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山东省日照市国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日照市国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6
2
/26
剩余2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2023年高二年级月考题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强调 “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D.《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C.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B.《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承。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D.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栋梁。【答案】1.B2.D3.C【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错误,“密切关系”错解,原文说的是“一定的渊源关系”,选项说成“密切关系”,夸大其词;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错误,偷梁换柱,“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是《大学》的认识,不是早期的理解;D.“《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错误,选项范围缩小,由“《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可见,除了选项所说之外,还有孝慈、诚信等人伦之德和公共美德。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概括失当,“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错误,文末“……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仅是指出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的原因,并未阐释意义。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错误,选项移花接木,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中的“明德”指光明之德、美德,只与《大学》中“明德”的第二个层面“‘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的理解相同,未涉及第一个层面“‘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的理解。故选C。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在红色文化问题上,有两种不自信:一种是误以为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基础上,实际上排除了红色文化,也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红色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另一种是一谈起红色文化就有些不自信,以为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诞生的文化,现在我们成为执政党了,要告别革命了。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按照这两种观点,文化自信根本建立不起来。既然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经过中国近代革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两大历史时期,始终没有中断,而且还获得了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生,既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弘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获得了当代的新生,那么我们当今所说的文化自信,自然是贯通古今,而绝非专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就是说,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摘编自李捷《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材料二:遵义师范学院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一隅,凤凰山麓,湘江河畔。百年的建校历史成就了学校丰厚的人文积淀,而其中影响学校至今的,便是红军长征过黔北时留下的深深的红色革命烙印。“红色文化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该校党委书记王大忠坚定的话语中流露出一份自豪,这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发挥无数高校所没有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记者了解到,遵义师范学院一直本着“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育人准则,同时强调“坚持传承红色文化”。而这样的育人标准,似乎也正是继承了长征精神里舍小为大的精神。遵义本地保留至今的红色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甚至还对引领学校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打好教育这一胜仗,正需要学生个体和学校组织的共同努力。“红色”之于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摘编自徐逍君《红色文化能给传统教育带来什么?》)材料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指向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创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无数革命先驱上下求索、披肝沥胆,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这一伟大宏远的人生理想始终是“红色经典”传唱不衰的价值主调。革命志士之所以怀着执着的信念前赴后继地顽强奋斗,就是为了铲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结束人压 迫人的历史,追求社会的正义公平,这一美好的社会愿景是“红色经典”全程展开的价值脉络。