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202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课时1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6

2/136

3/136

4/136

剩余13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三单元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n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第8课\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查尔斯·狄更斯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早就被译成中文,是一百多年来深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不同时代的人谈到这部小说,不只是为书中少年主人公坎坷而又富于传奇性的故事所吸引,也由此体会人生的乐趣与艰辛。这部小说不少地方都取材于作者亲历的生活。狄更斯十五岁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靠自学掌握了复杂的速记技术,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   )。同时,他还练就了、一挥而就的写作本领。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级地位悬殊而遭拒绝。他没有因此而消沉,更奋力上进。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音容笑貌、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观察、研究的对象。由于生活积累的雄厚,加上他特殊的天赋,他终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3岁时他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远大前程》,每一部都造成轰动,他最终成为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的英语作家。\n答案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年纪轻轻因这两项工作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龄人的B.他年纪轻轻因这两项工作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C.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丰富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龄人的D.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1.D 由上下文可知,“这两项工作”指代前句“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以此开头衔接非常紧密,排除A、B两项;C项,“无法比拟同龄人”,意思是“不如同龄人”,显然违背原文意思,排除。\n答案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笔耕不辍 反而 一路顺风 比肩B.奋笔疾书 反而 一帆风顺 比肩C.笔耕不辍 而且 一帆风顺 媲美D.奋笔疾书 而且 一路顺风 媲美2.B 笔耕不辍:勤奋写作,一刻也不停止。奋笔疾书:提起笔急速书写。语境强调的是他的写作本领,故此处应讲他提笔急速书写的本领,应用“奋笔疾书”。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结合上下句“他没有因此而消沉”“更奋力上进”可知,上下句之间存在转折关系,应用“反而”。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一路顺风:一路上都是顺风。比喻旅途平安或办事顺利。今常用作送行时的祝福语。从语境看,该处指他事业上很顺利,用“一帆风顺”更恰当。比肩:并肩;指相当,比美。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语境说的是他的文学地位和莎士比亚相当,应用“比肩”。故选B。\n答案【技法点拨】近义词辨析四法①牢记搭配对象,明确范围差异。②去除同类项,就区别项组词区分。③寻找关键词的反义词。④将两个字的词语变成四个字的词语。\n答案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答案】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他是一百多年来深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解析】画波浪线句存在两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早”放在“在清末”之前;二是偷换主语,可在“是一百多年来”之前加“他”,或将“外国小说家”改为“外国小说之一”。\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狄更斯[大卫母亲克莱拉死后,他的继父谋得斯通先生把他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工作,后来他来到贝特西姨婆处。]第二天早上下楼时,我发现我姨婆低头坐在早餐桌前,想得出了神,她的一只胳臂搁在茶盘上,水罐往茶壶里倒的水都满出来了,整块台布都泡在了水中,直到我进来才把她从沉思中唤醒。我敢断定,她想的一定是关于我的事。吃早饭时我老朝我姨婆看。我看她看了没一会儿,发现她也在看我,我不知所措。我的刀子落在了叉子上,叉子又绊到刀子上。切下的咸肉还没送到嘴里,肉的碎片却飞到了空中,高得吓人。连茶都要呛我,不肯走正路下去,走了错路。“喂!”过了很久,我姨婆才开口说话,“我已给他写了信了。”“给——?”“给你的后爸。”我姨婆说。“你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问道。“我还说不上来,”我姨婆说,“我们还得看一看。”“啊,要是我得回到谋得斯通先生那儿去的话,”我喊了起来,“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n“这会儿我对这件事,还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姨婆摇着头说,“我只知道,我还没法说。我们还得看一看。”我一听这话,心都凉了。我姨婆对我并没有太多理会,自顾自从柜子里拿出一条粗布围裙。她围上围裙,亲自洗起茶杯;把茶杯洗净后放到茶盘上,再把台布叠好放在茶桌上。这之后,她又用小扫帚扫面包皮屑,一直扫到地毯上一点纤尘都没有;接着她又收拾打扫那本已被收拾打扫得无可挑剔的房间。谋得斯通先生的回信终于来了。我姨婆告诉我说,他第二天要亲自来跟我姨婆谈我的问题。我听了吃惊不小。第二天,我坐在那儿计算着时刻,心里有时希望低落,有时恐惧上升,此起彼落地冲突着,弄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我就这样坐在那儿,等待着那张阴沉的脸来吓唬我。“我要走开吗,姨婆?”我战战兢兢地问道。“别走,少爷,”我姨婆说,“当然别走!”“特洛伍德小姐,接到你的信,我觉得,为了表白我自己,更为了表示对你的尊敬——”谋得斯通先生说。“谢谢你,”姨婆用锐利的目光看着他说,“你用不着考虑我。”“这个淘气的孩子,居然丢下朋友和工作,出逃了。