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研究表明、中国”一词早在西周金文中便出现,源于西周初年对其本国统治区的称谓。春秋战国时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泰汉统一后文化意义及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明代“中国”逐渐成为大一统时期全国的统称。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出现。以上有关“中国”的评述,合理的是()A.它遵循了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B.它是对“中国”一闻历史演绎最完整的考证C.历史事实叮能有不同历史叙述子以记录D.历史现象是政治、经济等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中国”含义不同,由地理概念到文化概念再到国家概念,这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发展,经济的发展有关,即历史现象是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D项正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叙述了西周、秦汉、明代,“最完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历史事实具有客观性,排除C项。故选D项。2.分封制使人口从中心地带向周边地区迁移的同时,也把文化扩散到周边地区,天下共主、 天下同源观念加强。这就使得不管天下怎么分裂,人们都认为分裂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到统一上。这体现了A.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B.文化认同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C.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分裂动荡D.礼乐制度推动中国走向大一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天下共主、天下同源观念加强”“人们都认为分裂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到统一上”体现的是文化认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B正确;材料与人口迁移无关,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对于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错误;材料与礼乐制度无关,D排除。故选B。3.据载,商朝君主太甲因不清明,被臣下伊尹放逐于桐宫;周厉王因暴虐无道,引发国人暴动,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朝政,时人对此却不以为怪。这反映了当时()A.蕴含后世儒家君民共治思想B.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C.宗法血缘关系逐渐走向瓦解D.廷议方式有助于减少中央决策的失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商朝君主太甲因不清明,被臣下伊尹放逐于桐宫“周厉王因暴虐无道,引发国人暴动,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朝政”,可知当时原始民主制的遗存使“国人”和臣下对君主特权存在制约作用,B项正确;商朝时期我国已经进入了奴隶制阶级统治社会,商王与臣子之间存在森严的等级关系,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逐渐解体,但是宗法血缘观念依然存在,排除C项;秦朝时期我国开始采用廷议制度进行决策,排除D项。故选B项。4.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其中大名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照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请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A."礼崩乐坏"B.大宗取代小宗C.中央集权加强D.诸侯混战【答案】A【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到战国时期,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已经所剩无几,说明原有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这是礼崩乐坏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内容是礼崩乐坏,不是大宗取代小宗和诸侯混战,排除BD项;当时还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故选A项。5.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有()A.从禅让到世袭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札治到法治D.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可知,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属于地方分权的制度,而秦朝开始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则属于中央集权制,D项正确;禅让指的是夏朝建立之前的现象,世袭是夏朝开始出现的现象,所以禅让到世袭不属于周秦之变,排除A项;西周时期实行的是血缘世袭的贵族政治,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排除B项;西周时期实行的治国策略可以说是礼乐治国,秦朝虽然采用法家思想治国,但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治国,而是君主专制下的人治,排除C项。故选D项。6.秦朝的九卿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宫延瞥卫的郎中令,宫门屯卫的卫尉,掌御用车马的太仆,掌刑法的延尉和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生活供应的少府等。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A.分工明确B.垂直管理C.家国同治D.分层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秦朝设置的九卿中,既有管理国家事务的官员,也有管理皇帝个人事务和宗族事务的官员,这说明国家事务和皇帝个人事务都掺杂在一起,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说明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家国同构,不能体现分工明确、垂直管理和分层管理,排除ABD项。故选C项。7.下列有关岳麓秦简的理解说法合理的是()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简称“岳麓秦简”。其法律文献抄录于秦王政时期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岳麓秦简有《质日》、《占梦书》、《为吏治官及黔首》和《数》书及律令类文献,即法律文献,法律文献约占到2/3。武汉大学测试中心做过老化程度和竹质降解度检测,专家评估是珍贵的秦简。岳麓秦简中首次出现的一些律名,与云梦睡虎地秦简律典中的律名相当,内容相关,首次呈现的律令令文,在里耶秦简中得到印证。A.远离政治核心区,史料价值有限B.大多为抄录,主观删减色彩浓厚C.为一手史料,可多角度研究秦朝D.可弥补原有秦令研究材料的不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岳麓秦简作为考古史料,价值较高,可以弥补原有秦令研究材料的不足,开启秦令研究的新局面,D项正确;作为一手史料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及习俗等情况,史料价值很高,排除A、C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判断是否进行了主观删减,排除B项。故选D项。8.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卜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A.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的独尊地位B.反映了田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C.标志着中央官僚政治制度的成熟D.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卜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可知,隋朝门下省从分管皇家事务演变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国家治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B项正确;门下省职能的变化反映出家国分离,专门处理国家政务,与皇家的独尊地位无关,排除A项;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而非中央官僚政治制度的成熟,排除C项;材料仅说明门下省一个部门职能的变化,无法说明隋朝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9.宋明,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开设的经筵逐渐制度化。程颖在经筵讲书时常以师道自居,多所规谏,使得皇帝畏惧,他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君德成就责经筵。”据此可知()A.官僚集团内部矛盾激化B.士大大有效制约皇权C.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D.