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永州市2022年下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全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 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摘编自新华社《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在民法典通过之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B.老子认为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C.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感,让人主动服从,“富而好礼”说明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D.编纂和颁行民法典,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B.社会舆论维持道德,个人习惯维持“礼”。违背了道德,则羞于见人;而违背了“礼”,则不好、不对、不合、不成。C.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是因为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中,法治会应运而生。D.民法典的施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社会根基。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B.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这一思想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B2.B3.C4.①首先为我们辨析了“人治”与“法治”两个概念,指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以及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之不同。②接着指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③然后论述了“礼”的特征是主动性。④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礼 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不能在变迁很快的社会里出现。5.①这句话意思是用政策引导民众,用刑法规范民众,民众虽会避免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教规范民众,民众有羞耻心并能规范自己。指出了法治与礼治的不同作用。②法律是从外限制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礼是通过教化使人养成敬畏的习惯,从而主动地服从于传统。③要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既要重视依法治国,又不可忽视传统“礼治”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礼治和法治之间的关系,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老子认为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错误,根据原文“返璞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可知,原文表述有限制条件“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选项对老子观点的分析缺少限制条件,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乡土社会决不是等于‘混乱’”错误,根据原文“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可知,选项说的是“乡土社会”,文中说的是“无政府”,偷换概念。C.“是因为乡土社会没有变化”错误,根据原文“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可知,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不是“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是变化比较慢。选项“是因为乡土社会没有变化”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D.“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社会根基”错误,根据原文“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可知,“民法典的施行”是对将来产生的作用,原项“使得……”未然变已然,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原文“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可知,礼治的特点是:依赖传统,主动服礼。A.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涉及到了礼、仁,而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B.违反礼的事不看,违反礼的事不听,违反礼的事不说,违反礼的事不做,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C.惩罚罪过不免除大臣,赏赐善行不忽略百姓,指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这种思想属于法治范畴。D.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正名”主张,孔子强调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结合原文“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知,首先为我们辨析了“人治”与“法治”两个概念,指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以及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之不同。结合原文“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可知,接着指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结合原文“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可知,然后论述了“礼”的特征是主动性。 