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日照市国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一阶段性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物质中,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胰岛素、氨基酸、纤维素B.糖原、呼吸酶、血红蛋白C.葡萄糖、尿素、糖蛋白D.HCO3-、K+、HPO42-【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详解】A、胰岛素和氨基酸是内环境成分,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糖原存在于动物的肝脏、肌肉等细胞内,细胞呼吸需要呼吸酶,细胞呼吸一定在细胞内进行,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三者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正确;C、葡萄糖和尿素属于内环境成分,糖蛋白在细胞膜表面,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D、HCO3-、K+、HPO42-均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故选B。【点睛】2.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答案】A【解析】【分析】1、组织液生成: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2、组织液回流:组织液可从毛细血管静脉端重吸收回到毛细血管。【详解】A、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而组织细胞进 行有氧呼吸会消耗部分氧气,导致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比生成组织液中的低,A错误;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B正确;C、血浆中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均可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C正确;D、组织液中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均可以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D正确。故选A。【点睛】理解血浆、组织液之间的动态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一种食物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它们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之后,也会产生多种不同化学性质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不能随意根据一种代谢产物来认定原来食物的酸碱性。事实上,人体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能够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很多缓冲对,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碱度能够维持相对稳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但人体的PH不会发生显著变化B.缓冲对调节PH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C.多吃“酸性食物”或“碱性食物”可以调节人的“酸碱体质”D.人体内的缓冲对主要包括HCO3-/H2CO3、HPO42-/H2PO4-【答案】C【解析】【分析】食物的酸碱性并非指味觉上的酸碱性,也不是指化学上所指的溶液的酸碱性,而是指食物在体内代谢最终产物的性质来分类。细胞外液中有缓冲对,能将人体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详解】A、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由于缓冲对能调节pH,所以生物体的pH不会发生显著变化,A正确;B、血液中有很多缓冲对,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说明缓冲对调节pH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C、在正常人体内,酸碱度能够维持相对稳定,所以多吃“酸性食物”或“碱性食物”不能调节人的“酸碱体质”,C错误;D、人体内的缓冲对主要包括HCO3-/H2CO3、HPO42-/H2PO4-等,D正确。故选C。4.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图解,其中①④⑥为细胞外液。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A.若某人患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图中的③B.④中的水可能来自①、⑥和消化道C.图中③和⑦所处的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和组织液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④【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淋巴液,②毛细淋巴管,③表示红细胞,④表示血浆,⑤表示毛细血管壁,⑥表示组织液,⑦表示组织细胞。【详解】A、图中③可能为红细胞,某人患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图中的③,A正确;B、根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物质运输的关系,可判断血浆的水可能来自消化道、组织液和淋巴,B正确;C、图中③血细胞和⑦组织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分别是血浆和组织液,C正确;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⑥组织液,D错误。故选D。【点睛】5.人体血浆渗透压可分为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或淋巴液的胶体渗透压B.葡萄糖、胰岛素、抗体和Na+等都参与了血浆渗透压的形成C.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会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上升D.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或前提【答案】C 【解析】【分析】1、人体血浆渗透压可分为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淋巴或组织液,所以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或淋巴的胶体渗透压,A正确;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由无机盐决定,与蛋白质等物质也有关系,故葡萄糖、胰岛素、抗体和Na+等都参与了血浆渗透压的形成,B正确;C、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C错误;D、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内容,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或前提,D正确。故选C。6.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蛋白质含量较低,不含红细胞,但含有少量淋巴细胞。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脑脊液中含有的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相对稳定B.脑脊液可以为脑部细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C.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降低D.细菌性脑膜炎会导致脑脊液中的淋巴细胞数目上升【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以及稳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详解】A、脑脊液是细胞外液,其中含有的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B、脑脊液是脑部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可以为脑部细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B正确;C、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升高,C错误;D、细菌性脑膜炎会导致脑脊液中的淋巴细胞数目上升,D正确。故选C。 【点睛】7.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这些幸存者却因其肌肉释放的大量肌红素、钾离子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浆而出现心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肌肉释放的大量肌红素、钾离子等物质破坏了内环境的稳态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影响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C.