宋代皇帝的地位降低【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君德成就责经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筵逐渐制度化,程颗在经筵讲书时时常规谏皇帝,并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充分说明宋朝的文官政治比较发达,C项正确;材料强调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不涉及官僚集团的内部矛盾,排除A项;士大夫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效”说法错误,排除B项;古代皇权整体呈上升趋势,宋代皇权并不弱,皇帝地位并不低,排除D项。故选C项。10.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沙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早、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T人市、政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A.标志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说明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D.是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效途径【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可知密折制的设立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项正确;唐代三省六部制标志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清朝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效途径依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1.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称中,汉朝“刺史”之“刺”,本为临时派出刺探信息,后来“刺史”演变为州牧;清朝“巡抚"原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演变为省级常设军政机关。这表明()A.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B.巡行监察是古代地方官员主要职责C.政府注重强化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D.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是政府重要手段【答案】C 【解析】【详解】古代有些地方官员的名称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是由于最初是临时派造,但是后来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而变成了常设或者固定的名称,由临时到常设,恰恰说明政府对中央集权和地方治理的重视,C项正确;中国古代地方的管理制度是相对固定的,题干提到的是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的改变,而且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所以不能说具有较大随意性,排除A项;巡行监察是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责,而不是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排除B项;题干所述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而不是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12.据记载,商朝出现了我国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秦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唐朝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有序,突出官办性质,元朝将宋朝时创设的急递铺作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邮驿制度的发展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结果B.受到了孔孟儒学的推动C.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秦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唐朝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突出官办性质,元朝将宋时创设的急递铺作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可知古代邮驿制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邮驿制度的发展与孔孟儒学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邮驿制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体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3.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说:“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立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这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该设想()A.得以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实践B.传统文化与宪政思想并行不悖C.体现孙中山制度创新的努力D.导致国民政府宪政的最终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据“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说:“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立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这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可知,孙中山借鉴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思想,提出了五权分立, 反映出他的创新精神,C项正确;“五权分立”的思想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逐步实践而不是南京临时政府,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与宪政思想并行不悖,排除B项;“革命程序”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之一,其中宪政是最后一步,1948年后开始实施,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标志着此时国民党宪政的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14.起义门为今武昌古城幸存的唯一一座城门,清朝时称为“中门”,武昌起义后改为现名。1913年,段祺瑞任湖北都督时直接改回原名,翌年接任的段芝贵更是拆毁城楼。这反映出民国初年()A.武昌成为南北势力争夺重点B.民主共和之路任重道远C.北洋军阀干政问题日益突出D.革命遗址保护意识缺乏【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洋系的“两段”之所以改名意在借改名之机否定国民党、否定武昌起义,进而强化专制统治,这反映出民初民主共和转型任重道远,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北洋军阀干涉政治的问题,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B项。15.1938年边区政府向各分区和县区乡政府发出调令.改边区议会为边区参议会。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等。边区政府不同时期的措施()A.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B.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最终形成C.深人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D.体现了中共对民主政体的尝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改边区议会为边区参议会”、“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可知,反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边区政府的民主政治建设,反映了中共对民主政体的尝试,D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国共处于合作时期,1946年4月,国共内战还没有爆发,材料中边区政府的举措与壮大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无关,排除A项;1937年9月联合抗日局面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形成于新中国建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6.“五四宪法”的制定不仅借鉴了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经验,而且也充分吸收了西方国家宪法中的先进思想,与此同时,"五四宪法”充分总结和考虑了中国革命和建设 的经验,并且结合当时过渡时期的特殊国情,吸收外国经验,以世界性的眼光确立了中国式的风格。据此可知,“五四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B.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宪先河C.彰显了制宪主体的广泛性特征D.