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检测试卷(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检测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2
2
/22
剩余2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摸底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昭示了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校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鈕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度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司马迁《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如,有人认为司马迁本人遭受过宫刑,所以他对历史上同样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李广父子等投射了过多的同情,对他们进行了拔高和美化。这里不去辨析上述争议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也就是说,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 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用金圣叹的话说,前者是“以文运事”,后者是“因文生事”。(节选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材料二: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怀特说“史皆文也”,连“历史”也瓦解了,历史成了文学,也不是真实的了。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对于后现代史学,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是否承认那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始终在限制着历史的书写?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特别是当我们做历史叙述时,过去存在的遗迹、文献、传说、故事等等,始终制约着我们不要胡说八道。所以,我们要质疑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是在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如果是这样,那么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其次,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尽管后现代非常深刻地揭露出叙述和书写的意义,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叙述和书写,只是代表了个人,只是某一个片断、某一个角度,它本来并不应当把这种叙述和书写放大,当做普遍性的东西。你看,后现代历史学在进行自己的叙述时,它也希望别人承认它是“历史”。这就有矛盾了,因为,你在强调历史只是一种叙述和书写的时候,应该承认它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宣称自己已经叙述了历史,甚至叙述了真正正确的历史,也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再次,接下来要追问后现代历史学的就是,它是否承认自己的历史书写也是一种权力,也是隐含了权力的话语,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而且需要追问,是否承认在某个阶段,权力话语下的叙事,是有意义和必要的。比如安德森,他说国家只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但这个想象共同体一旦存在,它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否就具有了正当性与必要性?(节选自葛兆光《历史是虚构作品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并非是完全隔离的,而是有着诸多的关联之处,但不能过度夸大历史的文学性。 B.怀特认为,历史学家通过重建历史叙事,昭示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的关系,赋予生活事件以意义。C.一些学者不大认同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父子的评价,认为司马迁在叙事时主观色彩太浓烈。D.殷墟遗迹的存在,为相关历史叙述提供了客观依据,所以目前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相对一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性的强弱程度是区分被叙述的事件在文化形态上究竟是属于文学还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B.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学家或许存在阐释的差异,这瓦解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C.后现代历史学在叙述历史时,也会受到意识形态影响,所叙述的历史也是自己视野中的历史。D.葛兆光不认同安德森对“国家”的理解,认为“国家”并非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事实存在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与材料二作者态度立场最接近的一项是()A.清代学者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评价《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之惑乱。B.列宁指出,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历史环境。