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革命英雄克制了一己之私情别绪,投身于民族独立解放的大业,以国为家,以苦为乐,躬行不辍,严于律己,目的就是消除差别,与民同乐。这一朴素的人格与操守是“红色经典”浓墨重彩的价值主体。因此,“红色经典”并非一般的历史叙事文本,而是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摘编自惠雁冰、胡俊生《“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材料四: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根本点在于红色。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而黄帝的“黄”与“皇”字通假,在甲骨文中,“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王”字,因此,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红色代表着勤劳、勇敢、创造,代表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也代表着希望和胜利,是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运用。正是因为有了红色文化的引领,中华民族才逐步从鸦片战争后备受欺凌、迷茫委顿的状态中挣脱出来,逐步实现了由落后衰败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红色文化彰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人民信仰、作风、道德、精神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革命先烈、英模人物是红色文化的人格化身,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力量。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就要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宣传,充分利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先烈的故事,深挖各类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红色教育内容,不断为红色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年轻一代了解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功绩,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他们理解红色文化的意义和精髓,使他们坚定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继承革命意志,在新征程上始终保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状态。一个民族在其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一定会受到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要想不被敌对势力摧垮,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丧失自己民族的共同信仰。丧失了信仰,就没有了凝聚力,就成了一盘散沙,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斗争中可能遇到的最大政治和文化风险。因而, 我们一定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摘编自唐宏《用红色文化培养斗争精神》等)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新生。B.遵义师范学院建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其所拥有的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一直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C.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取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D.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驱孜孜以求的伟大理想,也是“红色经典”一贯的价值追求。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红色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不仅仅是对红色文化的不自信,同样也影响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B.遵义师范学院将教书育人与坚持传承红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彰显了红色文化独特的教育价值。C.作为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超越了文学审美意义。D.四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红色文化的深远历史意义和当代实践价值,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6.根据材料四,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习近平曾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所强调的精神同材料四的主旨是一致的。B.红色是流动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是想抛弃也抛弃不了的,红色文化必定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C.红色基因鲜活地体现在革命先烈、英模人物身上,只要宣传他们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人们就能艰苦奋斗、力争上游。D.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受到了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所以我们才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7.材料四论述“红色文化”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8.从前三则材料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红色文化?【答案】4.C5.C6.A7.