坚持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充分吸收了西方国家宪法中的先进思想”体现的是国际化,材料“充分总结和考虑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体现的是民族性,因此整个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化和国际化的统一,D项正确;原则性、灵活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宪法的意义,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宪法制定的主体,排除C项。故选D项。17.1980年前后,广西宜山县等地的村民自发召开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制定了村规民约,负责全村的公共事务。村民委员会被写进1982年宪法。1998年,我国正式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代替了10年前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这表明()A.政府主持基层民主选举工作B.依法治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C.改革开放导致民主制度完善D.村民自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村民委员会被写进1982年宪法”,可以看出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对村民自治进行了保证和规定,将村民自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村民自发召开会议,未涉及政府层面,排除A项;依法治国是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而“共识”表述不准,排除B项;改革开放会促进民主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导致”一般带来的是消极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8.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国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日标的国家,这个成就足以载人人类社会发展史册。这一成果表明了()A.脱贫攻坚开始于新中国成立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C.脱贫攻坚工作的阶段性发展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能迅速发展,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项正确;根据材料“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努力……”可知,脱贫攻坚开始于改革开放后,排除A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并结合所学可知,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19.起源于公元前776年的泛希腊运动赛会持续千年之久,鼎盛时期大约有140个城邦加入,吸引了包括运动员在内的约4万人。赛会期间,陈列古代英雄事迹与雕刻供人参观,来自各城邦的政治家、哲学家及艺术家均举行讲演或展览会,商人们则借此谈买卖、定契约。这反映出泛希腊运动赛会()A.推动了希腊文化的民族认同B.增强了城邦的独立自治意识C.协调了各城邦之间政治关系D.培育了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泛希腊运动赛会持续时间长、参与城邦和人员众多,赛会期间举办各种经济和文化活动,使赛会成为古希腊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场所,推动了希腊文化的民族认同,A项正确;根据材料“泛希腊运动赛会持续千年之久,鼎盛时期大约有140个城邦加入,吸引了包括运动员在内的约4万人。”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希腊的整体性,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各城邦之间政治关系,排除C项;根据材料“赛会期间,陈列古代英雄事迹与雕刻供人参观,来自各城邦的政治家、哲学家及艺术家均举行讲演或展览会,”可知材料主要要说明的是民族文化的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20.罗马帝国晚期,皇帝兴建了大量凯旋门,它既是有壁柱支撑的拱形通道和储藏战利品的阁楼,也是纪念皇帝和帝国功臣的建筑物。同时还修建了许多以国家功臣命名的公共浴场,比如规模最大的戴克里先浴场,可同时容纳三千人。这些建筑的兴建()A.深受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B.利于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C.适应罗马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反映出民主政治得到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兴建纪念皇帝和功臣等建筑,意在增强民众的民族凝聚力,培 养民众的国家意识,B项正确;这些建筑没有体现出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没有反映出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排除A项;这些建筑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帝国时期增强民众国家意识的做法,“民主政治”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21.中世纪“君主保护市民们不受频繁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市民们则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作为报答。”上述现象()A.有助于欧洲社会转型B.说明市民成为封建统治的基础C.是君主立宪制的体现D.体现封君封臣制下的契约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君主保护市民们不受频繁的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市民们则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作为报答”可知,当时君权与市民阶级之间形成了政治经济联盟,这有利于打击地方贵族、加强中央集权,也为商品经济和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有助于欧洲社会的转型,A项正确;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是庄园经济和各级封建主,不是市民,排除B项;中古欧洲的封建等级主要体现在封君封臣制度,而君主立宪往往与近代史有关联,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君主与市民阶级之间的契约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22.14世纪时,英国贵族们觉得税收的征收是为了解决国家的共同需要,而不是为了因土个人的需要,税收的使用应该得到所有纳税人的临督,如果国上不能很好地使用,纳税人组成的议会就可以不批准,而国王为了获得钱财,和贵族妥协,于是议会批准赋税的权力越米越确定下来了。这说明当时的英国()A.进入等级君主制时期B.议会政治来源于历史的传统C.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D.议会政治以宪法为根本遵循【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如果国上不能很好地使用,纳税人组成的议会就可以不批准,而国王为了获得钱财,和贵族妥协”可知,英国的国王在征税上有与贵族妥协的传统,由此可知英国的议会政治来源于历史的传统,B项正确;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英国的议会政治与宪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3.某学者罗列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你觉得他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1911年《阿斯奎斯法案》1948年《人民代表法案》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确立“一人一票”制度A.议会权力的民主性和至上性B.民主政治的相对性和渐进性C.政治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D.法制建设的超前性和完备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材料中的“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确立‘一人一票’制度”等信息可以得知,每一次重要事件后英国的民主范围在不断扩大,民主选举的规则和制度也日益完善,英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具有相对性和渐进性,B项正确;表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议会权力的民主性,但是并未将议会权力与其他机构进行对比,没法得出其至上性的特征,排除A项;上述事件能够给人的感觉是民主政治发展是渐进的过程,中间没有倒退或者曲折反复的事件发生,没法体现艰难和曲折,排除C项;议会通过的法案体现了议会民主范围和选举规则逐步完备,但是因为未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进行比较,没法得出法制建设具有超前性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4.近代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近代英国、美国、法国等国的政治制度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英国政府由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并提名各部大臣B.