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C.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其作品总序中写道:法国社会将写它的历史,我只能当它的书记……这样我也许能写出许多历史家没有想起写的那种历史,即风俗史。D.历史学家安克斯密特认为,过去是混沌的一片,历史编纂学的目标不再是指向背后的“实在”,而是把“实在”吸纳到表现自身之中。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春秋》记载郑庄公与共叔段相争仅“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而《左传》将其扩为一篇长文,文中母子“隧而相见”的情节尤为动人。请结合材料分析这种叙述差异。【答案】1.D2.C3.B4.①开篇亮出中心观点,指出文学与历史有着紧密联系。②接着从“叙事性”“想象性”和“情感性”入手,论证了历史与文学的相通之处。③进而批驳了怀特夸大历史文学性的观点。 ④最后指出历史与文学的本质区别(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5.①历史书写可以具有叙事性。《左传》的扩写进一步凸显历史的叙事功能,使“郑伯克段于鄢”更具教育和感化意义。②历史书写可以具有想象性与情感性。《左传》对历史空白进行了合理想象,庄公母子“隧而相见”的情节尤为动人,体现了左丘明的情感倾向性。③《春秋》和《左传》有不同的历史叙述和书写,体现着不同的历史观察视野,但都以有公度的历史事件为依据。【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所以目前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相对一致”错误,原文有“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据此可知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是不一致的。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决定性因素”错误,整体上说文学还比是历史的文学性要强,但文中“《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鈕麑自尽前的自白”“司马迁《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也极具文学性,说是“决定性因素”过于绝对,不够准确。B.“这瓦解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错误,原文有“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D.“而是事实存在的”错误,结合原文“比如安德森,他说国家只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但这个想象共同体一旦存在,它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否就具有了正当性与必要性”,可知葛兆光是说“国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有时是“事实存在的”,并非一直是想象的。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不同的“叙述” 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历史书写是隐含了权力,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A.“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不符合作者“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的观点。B.“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即是说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表明“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符合材料二观点。C.巴尔扎克的话指进行文学创作,以文学作品表现法国社会的种种,是不能称为“历史”的。不符合“历史是真实存在的”观点。D.安克斯密特的“历史编纂学的目标不再是指向背后的‘实在’,而是把‘实在’吸纳到表现自身之中”不符合“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脉络的能力。第一段,“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开篇亮出中心观点,指出文学与历史有着紧密联系。第一段“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第二段,“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着从“叙事性”、“想象性”和“情感性”入手,论证了历史与文学的相通之处。第三段,“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进而批驳了怀特夸大历史文学性的观点。第三段,“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最后指出历史与文学的本质区别: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手法,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结合“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可知,历史书写可以具有叙事性。《左传》较详细地描述了郑伯一再忍让公叔段的过程,结尾写庄公母子“隧而相见”,这些扩写进一步凸显历史的叙事功能,使“郑伯克段于鄢”更具教育和感化意义。 结合“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可知历史书写可以具有想象性与情感性。《左传》作为历史散文,文学性更强一些,所以作者在编书时会融入自己的一些想象,使之更具有想象性与情感性,所以就有了母子二人“隧而相见”的动人情节,人物形象更生动。体现了左丘明的情感倾向性。结合“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可分析出,《春秋》和《左传》有不同的历史叙述和书写,体现着不同的历史观察视野,但都以有公度的历史事件为依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非攻(节选)鲁迅“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先生到楚国去?”