①材料四第一段中为论述“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列举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与红色的关联,运用了举例论证;②材料四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述了要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的观点。8.①正确认识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对红色文化应有的自信;②大力挖掘、充分发挥、努力实现红色文化独特的育人价值;③将“红色经典”的价值追求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起来,彰显“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意义。【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取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错误,主客倒置,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可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取决于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C项,“文化意义超越了文学审美意义”错误,根据材料三“‘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可知,原文没有表述“超越”的意思。 故选C。【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红色文化必定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错误,“必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四“因而,我们一定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可知,红色文化要想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C项,“只要宣传他们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人们就能艰苦奋斗、力争上游”错误,根据材料四第三段“革命先烈、英模人物是红色文化的人格化身,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可知,宣传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只是一个方面,单做这一点,是无法让人们就艰苦奋斗、力争上游的,“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D项,“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受到了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所以我们才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错误,强加因果,根据材料四“因而,我们一定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可知,红色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弘扬不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根据材料四第一段中“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而黄帝的‘黄’与‘皇’字通假,在甲骨文中,‘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王’字,因此,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可知,使用了举例论证;材料四最后一段“一个民族在其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一定会受到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 坏,要想不被敌对势力摧垮,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丧失自己民族的共同信仰。丧失了信仰,就没有了凝聚力,就成了一盘散沙,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斗争中可能遇到的最大政治和文化风险。因而,我们一定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要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的观点,使用了对比论证。【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分条作答。材料一“在红色文化问题上,有两种不自信”“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可以概括为“正确认识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对红色文化应有的自信”;材料二中,遵义师范学院的例子以及“这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发挥无数高校所没有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遵义本地保留至今的红色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甚至还对引领学校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打好教育这一胜仗,正需要学生个体和学校组织的共同努力。红色’之于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可以概括为“大力挖掘、充分发挥、努力实现红色文化独特的育人价值”;材料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指向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创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无数革命先驱上下求索、披肝沥胆,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这一伟大宏远的人生理想始终是‘红色经典’传唱不衰的价值主调”“‘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可以概括为“将‘红色经典’的价值追求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起来,彰显‘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意义”。