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页。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这种会审制度A.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B.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C.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D.实质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租界的会审制度,该制度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领事裁判权有关,是一种畸形的审判制度,标志了中国司法主权的进一步沦丧,因此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故B选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司法主权的进一步沦丧,说明了中国司法受到了严重的践踏,并不是走向近代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畸形的审判制度,与列强在中国取得的领事裁判权有关,实质是对中国司法的践踏,并不能体现传播自由平等思想,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领事裁判权,体现了列强对中国司法的严重践踏,导致了中国司法主权的逐步丧失,并不属于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故D选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联系所学近代西方国家获得的领事裁判权分析解答。2.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意义在于A.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C.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结合所学知识,姚莹的《康輶纪行》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加强沿海及边疆的防务。他认为,英、法、美等国远离中国数万里,多年来研究中国,对中国的地理人事很熟悉,而我国对他们却没人了解,这是中国失败的原因。有感于此,姚莹在书中记载了不少有关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历史地理知识。因此该书的意义在于拉开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历史帷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该书并未引起清政府对边防问题的足够重视;B选项错误,依据史实可知,该书并未推动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D选项错误,依据史实可知,该书未使清政府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是①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③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④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潮,为资产阶级的改革和爱国救亡运动奠定了经济基础;1895年初,康有为等人的公车上书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倡导爱国救亡的维新变法运动由此开始,②④说法符合题意,D项正确;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爱国救亡运动日益高涨的外部原因,说法①不符合题目要求,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在时间和内容上与本题无关,说法③不符合题意,与①③组合的ABC三项错误。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 场运动A.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B结束了封建帝制C.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可以定位这场运动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给清王朝的统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故选D。太平天国没有推翻清王朝,排除A;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排除B;国民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C。5.如果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那么其主要依据应该是A.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B.展开了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的斗争C.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D.它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抗斗争,目标是推翻清朝的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太平天国运动掀起了推翻清王朝目标,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因此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B正确;A是《资政新篇》意义;C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D不符合近代民主革命性质。6.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共同之处不包括A.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B.证明“弱国无外交”C.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D.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中国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涉及割地赔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故A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清政府软弱无能的体现,反映出“弱国无外交”,故B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所以C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C;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基于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体现了列强的炮舰外交,故D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识记,要注意细节记忆,如《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的问题,《南京条约》中赔款内容是西班牙银元不是白银。7.1900年,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挟持下的“矫诏、乱命”,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史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局面的出现客观上(  )A.不利于清政府对全国的统治B.使南方经济发展未受影响C.北洋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D.导致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列强宣战后,东南各省督抚违抗命令,与西方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因此东南互保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清朝中央集权的削弱,由此得出这一局面客观上不利于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A项正确;东南互保局面客观上使南方经济免受战火的破坏,不能说使南方经济发展完全不受影响,排除B项;为北洋军阀割据埋下隐患的是袁世凯编练北洋新军,排除C项;东南互保局面虽然表明地方势力的崛起,但毕竟没有达到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地步,排除D项。故选A项。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界内归使团管理,并得自由防守。华人不准居住界内。”下列选项中同样属于该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A.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C.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D.中国拆毁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口之炮台,并许各国酌定数处留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界内归使团管理”“华人不准居住界内”等信息结合史实可知是《辛 丑条约》内容,与此有关的是D选项;A选项是利益均沾原则,在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虎门条约》规定,与材料无关,不选A选项;B选项是日本《马关条约》内容有关,与材料无关,不选B选项;C选项是英国《南京条约》及附件有关,与材料无关,不选C选项。【点睛】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不平等条约内容的理解。基于高考“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要求,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侧重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考查。9.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这说明维新变法A.开创了中国科学与民主的先河B.使中国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D.