“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①,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车子,叫了一声“先生”,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的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一九三四年八月作(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注】①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B.墨子一面兼程去见公输般,一面又吩咐管黔敖做好防御工程,“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可见他缺乏自信。C. 公输般始终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B.“老牌的乞丐”“饭碗敲碎”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C.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D.小说结尾处写公输般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表现他接受了墨子的仁爱思想。8.“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墨子这一古代平民英雄的形象。9.本文原名“扶危”,临交稿时更名为“非攻”,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更改的好处。【答案】6.D7.C8.①形象描写。文章写墨子为抵制不义战争,背着刚蒸好的窝窝头匆匆上路,只带一张破包袱、穿一双草鞋就匆匆赶往楚国见老乡公输般,生动地展现了墨子急人之困的平民英雄形象。②对比手法。文中有多处运了对比手法,如宋国和楚国环境的对比,墨子和公输般饮食对比,墨子和宋国“讲空话的人”对比,都刻画出墨子关心民命,厌恶侵略,具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大形象。9.①在情节方面,更具概括性(或与文本的内容更吻合)。本文讲述了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为“止楚攻宋”积极奔走游说,最终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故事;②在形象塑造方面,不仅能表现墨子的兼爱、扶危济困,更能突出其反对侵略战争,积极备战与冒死反抗的精神;③在主旨方面,更具现实意义。鲁迅先生笔下的墨子,是身体力行、仗义行侠、勇敢机智的实干家,是为劳苦大众拼争的中国“脊梁”。【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错误,此处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B.“缺乏自信”错,墨子这句话恰恰体现他是一个实干家,并非要体现他的缺乏自信,并且自信是人格层面的理解,文中没有依据。C.“始终”错,公输般开始确实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但后面被墨子说服了,思想转变了,所以“始终”错。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曲解文意,写楚国人衣服干净的确可以衬托墨子的“旧衣破裳”,但写楚国人“活泼精悍”则不是衬托墨子“风尘困顿”,相反更体现出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和义勇精神。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运用形象描写。结合“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一张破包袱”“蒸熟的窝窝头”“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一个老牌的乞丐”可知,这是对墨子的形象描写,从中可以看到墨子为了组织不义战争,风尘困顿、旧衣破裳,突出其急人之困的平民英雄形象。运用对比手法。“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这是宋国与楚国环境的对比;“蒸熟的窝窝头”“有鱼,有肉,有酒”,这是墨子和公输般饮食对比;“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讲空话的多”,这是墨子和宋国“讲空话的人”的对比。文中有多处运了对比手法,刻画出墨子关心民命,厌恶侵略,具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大形象。运用对比手法。文中有多处运了对比手法,如宋国和楚国环境的对比,墨子和公输般饮食对比,墨子和宋国“讲空话的人”对比,都刻画出墨子关心民命,身体力行,坚守正义,厌恶侵略,具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大形象。【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科学、文化、伦理思想。体现了墨子坚决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情节结构上,小说描写了战国时代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公输般造云梯助楚国攻打宋国,墨子认为这是不义行为,所以积极奔走游说,最终凭借一己之力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非攻”这一标题与本文的情节内容相吻合,具有高度概括性。从塑造人物看,墨子“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非攻”标题更能表现墨子的形象特点,有利于人物塑造。从表现主题看,在鲁迅笔下,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为“止楚攻宋”积极奔走游说,最终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实干的精神。墨子是为人民利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化。