【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 .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人与海(节选)[美]海明威①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鲨鱼上来得那么快,毫无预兆地划破蓝色的海水,出现在太阳底下。随后,它又回到水里,捕捉到血腥味,开始顺着小船和鱼的航道游来。②有时候,鲨鱼会找不到气味,但又会重新捕捉到它,也许不过是蛛丝马迹,鲨鱼却会游得很快,紧追上去。这是一条很大的灰鲭鲨,生来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样快。除了鱼嘴,浑身都很漂亮。它的背像箭鱼的背那么蓝,肚皮为银色,鱼皮光滑漂亮。它的体态像箭鱼,就是那张大嘴不一样。这时它嘴巴紧闭,贴着水面游得很快,高高的背鳍刀子一般在水里穿行,毫不抖动。在紧闭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向内倾斜。这不是大多数鲨鱼常见的金字塔形牙齿,样子倒像卷成爪子模样的人的手指。它的牙齿跟老人的手指差不多长,两侧有着像剃刀般锋利的刀口。这种鱼生来就是捕食海里所有鱼的,速度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壮,又是全副武装,所以没有其他敌人。现在,它闻到了新鲜的血腥味,便开始加速,蓝色的背鳍划破了海水。③老人看着鲨鱼过来,知道它天不怕地不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鲨鱼靠近,一面准备好鱼叉,把绳子系紧了。可是绳子太短,缺了一截,就是割下来捆鱼的那一截。④老人脑子清醒好使,决心很大,却不抱什么希望。好景不长,他想。瞧着鲨鱼逼近,他看了看那条大鱼。也许这只是一场梦,他想。我不可能阻止它攻击我,但也许我能逮住它。登土鲨(原文为西班牙语,此处为音译,用于称呼灰鲭鲨),他想,去你的吧。⑤鲨鱼快速靠近船尾,在袭击大鱼的时候,老人见它张开大嘴,眼睛怪怪的,牙齿咔嚓一声插进鱼尾上方的鱼肉。鲨鱼的头钻出水面,背也露了出来,老人听见鲨鱼撕开大鱼皮肉的声音,他把鱼叉猛地往下刺向鲨鱼头部,插进两眼之间那条线与从鼻子笔直往后的那条线 的交点上。其实那些线是不存在的。只有厚重尖利的蓝色脑袋,巨大的眼睛,咔嚓作响、吞噬一切的攻击性的嘴巴。不过那是鱼脑所在,老人刺中了这个地方。他用血汁模糊的双手使出全身力气,把鱼叉结结实实地刺了进去。他刺的时候不抱希望,却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⑥鲨鱼翻过身来,老人看见它的眼睛已没有了生气。随后鲨鱼又翻了个身,身上裹了两圈绳索。老人知道鲨鱼已经死了,但它不愿接受死亡。接着,鲨鱼肚皮朝天,甩动着尾巴,咯咯地咬着嘴巴,像一艘快艇似的破浪前进。尾巴击水的地方泛起了白色的水花,绳索绷紧了,颤抖着,最后断掉了。这时,鲨鱼四分之三的身体完全露出水面,在那儿静静地躺了一会儿,老人瞧着它。随后,鲨鱼慢慢地下沉了。⑦“它叼走了近四十磅肉。”老人大声说。还带走了我的鱼叉和全部的绳索,他想。现在我的大鱼又在淌血了,而且还会有其他鲨鱼来袭的。⑧大鱼被咬得不成样子,他不想再去看它了。鱼受到袭击时,仿佛他自己受到了袭击。⑨不过,攻击我那条鱼的鲨鱼被我给宰了,他想。我见到过的登土鲨就数它最大。天主知道,我是见过大鲨鱼的。⑩好景不长,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根本没有钓到过这条鱼,希望独个儿在床上躺在报纸上。⑪“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不过我还是很难过,我竟宰了这条鱼,他想。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人与海》(节选)叙述了这样的故事:在老人捕到大鱼后,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的袭击,老人与鲨鱼进行搏斗,并杀死了它。B.《老人与海》是自传体小说,节选部分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以期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C.海明威主张创作既要忠实于他所了解的生活的知识,又要有合理的想象。《老人与海》(节选)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D.在第⑧段里,写出了老人对大鱼“被咬食”的痛惜和无奈,也表现了老人对劳动成果被掠夺后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挫败感。10.下面是《老人与海》(节选)第①段前两句的不同译文,哪种译文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请结合上述材料说说理由。译文1: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译文2 :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那一大片暗红的血朝一英里深的海里下沉并扩散的时候,它从水底深处上来了。11.《老人与海》(节选)第④⑤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其表达效果也不同。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①老人脑子清醒好使,决心很大,却不抱什么希望。②他刺的时候不抱希望,却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答案】9.B10.译文1更符合。因为海明威的语言简洁、明快、有力。(1)从句式上看,译文1使用短句,而译文2使用长句,所以译文1更简洁、明快;译文1运用因果倒装,简洁明了地交代了鲨鱼来袭的原因,而译文2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从用词上看,译文1比译文2更有力,如“来袭”比“出现”更能体现鲨鱼的凶猛,更有力度。11.第①句强调“不抱什么希望”,写出老人身处的环境恶劣,以及老人对此的清醒认识,同时为下文写鲨鱼吞食大鱼作铺垫。第②句强调“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写出了老人“刺”的力度之大,表现老人的勇敢和不屈,也为下文老人杀死鲨鱼作铺垫。【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B.“《老人与海》是自传体小说”“第一人称”错误。第一人称是自传体小说的特征,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但并非是自传体小说,而是根据海明威的好朋友富恩特斯的故事创作的。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品味语言特点的能力。海明威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另外,海明威常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表述。比较两个译文,译文1的句式更简洁,“黑云状”“沉积”等词语写出了大鲨鱼的凶猛,而译文2中长句较多,节奏缓慢拖沓。译文2中,如“当那一大片暗红的血朝一英里深的海里下沉并扩散的时候”运用长句,不够简洁。且译文1中“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交代了鲨鱼来袭的原因,且简洁明了交代了原因,译文2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所以译文1更能体现海明威的特色。 “来袭”,也可叫做袭击或者偷袭。也可以简单理解成某个东西受到别一个东西的袭击。“出现”,显露出来。这样看来,“鲨鱼的来袭”更能突出鲨鱼的凶猛,凸显袭击的力度等。【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表达效果的能力。结合“它的牙齿跟老人的手指差不多长,两侧有着像剃刀般锋利的刀口。这种鱼生来就是捕食海里所有鱼的,速度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壮,又是全副武装,所以没有其他敌人”“可是绳子太短,缺了一截”“我不可能阻止它攻击我,但也许我能逮住它”等分析,前面交代了老人面临的对手的强大,第①句将“不抱什么希望”放在句末,起强调作用,即第①句重点突出老人不报希望,说明老人所处的环境凶险、恶劣,突出对手的强大。老人“不抱什么希望”,说明其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结合“在袭击大鱼的时候,老人见它张开大嘴,眼睛怪怪的,牙齿咔嚓一声插进鱼尾上方的鱼肉……老人听见鲨鱼撕开大鱼皮肉的声音”分析,为下文写鲨鱼吞食大鱼作铺垫。第②句将“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放在句末,起强调作用,表明即使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老人仍然想要拼尽力气把鲨鱼杀死。结合“鲨鱼翻过身来,老人看见它的眼睛已没有了生气”“老人知道鲨鱼已经死了”“随后,鲨鱼慢慢地下沉了”等分析,此处写老人“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刺鲨鱼,为下文杀死鲨鱼作了铺垫。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隳废,异端并起,若杨朱、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惑众者非一。孟子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 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风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节选自赵岐《孟子题辞》)文本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B.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C.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D.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即表字,与名有关联,古人男女皆可取字,男子弱冠而字,女子则及笄而字。B.墨翟,即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崇乐、重礼。C.风雅,指《诗经》中“国风”“大雅”“小雅”,也常用以指代《诗经》或者诗文之事。D.四海,古人以为我国四周环海,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指天下。1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心忧天下。他哀怜先王圣人们的思想业绩衰微,仁义不存,奸佞横行,邪道取代正道,于是效法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够济世安民。B.孟子生不逢时。他生于战国乱世,各诸侯国凭借武力相互倾轧,争夺利益,当时诸侯选用人才以精通权谋之术为首选,孟子怀才不遇。C.孟子坚守本心。他自知其思想迂阔,无法在当世实现,又担心死后思想不为后人所知,于是和优秀的弟子一起著书七篇以流传后世。D. 孟子思想卓越。赵岐认为,践行孟子思想对于帝王公侯、卿大夫士、守志厉操者等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16.文本二中孟子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2.A13.B14.C15.(1)(孟子)长大以后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研究儒家学问,精通五经,尤其精通《诗经》和《尚书》。(2)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开始涌出泉水(终必汇成江河)。16.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人说,孟子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因此(尽管)孟子在齐国为官,但他的母亲死后还是被安葬回了鲁国。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的子孙,之后也因为国家衰落,分别到了其他国家。“鲁公族孟孙之后”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于齐”作“仕”的后置状语,“孟子仕于齐”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且“孟子仕于齐”是“丧母而归葬于鲁也”的原因,“于齐”后应断开,排除B。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主张……崇乐、重礼”错误,“崇乐”“重礼”是儒家的主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自知其思想迂阔”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迂阔”是当时诸侯国君对他的评价。 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师”,意动用法,以……为师/跟……学习;“治”,研究;“尤”,尤其;“长”,精通/擅长。(2)“凡”,所有/凡是;“若”,像;“然”,燃烧;“达”,涌出。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根据文本一“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可知,第一句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根据文本“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知,第二、三句由以上分析得出人都有“四心”,由“四心”引出“四端”;根据文本“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知,第四至七句把“四端”比作“四体”,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参考译文:文本一:孟子,是邹国仁人。孟子,名轲,他的字没有听说过。有人说,孟子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因此(尽管)孟子在齐国为官,但他的母亲死后还是被安葬回了鲁国。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的子孙,之后也因为国家衰落,分别到了其他国家。