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生物
>
安徽省芜湖市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芜湖市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4
2
/34
剩余3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高二年级生物试题卷(理科)一、选择题1.人进行体力劳动时,手掌、脚掌上常会磨出水疱。下列关于水疱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水疱的成分中蛋白质含量最高B.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C.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答案】A【解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详解】A、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疱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水,A错误;B、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B正确;C、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即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正确;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内的物质是可以发生进行交换的,说明内环境中的物质是可以不断更新的,D正确。故选A。2.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B.大量消耗葡萄糖,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会相应降低C.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D.大量失水,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和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详解】A、大量乳酸进入血液,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血浆的pH值可以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B、大量消耗葡萄糖,由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可以补充血糖,所以血糖浓度能够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C、大量失钠,由于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因此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C正确;D、大量失水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和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D错误。故选C。【点睛】3.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B.外周神经系统是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C.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D.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A错误;B、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其中脑神经有12对,脊神经有31对,B正确;C、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其中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C错误;D、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D错误。故选B。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答案】B【解析】【分析】大脑皮层有相应的感觉中枢,若传入神经元和神经中枢没受到侵染,则相应的刺激仍会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详解】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受损,则对相应的刺激不能产生相应的运动,但是因为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对刺激还是有感觉的,B正确,故选B。5.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A.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B.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有助于动物对于环境的适应C.非条件反射数量有限、一般是永久的,而条件反射数量几乎无限但可以消退D.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动物因为没有语言和文字所以无法完成条件反射【答案】D【解析】【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详解】A、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A正确;B、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都是机体对外界刺激进行的有规律性的应答反应,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B正确;C、非条件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数量有限、一般是永久的;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数量几乎无限但可以消退,C正确;D、条件反射不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也存在,例如使小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是:每次喂狗以前先摇一次铃,如此重复多次,过一段时间,只要一摇铃,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大量的唾液,这样就建立了“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人类特有的反射是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建立的条件反射,D错误。故选D。 6.将枪乌贼的巨大轴突(神经纤维)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外流B.若减小模拟环境中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C.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的速度加快D.若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动作电位峰值变小【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详解】A、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A正确;B、减小模拟环境中K+浓度,K+外流增加,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大,B错误;C、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刺激引发动作电位速度加快,C正确;D、由于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D正确。故选B。7.海蜗牛在接触几次电击后。能学会利用长时间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没有经过电击刺激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的防御行为。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经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而对照组则没有此现象。以下叙述不符合该实验的是()A.有助于我们对动物记忆的形成机制的研究B.本实验对照组的海蜗牛也需要注射RNA,但来源不同C.实验结果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D.