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说明了维新变法极大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觉醒和思想解放,答案选D,AC两项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B项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10.革命派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把革命的洪流汇集在一起,共对敌人,改变了过去那种“家家敲自由钟,人人扬自由旗”的分散局面。最初形成这一情形的地点是A.武昌B.东京C.南京D.檀香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项正确;武昌首义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排除A项;中国民国在南京成立,排除C项;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第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排除D项。故选B项。11.近代有学者主张东方文化应该在保持自信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学习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而非盲目否定自我、全盘西化。这种认知出现的社会背景是A.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B.清政府查禁《孔子改制考》C.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 D.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中国知识界反思东、西方文明,要求文化自信,反对全盘西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更理性,是因为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对东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的偏差,D项正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不是全盘西化,A项错误;《孔子改制考》是借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主张,不是盲目否定自我,B项错误;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所以中国激进知识分子提倡民主和科学,发动了新文化运动,C项与题意不符。12.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主张取法西方的兵器、声光化电之技,而后维新派又力主学习西方宪政之术,但都以失败告终。百日维新后,中国激进主义的政治变革发端。1912年,他们制定并通过了《临时约法》。该学者意在强调《临时约法》A.是维新派和革命派共同制定的宪法B.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结果C.确保了共和体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D.在政治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百日维新后,中国激进主义的政治变革发端”可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承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改良运动而来,由此可以判断,学者强调的是《临时约法》是社会转型的结果,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临时约法》在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名存实亡,因此并未保证共和制的成功实践,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13.民国元年中华书局成立,其出版理念是“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这一理念旨在A.促进社会大众觉醒B.加快东西文化的交融C.宣传实业救国思想D.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来看,这种理念反映出对民众爱国心的启蒙和引导民众了解世界大势,有利于促进社会大众觉醒。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D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CD项。 14.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5月25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一战为日本侵华提供了有利机会②“民四”指的是民国四年③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④袁世凯换取了日本的支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力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5月25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同时袁世凯换取了日本的支持,①②④正确;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③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故选B项。15.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B.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C.决定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D.明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党的奋斗目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D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排除A项;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排除B项;1924年开始的国民大革命,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图所示是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据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整理而成)。这一现象 A奠定了国民党改组基础B.表明国民党已成农民党C.是国共合作推动的结果D.说明土地革命成果显著【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至1927年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合作,推行“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人进入国民党,C项正确;此时国民党已经改组完成,排除A项;国民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成为农民党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土地革命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7.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正确认识了中国的国情B.主张实现社会主义革命C.希望实现民族独立目标D.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和“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可以看出,中共一大时提出的目标主要是从阶级角度出发的,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色彩,主张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没有体现出反帝的思想,说明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没有与民族独立有关的内容;D选项错误,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才找到。 18.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即刻准备响应乡村农民的暴动,而推翻反革命的政权。”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共A.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B.坚持“城市中心论”C.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D.决定发动南昌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说明当时中共仍然是坚持走城市中心暴动的道路,B正确;A是中共一大内容;C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D是1927年8月1日,八七会议是8月7日。19.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民政府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28年)、“实业建设程序案”(1931年)、“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3年)、“中国经济建设方案”(1937年)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A.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B.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抵御了日本对华的经济侵略D.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向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国民政府的一系列经济建设的计划和议案,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加强,故A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错误;1928年日本尚未大规模对华进行经济侵略,故C错误;国民政府时期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趋向完善,故D错误。故选A。20.