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宁乡市十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南省宁乡市第十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层;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早在先秦时期,《公羊传》就曾宣扬过“大一统”和“改制”思想,试图达到拨乱反正的效果。西汉时期,董仲舒就汉武帝在"天道""人世""治乱"三个方面的策问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大一统"学说、"天人感应"论以及独尊儒术等主张,后世将这些思想统称为"天人三策"。这反映出()A.儒学呈现出空疏烦琐的景象B.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C.董仲舒思想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D.儒家思想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又根据《公羊传》发展出了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思想,可见董仲舒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项正确;西汉时期董仲舒新儒学是适应现实的政治需求而产生的,且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理论体系,并不存在内容空洞繁琐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只说《公羊传》具有“大一统”和“改制”思想,并没有体现“外儒内法”特点,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曲折发展过程,排除D项。故选B项。2.据《晋书·慕容德载记》记载,慕容德在创立南燕政权之后,"建立学官,简公卿以下子弟及二品士门二百人为太学生。德大集诸生,亲临策试”。这一做法()A.有利于当时民族文化的融合B.推动了南燕统一北方C.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D.扩大了南北政治差距【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慕容德在创立南燕之后,建立太学,招收士门子弟为太学生,这一举措有利于儒学在少数民族政权之中的传播,推动了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A项正确;南燕并没有统一北方,排除B项;材料重在体现南燕政权对于 儒学的推广学习,并没有涉及其对于儒学民族理论的改动,排除C项;推广儒学有利于减小南北方的政治差距,而非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3.杨际平在《《唐令·田令》的完整复原与今后均田制的研究》中提道:“政府给民户实际授田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各地政府掌握足够的官田与荒废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均田制的推行()A.激化了人地矛盾B.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C.消灭了土地兼并D.有利于土地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只有政府掌握了足够多的土地,均田制才能够顺利的推行,现有的官田是远远满足不了如此庞大的需求的,均田的分配必然会辅之还没有开发的荒田,故这一举措推动了土地的开发,D项正确;均田制的推行有效开发了荒地,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地矛盾,排除A项;均田制的推行并不涉及生产关系的变动,排除B项;均田制的推行只是缓和了土地兼并的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4.宋元年间诗人徐钓《史咏》以《资治通鉴》为素材,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及尊卑贵贱对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加以咏叹,体现了善善恶恶、君君臣臣、崇义正理的历史观。据此可知,《史咏》的创作()A.旨在加强汉人的民族观念B.深受理学历史观的影响C.利于推广新型的文学体裁D.实现了文学发展世俗化【答案】B【解析】【详解】《史咏》中所体现的“善善恶恶、君君臣臣、崇义正理”等思想,正是理学所倡导的正统思想,由此可知,此类咏史诗的创作深受理学正统历史观的影响,B项正确;《史咏》中体现的“君臣”“义理”等历史观和民族观念无太大联系,排除A项;咏史诗历史悠久,并不是新的文学体裁,排除C项;咏史诗所体现的是理学正统的历史观,并没有体现文学的世俗化,排除D项。故选B项。5.据《元史》记载,元朝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其政务运作又由群官共同处理,各官员之间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彼此牵制。这反映了元朝行省()A.行政运作迅速高效B.严重威胁中央集权C.官员权力“大而不专”D.冗官现象较为突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行省官员统领钱粮、兵甲、漕运、屯种、军务等各项事务,可见其 职能范围极广,但同时官员之间又相互牵制,无法形成专权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行省运行效率问题,排除A项;行省官员难以专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重在反映行省的权力结构及政治运作的相关内容,并没有体现行省官员数量的相关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6.明朝时期,政府推行“税收折银”,扩大了白银的社会需求。16世纪下半叶,中国自日本和秘鲁进口大量白银,有效缓解“银荒”,进一步巩固了白银的货币地位。这些白银大量流入促使中国A.重农抑商的政策瓦解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政府“海禁”政策失效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中国社会有庞大的白银需求,又进口了大量白银,市场上大量白银的流通会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自从商鞅变法以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遵循着“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存在对外贸易,但无法得出“海禁政策失效”的结论,排除C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7.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虽然丢盔弃甲,但依然用“施予思惠以求羁縻”来自我安慰,到19世纪下半叶,洋务派已经发出了“顾今日之天下,非三代之天下……神州者,东南一州也”感叹。这一态度的转变A.反映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直接推动了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C.与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相吻合D.体现了传统华夷观念有一定突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见,《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时人将这些不平等条约称之为“恩惠”,可见其心态上的居高临下,而在19世纪下半叶,洋务派则开始感叹今非昔比,前后对比体现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有了一定的突破,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中国人对外观念的变化,与半殖民地化程度无关,排除A项;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伴随着列强侵略的深入,更多表现在近代外交使节的派遣和外交部门的设立,华夷观念的崩溃并不能直接推动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虽然有部分先进分子认识到了中国的处境,但当时的大部分人依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8.孙中山评价义和团运动:“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的这一评价说明义和团运动A.促使列强改变了对华政策B.延长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C.使中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对于帝国主义的激烈反抗,使得西方各国意识到不可能通过直接侵略统治中国,继而转为在中国寻找代理人,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遭到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联合绞杀,且“义和团运动延长清政府统治”的说法与史实相悖,排除B项;中国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始于甲午中日战争,而非义和团运动,故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并没有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9.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常备学堂办法》并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正式划定军制。由此可知,清末新政A.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B.以美式民主为目标C.有利于中国军事近代化D.