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br />       第 1 页<br />体 质<br />  细目一 体质的概念和构成<br />  1.体质的概念<br />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br />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br />  2.体质的构成<br />  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br />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br />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br />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br />  (3)心理状态的差异性。<br />  3.体质的特点<br />  (1)先天遗传性: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br />  (2)差异多样性:是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br />  (3)形神一体性:&ldquo;形神合一&rdquo;是中医学体质概念的基本特征之一。<br />  (4)群类趋同性:同一种族或聚居在同一地域的人,因为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同,遗传背景和生存<br />环境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从而使人群的体质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特点,形成了地域人群的不同体质特征,<br />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呈现类似的特征。<br />  (5)相对稳定性:个体禀承于父母的遗传信息,使其在生命过程中遵循某种既定的内在规律,呈现出<br />与亲代类似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在生命过程某个阶段的体质状态具有相对的稳定<br />性。<br />  (6)动态可变性: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后天各种环境因素、<br />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年龄变化、疾病损害、针药治疗等,又使得体质具有可变性。<br />  (7)连续可测性。<br />  (8)后天可调性。<br />  <br />  细目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br />  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br />  (1)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br />  脏腑经络的盛衰偏倾决定体质的差异。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构成身体诸要素的<br />某些或全部的素质特征。<br />  (2)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br />  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精的多少优劣是体质差异的根本。<br />  2.影响体质的因素<br />  (1)先天禀赋<br />  (2)年龄因素<br />  (3)性别差异<br />  (4)饮食因素<br />  (5)劳逸所伤<br />  (6)情志因素<br /> <br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br />       第 2 页<br />  (7)地理因素<br />  (8)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br />  <br />  细目三 体质学说的应用<br />  1.体质与发病<br />  人体的体质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因此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中医学认为&ldquo;正气存<br />内,邪不可干&rdquo;。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br />  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br />  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br />  2.体质与病因病机<br />  (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的盛衰偏倾,这种偏倾<br />性决定了个体的功能状态,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选择性不同,正所谓<br />&ldquo;同气相求&rdquo;。因此,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br />  (2)阐释病变的从化和传变: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br />  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的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可称之为&ldquo;质势&rdquo;。<br />  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作用时,即在体内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而且不同的致病因素具有不同的病变特<br />点,这种病理演变趋势称之为&ldquo;病势&rdquo;。<br />  病势依附于质势,从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之为&ldquo;质化&rdquo;,亦即从化。<br />  3.体质与诊治<br />  (1)指导辨证: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的类型。<br />  (2)指导治疗:<br />  ①区别体质特征而治:体质有阴阳、寒热、强弱之分。<br />  ②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br />  体质偏阳者&mdash;&mdash;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mdash;&mdash;忌辛热温散<br />  体质偏阴者&mdash;&mdash;宜温补益火&mdash;&mdash;忌苦寒泻火<br />  体质气虚者&mdash;&mdash;宜补气培元&mdash;&mdash;忌耗散克伐<br />  痰湿质者&mdash;&mdash;宜健脾芳香化湿&mdash;&mdash;忌阴柔滋补<br />  湿热质者&mdash;&mdash;宜清热利湿&mdash;&mdash;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5:07:14 页数:2
价格:¥3 大小:78.00 KB
文章作者:U-158657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