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答案】C【解析】【分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由题干信息分析,该实验为我们研究记忆形成的机制提供了方向,故本实验有助于帮助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A正确; B、根据实验单一变量原则分析可知,实验的对照组需要注射来自没有受过电击刺激海蜗牛的RNA,B正确;C、RNA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故本实验不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C错误;D、由题干信息“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推测可知,本实验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D正确。故选C。8.斯他林等人在发现促胰液素之后,继续进行研究:将狗的小肠黏膜刮下过滤后注射给另一条狗,后者的胰液分泌明显增加的同时血压突然下降。下列推测或叙述合理的是()A.本研究说明促胰液素具有降血压的作用B.胰液分泌增加是体液调节的结果C.本实验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清水D.过滤液中物质的作用多样说明激素不具有专一性【答案】B【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第一条狗的小肠黏膜注射到第二条狗体内,引发第二条狗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原因是小肠黏膜内含有相关物质或激素。【详解】A、小肠黏膜除了能分泌促胰液素,还有多种酶和其他物质,故第二条狗的血压下降不能得出促胰液素具有降血压的作用,A错误;B、促胰液素是人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故第二条狗的胰液分泌明显增加可能是小肠分泌促胰液素的结果,属于体液调节的结果,B正确;C、动物实验的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以保持细胞正常的生活状态,C错误;D、滤液中物质的作用效果多样,可能是多种物质的作用结果,故不能说明激素不具有专一性,D错误。故选B。9.机体内各种激素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参与调节同一生理功能。下列对激素间相互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对血糖稳定起作用,二者为协同关系B.雌激素和雄激素都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二者为协同关系C.胰岛素和肾上腺素都可对血糖稳定起作用,二者作用相抗衡D.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都能调节生长发育,二者作用相抗衡【答案】C 【解析】【分析】1.胰岛分泌的主要物质是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其中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2.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促使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当血液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详解】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水平,而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水平升高,它们之间的作用相反,属于拮抗作用,A错误;B、雌激素和雄激素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属于负反馈调节,但两者不在同一个生物体内发挥作用,B错误;C、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作用相抗衡,C正确;D、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生长发育,二者为协同关系,D错误。故选C。10.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于机体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寒冷环境中,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得以稳定B.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两个独立的调节系统C.剧烈运动时,机体通过大量排汗和大量饮水维持机体水平衡,这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D.人体体液调节的体液因子主要是激素,还有组织胺、某些气体分子及一些代谢产物【答案】D【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即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详解】A、在寒冷的环境中,通过调节使机体产热等于散热,维持体温得以稳定,A错误;B、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受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共同调节、相辅相承的,B错误; C、剧烈运动时,机体大量排汗和大量饮水是神经调节的结果,但是机体水平衡的调节涉及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C错误;D、人体体液调节的体液因子主要是激素,激素调节体液调节的重要内容,人体体液调节的体液因子还包括组织胺、某些气体分子(如二氧化碳)及一些代谢产物也能对机体做出调节,D正确。故选D。11.X和Y是两种激素。X刺激Y的分泌,Y能够抑制分泌X的细胞的分泌活性。如果Y的水平下降,那么接下来立即发生的是()A.X的分泌减少B.X的分泌增多C.Y的分泌停止D.X的分泌停止【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激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X刺激Y的分泌,Y能够抑制分泌X的细胞的分泌活性说明,X和Y之间存在反馈调节。【详解】X和Y是两种激素。X刺激Y的分泌,Y能够抑制分泌X的细胞的分泌活性。X和Y之间存在反馈调节,所以,Y的水平下降,那么接下来立即发生的是X的分泌增多,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脑干的神经中枢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答案】B【解析】【分析】阅读时,眼部视神经末梢作为感受器,接受文字符号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纤维,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中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详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因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时单向传递信息,A正确;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B错误;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的语言中枢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的躯体运动中枢,C正确;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运动性语言中枢和听觉性语言中枢参与,D正确。故选B。13.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的白细胞可以抗击多种细菌,因此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B.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C.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D.B细胞只要接受了相应抗原的直接刺激就会分泌特异性抗体【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详解】A、人体内的白细胞属于吞噬细胞,可以抗击多种细菌,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B、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B正确;C、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D、B细胞只要接受了相应抗原的刺激后就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D错误。故选B。14.忙碌一天之后撸个猫是很多人解乏的方式。但目前研究发现,猫体内存在很多过敏原,其中最主要的是猫唾液中的蛋白质Feld1(简称F蛋白)。下列推理不合理的是()A.有F蛋白过敏史的人若接触猫,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B.