部炎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使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加,组织液增加等等。【详解】A、出现“红”的现象是毛细血管破裂,血红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局部血红蛋白(呈红色)增多引起的,A正确;B、出现“肿”的现象是血浆渗透压降低,出现组织水肿引起的,B错误;C、出现“热”的现象是膝盖处细胞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加快,产热量增加引起的,C正确;D、由于外力刺激,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产生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D正确故选B。3.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例如,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B.大脑皮层可以随意地调控瞳孔的放大或缩小C.洗澡时受到冷水刺激后引起心跳加快源于交感神经兴奋D.跑步引起血压变化说明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与随意运动密切相关【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受到抑制。即交感神经活动占据弱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A正确;B、瞳孔放大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支配瞳孔开大肌收缩,而瞳孔缩小是因为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收缩,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不完全受大脑皮层的支配,B错误; C、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是兴奋的,而此时副交感神经被抑制,所以洗澡时受到冷水刺激后引起心跳加快源于交感神经兴奋,C正确;D、随意运动是受意识调节、具有一定目的和方向的运动,如跑步。自主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也叫内脏神经系统,所以跑步引起血压变化说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与随意运动密切相关,D正确。故选B。4.人在阅读时间较长困倦时可用咖啡因提神,咖啡因能提神的原因是因为其有着与腺苷相似的结构。人在困倦会产生腺苷,一定量的腺苷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会让人感觉疲惫并昏昏欲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分子腺苷与两分子磷酸分子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可为多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困倦打哈欠时,二氧化碳可导致下丘脑中的相关神经中枢兴奋导致呼吸加深C.困倦提神时,咖啡因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导致腺苷不能传递信息D.困倦时腺苷是一种抑制型神经递质,不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一定量的腺苷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会让人感觉疲惫并昏昏欲睡,说明腺苷属于抑制性递质,能让一个神经元的静息电位的差值增大。【详解】A、腺苷是由腺嘌呤和核糖构成的,与两个磷酸分子结合形成的化合物是ADP,可为多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ATP,A错误;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当周围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人也会感到困倦而打哈欠,这是由于二氧化碳刺激了脑干中的相关神经中枢导致呼吸加深的结果,B错误;C、咖啡因能提神的原因是因为其有着与腺苷相似的结构,故咖啡因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导致腺苷不能传递信息,C正确;D、一定量的腺苷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会让人感觉疲惫并昏昏欲睡,说明腺苷属于抑制性递质,能让一个神经元产生静息电位差值增大的变化,而能使膜电位变化,D错误。故选C。5.下列有关甲状腺分泌及功能调控的叙述,错误的是()A.寒冷时下丘脑分泌的TRH增多,则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B.TSH随血液分布全身,但只作用于甲状腺C.当基因突变引起TSH受体自发激活时,甲状腺分泌功能减退 D.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初期表现为产热增加、代谢加强【答案】C【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2、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体现了负反馈调节。【详解】A、寒冷时下丘脑分泌的TRH增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A正确;B、TSH随血液分布全身,但只作用于甲状腺,因为只有甲状腺细胞上有TSH的受体,B正确;C、根据TSH的受体位于甲状腺上,TSH的作用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可知当基因突变引起TSH受体自发激活时,甲状腺分泌功能增强,C错误;D、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而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新陈代谢,故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初期表现为产热增加、代谢加强,D正确。故选C。6.下图为某种植物种子发育过程和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种子含水量以及营养物质积累量的变化。据图分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有关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子发育期CK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B.种子发育期IAA可能参与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与积累C.种子萌发期GA可以调节淀粉酶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萌发D.ABA促进种子贮藏蛋白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脱水干燥有利于萌发 【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可知,在种子的发育期,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共同起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在发育后期脱落酸起主要作用促进植物的衰老。在种子的萌发和幼苗期,先是赤霉素起主要作用促进种子的萌发,而后是生长素起作用,从而可以看出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详解】A、据图可知,图中种子发育期首先出现的是CK,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A正确;B、种子发育期其次增加的是GA和IAA,该阶段营养物质不断积累,说明GA和IAA参与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与积累,B正确;C、种子萌发期GA可以调节淀粉酶基因的表达,淀粉酶能够催化淀粉的水解,从而促进种子萌发,C正确;D、ABA促进种子贮藏蛋白的基因表达,并促进种子的脱水干燥,有利于种子的休眠,而促进种子萌发的是GA,D错误。