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宜昌市协作体高一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北京时间2022年3月17日15时0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下图为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遥感三十四号02星()A.发射起飞以后就成为天体B.进入预定轨道后成为自然天体C.在轨运行时与地球构成2级天体系统D.在轨运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2.易对遥感三十四号02星向地面传送信息产生干扰的是()A.太阳辐射B.太阳活动C.月球引力D.地球运动【答案】1.D2.B【解析】【1题详解】卫星发射起飞进入太空,才属于天体,A错误;人造卫星属于人造天体,进入预定轨道后,也不可能成为自然天体,B错误;卫星绕地球公转阶段构成的是1级天体系统,C错误;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利用太阳能提供能量,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D正确。故选D。【2题详解】太阳活动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中断,故易对遥感三十四号02星向地面传送信息产生干扰是太阳活动,B正确;太阳辐射、月球引力、地球运动与信号传播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 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人类观察和研究太阳已经有400多年,发现太阳有一个约11年的太阳黑子周期,现在我们正处于这个周期的中部,而这个周期的走向正在接近太阳最大值,到那时太阳将发生最大的太阳活动,地球可能遭受超级太阳风暴的袭击,不少地方将出现绚丽多彩的极光等,这一时间预计将从2025年开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①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增加②海水潮汐现象更加明显③无线电通信出现中断④地震发生的频率增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下列国家最有可能看见极光的是()A.老挝B.加拿大C.巴西D.澳大利亚【答案】3.C4.B【解析】【3题详解】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说明太阳活动强烈,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气候,故会导致极端天气的增加,太阳散发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可能出现中断,①③正确。潮汐现象主要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地震的发生主要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与太阳活动无关,②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4题详解】极光发生在极地和高纬度地区,四个国家中,加拿大纬度最高,故最可能看见极光的国家是加拿大,B正确;老挝、巴西、澳大利亚都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区,看见极光可能性小,ACD错误。故选B。【点睛】太阳黑子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最主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气候(降水)、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磁场(有“磁暴”现象)和在高纬度的夜空有极光出现有影响。下图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生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是()A.①-④-⑤-③B.②-④-①-③C.④-①-③-⑤D.⑤-②-③-④6.下列关于图示生物生存时期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①-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B.②-发生了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C.③-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D.⑤-喜马拉雅山脉在此时期形成【答案】5.C6.D【解析】【5题详解】晚古生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部分鱼类进化成两栖类,晚期,一些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爬行动物;中生代时期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出现并繁盛,中生代中后期,小型哺乳动物出现;新生代时期,哺乳动物快速发展,被子植物在此时期达到繁盛。故选项中排序正确的是④①③⑤。A、B、D错误,C正确。故选C。【6题详解】①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A错误;②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新生代,并未发生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B错误;③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现代海陆分布的格局在新生代基本形成,C错误;⑤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脉在此时期形成,D正确。故选D。【点睛】新生代的板块运动:联合古陆在新生代最终解体,各大陆板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这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如喜马拉雅山脉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下面左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地壳等厚度线(单位:千米)分布图,右图为2022年7月17日日本樱岛火山喷发景观图,此次樱岛火山喷发的烟柱将近3000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四地莫霍界面的埋深由浅至深依次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①③④D.③④②①8.喷发出的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下地幔-上地幔-地壳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C.地核-地幔-岩石圈D.软流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答案】7.C8.B【解析】【7题详解】地壳底部与地幔的分界线为莫霍界面,地壳等厚度线数值越大,地壳厚度越大,莫霍界面埋深越大。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区,地壳厚度由小到大的排序为②、①、③、④。故四地莫霍界面的埋深由浅至深依次是②、①、③、④。故选C。【8题详解】火山灰,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物质,当火山喷发时,火山灰首先会进入大气圈;随后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水圈和生物圈;最后在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下,迁移至岩石圈。故选B。【点睛】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的部分)和地壳组成岩石圈。