猫的舔毛行为会增加入接触过敏原的几率C.若家中有人对猫过敏,则应尽量避免在家中养猫D.人对猫过敏是免疫功能过弱的表现,需要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答案】D【解析】【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有F蛋白过敏史的人体内会有抗F蛋白的抗体,若接触猫,可能会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A正确;B、猫唾液中的蛋白质Feld1属于过敏原,猫的舔毛行为会增加毛发中蛋白质Feld1含量,撸猫时增加入接触过敏原的几率,B正确;C、猫体内存在很多过敏原,若家中有人对猫过敏,则应尽量避免在家中养猫,C正确;D、人对猫过敏是免疫功能过强的表现,D错误。故选D。15.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共同点不包括()A.它们均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它们均具有特异性C.它们均在受刺激后,经历活化、增殖过程D.它们的细胞表面均存在受体,可识别特定抗原【答案】A【解析】【分析】不同类型的T细胞都来源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分化,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来源也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详解】A、它们均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A符合题意;B、它们都能识别特定的抗原,具有特异性,B不符合题意;C、受刺激后,都可以经历活化、增殖过程和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或者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C不符合题意;D、它们的细胞表面都含有受体,可以识别相应的抗原,然后开始增殖分化,D不符合题意。故选A。16.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予光照(如图)。培养段时间后,胚芽鞘生长情况是() A.a不弯曲、b不弯曲、c不弯曲B.a向右弯曲、b不弯曲、C向左弯曲C.a不弯曲、b不弯曲、c向右弯曲D.a向右弯曲、b向左弯曲、c不弯曲【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单侧光→尖端→影响生长素运输→尖端以下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生长不均匀(背光侧快)→向光弯曲。可见:向光性产生的内部因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外部因素是单侧光的照射。【详解】a:虽有单侧光照,但是因为云母片的作用,尖端的生长素不能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直立生长;b:由于有云母片的阻隔,生长素不能从尖端运到伸长区,不生长,不弯曲;c:右侧的生长素不能运至伸长区,但是左侧的生长素能运至伸长区,向右弯曲生长。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7.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以下关于种群密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成正比B.种群密度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D.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详解】A、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有关,出生率高,如果死亡率更高,种群密度可能变小,A错误;B、种群密度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C、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因此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C正确; D、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量,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不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D错误。故选C。1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B.种群的“S”形增长只适用于一些单细胞生物C.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D.种群数量直接受出生率死亡率等数量特征影响,也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详解】A、将一种生物引入到一个新环境中,若不适应新环境,则可能被淘汰,新环境为理想条件时,种群才能“J”形增长,A错误;B、种群的“S”形增长不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对于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生物来说,由于生存的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着生存斗争,种群数量的增长往往呈“S”形增长,B错误;C、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C错误;D、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变化也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调节,D正确。故选D。19.在对某种兔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记兔12只,则调查范围内该种兔的总数量约为( )A.46只B.125只C.88只D.96只【答案】D【解析】 【分析】应用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是:种群个体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即被标记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不变,因此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详解】已知在对某种兔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记兔12只,根据公式,即,计算可得(只),因此该种兔的种群数量大约为96只,D正确。故选D。20.长白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了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大、小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B.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C.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D.大杜鹃、小杜鹃和黑枕黄鹂都生活在同一地点,生态位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环境有关。2、水平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详解】A、红松和红皮云杉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两者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A正确;B、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CD、生态位不仅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不能仅根据生活区域就判断生物的生态位,大杜鹃、小杜鹃和黑枕黄鹂只是生活在同一地点,可能因为占用资源等不同,导致生态位不同,CD错误。故选A。21.貂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寒温带针叶林。成年貂熊体重十多公斤,耳小、尾短、毛长、四肢短,足掌像熊掌、掌面大。它捕食小型动物,也经常吃狼、猞猁吃剩的食物。以下相关推测成立的是()A.狼和貂熊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B.貂熊耳小、尾短、毛长不利于适应环境C.貂熊、猞猁、狼的生态位的差异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貂熊至少是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作用中共同进化和发展的过程,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详解】A、貂熊捕食小型动物,也经常吃狼,说明狼和貂熊之间为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A错误;B、耳小、尾短、毛长利于保温,减少散热,以适应寒冷环境,B错误;C、不同物种占有的生态位一般不同,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D、貂熊捕食小型动物,即可以捕食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因此,貂熊至少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D错误。