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高三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相互斗争过程中,“不断借鉴、吸取、融合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文学、地理、天文、佛学、道学、儒学以及诸子百家学说的精华”,形成的传统医学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和疾病观。中医药文化内涵丰富,涉及医道、医理、医术,包含精神文化(如大医精诚、天人合一、致和尚中等核心理念)、行为文化(如维护整体、自然顺势、善治未病、平衡阴阳等行为方式)和物质文化(如器物形态、建筑环境和品牌形象等)。中医药文化传承处在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中,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的流变性。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不离宗,中医药文化传承,要坚守中医药核心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发挥其引领作用。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种继承性传承,体现为传承者和文本的沟通,如对中医经典的研习,体现为传者和承者的互动,如对老中医、中药专家的经验传授和临床实践带教等。师古不泥古,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种创新性传承,体现在对中医古籍文献研读的新理解、对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中,如屠呦呦基于《肘后备急方》,改善实验方法,成功提取抗疟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等;体现在师承式传承和学校教育中,是传者和承者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不断互动后的一种超越;体现在承者不断推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创新中医药的理法方药,提升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时代应用价值与活力,推动中医药的产业发展,服务人类健康。——摘自《中医药文化传承战略思考》材料二: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在同疾病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为人类健康贡献了古老的知识和智慧。但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传统医学多趋于萎缩或被替代,唯有中医药保持着绵延不息的生命力,成为世界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备受关注,根本原因在于中医药具有整体观念的理论内核、原创性的辨证思维以及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中医药学“整体观念”受到古代哲学气论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内核,对当今世界复杂疾病的诊疗将产生深远影响。其一,它将人自身视为统一和完整的整体例如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相互协调、相互为用;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功能完美自洽。其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观”深刻阐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三,人具有社会属性,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对人的精神情志和生理机能产生影响。其四,人的灵性与身体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从四个层面对人进行了深刻把握,即人体本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心身和谐。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的本质概括。辨证与论治是中医防治疾病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前提,根据中医理论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关于疾病本质的正确诊断结论,中医学在演进的过程中发展出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等辨证方法;论治则是针对辨证已经判断出某一病证的病邪性质和病变部位之后拟定针对性的治法治则,选择合适的处方,斟酌用药。目前,中医学辨证论治和西方医学辨病论治相结合的模式是研究的热点和关键。中医辨证思维讲究整体、注重变化和个体化的诊疗,根据每一位患者体质状态,所患病证的不同阶段,不同状态,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调理。将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辨病有机结合,对治疗多因素、复杂性重大疑难疾病具有优势,能够推动中西医学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中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开放包容是中医药学科奠基的思维起点。