阻止了列强的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在“清末新政”的改革中发展新式陆军,这一举措有利于中国的军事近代化,C项正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清末新政虽然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但远远达不到富国强兵的标准,排除A项;美式民主为共和制,而清末新政趋向于立宪制,排除B项;清末新政并没有使得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无法阻止帝国主义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表所示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外交状况。由此可见,当时的北洋政府时间外交活动1917年宣布参加一战,取消德国在华特权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签订合约1921~1922年提出废除“关税自主”“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不平等特权1926年强硬废除《中比条约》A.坚决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B.已摆脱列强代理人身份C.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D.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表信息可知,北洋政府通过多次外交活动废除不平等条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C项正确;北洋军阀多依赖帝国主义作为其靠山,“坚决反抗帝国主 义国家侵略”的表述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A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帝国主义扶持北洋军阀作为其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已摆脱列强代理人身份”的表述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旨记述了北洋政府的外交成果,并未体现与西方国家合作的意愿,排除D项。故选C项。11.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报刊业有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短时间内即涌现出500种左右的报刊。还有很多省、市纷纷成立学生联合会,出版学生报刊,著名的有《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上海学生联合会日报》。据此可推知,五四运动A.革新了封建文化秩序B.推动学术理论的进步C.冲击了北洋军阀统治D.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爆发后,各种进步报刊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革新了封建文化秩序,说法过于绝对,这一时期还存在一定的封建文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报刊所起的作用很多,不仅仅推动学术理论的进步,还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排除B项;大革命的爆发冲击了北洋军阀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12.“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来个毛委员。领导穷人闹革命,武装割据湘赣边。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从此亮了天。奴隶翻身作主人,工农当家掌政权。"这一童谣出现的时期应是()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武装割据”“湘赣边”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为土地革命时期,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不符合工农当家掌政权的特征,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中日矛盾,并没有涉及题干,排除C项;材料所体现的内容不符合解放战争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13.1937年10月,八路军分赴山西、河北、察哈尔等地,在当地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等抗日组织,武装群众,扩充军队。中国共产党旨在()A.有效贯彻全面抗战的路线B.消除各阶级之间政治分歧C.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D.增强国民党军队抗日力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敌后发动群众力量的做法,符合全面抗战路线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无法体现各阶级之间的政治分歧,排除B项;1937年10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C 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这些组织,与国民党均无太大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14.毛泽东在1964年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到三线去,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备后方,不仅工业交通部分要搬迁,而且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迁。”这表明我国实施大三线建设的目的在于()A.平衡城乡布局B.发展科学技术C.完善工业体系D.维护国防安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备后方,不仅工业交通部分要搬迁,而且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迁”可知,搬迁工厂、学校、科学院等机构的目的在备战,即为了维护国防安全,D项正确;A项为该计划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将工厂、学校、科研机构从经济发达地区搬迁到大三线,并不会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排除B项;“大三线建设”依然着重在重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平衡轻重工业的发展,完善工业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15.近些年来,中国基建不断走出国门,帮助非洲规划宏伟基建蓝图。下图分别为中国援建非洲的议会大厦和光伏电站。我国的这一做法()A.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B.强化了对非洲的意识形态输出C.巩固了北半球绝对优势D.增强了西方对中国的体制认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教材及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尤其是对非洲提出“亲、诚、惠、容”的理念,形成了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而中国援建非洲则是中国大国担当具体表现之一,A项正确;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并不涉及意识形态的输出,排除B项;中国援建非洲,体现了中国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并不是为了巩固了北半球绝对优势才那样做的,排除C项;西方对于中国的体制认同,也很难通过经济援助得以实现,排除D项。故选A项。16.近些年来,一批批聚焦人民之所想的电视剧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山海情》再现扶贫故 事;《小欢喜》演绎家长里短;《大江大河》讲述改革发展;《人世间》书写时代沉浮。这些电视剧的脱颖而出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坚持()A.以市场经济为指导B.与国际化视野相接轨C.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D.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提到的电视剧作品均聚焦于人民关注的事件,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以市场经济为指导,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与国际化视野相接轨,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优劣定品第,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各个阶层的有志之士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官职地位,从而间接地推动了地主阶层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随着唐代门第制度的废除,大量寒门子弟凭借科举考试踏上仕途,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科举时代。——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材料二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为了重建国家制度和秩序,针对科举制度之种种弊病,不断予以矫正。建隆三年下诏规定:"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且"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以切断座主、门生的利益纠结,殿试制度确立之后,恩归君主。建隆四年,再次下诏,废除"公荐”制度,权贵豪门借助“公荐”,最容易上下其手,操纵科举。同时创设了全新的“给食”和“特奏名”,所谓"给食",即为赴京考生提供食宿费用,以收取新归附之地士心;"特奏名"即照顾录取年龄较大且屡次落榜的考生。到太宗时期,取士人数明显增加,改革举措也更为大刀阔斧一些。首先,放松了对门第的限制,工商之子,亦能入仕;其次,加重了科举题目的政治化、道德化倾向;另外,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摘编自诸葛忆兵《论北宋初期科举制度之变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科举制的革新之处。