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益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益阳市2022-2023学年六校期末联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观察下列考古遗址(距今5000—4000年),其出土的实物资料可以反映()A.世袭取代禅让B.实施内外服制C.出现阶级分化D.盛行井田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考古遗址(距今5000—4000年)......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5000——4000年的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处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在新时期时代出现了阶级分化,国家的雏形逐渐出现,C项正确;世袭取代禅让,是夏朝时期,排除A项;实施内外服制,是商朝时期,排除B项;井田制度是西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段话主要强调()A.孟子的“仁政”思想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C.农时对农业的重要性D.男耕女织的家庭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可知,孟子强调“仁政”思想,故A正确;材料不是在强调小农经济 的生产方式,排除B;材料“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是指不错过其繁殖时节,“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是指不违农时,“农时对农业的重要性”不全面,排除C;材料没有强调“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模式,排除D。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D.世袭制兴,禅让制灭【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即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故A不正确,B正确;C项是分封制的特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不正确;世袭制开创于夏朝,不是秦朝新制度的突出特点,故D不正确。4.下表为《后汉书》中对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史料出处“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后汉书·百官志》建武十三年,“大飨将士,斑劳策勋。……罢左右将军官”《后汉书·光武帝纪》“(匈奴)略有西域……二十一年冬,车师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国俱遣子入侍……皆流涕稽首,愿得都护,天子以中国初定,北边未服,皆还其侍子叶厚赏赐之”《后汉书·西域传》A.内政建设与边防政策相一致B.地方豪强势力危及中央集权C.开国功臣的军政特权被削弱D.削减地方军有利于稳定边防【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东汉建立之初,国家初定,百废待兴,不向外进行开疆拓土,所以才有材料中的“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罢左右将军官”,原因是“天子以中国初定,北边未服”,由此可见,东汉武帝时期内政建设与边防政策相一致,A项正确;材料未 体现地方豪强势力危及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开国功臣的军政特权被削弱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削减地方军稳定边防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5.地图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如图反映的社会状况出现于()A.西汉B.西晋C.唐朝D.北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可判断出这反映了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状况,西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本生活在西北的羌族、氐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社会状况并不出现在西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社会状况并不出现在唐朝,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社会状况并不出现在北宋,排除D项。故选B项。6.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此言本质上反映了()A.科举制提高了文化水平B.中央官学培养大量政治人才C.科举制加强了专制集权D.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说明科举制录取了大量人才,加强了专制集权,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提高了文化水平,排除A项;材料没有中央官学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选官制度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7.下表对中国古代科技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A《甘石星经》记载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夏商时期天文学领域成就突出B《九章算术》论述田亩面积等的计算方法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的数学体系C《齐民要术》介绍豆、麦、谷类种植技术总结了北方农业的生产经验D《本草纲目》按无机、植物、动物排序分类全面总结19世纪中医治疗学成就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介绍豆、麦、谷类种植技术,总结了北方农业的生产经验,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C选项符合题意。《甘石星经》是成书于战国时期,A选项排除。《九章算术》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的数学体系,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本草纲目》是16世纪的著作,D选项排除。8.《宋史》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侵街”现象发生。宋仁宗景祐年间,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让步,允许沿街开设商店,直接收税。由此推测A.宋太宗重视城市商业发展B.宋仁宗时城市商业的管理出现混乱C.城市商业突破了地点限制D.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允许沿街开设商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A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宋仁宗时城市商业的管理出现新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项排除。9.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 心于内,已非儒学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提倡“实学”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D.顾炎武主张全面废除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顾炎武对王阳明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思想本身没有脱离儒家思想的范畴,题目要求选择不能得出的结论,D项正确;材料中“王(阳明)学流派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说明顾炎武认为阳明心学不再强调经世致用而是走向了唯心的虚无胡同,因此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排除A项;意识到宋明理学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批判“心学”的空谈,排除B项;依据材料“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正宗”可知,顾炎武认为阳明心学偏离了儒学的真正宗旨,在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排除C项。故选D项。10.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可知,明代内阁大学土地品秩较低,这是因为明代内阁虽然不是法定地机构,但是其是皇帝决策地辅佐人员,其可能出现威胁皇权地局面,故明代把内阁大学士地品秩压得较低,而清代随着军机处地设立,内阁成为一个单纯地办事机构,已不能威胁皇权,故清代提高了内阁大学土地品秩,内阁大学土品秩地变化折射出清代君主专制地强化,B项正确;内阁位高权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清代前期以文治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内阁大学土地变化并不能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地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11.有史料记载:“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只保留粤海关一口贸易到五口通商开放的80年间,更总括了全国的进出口贸易,广州的对外贸易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称。”这表明A.统治者不再推行海禁政策B.清政府十分重视对外贸易C.一口商业是官方垄断 D.一口贸易体现出清政府的适当开放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粤海关垄断了自乾隆五十五年至五口通商开放80年间的全国进出口贸易,并且是被称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因此这表明粤海关一口商业是官方垄断,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一口通商”正是海禁政策的产物;B选项错误,只开放一口通商表明清政府不重视对外贸易;D选项错误,“一口贸易”体现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并非是适当开放。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2.