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怀化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南省怀化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通过观察图1到图2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是我国境内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示意图图1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示意图图2A.旧石器时代文明发展程度较低B.新石器时代农耕经济极为发达C.中华文明发展呈螺旋上升趋势D.中华文明起源呈多元一体趋势【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从两幅图片的对比来看,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在全国各处均有分布,说明的是中华文明起源呈多元一体趋势,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旧石器时代的文明发展程度对比,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农耕经济刚刚萌芽,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华文明发展呈螺旋上升趋势的说法,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即统治者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老子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的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倒退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些主张直接反映当时A.铁犁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B.士人救时济世的主观愿望C.宗法礼乐制度的彻底崩坏D.各国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 【答案】B【解析】【详解】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老子则主张顺其自然,这都是他们关于治国理政的主张,所以直接反映了当时士人救时济世的主观愿望,B项正确;这些主张不能体现铁犁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排除AD项;“彻底崩坏”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C项。故选B项。3.秦代的某项改革,结果是楷体字从此一直成为通用文字。如果没有这项改革,可以想象,几种地区性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这项改革有利于A.中国政治的长期统一B.消除各地的文化隔阂C.小农经济的稳定繁荣D.秦朝统治的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官方字体是小篆,对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维系国家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A项正确;B项错在“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与小农经济的稳定繁荣无关,排除C项;秦朝二世而亡,并未长治久安,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4.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布两条律令:一是“左官律”,规定诸侯王任命的官员地位较中央任命的同级官员低;二是“附益之法”,禁止诸侯王结交宾客,招揽人才。这些律令A.不利于宗族内部稳定B.有利于提高君主威望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不利于知识分子从政【答案】C【解析】【详解】“左官律”和“附益之法”都是在限制地方王国的权力,所以这些律令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这些律令和宗族内部是否稳定以及提高君主威望无关,排除AB项;这些律令也和知识分子从政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随迁鲜卑贵族籍贯一律改为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位一等高门,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些改革措施A.实现了民族平等B.缓和了民族矛盾C.打破了士族特权D.促进了中外交流【答案】B【解析】 【详解】迁都、改籍贯、服饰、语言和姓氏等都有利于鲜卑贵族的汉化,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B项正确;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但并没有实现民族平等,同时也和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D项;这些改革措施和打破士族特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B项。6.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和贾岛的诗句“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都体现了A.唐朝社会的繁荣生机B.唐都长安的布局严整C.城市的功能分区明显D.中外交流的日益加深【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是对唐朝长安城繁荣景象的描述,A项正确;材料与长安城布局、功能区分布及中外交流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7.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些规定A.减轻了农民过重的赋役负担B.有利于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C.促进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D.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的征税标准以财产为主,非以丁身为本,使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两税法并未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赋税制度变化,非科举制选拔人才,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8.魏晋南北朝至唐,佛教盛行。其间因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各朝统治者也曾几度灭佛。据此可知,灭佛运动A.使佛教发展从根本上受到遏制B.保证了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C.一定程度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D.迎合了社会反对佛教的舆论【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各朝统治者之所以灭佛主要是因为佛教的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钱财,占用了 很多劳动力,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所以灭佛运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根本上受到遏制”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A项;灭佛运动和保证儒学独尊地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当时社会有反对佛教的舆论,排除D项。故选C项。9.下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权力运作模式A.强化了封建专制皇权B.完善了对地方的控制C.实现了权力的民主化D.强化了对皇帝的监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是对宋朝二府三司制的描述,使相权进一步分散,强化了皇权,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非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中国古代属于封建专制社会,实现权力民主化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宋朝的台监制度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的,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0.建国后,在辽宁等地发现的辽金遗址中,有大量窖藏宋钱及陶器残片等,如辽宁台安县燕山屯辽遗址发现窖藏铜钱350多公斤,台安县小高丽辽遗址窖藏铜钱重304公斤。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铜钱铸造工艺技术进步B.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发展C.辽金政权进入全盛时期D.各民族经济交流的加深【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宁在北宋是辽国的辖区,在南宋是金朝的辖区,因此“在辽宁等地发现的辽金遗址中,有大量窖藏宋钱及陶器残片等”说明的是当时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D项正确;材料与铜钱 的铸造工艺技术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北方经济局发展及辽金政权进入全盛时期的说法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点睛】11.北宋熙宁年间,全国大小镇市已近两千个,发展至南宋,市镇分布更为密集。城镇的兴起使得城市居民剧增,市民队伍随之扩大,据考证,北宋时期的城镇户口有数百万户,人口超过一千万,约占当时总人口的10%。这种局面的出现有利于A.宋代经济重心南移B.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文学艺术的世俗化D.农村租佃关系日益普及【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北宋时期的城镇户口有数百万户,人口超过一千万,约占当时总人口的10%”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市民阶层急剧扩大,这有助于文学艺术的世俗化,C项正确;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A项;理学发展与市民阶层扩大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租佃关系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2.观察如图,元代运河在隋朝运河“迂回曲折”的路线上“截弯取直”,其主要目的在于A.降低修建材料的成本B.便利南方财赋北运C.彰显元代统一的功绩D.