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选调考试(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选调考试(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2
2
/12
剩余1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河南省高一年级选科调考考试(一)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科目的答案标号涂5黑。如需改动,赚皮擦干净后,碰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距今8300~7800年)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在该遗址出土了丰富的海生贝壳、渔猎动物骨骸、海鱼的脊椎骨和陶器、木器等人工制品。由此可见,井头山文化()A.是黑陶文化的代表B.属于旧石器时代C.具有海洋文化特征D.以稻作农业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井头山遗址属于海岸贝丘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海生贝壳、海鱼脊椎骨,这说明井头山先民的生活与海洋联系较为密切,体现了海洋文化的特征,C项正确;黑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龙山文化,排除A项;井头山遗址距今8300~7800年,此时中国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材料没有介绍种植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2.盘庚迁殷后,商朝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将统治区域分为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其中核心区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能之地,大体位于以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这种统治体制是()A.宗法制B.内外服制C.分封制D.中外朝制【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商朝的内外服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即材料中所说的“二元统治体制”,B项正确;宗法制强调血缘亲疏,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关系,排除A项;分封制体现不出二元统治体制的特征,排除C项;中外朝制实行于汉代,排除D项。故选B项。3.战国时期的诸多文献中,“夷夏之防”不再被强调,有关夷夏的记述着重于言语、饮食、风俗等民族差异及其原因,如《管子·小国》则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诸侯中国”并举的记述。这反映出当时()A.民族差异逐渐消失B.民族政权形成均势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D.民众渴望国家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观念。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的诸多文献淡化了“夷夏之防”,并出现了“四方”与“中国”并举的记述,这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C项正确;A项中“消失”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不是在强调民族政权形成均势,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对国家统一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4.商鞅变法在各诸侯国变法中是比较晚的,它是在充分吸收各国变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商鞅把魏国李悝制定的《法经》带到秦国且加以公布实行,并增加了连坐法。这说明商鞅变法()A.是最彻底的变法B.借鉴与创新并举C.顺应了君心民意D.涉及面较为广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鞅变法既吸收了各国的变法经验,也对各国变法措施进行了创新,B项正确;A项虽然说法正确,但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商鞅变法没有顺应民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商鞅变法的涉及面广泛,排除D项。故选B项。5.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徙天下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因徙三万家丽邑(今陕西骊山附近),五万家云阳(今陕西淳化境内)”。这些迁徙活动旨在()A.繁荣关中商业B.调整人口格局C.巩固秦朝统治D.整顿社会风俗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徙万众百姓于关中地区,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的这些迁徙活动是为了便于监视、控制这些富豪和民众,以消除政治隐患,进而达到维护政权稳定的目的,C项正确;秦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秦始皇的这一移民措施显然不是为了繁荣商业,排除A项;秦始皇的这一移民举措有利于调整人口格局,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秦始皇的这一移民举措与整顿社会风俗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如表所示是秦末三股反秦势力的主要领袖的基本情况。这主要反映出()起义领袖基本情况陈胜、吴广农民出身,大泽乡起义时皆为屯长刘邦农民出身,芒砀山斩蛇起义时为泗水亭亭长项羽楚国贵族出身,他祖父在秦灭楚之战中被秦将所杀A.暴政导致秦朝短促而亡B.秦末统治失去人心C.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D.秦朝基层管理松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秦末三股反秦势力中,既有农民出身的基层小吏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楚国贵族后裔领导的带有复仇情结的反秦活动,这说明秦朝末年的上层贵族、下层百姓都对秦朝的统治不满,即说明秦末统治失去了人心,B项正确;材料反映秦末统治失去人心,A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项;秦朝在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强化了基层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7.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大力倡导和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为招抚流亡百姓,汉初实行“复故爵田宅”政策,还下达了“释放奴婢皆免为庶人”的命令。这体现出汉初的统治理念是()A.选贤任能B.节欲俭廉C.以民本D.内儒外法【答案】C【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汉初的统治理念。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初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招抚流亡百姓、释放奴婢,这些都体现了浓厚的以民为本的思想,C项正确;汉初统治者的这些政策没有涉及人才选拔,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汉初统治者节欲俭廉,排除B项;汉初统治者的这些政策可以体现儒家思想,但体现不出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8.