孟子有善良的品质,早年失去父亲,幼时受到慈祥的母亲三迁之教。(孟子)长大以后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研究儒家学问,精通五经,尤其精通《诗经》和《尚书》。周王室衰微之际,诸侯国无所顾忌,发动战争争强称霸,相互侵夺土地;当时选取士人,致力于以权术谋略为首要,认为这样的人才是贤能之士。先王的治国之道渐趋衰败废弃,各种思想一并而起,像杨朱、墨翟这样放 纵的言论来扰乱时事迷惑众人的并非其一。孟子忧伤尧、舜、汤、文、周公、孔子的事业将要没落衰微,正道受阻停滞,仁义荒废、懈怠,奸邪谄媚的小人竞相奔走,邪道取代正道。在这个时候,他就羡慕孔子周游各地忧心世事,于是用儒家思想游说于诸侯国想要周济百姓。然而,由于他不愿在小处委屈一些,以求得较大的好处,当时的诸侯国国君都说他思想言行不合实际,始终没有人采纳他的观点。孟子也知道自己遭逢周王朝运数将尽,而汉王朝还没有兴起之际,出仕不能辅佐君主创造尧舜时代那样和乐昇平的盛世,退隐也不能让人们遵守夏、商、周三朝的遗风,为死在世上却默默无闻感到耻辱,因此留下合乎礼法之言传给后人。孔子说:“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空话记载下来,但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现更加深刻、明显。”于是,孟子退隐后,编次撰集所结交的学习成绩优异的弟子公孙丑、万章这些人的疑难问答,又亲自撰写行为规范之类的言论,撰写书籍七篇,共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八百六十五个字。包含天地,统摄万物,仁义道德,性命祸福,清清楚楚,无所不在。帝王公侯遵守它,就可以获得昌盛太平,称赞祖先功德;卿大夫士遵循它,就可以效忠君主尊敬父亲,树立忠信之义;坚守志向砥砺节操的人以它为表率,就可以推崇高尚的节操,抵抗虚浮的名利。孟子这样有风范的人往往寄情于物,用《风雅》来匡正言行,可以说正直而不傲慢,委曲而不厌倦,是闻名于世、仅次于圣人而又学识很高的人。文本二: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雪夜小饮赠梦得①白居易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②,多被人呼作散仙。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注】①梦得:刘禹锡的字。②遗老:指年老历练之人。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题目内容丰富,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赠诗的对象。B.“同为”拉近了与友人的距离,即便是萧条的雪天,与友人对饮也舒适惬意。C.“呼作散仙”顶真手法的使用,语气贯通,强调了诗人想要飞升成仙的梦想。D.尾句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展现了诗人看淡宦海沉浮、世事变化的阅历。18.有人说,这首诗的主调是闲适惬意、乐观豁达,其中也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7.C18.①“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小酌酒巡销永夜”中,作为一个“懒慢”之人,作者能与友人小酌慢饮,销磨了一整夜时间,可见其闲适惬意。②“大开口笑送残年”“曾看东海变桑田”作者用“笑”来看待人生的暮年,也看尽了世事变化,可见他乐观豁达。这是诗歌主调。③“久将时背成遗老”中作者认为自己一生命运多舛,时运不济,怀才不遇,也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感。【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语言及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C.“顶真手法的使用,……强调了诗人想要飞升成仙的梦想”错误,“多被人呼作散仙呼作散仙应有以”运用的是反复修辞,此句是写作者被他人称作“散仙”,并不是自己梦想要飞升成仙。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首《雪夜小饮赠梦得》作于洛阳。这是一首记叙诗。根据“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中“懒慢园林客”可知,作者把友人和自己称为无事要做的懒慢之人,足见此时的轻松闲适;“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雪夜,诗人与友人小酌慢饮,促膝叙谈,销磨了一整夜时间,可见作者闲适惬意;谈得高兴了,就开怀大笑,以爽朗的胸怀,度过残年。可见, 作者并没有因为衰老而伤心,而是笑对残年,可见其乐观豁达,作者老年生活有情趣,生动而又活跃。“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可见,诗人在别人眼中是“散仙”,因为自己人已暮年,看尽了世事变幻,早已能用乐观豁达的心态来面对一切。从整体上看,全诗主调是闲适惬意、乐观豁达,但“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中的作者现已暮年,虽看遍了“沧海桑田”,却“久将时背”,写出自己时运不济,没能遇明主赏识,没能建功立业,在诗中也流露出人生失意的感伤。六、情景默写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语》十二章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儒学经典《大学》开篇就明确了大学的宗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5)《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6)《老子》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质胜文则野②.文胜质则史③.见贤思齐焉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⑤.在明明德⑥.在亲民⑦.在止于至善⑧.家齐而后国治⑨.国治而后天下平⑩.欲诚其意者⑪.先致其知⑫.致知在格物⑬.自伐者无功⑭.自矜者不长⑮.慎终如始⑯.则无败事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⑱.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焉,矜,庶,壹。七、选择简答全民抗疫期间,中小学本着“停课不停络进行教络上师生问答没有在教室里方便,很多教师提出问题后,让课的“聊天区”。不少同学却将“聊天区”当作“弹幕区”,回答不够严谨,语言风格也过于随意。一次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请谈谈你对《老人与海》中老人与其他角色关系的理解”,有四个同学在聊天区留言:同学A:老人与大马林鱼战斗到最后时,老人发现大马林鱼不是他的敌人,更是陪伴他的朋友。同学B:大海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的角色。老人与大海是一种相爱相杀的关系,一方面大海是老人生存的依赖,另一方面大海为老人带来种种艰难的挑战。同学C:鲨鱼跟老人才是真正的冲突关系,当鲨鱼吃掉大马林鱼最后一块肉时,老人对它恨之入骨。