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上期高二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2.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据此可知三次议会改革()A.逐步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B.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D.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核心3.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对表中县参议员的身份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身份家庭成分社会出身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绅士商人学生军界工人务农数量7174126915102253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D.与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相同4.针对王安石推行的均输法,苏辙上奏说:“旧日官岁乘米,钱散于民,故农不大伤,无钱荒之弊。今发运司以所象米代供,而责钱于诸路;诸路米无所售,而敏钱以偿发运司,则钱日益荒,而农民最病,此东南之大患也。”由此可知,苏辙认为均输法()A.损害了富商利益遭到强烈反对B.违背了商品经济交换规律C.客观上加剧了东南地区的钱荒D.加重了广大农民赋役负担5.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上述规定(),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有利于国民党加强对政府的控制D.剥夺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利6.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核,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这种制度改革()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7.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8.《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律中呈现出()A.复古主义的特色B.严刑峻法的特色C.程序简化的特色D.以儒入法的特色9.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道格拉斯指出:“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随心所欲或反复无常的人治之间的大部分差异。坚定地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是我们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保证。”这体现了美国法律制度的特征是()A.程序公正原则B.无罪推定原则C.民主权利原则D.资产阶级原则10.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法律。这表明我国()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B.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D.为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1.《百家讲坛》中曾提到的“塞北三朝”,实际上指的是两宋时期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其中与北宋、南宋都对峙过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辽、金B.西夏、金C.辽、西夏D.金、蒙古12.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13.1956年,王砚香到山区的分销店工作,他和同伴们长期坚持用背篓为农民送货,同时把农民的农副产品背下山。以他为原型的电影《红色背篓》公映,“背篓精神”也由此风靡全国。这()A.反映了艺术都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B.倡导了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新风尚C.说明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D.展现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14.有研究者认为:“在民族国家时代,自由贸易只是特例,对贸易的限制、禁止才是常态。也因此,全球化才会极其艰难。而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前,天然地就是全球化的,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该研究者认为()①全球化是古已有之的经济现象②民族国家的产生阻碍了自由贸易③民族国家的产生促进了全球化④东西方的自由贸易是同步产生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5.《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于乡官三老的职责。由此可见,当时()A.基层治理渗透官方意识形态B.社会救济程序完备C.民间教化倡导多元价值观念D.察举制度雏形出现16.建国初期《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一位印度读者写道“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国读者()A.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B.讴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C.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17.“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再次复出成为中国内政外交发生重要转变的基础,也为中美关系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两国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新的一页”指()A.中美两国间开展“乒乓外交”B.中美关系解冻C.美国承诺不再对台出售武器D.中美邦交正常化,18.习近平主席在某国际组织上提出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力求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着力发展务实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等主张。这反映了当代我国()A.打破了美国对我国长期孤立局面B.开始步入国际舞台体现大国担当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积极稳步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19.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看,其突出作用是()A.货币统一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B.使中国的外汇价格得到稳定C.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D.政府加强了对全国金融的控制20.《资治通鉴》载:“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安史之乱),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作两税法。”上述材料表明,两税法()A.定额征税,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减弱B.缓解了吏治腐败,减轻农民负担C.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D.保障农业生产,推动技术进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人们形容这一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1913年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使孙中山等人看到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希望。但是,孙中山良好的政治设想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杀身亡、11月国会被迫停止议事,1914年1月部分留京议员被袁世凯遣回原籍。——摘编自孙岩《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探索的历史考察》材料二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两种重要形式,协商民主的出现可以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协商民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种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协商民主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摘编自李君如《中国人在民主政治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陈云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竞争中可能山现的莱些消极现象和违法行为,陈云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的思想。1985 年,他提出:“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党风”同时陈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另外陈云很重视精神文明的阵地建设,比如关于学校,他认为“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中小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将来能否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同中小学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陈云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思想精髓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摘编自欧阳雪梅{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及时代价值》(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湖南师范大学郑大华教授认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末民初,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的量在增加旧的量在减少;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斗争交织在一起;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第三阶段,“九一八”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其特征为: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的局面。材料二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构建而出现的,它表现出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强化民族意识和情感、维护民族传统和特点、强调民族利益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最具民众动员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摘编自罗富明、罗绍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的不同,说明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并说明原因。,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根据“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可知,秦代的竹简包含了皇帝的政令、中央和地方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和官吏的任免等详实的行政内容,因此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行政制度比较系统,故选B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与地方宗族势力无关,排除A项。秦代的竹简没有反映郡县制的具体推行范围,排除C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主要与行政、财政相关,不能佐证秦代法律制度是否非常严密,排除D项。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三次议会改革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当时工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及农业工人参与政权的需要,C正确;三次议会改革并未实现公民的普选权,A排除;前两次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3、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三三制”政权涉及阶层具有广泛性,具有民主性,故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1924—1927年,故B项错误;根据图表,阶级成分中有地主、富农,故其性质并非工农民主政权,故C项错误;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的主体是工人、农民,并没有地主、富农,故D项错误。4、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苏辙指责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均输法采取折米征钱的做法,导致了市场上的钱荒现象,故选C项;题干中未涉及富商的态度,苏是官员,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像,排除A项;均输法推行的用近易远的原则是符合商品经济交换规律的,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折米征钱的举措加重了农民负担,而非役负担,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国民政府公务员任用,与功勋、国民党派有密切关系,这有利于国民党加强对政府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公务员的任用制度容易造成一党专政、政治腐败,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D项错误。