故选C。22.我国北方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三年后,对该地区蜘蛛类群的研究表明,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分消失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B.部分农田蜘蛛消失说明退耕还林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D.蜘蛛类群的变化说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答案】B【解析】【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详解】A、退耕农田还存在土壤等基本条件,因此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A正确;BC、退耕还林后,该处的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 乔木,演替过程中,个别原有的物种可能消失(部分农田蜘蛛消失),但群落总体朝着物种增多(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B错误,C正确;D、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地区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分消失了,说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D正确。故选B。23.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概念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③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④中可能有微生物D.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的某项功能【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详解】试题分析:由图分析可知①是生态系统的结构,故A错误。②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③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故B正确。④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故C正确。生态系统的功能还包括信息传递,故D正确。2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丁为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光能通过甲输入生态系统B.参与构成食物链的成分有甲和乙C.碳元素在乙与丙之间以CO2形式传递D.丙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是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生产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为双向箭头,因此甲为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丙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乙为消费者。【详解】A、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光能通过甲(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A正确;B、参与构成食物链的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即甲(生产者)和乙(消费者),B正确;C、乙和丙均属于生物,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形式循环,C错误;D、丙为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D正确。故选C。25.流经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能量是()A.该保护区自养生物固定的总能量B.照射到该保护区中的全部太阳能C.该保护区所有生物体内的能量D.该保护区生产者体内的能量【答案】A【解析】【分析】能量是维持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内容:1、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2、能量的输入总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3、散失的能量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的,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详解】流经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能量是生产者(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即A正确,BCD错误。故选A。26.在生态系统中,使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物主要是()A.细菌B.真菌C.动物D.绿色植物【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并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去,所以甲是生产者。生产者会被消费者捕食,营养和能量会流向消费者;同时残枝败叶等会流向分解者。【详解】AB、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分解动植物尸体,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AB错误;C、动物为消费者,其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D、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固定下来,能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的是主要是绿色植物,D正确。故选D。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群落内部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答案】B【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②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3、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详解】A、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不断循环确保了其在物质上的自给自足,但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不断的输出,需要不断的补充矿质元素,如由于氮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A错误;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正确;C、信息传递还可以发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C错误;D、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不一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D错误。故选B。28.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其他常见植物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弃耕年数优势植物其他常见植物0~1马唐1飞蓬豚草2紫菀豚草3须芒草豚草5~10短叶松火炬松50~150栎等硬木树山核桃A.在该演替过程中早期阶段演替较快,后面演替慢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C.群落演替使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D.