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粤教版选修九课件1.在哈金森工厂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8

2/48

3/48

4/48

剩余4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单元今朝风流1在哈金森工厂 单元概述本单元一共有六篇传记节选文章,分别从不同的领域展现不同的人物。《在哈金森工厂》一文以一种接近纪实的文笔向我们讲述了邓小平在法国的那一段艰苦的岁月,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主人公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以及高昂的革命斗志。阅读本文要掌握作者叙事的顺序以及材料详略的处理与主题的关系。 单元概述《铁肩担道义》一文对李大钊逝世前的时光作了简短的回顾,在这一回顾中我们看到了李大钊个人人格的坦荡和磊落,以及共产党人的智谋和勇气。文中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关系交代得清晰有序,为塑造人物形象做了很好的铺垫;引用了许多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和著作,更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崇高品格。《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一文是沈从文先生写的一篇自传。在文中,作者以孩童的笔触记下了童年的有趣时光,读来让人感到逃学的孩子反而可爱,因为他的逃学确实是在认真地读生活这样“一部大书”。同时文章又时不时地加入一些回忆性的哲理性议论,告诉我们这是一篇成人的作品。文章语言清新自然,叙事详尽有序。 单元概述《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叙述了袁隆平为寻找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野败”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文章详细叙述了寻找的过程,在叙述中展示了人物的性格。《遨游建筑天地间》记叙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的经历。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物性格,梁思成的严谨矜持、林徽因的聪颖活泼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迥殊的性格特点,却有相同的人生辉煌,这或许能让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有些许感悟。文章叙事曲折有致,人物形象丰满和谐,其语言特点介于中西方语言特色之间。 单元概述《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一文,谢坤山用自己真实的经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勇敢者的跋涉图。主人公百折不挠的坚忍精神,以及对艺术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艺术的深刻感悟都值得我们学习。文章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尤其是那些夹杂在叙事中的议论语句,精妙得犹如沙滩上闪光的金子。 学法指导1.认真揣摩,仔细品读,掌握于细节中体现人物性格、于微小事件中体现博大心灵的写法。2.通过演讲、新闻采访等实践活动,通过收集资料编撰文章等方式,既要熟悉优秀人物的人生道路,也要学会思索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树立崇高的理想。 1在哈金森工厂 必备知识·素养基础 邓个子小,气魄却大,立即使我心折。他富有才智、机警精明、理解很快,相当幽默,强硬而直率。和他谈话以后我更加理解他何以能经受住政治生涯中的所有挫折,但更重要的是,他的目的感和干劲使我印象深刻。他是一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能和谁打交道的政治领袖。——[美]布热津斯基《美中建交前后》 作者介绍毛毛,现名萧榕,曾用名邓榕,邓小平的女儿。她的主要作品有《我的父亲邓小平》。 背景解读1920年8月27日,邓小平在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抱着满腔热忱,和近百名同学一起,乘法国邮船“盎特莱蓬”号,经过40多天的长途航行,10月19日抵达法国马赛,开始了4年多颠沛流离的“勤工”生活。长时间的繁重工作,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休息条件,尤其是看不到任何希望,使得年轻的邓小平受到巨大打击。他开始考虑这一切现实背后的原因,重新审视社会。 1923年初,邓小平在塞纳-夏狄戎中学求学的尝试再度失败,从此,邓小平彻底脱离了纯粹的留学生涯,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幻想。他在巴黎接手周恩来等人的部分秘密工作,成为旅欧支部的核心成员,开始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1924年2月1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机关刊物《赤光》出版第一期,周恩来任主编,邓小平等参加编辑出版工作。当时邓小平年纪最小,专管刻印工作,他的字黑大肥圆,工整秀丽,力透纸背,印刷清晰,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油印博士”;下半年邓小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青年团旅欧总支部的领导成员。 词语释义①拙见:谦辞,称自己的见解。②矢志:发誓立志。③功勋:重大的贡献,特殊的功劳。④夙愿:一向怀着的愿望。⑤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⑥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 ⑦人满为患:因人多造成了困难。⑧水泄不通:连水都流不出去。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泄,排出。⑨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遥远。迢迢,遥远。⑩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泣,不出声地流泪。 近义词辨析(1)考察 考查考察:①实地观察调查。如:他们到各地考察水利工程。②细致深刻地观察。如: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勤于考察和思索。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如: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2)终生 终身终生:一生(多就事业说)。如:奋斗终生。终身: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如:终身大事。 1.根据文章的内容,制作邓小平1921-1923年的年谱。提示:时间事件1921年4月23日来到巴黎1921年10月22日进入香布朗工厂1922年2月14日进入哈金森工厂1922年6月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10月17日离开哈金森工厂1923年2月2日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1923年3月7日又离开哈金森工厂 2.阅读本文,看看在女儿眼中,邓小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提示:邓小平是一个执着、乐观、坚强、好学、智慧手巧、不畏困难的人。举例略。 关键能力·素养培优 主旨归纳这篇回忆录,介绍了邓小平于1921年到1923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经历,表现了邓小平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心灵手巧的特点和乐观开朗的性格,作者的敬佩、赞扬之情溢于言表。 1.本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对此如何理解?【对应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提示】联系全文的内容及传记文本的特征进行回答。 【答案】①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者,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有许多值得研究的方面,而他人生重大的转折点——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就是在哈金森工厂。因此,那些前前后后的事自然成为重要的文献资料。②本文作者对邓小平的这段经历进行了详细的记叙,其中有很多背景材料、数字材料,真实具体,参考价值极大,自然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2.