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汕头市聿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线上期末考试试卷 (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语文科期末自主测试考试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请考生把客观题和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一律用黑色笔作答,不得使用涂改液或涂改带,否则不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8年,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6.2分(10分制),延续了近年来小幅稳定上升的趋势。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域中,科技、经济、文化是海外受访者最为认可的三个领域。与2017年调查相比,海外受访者对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各领域的期待均有所提升。同时,海外受访者普遍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接近半数的受访民众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65%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将会持续提升。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仍是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中餐、中医药、武术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此外,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中国形象的评价更为正面。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的积极意义获关注,总体来看,六成左右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一带一路”的海外认知度不断提升,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印度、日本、意大利、俄罗斯和韩国,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个人、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积极意义更认可。(摘编自《“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出炉:中国整体形象保持稳定》)材料二: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我们要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向世界多方面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目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并不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巨大,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民众生活在困境之中。【甲】中国提出并实践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对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事实证明, 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引领着全球发展。当下,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有必要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对此,中国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乙】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举措,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各国利益。长期以来,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优惠贷款,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智力支持,建成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项目。2013年至2016年,我国对世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居世界第一位。[丙]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人也具有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丁】中国人爱好和平的历史基因,曾经遭受的苦难境遇和渴望发展的现实愿望,以及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都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能也不会走西方列强霸权主义的老路。目前,中国累计派出3.6万余人次维和人员,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彰显了我们维护国际和平的决心和能力。(摘编自孙敬鑫《塑造新时代中国形象》)材料三:国家形象是通过大众传媒呈现的,其形式有作为传播主体的自我形象塑造和作为传播客体的他者形象塑造。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信坦诚地向世界讲述延安故事,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则通过《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揭开了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今天翻阅这段历史,足以让人思量中国国家形象何以自塑与他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力度,取得重要成果,但在世界上有时仍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我们要把“道”融通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之中,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用外国人能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人认可认同并自觉践行,不断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同时,面对困境,我们要冷静、客观分析。