同学D:“小男孩”是所有村民中唯一能够真正理解老人的人,而其他村民视而不见老人所付出的努力。20.以上四位同学留言中语言表达既准确又得体的一句是()A.同学AB.同学BC.同学CD.同学D21.请从另外三个句子中选择一个进行修改。【答案】20.C21.同学A,关联词语“不是……更是……”用错,应改为“不是……而是……”。同学B,成语“相爱相杀”用错,可改为“相互影响”。同学D,成语“视而不见”不能带宾语,可以改成“对……视而不见”。【解析】分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不是他的敌人,更是陪伴他的朋友”错误,“不是……更是……”搭配不当,抓住“敌人”“朋友”分析,此处可以用“不是……而是……”。B.“老人与大海是一种相爱相杀的关系”错误。相爱相杀:指既相爱又相互伤害,很纠结的爱情,彼此很相爱渴望在一起,在一起又许多伤害。用来形容“老人与大海”的关系,不合语 境。结合后面“一方面大海是老人生存的依赖,另一方面大海为老人带来种种艰难的挑战”分析,可以改为“相互影响”。D.“其他村民视而不见老人所付出的努力”错误。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后面不能加宾语,可以改成“对……视而不见”。以上四位同学留言中语言表达既准确,又得体的一句是同学C。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同学A,“不是他的敌人,更是陪伴他的朋友”错误,“不是……更是……”搭配不当,抓住“敌人”“朋友”分析,此处可以用“不是……而是……”。同学B,“老人与大海是一种相爱相杀的关系”错误。相爱相杀:指既相爱又相互伤害,很纠结的爱情,彼此很相爱渴望在一起,在一起又许多伤害。用来形容“老人与大海”的关系,不合语境。结合后面“一方面大海是老人生存的依赖,另一方面大海为老人带来种种艰难的挑战”分析,可以改为“相互影响”。同学D,“其他村民视而不见老人所付出的努力”错误。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后面不能加宾语,可以改成“对……视而不见”。九、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草场上几只黑色瘦胫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地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难得这么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而现在,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_____①_____。其实即使有笔如云,也不过随写随抹,何尝能尽情描绘造物之奇。至于和风劲草,大概本来也想低吟几句云的作品。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几篇到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_____②_____。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 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22.下列各句中,全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格的一组是()①富贵于我如浮云。②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③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④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⑤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⑥半天朱霞,粲然如焚,……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A.①②④⑤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⑥2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简化为:“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但不如原文更有表现力,为什么?【答案】22.D23.①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②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②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24.①原文将人物行为置于自然景物中加以描绘,富有诗情画意,更有意境和艺术感染力。②原文通过“聚拢”“袅升”“隐向”等词语,更能表现出美妙动人的动态过程。③原文在内容和风格上与前文更为协调统一,其中“不知何时”照应了“我”的“痴想”。【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①“如浮云”是明喻,有比喻词“如”;②“嚼”“绿意”“阳光”,是拟物修辞;③“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是明喻,有比喻词“像”;④“天样纸”是明喻,有比喻词“样”;⑤“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是拟人修辞;⑥“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是明喻,有比喻词“像”。 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第1空,根据“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其实即使有笔如云”可知此处应填一个表转折的句子,内容与“有笔如云”相反,推知可填“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第2空,根据“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可知此处呼应“不但”应填递进分句的下句“而且……”,再根据“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可知描写的是云的颜色,据此推知应填“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24题详解】本题考查选用句式、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应结合语境,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以及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句子所在的语境以景物描写为主,原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聚拢”“隐向”等动作描写形象生动的刻画了牧羊的孩子赶着他的羊回家的过程;“炊烟袅升”“一片暮霭”是环境描写,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形态,渲染烘托了环境,使画面增加了美感和诗情画意;“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用一种文学性的语言描摹,比直接说“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更有意境和韵味。