结合原文“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可知,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不能在变迁很快的社会里出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这段话指出了法治与礼治的不同作用。结合原文“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可知,法律是从外限制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礼是通过教化使人养成敬畏的习惯,从而主动地服从于传统。结合原文“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要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既要重视依法治国,又不可忽视传统“礼治”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礼治和法治之间的关系,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风陵渡端木蕻良他又望了一下天上的月亮,远处的天虽然混沌,但是月光非常好,饱满而且清亮,完全是北方原野的理想的月光,月光照在河里,也闪着银色的鳞片。 唉,多少年没有这样好月亮了。他把船上的缆绳仔细看了一下,立起身来想走。脚步声,越来越近,他看不出是什么人来,只看见两个人影,一晃的。他急于要回去睡觉,也没有心思细看,他向回家的路走去。但是人的脚步声,却向他追赶过来,而且哇啦哇啦的向他讲顶憎恨的那些话。他有些恐惧,又有些悲哀,自己后悔不该半夜里出来。“你的——老头子?哈哈哈,你……领我们渡河去吧!”“哈哈哈哈!”另外那个敌兵也大笑起来,玩笑的向对方的脑上打了一下。老汉不作兴回答,一直没有响。他们跑到船上,坐下来。老头子看他俩坐下来喘气,他用半个眼睛在看他们。“把船放到水里去!”那个啤酒桶样的兵命令他。“不能,我一个人推不了这船的!”马老汉阴郁而且固执。“行不行!”那兵拿出了枪。老头子很平静的把船推下水里去,他忽然的想笑。他随着那船顺着水溜顺下走,他想大声的像年青时撑船一样,吆喝一通。但是他没有,仍然很认真的说一次。“溜大,你们可要死的!”两个兵并不听他的话,“推呀,这老滑头,你推不推!”“反正你们要死的!”老头子阴郁的说,但是马上又缩住了,他很快的去推船。月光照在水上面,白花花的一片汪洋展开去,被地平线的云角吞食了,云里也闪起水星。船在水面上浮起来了。“好呀,好呀!”船完全流在大溜里了的。两个敌人像两根黄色的萝卜一样在船板上转。他们俩一并排的在模仿日本舞蹈的那种偶人的动作,而且得意的笑着。船在像一片打滚的落叶一样的转了,他俩还在跳,仿佛就在水面的旋涡上他俩也一定要跳一样。忽然一声狂笑声,在半空中扯起。马老汉毛骨耸然的笑声扯起来了。“哈哈哈哈!” 像屋瓦的磔裂……“哈哈哈哈……”像年老的古树的崩折。“哈哈哈哈……”马老汉从心里、眼里、口里、泪里和血里一齐都笑起来了。他的最后的一缕生命,都化作了笑声,尖锐的冲散在天空。两个敌兵,这时候,才像大梦初醒似的,想起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大溜在涡旋,他们就是在涡旋里。他们不再笑了,立刻慌乱的跳下水里去,想逃命。涡旋里,逃不了命的,就是鱼也得丢下两片鳞片,才能转个身。一种复仇的和对于生的抗议的连串的大笑,还在河面上浮摇。一个白发的老人立在船面上大笑,血和泪,天空和河水交流的大笑。“哈哈哈哈!”那条黄河面上,亘常浮载着的生命的破船,从此被一条卷起的水舌,舐食了一下,便什么都不见了。但是水面上还扯起那一道惨笑,好像那一切银色的月光,都是笑声的实体,洒落在水上、沙上、土上和天间,三个人便立刻不见了。随着笑声滚到水里……(有删改)文本二:黄河萧红风陵渡车站附近,层层转转的是一些板棚或席棚,里边冒着气,响着勺子,还有一种油香夹杂着一种咸味在那地方缭绕着。一盘炒豆腐,一壶四两酒,蹲在阎胡子的桌面上。“俺想,赵城可还离火线两三百里,许是不要紧……”他向着兵士,“咱中国的局面怎么样?听就日本人要夺风陵渡……俺在山西没有别的东西,就是这一只破船……”兵士站起来,挂上他的洋瓷碗,点燃一支香烟,整理着他的背包。黑色的裤子,灰色的上衣衣襟上涂着油迹和灰尘。但他脸上的表情是开展的,愉快的,平坦和希望的。他讲话的声音并不高朗,温和而宽弛,就像他在草原上生长起来的一样:“我要赶路的,老乡!要给你家带个信吗?”“带个信……”阎胡子感到一阵忙乱,这忙乱是从他的心底出发的。带什么呢?这河上没有什么可告诉的。“带一个口信说……”好像这饭铺炒菜的勺子又搅乱了他。“你坐下等 一等,俺想一想……”风陵渡侧面向着太阳站着,所以土层的颜色有些微黄,及有些发灰,总之有一种相同在病中那种苍白的感觉。看上去,干涩,无光,无论如何不能把它制伏的那种念头,会立刻压住了你。那兵士站起来向阎胡子说:“我就要赶火车去……你慢慢地喝吧……再会啦……”阎胡子把酒杯又倒满了,他看着杯子底上有些泥土,他想,这应该倒掉而不应该喝下去。但当他说完了给他带一个家信,就说他在这河上还好的时候,他忘记了那杯酒是不想喝的也就走下喉咙去了。奔向同蒲站的兵士,听到背后有呼唤他的声音:“站住……站住……”他回头看时,那老头好像一只小熊似的奔在沙滩上:“我问你,是不是中国这回打胜仗,老百姓就得日子过啦?”八路的兵士走回来,好像是沉思了一会,而后拍着那老头的肩膀:“是的,我们这回必胜……老百姓一定有好日子过的。”那兵士都模糊得像画面上的粗壮的小人一样了,可是阎胡子仍旧在沙滩上站着。阎胡子的两脚深深地陷进沙滩去,那圆圆的涡旋埋没了他的两脚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批判与讽刺,如先写敌兵在船上恣意狂舞时的得意,后写其跳船逃命时的惊慌。B.文本一的结尾段,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化听觉感受为视觉形象,让“惨笑”更生动形象,具体可感。C.文本二以简练的神态和语言描写来刻画八路军战士,其外在的“愉快”“温和”与内在的坚定和自信相映衬。D.两个文本都蕴含着悲感,但情感基调却有不同。文本一的情感基调是深沉内敛,文本二的情感基调是高亢悲壮。7.文本一关于“笑”描写贯穿始终,下列对文中“笑”的内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多次写到笑声,其中有敌兵猖狂放肆的笑,有马老汉慷慨赴死与敌同归于尽悲壮的笑。 B.遭受敌兵举枪威胁时,马老汉平静推船,“忽然的想笑”,是屈从于敌兵的威吓,无奈的苦笑。C.目睹敌兵船上舞蹈时,马老汉“一声狂笑声,在半空中扯起”,这是对敌人死到临头而不自知的嘲笑。D.发现敌兵仓皇跳船逃命时,马老汉“立在船面上大笑”,这是一种亲手消灭敌人的畅快的笑。8.文本一中多处描写月亮,请结合文本分析月亮在文中的作用。9.两个文本都以黄河风陵渡作为背景,通过叙述黄河边平凡人物的生活经历来折射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小中见大,别具匠心。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D7.B8.①营造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文章开头处月亮“饱满而且清亮”“河里也闪着银色的鳞片”,这是文中人物眼中理想的月光图,富有诗情画意,烘托了他在战乱中对理想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②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文章中间部分描写月亮“被地平线的云角吞食了”,暗示着马老汉命运的重大转折,为后文马老汉将敌兵载到江心旋涡,与敌人同归于尽做了铺垫。