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传世文献记载殷商贵族酗酒成风,甲骨卜辞中也常见“酒”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十之七八也是酒器,大盂鼎铭文甚至记载了殷商酗酒亡国的事情。这一定程度反映了,商代A.盛行占卜和鬼神崇拜B.青铜制造技术发达C.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D.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答案】C2.有学者在评价西周世官制时指出,“世袭权利仅仅作为一个人进入政府服务的资格,而不是担任其父、祖之前相同职位的绝对权利”;“要得到一个期望许久的职位并能够持续在周王任命的这个职位上工作……需要的是个人的付出和大量努力。”该学者意在说明这一制度()A.固化了社会结构B.体现出官吏选拔注重品行C.维护了君主集权D.有助于保持朝廷政治稳定【答案】D3.《墨经》中涉及力的定义、物体的重心、力的平衡及有关杠杆、桔槔等器械的描述与说明。学者杨向奎称墨家实际上“已看到了空间是运动的异质共存形式,时间是运动的异质转变形式”,这种“时空本质的理论,解决了运动学上的重大问题”。这反映出墨家学说()A.蕴含一定的理性精神B.重视探求自然和技术总结C.汇集了诸子百家之长D.代表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答案】A4.据如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人物时间主要内容商鞅秦孝公时期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李悝魏文侯时期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吴起楚悼王时期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 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中心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答案】D5.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博律》中规定,百姓要如实填报户籍,不得隐瞒家内奴隶,不得未老报名,已名不报,不得以壮年报病废,已成丁报幼小等;秦简《编年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全国百姓向官府申报自己的年龄和实有土地数。这些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C.郡县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确立D.注重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答案】D6.据《史记·礼书》记载,秦朝礼制“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汉高祖时“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这说明()A.道德礼制具有延续性B.儒学政治化具有必然性C.汉朝承袭秦朝文化传统D.历代君主皆推崇德治【答案】A7.《汉书·循吏传》载:宣帝时,王成为胶东相,“今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馀口,治有异等之效。其赐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黄霸为颍川郡守时,“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汉代对地方治理的重视()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C.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D.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答案】D8.郎官是汉代官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如表的相关记述可以推知,郎官制度记述出处(甘延寿)少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由是迁为郎。《汉书》(戴凭)年十六,郡举明经,征试博士,拜郎中。《后汉书》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明帝不许,而赐钱千万,谓群臣日:“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矣。《太平御览》 A.侧重于选拔军事人才B.发端于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之际C.将选官与育才相结合D.专为贵族官宦子弟入仕而设置【答案】C9.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10.魏晋风度指在魏晋玄学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人生观: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追求隐逸;在交往中喜好清谈;喜好服食药、酒;在服饰上追求洒脱。影响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发展B.社会政治环境C.儒学地位动摇D.士人群体扩大【答案】B11.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文书监督检查的官员)的相关。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出处记述《唐会要》卷五八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唐律疏议》卷九“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等,罪止杖八十。”《唐六典》卷一“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 A.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B.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C.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D.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答案】A12.唐初中央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但中唐以后,在藩镇管辖的地区,以草市为中心的地方性市场星罗棋布,藩镇势力与商人结合,富商大贾“挟资行天下,所至州镇为右客,富人因以自高。”材料可用于探讨当时()A.地方行政体制变化的表现B.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C.朝廷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D.