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日照市国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日照国开中学2022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一、选择题1.“殷革夏命”后,商族成为“天下共主”。商王朝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商朝卜辞中留下了大量王室征讨方国的记录。上述材料说明商代()A.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B.中央集权体制遭遇挑战C.王权与神权开始有机结合D.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得出商代推行神权政治和内外服制度,商代相较于夏代,在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变,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排除A项;商代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商王朝推行神权政治,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的有机结合,但“开始”之说与史实不符,且不能完整概括材料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2.东汉末年以后,朝廷都是由丞相总领政务,兼录尚书事,皇帝身边没有内朝;隋唐整合以往制度,形成三省六部——中书门下体制。这一变化()A.扩大了宰相任用范围B.打破了汉晋以来的门阀贵族政治C.加剧了豪族干政局面D.强化了君主对中枢决策机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东汉到隋唐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强化了君主对中枢决策机构控制,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D项正确;A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豪族干政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3.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占地不过一郡,王国主要官吏由汉中央任免,他们失去直接治民统兵的权力,变成衣食租税的大贵族地主。这说明A.分封制失去存在的基础B.汉初治国策略得到有效调整C.宗法制仍受到君主重视D.威胁皇权的因素已经被解决【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经过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之后,地方诸侯王实力被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说明汉初治国策略得到有效调整,B项正确;分封制的基础是井田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君主对宗法制的态度,排除C项;相权威胁皇权,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4.东汉和帝时规定,“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六十万以上三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至于边远州郡,则略有优待。这表明察举制意义在于()A.增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B.为封建政权选拔大批人才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削弱地方士族的政治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察举制下,根据人口比例选拔人才,对边远州郡,略有优待,这一举措意义在于从全国各地选拔人才,可以增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A项正确;察举制选拔人才数量有限,B项中“大批”有夸大嫌疑,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C项;这一时期地方士族尚未掌握地方政治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5.史载唐前期,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谓诸御史曰:“弹劾大臣不先向大夫请示,这合乎道理吗?”众人都不敢回答,只有御史萧至忠道:“故事,(御史)台无长官。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奏请奏当专达”。承嘉惭。这表明唐代()A.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独立性B.中央权力分割相互制约C.御史的监察范围不断拓宽D.政治制度趋于成熟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御史)台无长官。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奏请奏当专达。承嘉惭”可知,唐代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独立性,可以直接奏请皇帝,无需向御史大夫请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监察制度,未体现中央权力分割,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监察权的运行,并不是御史的监察范围,排除C项;从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独立性并不能得出政治制度趋于成熟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6.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A.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B.唐朝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C.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D.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叶适认为相比于唐代而言,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内外皆弱,不利于国家安全,说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存在弊端,C正确;作者强调的是宋朝而非唐朝,排除A、B;作者强调的是宋代过度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而非强调其进步性,排除D。7.明代自永乐年间开始派遣宦官到地方或“监军”或“抚夷”,名为镇守中官,到正德年间,势力膨胀。但是嘉靖年间镇守中官制度被皇帝轻易废除。这说明明代()A.皇权专制达到顶峰B.专制体制成熟稳定C.宦官专权现象严重D.行政制度变化无常【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派遣宦官到地方......镇守中官,到正德年间,势力膨胀。但是嘉靖年间镇守中官制度被皇帝轻易废除”可知,镇守中官的设立是适应了皇帝对地方或军队的监督,当威胁到皇权或者不适应皇帝的需要,是可以轻易的废除,说明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专制体制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B项正确;皇权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时期,排除A项;宦官专权现象严重,材料中体现不足,排除C项;行政制度变化无常,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8.有学者研究指出,袁世凯当政期间,中央政府对南方各省缺乏实际支配力。当时的政治格局,是一个日益倾向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的总统,主持着一个事实上的联邦政府。为重新塑造中央权威(亦有个人野心的因素),袁世凯决定回归帝制。据此可知A.民主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恢复帝制基于当时的现实需求C.南方各省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D.近代中国国家政治转型的艰难【答案】D【解析】【详解】当时的背景之下确实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但是由于受到个人的视野、思想观念与野心等影响,袁世凯把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帝制两件事划上了等号,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从 侧面体现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艰难,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民主共和是当时的发展潮流,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袁世凯时期中央集权式微,其恢复帝制,有强化中央权威的目的。