简化后的句子“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过于直白,缺少文学韵味,不适合描写性的语言情境。从语境照应的角度,“不知何时”与上文“正在痴想”形成呼应,使文章前后语脉贯通。【点睛】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先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然后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十一、材料作文25.按要求作文。《大学》开篇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善的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我要达到的目标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想达到怎样的境界,认识自己的本心,这些话语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每个人天赋不同,兴趣各异,如果我们能尽早地认清自己,明白自己内在生命的愿景,能顺着自己的天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就更能享受这美好的一生。我校高一年级近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语文老师也计划在课堂上举行“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找准位置,实现人生价值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找准位置,实现人生价值”。《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善的境界)。知止而后有定”,这段话告诉我们,只有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一株生长迅速的小草,长在农田里就是令农民讨厌的“荒田根草”,长在公园的空地上就成了“地皮草”。因为位置不同,小草的价值就有了霄壤之别,这不禁让我们顿悟,人也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方可实现人生价值。找准位置,做出最明智的选择。李白身上有一种游侠精神,他蔑视权贵,轻视翰林,大呼“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放浪形骸,纵情山水;。而王维,既有坐看云起的闲情雅致,又有经天纬地的韬略之才,他对自己的定位则是游刃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精妙地掌控着为官与隐逸的平衡。李白和王维都深谙人生定位的真谛,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尽展才华,名留青史。找准位置,往往能柳暗花明,为你敞开一片新天地。美国著名广告策划人黛·乔安娜曾经热衷于文学创作,可是一次次碰壁,被退稿,被批 评“你写作只是一种自我陶醉”使她认识到,文学或许并不是属于她的天地。全面剖析自己,她发现自己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独特的视角和超强的文字组织能力,非常适合广告策划职位。果然,在那里她的能力得到尽情发挥,迅速成长为行业中耀眼的明星。戴望舒的一句“你成不了诗人”让冯亦代放弃诗歌创作,把目光投向翻译领域。身高问题让伊辛巴耶娃放弃体操,定位在撑杆跳项目上。于是,更加准确的定位,为他们敞开了一片更为宽广的天地,也让他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找准位置,为了民族,将小我升华为大我。鲁迅先生把自己定位为“从旧堡垒中杀出来的战士”,反戈一击,既准且狠。弃医从文,以求医治世人痼疾。以笔为枪,刀刀刺入封建残余的心房;以文为鞭,恣意挞伐,让黑暗时代警钟长鸣。阳明先生把自己定位为“圣贤”。他不屑于在钦定敕修的四书五经中消磨人生,不甘心嘬取程朱理学的余唾,他壁立崖岸,不为世迁,在亲身经历中发现新的哲学奥义,并践行于戎马疆场,传道授业,泽被后人。他们找准了自己人生的定位,不仅成就了小我,也将小我升华为大我,成为立于民族前列的巨人。由此可见,找准位置对我们多么重要。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像平坦的大道,顺风的船帆,助我们抵达理想的彼岸。不适合自己的位置则会成为束缚我们的牢笼,禁锢我们的手脚,在我们的眼前遮上一层阴霾,挥之不去。我们青年人应当擦亮眼睛,找准定位,去撷取成功桂冠上最耀眼的那颗明珠。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共三段文字。第一段文字是《大学》开篇的文字,这段话强调了“至善”这一目标的确立对人的修养的意义。第二段文字是对《大学》中这段话的进一步阐释,指明“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想达到怎样的境界,认识自己的本心”对于当代青年的意义。第三段文字指出“认清自己”“发挥天赋”“找到自己人生真谛”的价值。由此可知,这三段文字主要是说要心有所向,认清自己,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准确定位,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并且为之努力。考生可以谈如何认清自己,可以谈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准确定位,也可以谈认清自己、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准确定位的价值和意义,更可以谈确定好适合自己的理想目标,以便更好前行。 题目的情境设置是高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举行“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做有为青年”的主题班会,要求考生写一篇发言稿。行文可以由对《大学》的解读引出论点,结合自身感悟对青年的人生做出规划。比如,青年应先了解自我,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优点缺点,探寻适合自己的职业;根据自身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为自己准确设定理想目标;最后写如何去落实目标,将人生规划落到实处。发言稿的写作,除了基本的格式外,更要注意这一情境下对文章语言风格的要求,要有对话感、交流感。立意:1.找准人生路,做有为青年。2.认识自我,把握未来,做最美青年。3.全面规划,做最好的自己。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山东省日照市国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22 09:30:08
页数:26
价格:¥2
大小:49.8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