以上事实说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D.这些幸存者心肾功能衰竭是血浆渗透压过低导致的【答案】D【解析】【分析】渗透压:(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4)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详解】A、由题意可知,肌红素、钾离子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浆使内环境稳态失衡,破坏了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出现心肾功能衰竭的情况,影响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B正确;C、根据题意可知,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D、肌肉释放的肌红素、钾离子等物质进入血浆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D错误。故选D8.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部位接受刺激,神经纤维膜上K+通道的通透性增大B.b、c处膜两侧的电位属于静息电位C.兴奋在膜内的传导方向为a→c→bD.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突触传递兴奋的速度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示意图。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K+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可见,图中a为兴奋部位,而b和c为非兴奋部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兴奋)在膜外的传导方向相反,而与膜内的传导方向相同。【详解】A、a部位接受刺激,神经纤维膜上Na+通道的通透性增大,导致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A错误;B、b、c处膜两侧的电位均表现为内负外正,都属于静息电位,B正确;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与兴奋在膜内的传导方向相同,据此分析题图可知,兴奋在膜内的传导方向为c←a→b,C错误;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而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进行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因此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比突触传递兴奋的速度快,D错误。故选B。9.下列关于人脑机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下丘脑受损会使节律调节异常B.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C.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言语区的H区受损患听觉性失语症【答案】C【解析】 【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详解】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有关,则下丘脑受损会使节律调节异常,A正确;B、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受到大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因此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B正确;C、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D、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不能听懂话,患听觉性失语症,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要求考生识记人脑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掌握大脑的高级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0.科学家研究发现,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在动作电位的刺激下打开电压依赖型Ca2+通道,Ca2+内流,引起了细胞内钙浓度的升高,促进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向突触间隙的释放。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外钙浓度是细胞内的1万倍左右。下列相关叙述或推理不合理的是()A.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应存在不同的运输Ca2+的膜蛋白B.静息状态时,电压依赖型Ca2+通道应处于关闭状态C.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将会逆转D.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突触前神经元细胞膜上存在电压依赖型Ca2+通道,而内外的钙浓度差异很大,在突触前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必然存在载体蛋白主动运输将Ca2+运出细胞。 【详解】A、Ca2+经Ca2+通道进入神经元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只有主动运输才能维持细胞内外如此大的Ca2+浓度差,可见细胞膜上还有将Ca2+运出细胞的载体蛋白,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在动作电位的刺激下打开电压依赖型Ca2+通道”,由此说明,静息状态下,电压依赖型Ca2+通道应处于关闭状态,B正确;C、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当抑制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将会改变,但不会逆转,C错误;D、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D正确。故选C。11.下列事例中,不能体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控制作用的生命现象是()A.成年人能有意识的控制排尿,但婴幼儿不能B.人脑言语区的S区受损,病人患运动性失语症C.强忍着疼痛,小明指尖被针刺时没有把手缩回去D.观看美妙、难度极高杂技表演时,小华屏住呼吸【答案】B【解析】【分析】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详解】A、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成年人能有意识的排尿,是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但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全,所以不能有意识的控制排尿,因此,能体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控制作用,不符合题意,A错误;B、语言功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人脑言语区的S区受损,病人患运动性失语症,没有涉及相应的低级中枢,不能体现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符合题意,B正确;C、缩手反射低级中枢在脊髓,强忍着疼痛,小明指尖被针刺时没有把手缩回去,说明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不符合题意,C错误;D、呼吸中枢在脑干,观看美妙、难度极高的杂技表演时,小华屏住呼吸是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B。12.如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在b、c两点之间连接有一个电流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a点,电流计的指针可发生2次偏转B.在c点的神经纤维上给一个适宜的刺激,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1次C.②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D.在a点处切断神经纤维,适宜刺激Ⅰ、Ⅱ时,均不发生信号转换【答案】D【解析】【分析】1、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2、分析题图:①是感受器、a是传入神经、②是神经中枢、c是传出神经、③是效应器。【详解】A、刺激a点,该部位钠离子内流,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兴奋先到达b点,后到达c点,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2次偏转,A正确;B、在c点的右侧神经纤维上给一适宜的刺激,兴奋只能到达c点,不能到达b点,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1次,B正确;C、②处是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调控着低级中枢的活动,②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确;D、在a点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Ⅰ会引起神经递质释放,该处会发生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刺激Ⅱ时,该处会产生局部电流,D错误。