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中国觉醒”的标志。“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应是A.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B.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C.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D.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所谓的“中国觉醒”其实是洋务运动所发起的一系列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活动,汉阳铁厂只是一个缩影,通过自身的发展达到了工业化的初步过程,C选项正确。A选项只是体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没有体现学习带来的影响,排除;洋务运动是由少数地方实力派官员推动的,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而且政府对洋务运动的支持有限,没有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排除B;D选项错误,这种觉醒没有体现出抵制外来侵略。所以选C13.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A.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B.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C.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D.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答案】A【解析】【详解】明朝灭亡后黄宗羲在总结教训时认识到专制统治的危害。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人们又认识到黄宗羲思想的价值,故答案为A项。黄宗羲反对 君主专制,不反对君主政体,排除B项;黄宗羲的思想不是西方思想,排除C项;黄宗羲的思想反映出时代的要求,排除D项。14.从鸦片战争到“五四”前后几十年间,汉语吸收的外来词远远超过了延续千年的汉唐时期,其借词的规模、范围、数量,都是空前的。诸如: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来复枪(rifle)麦克风(mi-crophone)巴士(bus)咖啡(coffee)等等。这种变化说明A.近代汉语因战争被逐渐欧化B.近代社会变迁影响文化生态C.西学东渐有利于白话文改革D.外来词与文化侵略同步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汉唐时期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自然经济形态下的社会,因此文化受外来影响较小,而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性质发生剧变,西学东渐不断深化,故选B;A项与近代史实不符,排除;C概念错位,排除;D过于绝对,从材料中也无法得出,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近代文化。联系西方入侵带来文化的影响。15.下表反映了1928—1930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工人所占比例(%)1928年6月10.9%1929年12月7%1930年7月5.5%1930年9月1.6%A.党员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B.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C.党的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D.党员呈稳步发展态势【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数据反映出1928~1930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显著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土地革命的影响,即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的结果,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党员结构的优化,故A项错误;此时中共还没有成为执政党,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党员稳步发展,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高度关注图表中的数据变化,由此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土地革命影响的结果。 16.1938年-1940年,四百多家工厂和上万名技术人员撤退到四川和陕西等内地。战前工业以制造消费资料为主,而在战时新工业中,有50%制造与军事有关的产品。对以上材料解释正确的是①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②服务于抗战需要,中国被迫调整产品结构③此举奠定了大西南在中国工业的核心地位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延缓了中国工业化进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四百多家工厂和上万名技术人员撤退到四川和陕西等内地”可以看出,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材料中的“而在战时新工业中,有50%制造与军事有关的产品”可以看出,服务于抗战需要,中国被迫调整产品结构;联系所学史实可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延缓了中国工业化进程。①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此举奠定了大西南在中国工业的核心地位”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含有③的A、C、D项。17.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C.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尚未结束D.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结束【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宪法”是指1954年宪法。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经济性质所决定的,而1954年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还没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故A项正确,CD项错误;“这个宪法”颁布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18.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刘少奇同志的英名,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紧密相连。”下列事迹按时间先后排序准确的是①积极投身反对“二十一条”的斗争,写下“誓雪国耻,毋忘国耻”②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物质力量和群众基础 ③代表党中央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④在中共七大上做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完整概括和系统阐述A.①②④③B.①④②③C.②①④③D.④①②③【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反对“二十一条”的斗争是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取得日本的支持,与日本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制定《中国士地法大纲》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物质力量和群众基础,是1947年;代表党中央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在中共七大上做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完整概括和系统阐述,是1945年;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②③,故排除A、C、D项。故选B19.《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应是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土地改革取得圆满成功【答案】C【解析】【详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变了过去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模式,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故答案为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集体农业,排除A、B项;土地改革之前不是集体农业,排除D项。【点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基本特点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发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模式,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20.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B【解析】【详解】从示意图看出,1984年后,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这与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关,B项正确;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而1980年后中国进出口总额没有开始出现较快增长,排除A项;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地区,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CD项。故选B项。二、综合题(共4题,共5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材料二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中国文化史》(1)材料一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谈谈你对材料中所说的“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认识。