他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死后,都给家里引来了许多的纷扰和不安。这孩子,性格乖戾,桀骜不驯,态度粗暴,脾气倔强、执拗。我姐姐跟我,都曾尽力设法想把他的毛病改过来,可是毫无成效。”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我相信,他是最坏的一个。”“这话太过分了!”我姨婆立即说道。\n“可事实上一点儿也不过分。”谋得斯通小姐说。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把这孩子托付给我的一个朋友照顾,叫他从事一门体面的职业。可是他不喜欢这种职业,逃跑了,成了一个乡下的流浪汉,衣衫破烂的跑到这儿来,来向你诉冤来了,特洛伍德小姐。”“你还是先说说那体面的职业吧,”我姨婆说,“要是这孩子是你的亲生儿子,你也会要他去从事那门职业吗?要是那可怜的孩子——他妈妈——还活着,你仍会要他去从事那体面的职业吗?会吗?”我姨婆问。“我相信,”谋得斯通先生点了点头说,“只要我跟我姐姐简·谋得斯通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是绝不会有异议的。”“哼!”我姨婆说,“不幸的吃奶娃娃!”“那可怜的孩子一死,她的年金也没有了吧?”“她一死也没有了。”谋得斯通先生回答说。“那份小小的财产——那幢房子、花园,那座没有乌鸦的鸦巢——就没有她儿子的份了吗?”“我的亡妻很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道,“完全信赖他。”“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不通世事、最可怜、最不幸的吃奶娃娃。”我姨婆对他摇摇头说,“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为合适的方法安排他。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下去。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打算走,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着。”\n我姨婆很专注地听这番话。她身体坐得笔直,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两眼锐利地盯着那说话的人。“这孩子要说什么呢?”我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不!”我乞求我的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吧!”“狄克先生,”我姨婆说,“你看我该拿这孩子怎么办?”狄克先生考虑了一下,犹豫了一下,忽然喜上眉梢,回答说:“马上给他量量尺寸,做一套衣服。”“你可以走了。”我姨婆对谋得斯通先生说,“这孩子我倒要留下碰碰运气看了。即使他完全像你说的那样,至少我还可以像你做的那样去对待他。不过,你的话我是一句也不会相信的。”“你以为我不知道,”我姨婆极其尖锐地说,“那个可怜、不幸、一步走错的吃奶娃娃,你给她过的是什么日子啊?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第一次遇见她时——我敢肯定,你对她一定大送媚笑,大飞媚眼,好像你连对鹅都不敢嘘一声。那一天,是那个软弱的小东西多么倒霉的日子!对那个单纯的吃奶娃娃来说,你是个暴君,你把她的心都砸碎了。你利用了她大部分的弱点,伤害她,要了她的命。呸!滚开!滚!”谋得斯通先生一直站在门旁,脸带微笑地看着我姨婆,可是他那道浓眉却紧紧地锁在一起。“再见了,先生!”我姨婆说,“再见!跟你也再见了,小姐!”谋得斯通小姐一言不发,审慎地伸出胳臂挽住弟弟的胳臂,以不屑一顾的傲慢态度走出屋子。我姨婆的脸渐渐舒展开来。我怀着极大的诚意,双臂紧搂着她的脖子去吻她。(有删改)\n答案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谋得斯通说凡是自己和姐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绝不会有异议,说明大卫的母亲性格是软弱的。B.“马上给他量量尺寸,做一套衣服。”当姨婆问及“我”的去留问题时,狄克看似答非所问,实际上坚定了姨婆收留“我”的决心。C.文章多次运用“锐利”“尖锐”来描写姨婆,既写出她对“我”和母亲克莱拉的同情,也表现了她嫉恶如仇的性格。D.特洛伍德起初并不想收留大卫,但当她看到谋得斯通姐弟的嘴脸后,最终还是决定收留大卫。1.D “起初并不想收留大卫”错。根据原文“我还说不上来”“我们还得看一看”判断,特洛伍德起初并没有决定是否收留大卫。\n答案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我一听这话,心都凉了”与结尾的“我怀着极大的诚意,双臂紧搂着她的脖子去吻她”是伏笔的关系。B.“我姨婆对我并没有太多理会”一段写的是从“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姨婆劳作的情形,其背后有一个惴惴不安的“我”。C.文章通过对头脑清醒的姨婆和虚伪、傲慢的谋得斯通姐弟俩的言行的对比,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性的善与恶。D.“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处于矛盾的中心,角落里的“我”见证了整个过程,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A “伏笔的关系”错。前者并不是后者的伏笔。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段情节为后段发展作提示或暗示。此处,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某种提示或暗示。\n答案3.选文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答案】①选文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或以“我”的视角来叙事)。②多采用对话形式,便于展现人物性格。③围绕“‘我’的去留问题”展开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揭示矛盾冲突。【解析】选文在叙述的过程中,是以大卫的视角来叙述的,即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选文在叙述事情时,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通过“我”和姨婆的对话表现出“我”并不想回到谋得斯通那里;通过姨婆和谋得斯通姐弟俩的对话来表现他们姐弟的虚伪和狡诈。选文围绕“‘我’的去留问题”展开情节,这一问题贯穿选文的始终,使情节更紧凑集中,矛盾也在对话中更尖锐化。\n答案4.“相由心生”,选文中姨婆的表情随着心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请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简要分析。4.【答案】①姨婆“想得出了神”(或“沉思”)。最初“我”的去留问题对她来说是棘手的,表现了她纠结的心理。②姨婆“用锐利的目光看着”。在揭露谋得斯通姐弟俩的罪恶时,姨婆表现出愤怒之情。③“我姨婆的脸渐渐舒展开来”。经过唇枪舌剑之后,姨婆取得了胜利,也解决了“我”的去留问题,喜悦之情自然流露出来。【解析】选文开篇写到“我”下楼的时候,看到姨婆低着头坐在早餐桌前,并且想得出了神,“我”知道姨婆想的一定是关于“我”的去留的事情,从姨婆低头沉思的神情可以看出“我”的去留最初对她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当谋得斯通姐弟两个来到姨婆这里后,姨婆揭露两人对大卫的虐待以及占有大卫母亲遗产的罪恶时,表现出了愤怒之情。