中医药萌芽之初,知识形态表现为零散、模糊的医疗经验,《黄帝内经》吸纳了秦汉以前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历法等多学科的成果,其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实际上,两千多年医学史演进过程中,中医药学正是凭借其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充分地与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涵的多学科进行知识互换,广泛地吸收融合各领域的发展成果,从而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技术基础。如中医学术发展史上蔚为可观的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即受到了宋代主流思想理学的影响;而金属针具之所以发展成为针灸操作的主要器具,与当时冶铁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开放包容是中医药学科变迁的直接因素。近代百年间,西方医学思潮大规模传入,中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冲突与变革,中西医之间的论争与争鸣成为了当时医学界的核心问题,而“改良中国医学”的主张成为了近代中医发展的新趋向。沟通中西医、参合中西医、取长补短、择是而从等具体主张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几乎所有提倡改良中医的人士都主张或不反对 吸收西医的长处。中医药继承了传统医学理论的精髓,同时不断融汇新知,在自身内部及其他异质医学之间交流互鉴,不断丰富完善。摘自《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根本遵循》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医药文化是在与疾病的相互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其传承处在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中,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的流变性。B.屠呦呦改善实验方法,成功提取青蒿素,说明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种继承性传承、创新性传承、师承式传承。C.辨证与论治是中医防治疾病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前提;论治是拟定针对性的治法治则,合理用药。D.凭借其开放包容的品格,《黄帝内经》吸纳了秦汉以前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历法等多学科的成果,初步形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医药发展的动力或生命力,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改良中国医学”并不是全盘接受西医的做法,对此中国医学界人士要有清醒认识。C.中国古代自然、社会科学知识,甚至冶铁技术都可为当代中医药学科发展提供营养。D.广泛吸收,取长补短、择是而从等主张都体现了中医药学科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医药文化传承”观点的一项是()A.张仲景为了治疗大范围瘟疫,他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撰写完成《伤寒杂病论》。B.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盛赞扁鹊医德高尚。C.“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对中医药的起源及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D.钱乙受《颅囟经》“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其临床实践写成《小儿药证直诀》。4.材料一在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总结,中医药可缩短病毒清除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中医药在“防、治、康”各个阶段一体化参加抗疫并取得显著成绩,“场场不落”。请结合材料二谈谈疫情当下该如何保持中医药的生命力。【答案】1.B2.C3.D4.①论证思路清晰。第一段引入对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分析;第二段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说“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再从“继承性传承”“创新性传承”及其体现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②论证方法主要采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5.①中医药要进一步完善其理论,特别是要完善其抑制甚至消灭新冠病毒的作用机制和原理;②要注重辨证与论治,特别是辨别新冠症状,做到对症下药,合理用药;③要开放包容,中西医药结合,取长补短,不盲目自大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继承性传承、创新性传承、师承式传承”错误,屠呦呦提取青蒿素只能说明是创新性传承。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都可为当代……提供营养”错。由材料二“充分地与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涵的多学科进行知识互换,广泛地吸收融合各领域的发展成果”可知是为“当时”,不是“当代”。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体现著述治疗瘟疫;B体现医德;C.体现中医药的起源及发展中所需要的精神;D.体现“中医药文化传承”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论证思路清晰。