古语云:“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国家形象的真实性容不得半点虚假,否则,最真实的部分也会让人觉得不真实。我们要根据事 实来描述事实、讲述故事。近些年来,在重大突发事件、重大国际关切和重大热点问题上,我国主流媒体主动发声,主动出击,快速发声,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第一时间传播事实,表达观点已成为常态。但也要看到,在目标国家的落地率仍然没有达到预期,外国公众依然主要通过本国媒体了解和认识中国。从这个实情出发,善于借助目标国家主流媒体推进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仍然是必要的。(摘编自《国家形象何以自塑与他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世界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虽然有较大提升,但仅限于中国科技、经济、文化,而对中国其他方面不太了解。B.只要中国践行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与各国联动发展,就可彻底解决世界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C.中国出兵和出资进行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重大实践。D.我国虽然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困境,并需要通过自塑和他塑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中国的整体形象稳定上升,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是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B.海外受访者认为“一带一路”的倡议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能给个人、国家、全球治理带来积极意义。C.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塑和他塑方式让世界了解了红色中国,虽然时代不同,但对于目前中国形象的展示仍有借鉴意义。D.因为外国公众依然主要通过本国媒体了解和认识中国,所以我们要善于借助目标国家主流媒体推进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3.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为证明“中国是一个有能力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国家”,下面一句话放回材料二中,最恰当的位置是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所说,如今中国拥有强大的声音,中国完全有能力承担起引领性的角色。A.【甲】B.【乙】C.【丙】D.【丁】 4.目前中国在具体实践中是如何展现丰富多彩的自我形象的?请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5.新冠肺类炎疫情发生之后,西方有些国家对中国有不实报道,请结合材料,试分析在此种情况下中国该怎样具体应对,树立好中国形象。【答案】1.D2.B3.C4.①提出经济发展新理念,用中国智慧引领全球发展。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④维护世界和平,决不走也不会走西方列强霸权主义的老路。5.(1)自塑:①用中国之“道”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面对困境,我们要冷静、客观分析。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讲好中国故事。②我国主流媒体要构建自身话语体系,第一时间发声,表达自己观点。(2)他塑:借助目标国家主流媒体发声,让外国民众通过本国媒体了解和认识中国。【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不合文义。原文为“科技、经济、文化是海外受访者最为认可的三个领域”,并不意味着“仅限于中国科技、经济、文化,而对中国其他方面不太了解”。B项,表述绝对。“只.........的说法太绝对。因为这不仅仅只是中国的问题,还涉及其他各国的问题,而其他各国的问题不以中国意志为转移。C项,分析错误。中国进行维和行动的事例,只能证明中国维护国际和平的决心和能力,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无关联。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比较对象错误,从原文“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个人、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积极意义更认可”可看出这里是将“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和海外其他国家受访者进行比较。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丙处前面“2013年至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居世界第一位”内容可知,这些是中国的经济实力的体现,再根据后面“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的信息可知,本段的论点是“中国是一个有能力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国家”,因此,丙处前面是事实论据,丙处后面是道理论据,一起为论点服务。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材料二摘编自《塑造新时代中国形象》,可知答题区间集中在材料二。材料二主要从经济、全球治理、对外援助和维护和平四个方面阐述论点,故从这四个方面组织答案即可。从第二段“中国提出并实践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引领着全球发展”,可以得出答案①。从第三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可以得出答案②。从第四段“长期以来,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优惠贷款,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智力支持……中国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可以得出答案③。从第五段“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人也具有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以及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都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能也不会走西方列强霸权主义的老路”,可以得出答案④。