而当谋得斯通姐弟俩没有带走大卫时,姨婆的脸渐渐舒展开来,由此可见经过唇枪舌剑之后,姨婆取得了胜利,也解决了“我”的去留问题,喜悦之情便自然流露出来。\n二、[2022山东滕州三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穷人的专利权狄更斯我的名字叫约翰,学的是打铁的行当。打十九岁那年起,人家看见我没几根头发,就一直管我叫“老约翰”了。现时我已经五十六岁了,头发并不比上面提到的十九岁的时候多,可也不比那时候少,因此,这方面也就没有什么新的情况好说。我发明过一种螺丝,挣了二十镑钱,这笔钱我这会儿还在用。整整有二十年工夫,我都在断断续续地搞一样发明,边搞边改进。上一个圣诞节前夜十点钟,我终于完成了这个发明。完成之后,我喊我妻子也进来看一看。这时候,我跟我妻子站在机器模型旁边,眼泪簌簌地落到它身上。那是在差不多一年之前的圣诞节前夜十点钟完成的。我把凡是能节省下来的钱统统都用在模型上了。我想自己去申请专利。我的姻兄弟,西布罗密奇的乔治·贝雷临死的时候遗留给我的妻子、他的妹妹一百二十八镑零十个先令的英格兰银行股票。我和我妻子一直还没有动用过这笔钱。我们俩都同意拿这个发明去申请专利,甚至都打算用掉上面提到的那笔钱去申请专利。我的朋友威廉·布彻替我写了一封信给伦敦的汤姆斯·乔哀。我乘“四等车”上了伦敦,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了一间为期一个礼拜的房子。\n汤姆斯·乔哀说要申请专利,第一步得向维多利亚女王提交一份申请书。我在靠近司法院法官弄的桑扫普顿大楼里找到了一位推事,在他那儿提出了陈述书,付了十八便士。他叫我拿着陈述书和申请书到白厅的内务部去,把这两份东西留在那里请内务大臣签署,缴付了两镑两先令六便士。六天后,大臣签好了字,又叫我拿到首席检察官公署去打一份调查报告。我照他说的去办了,缴付了四镑四先令。我临时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期已经延长了一个礼拜,这会儿五天又过去了。首席检察官写了一份所谓例行调查报告,打发我带着这份东西到内务部去。内务部根据它搞了个复本,他们把它叫做执照。为了这张执照,我付出了七镑十三先令六便士。这张执照又要送到女王面前去签署,女王签署完毕,再发还下来,内务大臣又签了一次。我现在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住到了第三个礼拜了,费用挺大,我只好处处节俭过日子。我感到自己都有点泄气了。在林肯旅社的专利局里,他们替我的发明搞了一份“女王法令草案”的东西,还准备了一份“汉令提要”。就为这两份东西,我付了五镑十先令六便士。专利局又正式誊写两份法令文本,一份送印章局,另一份送掌玺大臣衙门。这道手续下来,我付了一镑七先令六便士,外加印花税三镑。这个局里的誊写员誊写了女王法令准备送呈签署,我付了他一镑一先令,再加印花税一镑十先令。接下来,我把女王法令再送到首席检察官那儿签署。我去取的时候,付了五镑多。拿回来后,又送给内务大臣。他再转呈女王。女王又签署了一次。这道手续我又付了七镑十六先令六便士,到现在,我呆在汤姆斯·乔哀那儿已经超过了一个月。我都不大有耐心了,钱袋也掏得差不多了。\n女王法令还得送到设在河滨大道上的桑莫塞特公馆的印章局去——印花商店也在那里。印章局的书记搞了一份“供掌玺大臣签署的印章局法令”,我付了他四镑七先令。掌玺大臣的书记又准备了一份“供大法官签署的掌玺大臣法令”,我付给他四镑两先令。“掌玺法令”转到了办理专利的书记手里,誊写好后,我付了他五镑七先令八便士。在此同时,我又付了这件专利的印花税,一整笔三十镑。接着又缴了一笔“专利置匣费”,共九镑零七便士。各位,同样置办专利的匣子,要是到汤姆斯·乔哀那里,他只要收取十八个便士。接着,我缴付了两镑两先令的大法官财务助理费。再接下来,我又缴了七镑十三先令的“保管文件夹书记费”。再接着,缴付了十先令的“保管文件夹协理书记费”。再接下来,又重新给大法官付了一镑十一先令六便士。最后,还缴付了十先令六便士的“掌玺大臣助理及封烫火漆助理费”。到这时,我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呆了六个礼拜了。这件获得顺利通过的发明已经花掉了我将近一百镑。这还仅仅在国内有效。要是带出联合王国的境界,我就要再花上三百镑。(有删改)\n答案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翰办理专利权,经历了繁杂的手续,用时六个星期,缴付了近百镑,终于办理了通用的专利权。B.小说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刻画了“我”——约翰,一个聪明勤劳、温和老实的老铁匠形象。C.小说叙述了老约翰申请专利时国家机关的层层盘剥,一系列不合理流程的出现有着浓浓的讽刺意味。D.小说深刻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腐败、丑恶的本质,表现了对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极大同情。5.A “终于办理了通用的专利权”错误,小说最后说这还仅仅在国内有效,要是带出联合王国的境界,“我就要再花上三百镑”。\n答案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姻兄弟给约翰妻子留下英格兰银行股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写“我”办理专利权的花费做了铺垫。B.小说通过个性化的表述,不厌其烦地议论、说理,以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塑造了约翰这个人物形象。C.这篇小说不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取胜,但批判的倾向从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也蕴含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D.作者围绕普通人的生活经历构思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通过情节揭示社会问题,从而突出主题。6.B “不厌其烦地议论、说理”错误,应是“不厌其烦地叙事”。\n答案7.小说中多次谈到“我”在汤姆斯·乔哀家租住的事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7.【答案】①情节结构上:以租期的不断延长暗示情节的发展。②人物塑造上:体现了老约翰内心情感的变化,暗示了老约翰经济处境的窘迫。③主旨上:批判了专利权申请过程的烦琐,凸显了小人物面对层层盘剥的无奈。【解析】纵观全文可知,文中关于“我”在汤姆斯·乔哀家租住的描述如下:“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了一间为期一个礼拜的房子”“我临时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期已经延长了一个礼拜,这会儿五天又过去了”“我现在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住到了第三个礼拜了,费用挺大,我只好处处节俭过日子”“到现在,我呆在汤姆斯·乔哀那儿已经超过了一个月。我都不大有耐心了,钱袋也掏得差不多了”“到这时,我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呆了六个礼拜了”。以上句子中的“延长”“又”“已经”“到这时”等词语说明“我”在汤姆斯那儿的租期不断延长,而这延长也就逐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是情节方面的作用;随着租住的时间越来越长,“我”的内心情感发生了变化,“都不大有耐心了”,“只好处处节俭过日子”“钱袋也掏得差不多了”等表现出“我”经济处境的窘迫,这是形象方面的作用;多次谈到“我”在汤姆斯·乔哀家租住不走的事情,暗示了申请专利过程的烦琐,而面对这样的情形,“我”这样的小人物只能无奈地等候,毫无办法可想,这是主旨上的作用。