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该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答案】D【解析】 【分析】1、据表格分析,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属于次生演替,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详解】A、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早期阶段演替较快,后面演替慢,A正确;B、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正确;C、群落演替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正确;D、半干旱地区演替只能形成稀疏的灌木,不能形成乔木,该地区形成山核桃等乔木,说明该地区不属于半干旱地区,D错误。故选D。29.“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植株,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A.生物物种多样性B.生态环境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D.遗传(基因)多样性【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详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的多样性。表明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D正确,故选D。30.生态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B.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原理是一样的,各地均可按照相同模式建设C.在湿地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是为了让该地区进行非自然演替恢复D.矿区废弃地进行公园化建设时,需要考虑植被和土壤之间的协调【答案】D 【解析】【分析】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详解】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的多级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B、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遵循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但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不可按相同的模式建设,B错误;C、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C错误;D、在某矿区废弃地进行公园化建设时,由于矿区废弃地土壤条件贫瘠,要选择适应能力强的植被,即需考虑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协调,D正确。故选D。31.稳态和平衡观是生物科学重要的生命观念。以下有关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内环境中渗透压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B.细胞代谢主要发生在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也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形成和维持D.从细胞到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各个生命系统结构层次都存在稳态【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主要内容是内环境渗透压、温度和pH等的稳定,内环境中渗透压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A正确; B、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即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或某些激素也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形成和维持,C正确;D、在分子水平、器官水平、种群水平乃至生态系统等水平都存在稳态,D正确。故选B。32.《史记·项羽本纪第七》记载“籍(项羽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在项羽扛鼎时,其体内自主神经调节的结果不包括A.瞳孔放大B.胃肠蠕动加快C.支气管扩张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内脏器官(消化道、心血管、膀胱等)及内分泌腺、汗腺的活动和分泌,并参与调节血压.当交感神经功能降低或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时,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当副交感神经功能降低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时,则表现为心率增快、内脏和皮肤血管功能收缩、血压升高。【详解】根据分析,项羽在扛鼎时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耗氧量增加,因此支气管扩张,肾上腺分泌增加,瞳孔放大,但消化系统没有反应。所以ACD正确,B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识记自主神经调节的内容,在结合“扛鼎”行为进行分析。33.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刺激强度过小,无法引起神经纤维上Na+通道打开B.适当提高细胞内K+浓度,测得的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mVC.一定条件下甲刺激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D.t4~t5时间段,细胞K+通道打开,利用ATP将K+运出细胞恢复静息状态【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主要是Na+内流,从而使膜内外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恢复静息电位时,主要是K+外流,从而使膜电位恢复为外正内负。【详解】A、t1时刻的甲刺激可以引起Na+通道打开,产生局部电位,但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其属于一种阈下的低强度刺激,A错误;B、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对K+通透性较大,K+外流产生静息电位,适当提高细胞内K+浓度会增加K+外流,使测得的静息电位数值变小,绝对值变大,B错误;C、由题图可知t1、t2两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由于相隔时间较长无法累加,t2、t3两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由于相隔时间较短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D、t4~t5时间段内是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此时主要是K+外流,K+外流不消耗ATP,D错误。故选C。34.内环境中性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性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有关。为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下列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白鼠的处理 恰当的是()①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②进行手术并切除性腺③不手术④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⑤进行手术不切除性腺⑥不注射A.实验组:②①;对照组:④⑤B.实验组:①③;对照组:⑥③C.实验组:②①,对照组:②④D.实验组:④⑤;对照组:①⑤【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呈现的实验目的“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可知,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排除性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对实验动物是否注射促性腺激素,因变量是检测实验动物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据此和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设置。