在新疆阿克苏境内的遗址中,曾陆续发现“汉归义羌长印”“常宜之印”(常宜为汉代官职名)等文物(如图1、图2所示)。这些文物可用来印证汉代()A.对西域的管辖B.丝绸之路的开通C.与匈奴的和亲D.刺史制度的推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归义羌长印”是汉朝中央授予归属汉朝的西域羌人首领的官印,“常宜之印”表明汉朝中央政府对新疆阿克苏地区进行管辖,这两枚印章都是汉代对西域管辖的见证,A项正确;丝绸之路是贸易通道,与汉代中央对西域的管辖无关,排除B项;匈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及其以北地区,而材料中的这两枚印章出土于新疆,排除C项;常宜不是刺史,排除D项。故选A项。9.东晋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地区、浙东的会稽、江西的鄱阳湖地区、湖南的洞庭湖地区都成为盛产粮食的地方,江浙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甚至已经超过北方。这说明当时()A.耕种技术出现变革B.经济重心移至南方C.田庄经济效率提高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部分地区成为盛产粮食的地方,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项正确;在唐朝的曲辕犁发明以前,东晋南朝的农民仍然沿用汉朝的犁耕技术,排除A项;仅凭“江浙部分地区的粮食产 量甚至已经超过北方”就得出“经济重心移至南方”的结论,信息不充分,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江南地区的这些粮食产自田庄,排除C项。故选D项。10.如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的是()A.①后蜀②后周③北魏④宋B.①后蜀②北魏③后周④隋C.①西晋②北魏③北周④宋D.①西晋②北汉③后周④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被西晋统一,①是西晋;十六国末期,北魏统一北方,②是北魏;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③是北周;420年,低级士族出身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东晋灭亡,④是宋。综上分析,C项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C项正确;ABD项对应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11.六朝壁画大多是以大乘佛教经典为根据的,在画中常常可以见到对现实生活片段的描绘;在南北朝与隋之交的佛教壁画中,对人物造型动作、环境背景的描绘也都表现出写实性。这体现出当时()A.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B.佛教成为主流思想C.绘画受玄学影响较深D.绘画题材较为单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在画中常常可以见到对现实生活片段的描绘;在南北朝与隋之交的佛教壁画中,对人物造型动作、环境背景的描绘”可知,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壁画表现出写实性,这说明当时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A项正确;南北朝时期,虽然佛教影响较大,但社会主流思想仍是儒学,排除B项;玄学主张虚无的“道”,与材料中绘画的写实性不符,排除C项;南北朝时期绘画成就斐然,既有人物画,也有山水画、花鸟画等,题材并不单一,排除D项。故选A项。12.鉴于对九品中正制下州县中正官在举荐人才时“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皇上)之 威福,夺天朝(朝廷)之权势”的不满,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由此可见,隋朝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在于()A.完善监察制度B.选拔忠实奴才C.加强中央集权D.维系贵族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科举制。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针对九品中正制“夺天朝(朝廷)之权势”的弊端,隋朝实行科举制,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是两种不同的制度,排除A项;科举制以才学为选官标准,着重选拔有才能的人,不是选拔忠实奴才,排除B项;科举制使一批有才能的寒门学子入仕,限制了贵族特权,排除D项。故选C项。13.唐朝后期,政府经常征调藩镇军队平叛战乱。事实上,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反映出,唐朝后期的藩镇()A.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B.遏制了大规模农民起义C.保证了国家的政令统一D.重建和巩固了西北边防【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后期,藩镇经常被用于平叛战乱,大部分藩镇不割据,且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这在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A项正确;藩镇虽然延续了唐朝统治,但无法阻止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就是例证,排除B项;C项中“保证”说法夸大,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14.安史之乱爆发后,各级官员为了应付交差,强制征税,加重摊派,使得辖境内登记在籍的百姓苦不堪言,加上地方藩镇各自为政,赋役制度混乱,土地兼并严重。为此,唐政府()A.推行租庸调制B.实行两税法C.实施屯田制度D.颁布均田令【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两税法实施的背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安史之乱爆发后,土地兼并严重,赋役制度混乱,财政收入面临困难,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这种局面,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 建议,实行两税法,B项正确;面对这种局面,唐代取消了租庸调制,排除A项;屯田制是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不是为了解决材料中的困境,排除C项;土地兼并严重,均田令此时已无力维持,排除D项。故选B项。15.北宋名医林亿曾赞誉唐代的某部医学著作:“上极文字之初,下讫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摭,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据此可知,这部医学著作最有可能()A.《黄帝内经》B.《唐本草》C.《神农本草经》D.