【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答题区间集中在材料三。根据第二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路径”和第三段“我们要把‘道’融通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之中,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用外国人能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人认可认同并自觉践行,不断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得出答案“自塑”①。从第四段“近些年来,在重大突发事件、重大国际关切和重大热点问题上,我国主流媒体主动发声,主动出击,快速发声,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第一时间传播事实,表达观点已成为常态”,得出“自塑”答案②。从第四段“从这个实情出发,善于借助目标国家主流媒体推进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仍然 是必要的”,得出“他塑”答案。【点睛】本题是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单表到了初一这一日,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那底下凡执事人等,闻得是贵妃作好事,贾母亲去拈香,正是初一日乃月之首日,况是端阳节间,因此凡动用的什物,一色都是齐全的,不同往日。少时,贾母等出来。贾母坐一乘八人大轿,李氏,凤姐儿,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宝钗,黛玉二人共坐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轮华盖车。然后贾母的丫头鸳鸯,鹦鹉,琥珀,珍珠,林黛玉的丫头紫鹃,雪雁,春纤,宝钗的丫头莺儿,文杏,迎春的丫头司棋,绣桔,探春的丫头待书,翠墨,惜春的丫头入画,彩屏,薛姨妈的丫头同喜,同贵,外带着香菱,香菱的丫头臻儿,李氏的丫头素云,碧月,凤姐儿的丫头平儿,丰儿,小红,并王夫人两个丫头也要跟了凤姐儿去的金钏,彩云,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还有两个丫头,一共又连上各房的老嬷嬷奶娘并跟出门的家人媳妇子,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这个说:“我不同你在一处”,那个说“你压了我们奶奶的包袱”,那边车上又说“蹭了我的花儿”,这边又说“碰折了我的扇子”,咭咭呱呱,说笑不绝。周瑞家的走来过去的说道:“姑娘们,这是街上,看人笑话。”说了两遍,方觉好了。前头的全副执事摆开,早已到了清虚观了。宝玉骑着马,在贾母轿前。街上人都站在两边。将至观前,只听钟鸣鼓响,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贾母的轿刚至山门以内,贾母在轿内因看见有守门大帅并千里眼,顺风耳,当方土地,本境城隍各位泥胎圣像,便命住轿。贾珍带领各子弟上来迎接。凤姐儿知道鸳鸯等在后面,赶不上来搀贾母,自己下了轿,忙要上来搀。可巧有个十二 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剪筒,照管剪各处蜡花,正欲得便且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野牛养的,胡朝那里跑!”那小道士也不顾拾烛剪,爬起来往外还要跑。正值宝钗等下车,众婆娘媳妇正围随的风雨不透,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都喝声叫“拿,拿,拿!打,打,打!”贾母听了忙问:“是怎么了?”贾珍忙出来问。凤姐上去搀住贾母,就回说:“一个小道士儿,剪灯花的,没躲出去,这会子混钻呢。”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说着,便叫贾珍去好生带了来。贾珍只得去拉了那孩子来。那孩子还一手拿着蜡剪,跪在地下乱战。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别怕。问他几岁了。那孩子通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可怜见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儿,带他去罢。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贾珍答应,领他去了。这里贾母带着众人,一层一层的瞻拜观玩。外面小厮们见贾母等进入二层山门,忽见贾珍领了一个小道士出来,叫人来带去,给他几百钱,不要难为了他。家人听说,忙上来领了下去。贾珍站在阶矶上,因问:“管家在那里?”底下站的小厮们见问,都一齐喝声说:“叫管家!”登时林之孝一手整理着帽子跑了来,到贾珍跟前。贾珍道:“虽说这里地方大,今儿不承望来这么些人。你使的人,你就带了往你的那院里去,使不着的,打发到那院里去。把小幺儿们多挑几个在这二层门上同两边的角门上,伺候着要东西传话。你可知道不知道,今儿小姐奶奶们都出来,一个闲人也到不了这里。”林之孝忙答应“晓得”,又说了几个“是”。贾珍道:“去罢。”又问:“怎么不见蓉儿?”一声未了,只见贾蓉从钟楼里跑了出来。贾珍道:“你瞧瞧他,我这里也还没敢说热,他倒乘凉去了!”喝命家人啐他。那小厮们都知道贾珍素日的性子,违拗不得,有个小厮便上来向贾蓉脸上啐了一口。贾珍又道:“问着他!”那小厮便问贾蓉道:“爷还不怕热,哥儿怎么先乘凉去了?”贾蓉垂着手,一声不敢说。那贾芸,贾萍,贾芹等听见了,不但他们慌了,亦且连贾璜,贾玢,贾琼等也都忙了,一个一个从墙根下慢慢的溜上来。贾珍又向贾蓉道:“你站着作什么?还不骑了马跑到家里,告诉你娘母子去!老太太同姑娘们都来了,叫他们快来伺候。”贾蓉听说,忙跑了出来,一叠声要马,一面抱怨道:“早都不知作什么的,这会子寻趁我。”一面又骂小子:“捆着手呢?马也拉不来。”待要打发小子去,又恐后来对出来,说不得亲自走一趟,骑马去了,不在话下。注:上面的文字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写的是贾母前往清虚观打醮的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这一细节,写出贾府一行人动作的迟缓,突出了贾府对下人管理的松散。B.贾母到了清虚观,凤姐“自己下了轿,忙要上来搀”,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王熙凤见风使舵、善于拍马逢迎的性格特征。C.在清虚观里,“贾母带着众人,一层一层的瞻拜观玩”的情节,说明贾母等人来清虚观祈福是借口,游玩是主要目的。D.贾珍呵斥贾蓉,并喝命家人啐他,又让小厮们问他。这一系列的行为写出了贾珍管理家人时“正人先正己”的智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街上人都站在两边”“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从侧面衬托出贾家的权势和地位。B.“小道士”的出现,既有偶然性也有其必然。这样安排情节,既体现了生活的真实性,也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容。C.《红楼梦》中常常用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心理,如写贾蓉“待要打发小子去,又恐后来对出来,说不得亲自走一趟”。D.