③深化文章的主旨。文章结尾处作者把马老汉血泪相和的惨笑化成“那一切银色的月光”,“洒落在水上、沙上、土上和天间”,强化马老汉这位民族斗士为维护民族尊严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壮,突出了中国民众守家卫国的英雄气概。④使结构更严谨。这三处描写月亮的内容,贯穿全文的始终,前后呼应。9.①文本一,作者选取黄河风陵渡一位普通的老艄公马老汉,叙述他在黄河激流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事迹,小中见大,突出了抗战时期中国民众对日寇的仇恨,体现了他们守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与强烈的爱国精神。②文本二聚焦于黄河上讨生活的船民阎胡子,他在战乱中坚忍地生存,内心深埋家国破碎的悲哀与对现实的迷茫,从他的命运中折射出侵略者给中国百姓带来的心灵与生活的双重灾难。同时通过他的期盼,传达出民众对八路军寄予殷切的期望,对抗战抱有必胜的信念。【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文本一的情感基调是深沉内敛,文本二的情感基调是高亢悲壮”错误,应为“文本一的情感基调是高亢悲壮,文本二的情感基调是深沉内敛。”故选D。【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的能力。B.“屈从于敌兵的威吓,无奈的苦笑”错误,应为“这笑声中暗含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月光非常好,饱满而且清亮,完全是北方原野的理想的月光,月光照在河里,也闪着银色的鳞片”清亮而美好的月亮映衬出人物的心境,这段描写用在开头,这时的马老汉把船的缆绳系好,“立起身来想走”“他急于要回去睡觉”,可见月亮在他的眼中是圣洁而美好的,烘托了他在战乱中对理想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月光照在水上面,白花花的一片汪洋展开去,被地平线的云角吞食了,云里也闪起水星”,月亮“被地平线的云角吞食了”具有暗示或象征性,暗示着马老汉命运的重大转折,上文两个日本兵拿枪逼着他推船,下文马老汉将敌兵载到江心旋涡,与敌人同归于尽,此时的月亮的描写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深化文章的主旨。“水面上还扯起那一道惨笑,好像那一切银色的月光,都是笑声的实体,洒落在水上、沙上、土上和天间,三个人便立刻不见了。随着笑声滚到水里……”这是结尾处的描写,把马老汉血泪相和的惨笑化成“那一切银色的月光”,月光已经不再是自然物了,而是马老汉的笑声,甚至是马老汉的化身,他为维护民族尊严,选择将敌兵载到江心旋涡,与敌人同归于尽,他是民族斗士,所以此处的月亮也是千千万万个民族斗士的化身,突出了中国民众守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使结构更严谨。这三处描写月亮的内容,从开头贯穿到结尾,而且月亮的形象内涵不断变化和深化,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艺术手法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两个文本都以黄河风陵渡作为背景,通过叙述黄河边平凡人物的生活经历来折射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小中见大,“小”指的是人物身份平凡普通,“大”指的是折射历史背景,反映重大主题。文本一:“他把船上的缆绳仔细看了一下,立起身来想走”“他有些恐惧,又有些悲哀,自 己后悔不该半夜里出来”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艄公,面对危险有恐惧;“他用半个眼睛在看他们”“老头子很平静的把船推下水里去,他忽然的想笑”,但他面对敌人时很快平静下来,内心已经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忽然一声狂笑声,在半空中扯起。马老汉毛骨耸然的笑声扯起来了”“他的最后的一缕生命,都化作了笑声,尖锐的冲散在天空”,这是一种亲手消灭敌人的畅快的笑,是马老汉慷慨赴死与敌同归于尽悲壮的笑,到这时马老汉的形象树立起来,他是那样高大,他是民族的斗士,为维护民族尊严而牺牲,这种守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与强烈的爱国精神是伟大的。文本二:他向着兵士问“咱中国的局面怎么样?听就日本人要夺风陵渡……俺在山西没有别的东西,就是这一只破船……”“带个信……”“你坐下等一等,俺想一想……”可见他生存的艰难,以及对现实的迷茫,以此折射普通民众在战乱中的困惑;“我问你,是不是中国这回打胜仗,老百姓就得日子过啦?”他对胜利寄寓期望,传达出普通民众对抗战的信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 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10.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如:到,往B.破荆州,下江陵下:攻下,攻占C.侣鱼虾而友麋鹿友:伴侣,朋友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11.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例:蚓无爪牙之利A.客有吹洞箫者B.而今安在哉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D.渺渺兮予怀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作者感到心旷神怡,无拘无束,恍惚间仿佛要离开尘世,升入仙境,泛舟畅游之乐自笔下泉涌而出。B.《赤壁赋》中作者歌中的“美人”与屈原笔下的“美人”意象类似,都是个人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作者放歌所抒发的是自己思“美人”而不得见的失意与怅惘,表现的是一种政治上失意的感慨。C.第三段写了当年曹操军队沿江而下,战船相连,旌旗蔽空,夺荆州江陵的盛况,客用“而今安在哉”一句表明了自己对曹操的鄙薄,对“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生活的满足。D.全文运用整散结合的语言,主客问答的结构,把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宇宙的思考,表现了他身处逆境却豁达超脱、随缘自适的人生境界。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14.箫声起,悲意生,苏子问客“何为其然也”。请简要概括客“悲”的原因。【答案】10.C11.A12.C13. ①向西望向夏口,向东望向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②流去的江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14.