“非攻”使主题更具现实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三月甲午朔,上(后周世宗柴荣)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六月壬申,彰信节度使李继勋营于寿州城南,唐刘仁赡伺继勋无备,出兵击之,杀士卒数百人。四年春正月,周兵围寿春,连年未下,域中食尽。齐王景达遣都军使边镐将兵数万溯淮救之。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自帅众决战,齐王不许,刘仁赡愤邑成疾。三月己丑夜,帝渡淮,抵寿春城下。庚寅旦,躬擐甲胄,军于紫金山南山。命太祖皇帝(赵匡胤)击唐先锋寨及山北一寨,皆破之,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丙午,监军使孙羽等作仁赡表,遣使奉之来降,帝遣使入城宣谕。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是日卒,追赐爵彭城郡王。诏开寿州仓赈饥民。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唐陈觉自周还,矫以帝命谓唐主曰:“闻江南连岁拒命,皆宰相严续之谋,当为我斩之。”唐主知觉素与续有隙,固未之信。钟谟请覆之于周,唐主乃因谟复命,言:“久拒王师,皆臣愚迷,非续之罪。”帝闻之,大惊曰: “审如此,则续乃忠臣。朕为天下主,岂教人杀忠臣乎!”唐主遣其子纪公从善与钟谟俱入贡,上问谟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对曰:“既臣事大国,不敢复尔。”上曰:“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归语汝主,可及吾时完城郭,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臣光曰: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书》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B.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C.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己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D.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每位帝王均有庙号。B.制辞: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包括所有诏、敕、谕等诏令文书。C.入贡:外国向本国进献财物土产,也指贡士入京参加会试。本文指南唐向后周入贡。D.城郭:城和郭分说时,“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城和郭连用时,则泛指城。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寿春被围,城中粮食匮乏,齐王景达派兵救援;刘仁赡请求率众与后周军决一死战,齐王景达不同意,刘仁赡因此愤恨忧郁病倒。B.后周世宗渡过淮水,抵达寿春城下,他亲自穿上盔甲,指挥作战,并命令赵匡胤攻击南唐军寨,使得南唐军队首尾无法互相救援。C.世宗在征讨淮南过程中,关心当地百姓,保护百姓利益:他在寿州开仓赈济饥民,在泗州禁止打柴的士兵侵犯民田,得到百姓拥护。D. 南唐陈觉转达世宗不满严续,想杀了他的诏令,南唐国主趁钟谟去后周核实时向世宗陈情,世宗认为严续对南唐尽忠,不应该将其杀害。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唐主知觉素与续有隙,固未之信。(2)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14.文末司马光引用《书》中的“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来赞美周世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引用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0.C11.A12.D13.(1)南唐国主知道陈觉向来同严续有嫌怨(隔阂),本来就不相信他的话。(2)江南没有归服,(周世宗)就亲身冒着飞矢流石,抱定必胜的信念。14.第一问:大国敬畏他的威力,小国感怀他的德政。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像周世宗那样攻天下时服强以力,守天下时怀弱以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昔日(我们)曾是仇敌,今日已经成为一家人。我朝同你们国家的名分已经确定,保证没有其他变故。然而人生难以预料,到了后代,那事情(更)不能知晓。“向时则为仇敌”中,“为”是判断动词,做谓语,其宾语为“仇敌”,这句和后文的“今日则为一家”形成对称结构,故应在“仇敌”后断开,排除AB;“然人生难期”中,“人生”为主语,谓语为“难期”,“至于”表示领提起一事,引出后世之事,故应在“难期”后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每位帝王均有”有误,如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D.“南唐陈觉转达世宗不满严续,想杀了他的诏令”错,原文是“唐陈觉自周还,矫以帝命谓唐主曰:‘闻江南连岁拒命,皆宰相严续之谋,当为我斩之”’,可见,陈觉是假传后周世宗的诏令杀严续。不满严续,想杀了他的人是陈觉。 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素”,平时,向来;“隙”,嫌隙,隔阂;“固”,本来;“未之信”,宾语前置,不相信他的话。(2)“未服”,没有信服;“犯”,冒着;“期”,期望,引申为“抱定……信念”;“克”,战胜,攻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的意思是“大国敬畏他的威力,小国感怀他的德政”,“畏”,敬畏,害怕;“怀”,感激。根据前文“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可知,世宗在“江南未服”时,不畏流矢飞石和“既服”时,爱民如子,用《尚书》中的话来评价世宗,告诫后世统治者要在打天下时让其他国家畏惧他的威力,在打下天下时,要以德服人。参考译文:三月甲午初一日(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世宗巡视水寨,到达淝水桥,亲自捡取一块石头,骑在马上拿着,到寨中来供炮使用,随从官员过桥的也都每人携带一块石头。