材料一第一段“中医药文化传承处在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中,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的流变性”引入对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分析;第二段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第一句先总说“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再“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种继承性传承”“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种创新性传承,体现在对中医古籍文献研读的新理解、对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中”从“继承性传承”“创新性传承”及其体现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②论证方法主要采用了例证法,“如对中医经典的研习”“如对老中医、中药专家的经验传授和临床实践带教等”“如屠呦呦基于《肘后备急方》,改善实验方法,成功提取抗疟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等”使论证有力,说理透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中医药学‘整体观念’受到古代哲学气论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内核,对当今世界复杂疾病的诊疗将产生深远影响”可知,中医药要进一步完善其理论,特别是要完善其抑制甚至消灭新冠病毒的作用机制和原理;结合“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的本质概括。辨证与论治是中医防治疾病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可知,要注重辨证与论治,特别是辨别新冠症状,做到对症下药,合理用药;结合“开放包容是中医药学科奠基的思维起点”“开放包容是中医药学科变迁的直接因素”“沟通中西医、参合中西医、取长补短、择是而从”“几乎所有提倡改良中医的人士都主张或不反对吸收西医的长处”可知,要开放包容,中西医药结合,取长补短,不盲目自大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云上的伤疤张淑清母亲在楼里住了一周,怎么也不愿呆了。她早早将随身携带的一个布包找出来,做着离开的准备,布包里盛着两件换洗衣服,一只牙刷,半管黑人牙膏。一个塑料袋卧着几张皱巴巴、充满汗味的钱,两张一百元的,一张十元的,布包陈旧干瘪,如此刻的母亲。捏着钱袋,我的泪水不争气地流。母亲说,我不能花你们的钱,你们这个词,语气坚定,好像我和弟是外人。出院后,我重新把钱塞在母亲穿的袜子里,藏在那只褐色的布包底。在此之前的七天里,她是这座城市、这只鸟笼的一个客人。小心谨慎的样子,像做错事的孩子。不习惯坐马桶,清晨四点就醒了,悄悄起床,下楼要去小区外面的公厕。那些个夜晚,熄灯后,母亲趴在八楼窗前,朝城市张望,她在万家灯火中,在车流湍急下,寻找村庄的蛛丝马迹。错把对面高楼的灯光,当成好久不见的月亮。我披衣下地,决定和母亲沿着城市的街巷走一走。 华灯初上的小城,夜生活还没开始。白昼的燥热尚未退去,空气中有一股绵软的热气,紧紧拥抱着行人。母亲走出鸟笼后,心情好多了。过马路,她主动牵着我的手,这是以前没有的现象。我可以感受到那只手,羞涩中带着一份无奈和彷徨。眼泪不由自主落下,我不敢想这双手,上帝还能让我牵多久,那个像村庄白杨般挺拔结实的人,她走着走着,就老了。母亲对跳广场舞的队伍产生兴趣,她坐在石阶上,目光里有月亮升起,有晶莹的光芒闪烁,通透纯粹,灼伤我的眼。那一瞬,很希望时间慢下来,再慢下来。我和母亲偎依着一块绿色的植被,坐在院中的石凳上,像过去一样,看一朵一朵云,从一座山头飘到另一座山头,从村庄飘到更远的地方。它们有形有象,在那个叫故乡的地方,低调地行走。我们追逐着云朵的脚踪,直至睡在一页苇席上。露珠顺着葡萄架的叶片,一滴一滴落在脸上、身上。蛐蛐在歌唱,云在头顶。许多年,守着老房子,盛大的夜晚,门口两棵杏树,院中几棵桃树枣树。它们相互搀扶、对视、仰望。日子一天一天穿过老井的深处,在石壁生长一层一层青苔,一颗一颗流星从天空陨落,村子的山坡,就有新坟垒起,乌鸦的造访,谁也驱赶不了。母亲说,乌鸦来的时候,那个人的灵魂就离开肉体,走在去天堂的路上。在村庄,一个人的生死,甚至一只麻雀、一棵菜苗的死,都有征兆。母亲坚信,种善因结善果,数不清的夜晚,家里的门是不上锁的,最多是虚掩着,窗户也是敞着的。无论是阴天还是晴空万里,门都是半开着。有时,夏夜漫长,母亲卸下一扇门,睡在院子里,这样和日月星辰走得近一些。我们在月光里,母亲在一只簸箕内搓着苞米,米粒沙沙沙,旋起一阵凉风。云很低,触手可及。那年,牵牛花开得正旺,祖父像一盏灯花,突然凋零了。睡在永远的杨木盒子里,被埋在山谷。母亲说,祖父在云朵里住着,山谷是暂时的家,有一天,亲人们也将去那里聚集。苍天收割走祖父后,我眼里的云缺了一道口子,仿佛西院二奶最后一颗牙齿的嘴巴。云有伤疤,母亲在经年的光阴中,试着一点一点修补那朵刻着伤疤的云。摞上一块一块红的、紫的、黄的,蓝的补丁。透过一场一场细微的、粗犷的雨,我也能感受到发自灵与肉的双重疼痛。母亲的话,我深信不疑。祖父在云朵后面,和英年早逝的祖母种一片向日葵、谷子与大豆,也栽桑养蚕,月亮上来时,祖母就着月色纳一双鞋。他们将尘世的爱情,带到云端,祖父操着锤子,凿一盘磨,养一头驴,祖母纺线,祖父犁地,人世间,真的有轮回涅槃?祖父之后,又有人相继离开,其中就有我的堂哥,他赶着牛去山垭放牧,结果躺着回来。摔落山涧的堂哥,送医院的途中,就咽下最后一口气。我和母亲冲进堂哥家时,几个女人将 一块块白布拆了,做成孝衣孝帽,那是一朵朵受伤的白云落在民间,大的小的方的圆的,长方形的,椭圆形的,挤挤挨挨,穿在人身上。白云一朵一朵,簇拥在堂哥家的院落,又从院子飘往村口,人们给死去的堂哥铺路,喊魂。人像云,在村庄呆得不耐烦,去了城市。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飘着,不知不觉故乡就丢了。在村子走出去的人,西装革履回来,狗子认不得,狂吠几声,无法靠近它半步,你身上带着陌生的气味。但土地认得你,地垄间歪歪扭扭留着你的脚印,地头你亲手埋下的大石头做分界线,十年前栽的柳树,也有六米高了。你在树干刻的刀痕结了一层斑驳的痂。人是回来了,心却回不来了。村庄从此就活在一张纸上,想它时,搬出来疗疗伤,细细回味一番。更多的人让村庄活成一个名词,躺在字典里,在村子的土地站一站,转一转,存一宿,匆匆走了,他将灵魂给了城市。幸好,父辈没有走远。母亲和父亲肩并着肩,咬着牙坚守,替儿女留住回家的那道门槛。