\n答案8.这篇小说充分体现出了狄更斯一贯的创造风格——幽默而具有讽刺意味。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析这种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是如何表现的。8.【答案】①反差巨大的情节内容。如约翰发明螺丝挣的二十镑钱用了二十年还在用,但用二十年时间完成的另一个发明在申请专利时,却花掉了将近一百磅,令人发笑的同时蕴含讽刺意味。②饶舌、善于自嘲和诙谐的约翰形象。小说中多次出现不断交钱的描述,平静的叙述中含有心酸的自嘲和辛辣的讽刺意味。③辛辣幽默的语言表达。比如“接着又缴了一笔‘专利置匣费’,共九镑零七便士。各位,同样置办专利的匣子,要是到汤姆斯·乔哀那里,他只要收取十八个便士”,在对比中揭露政府对百姓的盘剥,暗藏讽刺。【解析】题干问的是“这种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是如何表现的”,那么我们阅读原文,找到具体的表现方法。对于这类题,一般来说可从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明确了这些,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即可。\n复活(节选)第9课\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地美丽。②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是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日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了。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⑤托尔斯泰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副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主动放弃“伯爵”头衔的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莫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n答案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B.与众不同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C.与众不同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1.D 异乎寻常:跟平常很不一样。与众不同:指人或事物比较特殊,与一般的不一样。“与众不同”不能作状语,应用“异乎寻常”。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这里指托尔斯泰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同活的一样,应用“栩栩如生”。卓著:突出地好。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这里指托尔斯泰才华杰出,超出一般,应用“卓越”。关于:引进关涉的对象。对于: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这里后面接的是“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莫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是介绍作者读书的范围,应用“关于”。故选D。\n答案2.下列关于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C.文中加方框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D.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2.C C项,前者表示完全列举,后者表示列举未尽,用法不同,判断正确。A项,改换后句意不明确,第一处改换后读者不一定能知道作者讲的是谁,后面两处作者有意不用代词其实也是为了更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B项,前者表示引用,后者表示强调,用法不同,判断错误。D项,改后逻辑上不连贯。文章先以“托尔斯泰非常美丽”总起全文,引出下文。③④⑤段从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和他的肖像两方面概括说明托尔斯泰的“美丽”。第⑥段过渡到抒写托尔斯泰的特别伟大之处,思路清晰,内容逐步深化,不宜变换顺序。故选C。\n答案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3.【答案】①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的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起来,这和日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解析】画波浪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塑造的“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比作“一粒粒闪耀在日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珍珠的圆润饱满突出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具有鲜明饱满生动的特点;同时,这个比喻的本体、喻体极具相似性,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起来,熠熠生辉,这和日光下珍珠闪耀相似。总之,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聂赫留朵夫通过军界的老同事副省长马斯连尼科夫的帮助,把玛丝洛娃从牢房调到监狱医院做助理护士。下文是这之后聂赫留朵夫再次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时所发生的事情。]聂赫留朵夫在监狱大门口拉了拉铃。他不知道玛丝洛娃今天情绪怎样,又想到她和她同监的人都对他保守着什么秘密,不禁提心吊胆,神经紧张。他向出来开门的看守说明要见玛丝洛娃。看守回去打听了一下,告诉他玛丝洛娃在医院里。聂赫留朵夫就上医院。医院看门的是个和善的小老头,立刻放他进去,问明他要见什么人,就把他领到儿科病房。一个青年医生,浑身散发着石炭酸味,在走廊里接见聂赫留朵夫,严厉地问他有什么事。这位医生处处体恤囚犯,因此经常同监狱当局,甚至同主任医生发生冲突。他唯恐聂赫留朵夫提出什么违章要求,就表示他对任何人一视同仁,还装出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这里没有女病人,这里是儿科病房。”青年医生说。“我知道,不过这里有个女人是从监狱里调来担任助理护士的。”“对,这样的女人这儿有两个。您究竟有什么事?”“其中有个叫玛丝洛娃的,我同她很熟。”聂赫留朵夫说。\n“我想见见她,我为她的案子要到彼得堡去上诉。我想把这东西交给她。里面只有一张照片。”