故选D。【点睛】13.如图为神经元甲、乙形成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a点受到适宜刺激而兴奋,兴奋处膜电位发生变化,这是K+外流引起的B.神经冲动由甲传向乙不需要消耗能量C.刺激b点和c点,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均偏转两次D.甲释放的神经递质需要与乙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引起乙膜电位的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详解】A、若a点受到适宜刺激而兴奋,兴奋处膜电位发生变化,这是Na+内流引起的,A错误;B、神经冲动的传导由甲到乙的过程是利用神经递质的传递,甲释放神经递质是采用胞吐的方式,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因此,电刺激b点,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两次,兴奋的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电刺激c点,指针偏转一次,C错误;D、甲释放的神经递质需要与乙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引起乙膜电位的变化,D正确。故选D。14.如图是人体产生痛觉和吗啡等药物止痛机理的示意图,其中P物质是痛觉神经递质,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与阿片受体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K+外流,对抗疼痛,吗啡是一种阿片类毒品,也是麻醉中常用的镇痛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痛觉产生于大脑皮层B.P物质作用于B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导致Na+内流C.内啡肽与阿片受体结合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导致B神经元不能产生兴奋,从而阻止痛觉产生D.由图可知吗啡和内啡肽的结构类似,据此推测吗啡与阿片受体结合后影响A神经元的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图中P物质和受体结合,导致B神经元兴奋,从而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而内啡肽是一种与阿片受体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K+外流,使静息电位的值增大,从而产生抑制效应。【详解】A、痛觉产生的部位在躯体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正确;B、P物质和B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导致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C、内啡肽与阿片受体结合,促进A神经元K+外流,使静息电位的值增大,产生抑制效应,B神经元不能产生兴奋,从而阻止痛觉产生,C正确;D、从图中看出,吗啡和内啡肽的结构类似,一种阿片类毒品,所以可以推测吗啡与阿片受体结合后影响A神经元的功能,D正确。故选B。 15.如图所示为针刺引起的缩手反射活动中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反射活动的反射弧上兴奋进行双向传导、单向传递B.图中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由膜外大量Na+内流所致C.图中ae段Na+和K+进行跨膜运输均不消耗能量D.从针刺手指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可视为另一个反射活动【答案】B【解析】【分析】1、图示曲线表示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图中a点表示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ac段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cd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此时Na+通道关闭,Na+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de段表示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Na+泵出,K+泵入,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2、在反射活动中,反射弧是完成的,兴奋是单向传导的,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是双向传导的。【详解】A、在反射活动的反射弧上兴奋进行单向传导,A错误;B、图中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由膜外大量Na+内流所致,B正确;C、图中de段Na+和K+进行跨膜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反射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从针刺手指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不属于反射活动,D错误。故选B。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6.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 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不同的人体系统,甲、乙、丙表示三种体液。依据本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可分别表示淋巴、血浆和组织液B.Ⅰ表示循环系统,Ⅲ可表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C.若从Ⅱ获取的蛋白质长期不足,则可能会导致乙的渗透压下降D.机体所有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通过甲、乙、丙等构成的内环境【答案】AC【解析】【分析】分析该图可知乙与丙之间是双向箭头,说明一方是血浆,一方是组织液,又因为丙的箭头指向甲,说明甲是淋巴,而丙是组织液,因此乙就是血浆。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分析该图可知甲、乙、丙可分别表示淋巴、血浆和组织液,A正确;B、分析该图可知Ⅰ是循环系统,Ⅲ与内环境是双向交换,说明可表示呼吸系统,不能表示泌尿系统,B错误;C、乙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有关,若从Ⅱ获取的蛋白质长期不足,则可能会导致乙的渗透压下降,C正确;D、机体大部分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通过甲、乙、丙等构成的内环境,但不是所有,D错误。故选AC。17.组织液也称为细胞间隙液,过量的组织液滞留在细胞间隙可引发组织水肿。水肿的形成与内环境液体交换异常以及全身多个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下列关于组织水肿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蛋白如血清白蛋白等合成减少时,血浆渗透压明显下降可引发组织水肿B.淋巴管发生细胞癌变引起淋巴管占位性堵塞可引发组织水肿C.当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细胞间隙的量增多,且组织液回流至毛 细血管的过程受阻时,可引发组织水肿D.局部炎症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到组织液可引发组织水肿【答案】ABCD【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A、血浆蛋白如血清白蛋白等合成减少时,血浆渗透压明显下降,血浆中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多,可引发组织水肿,A正确;B、淋巴管堵塞,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增加,可引发水肿,B正确;C、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且组织液回流至毛细血管的过程受阻时,可引起组织液和血浆的液体交换失去平衡,组织液增多,引发水肿,C正确;D、局部炎症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到组织液,组织液渗透液升高,相对吸水增多可引发水肿,D正确。故选ABCD。18.图中a、b、c为相应部位的细胞外液,箭头①②③表示相应的内环境中液体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中的成分有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三种细胞外液中,a中蛋白质含量较多,渗透压最高C.健康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转化均是双向的 D.图中箭头②③所代表的过程受阻均会引起组织液增加【答案】AB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①代表由血浆进入组织液,②表示由组织液进入血浆,③表示由组织液进入淋巴。