市坊制度瓦解的影响【答案】C13.宋代,形式多样的市民会社组织大量涌现。工商业者有“行会”,知识分子有“诗社”“文会”,文艺演出人员也有如绯绿社(杂剧)、清音社(清乐)、遏云社(唱赚)、雄辩社(小说)、绘革社(影戏)等团体组织。宋代会社的涌现()A.深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C.反映出城市经济的繁荣D.瓦解了社会等级秩序【答案】C14.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D.印刷业的发展促进了程朱理学的宣传【答案】B15.据学者研究,直到唐朝,穷民一直被称作“贱民”或“奴婢”,是一种“私”现象。可是到了宋代,基本上全部作为佃户良民登记。这表明A.宋朝彻底废除了奴婢制度B.自耕农家庭得到政府保护C.经济繁荣促进人口增长D.赋税减轻,隐匿人口现象消除【答案】B 16.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答案】C17.《大明会典》记载:“国初定制,臣民具疏上于朝廷者为奏本,东宫者为启本,皆细字。”洪武七年,“命翰林儒臣择唐宋名儒表笺可为法者。翰林诸臣以柳宗元《代柳公绰谢泰表》及韩愈《贺雨表》进,上命中书省臣录二表颁为天下式。”明初这一规定()A.有助于加强皇权B.意在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C.提升了儒学地位D.导致政府官僚机制的僵化【答案】A18.李贽极为推崇管仲之类的人才,声称管仲“能委曲以求其必用,时不必明良,道不论泰否,与世沉浮”。同时,他也赞誉当朝的刘晋川,指出:“天下无不可为之时,以翁当其任,自然大为士民倚重,世道恃赖”,更期盼其能“出任京中大员”。这表明李贽()A.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B.拥有传统儒家的社会理想C.为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D.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答案】B19.康熙帝曾下谕地方官要在沿海各地增设炮台,并指出:“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这反映出清王朝A.已经将边防的重点转向海疆B.预见到中国海患问题的严重性C.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对外政策D.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性【答案】B20.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处议复,乾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体现出清朝前期A.西北地区商业获得较大发展B.边疆地区力图通过发展商品经济扩大地方势力C新疆开始归属中央行政管理 D.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稳定边疆【答案】D21.《南京条约》申明:“美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C.传播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D.冲击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答案】D22.太平天国军队每到一处均进行焚田契、毁粮册等活动,贫困的农民们也自发地起来夺地抗租,许多大地主的地产被农民瓜分。受其影响,江南地主豪绅纷纷逃亡或低价出售土地。据此可推知,太平天国运动A.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B.使自耕农的数量增加C.促进社会经济的工业化D.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答案】B23.据统计,英国输华货物总值1840年为524198英镑,1844年增为2305617英镑,此后就明显下降;时起时落,徘徊在100万英镑与200万英镑之间,一直到1850年也未能恢复到1844年的水平。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英国输华商品价格高B.洋务企业与外商争利C.“实业救国”热潮兴起D.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答案】D24.洋务民用企业欲从社会上吸纳资本,采取了对投资者必须支付官利(固定利息)的做法。民办公司兴起后,“官利必付”也是普遍的做法,连张謇也认为:“中国且亦赖依此习惯耳,否则资本家一齐猬缩矣,中国宁有实业可言?”可见,官利制度()A.推动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B.深受中国传统经济观念的影响C.对民族工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答案】C 二、非选择题(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至清中叶,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超越过往朝代,堪称中国古代史上的“盛世”之一。在这400多年中,中国出现了多种新现象,在经济作物的区域化生产之下,吴江盛泽镇、震泽镇以丝织业闻名全国;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随后成为流行的主要货币;大帆船贸易开启了中国与墨西哥、亚洲与美洲间的贸易之路,中国正不自觉地参与到早期全球化进程中。——摘编自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材料二传统中国的结构就像一个庞大的“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一块面包称为官僚阶级,下面一块面包称为农民,一个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主要的治理手段是以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代替法律的支撑。“间架性结构”之下,“几百万小自耕农,一经产生而固定化”,他们无法大规模地调整生产。明清时期,中国始终没有迈入近代社会主要是因为明清时中国没有同英国一样实现“数目字管理”,即“经济组织上的分工合作”“法律体系上的权利义务分割”“道德观念上的私人财产不可侵犯”。——摘编自黄仁字《万历十五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盛世局面呈现的典型经济特征,并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盛世之下的社会危机表现,并说明其原因。【答案】(1)特征;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成区域化生产;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洲际贸易发达。背景:政治稳定;农耕文明发展程度高;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2)表现:官僚阶层管理僵化;小农经济的顽固落后;民主法治观念淡薄。原因:缺少社会分工的推动;缺乏上层建筑的保障;儒家传统观念的制约。