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实验班)(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高一实验班历史试卷(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填入答案框的相应位置内,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有学者按照中国文明孕育发展情况,描绘出中国文化地理分区示意图,其中对黄河中下游区域的文化发展描述正确的是A.以粟和稻为主要栽培作物B.孕育了大汶口和龙山文化C.发现我国最早的人类遗址D.是我国儒道文化的发源地【答案】B【解析】【详解】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B项正确;稻作农业是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分布在长江流域,排除A项;我国最早的人类遗址在云南省元谋县,排除C项;我国儒道文化的发源地分别是曲阜孔庙和湖北襄阳,排除D项。故选B项。2.许倬云先生认为,从三代经春秋战国,中华共同体的演变趋向“乃是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商鞅变法措施中能够直接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奖励军功B.废井田开阡陌C.推行县制D.什伍连坐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华共同体的演变趋向‘乃是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君县长官由中央任免,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促进了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C项正确;奖励军功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提高军事力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十五连坐制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加强统治,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郡县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3.魏晋文化艺术乃是我国古代文艺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下列作品不属于魏晋时期的是A.《金刚经》雕版印品B.《洛神赋图》C.《姨母帖》D.《杨大眼造像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唐朝时期的印品,不属于魏晋时期的印品,A项符合题意;《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属于魏晋时期的作品,B项不符合题意;《姨母帖》为东晋王羲之作品,属于魏晋时期的作品,C项不符合题意;《杨大眼造像记》,全称《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简称《杨大眼》,刻于北魏时期,位于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中,是“龙门二十品”之一,属于魏晋时期的作品,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点睛】4.上海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核心城市,下列企业中与其他三个有实质性区别的是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B.上海轮船招商局C.上海机器织布局D.上海福新面粉公司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福新面粉公司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创办的企业,不同于其他三个,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兴办的洋务企业,排除。故选D项。5.朝廷自经庚子之变,知内忧外患,相迫日急……故于西狩途中,太后首以自强为询。这次“自强”A.开始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B.瓦解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C.废除了上千年的选官制度D.打击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朝廷自经庚子之变,知内忧外患,相迫日急……故于西狩途中,太后首以自强为询”,可知这次自强运动是指“清末新政”,在新政中,1905年废除了上千年的科举制这一选官制度,C项正确;开始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的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统治危机,排除B项;新政无法起到打击列强侵略中国野心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6.茅盾在《五四运动回忆录》中提到:“我抛弃了从前‘书不读秦汉以下,文章以骈体为正宗’的‘信条’,把从前读过的经史子集统统置于高阁,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浏览欧洲十九世纪各派的文艺思潮,并努力翻译、介绍,这都是受了五四时期在北京出版的《新青年》的影响。”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新青年》出现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B.茅盾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C.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时期思想主流D.五四运动期间《新青年》影响力较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都是受了五四时期在北京出版的《新青年》的影响。”可分析出五四运动期间《新青年》影响力较强,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排除B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7.历史学家顾颉刚曾着手编纂《国史讲话》,在其编纂计划中提及:“主于把人类的活动的状态,拣取最精彩的部分,作亲切的描写,避去呆板的叙述;……所拣取的故事必要能表现‘时代精神’……指示进化的路径,排斥复古观念。”该计划最有可能写于A.19世纪四五十年代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二十年代D.20世纪中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初期,清政府和后来的中华民国刚成立时,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初步形成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学校体制、考试制度和课程设置等现代教育体制雏形,故在这种新的教育学科体制下,面对人民的思想的解放,顾颉刚在20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着手编纂《国史讲话》中的计划,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材料中该计划提出的时间,排除。故选C项。8.毛泽东同志曾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此次站起来了。”这次会议A.出台了新中国建国纲领B.标志着新中国成立C.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明确了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此次站起来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这一次会议应该是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工作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该会议出台了新中国建国纲领,即《共同纲领》,A项正确;标志着新中国成立是开国大典,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排除B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的第一届人大会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明确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是中共八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9.下表转自1979年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统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①阶段②阶段③阶段④阶段1949-1952年1953-1957年1963-1965年1978-1986年工业36%19.2%7.9%134.3%农业14%4.5%11.1%67.2%A.