彻底镇压宋金遗民【答案】B【解析】 【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大运河不再通过洛阳而是截弯取直,抵达大都的主要目的是为便利南方财赋北运,减少运输路程,B项正确;材料与降低修建材料成本、镇压宋金遗民无关,排除AD项;隋朝也是大一统国家,因此彰显元代统一的功绩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B项。【点睛】13.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A.设立厂卫特务机构B.设立内阁辅佐政务C.允许外戚参与政务D.废除宰相权分六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下,相权会对皇权造成严重的威胁,不利于君主专制,因此他废除了宰相,权分六部,D项正确;设立特务机构不是为了限制相权,排除A项;设立内阁的是明成祖,排除B项;明太祖废除宰相也没有允许外戚参与政务,排除C项。故选D项。14.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A.造成少数民族与中央政权完全对立B.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C.推动了西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D.有利于西南地区向近代社会转型【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对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对于开发西南地区经济,推动民族融合,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C项正确;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排除A项;B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排除;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并未推动西南地区向近代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5.明朝后期,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收入。这些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高产粮食作物推广种植B.摊丁入亩带来人口膨胀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白银流入推高中国物价【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美洲的高产作物引入中国,使中国缓解了人地矛盾及粮食需求压力,因此农民有精力开始从事经济作物种植及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A项正确;摊丁入亩是清朝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排除B项;明朝政府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与白银流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6.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列强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这些条约的签订A.直接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B.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C.促使自然经济彻底地瓦解D.强化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通过《南京条约》列强在中国获得了一系列特权,这使中国独立的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项正确;这些条约没有直接催生民族资本主义,排除A项;“彻底瓦解”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C项;这些条约的签订实际上弱化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7.曾国藩说:“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据此推断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是A.镇压农民起义B.维护专制皇权C.增强军事力量D.促进工业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可知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剿发捻,即镇压农民起义,A项正确;维护专制皇权、增强军事力量和促进工业发展并不是直接目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18.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八国联军司令德国人瓦德西将军感慨万端:“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A.迫使列强放弃了侵略政策B.打击了满清王朝反动统治 C.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可知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不可能被瓜分占领,即粉碎了它们瓜分中国图谋,D项正确;义和团主要是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但并没有使列强放弃侵略中国,也没有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排除AC项;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排除B项。故选D项。19.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中写到,(辛亥)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阿Q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子人也开始讨好阿Q这个“革命党”。第二天起来,到了尼姑庵去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经来过了,把像样的东西“革命”去了。小说的这些情节反映了A.中国社会环境不适合民主革命B.三民主义没有顾及农民利益C.辛亥革命没有充分的发动农民D.农民阶级积极参加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辛亥革命传播到村子里便成为谣言,说明农村中的农民没有真正接受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也没有充分发动农民,C项正确;A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小说的这些情节没有涉及三民主义,排除B项;农民阶级没有得到充分发动,农民阶级没有积极参加民主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20.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先后提出。这些观念A.表明中国社会已经全面进步B.具有解放思想重大意义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在当时中国无法得到实现【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都是当时具有思想解放意义的口号,B项正确;这些口号仅能体现思想的解放,并不能说明中国社会已经全面进步,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没有关系,排除AC项;在当时中国是否能够得到实现由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1.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中有如下记载:“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基于这一认识,中国共产党A.适时转移工作重心B.决定同国民党合作C积极领导工人运动D.强化了革命领导权 【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由于工人阶级不够强大使得共产党不能够强大起来,所以为了满足革命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决定寻找能够合作的盟友,因此决定同国民党合作,B项正确;此时共产党为了满足革命需要采取的措施是与国民党合作,而非转移工作重心、领导工人运动和强化革命领导权,排除ACD项。故选B项。22.如图见证了土地革命。土地革命的开展A.有力支持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使农民阶级上升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C.彻底瓦解了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图片关键信息“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土地分配证”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有力支持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A项正确;当时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排除B项;三大改造后,自然经济彻底瓦解,排除C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并未改变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3.根据《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日伪军情况表》,可以得到的历史结论是 年份抗击日军占比抗击伪军占比1938年40万人58.8%7.8万人100%1939年54万人62%14.5万人100%1940年47万人58%——1941一1942年40余万人70%——1943年35万人58%73.5万人90%A.抗战后期伪军成为日本侵华战争主要力量B.敌后抗日根据地自始至终是抗日的主战场C.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D.国民党军队面对日军进攻基本上放弃抵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938年到1943年,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了大部分的日伪军,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的中流砥柱,C项正确;日本侵华战争的主要力量是日军,而非伪军,排除A项;“自始至终”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表格内容没有和国民党有关的信息,不能说明国民党军队基本放弃抵抗,排除D项。故选C项。2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这表明A.中国战场也是太平洋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B.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军民打击下即将崩溃C.