故选D。7.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内有沉水植物16种,浮游植物86种,珍稀鸟类5大类型234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东湖景区内所有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群落B.东湖景区水域内引入水葫芦能净化水体,增加物种丰富度C.东湖景区多样的水生植物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D.从湖心到岸边不同深度分布着多种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是指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入侵往往导致当地物种多样性降低,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丰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 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地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他们常呈镶嵌分布。【详解】A、群落是指这一地域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A错误;B、引入水葫芦破坏了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丰富度减少,B错误;C、植物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C正确;D、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种生物生活在垂直高度上的不同空间,从湖心到岸边不同深度分布着多种植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机构,不是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C。8.米氏凯伦藻大量繁殖会引起赤潮。高浓度紫菜干体(烘干处理后粉碎至0.3mm)会抑制米氏凯伦藻生长,导致培养液中N、P元素含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米氏凯伦藻细胞在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复制参与纺锤体的形成B.海水深度不同,米氏凯伦藻种群密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利用高浓度的紫菜干体抑制米氏凯伦藻生长是一种高效的化学防治措施D.米氏凯伦藻死亡,细胞内含N、P的化合物溶出,培养液总氮和总磷量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详解】A、中心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A错误;B、不同深度的海洋中,藻类的种类也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海水深度不同,米氏凯伦藻种群密度不同,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C、用高浓度的紫菜干体抑制米氏凯伦藻生长,运用的是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防治,属于高效的生物防治措施,C错误;D、高浓度紫菜干体会抑制米氏凯伦藻生长,米氏凯伦藻死亡,细胞内含N、P的化合物溶出,培养液总氮和总磷量增加,D正确。故选D。9.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阐述错误的是()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实际上体现了种间竞争关系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能反映出一条食物链:水稻→害虫→青蛙C.“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D.“菜花黄,蜂闹房”体现消费者对作物传粉的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三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2、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的稳定。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是捕食者,后者是被捕食者。【详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杂草与豆苗间的竞争关系,A正确;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所隐含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B正确;C、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因此“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C错误;D、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的最活跃的成分,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菜花黄,蜂闹房”体现消费者对作物传粉的作用,D正确。故选C。10.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迁入某环境后Nt/N0随时间的变化情况(N0表示种群起始个体数量,Nt表示第t年个体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0~6年种群数量先下降后上升B.种群数量维持在a/2可获得最大持续产量C.15年后种群自然增长率不变,出现类似指数增长D.该种群在第0年和第6年的年龄结构相同【答案】A 【解析】【分析】1、“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而形成“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3、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详解】A、前3年Nt/N0逐年减小种群数量下降,第3年开始到15年,种群数量逐年增加,A正确;B、a/2是一个比值,不是种群数量,B错误;C、15年后种群数量不变,不会出现类似指数增长,自然增长率为0,C错误;D、0年后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第6年后种群数量增长,年龄结构可能是增长型,D错误。故选A。11.某同学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细胞分散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影响酵母菌种群增长的因素是葡萄糖有限和试管内空间有限B.若实验中多次出现图中c的现象,可能是由于样液未充分摇匀或稀释倍数不够C.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可用台盼蓝染液增加计数结果的有效性D.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55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2.2×106个【答案】D【解析】【分析】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滚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 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详解】A、本实验中影响酵母菌种群增长的因素包括葡萄糖有限、试管内空间有限、pH变化、代谢废物积累等,A正确;B、若实验中多次出现图2中c的现象,即细胞重叠,说明样液未充分摇匀或稀释倍数不够,B正确;C、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可用台盼蓝染液排除死亡的酵母菌,增加计数结果的有效性,C正确;D、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55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55×4÷(1mm×1mm×0.1mm×10-3)×10=2.2×107个,D错误。