下图为某日某地正午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该地最可能位于() A.泰国B.冰岛C.朝鲜D.汤加10.该日最可能处于()A.1月份B.4月份C.7月份D.11月份11.形成丙层和丁层气温随海拔变化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A.大气成分B.海拔高度C.纬度位置D.太阳辐射【答案】9.C10.C11.A【解析】【9题详解】结合图片可知,对流层高度应为12km左右,因此应分布在中纬度地区,且正午气温较高,可知该地最可能位于朝鲜,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结合上题可知,该地位于朝鲜,该日正午近地面气温为20°以上,气候特征为高温,因此应为夏季,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丁层为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平流层由于存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辐射而增温,因此气温随着海拔上升而上升,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对流层平均厚度是12km,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是自对流层顶部到50km,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层大气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下面图1为我国某地海陆间热力环流模式简图,图2为该地此时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下列关于图示说法正确的是()A.高空气流由①流向②B.该地区此时处于白天C.近地面气流由③流向④D.④处以下沉气流主 13.此时a地的风向是()A.西北风B.东南风C.东北风D.西南风【答案】12.C13.A【解析】【12题详解】读图2可知,西侧陆地垂直气压差异大,东侧海洋垂直气压差异小,则图1中陆地近地面(③)为高气压,高空(①)为低气压,海洋近海面(④)为低气压,高空(②)为高气压,因此高空气流由②流向①,近地面气流由由③流向④,A错误、C正确;此时陆地近地面为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表明陆地此时比海洋气温低,应是夜晚,B错误;此时近海面(④)为低气压,盛行上升气流,D错误。故选C。【13题详解】根据前题分析可知,a地处于高气压③与低气压④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西指向东,材料信息表明,图1所示地区位于我国某地,即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指向右,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a地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向右偏转一个锐角,形成西北风,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点睛】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或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上升气流使得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下沉气流使得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空气的水平运动(气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沙漠绿洲景观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图中与该景观图地区热力环流原理一致的是()A.B.C.D.15.形成湖泊和陆地间风的直接原因是下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答案】14.A15.B【解析】【14题详解】沙漠绿洲地区存在热力环流,白天沙漠气温高形成低压,绿洲气温低,形成高压,近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夜晚相反。图中与该景观图地区热力环流原理一致的是A选项,白天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气温低,形成高压,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相反,故A正确;B图为城市风,不分白天和夜晚,近地面风都由郊区吹向市区,B图画法错误;C图为白天的山谷风,应吹谷风,画法错误;D图为夜晚的海陆风,近地面风应从陆地吹向海洋,画法错误。故选A。【1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形成湖泊和陆地间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箭头乙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符合要求,B正确;甲为摩擦力,丙为地转偏向力,丁为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合力,ACD错误。故选B。【点睛】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不均→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水平方向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①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②山谷风:在山谷和盆地,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③城市热岛环流: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业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格尔木市地处青海省中西部、青藏高原腹地。因其独特的环境特征,格尔木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迅速。坐落于格尔木市的柴达木云数据中心暨青藏高原数据灾备中心,是我国首个藏区应用级容灾备份中心。该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大,电力多来自清洁能源发电。下图为青海省年积温(年积温是指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1)据图描述青海省年积温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2)分析柴达木盆地年积温状况形成的原因。(3)指出格尔木市大数据中心除太阳能外所使用的主要清洁能源,并说明判断依据。【答案】(1)年积温:分布不均匀;盆地地区年积温较高,高原地区年积温较低。年降水量:降水量较少;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2)柴达木盆地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光照强烈;柴达木盆地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等。(3)主要清洁能源:风能。依据:当地海拔高,多大风天气,风能资源丰富;风能为可再生能源,丰富且廉价等。【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格尔木市大数据产业"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特征的描述,和工业区位及其变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柴达木盆地内部积温范围在1000--1500,热量条件较差,但与柴达木盆地周围地区相比较,柴达木盆地内部积温较大,热量较丰富,南部的青藏高原地区年积温数值较小,总体分布不均。根据图中等降水线,柴达木盆地内部降水小于50毫米,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分资源匮乏,青海省年降水量数值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因此,青海省年降水量大致自东 南向西北递减。