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聊城市颐中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级高一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50分)1.地处黄河中游地区的陶寺遗址,年代约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从发掘的成果来看,遗址的各类器具均在大中型墓内,尤其在大型墓中出现了成套的漆木器、陶器。这表明(   )A.当时手工业与农业已完全分离B.陶寺时期形成严密的礼乐体制C.陶寺遗址实证了夏王朝的存在D.早期国家的等级分化较为严重2.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六个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象牙和祭祀用的丝绸。而对新发现坑中的73份碳屑样品进行碳14年代检测,初步判定其中4号坑年代最有可能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   )A.反映出当时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B.体现出社会等级分化初步显现C.说明考古发掘就能还原真实历史D.丰富了对中华早期文明的认知3.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4.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5.春秋时期,晋厉公想把他的大臣们都除掉,提拔他身边的人为官。“乃使长鱼矫杀郄犨、郄锜、郄至于朝,而陈其尸。于是厉公游于匠丽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这说明(   )A.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B.贵族世袭制遭到破坏C.传统的等级制受到冲击D.仁义观念影响到政治 6.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7.“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则材料可以看出(   )A.秦朝土地私有制确立B.土地兼并带来社会两极分化C.秦朝赋税过重D.商鞅的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8.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的建立D.儒家思想的影响9.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10.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11.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1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朝议有廷议和集议的区别。皇帝在殿堂听政,百官按例朝见,有事皇帝口头提出,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之廷议。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然后再将意见上奏,谓之集议。秦 和汉初的朝议制度(   )A.蕴含制约君权的有利因素B.体现了政治决策的复杂多变C.扩大了相权造成皇权旁落D.实现了监督皇权和君臣共治1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1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15.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建张楚政权,“张楚”意为“张大楚国”。它极具号召力,其后赵、齐、燕、魏等地纷纷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举兵响应。“当始皇之世,是统一之初,六国的遗民,本来不服,而此时也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数人有以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下列选项对秦亡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地方行政制度激化阶级矛盾B.缺乏治理大一统国家的经验C.受法家思想影响,施政暴虐D.原六国贵族与秦矛盾尖锐16.汉初,在统治思想竞争中,儒家思想不敌黄老思想。导致这一结果的关键因素是(   )A.“汉承秦制”的安排B.“布衣将相”的格局C.“百废待兴”的现状D.“郡国并行”的体制17.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18.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 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19.某部通史将盐铁官营列入《服务于大一统政治的经济政策》中。其依据最有可能是盐铁官营(   )A.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统治能力B.民众免于遭受更多商业剥削C.打击富商大贾有利稳定人心D.使各级地方政府的财力增强20.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21.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统治日益衰落C.张骞通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D.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22.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23.如图,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出土一块汉画像石(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   ) 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B.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24.将农民领袖陈胜列入“世家”,还为匈奴“列传”的历史巨著是(   )A.B.C.D.25.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甘肃额济纳河岸出土的公元2世纪的兰州伏龙纸“呈白色,纸面薄厚均匀,绵软坚韧,近似现代宣纸”。武威阜滩坡纸“较薄……相当于现在一般机制原稿纸(40克/平方米)”。这可用于佐证(   )A.蔡伦纸的产量极大B.东汉造纸技术较高C.纸张的使用较普及D.东汉最早发明了纸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1)根据材料一,归纳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因素。(6分)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2)根据材料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8分)27.(36分)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都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終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都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点也是不错的。——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影响。(10分)(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条件。(12分)(3)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8分)(4)综合材料二、三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变革实践的效果,谈谈给你的启示。(6分)2022级高一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可得出遗址中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的一些特征,从发掘的成果可以看出陶寺的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当时手工业与农业已完全分离”,而且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形成严密的礼乐体制”是在西周时期,时间表述上有误,排除B项;根据考古挖掘成果和考古学家的推断,比陶寺遗址晚些时候的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到目前为止“实证了”的判断都是不准确的,排除C项。故选D项。2.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增 加了新的史料,富了对中华早期文明的认知,也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与中外交流频繁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等级分化无关,排除B项;C项夸大考古的作用,排除。故选D。3.A【详解】根据材料“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通过对王族的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也拓展了周王朝的疆域,A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深远,B排除;皇权的统一是在秦朝,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4.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并拥有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B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排除;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因此C错误;周朝存在时间是前1046年—前256年,D排除。故选B。5.C【详解】材料“使长鱼矫杀郄犨、郄锜、郄至于朝”“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等说明当时晋国出现了国君随意处置臣子、大臣囚禁国君的现象,这说明传统的等级制受到冲击,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争霸,无法说明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排除A项;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传承,材料中周厉王除掉大臣,提拔身边人不等于世袭制遭到破坏,排除B项;囚禁君主属于僭越行为,材料主旨与仁义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根据材料中“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和兼并,造 成了贫富分化,B项正确;商鞅在战国时期推行变法,并非秦朝,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秦朝的赋税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A【详解】由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可知,西周分封制下与国对称的士大夫之家拥有对领地的政治、军事、司法等各种权力,是一个政治单位,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打破了士大夫的宗族组织,使小家庭变成了普遍的社会基本单位,家成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A项正确;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发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西周已经实行宗法制,排除C项;战国和秦朝儒家思想受到打击,排除D项。故选A项。9.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法家主张用法治来治理国家;“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说明法家主张君臣需要用礼仪来教育百姓,不然则不详。