上面节选的文段以“贾母祈福”这一中心事件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叙写了贾府众人在清虚观祷福的情景。8.上面的文字中“凤姐、众婆娘媳妇”和贾母对待小道士不同的言行体现了她们各自什么样的心理特性?9.《红楼梦》中的场面描写往往富有深意,你认为上面文字中第一段有哪些含意?请结合文本简析。【答案】6.C7.D8.①“凤姐、众婆娘媳妇”高傲、鄙视凌辱弱者,不懂得身在福中应惜福。②贾母作为长者,阅历丰富,懂得惜福,心疼小道士,心怀悲悯之情。9.①尊卑有序,等级森严。贾母一行人,根据等级乘坐不同的轿子和车辆。②显示了贾府的权势和地位。清理街道,只有贾家的车马队伍行进,清理清虚观,只有贾府人入内。③富贵人家,奢侈无度,讲究大排场。贾母已到清虚观,而丫鬟们还为坐车争吵。④假善虚伪,暗示贾家的衰败。贾母到清虚观祈福,而无祈福的仪式,看到的是贾府浩浩荡荡的人马。【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写出贾府一行人动作的迟缓,突出了贾府对下人管理的松散”分析错误。写出了贾府一行人队伍的庞大,突出其声势及显赫的地位。B.“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王熙凤见风使舵、善于拍马逢迎的性格特征”分析错误。体现的是王熙凤察言观色、做事细心周到的性格特点。D.“这一系列的行为写出了贾珍管理家人时‘正人先正己’的智慧”分析错误。显示贾珍“杀鸡儆猴”的管理智慧。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叙写了贾府众人在清虚观祷福的情景”说法错误。节选部分没有写“祷福的情景”。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心理特征的分析能力。在小说中写道“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野牛养的,胡朝那里跑!’”“众婆娘媳妇正围随的风雨不透,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都喝声叫‘拿,拿,拿!打,打,打!’”,从中可以看出“凤姐、众婆娘媳妇”高傲、鄙视凌辱弱者的心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只是因为害怕不小心冲撞了他们,就遭到众人的毒打,可见他们平时对弱者就不抱有同情之心,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些人不懂得身在福中应惜福。而贾母的做法则不同,“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别怕。问他几岁了。那孩子通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可怜见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儿,带他去罢。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贾母作为贾府最年长和最尊贵的人,对待小道士却没有“凤姐、众婆娘媳妇”那般鄙视和欺凌,而是显示出一位长者的慈悲。从中可以看出,贾母作为长者,阅历丰富,懂得惜福,心疼小道士,心怀悲悯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场面描写的作用及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通过文中“贾母坐一乘八人大轿,李氏,凤姐儿,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宝钗,黛玉二人 共坐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轮华盖车”可以看出,贾母一行人,根据等级乘坐不同的轿子和车辆。贾母作为贾府最尊贵的人,坐的是“八人大轿”,其他人根据地位的不同各自乘坐不同轿子和车辆,从中可以看出贾府的尊卑有序,等级森严。从“街上人都站在两边。将至观前,只听钟鸣鼓响,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以及没来得及躲避的小道士挨打等情节可以看出,贾家势力很大,在去道观的路上只有贾家的车马队伍行进,清理清虚观,只有贾府人入内。充分显示出当时富贵权势之家威势。从“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说了两遍,方觉好了。前头的全副执事摆开,早已到了清虚观了”,这些情节表明贾母已到清虚观,而丫鬟们还为坐车争吵,清虚观距离贾家有一段距离,从中可见贾家的排场。这一描写从侧面展示出富贵人家的奢侈无度。从贾府人员进入清虚观后,“这里贾母带着众人,一层一层的瞻拜观玩”,以及一路上贾府浩浩荡荡的人马,可以看出此次祈福只是表面的借口,实际是去观中游玩。以祈福之名行游玩之实,从中可见贾家假善虚伪,所以也必然不可能祈求到什么福气,暗示了贾家将来的衰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节选自《墨子·兼爱上》)文本二: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是故子墨子曰:“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听狱治政,终朝均分,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红,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若以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下以持养百姓,百姓不利,必离散不可得用也。是以入守则不固,出诛则不胜。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损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此也。”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曰: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节选自《墨子·非命下》,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B.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C.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D.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这里指卿大夫的封地,按西周时期的等级秩序,卿大夫位于诸侯与士之间。B.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春秋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C.幽厉,这里指周幽王与周厉王,“幽”和“厉”是后人为两位国君所设立的庙号。D.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帝王宗庙制一般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由“故……亡”三个句子串起,有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表达效果,逻辑性强,有说服力。B.墨子认为只要人们“兼相爱”,就能消除乱象,使“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C.