【答案】(1)原因: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凸显;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壮大,产生新的政 治诉求;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积极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壮大地主阶级力量;中国步入“科举时代”,对后世王朝选官产生深远影响。(2)革新之处:确立殿试制度,废除“公荐”;实行“给食”和“特奏名”;放宽门第限制;加强试题的政治和道德教化;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可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凸显;根据材料“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可知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壮大,产生新的政治诉求;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目的可知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积极影响:结合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可知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各个阶层的有志之士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官职地位,从而间接地推动了地主阶层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可知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壮大地主阶级力量;根据材料“随着唐代门第制度的废除,大量寒门子弟凭借科举考试踏上仕途,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科举时代”可知中国步入“科举时代”,对后世王朝选官产生深远影响。【小问2详解】革新之处:根据材料“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切断座主、门生的利益纠结,殿试制度确立之后,恩归君主”可知确立殿试制度,废除“公荐”;根据材料“废除‘公荐’制度,权贵豪门借助‘公荐’,最容易上下其手,操纵科举。同时创设了全新的‘给食’和‘特奏名’”可知实行“给食”和“特奏名”;根据材料“放松了对门第的限制,工商之子,亦能入仕”可知放宽门第限制;根据材料“加重了科举题目的政治化、道德化倾向”可知加强试题的政治和道德教化;根据材料“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可知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所谓“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主要是指明中叶后,我国社会孕育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后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基本特征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持怀疑和批判态度,要求开明政治,倡导平等和民主;一反过去封建时代的经济思想,主张工商皆本,重视货币,要求平均土地等;不屑于空谈性理,在一切社会文化领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由此形成的一套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中国人自己的启蒙思想理论。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均有很深的自然科学造诣,在极为丰富的科学思想中,蕴含着启蒙的精神。——摘编自张华荣《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简论》 材料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题之一就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陈独秀明确提出:“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新文化运动的崛起促成革命力量的成长也是很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必然。恳昧和迷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新文化运动旗帜鲜明地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科学,运动的口号之一就是“赛先生”,通过尊崇自然科学法则,培养科学精神,反对封建礼教、旧思想和旧文化对人性的束缚,主张科技救国。但同时,新文化运动也有其不足之处,胡适、陈独秀、鲁迅和李大钊等人深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等都高人一等,这也导致阳春白雪的理论很难深入劳苦大众,运动也只能流行于精英阶层之中。——摘编自姚天琪《西方思想解放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人文思想的比较与对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内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早期启蒙思潮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点。【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封建专制的空前强化;程朱理学为主导,束缚人们的思想;科学技术的进步。内容: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启蒙思想与科学技术相结合。(2)相同点:都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批判;都反对封建专制;都只局限于精英阶层;都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不同点:明清启蒙思潮是对儒学的批评与继承,新文化运动是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彻底批判;两者面临的时代背景和民族矛盾不同;明清启蒙思潮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新文化运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根据材料一中的“主要是指明中叶后,我国社会孕育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后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政治思想”可得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根据材料一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可得出,封建专制的空前强化;根据材料一中的“空谈性理,在一切社会文化领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可得出,程朱理学为主导,束缚人们的思想;根据材料一中的“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均有很深的自然科学造诣,在极为丰富的科学思想中,蕴含着启蒙的精神”可得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内容:根据材料一中的“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持怀疑和批判态度,要求开明政治,倡导平等和民主”可得出,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根据材料一中的“一反过去封建时代的经济思想,主张工商皆本,重视货币,要求平均土地等”可得出,主张工商皆本;根据材料一中的“不屑于空谈性理,在一切社会文化领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可得出,提倡经世致用;根据材料一中的“由此形成的一套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中国人自己的启蒙思想理论。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均有 很深的自然科学造诣,在极为丰富的科学思想中,蕴含着启蒙的精神”可得出,启蒙思想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小问2详解】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中的“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持怀疑和批判态度”和材料二中的“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信息可以得出,都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批判,都反对封建专制;根据材料一中的“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和材料二中的“胡适、陈独秀、鲁迅和李大钊等人深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等都高人一等,这也导致阳春白雪的理论很难深入劳苦大众,运动也只能流行于精英阶层之中”信息可以得出,都只局限于精英阶层;根据材料一中的“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均有很深的自然科学造诣,在极为丰富的科学思想中,蕴含着启蒙的精神”和材料二中的“新文化运动旗帜鲜明地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科学,运动的口号之一就是‘赛先生’,通过尊崇自然科学法则,培养科学精神,反对封建礼教、旧思想和旧文化对人性的束缚,主张科技救国”信息可以得出,都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中的“明中叶后,我国社会孕育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后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政治思想”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启蒙思潮是对儒学的批评与继承;而根据材料二中的“新文化运动旗帜鲜明地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科学,运动的口号之一就是“赛先生”,通过尊崇自然科学法则,培养科学精神,反对封建礼教、旧思想和旧文化对人性的束缚”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是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彻底批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面临的时代背景(17世纪,19世纪)和民族矛盾(反满洲族,反对帝国主义)不同;结合时代背景(历史阶段特征)分析,从本质上来看差异明显,明清启蒙思潮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则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面是近代以来我国的主要宪法及其内容。