【详解】依题意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是否注射促性腺激素为自变量,因变量是测定小鼠体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为了排除小鼠体内产生的性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都应切除性腺,只是实验组小鼠要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对照组小鼠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综上分析,实验组处理为②①,对照组处理为②④。故选C。35.研究显示,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能够与辅助性T细胞(Th)进行通讯,以增强幼鼠肺部的过敏性炎症。但老年小鼠的肺部却未见该现象。支配小鼠肺部的交感神经在幼年期主要产生多巴胺,但在成年后又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与Th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其分化为哮喘加重的Th细胞,增强了肺部炎症,在成年肺中产生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无此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些发现可能为解释儿童哮喘病率比成人高的原因提供依据B.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但免疫系统对神经系统不起作用C.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与T细胞上的同一受体结合D.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交感神经可以分泌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故二者均为神经递质,只有多巴胺可以作用于T细胞,增强幼鼠的肺部炎症。【详解】A、题目对小鼠容易患过敏性炎症的原因进行研究,据此推测儿童哮喘患病率比成年人高的原因,A正确;B、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也可以对神经系统起作用,B错误; C、由于受体具有专一性,去甲肾上腺素只能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受体结合,不能与多巴胺的受体结合,C错误;D、神经递质多巴胺可以作用于T细胞,D错误。故选A。36.在植物抗冷胁迫过程中,脱落酸(ABA)起到关键的作用。为探究一定浓度范围内的ABA对不同品系番茄幼苗叶片在抗冷胁迫中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的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注:相对电导率可反映细胞膜受损程度,两者呈正相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脱落酸参与植物细胞氧化分解增加产热,从而提高抗寒能力B.图中ABA浓度对番茄幼苗叶片的抗冷胁迫具有促进作用,710品系较704更敏感C.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ABA的作用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D.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浓度,因变量是相对电导率【答案】B【解析】【分析】本实验是探究ABA对不同品系(710和704)番茄幼苗叶片在抗冷胁迫中的影响,自变量是脱落酸ABA浓度和植物品系的不同,因变量是相对电导率,分析曲线图可知:704品系的番茄幼苗在脱落酸浓度为300(mg/L)时相对电导率低,抗寒能力强,710品系的番茄幼苗在脱落酸浓度为200(mg/L)时相对电导率低,抗寒能力强。【详解】A、脱落酸是植物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参与化学反应,不能参与植物细胞氧化分解增加产热,A错误;B、图中ABA浓度对应电导率(细胞受损程度)都低于0浓度对应的电导率(细胞受损程度),所以对番茄幼苗叶片的抗冷助迫具有促进作用,704品系的番茄幼苗在脱落酸浓度为300(mg/L)时相对电导率最低,710品系的番茄幼苗在脱落酸浓度为200(mg/L)时相对电导率最低,因此710品系较704更敏感,B正确;C、图中ABA浓度对应电导率(细胞受损程度)都低于0浓度对应的电导率(细胞受损程度),所以对番茄幼苗叶片的抗冷助迫具有促进作用,不能得出AB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 D、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浓度和番茄品系,D错误。故选B。37.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的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少,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丁既影响出 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为年龄组成。【详解】A、图1中b为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正确;B、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C、由分析可知,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故两者表示的含义相同,C错误;D、由分析可知,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C。38.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323710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分析,在没有捕食者的情况下,甲的存活率最高,丙的存活率次之,而乙的存活率最低;与没有捕食者的对照组相比,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的数量逐渐减少,而乙的数量逐渐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详解】A、分析表格中数据,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多,甲和丙种蝌蚪数量迅速减少,而乙种蝌蚪数量增 多,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不符合题意;B、当没有捕食者存在时,乙种蝌蚪数量最少,但是捕食者数量增多时,乙种蝌蚪数量增加,说明种间竞争受捕食者影响,B不符合题意;C、在没有捕食者的情况下,甲的存活率最高,丙的存活率次之,而乙的存活率最低,因此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不符合题意;D、因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所以随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和丙数量减少,与乙的竞争减弱,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多,D符合题意。故选D。39.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余下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表为4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实例。类别玉米地荒地湖泊I湖泊II太阳能利用率(初级生产量/入射太阳能)1.6%1.2%0.4%0.1%呼吸消耗率(呼吸消耗/初级生产量)23.4%15.1%22.3%21.0%净初级生产效率(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76.6%84.9%77.7%79.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B.与玉米地相比,荒地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但净初级生产效率高C.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D.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光能利用效率最高的是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量的值最大的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是生产者呼吸消耗量/总初级生产量的值最小的生态系统。【详解】A、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因为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最高,A错误; B、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高于荒地,而玉米地的净初级生产效率却低于荒地,B正确;C、由实验数据可知,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C正确;D、两个湖泊中有很多的水生植物,而这些植物接受的太阳能需要穿过水层,据此可推知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D正确。