《千金方》【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上极文字之初,下讫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摭,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可知,这部唐代医学著作总结了隋代以前的医药学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千金方》符合这一评述,D项正确;《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故排除A项;《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有国家颁行的药典,虽属唐代所著述,但不符合材料中的“或经或方”,排除B项;《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编著于东汉,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即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归隐思想,也只是在实现自己政治理论无望的时局下,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扭曲表现。——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传统上,东周被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在这两个阶段中,中国社会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社会的流动性起先使贵族间的等级不容易保持,继之则连贵族与平民间的界限也被冲破。生产增加,钢钱开始流行,教育普及。迄至东周末叶,以平民出身的学者也周游列国,说辩于诸侯之间,而尤其是进入战国这一段历史上号称“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政治哲学兴起,既富有内容,又多品目,兹后2000年的中国历史中再也无此精到之处。——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治国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文化教育等方面说明“百家争鸣”兴起的背景。【答案】(1)同:都具有强烈政治参与意识;重建政治秩序。异: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社会变革,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2)背景:①经济:铁犁牛耕得到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②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变革之中。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各国为争霸国强竞相招贤纳士。④文化教育:私学兴起,学术下移。【解析】【详解】(1)同:根据材料“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同点是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重建政治秩序。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根据材料“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可知,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根据材料“即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归隐思想,也只是在实现自己政治理论无望的时局下,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扭曲表现”可知,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根据材料“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可知,法家主张社会变革,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2)背景:根据材料“社会的流动性起先使贵族间的等级不容易保持,继之则连贵族与平民间的界限也被冲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变革之中。根据材料“生产增加,钢钱开始流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铁犁牛耕得到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根据材料“教育普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教育: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根据材料“迄至东周末叶,以平民出身的学者也周游列国,说辩于诸侯之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各国为争霸国强竞相招贤纳士。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承秦制,负责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少府”内设有“尚书”一职。汉武帝设尚书在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分曹办事。东汉形成“尚书台”,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曹魏设尚书五人:殿中、兵部、驾部、南部、北部。南北朝时经常“省录”,尚书令有宰相之名。——摘编自钱玉林《中华传统文化辞典》材料二中唐时期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未入朝执政者有40 多人。德宗朝宰臣三十五人中三十三人非三省长官。门下省因各方面的掣肘,已起不到封驳作用。贞元初年,中书舍人缺五员,德宗不给补员,如有诏敕需要拟定,命翰林院随侍自己左右的翰林学士代拟。面对“财政枯竭,国用不给”的局面,中央设立各种专使。随事设使,使得“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尚书省“旧章多废”。——摘编自吴枫《中唐时期三省制度的削弱与变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变迁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迁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唐时期三省六部体制被破坏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被破坏的原因。【答案】(1)趋势:从宫内官员转为行政官;地位逐渐重要。影响:削弱了三公权力,形成朝制度,加强了皇权;为后世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表现:宰相成分发生变化;三省六部职能的废弛。原因:安史之乱后,藩镇割面的深化;唐朝廷为解决财政危机;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宦官专权。【解析】【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汉承秦制,负责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少府’内设有‘尚书’一职......东汉形成‘尚书台’,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可知,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从宫内官员转为行政官;根据材料“曹魏设尚书五人:殿中、兵部、驾部、南部、北部。南北朝时经常‘省录’,尚书令有宰相之名。”可知,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地位逐渐重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尚书职位的变迁,削弱了三公权力,加强了皇权;为后世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表现:根据材料“中唐时期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未入朝执政者有40多人。德宗朝宰臣三十五人中三十三人非三省长官。门下省因各方面的掣肘,已起不到封驳作用。”可知,中唐时期三省六部体制被破坏,宰相成分发生变化;根据材料“中书舍人缺五员,德宗不给补员,如有诏敕需要拟定,命翰林院随侍自己左右的翰林学士代拟。......