故选D。12.鱼类洄游指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如盐度、水温)等影响,而周期性地定向往返移动。根据洄游的目的可划分为三大类,即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洄游途经某地时的种群数量B.鱼类洄游是生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C.决定鱼类洄游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作用D.研究鱼类洄游规律,有利于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促进渔业生产【答案】A【解析】【分析】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详解】A、鱼洄游途经某地时,只是暂时经过,捕获以后进行标记不能再次捕获,所以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洄游途经某地时的种群数量,A错误;B、分析题意,鱼类洄游指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如盐度、水温)等影响,而周期性地定向往返移动,鱼类洄游是生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B正确;C、鱼类的行为,如鱼类洄游等现象,其根本原因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的作用,C正确; D、研究鱼类洄游规律,有利于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如可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同时加大鱼类繁殖力,促进渔业生产,D正确。故选A。13.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构成种群,而所有生物构成群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种群的“S”形增长达到K值时,种群中不再有新个体产生C.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失去优势地位【答案】B【解析】【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2、群落演替: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详解】A、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年龄结构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B、种群的“S”形增长达到K值时,种群新产生的个体与死亡的个体数目相等,而不是不再产生新个体,B错误;C、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C正确;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失去优势地位,乔木逐渐占有优势地位,D正确。故选B。14.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虚线接近Nt的区域为A区域,虚线接近Nt+1的区域为B区域。不考虑种群的迁入和迁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绘制曲线图分析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属于构建数学模型B.两个种群数量对应图中曲线的交点S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同C.当种群数量曲线连续分布在A区域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燕鹆捕食蝗虫,则甲曲线可表示燕鹆的种群数量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Nt+1与Nt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该比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不变;该比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减少。【详解】A、图示用曲线表示种群增长的数量变化,属于数学模型,A正确;B、两个种群数量对应图中曲线的交点S时,Nt+1与Nt比值等于1,说明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同,B正确;C、当种群数量曲线连续分布在A区域时,Nt+1与Nt的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错误;D、从图中看出,曲线甲种群数量低于一定值后,逐渐灭绝,当高于一定值,种群数量减少,燕鹆捕食蝗虫,甲曲线可表示燕鹆的种群数量变化,D正确。故选C。15.所谓频度,就是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凡频度在1%~20%的植物种归为A级,21%~40%者为B级,41%~60%者为C级,61%~80%者为D级,81%~100%者为E级。研究发现,在植物种类分部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级越高,群落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越均衡B.若属于C频度的植物有15种,则该植物类群的丰富度约为167种C.调查发现,在E级中的植物甲不是优势种,则甲的分布特点是密度小,范围比较广D.若乙是该群落的优势种,则它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答案】A【解析】【分析】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还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它们就不占优势;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详解】A、群落的均衡性与A级和E级的大小成正比,群落的均衡性不但取决于A级,还有E级有关系,A错误;B、若属于C频度的植物有15种,设物种丰富度为x,按照柱状图分析,9÷15=100÷x,则该植物类群的丰富度约为167种,B正确;C、在E级中的植物分布范围广,出现频度高,但甲不是优势种,说明甲的分布特点是密度小,范围比较广,C正确;D、优势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乙是该群落的优势种,则它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D正确。故选A。16.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某风景区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根据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光能D.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与栖息空间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详解】A、某风景区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群落的空间结构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C、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无垂直结构,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C错误;D、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D正确。