聂赫留朵夫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说。“行,这个可以。”医生态度缓和下来,接着吩咐一个系白围裙的老太婆把助理护士玛丝洛娃叫来。“您要不要在这儿坐一下?到候诊室去也行。”“谢谢您。”聂赫留朵夫趁医生态度好转,就向他打听玛丝洛娃在医院里工作得好不好。“还不错,要是考虑到她过去的生活经历,应该说很不错了。”医生说,“喏,她来了。”老太婆从一扇门里走出来,后面跟着玛丝洛娃。玛丝洛娃穿一件条纹连衣裙,外面系着白围裙,头上扎着一块三角巾,盖住头发。她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很快红了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想不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自从上次他们谈话时她发了脾气又道了歉以后,聂赫留朵夫还没有见到过她。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而且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他对她说的话同刚才对医生说的话一样。他告诉她他将去彼得堡,并且把装着他从巴诺伏带来的照片的信封交给她。“这是我在巴诺伏找到的,一张很旧的照片,说不定您会喜欢的。拿去吧!”她扬起黑眉毛,用她那双斜睨的眼睛惊奇地瞅了瞅,仿佛在问这给她做什么。然后默默地接过信封,把它插在围裙里。\n“我在那里看到了您的姨妈。”聂赫留朵夫说。“看到了?”她冷冷地说。“您在这儿好吗?”聂赫留朵夫问。“没什么,挺好。”她说。“不太苦吧?”“不,不算什么。可我还没有过惯。”“我很替您高兴。总比那边好一些。”“‘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那边就是牢里。”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好什么呀?”她问。“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像那边的人。”“那边好人多得很。”她说。“明肖夫母子的事我奔走过了,但愿他们能得到释放。”聂赫留朵夫说。“但愿上帝保佑,那老太婆人真好。”她再次表示她对那个老太婆的看法,接着微微一笑。“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您的案子很快就会受理。我希望能撤销原判。”“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如今对我都一样。”她说。\n“为什么说‘如今都一样’?”“不为什么。”她用询问的眼光瞅了一下他的脸。聂赫留朵夫把她这句话和这个眼光理解为她想知道,他是不是坚持他的决定,还是接受了她的拒绝而改变了主意。“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您都一样。”他说。“不过对我来说,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倒真的都一样。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他坚决地说。她抬起头来。她那双斜睨的黑眼睛又像瞅着他的脸,又像瞅着别的地方。她整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采。不过她嘴里所说的同她眼睛所说的截然不同。“您何必说这种话呢!”她说。“我说这话是要让您明白我的心意。”“这事您已经说够了,用不着再说了。”她好容易忍住笑说。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他们好像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好吧,那么再见了。”他说。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地毯快步走去。\n“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我?她是没法把她的思想和感受说出来,还是不愿说?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她变了,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使他同她联结起来,而且使他同促成这变化的上帝联结起来。这样的联结使他欢欣鼓舞,心里充满温暖。(有删改)【注】 信封里的照片,是聂赫留朵夫从他姑妈的巴诺伏田庄里找到的一张姑妈家许多人的合照,上面有他和玛丝洛娃,这勾起了玛丝洛娃对在巴诺伏田庄生活时所发生的事的回忆。\n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医生所表现出的“严厉”和“怒气冲冲”,侧面表现出他对囚犯的关照与体恤,以及对聂赫留朵夫的刻意戒备。B.医生态度之所以缓和下来,与聂赫留朵夫明确告诉他这次探访的目的以及他与玛丝洛娃很熟密切相关。C.“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的主要原因,一是上次见面时她对他发了脾气,二是这次见面时她“皱起眉头”不想同他握手。D.聂赫留朵夫提到“那边”时,玛丝洛娃脸上泛起红晕,是因为她那让人不堪的牢狱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让她很难堪。答案1.D 玛丝洛娃脸红并不是因为她那让人不堪的牢狱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而让她很难堪,而是玛丝洛娃曲解了“那边”的含义,误以为聂赫留朵夫重提旧情,进而触发了她的回忆而表现出害羞的表情。\n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设置悬念,写聂赫留朵夫因不知玛丝洛娃的情绪怎样、不了解她们对他保守的秘密而神经紧张,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章写青年医生为体恤囚犯甚至不惜与主任医生发生冲突,这为下文他向聂赫留朵夫介绍玛丝洛娃并称赞她的工作做好了铺垫。C.对于玛丝洛娃的出场,作者特意按照从肖像到动作再到心理这种由表及里的顺序依次展开描写,符合普遍的认知规律,便于读者接受。D.“那边好人多得很”,这是玛丝洛娃对监狱环境和狱友的认知,作者通过语言描写特意在“那边”与医院的人的对比中凸显她善良的一面。答案2.C “依次展开描写”错误。“玛丝洛娃穿一件条纹连衣裙,外面系着白围裙,头上扎着一块三角巾,盖住头发”是肖像描写;“脸很快红了起来”是神态描写;“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是动作描写;“本想不同他握手”是心理描写;“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是动作和神态描写。所以并不是按照从肖像到动作再到心理的顺序依次展开描写。\n答案【技巧点拨】\n3.对比分析选文中画横线部分和下面的课内文段在表现人物形象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答案3.【答案】课内文段主要通过细节描写,连用几个富有动作色彩的动词“瞧”“伸”“抓”和“塞”,表现出玛丝洛娃对金钱的贪婪与灵魂的堕落;选文画横线部分在使用“扬起”“瞅”“接过”“插”等动作描写的同时,还通过使用描摹状态的副词“惊奇地”“默默地”来表现她由照片引发的痛苦回忆和心灵上的触动。【解析】对比两个文段会发现,两个文段都有大量的动作描写,不同之处在于选文画线部分还使用了“惊奇地”“默默地”等副词。明确这些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样写主要表现了什么即可。\n4.