6、答案:C,解析:题干中提到“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并未违背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题干中提到的“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核,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的措施有利于科学管理,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文官制度改革并未体现出对执政党领导能力的削弱,故D项错误。7、答案:D解析:从材料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及“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天下一定大乱”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亟须加强干部廉政建设,以此维护国家的稳定,从而巩固新生政权,故选D项。8、答案:D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其中“依古义”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魏律中并未体现复古主义,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可知并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程序简化的特点,排除C项。9、答案:A解析:材料“坚定地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是我们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保证”体现了美国法律制度的程序公正原则,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10、答案:B解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后,我国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在立法上加强了这方面的建设,目的是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故选B项,并排除A、C两项;材料颁布的法律并不仅仅针对对外开放,排除D项。故选:B。11、答案:D12、答案:D解析:材料显示在新疆地区发现西汉屯田及官署遗址群,结合所学可知,屯田是汉朝加强边疆管理的重要举措,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汉朝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中屯田、官署遗址群等信息可知,西汉时期政府已经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故D项正确。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以王砚香坚持长期用背篓帮助山区农民解决卖货难和购物难为原型的《红色背篓》,倡导了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新风尚,B项正确;A项说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题干不能说明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C项排除;只一部电影不能说明新中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D项排除。14、答案:A解析:“而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前,天然地就是全球化的”表明,全球化是古已有之的经济现象,①正确;“在民族国家时代,自由贸易只是特例,对贸易的限制、禁止才是常态”表明,民族国家的产生阻碍了自由贸易,②正确;③与题意不符,④不符合史实,含③和④的选项排除。故选A项。15、答案:A解析: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居于官方统治地位,由材料可知表彰孝道善行属于乡官三老的职责,这说明官方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基层治理中,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基层治理中对儒家伦理的践行,与社会救济无关,排除B项;“孝道及善行义举”皆属于儒家伦理范畴,无法体现多元价值观念,排除C项;察举制在西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根据“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可得出其赞赏的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与基层民主无关,排除B;材料中没有提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民族政策,而不是统一战线,排除D。17、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提到“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再次复出”“为中美关系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两国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因此,“新的一页”指中美邦交正常化,故选D项。“乒乓外交”、中美关系解冻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排除A、B两项。中美达成协议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是指1982年的“八一七公报”,排除C项。18、答案:D解析:据“上海精神”可知,当代我国积极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不断努力,故D项符合题意。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就已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局面,排除A项。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时新中国就已迈入国际舞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联合国的相关内容,C项排除。19、答案:A解析:国民政府统一发行货币,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便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B项不是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思考的。C项中实现货币现代化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属于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故排除。20、答案:C解析:据材料“及至德兵起(安史之乱),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作两税法”可知,两税法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往赋税混乱的状况,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两税法减弱人身束缚,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两税法的设立缓解了吏治腐败,减轻农民负担,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但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21、(1)答案:新现象:政党政治出现。原因:民国初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小,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缺乏实施政党政治的阶级基础和民众基础;中国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政治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政治文化基础;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缺乏必要的国内政治环境。解析:新现象: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1913年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可知,民国初年出现了很多政党,1913年国民党选举获胜,说明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出现。失败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民国初年的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等方面回答。(2)答案:作用:各界人士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保证了各阶层公民有序参政议政汲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认识: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它也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解析:作用:根据材料二“可以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种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归纳总结。认识: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地位、影响,民主政治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回答。22、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解析:(1)问据材料一中“梁启超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得出维新派要求变法,据材料一中“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得出科举制存在弊端,据材料一中“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结合所学得出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问据材料一中“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思想解放,据材料一中“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得出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据材料二“废八股,改试策论”“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结合所学得出打击了旧学,据材料二“兼及五洲各国政艺”结合所学得出传播了新学,据材料二“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得出改革不彻底。23、答案: (1)主要内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 -起抓;搞好党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重视精神文明阵地建设。(2)时代价值: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支撑。24、答案:(1)不同:前两个阶段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文明,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前两个阶段强调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第三阶段则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第三阶段民族主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因素;国内:封建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激化;近代经济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国际: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2)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欧洲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差异:时间上,中国民族主义兴起晚于西方;内涵上,西方核心是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权,中国有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民族独立的双重含义原因:中国受到西方侵略,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近代化和反侵略双重任务。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一“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并结合所学可知前两个阶段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文明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依据材料一“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民族压迫”“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可知前两个阶段强调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依据材料一“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可知第三阶段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三阶段民族主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第二小问因素,国内方面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阶级矛盾激化、近代经济发展、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回答;国际方面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回答。(2)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二“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及所学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回答。第二小问差异,依据材料一、二从时间和内涵两个方面比较不同。第三小问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国受到西侵略、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变化以及近代化发展和近代民主革命任务回答。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