但恢复帝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中央政府缺乏对南方各省的实际支配力,不能体现南方各省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9.1941年,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规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考核等级按分数多少定为七等,一等升级……六等降级,七等解职。这些规定()A.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反映了品行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D.扩大了边区政权阶级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实行赋分制,加强干部管理与考核,这有利于推动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升行政效能,优化政治风气,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陕甘宁边区的干部管理,没有涉及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B项;材料中工作效能占50分,是考核的主要依据,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干部考核制度的制定,没有体现边区政权吸纳或扩大新阶级加入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据此可知()A.统一与分类相结合是干部管理制度根本原则B.公务员的选拔实现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C.公务员属于国家事业编制,应依法履行公职D.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可以看出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D项正确;党管干部是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排除A项;“实现”表述绝对,排除B项;公务员不是事业编制,排除C项。故选D项。11.在古代雅典,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包括自由民妇女和外邦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 身份,他们可以作为原告、被告或证人在法庭上发言,但是,他们不能提起公共诉讼,当他们作为被告的时候,必须有人来为他作担保,否则他将被一直关押到审判开始。这说明古代雅典()A.政治体制具有一定局限性B.自由人身份受到严格限制C.公民与自由人的矛盾尖锐D.司法程序凸显了等级色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非公民自由人的权利受到严格限制,说明其政治体制具有一定局限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自由人身份受到严格限制的信息,排除B项;C项表述概念不清,公民本身就是自由人,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古代雅典司法程序凸显了等级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12.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公元前4世纪,监察官犹如斯巴达国家的僭主。斯巴达公民都有资格通过选举担任监察官,他们有权主持公民大会、接待使节、派兵、与他国签订盟约。国王出征时,必须有两名监察官跟随。这说明斯巴达的政治制度A.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B.剥夺了贵族的政治特权C.从共和制发展帝制D.确保平民行使城邦主权【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斯巴达的监察官拥有一定的权力,而监察官又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因此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A项正确;斯巴达的制度并没有剥夺贵族的政治特权,没有发展为帝制,B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了监察官的产生和权力,并不能说明确保平民形式城邦主权,排除D项。故选A项。13.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议会选举以公开方式进行,出卖选票、收买选民现象司空见惯,1689年8镑6先令8便土可买得一个议员席位,到1727年一个伯爵为买席位却花了900镑、这一史实反映了当时()A.工业资本要求掌权B.议会选举混乱不堪C.代议制的严重倒退D.议会政治地位逐渐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英国议会的席位价格越来越高,说明议会的席位越来越重要,体现了 议会政治地位的显赫,D项正确;材料内容只能说明议会政治地位的提升,AB两项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AB项;议会席位重要性的提升说明代议制的发展,而非严重倒退,排除C项。故选D项。14.1854年,英国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此种做法()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B.冲击了稳定的经济秩序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阻力重重D.适应了工业社会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854年,英国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对人才的需求较高,D项正确;垄断资产阶级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产生的,排除A项;该做法是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排除C项。故选D项。15.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这一规定()A.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B.彰显了文官选拔的公开与公正C.杜绝了美国社会政治舞弊现象D.促进了政府工作的连续与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可得出文官并不参与政治斗争,而只从事政府的工作,这样有利于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D项正确;材料与政党控制国家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选拔,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据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整理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央集权是推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要原因。阐述:中国古代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日渐成熟和完备,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深受中央集权变化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开始阶段,为了提高政权运转效率,中央政府通常会减少地方行政层级。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度过大和军事问题,又会设立监察区和军管区,这些非行政区最终会演变为州、道、路、省等地方高层政区.使地方行政层级变多。总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经历了中央集权加强到削弱、再加强再削弱的交替更迭过程,地方行政层级设置也随之起伏,最终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而趋于稳定。示例二论题:下稳上动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阐述:自秦推行郡县制以来,历朝的基层政区都是县,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以上地方行政层级,由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博弈,往往处于震荡变动之中。当地方割据势力增强时,中央政府就将高层次的政区划得较小,使高层次政区数目增多。当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效果较差时,中央政府就设立巡视或派出机构,这些机构因为都有 辖区,最后都转化为地方行政层级。总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通过对地方行政层级的不断调整,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示例三论题;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阐述:略。(“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详解】论题:根据图示可知秦至清的地方行政制度变迁,整体上呈加强趋势,可确定标题“中央集权是推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要原因”;阐述:秦设郡县两级,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唐宋在郡县基础上设三级行政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元明清设省制,省下又设府县等机构,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日渐成熟和完备,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深受中央集权变化的影响。