【详解】A、a为血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血浆中无血红蛋白,A错误;B、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但三者渗透压基本相同,B错误;C、健康人体内血浆和淋巴、组织液和淋巴之间是单向箭头,C错误;D、箭③表示由组织液流向淋巴,箭②表示由组织液流向血浆,当该环节受阻时,组织增多,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ABC。19.排尿反射受脊髓和大脑皮层的共同控制,幼儿大脑皮层尚未发育完善,对排尿反射的控制较弱,故小儿排尿次数多,且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如图表示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受大脑相应高级中枢调控B.膀胱壁的感受器受刺激而产生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属于高级反射活动C.兴奋在③处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兴奋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经传出神经传出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形式传递【答案】AD【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2、位于脊髓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3、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便和排尿反射,表明脊髓里的神经中枢也是受大脑控制的。【详解】A、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A正确;B、膀胱壁的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 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活动,B错误;C、兴奋在③处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错误;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形式传递,D正确。故选AD。20.下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C点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图3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1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则兴奋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迟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海水中重复实验,图2中B点值将会变大C.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答案】AB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图2是在图1所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膜内外电位随时间变化图,分析可知B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图3为突触结构的亚显微模式图。【详解】A、分析图1可知,在图1中共有3个完整突触,若图1中环状结构内各突触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兴奋经该结构传递后会具有放大作用,从而使兴奋经该结构传递后持续时间延长,A正确;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或导致动作电位式Na+内流量增多,从而使图2中B点值变大,B正确;C、在图3中,当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由于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不同,因此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D、反射活动要靠反射弧完成,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即该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D错误。故选ABC。【点睛】 三、非选择题:共4题,共55分。21.生理学家将人体的肝脏形容为一个巨大的生化工厂,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都在这里完成。图甲为肝脏组织示意图,图乙表示内环境各成分及其与细胞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肝脏是形成尿素的主要场所,所以相对a端,b端尿素的含量_________,氧气的浓度__________,二氧化碳的浓度__________。(2)从图乙中组织液与血浆的关系来看,导致组织水肿的因素很多,但直接的生理因素是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相对渗透压的变化。当组织由于过敏反应释放组织胺后,会导致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异常增大,在这种状况下,组织液的渗透压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血浆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长期的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血浆的渗透压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组织液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肾小球的通透性加强会导致血浆蛋白进入原尿,而肾小管又不能将其重吸收,在这种状况下,组织液的渗透压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血浆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若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代谢减慢,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减少,组织液中的物质不能及时被细胞利用而积累,在这种状况下,血浆的渗透压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组织液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答案】(1)①.较高②.较低③.较高(2)①.大于②.小于③.大于④.小于【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甲图为肝脏组织示意图,a→b表示血流方向;乙图表示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其中组织液和血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也可以单向转化为组织液;细胞与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也可以相互转化。【小问1详解】肝脏具有解毒功能,能将氨基酸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含氮部分在肝脏细胞中形成尿素,因此尿素产生的部位是肝脏细胞,根据图甲中血流的方向可知,相对a端,b端作为静脉端,其尿素的含量较高,氧气的浓度较低,二氧化碳的浓度也相对较高。【小问2详解】从图乙中组织液与血浆的关系来看,导致组织水肿的因素很多,但直接的生理因素是组织液 和血浆之间的相对渗透压的变化。当组织由于过敏反应释放组织胺后,会导致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异常增大,在这种状况下,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大于血浆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长期的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因而血浆的渗透压下降,而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上升,即血浆渗透压小于组织液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肾小球的通透性加强会导致血浆蛋白进入原尿,而肾小管又不能将其重吸收,在这种状况下,血浆蛋白含量下降,因而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即组织液的渗透压“大于”血浆的渗透压,引起组织水肿。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若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代谢减慢,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减少,组织液中的物质不能及时被细胞利用而积累,在这种状况下,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即血浆的渗透压小于组织液的渗透压,引起血浆中的水分渗出到组织液中,引起组织水肿。22.