故选C17.在鱼塘适量种植莲藕,能达到水净、鱼肥、景美、藕增产的多重效益。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莲藕和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鱼与莲藕的种间关系为共生关系B.该系统中鱼所需的氧气主要来自荷叶的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C.莲藕直接吸收过剩鱼饲料和鱼粪便,是水体不容易被污染的主要原因D.该模式综合考虑了自然——经济——社会效益,符合绿色生态发展观【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植物可以吸收无机盐,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详解】A、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莲藕和所有的鱼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藕塘里的鱼能捕食莲藕的病虫,莲藕和鱼混养可以减少病虫害,鱼能让塘内泥土松散,鱼可以净化水质,鱼的排泄物还是莲藕生长不可多得的有机肥,因此鱼与莲藕的种间关系为共生关系,A错误;B 、荷叶挺出水面,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释放到空气中,该系统中鱼所需的氧气主要来自水中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产生以及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中的部分,B错误;C、过剩鱼饲料和鱼粪便都是有机物,不能被莲藕直接吸收,C错误;D、该模式综合考虑了自然-经济-社会效益,既净化了水体,还达到了鱼肥、景美、藕增产的多重效益,符合绿色生态发展观,D正确。故选D。1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3种生物的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a、b、c都有可能是细菌D.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会释放二氧化碳。分析图示可知,a曲线二氧化碳释放量始终为正值,且保持不变,说明所代表的生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b曲线二氧化碳释放量随一天的时间(实际上是光照)发生变化,有正有负,说明代表的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c曲线二氧化碳释放量始终为负值,且随时间不改变,说明代表的生物可能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详解】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只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可能是只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消费者或分解者,A正确;B、b、c曲线都表示能吸收二氧化碳,代表的生物属于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C、由以上分析可知,a代表的生物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可能是寄生型细菌或营腐生生活的细菌,b、c代表的生物属于生产者,可能分别是蓝细菌、硝化细菌,C正确;D、b 代表的生物一天中的二氧化碳释放量会随着光照强度发生变化,说明该生物可能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而不能代表所有的生产者,D错误。故选D。19.如图表示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间的相互关系。图中各种类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槭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找寻食物。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海星、荔枝螺、海葵B.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种类是海星和荔枝螺C.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石鳖、石槭数量增加D.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藤壶成为优势种,石鳖、石槭数量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图示中,共有7条食物链。【详解】A、据图分析,海藻和浮游植物是第一营养级,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海星、荔枝螺、海葵,A正确;B、海星和荔枝螺都以藤壶为食,有竞争关系,海星又可以捕食荔枝螺,是捕食关系,B正确;C、图中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生物所占比例,从图中看出,藤壶提供了海星食物的64%,当海星全部死亡后,这部分藤壶得以生存,并迅速繁殖,占据大量岩石表面,从而使海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石鳖和石槭因食物减少而减少,C错误;D、海星去除后,对其他生物也有影响,但不如对藤壶的影响大,因为藤壶为海星提供的食物最多,D正确。故选C。20.将某种单细胞菌分别等量接种到装有5mL和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 )的试管甲、乙中,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甲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试管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形B.甲试管中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C.若接种量加倍,则甲、乙试管中的K值也会加倍D.甲试管中种群数量为a时,乙试管中种群数量仍在增加【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增长曲线有J型和S型,J型曲线形成条件是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当环境资源有限时,种群生长到一定数量后,种群内部对于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也趋于激烈,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因此在一个种群进入新环境时,初期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当种群密度到达K/2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在此之后种内竞争加剧,种群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直到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样形成的曲线为S型曲线。【详解】A、根据分析,甲乙两个试管的空间和食物有限,均符合S型曲线形成条件,A正确;B、甲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甲种群的K值为a,因此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B正确;C、K值指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只与种群所处环境条件有关,环境越适宜,K值越大,因此接种量加倍,K值不变,C错误;D、甲试管中只有5mL培养基,食物相比乙试管少一半,更快达到K值,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21.