墨子的“非命”观是对那些自身不改变、不努力的统治者和百姓拿“命运”来说事的批判。D.墨子认为,从前三代暴君导致国家灭亡、社稷倾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虚心采纳谏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2)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14.墨子的“非命”观给了你哪些为人为政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0.B11.C12.D13.(1)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实行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2)当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确实希望为天下谋利,为天下除害,面对“有命”论者的话,不可不努力批驳它。14.①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切不可怨天尤人。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于治学,勤于为国为民。③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如果按圣王说的去做,则天下的动乱将可以得到治理,社稷的危险将可得到平定。如果认为不是这样,古时桀时的混乱,汤治理了;纣时的混乱,武王治理了。“出政施教”“赏善罚暴”均是并列短语,且是并列结构,中间应断开,排除AB;“天下之乱”和“社稷之危”是对举性结构,“也”一般不出现在句子的开头,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排除A。故选B。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是后人为两位国君所设立的庙号”错误,“幽”与“厉”是后人为这两个国君所设的谥号。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从前三代暴君导致国家灭亡社稷倾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虚心采纳谏议”错误,整篇文章都在批判那些自身不努力而非要以“命”为借口来为自己的失败狡辩的人,与“不能虚心采纳谏议”无关。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视”,看待;“恶”,怎么;“亡”,通“无”,没有。(2)“中”,内心;“实”,确实;“强非”,努力批驳,强烈反对。【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要为狭隘的“命运”观所麻痹,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以及国家的命运等。题目探讨的是“为人为政”所获得的启发,这一问题可结合墨子的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中的素材来解答,同时要注意作者借助历史规范当下的做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由原文“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可知,不能好好地对待亲人君长,很嫌恶恭敬俭朴而喜好简慢粗陋,贪于饮食而懒于劳作,衣食财物不足,所以自身有饥寒冻馁的忧患。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不能努力地劳作”,也说“我命里本来就穷”。由此可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切不可怨天尤人。 由原文“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纴,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若以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下以持养百姓,百姓不利,必离散不可得用也。是以入守则不固,出诛则不胜”可知,王公大人懒于断狱治国,卿大夫懒于治理官府,则我认为天下一定会混乱,农夫懒于耕田、种植,妇人懒于纺纱、织布,则我认为天下衣食之财一定会不足。如果以此来治理天下,向上以此来侍奉天帝、鬼神,天帝、鬼神必不依从;对下以此来养育百姓,百姓没有得到利益,必定要离开不能被使用。这样于内守国则不牢固,出去杀敌则不会胜利。由此可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于治学,勤于为国为民。由原文“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共抎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此也”可知,所以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之所以国家灭亡、社稷倾覆,原因就在这里。由此可知,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参考译文:文本一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就象自己的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文本二墨子说:“从前三代的圣王禹、汤、文、武,刚主持天下政事时,说:务必举拔孝子以鼓励人们侍奉父母,尊重贤良的人而教导人们做善事。所以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 罚凶暴。如果按圣王说的去做,则天下的动乱将可以得到治理,社稷的危险将可得到平定。如果认为不是这样,古时桀时的混乱,汤治理了;纣时的混乱,武王治理了。那个时候,这个世道没有改变,人民也没有改变,君王改变了政务,人民就改变了风俗。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在那时不能矫正他们耳目的欲望,而放纵他们内心的邪念。在外驱马打猎射鸟,在内耽于酒和音乐,而不顾念他的国家百姓的政事,过多地做无用的事,残暴地对待百姓,于是失去了国家。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我治政不强。’一定说:‘我命里本来就要失国。’即使是三代时疲弱无能的百姓,也是这样。不能好好地对待亲人君长,很嫌恶恭敬俭朴而喜好简慢粗陋,贪于饮食而懒于劳作,衣食财物不足,所以自身有饥寒冻馁的忧患。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不能努力地劳作’,也说‘我命里本来就穷’。”所以墨子说:“现在的王公大人之所以要早上上朝,晚上退朝,听理讼狱治理政事,整日分配职事而不敢倦怠,是为什么呢?答道:他认为努力必能治理,不努力就有混乱;努力必能安宁,不努力就有危险。所以不敢懈怠。……王公大人懒于断狱治国,卿大夫懒于治理官府,则我认为天下一定会混乱。农夫懒于耕田、种植,妇人懒于纺纱、织布,则我认为天下衣食之财一定会不足。如果以此来治理天下,向上以此来侍奉天帝、鬼神,天帝、鬼神必不依从;对下以此来养育百姓,百姓没有得到利益,必定要离开不能被使用。这样于内守国则不牢固,出去杀敌则不会胜利。所以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之所以国家灭亡、社稷倾覆,原因就在这里啊。”