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能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生理功能。该神经递质与人的情欲、感觉有关,能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研究发现,可卡因(一种毒品)能影响多巴胺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人体内环境中含有乙酰胆碱酯酶,结合图示信息分析,乙酰胆碱和多巴胺在突触位置发挥作用后,两者的去向差异在于________。(2)蛋白酶不能将多巴胺降解,原因是________。(3)图中③指的是________,据图分析该结构的作用是________。(4)据图分析,可卡因被吸食后的直接作用是________。吸食可卡因之所以会上瘾,原因是随着吸食可卡因次数的增多,每次需求的剂量会增多,否则不能获得上次相同的愉悦感。请从信息传递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答出1点即可)。【答案】(1)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将被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酯酶降解,而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经突触前膜的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小体(2)多巴胺的化学本质是儿茶酚胺类,不是蛋白质,而蛋白酶只能降解蛋白质(或酶具有专一性) (3)①.多巴胺的受体②.能与多巴胺特异性结合,从而使钠离子通道打开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4)①.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的回收)②.多巴胺受体的敏感度降低(多巴胺受体结构被破坏、多巴胺受体数量减少等)【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发挥作用后通过多巴胺转运载体运输进入突触前膜。而可卡因(一种毒品)能影响多巴胺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原因是能与多巴胺受体结合,阻碍多巴胺回收。【小问1详解】由于内环境中有乙酰胆碱酯酶,说明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将被突触间隙的该酶降解;突触前膜上有多巴胺转运载体,说明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经突触前膜的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小体。【小问2详解】多巴胺的化学本质为儿茶酚胺类,不是蛋白质,由于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能将蛋白质降解,但不能将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的多巴胺降解。【小问3详解】多巴胺能与突触后膜上的③结合,则③是多巴胺的受体,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该受体能与多巴胺特异性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钠离子通道开放,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小问4详解】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使吸食者产生愉悦感;长期吸食可卡因,可能引起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受损或数量减少(多巴胺受体敏感度降低)。使突触变得不敏感,需吸食更大量的可卡因,才能获得与上次相同的愉悦感。【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生命调节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相关知识,属于图像分析类,解题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结合题干进行分析。23.下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_________(填字母),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______(填字母)。(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图4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5中的__________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图4的指针有何变化?__________(向左/向右/不变)。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__________区段的变化。【答案】①.B②.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③.h④.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⑤.AB⑥.向左⑦.B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是反射弧结构,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图2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e是神经递质、f是受体,其中a、b、c共同构成突触结构。图3中g和i是静息电位,h是动作电位。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 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1)根据图1中神经节可以判断A是感受器,则B是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组成。(2)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所以h表示兴奋部位。(3)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4)①图4测得为静息电位,相当于图5的AB段。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时,该神经纤维Na+内流,膜内外电位分布为外负内正,指针往左偏。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BC区段的变化。【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电位变化情况,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识图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4.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G表示灵敏电流计,a、b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产生局部电流的区域。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静息状态时的电位,A侧为________,B侧为________(填“正”或“负”)。这时膜外________浓度高于膜内,膜内________浓度高于膜外。(2)图中灵敏电流计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要怎样改进才能测到静息电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如上图所示),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4)下图是神经纤维上某点静息时的电位,在图中画出它受刺激以后的电位变化。________ 【答案】(1)①.正②.负③.Na+④.K+(2)把灵敏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3)相反(4)如图【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小问1详解】静息状态时,电位是“外正内负”,神经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而膜内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小问2详解】若要测静息电位,两电极应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小问3详解】若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当b点兴奋时,a点并未兴奋,即b点膜外是负电位,而a点膜外是正电位,根据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可知此时灵敏电位计的指针向右偏转;同理,当a点兴 奋时,b点已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灵敏电位计的指针向左偏转,因此,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小问4详解】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如图:【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电流计的位置及刺激位点正确答题。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2-28 20:25:02 页数:23
价格:¥2 大小:873.3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