本文引用大量的档案材料和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对应考点】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提示】从课文第3段到第13段中找出相关的档案材料和背景材料,并据此分析作用。【答案】①引用档案材料能突出事件的真实性。如第3段:“根据法国国家档案记载,父亲从5月到10月的五个月中间,一直领取每天五个法郎的救济金。他领救济金时所用的登记号是236号。”又如:“于是,父亲、他的叔叔邓绍圣和其他学生,共105名,于1921年10月22日进入这家小小的工厂,父亲的编号是238。” 再如:“1922年2月13日,邓希贤在夏莱特市政府的外国人登记簿中进行了登记,他写明了父母名氏和出生年月,注明来这里以前的地址是‘拉加雷纳科隆市,德拉普安特街39号’,身份卡上的编号是1250394。”②采用背景材料,更容易让读者明白邓小平所处的环境,更真切地感受他人格的魅力。如第4、5段对留法学生聚集的华侨协社的恶劣状况的介绍,说明邓小平与当时的其他留学生一样,面临经济拮据无工作可干的状况,更加突出了他顽强的意志。 3.说说“华侨协社是一座三层的普通楼房”至“有时腰无余钱,只好连粗巧克力也节省了”这段话的作用。【对应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提示】分析句段作用题,则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这一段写出在巴黎领取救济金的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平时的吃住条件。用“水泄不通”“人满为患”来形容失学又失工的留学生之多,并且说明他们住的条件差和拥挤。用每日只能吃两餐饭,而且只能是自来水加面包,连粗巧克力也省了来说明伙食差,从而表现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艰难。在这样“既无前途、又无希望的困境”中,“毫无生活来源,面临生活绝境”,有所建树和信仰是很难得的。这样就为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工作提供了一个社会背景,点面结合,为突出邓小平的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开朗乐观的个性做了铺垫,埋下伏笔。 对接高考传记及其基本特征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叙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文体基本特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前者属“类”特征,后者属“篇”特征。传记的文体特征有: 1.真实性。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2.文学性。传记是介于史学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尊重历史与事实;又有文学特征,运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因此,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注重文学性与真实性、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3.通俗性。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简明易懂,便于读者阅读。同时,语言风格讲究多样化、个性化,如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的生活和贡献,语言兼有叙述性、概括性、议论性色彩;而小传则主要介绍人物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主要著述或功过事迹等,文笔简短集中,往往是粗线条的。答题时,要抓住特征在传记中的具体表现和实际运用,如文章叙写了传主的什么事迹,这些事迹对突出传主形象、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等,进行具体分析。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朱东润自传朱东润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出“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 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解析】本文为自传,是学术传记,重在阐述学术,同时兼顾人物生平。这就要求我们从“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的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显然,文章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依托,介绍了作者对传记文学的深入理解,而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也得以呈现。从语言上看,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偶用口语,如“总想来一些变动”。 美文赏读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交锋: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田 超1982年9月24日上午9点,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一见面后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邓小平答:“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您来呀!”接着,宾主双方步入福建厅就座。此时,记者们尚未退场,两人仍是相互寒暄。 几分钟后,记者被请离场,会谈闭门进行。在友好的气氛中,会谈转入正式话题。就撒切尔夫人而言,在香港问题上始终抱定“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的主张,并在来华前就早有声明,大造舆论。因此正式会谈一开始她就提出了这一问题。 面对英国首相的咄咄逼人,邓小平寸步不让。他首先指出,这次谈判,除了要解决香港回归中国问题之外,还要磋商解决另外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1997年后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它的繁荣;另一个是中英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波动。简单地讲,实际上这三大问题,就是1997问题、1997后问题和1997前问题。这些才是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谈判的完整议题。 说到香港的主权归属,邓小平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此,邓小平重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始终不承认19世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一贯立场。 邓小平告诉撒切尔夫人,收回香港,是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意愿。“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邓小平说,在不迟于一两年的时间内,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决策。“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舆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针对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的繁荣离不开英国管理的观点,邓小平说:“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获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这些政策的主要特点,就是基本上保持这个地区政治、经济制度现状。” 中国宣布1997年收回香港,香港会不会发生波动?邓小平回答:“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他还告诉英国首相,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时,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选自《南国博览》,2013年第4期,有删改) 【赏析】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早就听说邓小平是个实事求是的人,跟他一打交道,我还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他的态度很坚决。在收回香港一事上就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3-18 16:50:01 页数:48
价格:¥3 大小:409.90 KB
文章作者:U-34438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