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1)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_____。(2)在体液免疫中,活化了辅助性T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致敏的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_____。(3)据图2写出光刺激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_____。(4)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实验设计思路:①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_____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②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_____;③一段时间后,测量两组小鼠_____。预期实验结果:_____。【答案】(1)突触(2)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3)光刺激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4)①.脾神经切断②.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③.抗N抗体的产生量④.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解析】【分析】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小问1详解】 兴奋在相邻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小问2详解】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活化了的辅助性T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致敏的B细胞,B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小问3详解】生物膜功能与蛋白质有关,分析图2,光刺激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从而使CHR神经元产生兴奋。【小问4详解】本实验目的是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中的自变量为脑-脾神经通路是否被破坏。设计实验时要围绕单一自变量,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最终体液免疫能力的高低可通过产生抗体的量来进行检测。实验设计思路为:①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②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③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预期实验结果:本题为验证性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应该符合题目要求,即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以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22.图一是研究某植物的开花与光照时长之间的关系的实验设计及结果。请仔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实验表明,该植物需要满足一定的光照条件才能开花,你认为“一定的光照条件”是指什么?请依据上述实验提出两种观点: ①观点一:_____,该植物才能开花。②观点二:_____,该植物才能开花。(2)有研究证明,该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叶片而非花芽(花芽将来会发育为花),有学者认为叶片受到适宜的光刺激后,叶片产生了某种物质运输到花芽促进了花芽的发育而开花。下面是借鉴“温特实验”方法证明上述观点的实验方案,请完善相关实验步骤。(实验植株见图2:只有叶片A和花芽B,且生理功能均正常)第一步:取图所示未开花植株若干并随机均分成甲乙二组。将两组植株的叶片A均于叶柄处切下,每组叶柄残留在植株上的切口分别标号为切口甲、切口乙。第二步:甲组处理方法:取空白琼脂块不做任何处理,乙组处理方法:_____。第三步:相同且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将甲乙二组处理过的琼脂块分别放在其对应实验植株的_____(填“叶柄切口处”或“花芽B处”)。第四步;将甲乙二组实验植株均置于相同且适宜的_____(填“光照条件”或“黑暗环境”)下一段时间,观察两组植株开花情况。预期实验结果:_____【答案】(1)①.每天的光照时间短于临界值x②.每天的光照时间短于黑暗时间(2)①.将切下的叶片A(切口)置于一等体积空白琼脂块上②.花芽B处③.黑暗环境④.甲组植株花芽B不开花,乙组植株花芽B开花【解析】【分析】温特探究植物向光性时,将胚芽鞘的尖端切下,放在琼脂块上,后将该琼脂块放在切去了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发现胚芽鞘表现为弯曲生长,而空白对照组(用空白琼脂块)没有弯曲生长,因此得出结论:尖端可以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引起植物的生长。【小问1详解】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某植物的开花与光照时长之间关系”,因此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时间的长短,因变量是植物是否开花,当光照时间较短、黑暗时间较长时植物开花,结合图示结果可以看出当光照短于X时植物开花,据此可提出两种观点:①每天的光照时间短于临界值X,该植物才能开花。②每天的光照时间短于黑暗时间,该植物才能开花。【小问2详解】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叶片受到适宜的光刺激后,叶片产生了某种物质运输到花芽促进了花芽的发育而开花”,据此该 实验的自变量为叶片产生的某种物质的有无,因变量为花芽的发育和开花。实验要求借助“温特实验”的方法,因此这里需要使用琼脂块收集这种物质,然后用琼脂块处理花芽部位,同时还需要设置空白对照,据此补充实验如下:第一步:取图所示未开花植株若干并随机均分成甲乙二组。将两组植株的叶片A均于叶柄处切下,每组叶柄残留在植株上的切口分别标号为切口甲、切口乙。第二步:甲组处理方法:取空白琼脂块不做任何处理,乙组处理方法:将切下的叶片A(切口)置于一等体积空白琼脂块上,该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叶片产生的物质扩散进入琼脂块中。第三步:相同且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将甲乙二组处理过的琼脂块分别放在其对应实验植株的“花芽B处”,保证了琼脂块中的物质在花芽处起作用。第四步;将甲乙二组实验植株均置于相同且适宜的黑暗环境下一段时间(该处理的目的是排除光照本身的影响,这里只是检测琼脂块中的物质的作用),观察两组植株开花情况。预期实验结果:根据实验验证的结果,则该实验应该得出的实验结果是甲组植株花芽B不开花,乙组植株花芽B开花。23.南湖中生活着多种浮游动植物,其中大型溞是常见杂食性浮游动物,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可用于控制水体中藻类的过度增长。为探究大型溞对藻类的影响,某实验室进行了以下相关实验。请据图分析回答:(1)多次采集南湖水,混匀后分别装入透明塑料桶中,并将塑料桶随机分成5组(C0~C4组)。向桶中加入大型溞,使其密度依次为0只/L、5只/L、15只/L、25只/L、50只/L。将水桶置于适宜光照下,每三天计数一次,统计每组水样中藻类植物细胞密度,实验结果如图1。①实验水样中的所有生物可看作微型_____。