六月十一日,彰信节度使李继勋在寿州城南安营,南唐刘仁赡趁李继勋没有防备,出兵袭击他们,杀死士兵几百人。四年春季正月,后周军队围攻寿春,连着几年没有攻下,城中粮食吃完。齐王景达派都军使边镐率领几万兵沿淮河去救援他们。刘仁赡请求让边镐守城,自己率领部众与后周军决一死战,齐王李景达不同意,刘仁赡(因此)愤恨忧郁病倒。三月己丑(初二日)夜晚,后周世宗渡过淮水,抵达寿春城下。庚寅(初三日)早晨,世宗亲自穿上盔甲,在紫金山南面驻军。命令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攻击南唐先锋寨以及山北的一处营寨,全都击破,于是南唐军队首尾无法互相救援。丙午,(十九日),监军使孙羽等以刘仁赡的名义起草了奏表,派遣使者带着奏表前来投降。世宗派遣使者入城宣示安抚,(后周世宗)任命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书内容大致说:“对所侍奉的君主竭尽忠诚,坚守节操,德行无亏,前代有名的大臣,能有几人可以相比!我讨伐叛贼,得到你才是最大的收获。” 当日,(刘仁赡)去世,追赐为彭城郡王。世宗诏令打开寿州粮仓救济饥民。后周世宗亲自抵达泗州城下,(下令)军中负责割草打柴的人不得侵犯农民田地,农民都感激喜悦,争相献送粮草。攻克泗州以后,没有一名士兵敢擅自入城。南唐陈觉从后周回来后,假传后周世宗的诏令对南唐国主说:“听说江南多年抗拒诏令,都是宰相严续的主意,应当替我杀了他。”南唐国主知道陈觉向来同严续有嫌怨(隔阂),本来就不相信他的话。钟谟请求到后周核实,南唐国主于是通过钟谟返回后周复命的机会,(上奏后周世宗)说:“长久抗拒王师,都是我的愚昧糊涂,不是严续的罪过。”世宗得知此事,大为惊讶,说:“确实如此的话,那么严续是忠臣。我作为天下的君主,岂能教人杀害忠臣呢!”南唐国主派遣他的儿子纪国公李从善与钟谟一道入朝进贡,后周世宗问钟谟说:“江南也在操练军队,修整守备吗?”钟谟回答说:“自从臣服大国,不敢再这样了。”世宗说:“昔日(我们)曾是仇敌,今日已经成为一家人。我朝同你们国家的名分已经确定,保证没有其他变故。然而人生难以预料,到了后代,那事情(更)不能知晓。回去对你家君主说,可以趁着我在的时候加固城郭,修缮武器,据守要塞,替子孙后代着想。”臣子司马光说:周世宗凭借信用驾驭群臣,凭借正义要求各国,刘仁赡因为坚守不屈蒙受褒扬,严续因为竭尽忠诚获得生存。江南没有归服,(周世宗)就亲身冒着飞矢流石,抱定必胜的信念;江南降服以后,便像对待子女那样地爱护他们,推心置腹地把话说尽,替他们做长远打算。《尚书》说:“大国敬畏他的威力,小国感怀他的德政。”周世宗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接近《尚书》上的话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①二首(其一)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②雀写生,赵昌③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注】①折枝,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②边鸾,唐代画家,所画花鸟极精美。③赵昌,宋代画家,善画折枝花卉。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主张画作以形似取胜,让人一见到画作就像见到邻家儿童般亲切。 B.“边鸾”两句极言两位画家笔下之物形神兼备,为推崇王主簿之画作铺垫。C.王主簿画作用“一点红”来呈现“无边春”之意境,体现了折枝画的特征。D.作者构思精巧严密,从宏观入手来论画论诗,最后落笔于王主簿的折枝画。16.题画诗有的谈论艺术见地,有的展现画面意境。本诗与苏轼的另一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相比,在内容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本诗主要谈论艺术见地。诗人首先表明赋诗论画的主张,不可只重“形似”,落入俗套,应自然天成、新颖不俗;接着评价王主薄的折枝画,印证这一主张。②《惠崇<春江晚景>》主要展现画面意境。诗歌描绘出花开、水暖、蒿满、芽短等早舂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画面内容的观察,对画作意境的把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主张画作以形似取胜,让人一见到画作就像见到邻家儿童般亲切”错,诗歌一、二句意思是,画作以形取胜,就像与儿童接触一样,是十分幼稚的。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情感态度解读有误。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能力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比较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本诗,结合王主簿折枝画,抒写诗人对于“形似”论的意见。他认为,“以形似”作为论画的标准,和以为写诗只有写得形似才算好诗,都是错误的。他主张在“天工与清新”中赋咏事物的神韵。他之所以推崇王主簿此画,叹羡它能用“一点红”“寄无边春”,正是因为这幅画虽然着墨不多,没有在纤毫毕肖上下功夫,但画家善于捕捉事物的精神韵态,所以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做到了以少胜多。《惠崇》诗,选择了“桃花三两枝盛开”“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河豚往上游”等景物画面,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远道来访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鸣琴垂拱②.不言而化③.越陌度阡④.枉用相存⑤.春江潮水连海平⑥.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拱”“阡”“枉”“潮”“滟”“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家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尤显珍贵。近日,细细品读《红色家书》,不由得心潮澎湃,潸然泪下,仿佛斗转星移,时光回溯,自己也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革命先烈们面对面交流,体验他们对家人的真挚情感,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执着信念。