总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通过对地方行政层级的不断调整,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论题也可以拟定为“下稳上动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等,要结合图示各朝代地方官制,进行分析;把握整体趋势和特点,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虚弱,以此发展和完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封建专制统治。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摘自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材料二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黄仁宇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观点: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示例一:观点:我选取观点一。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使鲜卑族逐渐丢失剽悍勇武的民风;改革后,民族内部华奢柔弱之风逐渐盛行;部分鲜卑宗室贵族反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造成国家内耗不断,造成了北魏的衰亡。示例二:观点:我选取观点二。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有利于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促进鲜卑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隋朝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注:说明时不选取观点;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可酌情得分)【解析】【详解】一问,结合材料一“宗室勋旧,不悦者多….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加速了北魏灭亡,根据材料二“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推动了民族融合发展;二问,结合两者观点阐述,一观点围绕材料从民族特质、内部矛盾进行分析;二观点结合材料从封建化、经济交流及民族国家走向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即可。【点睛】此题为论述题,首要环节为确立表达观点态度,其次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并围绕观点进行阐述,史论结合,思维逻辑清晰化,解题过程中应注意观点阐述的逻辑联系及层次感。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包括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近代西方君主立宪制起源于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及1689年的《权利法案》,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德国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借鉴了英国,但也有自己的特色。近代西方民主共和制起源于美国,其在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里率先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同时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后被其他国家仿效,产生深远影响。——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因国情不同呈现不同特色。阐述:英国代议制具有君主立宪特点。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在《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逐渐走上了渐进式民主的道路;通过议会立法等方式,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并完善,其形成的标志是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政府由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组成责任内阁,内阁与首相共进退等原则逐渐确立。美国是经过独立战争,鉴于邦联造成诸多问题的情况下确立民主共和制的,其特点是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三权分立并制衡;总统为政府首脑,由选民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并组成政府;国会选举与总统选举是分开的。近代德国与法国也基于本国国情,确立了不同形式的代议制。由此可见,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因国情不同呈现不同特色。(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以开放题的方式考查西方代议制。首先,结合材料“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包括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与所学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因国情不同呈现不同特色”等,然后结合英法美德等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类型及原因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一方面废除“公荐”的合法性,防止学子、考官之间的朋党关系,另一方面开创了“糊名”“誊录”的方法。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盖上,阅卷官员无从得到考生信息,进而使得阅卷更加地公平;誊录,就是将考生的卷子进行统一的抄录,使主考官和学生之间无法利用笔迹建立不公平的阅卷关系。并创立“特奏名”,安抚贫寒学子以及老而无成和多试而不第者,为参与到科举中却没有收获的学子开设了新的入仕途径。另外,宋代还将殿试制度化,避免了因学子与当朝官员之间有特殊关系而影响科举的公平,并规定“殿试免黜落”,同时,对于科举录取的名额也进行了大幅度地增长。——摘编自徐振宁《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材料二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完善科举考试制度的具体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答案】(1)具体举措:废除公荐制度,防止官员结成朋党;实行“糊名”“眷录”等方法,确保阅卷公平;创立“特奏名”,笼络寒门士子;殿试制度化;废除殿试黜落制度;增加录取名额。(2)不同之处: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内容单一,西方文官制度考试内容灵活多样;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忽视对录取考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西方文官制度对录取的考生进行职前培训,并根据考生的专业所长分配岗位。【解析】【小问1详解】具体措施:根据材料“废除公荐”“可分析出废除公荐制度,防止官员结成朋党;根据材料“开创了糊名眷录的方法”可分析出实行“糊名”“眷录”等方法,确保阅卷公平;根据材料“创立特奏名”可分析出创立“特奏名”,笼络寒门士子;根据材料“将殿试制度化……并规定“殿试免黜落””可分析出殿试制度化;废除殿试黜落制度;根据材料“对于科举录取的名额也进行了大幅度的增长”可分析得出增加录取名额。【小问2详解】不同之处:可以从考试内容和对考生的考评分配等方面进行作答。考试内容方面,根据材料“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可分析得出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内容单一;根据材料“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可分析得出西方文官制度考试内容灵活多样;考评分配方面,根据材料“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可分析得出明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忽视对录取的考生综合素质的考评;根据材料“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可分析得出西方文官制度对录取的考生进行职前培训,并根据考生的专业所长分配岗位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03 02:05:01 页数:11
价格:¥2 大小:93.2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