尚书省‘旧章多废’”可知,三省六部职能的废弛。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的深化;唐朝廷为解决财政危机,减少三省体制内人员;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唐中期后,宦官专权的影响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朝初年,突厥“遣使请缘边置市,与中国贸易,诏许之”。之后,双方便开展 了以牲畜和丝织品为主要交换商品的五市。正是在“五市”这种贸易形式的影响下,中西陆路贸易在隋唐时期进入繁荣时期。隋唐时期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活动相当活跃。在托克玛克南部的阿克别希姆古城遗址中出土了“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等唐朝货币。但是,由于铸币原料金属铜的缺乏,在中西陆路贸易中,易货贸易也大量存在。隋唐时期,带有官方垄断性质的朝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可忽视。隋唐王朝的历代统治者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因而将朝贡视为显示天国成武,使四夷顺服,以及对其他民族及异域加恩体恤的方式。隋唐王朝的统治阶层对海外奢侈品也有强烈的占有及消费欲望,如隋炀帝派遣裴矩前往张掖以监管“五市”,初衷也是获得奢侈品和宝物。为显示中原王朝怀柔之大度,隋唐政府为朝贡提供了丰厚的酬劳,等到朝贡使节回国时,鸿胪寺、典客署还要主持欢送仪式,并赠予其可观的礼物。据统计,南亚、中亚与西亚来唐使团共343次,每团少则数人,多则数百人。——摘编自《隋唐时期的陆路贸易》(1)根据材料,概括隋唐时期陆路贸易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隋唐时期陆路贸易的影响。【答案】(1)特征:以“互市”为主要贸易形式;以牲畜与丝织品为主要交换商品;货币交易与易货贸易并存;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贸易频率较高,规模大小不一。(2)评价:促进了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原王朝的影响力;缓和了民族关系,加强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其重要目的是满足统治阶层对奢侈品的占有欲;朝贡贸易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特征:依据材料“双方便开展了以牲畜和丝织品为主要交换商品的五市”可知,以“互市”为主要贸易形式;以牲畜与丝织品为主要交换商品;依据“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活动相当活跃”、“在中西陆路贸易中,易货贸易也大量存在”可知,货币交易与易货贸易并存;依据“隋唐时期,带有官方垄断性质的朝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可知,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依据“南亚、中亚与西亚来唐使团共343次,每团少则数人,多则数百人”可知,贸易频率较高,规模大小不一。【小问2详解】评价: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方面:依据材料“突厥‘遣使请缘边置市,与中国贸易,诏许之’。之后,正是在‘五市’ 这种贸易形式的影响下,中西陆路贸易在隋唐时期进入繁荣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原王朝的影响力;缓和了民族关系,加强了民族交融;依据“隋唐时期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活动相当活跃”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消极方面:依据材料“隋唐王朝的统治阶层对海外奢侈品也有强烈的占有及消费欲望”可知,其重要目的是满足统治阶层对奢侈品的占有欲;依据“为显示中原王朝怀柔之大度,隋唐政府为朝贡提供了丰厚的酬劳,等到朝贡使节回国时,鸿胪寺、典客署还要主持欢送仪式,并赠予其可观的礼物”并结合所学可知,朝贡贸易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的主要措施时间措施公元前140年建立中朝制度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公元前134年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28年确立以举孝廉为主要科目的察举制公元前127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颁布“算缗”令、“告缗”令,征取商人资产税公元前117年实行盐铁官营公元前115年下令铸造五铢钱,禁止郡国铸币 公元前112年进军西南夷和南越,在西南夷、南越设郡公元前110年采纳桑弘羊的建议,推行均输法、平准法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根据材料,从中提炼一项汉武帝治理国家的智慧,并予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答案】示例智慧:审时度势、改革创新。说明:汉武帝即位时,王国势力仍然较强,他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面对北方匈奴的侵扰,他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夺取河西走廊地区。政治上,汉武帝还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巡视监察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经济上,为缓解财政压力,汉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主导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财政收入;颁布“算缗”令、“告缗令”,向商人征收财产税。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详解】本题系开放式试题。治国智慧:依据汉武帝在不同时间中所采取的不同措施,以及所学,汉武帝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需要的时势变化,可得出汉武帝审时度势和改革创新的智慧。依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父偃、张骞等建议,可得出汉武帝识人用人和广纳人才的智慧。根据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汉朝以后治国思想是儒法结合、外儒内法,可得出汉武帝灵活的宽严相济的智慧。阐述:结合所学,从时代背景——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来论证,也可以从具体措施所反映出的特征上来论证,总之要做到史实正确、充分,逻辑清晰。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调研试题(附答案)
河北省保定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焦作市2021-2022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焦作市2021-2022学年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焦作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Word版附答案)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联考试卷(Word版附答案)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01 16:08:03
页数:12
价格:¥3
大小:352.2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