现在,我步母亲的后尘。孩子去了我看不到的城市,像候鸟似的,季节性地飞来飞去。他走时,扔给我一盘受了伤的月亮和云朵,我在北方,他在南方。我每日每夜均在修补那盘月亮,用文学的种子,在月亮上、在云朵里,播下一份期待和渴望。年复一年,花开花谢,活着活着,儿子成了我的诗歌与远方,而我不折不扣成了儿子的故乡。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我”串联起村庄与城市,是村庄生活的参与者,也是城市生活的参与者、旁观者。B.文章以诗一样的语言描写故乡,描绘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的,营造出一种轻快、温馨的氛围。C.云漂泊不定,象征游子,这里暗指在城市生活没有归属感;母亲经年累月修补云上的伤疤,是在修补离乡、离世的伤痕。D.文章以浓浓的亲情传承为主线,祖父与祖母,父亲与母亲,我,孩子,代代相传,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方故土需要守护。7.关于“母亲”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她是这座城市、这只鸟笼的一个客人”,把城市比作鸟笼,写出了城市对人的束缚。B.“过马路,她主动牵着我的手”,写出了母亲在城市生活的彷徨,与城市的格格不入。C.“母亲卸下一扇门,睡在院子里”,写出了母亲在村庄生活的舒适,与自然的亲近感。D.母亲在城市与在村庄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对村庄生活的喜爱和对城市生活的厌恶。8. 木心在《从前慢》说:“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本文第五段“在数不清的夜晚,家里的门是不上锁的”。“锁与不锁”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这么说的原因。9.有人评价《云上的疤痕》一文充满对灵魂的拷问和对人生的思考,富有深邃的哲理性,请根据文本分析文章的哲理。【答案】6.B7.D8.①“锁”,是明确的告诉别人不在家,别人就不会来了;“不锁”,是不需要锁,门不夜关,是在村庄生活的安心。②“锁”与“不锁”,都指人心不需要设防,突出了人性的美好,表现了生活的安宁。③木心怀念旧日生活,作者怀念家乡生活,不约而同地表现了乡愁。9.①回不去的故乡,有对亲人和乡村的怀念、对故土的眷恋。“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飘着,不知不觉故乡就丢了”。②或理想驱使、或生存压迫,人总想走向远方,出去过就再也无法回去原来的状态。“人是回来了,心却回不来了。”③亲情的传承、乡土的坚守代代相传。“幸好,父辈没有走远”“儿子成了我的诗歌与远方,而我不折不扣成了儿子的故乡”。【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轻快”错。“村庄的山坡,就有新坟垒起,乌鸦的造访,谁也驱赶不了”,隐带忧伤。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D.“对城市生活厌恶”错。是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锁”,是明确的告诉别人不在家,别人就不会来了。以前的锁也好看,钥匙有精美的样子,说明以前的人会在锁的样子上花功夫,而不仅仅是像今天这样制作出笨重结实隔绝别人的东西,在锁的样子上花功夫恰恰是说明了锁的作用仅仅是个提醒,而不需要暴力的防范。“不锁”,是不需要锁,门不夜关,是在村庄生活的安心。 “锁”与“不锁”,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意思就是以前的锁锁的是君子,它仅仅是为了提醒一下这里是私人隐私不希望被侵犯,更显出了以前民风的淳朴与人民之间相互的尊重,都指人心不需要设防,突出了人性的美好,表现了生活的安宁。木心怀念旧日生活,怀念以前淳朴民风;作者怀念家乡生活,民风的淳朴与人民之间相互的尊重,村庄生活的安心,不约而同地表现了乡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不去的故乡,有对亲人和乡村的怀念、对故土的眷恋。如“数不清的夜晚,家里的门是不上锁的,最多是虚掩着,窗户也是敞着的。无论是阴天还是晴空万里,门都是半开着。有时,夏夜漫长,母亲卸下一扇门,睡在院子里,这样和日月星辰走得近一些”“人像云,在村庄呆得不耐烦,去了城市。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飘着,不知不觉故乡就丢了”。或理想驱使、或生存压迫,人总想走向远方,出去过就再也无法回去原来的状态。如“在村子走出去的人,西装革履回来,狗子认不得,狂吠几声,无法靠近它半步,你身上带着陌生的气味。但土地认得你,地垄间歪歪扭扭留着你的脚印,地头你亲手埋下的大石头做分界线,十年前栽的柳树,也有六米高了。你在树干刻的刀痕结了一层斑驳的痂。人是回来了,心却回不来了”。亲情的传承、乡土的坚守代代相传。如“幸好,父辈没有走远。母亲和父亲肩并着肩,咬着牙坚守,替儿女留住回家的那道门槛”“现在,我步母亲的后尘。孩子去了我看不到的城市,像候鸟似的,季节性地飞来飞去”“年复一年,花开花谢,活着活着,儿子成了我的诗歌与远方,而我不折不扣成了儿子的故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审微贾谊“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夫事有遂奸,势有召祸。老聃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 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昔者,卫侯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名。曰:“卫侯辟疆”。周行人还之,曰:“启疆、辟疆,天子之号也,诸侯弗得用。”卫侯更其名曰燬,然后受之。故善守上下之分者,虽空名弗使逾焉。古者周礼,天子葬用隧,诸侯县下。周襄王出逃,晋文公率师诛贼,定周国之乱,复襄王之位。于是襄王赏以南阳之地。文公辞南阳,请即死得以隧下。襄王弗听,曰:“周国虽微,未之或代也。天子用隧,伯父用隧,是二天子也。以地为少,余请益之。”文公乃退。礼,天子之乐宫县,诸侯之乐轩县,大夫直县,士有琴瑟。叔孙于奚者,卫之大夫也。轩县者,卫君之乐体也;繁缨者,君之驾饰也。齐人攻卫,叔孙于奚率师逆之;大败齐师。卫于是赏以温,叔孙于奚辞温而请曲县、繁缨以朝,卫君许之。孔子闻之,曰:“惜乎,不如多与之邑。