①人生短暂;②生命渺小;③盛衰无常;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友:以……为朋友。句意: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能力。例句:定语后置,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A.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应为“有吹洞箫(之)客”。句意:有吹洞箫的客人。B.宾语前置,“而今在安哉”。句意:如今又在哪里呢?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D.主谓倒装,“予怀渺渺兮”。句意:我的情怀深沉。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鄙薄”“满足”错。客用“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是表达像曹操这样的英雄尚且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表达的是人生短暂渺小的悲叹。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西”“东”,名词做状语,向西,向东;“缭”,环绕;“孟德之困于周郎”,被动句,“于”,被。 ②“往”,消失,流走;“盈虚”,圆缺;“卒”,终究,最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可知,盛衰无常;根据“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可知,生命渺小;根据“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可知,人生短暂;根据“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可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 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注】①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写下这首词。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说:“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15.下面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郁孤台”句起笔横绝,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B.上片三四句,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C.下片一二句,既有眼前实景“青山”,又用东流之水有所喻指,实则暗含深沉寓意。D.下片三四句,“正愁予”语出“目眇眇兮愁予”;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卒章显志。16.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家国沦亡,百姓流离的苦痛。以清江水指“行人泪”,抒发南宋百姓国破家亡的痛苦。②收复故土无望的悲愤。以遮挡住都城汴京的“无数山”喻指敌人,表达收复无望的悲愤。③收复国土的信念。“毕竟东流去”又有坚定恢复之志的精神。④壮志难酬的愁苦与对投降派的不满之情。下片借深山鹧鸪表达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卒章显志”错,“山深闻鹧鸪”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融情于景,以景结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抒发南宋百姓国破家亡的痛苦。“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是诗人因记起朋友被追而向汴京望去,然而却有无数的青山挡住了诗人。以遮挡住都城汴京的“无数山”喻指敌人,表达收复无望的悲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这两句表达了对收复国土的信念。“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建式意味境界,无疑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景象。借深山鹧鸪表达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先写天姥山神秘雄奇,然后以“______,_____”过渡,由醒境转入梦境。既点明梦之所由,也点明梦之所向。(2)《登泰山记》中赋予静态的山以人的动态,色彩鲜明,气势雄浑,写出了雪之大的两句是“____,____”。(3)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诗词意境常用的一种意象,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请写出你最喜欢的有“雨”的意象的两句古诗词:“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一夜飞度镜湖月③.苍山负雪④.明烛天南⑤.示例一:云青青兮欲雨⑥.水澹澹兮生烟(示例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示例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度、苍、负、烛、澹、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的印象。那时的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苑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不敢越雷池一步。袁隆平直接观察到的表明水稍具有杂交优势的一些事实与没有试验依据的“水稻杂交无优势论”这一推论相矛盾,他勇敢地向“无优势论”发起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请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18.刻骨铭心屏气静神(屏气凝神或小心翼翼)亦步亦趋19.袁隆平直接观察到一些事实,这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与“水稻杂交无优势论”相矛盾,“水稻杂交无优势论”这一推论没有试验依据。20.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形态特异的槄株立在普通槄株中比喻成鹤立鸡群,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与常规品种相比较这株水稻植株的与众不同,抒发了袁隆平发现这株水稻植株时的惊喜之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语境说的“那时的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可知,此处是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故选用“刻骨铭心”。