所以墨子说:“当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确实希望为天下谋利,为天下除害,面对‘有命’论者的话,不可不努力批驳它。说道:‘有命’之说,是暴君捏造出来的,是穷人传播出来的,不是仁者的话。今天行仁义之道的人,将不可不仔细辨别而努力反对它,就是这个道理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瀑布香严闲禅师、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注:香严闲禅师,当时香严寺的一位高僧;李忱(公元810-859),即唐宣宗。唐宣宗曾经处 境艰难,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相联成篇。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写出了瀑布在其形成过程中的曲折艰辛,表达了香严闲禅师对生活艰辛的感叹。B.近看巨大的瀑布,跳珠倒溅,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此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C.前两句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D.后两句“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极其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16.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答案】15.A16.①瀑布从高处流出,不辞劳苦,冲破溪涧,流经千岩万壑,冲向大海,形成汹涌的波涛。②作者塑造了一个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化身的瀑布的艺术形象。③表达了作者决不满足现状,陶醉自己已取得的成绩,在艰辛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决心干出一番事业的伟大理想抱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表达了香严闲禅师对生活艰辛的感叹”错误。这是一首经典的托物言志诗,借写瀑布的“不辞劳”“出处高”表现诗人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借写瀑布的“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表现诗人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读来使人激奋,倍受鼓舞,诗句中充溢着对瀑布的赞美之情。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意思是:涓涓细流穿越千山万壑后,一起汇集在崖前形成瀑布,远看才知道它们来自云烟缭绕峰顶。那些小小的溪涧怎么可能将它们留住呢?它们心向大海,立志成为滔天的巨浪。 “千岩万壑不辞劳”,描写在深山之中,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形成瀑布是山泉最终的理想和目标,为此它不畏劳苦,长途跋涉,经历了无数沟壑险滩,最终汇成壮美的瀑布。作者塑造了一个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化身的瀑布的艺术形象。“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决不满足现状,陶醉自己已取得的成绩,在艰辛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决心干出一番事业的伟大理想抱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是仁人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2)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正如曾子在《论语·泰伯》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3)《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今之众人才智远低于古之圣人的状况和不肯从师学习的心理。【答案】①.一日克己复礼②.天下归仁焉③.士不可以不弘毅④.任重而道远⑤.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⑥.而耻学于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焉,弘,毅,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带给受众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些节目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用匠心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励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我们相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拍手称快耳目一新厚积薄发美轮美奂B.叹为观止耳目一新厚积薄发熠熠生辉C.拍手称快焕然一新蓄势待发熠熠生辉D.叹为观止焕然一新蓄势待发美轮美奂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荡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B.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激扬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C.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D.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活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B19.C20.①构成:结构相同,四句都是“或”字领起的四字短语;意思相关,多角度描写舞者的动作;语气一致,表现出对舞者的赞美之情。②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有助于凸显舞蹈之美。【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愁恨得到消除。从语境看,是节目令人赞美,故选择“叹为观止”。②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从语境看,主语是人,故选“耳目一新”。③厚积薄发:大量地积累,只择其精要少量地表露出来。多用于称赞人学问深厚,学风严谨;也形容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准备而获得大的成功。蓄势待发:积蓄势力或能量等待发作。从语境看,形容“传统文化”,应选“厚积薄发”。④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从语境看,形容“文明”,应选“熠熠生辉”。