美国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任期四年,连任不超过两届C.德国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对议会负责不对皇帝负贵D.法国总统权力极大,经众议院同意可以解散参议院【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是责任内阁制,政府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提名各部大臣,A项正确;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排除B项;德国首相对皇帝 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排除C项;法国总统可经参议员同意解散众议院,排除D项。故选A项。25.商鞅提出,“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故圣王之治,慎法、察务。”据此可知,商鞅主张()A.立法和治理要合乎时宜B.强调有法可依C.直接用法律来治理国家D.重视赏罚并重【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商鞅强调立法要体察民情,治理要合乎时宜,即慎法、察务,可见商鞅主张立法和治理要合乎时宜,A项正确;有法可依解决的是立法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立法要体察民情,不是直接用法律治理国家,排除C项;商鞅主张轻罪重罚,排除D项。故选A项。26.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往往莫衷一是。比如对王安石的评价,世人褒贬不一,同时代的哲学家杨时认为:“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而严复认为:“千古相臣,知财计为国之大命,而有意于理财养民者,荆公一人而已”。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综合多人意见构建而成B.严复的评价比杨时的评价更为客观理性公正C.历史评价应以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为出发点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考虑所处时代的局限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不同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同,材料列举了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这告诉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考虑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尽量多角度、全面、客观,D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并不是非要综合多人意见,排除A项;严复对于王安石的评价是基于自身的时代特点的,并不一定更理性公正,排除B项;历史评价应参考伦理和政治需要,但不能以此为出发点,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7.黄仁宇在谈到北魏政权时说:“这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北魏政权提供的“再统一的契机” 主要是指()A.结束了分裂状态B.通过改革促进民族大交融C.改变了国贫现象D.加速了国家制度的封建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的汉化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打下了基础,B项正确;北魏并未统一中国,中国仍处于分裂时期,排除A项;材料信息指向国家统一方向,与经济发展层面的国贫现象改变无关,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不是国家制度的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B项。28.某校高一史学社同学展开项目化学习,有一组同学搜集了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三位人物的资料,他们的学习主题最有可能是A.“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B.改革家都内蕴舍身赴死的浩然正气C.中国近代改革与民众的思想启蒙D.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是指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张居正改革,是在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因此,他们的学习主题最有可能是“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A项正确;三位历史人物的改革反映了“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改革家都内蕴舍身赴死的浩然正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三位历史人物的改革不属于近代改革,排除C项;三位历史人物的改革反映了“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29.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时指出:新学家们带米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在陈旭麓看米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B.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可知,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改革,C项正确;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没有挽救民族危机,排除A项;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也没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项错误。故选C项。30.1902年清政府推行司法改革,改大理寺为大理院。1906年12月4日,《大理院中判编制法》颁布,其中规定,“自大理院以下,及本院直辖各审判厅、局,关于司法裁判,全不受行政衙门的干涉,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这表明()A.维新派变法主张受到了政府重视B.晚清积极推行变革政体的“新政”C.清政府推动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D.改革实现了地方司法审判权的独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大理院以下,及本院直辖各审判厅、局,关于司法裁判,全不受行政衙门的干涉,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对司法权进行了改革,强调司法权独立于行政权,这种改革属于民主分权,带有近代化性质,推动中国法律近代化,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变法没有得到政府的实质性支持,支持维新变法的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新政”是清政府在当时国情下的无奈之举而非积极推行,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地方司法审判权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31.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矿业法》,规定:“铁矿、石油矿、铜矿及适合炼冶金焦之烟煤矿,应归国营,由国家自行开采,如无自行开采之必要时,得出租探采,但承租人以中华民国人为限。”这一法规()A.受当时苏联经济模式影响B.带有一定国家干预色彩C.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D.是战时经济体制的表现【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铁矿、石油矿、铜矿及适合炼冶金焦之烟煤矿,应归国营,由国家自行开采,如无自行开采之必要时,得出租探采,但承租人以中华民国人为限”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了对矿业的掌控,即使允许部分矿业出租探采,承租人必须是中华民国人,这带有一定的干预色彩,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时间为1930年,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正在形成中,工业方面高度国有化,私人不能承租经营,排除A项;将矿业开采权收归国营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空间,排除C项;战时经济体制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以国防建设为核心的总方针指导下制定和推行的经济政策,材料中《矿业法》出台的时间为1930年,不属于抗战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32.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近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夼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回望建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属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策的是()A.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米B.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日标C.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载入党章D.