夫乐者所以载国,国者,所以载君。彼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亡而君从之。惜乎!不如多予之邑。”宓子治亶父。于是齐人攻鲁,道亶父。始,父老请曰:“麦已熟矣,今迫齐寇,民人出自艾傅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子弗听。俄而,麦毕资乎齐寇。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子。曰:“岂不可哀哉!民乎,寒耕热耘,曾弗得食也。弗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夫子弗听。”宓子蹴然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人,吾岂忍见宓子哉?”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B.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C.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D.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跬,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跬相当于现在的步,也可以用来形容极近的距离。B.朝,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有五年一朝或三年一朝的,每次朝见天子要带贡品。C.周襄王,“襄”,是谥号,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之后根据生平给予的称号,“襄”是美谥。D.隧,指凿隧道作为墓穴。与《郑伯克段于鄢》文末“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的“隧”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管仲都强调采取防范措施的重要性,并用灭火和伐木来证明在萌芽状态扼杀是上策,在刚发生时阻止是下策。B.卫文侯朝见周天子,周天子在其改名之后才接受他的朝拜,意在说明诸侯应杜绝超越本分的现象,不能僭越天子。C.晋文公尊崇周室,周襄王因为国内叛乱出逃时,晋文公接纳了周襄王并帮助其平定内乱、恢复了周襄王的皇位。D.叔孙于奚打败齐国后,卫国国君答应其使用曲悬的乐制和使用繁缨作马饰的请求,孔子感叹礼制因此被破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2)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14.贾谊运用哪些论证方法劝说汉文帝要杜绝超越本分的现象,使人人守上下之分。【答案】10.B11.D12.A13.(1)如果不重视事情的开始和萌芽状态,那么最终一定会出现大的祸乱,因此统治者一定要慎重对待。(2)况且,收一季的麦子,不会使鲁国变得更强大,不收这一季麦子,也不会使它变弱。如果让百姓们有了不劳而获的心理,所造成的心理伤害一定多年不停止。14.①举例论证,卫侯朝周、晋文复周襄王位、叔孙败齐、宓子禁民割麦。②对比论证,叔孙败齐是反面例子,卫侯、晋文、宓子是正面例子,对比。③引用论证,引用老子、孔子、管仲等名言。【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情势遇到混乱,如同地形能让人迷惑。逐渐前行,忽而东忽而西改变了方向,人们自己却未察觉。所以墨子遇到岔路就哭泣,感到悲伤的是走错一步就会错千里。“适乱”作“事”的谓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而哭之”是“见衢路”的直接结果,“而”表顺承,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D.后者的“隧”,挖隧道不是指墓穴中。句意: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下策”错误,文中是“次也”,“其次”的意思。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当”,通“倘”,如果;“轻始而傲微”,轻视开始和萌芽;“谨”,慎重对待。(2)“且”,况且;“自取之心”,不劳而获的心理;“创”,心理伤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手法的能力。结合“昔者,卫侯朝于周”“晋文公率师诛贼,定周国之乱,复襄王之位”“齐人攻卫,叔孙于奚率师逆之;大败齐师”“父老请曰……三请,宓子弗听”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卫侯朝周、晋文复周襄王位、叔孙败齐、宓子禁民割麦。在以上事例中,叔孙败齐是反面例子,卫侯、晋文、宓子是正面例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结合“老聃曰……”“管仲曰……”“孔子闻之,曰……”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老子、孔子、管仲等名言。参考译文:“不能因为善事小就认为它没有好处而不去做,也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就认为它没有害处就去做。”但也不是说做了一点好事就足以给国家带来好处,做了一点不好的事就足以给 国家带来祸乱,如果不重视事情的开始和萌芽状态,那么最终一定会出现大的祸乱,因此统治者一定要慎重对待。人们登到高处总是要向远处眺望,下临深溪总要向下探看,人的本性并不是具有远望或窥探的特性,是所面临的地势使他们这样的。某些事情有能引发奸邪之情的,某些情势有时能招致祸患,老子说:“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采取防范措施,在没出现动乱前就进行整治。”管仲说:“防患了灾祸形成之前,是上策。”俗话说:“火势才发生时不予扑灭,到了大火熊熊时又将怎样呢?树木萌芽时不予砍伐,长成参天大树后再砍伐,将会折断斧柄。用智谋把事情扼杀在刚出现时,是其次的。”情势遇到混乱,如同地形能让人迷惑。逐渐前行,忽而东忽而西改变了方向,人们自己却未察觉。所以墨子遇到岔路就哭泣,感到悲伤的是走错一步就会错千里。从前卫文侯去朝见周天子,周朝外交人员询问其名字,卫文侯回答:“卫侯辟疆。”周朝外交人员退去后,说:“启疆、辟疆是天子才用的名号,诸侯不能用。”