(2)材料二为什么说“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请用史实说明你对在“经营统一”方面“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的理解。【答案】(1)事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识:秦始皇为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采用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以“焚书坑儒”禁锢人民思想,加快了秦朝灭亡,也为后世提供深刻教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儒学成为官学和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遏制了其他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长远发展。 (2)原因:秦始皇终结了封邦建国体制,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时代。说明:秦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恢复分封,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统治,随着王国势力坐大,王国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秦修长城,逐匈奴;汉武帝三次出击匈奴,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秦始皇“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但加速秦的灭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效地巩固了大一统局面。(答出两点即可)【解析】【详解】(1)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加强思想专制,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大一统的需要,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认识:从秦暴政而亡的角度分析秦始皇的失败,从思想统一维护了政治统一的角度分析汉武帝的成功,认识:秦始皇为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采用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以“焚书坑儒”禁锢人民思想,加快了秦朝灭亡,也为后世提供深刻教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儒学成为官学和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遏制了其他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长远发展。(2)原因:从终结分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角度阐述;说明:联系秦及汉初地方体制、开疆拓土、统一思想的相关史实阐述“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重在体现汉代在这些方面对秦的继承或延续。秦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恢复分封,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统治,随着王国势力坐大,王国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秦修长城,逐匈奴;汉武帝三次出击匈奴,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秦始皇“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但加速秦的灭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效地巩固了大一统局面。(答出两点即可)22.明清时期在经济领域出现新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对货币金融提出了新要求,票号开始兴起。因票号多为山西人开设,又被称为"山西票号"。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王夷典《日升昌票号》材料二(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永禁机匠叫歇碑》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四(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 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票号创立的背景。(2)材料三反映现象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3)材料四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答案】(1)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晋商等大商帮形成跨地区经营商业系统;现银交易的不便。(2)不同。材料三反映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材料二体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关系。(3)特点:规模大;分工细;雇佣劳动。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解析】【详解】(1)由材料“商品经济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对货币金融提出了新要求”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可以得出现银交易不便,且晋商等大商帮形成跨地区经营商业系统。(2)由材料二“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可知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由材料三“农暇之时……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可知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所以两者本质不同。(3)特点:由材料“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可得出规模大,采取雇佣工人劳动;由材料“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可以得出分工细。受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是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壮大。23.三场战争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清末民初发生的三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材料一战争对谭嗣同来说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灾难,更是他个人思想的转折点。他因此对西方文化认识完全改观。……他也不再认为圣人之道是中国独有并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而是承认了西方的伦常也反映了圣人之道。……而1896年成书的《仁学》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谭嗣同强烈的批判思想和抗议精神。——李玥《从保守到激进——论XX战争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转变》材料二当初次之失败也(指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 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孙中山《建国方略》材料三根据江西的一则新闻报道,“近日发生一种谣言,谓吾国受欧洲奥塞战争之影响,银行团业已停止借款,前借之款亦在索还,吾国金融将来必有恐慌,九江国民银行归于倒闭云云。此种谣言一起,人民不知所措。日昨竟有数十人各持钞票,向九江民国银行纷纷兑换,道路为塞”。——《欧战影响于各省》,《申报》1914年8月16日材料四据史料记载,1912—1919年,全国共设厂472个,资本额高达9478万元,平均每年设厂59个,几年时间民族工业的资本总额就超过过去的50倍。尤其是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猛发展,1895—1919年,全国共有纱厂18家,平均每年设厂1.1家。1914—1918年间,共设厂50家,平均每年5.5家,设厂数量为过去十几年的2.8倍。面粉厂由1911年的2家增加到1915年的46家。——高思超《有关中国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分析》材料五1915.1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1917中国向德、奥宣战,并派十几万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1915.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9.5.4五四运动,由北京开始,迅速向全国发展,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915.10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9.5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以上材料中的历史事件主要与哪三场战争有关联?(2)根据后三段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有哪些?(3)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三场战争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战争: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材料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2)影响: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社会变革和转型和救亡图存道路的选择。战争客观上造成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中国人或被动或主动地对中西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影响中国金融业发展;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促进了国人民主民族意识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3)总观点:清末民初的三场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 变革和转型,但中国社会的变化更是内外因和主客观合力的结果。