①阶段使得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B.②阶段建立起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 C.③阶段对经济结构进行重要调整D.④阶段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②阶段所在1953-1957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初步建立,B项错误,符合题意;①阶段所在的1949-195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③阶段所在的1963-1965年,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④阶段所在的1978-1986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10.有学者描述到:“它的政治大厦是依靠三根巨大的支柱支撑起来的。第一根是它的军事制度,第二根是它的元首和政府,第三根是各个城市的自治制度。”“它”是A.希腊B.罗马C.埃及D.奥斯曼【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的政治大厦是依靠三根巨大的支柱支撑起来的:第一根支柱是它的军事制度,它的强大军团不仅维护着帝国的统一和安全,而且还常常决定罗马皇帝的人选;第二根支柱是罗马帝国的元首和政府,元首(后来是罗马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掌握着立法、司法和执法大全,并有权任命各行省的总督,以此控制着帝国各个行省;第三根支柱是各个城市的自治制度。公元二世纪时,罗马帝国中央政府的官员不过150人,仅靠这么少的人无力承担管理庞大国家的任务,必须实行城市自治,并通过城市组织把税收和摊派等事务担负起来,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干信息,排除。故选B项。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1.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时期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对此描述最准确的是A.丞相权力遭到彻底转移B.尚书省成为新中枢机构C.行政机制发生重大变化D.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汉朝的中外朝制度,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而采取的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秦朝时期的三公九卿到汉朝变为了执行机构,这体现了中央行政机制发生重大变化,C项正确;彻底转移表述错误,排除A项;整个内朝是中枢决策机构,且当时没有尚书省,排除B项;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2.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们在思考服务于统治需要的同时,留下了政治智慧。下列措施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远交近攻,合众连横”④“改土州,遣流官”A.③②①④B.③②④①C.②③④①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①是唐朝时期的两税法,②是西汉的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是秦国统一六国,④是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故按时间先后,③②①④排列正确,A项正确;B、C、D三项排列错误,排除。故选A项。13.有历史学者写道:“经济力的扩张,使得教育和财富相当普及。社会、经济的成长,使得参加政治结构的层次的候选人来自各方,不再是二十万人选一个代表,也不再是三分之一贵族、三分之二普通人了,官员几乎都是在考试制度里登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经济力扩张,使得教育和财富相当普及”可分析得到最有可能出现的是宋朝,C项正确;根据材料“使得参加政治结构的层次的候选人来自各方......官员几乎都是在考试制度里登记。”可知材料说的是科举制,排除A项;唐朝与宋朝相比较,宋朝科举制发展更加完善,排除B项;元朝不符合材料所描述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14.有学者对我国古代8-9世纪的城市法律处罚内容进行整理,研究发现频繁出现如下内 容:上述信息主要说明该时段有人私自在坊的外墙上打洞以获得通往主要街道的通道;居民违章建筑,在坊墙和交通繁忙的大街之间修筑建筑物;违规设摊交易;A.城市秩序非常混乱B.政府法制逐渐失范C.抑商措施不断加强D.经济发展挣脱束缚【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有人私自在坊的外墙上打洞以获得通往主要街道的通道”“违规设摊交易”体现的是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时期商业要求摆脱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D项正确;城市秩序混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当时政府法制并未逐渐失范,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的是抑商措施,而是经济发展挣脱束缚,排除C项。故选D下关。【点睛】15.下列两段言论反映了清廷在不同时期的政治态度:(1)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2)如实有妙策,可以制外国而不为外国所制,臣等自当追随,如别无良策,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之命,臣等实未敢信。其变化最能说明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终成社会共识B.瓜分危机刺激士人民族救亡决心C.“中体西用”无法挽救国家命运D.“武威德化”逐步让位于抵制侵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体现了当时清政府的“天朝上国”的观念,主张“武威德化”,但是到了(2)时期,一些大臣认为“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是不能足以制敌,是不可信的,这表明其有了抵制侵略的想法,D项正确;社会共识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是清朝统治阶层一部分人的认知,无法说明瓜分危机刺激士人民族救亡决心,排除B项;“中体西用”无法挽救国家命运,不是题干最能说明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表是近代中国与主要贸易国(地区)对外贸易的相关数据(所占百分比),由此判断①和②最有可能是年份从何输入1871—18731881—18831891—18931901—19031909—1911 香港32.536.251.241.633.9①34.723.820415.916.5②3.74.94.712.515.5③0.53.74.58.57.1④0.2020.60.83.5A.英国和日本B.美国和德国C.英国和美国D.德国和日本【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表时间信息可知,这是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近代中国与主要贸易国(地区)对外贸易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在这个阶段所占的比例在所列举的时间内,所占比重较大,这应该是一直在中国占据优势的英国,②在20世纪初比重增加,这是日本,主要是《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的资本输出和条约影响的结果,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材料对应的国家,排除。故选A项。17.根据《辛丑条约》,1901年6月25日,克林德碑(克林德是德国驻华公使,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枪杀)在克林德被杀处开始建设;1918年克林德碑被北京民众拆毁;1919年中法两国以“战胜国”名义,要求德国人重建并改称“公理战胜碑”;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保卫和平牌坊”。克林德碑名字的演变不能反映A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B.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D.“一战”后公理战胜了强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中国虽然作为战胜国,但是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强权下,中国的利益并没有得到维护,公理战胜了强权表述错误,B项不能反映,符合题意;20世纪前期,从《辛丑条约》强迫中国为外国公使立碑,到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民众要拆除屈辱碑,巴黎和会期间改名“公理战胜碑”,再到新中国改名为“保卫和平牌坊”,这说明克林德碑名字的演变见证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A、B、C三项均可以从材料中反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18.