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特点,处理这一同国耻事件时的方式(部分学科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科目  内容  社会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远因近果、抗救方案国语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算术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音乐国耻歌.义勇军歌等A.学校教育重视民族精神和责任的培育B.各阶层对国民政府不抵抗的强烈不满C.国耻教育一直是近化国民教育的主题D.社会各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原因近果、抗救方案”、“国耻歌、义勇军歌等”等可知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故A正确;材料只反映的是教育界的基本情况,不能得出社会各阶层的主张,故排除B;C项“一直”说法明显不合史实;D项材料不能体现,材料没有涉及统一战线的相关信息。21.下表是1931年9月18日后中国军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部分历史事件,这表明抗日武装部分历史事件东北军爱国官兵江桥抗战(1931.10)双城堡阻击战(1932.1)热河抗战(1933.2)东北抗日义勇军消灭日军古贺骑兵团战斗(1932.1)进攻沈阳东塔机场战斗(1932.8)攻克安达县城(1932.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第一军独立师攻占柳河县三源浦(1933.11)第二军独立师联合义勇军攻打安图县城(1934.8) 第三军联合义勇军攻克方正县城(1935.3)关内地区的抗日活动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1932.1)察哈尔抗战(1933.5)绥远抗战(1936.8)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B.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C.东北抗战是全民族抗日先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1931年9月18日后中国军民反对日本侵略的历史事件表明东北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日先锋,C项正确;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排除A项;东北地区最先开始抗日,不能说明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排除B项;1936年西安事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22.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A.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C.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D.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反映了中国军队的抗战在长沙大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关注和罗斯福的赞誉,说明长沙大捷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故选A;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长沙大捷的国际影响,未体现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故排除C;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中国的抗战并未出现转折,故排除D。23. 齐涛在《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中说:“历史的车轮将经过这个统一战线,把中国革命带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上去。”“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作用”。材料表明当时的中国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C.工农红军接受国民政府改编D.全国性抗战局面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统一战线”、“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发生决定作用”这些描述可知,当时的中国势必已经正式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国共合作宣言》已经发表,全国性抗战局面已经形成,只有这种程度的统一战线态势才能真正对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发生决定性作用,故D正确。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当时国共两党之间尚存在许多矛盾与问题,全国也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抗战局面,不能发生如材料所述的影响,A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与材料没有直接关联,排除。24.1947年2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经济紧急措施方案》,规定“凡国营生产事业,除属于重工业范围及确有显著特殊情形必须政府经营者外,应即以发行股票方式公开出卖或售与民营”,由此掀起以抛售国有企业为特征的私有化改革运动。这一措施A.在美国胁迫下强化了市场经济B.遏制了共产主义经济思潮C.便利了官僚资本侵占社会资产D有利于政府筹措内战资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以抛售国有企业为特征的私有化改革运动”,国民政府抛售国有企业,便利了官僚资本侵占国有资产,一些有特权的官僚谋求私利,化公为私,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胁迫”,排除A;国民党以抛售国有企业为特征的私有化改革运动与遏制了共产主义经济思潮无关,排除B;国民党的改革目的应该是促进经济发展,D不是国民党进行私有化改革运动的主要目的,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7年”“以抛售国有企业为特征的私有化改革运动” ,联系所学近代官僚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特点分析解答。25.1947年国民党据《中华民国宪法》完成了政府的改组,在国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占17人、青年党、民社党及社会贤达占11,《大公报》对此的民意调查显示:100人中的50%为其打分为零分,平均分不到24分,其中⅔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根本就不该参加这个政府。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A.抗战胜利后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B.中国人民为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C.民主联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D.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大公报》对此的民意调查显示:100人中的50%为其打分为零分,平均分不到24分,其中⅔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根本就不该参加这个政府”可知,民众对国民党政权认可度不高,说明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两种命运的斗争”,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民众对国民党政权认可度不高,B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民众对国民党政权认可度不高,C不符合题意,排除。26.该电报(如下)发于哪场战争中(  )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军委佳亥(9日21—23时)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和渡江战役这两次战役的地点并不涉及到徐州,这与材料所讲到的战役地点徐州不符,故可排除AD;华东局成立于1945年,而徐州会战发生于1938年,故排除B;淮海战役的主要战场是在徐州等地,据此可选C。27.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A.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B.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C.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D.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内容可知都与中共有关,都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关,所以恰当主题应该是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故选C;图片中没有涉及国共关系,排除A;中共成立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没有涉及旧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在井冈山会师以后,排除D。故选C。28.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C.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D.中国外交政策实现明显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正确;“一边倒”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CD是影响,不是目的,排除。29.如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在西藏得以成功实行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和西方议会制度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D“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A.AB.BC.CD.D【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A项正确;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先是在内蒙古成功实践的,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度并不完全相同,排除C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首先是在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排除D项。