刻骨铭心:形容记忆深刻得让人永远也不能忘记。第二处,语境强调的是袁隆平伸出双手抚摸稻穗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十分谨慎的样子,故选用“屏气静神”“屏气凝神”“小心翼翼”。屏气静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用心一致。屏气凝神: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第三处,根据语境说的“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不跟在权威后面”“不崇拜权威”,此处是说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对待权威的态度,即他不是只是模仿或追随权威,故选用“亦步亦趋”。亦步亦趋:别人慢走,跟着慢走;别人快走,也跟着快走。比喻没有主张,事事都模仿或追随别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提取句子的主干和直接修饰成分:一些事实与“水稻杂交无优势论”这一推论相矛盾;然后把相关的定语改为句子。把“袁隆平直接观察到的表明水稍具有杂交优势的一些事实”改为:袁隆平直接观察到一些事实;把“表明水稍具有杂交优势的一些事实”改为:这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把“与没有试验依据的‘水稻杂交无优势论’这一推论相矛盾”改为:与“水稻杂交无优势论”相矛盾,“水稻杂交无优势论”这一推论没有试验依据。最后,结合上下文,适当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后改成的几个短句为:袁隆平直接观察到一些事实,这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与“水稻杂交无优势论”相矛盾,“水稻杂交无优势论”这一推论没有试验依据。【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态特异……的水稻植株”的本体,“鹤立鸡群”是喻体,将形态特异的槄株立在普通槄株中比喻成鹤立鸡群,“鹤立鸡群”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与常规品种相比较这株水稻植株的与众不同;结合后句“他小心翼翼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分析,该比喻句,抒发了袁隆平发现这株水稻植株时的惊喜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社区(基层)对空巢老人、有基础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居家治疗特殊人员建立台账,做好必要的医疗服务保障。居家治疗人员应当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体温测量和自我健康监测,如①,可进行对症处置或口服药治疗,无症状者无需药物治疗。居家治疗人员服药时,须②,避免盲目服用药物。如患有基础疾病,在病情稳定时,无需改变正在使用的基础疾病治疗药物剂量。居家治疗人员每天定时开门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③,可用排气扇等进行机械通风。做好卫生间、浴室等共享区域的通风和消毒。被唾液、痰液等污染的物品随时消毒。2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空巢老人:指子女长大成人离开后,单独在家生活的老人。B.基础疾病:通常指较为常见的、突然发生的疾病,一般不必重视。C.台账:原指摆放在台上供人翻阅的账簿。后来指流水账。D.污染:指沾染上有害物质或混入有害的东西。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B22.①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②按药品说明书服用;③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般词语词义的能力。B.“基础疾病:通常指较为常见的、突然发生的疾病,一般不必重视”错。“基础疾病”通常指慢性代谢性疾病,需要长期通过药物进行治疗。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后文的“对症处置或口服药治疗”以及“无症状者无需药物治疗”,可以推断此处是说,故应填出现症状之类的内容,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第二空,由后文的“避免盲目服用药物”可以推断,此处应填写“按药品说明书服用”。 第三空,由前文的“开门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后文的“用排气扇等进行机械通风”,可以推断此处是指不具备门窗等自然通风条件的须这样做,故填写“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节选自党的二十大报告“怀抱梦想”与“脚踏实地”是青年成长的两个必备要素,请你任选其一或兼顾二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会,写一篇文章,参加校团委开展的“学习二十大·当代青年说”主题征文活动。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节选部分,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青年对国家发展的意义,提出对青年的期望。第二句话是对青年的要求,提出青年应该怎么做,即“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由此可知,材料的关键词是“青年”“国家”“怀抱梦想”“脚踏实地”。写作要求明确了写作的具体情境,即“校团委开展的‘学习二十大·当代青年说’主题征文活动”;明确了写作的主题方向,即从“怀抱梦想”与“脚踏实地”中任选其一或者兼顾二者,论述对青年成长的意义;同时还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即当代青年。行文构思上,可以借助材料或时代背景引出观点;接着先分析“怀抱梦想”和“脚踏实地”关系,再分别列举事例逐一分析“怀抱梦想”和“脚踏实地”的意义价值,既要写青年的个人成长,还要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关联起来;最后面向当代青年发出呼吁。立意:1.青年当怀抱梦想。 2.青年要脚踏实地,投身国家建设的时代洪流中去。3.既要怀抱梦想,又要脚踏实地,方能绽放青春之花。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1 17:30:01 页数:22
价格:¥2 大小:50.9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