卫文侯于是把他的名字改作“燬”,之后周天子才接受了他的朝拜。所以善于守护上下名分的,即使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空名,也不能超越礼义名分。从前周代礼节,天子葬礼是挖隧道将灵枢送入墓穴中,诸侯的葬礼是用绳子把灵柩吊着放入墓穴。周襄王因叔带叛乱而出逃,晋文公率兵征讨叛乱者,平定了周的叛乱,恢复了襄王的皇位。因此周襄王封赏给他南阳的土地,晋文公对南阳之地辞而不受,而是请求襄王允许他死后按天子葬礼挖隧道将棺木送入墓穴。周襄王不答应,说:“周朝虽然已经衰落了。但还没有谁能代替他。天子才用挖隧道方式放棺材于墓穴,您如果也用这种葬礼,这是天子变成两个了。如果您认为赏您的地少,可以增加赏赐的土地。”晋文公于是退下了。周礼规定,天子用乐用的是宫悬,诸侯用乐是轩悬,大夫所用乐为直悬,士用的是琴瑟。叔孙于奚是卫国的大夫,轩悬是卫国国君才可使用的乐制;繁缨,是君王才用的马饰。齐国人进攻卫国,卫叔孙于奚率军队迎击齐军,大败齐军。卫君因此把温地赏赐给他,叔孙于奚推辞而不接受,却请求使用轩悬的乐制,并请求朝拜时用繁缨作马饰,卫国国君答应了这种请求。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可惜啊,还不如多赏给他一些土地。音乐是国家存在的象征,国家是君王的象征。乐制被破坏了,礼制也就不存在了;礼制不存在了,政令也就跟着灭亡了;政令没有了,国家也会跟着灭亡了;国家灭亡了,国君也就没有了。可惜啊!不如多给他一些土地。”从前宓子治理亶父之时,当时齐国人进攻鲁国,取道亶父。当初,父老请求说:“麦子已经成熟了,现在齐国进攻我国,百姓们各自割回近郊的麦子,可以增加粮食,而且也不会 让这些麦子资助侵略者。”父老再三请求,宓子始终不答应。不久,麦子全部被齐国入侵者收割去了。季孙氏闻听此事后很愤怒,派人谴责宓子说:“那不是很可惜吗!百姓们春耕夏锄,竟然未能吃到这些粮食。如果事先不知道还情有可原,听说有人把情况告诉了您,可是您却不听。”宓子恭顺地说:“今年没有麦子,来年还可以重新种植,如果那些没有耕种的人也收获麦子,这便是让百姓为有侵略者而高兴。况且,收一季的麦子,不会使鲁国变得更强大,不收这一季麦子,也不会使它变弱。如果让百姓们有了不劳而获的心理,所造成的心理伤害一定多年不停止。”季孙氏听了这番话,惭愧地说:“假如地下有洞可以钻进去,我怎么忍心再见到您呢?”因此,明智的人觉察产生坏事的缘由会很及时,根除动乱的根源也会远在其出现前,所以邪恶的事不会出现在防范之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咏白海棠〔清代〕曹雪芹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容”,指海棠花素淡的姿容。五行中秋色属白,“秋”既点明花开的季节,又指花容素淡美好,吻合“浅淡”二字。B.“攒”,簇聚。“七节攒成”说花在枝头层层而生,形容海棠枝节繁茂;“雪满盆”,以“雪”借代花,也写海棠花开繁盛之意。C.“独倚画栏”,独自斜倚画栏像是默默思念。这里以花喻人,把海棠喻为独守空闺的女子,“独”指写出其孤苦。D.“清砧怨笛”,清砧,清冷捣衣声。古时常秋夜捣衣,女子为远行人作寒衣,故砧声多用于怀念远人;“怨笛”也与悲感有关。16.曹雪芹擅用隐语,《红楼梦》中诗作多半“寄兴寓情”,往往让诗与文中人物相关,此诗是红楼梦三十七回中海棠诗社结社之前,贾宝玉所作,分析颔联中影射的人物分别是“金陵十二钗”中的哪两位,试分析原因。【答案】15.B16.薛宝钗、林黛玉。 ①“出浴太真冰作影”,太真,指杨贵妃。薛宝钗曾被贾宝玉喻为杨贵妃,“冰作影”点出了服用“冷香丸”“雪”姑娘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人。②“病如西子胜三分”西子,指西施,西施捧心而颦为其美。林黛玉刚进贾府,贾宝玉因见其“眉尖若蹙”送“颦颦”两字作黛玉的字,林黛玉以“玉为魂”,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瑕不染,分外清高。【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以‘雪’借代花”错误。“雪”,不是借代,是借喻。诗中把繁盛的海棠花首先比喻为“雪”,再用“雪”来称呼海棠花,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直接把本体(海棠花)说成喻体(雪)。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回答人物是谁?从“太真”和“西子”来看,分别影射“薛宝钗”和“林黛玉”。从小说原文“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以及诗句“出浴太真冰作影”的“太真(杨贵妃)”等内容都说明影射的第一位是薛宝钗;小说第七回关于“冷香丸”的描绘,可知该方性味寒凉用于治疗热证,并小说中也说薛宝钗“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得出“雪”的意象符合薛宝钗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的人物性格设定。原著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宝玉的眼中看到的林黛玉即是“西子”,并宝玉说“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贾宝玉因见其“眉尖若蹙”送“颦颦”两字作黛玉的字,可知“病如西子胜三分”指林黛玉;“玉为魂”形容林黛玉的魂魄是玉做成的,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瑕不染,分外清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个说法与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2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3)在描写难以捉摸的音乐时,诗人常从听者落笔,侧面表现音乐的巨大魅力。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用“吴刚”和“玉兔”来表现音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②.师不必贤于弟子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④.举类迩而见义远⑤.吴质不眠倚桂树⑥.露脚斜飞湿寒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指、迩、倚、脚。