以下内容出自近代中国某一重要文件,促使其出台的直接背景是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须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A.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大规模军事入侵的爆发D.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可分析出,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结合材料“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可判断,抗日战争爆发,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在“一大”召开之际就已经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B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9.下图中的史料可以见证中国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普遍废除B.共产党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C.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深入D.农村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可知,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的土地改革,我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是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道路的有益探索,B项正确;此时封建土地私有制还没有普遍废除,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深入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农村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是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0.将同一个空间但不同时段内发生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可以展现较长时段内历史的发展脉络。以下图片所呈现的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A.③①④②B.③①②④C.③④①②D.①③④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的地图,②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③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地图,④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地图,故正确排列为③①④②,A项正确;B、C、D三项排列错误,排除。故选A项。21.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该频率变化直接反映出 A.中国逐渐突破帝国主义封锁B.新中国工作重点出现较大调整C.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据图中信息可知,“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自1950年后开始逐渐降低,尤其是到了1953年更是大幅度减少,根据所学可知,“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反映的是中国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思想意识的不认同,但随着抗美援朝的胜利和“一五”计划的实施,以及对外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有所缓和,且中国先后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取得重大成就,中国在国内与国际上均呈现出崭新的姿态,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就与以苏联为首的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突破帝国主义封锁,排除A项;1954年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步入世界舞台,国际地位提高,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国际关系趋于缓和,排除D项。22.以下是摘自1978年《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新闻和配文内容,材料反映了2月16日,头条“生产队有了自主权农业必增产”,配文《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3月3日,头条“农村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配文《夺取春耕生产的全胜》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国家积极调整优化农轻重产业比例结构C.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已经转到经济建设上D.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工作作风逐渐回归【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生产队有了自主权农业必增产”“农村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可分析出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工作作风逐渐回归,D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轻重产业,排除B项;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已经转到经济建设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排除C项。故 选D项。23.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声明“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祖国安定团结,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促成这一声明的依据有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②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③中国外交新局面的打开④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的调动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声明,实现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这主要是基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的外交新局面打开,同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同时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③④正确,B项正确;“一国两制”构想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的,故①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24.恩格斯说:“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一扫而光……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对于中世纪欧洲文明,材料可以支持下列的说法是A.与古典文明失去关联B.基督教具有广泛影响C.神权与王权矛盾尖锐D.难以孕育出近代文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有重要的地位,天主教神权思想笼罩了中世纪的欧洲,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矛盾尖锐,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中世纪的欧洲未能孕育出近代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25.