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朝代经济政治文化唐曲辕犁普遍推广。茶广泛种植。均田田制逐渐瓦解。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以进士和明经为主。出现现“贞观之治”佛教进入全盛时代,刊印《金刚经》。诗歌步入鼎盛时期。 港口城市贸易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有所发展“开元盛世”。出现谏官。书法“颜筋柳骨”。宋从越南引进“占城稻”。“田制不立”,土地买卖频繁宋坊市界限打破,出现纸币交子。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广泛设立。中央设三司使,地方设知州和通判。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体系形成,实行“糊名出法”现谏院。理学兴起。词、曲、话本逐渐兴起,出现南戏。苏黄米蔡四大家,主张“有意无法”。“三大发明”完成。明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番薯引入中国,棉花广泛种植。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苏州的丝织业、佛山的治铁业出现。大规模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明太祖禁止海外私人贸易。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八股取士。形成完备的科、道监察体系,出现厂卫制度。学成熟;出现“异端”思想家李贽。世情小说盛行。出现总结性科技巨著《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西方传教士来华。——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上表为中国唐、宋、明三朝若干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答案】论题:宋代经济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阐述:一方面,坊市界限的彻底打破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带动了城市生活的丰富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代表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市民文化也随之兴起,词、曲、话本均为市民文化的典型表现。另一方面,宋代大兴科举,重用文官,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提升,从而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儒学思想复兴;艺术家们更多关注意境的表达,而非法度,这就是苏轼强调的“ 有意无法”。综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文化的繁荣,而科举制的推行及文官政治的特色推动了理学的兴起和文艺的发展。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孝文帝在太和年间多次召集群臣,议定律例,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他削繁复之律令,除严酷之立法,或从简从宽,或"恕死从流",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意义。他强调执法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摘编自简修炜、张耕华《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述论》材料二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高倡"营国之本,礼教为先"。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明礼仪、定制度、移风易俗运动,为"开导兆人,致之礼教"服务。北魏儒学大行。朝中论政议刑,不拘胡汉文武、官秩高下,人人尊崇引经据典。孝文帝强调治国"礼教为先",又主张"法为治要",先礼教是扬起仁政无敌于天下大旗,宣文德以惠天下;重法治是以公平之刑辅教化,刑斧在握,求臻"辟以止辟"。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既表明当权者对专制集权已经巩固之自信,也反映了对封建正统法文化的体认和吸收达到了新的水平。——摘编自邓奕琦《论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点∶重视立法,重视执法;礼法结合,法律儒家化;废除残刑醋法。(2)影响∶法制改革客观上有助于封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统一在政治法律、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隔阂;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他创立的某些制度,也被后世法律吸收,影响千年。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元成宗即位后不久,即发出崇奉孔子的诏书,新建文宣王庙于大都,并徙国子学于其中,同时增加了国子学的学生。至元三十一年(1294),成宗下诏减免当年包银、俸钞,以及内郡地税和江淮以南州县一半夏税。后来又多次下诏减免赋税,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元贞元年(1295)七月,下诏告诫全体官吏,有再犯贪赃之罪者,罪加二等,从重处理。不久,又将对贪赃罪的处理改为罪加三等。成宗下诏罢征安南,释放了扣押的安南使节,着 手缓和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放弃了忽必烈动辄征战、继续扩张的政策。对待贵族官僚则采取恩成并施的方针,下诏禁止诸王擅自干预地方政事。《元史》对元成宗的评价是:“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大德之治,几于至元。”——摘编自邵远平《元史类编》等(1)根据材料,概括元成宗的为政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成宗的为政措施。【答案】(1)措施:推崇儒学,发展教育;减免赋税;整顿吏治;缓和与周边国家关系;实行文治,给予地方一定自主权。(2)简评:元成宗基于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调整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调动了地方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元代“大德之治”局面的出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01 16:21:12 页数:10
价格:¥3 大小:35.4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