中国战场左右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体现的是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 大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的作用,非太平洋战场,排除A项;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军民打击下即将崩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夸大中国战场的作用,排除。故选D项。【点睛】25.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群众对国民党集团的顽固腐败失望透顶B.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农民运动相结合D.有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最英明的领导【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赢得了民心,B项正确;ACD项是原因之一,非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项。【点睛】二、非选择题26.制度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创新,是中华民族国家治理智慧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1)指出材料一图1、图2对应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简述后者的历史影响。(2)材料二中图3、图4分别指的是哪种制度?概括后者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答案】(1)图1:分封制。图2:行省制。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我国省制的开端。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2)图3:三公九卿制。图4:三省六部制;特点:相权一分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职责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3)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制度:根据图1关键信息“齐国、鲁国、宋国等”可以判断出是分封制。根据图2关键信息“甘肃行省、陕西行省等”可以判断出行省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的影响可从提高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省制的开端、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解】制度:根据图3关键信息“丞相、太尉及御史大夫”可以判断出是三公九卿制;根据图4关键信息“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可以判断出三省六部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职责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小问3详解】趋势: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条线进行分析。【点睛】27.农业在我国古代经济结构中处于突出地位,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我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汉书·文帝纪》材料二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贾思锶《齐民要术·序》材料三(一)限制通商口岸。……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中外历史知识述要》(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材料一、二对“本”、“末”持何共同态度?其目的是什么?(2)材料三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说明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答案】(1)“本”:农业。“末”:工商业。态度:重农抑商。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基本内容:“闭关锁国”政策。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产物。【解析】 【详解】(1)根据“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可知“本”指的是农业;“末”指的是工商业。态度根据“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舍本逐末,贤者所非”可知是重农抑商。目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根据“限制通商口岸。……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可知基本内容是“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政策是自然经济的产物。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练兵之法。——《海国图志》材料二: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矣。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材料四: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不论高揭什么主义,只要你肯竭力向实际运动的方面努力去作,都是对的,都是有效果的。……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1)材料一中的作者是谁?他提出了什么思想?(2)材料二应是哪一派别提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政治实践在社会上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材料三中提到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它们在救治中国的黑暗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材料四宣扬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2)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思想启蒙。(3)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4)宣扬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详解】(1)人物:根据材料著作“《海国图志》”可知,其组着是魏源。思想:根据材料“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知,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派别:根据材料“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矣”可知,该派别主张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兴起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启蒙。(3)先生:根据题干人物陈独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4)主张:根据材料“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宣扬马克思主义。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9.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历经28年浴血奋斗,召开过一系列会议,这些会议为革命的最终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达上海,提出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李大钊和陈独秀相商,认为经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酝酿和准备,成立全国性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举行,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摘编自张岂之《中国通史》材料二遵义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摘编自《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材料三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时期已经完结。全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所面临的国内外基本矛盾,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所应采取的基本政策。——摘编自《中国近代史通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两次会议的历史意义。(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历程的认识。【答案】(1)历史条件: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共产国际的帮助。(2)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党在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3)认识: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国情出发);②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前提条件;③坚持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奋斗品格。【解析】【分析】 【小问1详解】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及共产国际的帮助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解】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党在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小问3详解】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国情出发);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前提条件;坚持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奋斗品格等。【点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5 10:05:04 页数:16
价格:¥2 大小:2.0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