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围绕……为……”,句式杂糅,应把“围绕”改为“以”,排除A。“激荡”“激扬”“激活”与“热爱”搭配不当,排除ABD。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及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先看构成,排比一般都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构成,画线句“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是由四个“或”字领起的四字短语构成,结构相同;排比句各句之间意思应当有关联性,共同为一个话题或主题服务,属于“铺陈”性质,画线句“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描写舞者的动作;“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描写舞者的动作姿态给人的美感,可见这几句意思相关,多角度描写舞者的动作;语气一致,表现出对舞者的赞美之情。从效果来看,句子结构一致,句式整齐;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凝练;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凸显了“洛神”舞蹈之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联常书写张贴或者刻画悬挂到楹柱上,故也称“楹联”。楹联名目繁多,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可分为春联、喜联、庙联、车联等。它是以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为基础的一 种文化样式,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以整齐雅致的形态出现,具有形式上的美感,还在于在对仗节奏中体现声律美,突显音乐感。春联作为年俗的楹联,两千年来盛传不衰,已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流传下来的一副经典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其意蕴便来自年俗传统的祝福仪式。它不仅代表了喜庆,还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愿望。楹联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志,就像一面旗帜飘扬在中国文化的天空,灿烂出彩。楹联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它无所不包,内蕴丰富宏大,内涵幽远深邃。它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在传承楹联形式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楹联文化。21.贴春联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重要习俗,下列诗句所描述的节日与春节相关的是()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B.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C.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D.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22.下面有一副对联,其下联句序、结构已打乱,请重新调整排列。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舜日尧天一庭莺唤起看池边此间有佳丽西回绿树【答案】21.B22.下联: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选自唐朝韩翎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大意是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诗句提到的是寒食节,与春节无关。B.“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选自唐代高适的《除夜作》,大意是在这除夕之夜,想象故乡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岁,新添不少白发啊。诗句与春节有关。C.“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选自唐代罗隐的《七夕》,大意是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那户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诗句描写的是七夕节,与春节无关。D.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选自毛滂的《临江仙·都城元夕》,大意是听说都城汴京元宵晚上灯火热闹非凡,华丽的车辆,俊秀的宝马就像天上的云一样多,宛如神仙境界。诗句描写的是元宵节,与春节无关。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根据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和对联对仗的特点可知,“大”对“小”,“东”对“西”,所以“小苑西回”对“大江东去”;“浪淘尽”是名词和动词组合,“莺唤起”与之词性相对,数量词“千古”对“一庭”,所以“莺唤起一庭佳丽”对“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是动词和方位词组合,“看池边”与之相对,“绿树”与“青山”词性相对,所以“看池边绿树”对“问楼外青山”;“树边”与“山外”“红雨”与“白云”词性相对,“此间有”对“何处是”,“舜日尧天”对“唐宫汉阙”,所以“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对“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综上,下联是“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三)《红楼梦》考查(本题3分)23.学校组织“《红楼梦》演出季”活动,某学生小组改编“香菱学诗”的情节参加演出,他们力求台词符合原著中人物的身份与性格。以下台词最不恰当的一项是()A.林黛玉对香菱说,既要学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还教得起你。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B.薛宝钗对香菱说,你本来就呆头呆脑的,再加上这么辛苦学诗,越发弄成个呆子了!C.贾迎春对香菱说,凡是会作诗的都画在这一幅大观园的画上了,你也赶快学写诗吧!D.贾宝玉对香菱说,会心之处不在多,刚才听你说了几句就知道你已领悟了诗歌奥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C.“贾迎春对香菱说”不当,张冠李戴,贾迎春性格木讷,况且和香菱又不熟,不会说出这样的玩笑话。