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要专注于眼前的风景,既然选择了一片风景,无论这片风景怎样。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到人们的职业选择,尤其是各种人生选择。最近几年,身边新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我感觉他们的生活状态就是,不是在找工作,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他们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找到一份工作,一边做一遍羡慕别的工作,于是跳槽成了家常便饭。跳槽之后,又不满足,于是接着跳,这样下去,工作无法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一份工作,做到皮毛就①,永远领略不到其中的魅力。我很想对他们说:不要总羡慕别人的风景,属于自己的风景最美。如果你选择属于自己的风景,就要做到专注。一份工作的魅力,与认识到的风景的魅力是同样的道理,需要你深入其中,慢慢发现其中的奥秘。每一处风景都有独特的魅力,既然选择了,就要②,专注当下。认识风景,就像欣赏一座山一样,你只有走进去,完全沉浸,才能了领略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才能领略到曲径通幽的妙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几番周折,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美好的体验,都是深入其中得到的。人生短暂,我们不可能看遍所有的风景,那就把自己的一片风景经营得③。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属于自己的风景,才是最美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加以修改,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A.既然选择了一片风景,无论这片风景怎样,都要专注于眼前的风景。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到人们的各种人生选择,尤其是职业选择。B. 无论这片风景怎样,既然选择了一片风景,都要专注于眼前的风景。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到人们的各种人生选择,尤其是职业选择。C.既然选择了一片风景,无论这片风景怎样,都要专注于眼前的风景。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到人们的各种职业选择,尤其是人生选择。D.无论这片风景怎样,既然选择了一片风景,都要专注于眼前的风景。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到人们的各种人生选择,尤其是职业选择。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言有特色,请结合材料简要赏析语言的特点【答案】18.①不了了之②心无旁骛③多姿多彩19.A20.①短句的运用,节奏鲜明,使语言生动简洁。②化用,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山重水复疑无路”等。增添文章的古典韵味,使文字耐人寻味。③语言生动优美,表达了要专注于风景、深入才能领略其中之美的思想。【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语境指做工作不能做完,可用“不了了之”。不了了之:用不能了结事情的办法去了结。指把未做完的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②处,语境形容对选择的专注,可用“心无旁骛”。心无旁骛:心中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③处,语境形容人生姿态丰富,可用“多姿多彩”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语序不当,“要专注于眼前的风景”应作为条件复句放在“无论这片风景怎样”的后面,同时句前加上“都”;不合逻辑,作为递进关系的复句,“尤其是”后面应接“职业选择”,表强调突出。只有A项修改正确。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句式看,“认识风景,就像欣赏一座山一样,你只有走进去,完全沉浸”“几番周折,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美好的体验,都是深入其中得到的”这些句子多用短句,简短灵活,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从修辞看,“才能了领略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你可能会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几番周折,柳暗花明又一村”化用了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的嵌入使语言增强了文化底蕴,更加凝练。“认识风景,就像欣赏一座山一样”运用比喻修辞,把欣赏风景比作欣赏一座山,只有走进去,才能领略其中的美。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感染力。(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①。虽然收入差距在扩大,但因为经济整体在飞速增长,②。经济增长过程伴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和各种机会的不断涌现,虽然不一定会降低收入差距,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贫富差距在代际间传递。如果每代人的收入都远远高于上一代人,那人们就会更看重自己的劳动收入,继承自父母的财富相对就不太重要。