下图反映了西欧中世纪中晚期城市兴起,下列现象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①新的经济生产关系不断萌发②世俗的文化教育日益兴起③独立自治的政治力量不断成长④封建割据的势力不断加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城市兴起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城市兴起后,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萌发,①正确;城市兴起后,兴办大学,促进了世俗的文化教育日益兴起,②正确;城市兴起后,通过同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暴动等方式,赢得了一定的自治权,独立自治的政治力量不断成长,③正确,故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城市的兴起,使封建割据的势力是在不断减弱的,④错误,排除B、C、D项。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小题15分,第27小题20分,共35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元朝形势图图二明朝形势图材料二观点①:明代的中国,从元代脱身以后,其实并未出现新的活力,反而自囿于空洞的天朝大国框架,一味保守中国文化,并且基于防御的心态,一切定于一尊。…… 晚明时期,显得停滞而无生气。——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整理观点②:晚明的大变局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而是有世界背景的,或者说是在世界潮流激荡下逐渐显现……一个启蒙时代来临了。——樊树志《晚明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元、明两代对北部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及其积极意义。(2)阅读材料二,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主张,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释:选择观点①的用明代政治经济的史实说明之;选择观点②则用明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说明之。【答案】(1)元朝:设辽阳、岭北行省。积极意义:扩大疆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有回答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向,酌情给分)。明朝:修筑长城;议和、册封,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积极意义:修筑长城,一定程度上防御少数民族南下,保护中原政治经济稳定。议和和恢复贸易,维护较长时间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稳定发展。(2)观点①主张:明代没有发展活力。相关史实:(政治)明初废宰相制度,专制统治日益僵化;后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优势;东南沿海实行海禁政策,限制私人海外贸易。观点②主张:晚明出现大变局,是有活力的启蒙时代。相关史实: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分发立志,隐含平等叛逆色彩;李贽等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等人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工商皆本等思想,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西学东渐,通过传教士,西方科学知识和测绘技术传入中国。(答出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小说和戏曲繁荣,酌情给分。)【解析】【详解】(1)措施一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了辽阳、岭北行省等地方行政区;积极意义,可以从扩大疆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回答。明朝:明朝在边疆地区修筑长城、议和、册封、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积极意义,可以从防御少数民族南下、保护中原政治经济稳定、议和和恢复贸易有利于维护较长时间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稳定发展回答。(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归纳和选择一个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即可。如:选择观点①,首先归纳出观点:明代没有发展活力,然后结合明朝的政治、经济的相关知识来进行论述;选择观点②,首先归纳出观点:晚明出现大变局,是有活力的启蒙时代,然后根据明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来进行阐述即可。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说到“封建”,中国人会立刻想起从秦始皇到清朝覆灭之间那两千年的中国社会。可是西欧的“封建社会”却意味着:有“封建”就不会有“专制”,有“专制”就不是“封建”。——摘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材料二“革命”及“维新”(含“改革”、“改良”)的使用次数(1890-1926年)——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秦朝设立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为例,描述“那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形貌。结合中世纪西欧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加着重号的语句进行阐释。(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革命”和“维新”的奋斗目标。结合所学知识中的重大事件,在①③两个时段中任选一个,概述先进中国人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作的努力。【答案】(1)形貌: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中央设立皇帝制度,皇帝具有独尊的地位和至高无上的决定权;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分掌不同事务,组成中央政府。地方推广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阐释:中世纪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或“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是土地事实上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或“难以形成强大的专制王权”)。(2)奋斗目标:民族独立,国家富强。①努力: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掀起变法运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 击旧式官僚制度,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③努力: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推动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解析】【详解】(1)形貌一问,注意题干要求是“以秦朝设立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为例”,来描述“那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形貌,这主要是用秦朝时期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相关内容来进行回答;阐释一问,根据材料中的有“封建”就不会有“专制”,有“专制”就不是“封建”的表述,运用中世纪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的相关知识来进行说明即可。(2)根据题干要求,“革命”和“维新”的目标,在①和③两个时段中任选一个来进行阐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的时间段体现的是维新变法的“维新”的目标;③的时间段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目标,然后结合所学过的相关事件的基础知识来进行说明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7 08:12:02 页数:16
价格:¥2 大小:4.31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