选文中哪些因素让聂赫留朵夫认为玛丝洛娃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答案4.【答案】①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同他握手,她的脸上出现了拘谨、羞怯的新表情,表明她那颗禁锢得近乎麻木的心出现了新的变化。②由对“那边”的误解而引发的对过去的回忆,让她的脸上再次泛起了红晕,表明过去生活的甜蜜和痛苦已经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③对孩子哭声的不安和关注,说明她内心深处沉睡已久的善良与母爱已被唤醒。【解析】玛丝洛娃的心灵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她的神态变化上,可在文章中找到这些句子,分点概括。如“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玛丝洛娃出现了拘谨、羞怯的新表情,可见她近乎麻木的内心出现了新的变化。\n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孩子的力量列夫·托尔斯泰“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一笑。“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n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你几岁啊,孩子?”“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你干吗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你这么办。”父亲说。\n“什么?”“你认识卡秋莎吗?”“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就哭起来。“你为什么不去?”“他们会打你的。”“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都随你们。”领头的人同意了。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你呢?”\n“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去吧,好孩子,我就来。”“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了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中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天啊,”又一个人说,“放了他吧。”“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有删改)\n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头的人先是决定把警察押到广场之后再解决,后又同意不当着孩子的面打死他,这两处情节安排为警察最终被释放做了铺垫。B.人群中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与孩子的对话显得亲切自然,与人们对孩子父亲的憎恨态度形成了反差,也为后文“同一个神灵觉醒了”埋下了伏笔。C.“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内心对周围群众的仇恨和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D.小说结尾情节发生突转,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同时也揭开了标题“孩子的力量”这一悬念。答案5.C “表现了警察内心对周围群众的仇恨”错,应是对自己死后儿子无人照看的自责与担忧。\n6.下列对小说开头画线句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人们亢奋的情绪和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B.为下文站在政府一边的警察的出场营造环境氛围。C.为结尾处人们对警察表现出宽容善良埋下伏笔。D.将读者置于紧张的氛围中,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答案6.C “埋下伏笔”错,这样写是为了与结尾处人们表现出宽容善良形成反差,以凸显主题。\n7.小说中的警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答案7.【答案】①仇恨群众,冷漠,固执,高傲;②维护孩子的尊严,充满父爱温情;③尚未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解析】本文中的警察曾经打死过无辜民众,即使被捉住,也“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表现出他的冷漠、固执、高傲和对群众的仇恨;然而在孩子面前,他却要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被处死,表现出其充满父爱的一面;当大家决定放了他时,他蒙脸大哭,表明他并没有完全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了。【技巧点拨】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n8.孩子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结构安排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探究。答案8.【答案】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打破了双方的对立,使小说氛围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让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吸引读者。②有利于展现小说主题。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再次审视自己,双方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尤其是人们从起初的愤怒、仇恨到最后的宽恕、谅解,前后态度的反差突显了文章放下仇恨,回归友善纯真的主题。【解析】本题题干要求比较明确,从结构安排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从情节结构来看,没有孩子的出现,就不会有后面情节的发展,所以孩子的出现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主题思想来看,孩子的出现使愤怒的人们受到了触动,有了原谅警察的意愿,而警察也被人们的行为所感化,人性苏醒,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技巧点拨】\n*老人与海(节选)第10课\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作为20世纪著名的作家,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代言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及进步的一些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参加了战争,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只有残酷的厮杀和死亡。