收入差距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我国也无法承受过大的收入差距所带来的剧烈冲突,③,因为对收入差距的容忍程度与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古语云“不患贫而患不均”,确实,你可以给两个小孩每人一块糖,但却不可以给其中一个两块巧克力,另一个只给一块。以史为鉴,如若我们不重视这一有关民生问题,任矛盾继续加深,随之而来的将是可怕的现实,就有可能重蹈今日南美洲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分化的后尘,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力量会自动降低收入不平等,“先富带动后富”也不会自然发生,而需要国家出台政策加以干预。不断扩大的不平等会让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小心谨慎地对待。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高中时间有限,几个细微但高效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成绩飙升。B.我们知道有种保险叫“重疾险”,就是为了保障普通保险覆盖不了的那些病。C.一直以来,美军都仗着强大的海军实力,在我们周边有恃无恐,多次在我国南海地区干扰我国作业船只。D.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对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非常有诱惑力的,而对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来说,这根本算不上什么机会。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C22.①收入差距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扩大②所以绝对收入都在快速增加③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的“我们”指我国。A.指高中学生;B.泛指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C.指我国;D.指普通人。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收入差距在扩大”提示了收入差距与市场经济改革的关系,应填:收入差距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扩大。②处,语境是一个因果复句,“所以”领起下句,根据下文,“经济整体飞速增长”与“绝对收入增加”之间存在因果,应填:所以绝对收入都在快速增加。③处,“收入差距不可能完全消除”“无法承受过大的收入差距所带来的剧烈冲突”强调控制收入差距,不能过大,应填: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实中有一种老实人,总觉得自己没大本事,所以干事勤奋踏实,不敢怠慢生活。现实中也有一类聪明人,总想找到捷径,付出少而得到的多。两种人面对生活的失意时,前一类的老实人更多的觉得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干事变得更有韧劲;后一类人却往往哀怨时运不济、命运不公,不懂得把付出转化为养分需要一定的过程的道理,于是很容易就坠入自怨自艾的陷阱。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列举了两类人,一类是老实人,一类是聪明人。老实人总认为自己没大本事,尤其在失意的时候,会找自己的原因,因此勤奋踏实,干事有韧劲。聪明人总想找捷径,一旦失意总是怨天尤人,不从自身找原因,急于求成,因此容易坠入自怨自艾的陷阱。从材料来看,老实人与聪明人形成对比,对于这种现象的感受和思考,主要是从老实人的做法入手,赞同这类人的做法,同时也聪明人形成对比,不赞同聪明人的做法。分析老实人的做法,他们之所以干事踏实,是因为觉得自己没大本事;他们之所以面对失意时更有韧劲,也是觉得是自己的原因。因此说,老实人总是从自身找原因。而聪明人正相反,自己不去努力,总想找捷径;一旦失意,总是从外界找原因,不从自身找原因。因此,作文立意时,应该注意这个核心角度。古往今来,大凡成功者,更多是勤奋踏实,认为勤能补拙;失意时,会找自己的原因,然后加以弥补或改进。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郑伯,去请烛之武时说:“吾不能早用子,吾之过也。”这就是能够从自身找原因的典型。而项羽则不同,至死不悔悟,却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在写作时,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例子,正反对比论证更容易论述行文。立意:1.凡事多从自身找原因。2.要想成功,踏实勤奋很重要。3.不为失败找借口。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2届高三历史5月适应性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2届高三数学5月适应性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2届高三语文5月适应性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带答案)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实验班)(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一政治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实验班)(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实验班)(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2-2023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测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3-29 01:30:02
页数:20
价格:¥3
大小:44.7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