——摘编自乔要博《浅谈近代中国百年的法律发展历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以来中国的法治建设”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 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论题: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道路曲折,前路光明。阐述:近代中国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这体现在民主法治建设上。1908年,清政府在各方压力之下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此时的中国虽然有了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件,但其对于皇权的维护却从根本上违反了近代民主法治建设的精神。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推崇“三权分立”的思想,具有反封建的重大作用,但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形势使得临时约法并没有得到长久的贯彻。此后的《中华民国约法》和《训政纲领》无一不在违背近代民主法治精神。直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才重新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更是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规定,为新时代中国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百年以来,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在朝着光明的道路前进,而未来的道路也必然会是荆棘与鲜花共存。【解析】【详解】示例:论题:根据材料“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28年《训政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道路曲折,前路光明。阐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这体现在民主法治建设上。根据材料“清政府须布的宪法文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宪法文件,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规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延’的精神”,可知1908年,清政府在各方压力之下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此时的中国虽然有了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件,但其对于皇权的维护却从根本上违反了近代民主法治建设的精神。根据材料“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具体体现。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三权分立等资产阶近民主原则,树立了民主观念,具有反封建的重大进步作用。”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推崇“三权分立”的思想,具有反封建的重大作用,但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形势使得临时约法并没有得到长久的贯彻。根据材料“确认国民党为最高训政者,把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把中央政治会议变为政府的直接领导机关,从而建立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政治制度。”可知此后的《中华民国约法》和《训政纲领》无一不在违背近代民主法治精神。根据材料“是新中国第一部完法,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地位,集中体现了社会主又原则与人民民主原则。它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崭新历史,在根本上现团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权的合法性,确立了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可知直到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才重新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根据材料“完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艾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可知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更是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规定,为新时代中国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综上所述,百年以来,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在朝着光明的道路前进,而未来的道路也必然会是荆棘与鲜花共存。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阈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答案】(1)成就: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实施并提前完成。曲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使得经济管理高度集中,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故农民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较为积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时中国温饱问题仍未解决,严重阻碍国家现代化建设;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较为封闭,阻力较小。 积极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证明了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为城市改革积累经验,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3)认识:经济发展不能操之过急,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要坚持改革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进。【解析】【小问1详解】成就:根据材料“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实施并提前完成。曲折:根据材料“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可知人民公社体制使得经济管理高度集中,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故农民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较为积极;根据材料“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可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时中国温饱问题仍未解决,严重阻碍国家现代化建设;根据材料“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可知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较为封闭,阻力较小。积极影响:根据材料“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可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可知证明了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为城市改革积累经验,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小问3详解】认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相关知识可知经济发展不能操之过急,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要坚持改革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03 13:00:02 页数:13
价格:¥2 大小:563.3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