这使海明威逐步看清了战争的性质。因此,海明威走出了迷惘,告别了战争。他在厌战“英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①。“硬汉”形象最明显的标志是:世界把每个人都打碎,但在破碎处站立起来的就是硬汉。《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的经历和作者相似。书中反映的不仅有厌战思想,还有青年一代受到欺骗后的愤懑、怨恨、沮丧和绝望。战争使他们身心受创,破坏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亨利摆脱了战争,却未能得到幸福,这个结局正是作者这种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硬汉小说”的总结性作品。在命定的失败和厄运面前,圣地亚哥能够保持人的尊严,在重压下表现出勇气和优雅风度,平静而坚定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内心的信念也并未因此而丧失。海明威正像他作品中塑造的“硬汉”一样,一生中几度濒临死亡的深渊,但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渡过了难关。在晚年,当他意识到自己已无法摆脱病痛时,为了不屈服于所谓命运,他选择了死亡。对于海明威来说,压倒一切的恐惧②,而是失去主动和意志——男子汉气概的消失。\n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海明威及进步的一些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的理想参加了战争。B.海明威及进步的一些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的信念参加了战争。C.海明威及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的理想参加了战争。D.海明威及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参加了战争。答案1.C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可在“保卫世界和平、民主”后加“的理想”等;二是语序不当,“一些”应放在“进步的”之前。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n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开头一段最后一句中的冒号的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项目工作有四新:形式新、内容新、方法新和渠道新。B.大量的事实表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公害。C.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错误!D.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答案2.D D项,表示总结上文。A、B、C三项和第一段中的冒号都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之后,表示提示下文。\n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答案3.【答案】①创建了有名的“硬汉”形象 ②并不是失去生命【解析】①处,根据横线前的“他在厌战‘英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可知,此处应填海明威的行为,结合后文的“‘硬汉’形象最明显的标志是”可知,此处应将海明威和“硬汉”形象联系起来,故此处可填“创建了有名的‘硬汉’形象”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后面的“而是失去”可知,此处可填“不是失去……”,再结合横线前面的“他选择了死亡”可知,此处可填“并不是失去生命”之类的内容。\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下面是《教育家》杂志对“今天如何读经典”系列丛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和李春雨的一段访谈。《教育家》:市面上的书泥沙俱下,各种“经典好书”榜单层出不穷,学生、家长选书无所适从,您认为什么样的书是“经典”?刘勇:经典既能在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效应,又能够穿越时代,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以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作家,用笔继承优秀传统,荡涤黑暗社会,寻求政治解放,既大力弘扬人本主义,又强烈吁求个性解放。他们最注重传承,又最注重创新;最强调立本和开放;既渴求自由又最勇担责任;最深刻地批判社会,又最无情地解剖自己;最尖锐地揭露人性的丑恶,又最深情地关注着人类命运的发展。他们的作品既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生心血的凝聚。《教育家》:新课改提倡“整本书阅读”,关于整本书阅读“怎么读”,您有什么建议吗?李春雨:我认为,进行“整本书阅读”要讲求策略。第一,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经对近3000名读者做过调研,得出一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高居榜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世界名著也都赫然处在前10名。而专家给出的“药方”则惊人一致,那就是:唯有一字一句、逐节逐章地坚持读下去!读书没有捷径。\n第二,②。阅读经典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归根到底,是读者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作品。读不懂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作品,不是经典作品不够好,只能说明一般读者还缺乏与之交流、碰撞的生活广度与思想深度,缺乏应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积累。4.调整画波浪线句子的结构和语序,使句式协调一致,文意连贯。答案4.【答案】最注重传承,又最注重创新;最强调立本,又最强调开放;最渴求自由,又最勇担责任。【解析】结合题干中的“句式协调一致”可知,需要将三个分句改为排比句式,可以用上“最……,又最……”的形式。据此组织答案即可。\n5.根据李春雨的回答概括其对“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建议,填在横线处,每句不超过10字。答案5.【答案】①要有耐心和恒心 ②要学会与经典对话【解析】第①处,由“得出一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可知,人们没有耐心读书;由“唯有一字一句、逐节逐章地坚持读下去”可知,读书需要坚持,要有耐心。因此此处可填“要有耐心和恒心”。第②处,由后文“阅读经典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归根到底,是读者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作品”可知,阅读经典就是要与经典、与作者对话。