【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青海省北部柴达木盆地年积温较高。根据所学知识,影响积温的主要因素是大气温度、降雨量、云层厚度等。根据柴达木年降水量分布可知,柴达木盆地内部降水小于50毫米,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晴天多,纬度较高,日照充足。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少。【小问3详解】(3)根据材料“大数据中心耗能巨大,其运营最大的支出项目为服务器用电和冷却用电。”可知,大数据中心耗电量大,而柴达木地区建设大数据中心必须要满足以上条件,故柴达木地区建设大数据中心的优势条件有大数据中心耗能高,而柴达木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除此之外,格尔木市还有充足的风能,该地高原平坦开阔,海拔较高,对风的阻挡小,风能较大,空气稀薄,风力强劲、风速高。风能资源作为可再生绿色能源,价格低廉。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云南澄江化石群距今约5.3亿年,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之一”。澄江动物化石群是当今世界上所发现最古老、保存最好的一个多门类动物化石群,从海绵动物到脊椎动物等都有其代表。下图为澄江化石群中的纳罗虫化石图片。(1)图示纳罗虫生存的地质年代是____代,其生存的环境为____(填陆地或海洋)。(2)简述纳罗虫生存的地质年代地球上生物的演化情况。(3)关于澄江化石群地层与化石说法正确的有____(多选)。①不含化石的地层形成时间最晚②化石中的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进化③不同时代的地层一定含有相同化石 ④越新的地层含有的生物越复杂⑤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答案】(1)①.古生②.海洋(2)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植物;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大发展,一些鱼类逐渐进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晚期爬行动物出现,陆地上蕨类植被繁盛。(3)②④⑤【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云南澄江化石群为背景,涉及化石地质年代判断、古生代生物演化过程、化石与生物演化的关系等相关内容。考查对知识的调用能力为主。【小问1详解】纳罗虫生活在距今5.3亿年前早古生代海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提供新的佐证。也为世界科学界研究生命起源、无脊椎动物的演化及人类的起源演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小问2详解】早古生代,海洋面积广阔,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如三叶虫、鹦鹉螺等,随着陆地面积扩大,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植物,如珊瑚、海绵和苔藓虫;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大发展,鱼类相当繁盛,陆地面积扩大,一些鱼类逐渐进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晚期爬行动物出现,陆地上蕨类植被繁盛。二叠纪末期距今2.5亿年前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5%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小问3详解】不含化石的地层形成时间不一定最晚,可能较早前的地层由于生物少,难以形成化石,①错误;化石中的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进化,②正确;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相同化石,③错误;越新的地层含有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级,④正确;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⑤正确,②④⑤正确。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指气温低于0℃),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下面图1为我国某市连续几日的天气预报图,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该市清晨最有可能出现霜的日期是______,说出判断理由______。(2)霜形成主要与图2中______(填序号)环节减弱有关,霜的出现会导致农作物冻害,说出预防霜冻灾害的合理措施______。(3)结合图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过程。【答案】(1)①.10月29日②.29日为晴天,大气逆辐射弱,夜间气温低,且低于0℃,故29日的温度最可能满足霜的形成。(2)①.③②.燃烧禾草等,形成烟雾保温;用作物秸秆或尼龙布等覆盖,即可防止冷空气袭击,又可减弱地面热量的散失;在霜冻发生的前一天进行灌溉,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等。(3)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使得大气温度上升;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补偿地面的热量增加,使得地表气温上升,温室效应增强。【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天气预报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经度、地方时计算、太阳直射点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霜冻产生的气温条件是水汽充足,地物温度达到0摄氏度以下。10月26日、27日最低温都在7、8度左右,10月28日最低气温为-1摄氏度,但是天气状况为阴天,大气逆辐射较强;10月29日,最低温为-4摄氏度,且天气状况为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热量损失较多,故最有可能产生霜。【小问2详解】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主要是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图中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为大气的削弱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 为地面长波辐射。所以霜的形成主要与图2中③环节减弱有关。灌溉能提高土壤的热容量使地温降温幅度减小,且灌溉能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结冰能够放热,在霜冻发生的前一天进行灌溉;焚烧秸秆,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增加了大气逆辐射,燃烧禾草等,形成烟雾保温;用草帘,尼龙布等覆盖既可以防止外围冷空气的袭击,又可以减弱地面热量散失,起到保温作用。以上都可以预防霜冻灾害。【小问3详解】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大气增温幅度大,大气辐射增加,图2中③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补偿地面的热量增加,使得地表气温上升,温室效应增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02-12 10:36:04 页数:13
价格:¥2 大小:2.25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