《红楼梦》原著第四十八回相关内容是“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所以改编的应该是贾探春对香菱说的。故选C。四、写作(共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在2021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材料二: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和战士们在一棵荷树下歇脚,他问:“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有人说能看到江西,有人说能看到湖南。毛泽东同志则意味深长地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材料三:古人云,“尽小者大,慎微者著”。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至今已实现400余次发射,有人曾计算,假设火箭有5万个零部件,若要使整体安全系数达到99.99%,那每个零部件的安全系数则要达到99.9999999%。看完以上材料,作为当代新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致广大,尽精微著名画家徐悲鸿“致广大,尽精微”的绘画要求,在社会的其他领域都是适用的。“致广大,尽精微”这一理念也被许多名人提到过。我们在处理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该秉持这一理念,既要有大局观,也要精到对细节的处理。毛泽东同志曾在井冈山上说过:“在井冈山上不仅要看到湖南、江西,更要看到全世界。”这体现了他“致广大”的思想。“致广大”被徐悲鸿解释得很好:从整体入手。这个整体就类似人的骨骼,有骨骼的支撑,人才能站起来,才能做一切活动。不论是什么事情,人们看的第一眼往往是整体,而非细节,这就是致广大的重要性。光有骨骼还不行,人是有血有肉的,有穿衣服的,这就谈到另一个点了--致精微。曾经有人计算过,若要使飞船整体安全系数达到99%,那么每个零件的精度必须达到99.99%。所谓的这些精微细节,对着整体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要使整体锦上添花,对细节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在考试中,完善每一处细节都能拿一分,如果处理好每一处细节,那整体分数就起来了,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我们不难从中领悟尽精微的重要性。 “致广大而尽精微”原是《中庸》中的一句话,原意为善问好学,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和谐。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和目标境界。在万事万物和谐统一的表层状态下又必然蕴涵着中庸的理性精神,所以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有标准的和谐境界。“尽精微”的目的是为了“致广大”,而“致广大”的结果又促进了“尽精微”。因此“广大”与“精微”并非是相反相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任何领域,“致广大,尽精微”都可以成为我们做人处事的原则。对于政府,首先要整体出发,认识到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再尽精微,深入到每一个贫困县、贫困乡,这就是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原因;对于工作和学习,首先要致广大,制定计划,然后尽精微,完善每一项任务中的细节;对于个人,不仅要致广大注意形象,也要尽精微改掉每一个陋习……要致广大,尽精微,人才会进步,国家才能更加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有目标理想,则一切小事都会赋予实现它的价值和意义,“尽精微”就有了奔头和动力;人若脚踏实地,则每一个脚印都是缩短抵达目标的进步,“致广大”就有了基础和支点。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众志成城的力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艰苦努力。只要我们每个人在自身的岗位上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既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落细落实、积微成著,伟大中国梦就一定能够梦想成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作文题。材料一中“致广大而尽精微”典出《礼记·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指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又深入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又遵行中庸之道。它体现了儒家既尊奉道体之大,又穷尽道体之细,既从广大处着眼,又从精微处入手,从而于平实中达到高明的中庸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强调了干事创业,既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要落实落细、积微成著。材料二是毛泽东同志和战士们的一段蕴含哲理的对话,“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这句话表明了眼光要放长远。立足当下,不能只看到近处的事物,要有远大的目标与理想,要能有近及远,由小而大。材料三以火箭的安全系数与其零部件安全系数的关系为例说明“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的内涵及意义。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汉纪九》,意为能做好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三则材料都围绕“大”与“小” 关系展开。第一则材料中“致广大”与“尽精微”是并列关系。第二则材料的重点在于“大”的意义。第三则材料重在强调“小”“微”的作用。成就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不能忽视细节。作文设定了写作者的身份是“当代新青年”,在写作时要有时代特点,有作为新青年的思考与感悟。在论证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挖掘三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求同存异,既要写出“致广大”与“尽精微”的重要性,也要写出“致广大”与“尽精微”之间的辩证关系。立意:1.尽精微,方能致广大。2.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赶考”路。3.“致广大”与“尽精微”缺一不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3-23 18:58:01 页数:24
价格:¥2 大小:46.0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