②第4天到第7天期间,C0、C1、C2组藻类植物细胞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_____A、水体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B、有害代谢产物积累 C、浮游动物摄食量大于藻类增殖量等③研究小组将藻类细胞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藻类细胞分布如下图所示,培养液中藻类细胞的密度是_____个/ml。(2)研究者还统计了各组水体中小型浮游动物的密度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大型溞与小型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据此分析图1中C4组对藻类抑制效果反而不如C3组的原因是_____。(3)由上述实验可知,池塘中投放大型溞可用于_____,但需考虑大型溞的投放_____等问题。【答案】(1)①.群落##生物群落②.ABC③.6×108(2)①.捕食与种间竞争②.大型溞密度过大,抑制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某些藻类得以繁殖(3)①.防止藻类过度生长(或防止因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藻类爆发,或防止N、P污染造成的藻类繁殖)②.密度(或数量)【解析】【分析】据图分析,从藻类植物细胞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增加C3组对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根据各组水体中小型浮动动物密度变化曲线图可知:大型溞的增加,导致小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减少,同时大型溞是常见杂食浮游动物,说明大型溞还以浮游植物为食,因此大型溞与小型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C4组的小型浮游动物数量少,会导致浮游植物繁殖快,因此适当的投放大型溞能抑制藻类过度生长。【小问1详解】①水样中所有的生物包括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②据图分析可知,第4天到第7天期间,C0、Cl、C2组藻类植物细胞数量都表现为不断的下降,可能的原因有:水体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浮游动物摄食量大于藻类增殖量等,故选ABC。③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取四角和最中间的5个中方格计数,统计数据时采取“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统计压线个体,平均每个中方格内有24个藻类细胞,计数区有25个中方格,共计有藻类细胞24×25=600个,计数区体积为1mm×1mm×0.1mm=0.1mm3=0.1×10-3mL,换算成1mL,则有藻类细胞600×104个,再乘以稀释倍数100,故培养液中藻类细胞的密度为6×108个/ml。【小问2详解】大型溞与小型浮游动物都以藻类为食,且大型溞也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因此两种之间存在捕食与种间竞争关系;C4组对藻类抑制效果反而不如C3组的原因可能是大型溞密度过大,抑制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某些藻类得以繁殖。【小问3详解】根据实验可知,饲养大型溞可用于防止藻类过度增长(防止因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的藻类爆发),但需考虑大型溞投放的密度(或数量)等问题。24.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的雪山、草地、森林、湖泊,静静地展示着原生态的美。2000年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和湿地生态系统独特。保护区的建立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_____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三江源地区的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2)同域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未经地理隔离进化而来。逊木措湖的裸鲤属有2个姐妹种: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这两个物种是研究同域物种形成的理想模型。①已知这两种鱼存在较为激烈的种间竞争,这种竞争会导致它们的生态位_____(填“重叠”或“分化”)。②同域物种形成模式不同于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模式。这表明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有什么关系?_____③这两种鱼的嗅觉基因差异很大,是导致它们分化为不同物种的关键。推测该基因导致同域物种形成的机制是_____(3)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启动了多项保护措施,退牧还草是其中的一项。 退牧还草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4)三江源有“中华水塔”之称,保护区中含有众多的湿地。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5)建立保护区以来,主要沙区土地沙化速率明显减缓,沙漠化面积有所减少。调查发现,沙化地区的优势种是树冠低矮、根系发达的灌木,请结合灌木的特点解释其适应沙化环境的原因_____。(答出一点即可)【答案】(1)物种组成(2)①.分化②.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③.嗅觉基因调控生物对性外激素的识别,从而影响交配对象的选择,进而阻碍了两种鱼的基因交流,最终形成生殖隔离(3)次生演替(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或营养结构)(5)灌木树冠低矮,具有防风固沙的功能;或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水分,从而适应沙化环境【解析】【分析】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小问1详解】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三江源地区的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小问2详解】①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又促使两竞争物种生态位分开,是两个相反的进化方向。已知这两种鱼存在较为激烈的种间竞争,这种竞争会导致它们的生态位分化。②同域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未经地理隔离进化而来,说明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③嗅觉基因导致同域物种形成的机制是嗅觉基因调控生物对性外激素的识别,从而影响交配对象的选择,进而阻碍了两种鱼的基因交流,最终形成生殖隔离【小问3详解】该群落演替是在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或该群落演替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因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小问4详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小问5详解】沙化地区的优势种是树冠低矮、根系发达的灌木,灌木树冠低矮,具有防风固沙的功能;或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水分,从而适应沙化环境。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4-11 19:22:01 页数:24
价格:¥2 大小:452.2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