上述材料观点体现法家用法制来治理国家,用礼节来教育百姓的思想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敬天,排除B项;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排除C项;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0.B【详解】儒家学者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不同,B正确;两者的差异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排除A;C是表象,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11.A【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A项正确;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B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有皇帝任免,排除D项。故选A项。 12.A【详解】材料中的廷议和集议体现的是皇帝对大臣意见的参考,说明大臣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君主的决策,蕴含制约君权的有利因素,A正确;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13.A【详解】根据“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可得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改变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权力分配方式,实现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A项正确;B项是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专制政治”并不属于积极方面,排除C项;D项与秦始皇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4.D【详解】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15.A【详解】材料信息“当始皇之世,是统一之初,六国的遗民,本来不服”说明原六国贵族与秦矛盾尖锐,材料信息“而此时也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说明缺乏治理大一统国家的经验,材料信息“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数人有以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说明受法家思想影响,施政暴虐,但是材料中没有地方行政制度激化阶级矛盾的信息。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16.C【详解】西汉初期,汉高祖采用了“黄老”思想做为自己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经过一番战乱,人民都盼望过上平静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战争、反对苛捐杂税、反对劳苦兵役,是顺应历史和人民的呼声的。故答案为C项。A项,“汉承秦制”主要是汉初继承秦朝的政治制度,不是思想, 且秦朝“焚书坑儒”,与题干“不敌黄老思想”不符,排除;B项,“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是穿麻布衣服的人即平民,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郡国并行”体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干中的思想无关,排除。17.C【详解】由材料“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可知,汉武帝通过设立内朝的方式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故选C;材料涉及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官僚政治在秦朝就已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内朝的人员多为皇帝亲信,因此它的设立是加强了皇权,而非削弱制衡了皇权,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8.B【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中央派下去的刺史监察地方,而没有强调地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不是说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9.A【详解】根据材料中“盐铁官营列入《服务于大一统政治的经济政策》”可知盐铁官营在经济上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政治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盐铁官营有利于民众免于遭受更多商业剥削,但与服务于大一统不符,故B项错误;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是为了政治统一,并非仅仅是打击富商大贾稳定人心,故C项错误;实行盐铁官营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不仅仅是各级地方政府,故D项错误。故选A项。20.A【详解】根据所学,设立中央官学,以教授儒学为主,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的确立,A正确;BCD项与汉代太学的设立无关,排除。21.C【详解】张骞通西域并未能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而是促进了西域和中原地区的交流,C推论错误,符合题意;A、B、D所列史实和推论匹配,不符合题意,排除。22.D【详解】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古代中国存在一种政治现象,即幼帝即位导致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赖宦官收回权力,导致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由此可以得出,材料所述为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诸侯问题,故A不正确;外戚宦官专权往往会导致社会动荡,故B不正确;C只是反映了一个方面,不够全面,排除。23.D【详解】材料是对东汉田庄经济的描述,说明的是地方经济实力强大,存在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24.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因此A正确;《资治通鉴》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B排除;《史通》是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C排除;《文史通义》是清代学者章学诚创作的一部史学理论作品,D排除。故选A。25.B【详解】根据材料“呈白色,纸面薄厚均匀,绵软坚韧,近似现代宣纸”可知造纸技术较高,故选B项;材料不涉及纸的产量,排除A项;材料与纸的普及无关,排除C项;东汉之前已经有纸,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排除D项。故选B项。 26.(1)因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生产关系的调整(阶级关系的变化、诸侯国的改革);思想解放(百家争鸣)。(2)相同点:保留了血缘色彩。不同: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一中“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可知,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根据“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初税亩”“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等信息可知,生产关系的调整(阶级关系的变化、诸侯国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因素还包括,思想解放(百家争鸣)。(2)相同点:根据材料二中“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可知,保留了血缘色彩。不同:根据材料二中“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可知,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根据“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可知,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27.(1)创新: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以同姓亲族为主。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华夏文化的扩展,统一意识的形成等。(2)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员监察地方官。条件:秦始皇统一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提供保障,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3)不同:汉代皇帝才能实行分封;分封对象只限皇族,王国以下是郡县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等。后果: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对策:汉武帝推行推恩令,附益法等。(4)启示:郡县制比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满足了小农经济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时代发展,形势变化,政治体制应该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言之有理,均可得分)【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是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新的诸侯国。第 二小问,根据“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可知分封制的实施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特别有利于周王室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2)第一小问,根据“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可知在郡县制下,郡的长官分工负责,中央定期对地方进行考核,并派人监察地方官员。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秦统一、小农经济的发展、法家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3)第一小问,根据“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可知西周的分封是层层分封,地方诸侯也可以进行分封,而汉代只有皇帝可以分封,诸侯国之下依然是郡县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分封造成诸侯王势力膨胀,开始威胁中央集权,引发七王之乱。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汉代分封问题。(4)从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变革实践的效果可知,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01 16:08:10 页数:14
价格:¥3 大小:536.8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