他们的感情,质朴而深沉;他们的信念,炽热而坚定;他们的精神,虽经岁月流逝,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砥砺前行。品读红色家书,当学革命先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革命先烈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与我国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历史文化中的基因。当前,我们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奋进。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始终紧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跑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接力赛”。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中国梦”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雷雨》通过展示周家这个“最有秩序的家庭”所暗藏的污垢,暴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B.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C.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D.《促织》中“求神问卜”的情节,带有神秘色彩,要透过这些描写,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答案】18.熠熠生辉一脉相承不可或缺19.自己也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与革命先烈们面对面交流,体会他们对家人的真挚情感,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执着信念。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所填入成语修饰“精神”,是说明他们的精神光芒万丈。可用“熠熠生辉”。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第二处,根据语境,革命先烈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与我国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具有继承性,可用“一脉相承”。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承接、流传下来。第三处,根据语境,此处强调家国情怀在历史文中不可缺少,甚至是非常重要的。故填“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通常形容必不可少的因素或是部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1)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介词“与”,改为“与革命先烈们面对面交流”。(2)搭配不当,“体验”与“情感”搭配不当。改为“体会他们对家人的真挚情感”。正确表述为:自己也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与革命先烈们面对面交流,体会他们对家人的真挚情感,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执着信念。【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中国梦”的引号作用特殊称谓。A.表否定、讽刺;B.表引用;C.表特定称谓;D.表强调。 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睡眠是人体恢复大脑皮质功能和更新人体免疫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理需求。①,人体各种能量物质得到充分储备,同时生长激素也进入脉冲性分泌高峰阶段,这对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很重要。如果每日有效睡眠达不到要求,就会导致人体的疲劳积累起来,影响体质和健康,尤其会对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通常说来,年龄越小睡眠时间应该越长,睡眠次数也越多,同时进食次数越多,活动时间也相应越少。随着年龄的增长,②。高质量的睡眠不仅可以维持身心健康,还可以缓解压力,维持体内性激素等的正常分泌。一旦通宵熬夜,睡眠严重不足,③。研究表明,长期严重的睡眠缺乏,会增加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微生物感染、皮肤疾病、内分泌失调的发病风险。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将文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在睡眠过程中(中心词在“睡眠”)②睡眠的时间和次数就会逐渐减少(中心词在“睡眠的时间和次数”)③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或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中心词在“问题”或“毛病”,“疾病”亦可)22.睡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睡眠可以恢复大脑皮质功能;睡眠可以更新人体免疫系统。