进一步部署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17年,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C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排除A项;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排除B项;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排除D项。故选C项。3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察举的权力,在各地方官员手中。当一个人做到有权察举时,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将来在政治上得意,有机会必然也会察举他的后人。这就造成了后来所谓的士族门第。据此可知()A.士族制与察举制有一定渊源B.九品中正制造就士族制度 C.察举制瓦解了中央集权体制D.士族门阀制约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察举制对士族门第的形成有一定推动作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九品中正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察举制瓦解了中央集权体制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得出士族门阀制约了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34.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A.确保了南北方录取比例一致B.制约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C.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D.顺应了文化中心南移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并根据所学: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南方文化的进步,可知北宋南北分卷制度出于平衡南北方的考虑,D项正确;“录取比例的一致”与“维持(南北方)取士人数之均衡”相悖,排除A项;实行分卷制体现了客观公平的特点,排除B项;“提升了”不合逻辑,北宋南北分卷制度对文化水平高的南方士子不利,排除C项。故选D项。35.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A.表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B.是吏治澄清的表现C.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D.体现了人治的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被引见给皇帝……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可知清代官员的考核最终取决于皇帝个人的决策,会经常出现被改动的现象,体现了人治色彩,D项正确;官员考核只是皇帝强化对百官控制的一般手段,历代封建王朝都存在,难以体现“空前强化”的程度,排除A项;“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说明清代官员 的考核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会受到封建皇权的干扰,不利于吏治公平的发展,排除B项;“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说明清代官员的考核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不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36.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笔记,其中事件与意义对应正确的是()选项事件意义A1901年,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标志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B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标志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C1933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法》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D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标志着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A.AB.BC.CD.D【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B项正确;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排除A项;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C项;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也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排除D项。故选B项。37.美国联邦政府公职人员有的由考试录用提拔,有的由总统等行政长官提名任命;其中,各部部长、驻外大使等高级职位的任命须经参议院批准通过,但他们往往随总统的卸任而离任。由此可见,美国文官制度A.难以摆脱政党分肥模式B.在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博弈中发展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D.充分体现了议会主权的政治传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的由总统等行政长官提名任命、须经参议院批准通过,但他们往往随总统的卸任而离任”可知,官员的选拔受到各方力量的限制,故美国文官制度难以摆脱政党分肥 模式,A项正确;材料中参议院是立法机构,总统是掌握行政权,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权,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排除C项;材料是强调美国文官制度行政权与行政权的博弈中发展,没有体现议会主权的政治传统,排除D项。故选A项。38.清末《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指出,高等小学堂开设因语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则耍求初级师范学堂选用《泽渝广训直解》作为教科书教授官话,以便以后能够:使全国人民语言合”。这些章程的颁布()A.推动了留学教育的兴起B.有利于增进国家认同C.是源于民族主义的推动D.使白话文得到了普及【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与题干“使学生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相合,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学习外语、留学生出国等信息,排除A项;清政府此举源于清政府的危机,排除C项;白话文得到普及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39.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日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等23个专科;1919年颁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服造、商业等专科,同时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道。这些举措()A.说明考试权的独立B.利于提升施政专业化水平C.造成官僚机构膨胀D.反映了政治与行政的分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文官考试中的专科设置可知,这有利于专业性人才的选拔,B项正确;考试权属于五权之一,而材料内容仅说明了官员选拔中考试内容的变化,无法体现考试权是否独立,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文官考试内容的变化,与官僚机构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是涉及到文官选拔,不能看出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4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我国确保“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的根本点是()A.又红又专B.任人唯贤C.党管干部D.德才兼备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问题“确保‘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的根本点”及所学知识可知,党管干部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C项正确;又红又专是“文革”时期选拔政府人员的原则之一,排除A项;任人唯贤是选拔好干部的标准,但不是确保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的根本点,排除B项;德才兼备也是选拔好干部的标准,但不是确保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的根本点,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编著《占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游》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消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三一(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的内涵。