故选A。40.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据图表信息分析,以下表述错误的是()取样深度/cm农业模式生物组分/类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0~10常规农业151.06有机农业191.23无公害农业171.1010~20常规农业131.00有机农业181.11无公害农业161.07A.捕食性线虫是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其同化能量的去向和土壤中其他生物有差异 B.土壤生物群落存在垂直结构,且有机农业模式和其他模式相比群落稳定性更高C.如果土壤存在镉污染,则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会显著高于其他生物D.长期使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一定会增多【答案】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2.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详解】A、捕食性线虫是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其同化能量的去向缺少了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因而与土壤中其他生物有差异,A正确;B、生物群落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土壤生物群落也不例外,存在垂直结构,由表格数据可知,有机农业模式下土壤中的生物组分最多,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最大,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B正确;C、如果土壤存在镉污染,则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可推测,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会显著高于其他生物,因为其营养级最高,C正确;D、长期使用有机肥后土壤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营养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由于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则植食性线虫的数量不一定会增多,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4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I、II、III、IV、V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甲、乙、丙、丁表示四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由图中___________组成(填图中文字编号)。淋巴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图中的_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2)图中A过程受阻或者是血浆中__________减少等情况都会导致组织水肿。(3)图中的B过程是重吸收,其中水的重吸收量主要受到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调节,Na+重吸收量主要受到_________(填激素名称)调节。【答案】(1)①.甲、乙、丙②.甲、乙(2)血浆蛋白(蛋白质)(3)①.抗利尿激素②.醛固酮【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依次是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肾脏)和皮肤。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依次是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尿液、汗液。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依次是淋巴、血浆和组织液。A表示淋巴转化为血浆,B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小问1详解】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依次为图中乙、丙、甲。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中,淋巴最终汇入到血浆中,因此淋巴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图中的淋巴和血浆,即图中的甲、乙。【小问2详解】图中A过程受阻,即渗出的蛋白质不能正常回收进入血液或者是血浆中血浆蛋白含量减少等情况都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引起组织水肿。【小问3详解】图中的B过程是重吸收,通过该过程原尿中的营养物质全部被吸收,一些水分和无机盐也被重吸收,其中水的重吸收量主要受到抗利尿激素调节,因为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使尿量减少,而Na+重吸收量主要受到醛固酮的调节,该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点睛】熟知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内环境的组织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42.“健康中国,万步有约”是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发起、在全国推广的健走活动,旨在传递健康生活理念,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参赛者佩戴健走计步器记录每日健走步数、强度和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1)健走过程中会出汗,皮肤逐渐微微发红,此时皮下毛细血管处于___________(状态),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2)某人健走过程只饮水未进食,其血糖不断消耗,但仍然维持在3.9mmol/L左右。该过程中补充血 糖的途径有___________,这一过程主要依靠___________(细胞名称)分泌的相关激素调节。(3)长期坚持健走活动可促进人体内淋巴细胞数量增加,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免疫系统通过其免疫防御、_____________(回答两项)的功能,实现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答案】(1)①.舒张增加散热量②.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2)①.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②.胰岛A细胞(3)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小问1详解】健走过程中会出汗,皮肤逐渐微微发红,说明此时皮下毛细血管处于舒张,此时血流量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从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小问2详解】健走过程中,只饮水未进食,人体血糖不断消耗,但仍然维持在3.9mmol/L左右。该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维持在相对正常水平,该激素是由胰岛A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两种相互拮抗的激素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平衡。此外,肾上腺素也能升高血糖。【小问3详解】长期坚持健走活动可促进人体内淋巴细胞数量增加,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免疫系统的功能表现在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个方面,免疫系统在实现机体稳态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点睛】熟知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以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解答本题的必备知识。43.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调节网络调控的。下图表示三种植物激素及2、4-D的相互作用模型,其中①②③表示植物激素。 (1)激素②③的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2)高浓度的①能够促进乙烯的合成,但乙烯合成过多时,又会抑制激素①的合成,这种调节是________调节。(3)农业生产中,农民通过将芫荽(香菜)的种子放在流动的河流或深井中进行浸泡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这种做法与___________(填“赤霉素”或“脱落酸”)的相关性最大。(4)有研究表明,乙烯催熟的作用机制是乙烯进入靶细胞内和细胞中相应受体结合后,调控细胞合成L酶,而L酶是细胞合成香气物质必须的。科研人员对这一研究进行了相关实验。选取若干生长状况一致的香瓜,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可知,外源乙烯对L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在第___________天最显著,理由是______________。【答案】(1)脱落酸、赤霉素(2)负反馈##反馈(3)脱落酸(4)①.7②.外源乙烯组和对照组L酶活性差异最大【解析】【分析】1、分析上图:①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为生长素;②抑制生长,促进休眠,为脱落酸;③抑制休眠,促进生长,为赤霉素。2、分析下图:对照组在第4天L酶活性最高,说明内源乙烯产生量在第4天达到最高;第7天,外源乙烯外理组与对照组的L酶活件差值最大,说明外源乙烯对L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在第7天最显著。【小问1详解】据题图可知,激素①有促进生长和果实发育的作用,故应为生长素;②有抑制生长、促进种子休眠的作用,应为脱落酸;③有促进生长、抑制种子休眠的作用,应为赤霉素,故②③ 的名称依次是脱落酸、赤霉素。【小问2详解】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某种变化结果,反过来作为调节该系统变化的因素,使系统变化出现新结果的过程,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①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①生长的合成素,这是负反馈调节。【小问3详解】农业生产中,农民通过将芫荽(香菜)的种子放在流动的河流或深井中进行浸泡,将降低脱落酸的含量,同时解除其对细胞分裂的抑制,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因此这种做法与脱落酸的相关性最大。【小问4详解】根据题图可知,对照组为内源性乙烯,L酶活性可以定性分析内源乙烯产生的量,第4天,对照组产生的内源性乙烯最多,外源性乙烯对L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在第7天最显著,因为在第7天,外源性乙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L酶活性值相差最大。【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44.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闲置数年后的草莓农田被柳树等木本植物覆盖,成片的草莓不见了。请回答:(1)草莓农田闲置后发生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_。(2)该过程中,草莓被柳树代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3)和草莓田相比,柳林中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4)若气候条件比较干旱,则闲置的草莓农田可能发展至___________阶段。【答案】(1)次生演替(2)柳树与草莓在争夺阳光、空间等资源的种间竞争中处于优势(3)柳林中植物分层现象复杂(4)草本植物或(稀疏的)灌木【解析】【分析】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其中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小问1详解】草莓农田闲置后其土壤条件(或土壤中的植物种子、其他繁殖体)依然保留,因此发生的属于次生演替。【小问2详解】 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的替换发生的原因是柳树林在阳光、空间等资源的竞争中处于优势,草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小问3详解】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和草莓田相比,动物是以植物或者动物为食,柳林中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原因是柳林中植物分层现象复杂。 【小问4详解】由于气候条件比较干旱,可能不利于植被的生长,群落可能向着草本植物或(稀疏的)灌木演替。【点睛】该题主要重点考察了演替的相关知识,演替的方向主要取决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一般环境适宜时,演替的方向一般会向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发展,但当环境不适宜时,反而会向着简单结构演替。45.中国古代诗词中折射出很多有趣的生物学知识:(1)《诗经·小雅·小宛》中有“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贏将螟蛉幼虫衔回窝中,用尾部毒针刺入螟蛉体内,并在其身上产卵。螟蛉成为了蜾贏幼虫的食物。两者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此外群落的种间关系还有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种)。(2)《诗经·国风》中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诗中燕子表达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3)清龚自珍的《亿亥杂诗》中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中的“落红”化作“春泥”护“花”的过程,“落红”是否为“花”提供了能量?____________护为什么?_____________。【答案】(1)①.捕食②.种间竞争、互利共生、寄生、原始合作(或互惠)(2)①.物理信息、行为信息②.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3)①.否②.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变成无机物,释放热能,而植物需要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解析】【分析】1、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的条件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是捕食者,后者是被捕食者。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 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小问1详解】螟蛉成为了蜾贏幼虫的食物,说明二者是捕食关系,群落的种间关系还有种间竞争、互利共生、寄生、原始合作。【小问2详解】“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意思是燕子飞在天上,参差舒展翅膀,体现的是行为信息;“燕燕于飞,上下其音”意思为燕子飞在天上,鸣音呢喃低昂,是声音,体现的是物理信息;该信息传递的作用是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小问3详解】“落红”是指红花落在地上,其中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变成无机物,释放热能,而植物需要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落红不能为“花”提供能量。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季联赛 数学 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季联赛 物理 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芜湖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试题(Word版附答案)
安徽省芜湖市2021-2022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试题(Word版附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芜湖市2021-2022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宣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调研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2-17 08:09:01
页数:34
价格:¥2
大小:451.9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