【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面强调了睡眠对人体大脑和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后面提到能量物质的储备,生长激素的分泌,可见此处应该是指出在睡眠过程中带来了这些,所以此处可填写“在睡眠过程中”;第二空,前面说“年龄越小睡眠时间应该越长,睡眠次数也越多”,这里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是睡眠时间和睡眠次数会变少,可见此处是说“睡眠的时间和次数就会逐渐减少”; 第三空,前面谈到了睡眠对人体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的重要性,这里假设“一旦通宵熬夜,睡眠严重不足”,后面具体谈到各种问题,如“长期严重的睡眠缺乏,会增加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微生物感染、皮肤疾病、内分泌失调的发病风险”,可见此处是说“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画线句“睡眠是人体恢复大脑皮质功能和更新人体免疫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是长句,要将它拆分成三个短句,先提取主干句为“睡眠是生理需要”,可将“不可缺少的”这个定语加进来,变成“睡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然后看第一个定语,这是讲睡眠的功能,“人体恢复大脑皮质功能”,让“睡眠”做主语,改成“睡眠可以恢复大脑皮质功能”;再看第二个定语,也是讲睡眠的功能,“更新人体免疫系统”,让“睡眠”做主语,改成“睡眠可以更新人体免疫系统”。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司马光《资治通鉴》以上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你对德与才的关系有怎样的思辨和权衡?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德才兼备,方为人才翻开历史厚重的书页,晕染一点浓酽的墨。细听历史跫音,先贤对于人才的睿语仍回响在耳畔。面对衡量人才的标准,曹操与魏征之观点大相径庭。或曰才更重要,或曰德为根基。然而,千余年后的今天,余以为,唯德才兼备,方为人才。德,才之基也。奠德,方可发。 “欲载岳岳千仞之气概,必先具谡谡松风之德操。”正如陶行知所言,人的德行,是人能扎根于社会的根基。没有德行的才能,宛如风中残烛,无基危楼,不必等风雨袭来,总是要空自委落成尘的。天才化学家哈伯,不乏才华成就,用空气合成了氨。可就是这样一个天才,制造出了各种毒气用于战争,造成百万人死亡,被后人咒骂为恶魔。究其根源,终是其德行未成。德行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引领我们通向光明。没有它,我们只能在黑夜中盲目奔波,走再远,终是徒劳。所以,有了德行的奠基,我们才能迈步前行。才,德之缀也。积才,以致远。巴尔扎克曾说:“聪明才智是拨动社会的杠杆。”诚如此言,若一个人空有德行却是樗栎庸才,那么他终归只能原地踏步,空空望着彼岸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才能是我们有了德行奠基后前行的动力,只有有了足够的才能,我们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历程熠熠生辉。丹青卷上留墨痕,回首历史见才能之著。屈原以自己无与伦比的才华,投入亘古诗篇的绵延处,方得以捧出《离骚》的每一笔韵味:历史笔触刻当下,留心现在看才能之效。天眼昭昭,是南仁东以绝世之才能,破晓寰宇万象,成就浩渺深处的那道紫电青霜。他们都在德的铺垫下,借助才能,走到了人生的新高度,书写了一段段传奇。因此,有了才能,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德才兼备,方为贤能。信步历史甬道,五千年沧桑尽回首。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似海面上一叶叶扁舟。我们以德行扬帆,以才能为桨,“中流击水”,踔厉奋发,才能在这个时代行稳致远。“奔波中心灰意淡,路上纷扰波折再一弯。”这个世界固然处处遍布坎壈,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用德行和才能强化自己,擘画人生蓝图,成为新时代的真正贤能。便似那星辰开道,纵然荆天棘地,我们不枉此行。心如逆旅,一苇以航。我们拨回思绪万千,聚焦于这个“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的时代,我们才能理解只有德才兼备,才叫贤能。我们的视野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有朝暾夕月,落崖惊风,还有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未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写作时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含义。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本材料的话题核心为“德与才”,立意行文,应注重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首先,应明确“德”“才”内涵外延。“德”即道德,可细化为“勤奋上进、自强不息、 勇敢顽强、轻财重义、尊老爱幼、爱家卫国”等传统美德,“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互谅互让”等社会公德,以及各行各业所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才”即才能、才华,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有学能致用、用则见效、于事有益的“正才”,也有学不能用、用也不及正理、于正事无补的所谓“歪才”。其次,要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资,是辅助的意思,帅,是统领的意思,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把人的道德看成是第一位的,当然也希望多出现有才之人。所以我们的一般认识是:有才能会令人羡慕,有道德会让人尊敬,德才兼备则会使人崇拜。再者,应将二者关系认识得尽可能全面。德是做人的根本,才是立身的依托;德是成事的基础,才是成事的保证:德才兼备就是人才,有德无才尚为好人,有才无德便是小人,无德无才谓之庸人或无赖。行文构思时,可由概述材料提出论点,然后从以下三方面论述:有德无才,成仁而不全人也;有才无德,枉为人也;德才兼备,为人之大成者。写作时既可以大量引用名言来论证,也适合举例或者正反对比论证。立意:1.以德之水,育才之花。2.德才偕行,方为王道。3.德与才相辅相成。4.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检测试卷(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09 07:52:05
页数:22
价格:¥3
大小:47.1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