(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3)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答案】(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内涵: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2)进步意义:《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的原则,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3)观点: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趋势:走向共和,最终确立共和政体(共和制逐步取代了君主制及帝制)。根本原因: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解析】【详解】(1)根据“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趋势是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制度的重新建构”的内涵则是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2)综合材料二内容和所学可知,《临时约法》颁布的进步意义主要是《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的原则,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3)观点根据“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可知是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演变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走向共和,最终确立共和政体。这种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孙中山在考察英国等欧美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后曾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古最好的制度”。——孙中山:《五权宪法》(发表于1921年)提取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西方的考试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阐述:中国的科举制诞生于隋唐时期,以考试选拔人才,并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中世纪西欧各国主要实行赐官制,任用官员不用考试;科举制度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传到西方,对西方近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有一定影响。19世纪中后期,英国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逐渐确立了文官制度。后来,西方各国纷纷效仿。由此可见,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之间存在渊源关系,人类文明在相互交流中发展进步。示例二:论题:英国的考试制度与我国的科举制具有本质的区别。阐述:中国的科举制诞生于隋唐时期,以考试选拔人才,并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19世纪中后期,英国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逐渐确立了文官制度。但是,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科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选官制度,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科举制是专制主义制度的一部分,而西方的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总之,制度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近代的文官考试制度与封建社会的科举制有着本质的区别。示例三:论题:制度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取长补短。阐述:中国的科举制诞生于隋唐时期,以考试选拔人才,并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中世纪西欧各国主要实行赐官制,任用官员不用考试;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官员的选拔存在许多问题。19世纪中后期,英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基础上,逐渐确立了文官制度,并不断完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学习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建立文官制度。近代以来,中国也进行了选官制度改革,废除了科举制度,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总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借鉴他国经验,坚持创新,不断完善。【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信息﹔然后结合西方考试制度与中国科举制相关知识,围绕“西方考试制度与中国科举制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论题”,依据材料说明与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西方的考试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阐述可结合中国古代科举制诞生发展、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相关史实等内容加以分析论证。4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木政治制度。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重发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8年11月,中关中央发出关于在新解放城市中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1949年8月至12月,毛泽东以中央或个人名义发出多份电报,督促各地尽快召开各界人 民代表会议,并报告开会情况;批复和批转不少地区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报告,推广开会经验。毛泽东在指导各地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带有方针、政策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身,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一件大事,这个会议是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49年7月以后,由于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出许多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各地都迅速召开这一会议。——摘编自《党的文燃》维我部《共和国北说的路一是国以来重要文就专题讫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高度重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督促台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决定;充分发扬民主的需要;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准备条件;团结人民推翻国民党统治的需要。(任答4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体现了中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团结各界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派,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任答3点)【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依据材料“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得出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决定;结合人民代表会议的相关史实可分析得出充分发扬民主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准备条件;结合解放战争的史实可得出团结人民推翻国民政府的需要。【小问2详解】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中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据材料“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身,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可得出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材料“这个会议是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可分析出团结各界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派,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01 16:13:15 页数:22
价格:¥2 大小:172.3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