三场战争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影响也体现了了中西文化碰撞与交锋,中国人或被动或主动地对中西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有识之士的爱国情怀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示例一:清末民初的三场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变革和转型,但中国社会的变化更是在内外因和主客观合力的结果。甲午战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之下促进了国人思想觉醒与转型,维新派的谭嗣同对西学改观,开始对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猛烈地批判。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与民族危机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国人认同资产阶级革命这条救亡图存道路。因而对革命派孙中山发动起义的态度由诅咒谩骂变为扼腕叹息。20世纪初世界联为了一个整体,一战爆发对初建的民国造成了全方位的影响,使得民国初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新旧并存。经济上,既有造成经济恐慌的一面,同时由于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政治上,日本趁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独霸中国;袁世凯称帝,引起护国战争,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并未真正建立起来,民国初年政局依旧黑暗。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开展,企图通过批判旧思想、旧礼教,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进一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推动了革命道路转型。外交上,中国参与协约国作战,成为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体现了中国依旧国际地位低下,也导致国内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示例二:三场战争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影响体现了中西文化碰撞与交锋,中国人或被动或主动地对中西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有识之士的爱国情怀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为帝国主义的历史时期,其对中国的影响实质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一个传统农业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锋。生产力落后的中国在遭遇侵略的同时,战争客观上也促进了封建旧制度、旧思想与旧经济体系的瓦解。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社会各阶层开始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反思传统文化,寻找国家出路,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日益全面。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谭嗣同观念之变、对革命态度之变、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后革命道路转向学习马克思主义都是文化碰撞交锋的产物,为中国救亡图存提供了指导指导思想。综上所述,三场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巨大破坏的同时,客观上为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战争的血与火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互鉴。【解析】 【小问1详解】战争:依据材料一“战争对谭嗣同来说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灾难,更是他个人思想的转折点”、“1896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依据材料二“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依据材料三“受欧洲奥塞战争之影响”、“1914年”可知,该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小问2详解】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根据“而有识之士,且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得出战争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社会变革和转型和救亡图存道路的选择。战争客观上造成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中国人或被动或主动地对中西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根据“银行团业已停止借款,前借之款亦在索还,吾国金融将来必有恐慌,九江国民银行归于倒闭云云。”得出影响中国金融业发展;根据“据史料记载,1912—1919年,全国共设厂472个,资本额高达9478万元,平均每年设厂59个,几年时间民族工业的资本总额就超过过去的50倍。”得出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根据“五四运动,由北京开始,迅速向全国发展,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得出促进了国人民主民族意识的觉醒;根据“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得出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小问3详解】看待:综合材料信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三场战争一方面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又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近代化。清末民初的三场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变革和转型,但中国社会的变化更是内外因和主客观合力的结果。三场战争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影响也体现了了中西文化碰撞与交锋,中国人或被动或主动地对中西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有识之士的爱国情怀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三场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巨大破坏的同时,客观上为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战争的血与火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互鉴。24.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运用中外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其中一个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论证充分、史实准确)【答案】示例一:观点:照搬别人的模式无法实现民族发展振兴论证: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习欧美模式,建立亚洲第一个主共和国,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窃取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中华民族未能实现民族振兴。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经验,走“城市中心”道路,脱离了中国革命实际,导致革命力量遭到沉重打击。由此可见,照搬别人的模式是无法实现民族振兴的。示例二:观点:民族发展振兴的道路需要不断调整论证:1929—1933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放弃了完全由市场调节的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的方式,使得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俄国“城市中心”道路使革命力量遭遇沉重打击。毛泽东调整了革命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最终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由此可见,民族发展振兴的道路需要不断调整示例三:观点:民族的发展振兴要走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论证: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最终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照搬苏联模式到逐渐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就。由此可见,民族的发展振兴要走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解析】【详解】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答案不唯一,但论题必须与材料有关,围绕“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提出一个观点,如:民族的发展振兴要走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②答题内容必须要点化、序号化,史论结合。③要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对“论据”进行补充、说明。材料要求运用中外近现代史的史实进行论述,注意时间要求,不能脱离近现代的范畴。如:结合中国近代史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史实进行论述。④最后注意总结,回归主题。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03 12:10:01 页数:16
价格:¥2 大小:446.8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