故选A项。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C【解析】【详解】A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点睛: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56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31.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纠正“左”的错误B.坚持“八大”路线C.“大跃进”的推动D.贯彻“八 字”方针【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纠正“左”的错误,即八字方针、周恩来和邓小平的调整,故A正确。“八大”路线已经被违背,故B错误。“大跃进”的属于左倾错误,故C错误。“八字”方针不是共同原因,故D错误。32.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谈到两岸关系时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里的政治基础是A.“九二共识”的坚持B.海协会、海基会的沟通C.两岸“三通”的扩大D.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答案】A【解析】【详解】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认识,即“九二共识”。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A正确;海协会、海基会的沟通是“九二共识”达成的前奏,B错误;两岸“三通”的扩大不符合材料中的政治基础的主题,C错误;九二共识不属于政党之间的合作,D错误。33.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和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征,D正确;ABC不属于二者的根本共 同点,排除。故选D。34.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主要表现为A.利用市场手段恢复国民经济B.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C.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征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其中“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指的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35.为了落实习近平主席推进“互联网+法治建设”精神,新华网特开设互联网违法举报通道和典型案例“曝光台”,方便网友提交发现的违法线索,并及时将违法的单位和个人网上曝光。这一做法()①有效地拓宽了公民监督渠道 ②有效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③能够确保杜绝不良信息传播 ④有利于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新华网特开设互联网违法举报通道和典型案例‘曝光台’,方便网友提交发现的违法线索,并及时将违法的单位和个人网上曝光”可知,互联网拓宽了公民监督渠道,有利于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①④正确,A项正确;公民具有将违法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的权力,并非互联网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排除②,排除BC项;③中“杜绝”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30分)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答案】(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解析】【分析】【详解】第(1)问解答时注意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乡下”,“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皇帝和皇太后‘驾崩’……通知”等。“乡下”意指农村,联系史实可知,戊戌变法对当时的农村影响较小,从而得出:戊戌变法未得到广大群众支持等信息,由此组织答案,可得出主要是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第(2)问应注意材料二中最后一段文字“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意指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存在激进的、操之过急的心态,对变法结果及当时的情形估计不足。由此结合所学知识,理解“皇帝的主向”以及分析维新派扼杀了“进步”的原因为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3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八十年代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发展上的重要年代……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上的讲话请回答:(1)材料一中“走自己的道路”是走什么道路?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这条“自己的道路”过程中有哪些开创性的贡献?(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建党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1)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贡献: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创立邓小平理论。(2)建党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内容:中共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析】【详解】(1)道路:结合所学可知,“走自己的道路”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贡献:结合所学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创立邓小平理论等方面总结回答。(2)建党思想:根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得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回答“三个代表”的内容即可。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8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韦建新《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材料二】 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对日本侵略者的胜利。在这场持续十四年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的代价,迎来了近代以来对外族入侵势力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告别 了孙中山先生曾喟叹的“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状态,重新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民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可以说,抗战的胜利,也是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起点。但抗战胜利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放眼世界,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使其无法“北进”攻打苏联或“南进”攻打太平洋群岛,在同盟国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场战争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和对中国国际地位的不同影响。【答案】根本原因:民族团结程度不同。不同影响:甲午战争的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国际地位进一步沉沦。抗日战争的影响: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抗击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参与创建联合国,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析】【详解】根本原因:根据“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可知,甲午战争是由于清政府腐朽无能,中华民族没有团结一心抵抗侵略,最终失败;根据“重新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民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分析得出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华民族建立起坚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因此中华民族的团结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两场战争一败一胜的结局。甲午战争的影响:根据“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国际地位进一步沉沦。抗日战争的影响:根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结合所学可知,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抗击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抗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01 16:17:05 页数:20
价格:¥3 大小:307.4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