因此此处可填“要学会与经典对话”。\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一、[2022安徽蚌埠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在异乡【注】海明威①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落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②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③“不错,踢足球。”我说。④“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⑤我的膝关节有病,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像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⑥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一面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⑦医生回到后面的诊室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儿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n⑧“工伤。”医生回答。⑨“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⑩“你该有信心了吧?”⑪“不!”少校答道。⑫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一个想当律师,一个要做画家,另一个立志当兵。有时,一天的疗程完毕,我们一起步行回去,到斯卡拉(米兰著名的歌剧院)隔壁的柯华咖啡馆去。因为四人结伴同行,就敢于抄捷径,经过意大利共产党人聚居区。那里的人恨我们这些军官。我们走过时,一家酒店里有人喊叫:“打倒军官!”我们谁都不知道战事将如何发展,只知道仗还在打,一直在打,不过,我们再也不用上前线了。⑬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意儿。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⑭“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⑮“回美国。”⑯“结婚了吗?”⑰“没有,但很想。”\n⑱“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绝不能结婚。”⑲“为什么,少校先生?”⑳“别叫我少校先生。”㉑“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㉒“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㉓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㉔“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㉕“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㉖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后来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一面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n㉗“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㉘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㉙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㉚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她过世后三天内,少校没上医院。之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那时,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有类似少校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有删改)【注】 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n答案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前线撤退下来的伤残军人在意大利米兰一家医院进行器械康复治疗时发生的故事。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可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可信。C.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说的是战争还在继续而“我们”再也不用参战了,表明“我们”伤残严重,也包含着不能再上战场杀敌的遗憾。D.小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叙述,叙述者似乎是不加修饰和改变地把人物对话原原本本记录下来。1.C “包含着不能再上战场杀敌的遗憾”错。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战争的创伤,而不是杀敌报国情怀。\n答案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天气虽然寒冷,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使景色充满着新奇有趣的地方风情,让刚脱离战争的“我们”心情愉悦。B.第段“在打”“一直在打”用反复手法强调战争仍在继续,“再也不用上前线了”则体现了“我们”离开前线如释重负的心情。C.本文对话简洁凝练,使用了大量的短句,不但加快了行文的节奏,而且产生了强烈的视觉真实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D.小说在上校的眼神中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导读者透过上校的眼神思考上校的精神世界,使作品的主题含蓄隽永。2.A “让刚脱离战争的‘我们’心情愉悦”错。从“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可知,这里营造了深秋寒冷萧瑟、满目沧桑的阴郁氛围,为整个故事的展开奠定了悲情基调。\n答案3.海明威的小说在简洁的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⑥—段的内容,分析少校说的“很有意思,很有意思”这句话的丰富意蕴。3.【答案】①认可医生对“工伤”的治疗效果;②但对自己的“枪伤”不抱康复希望;③暗示战争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康复的。【解析】作答本题,可结合该部分的对话具体分析。第⑦⑧段写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医生拿来的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可见少校认可医生对“工伤”的治疗效果;医生问少校“该有信心了吧”,而少校却说“不”,可见少校对自己的“枪伤”不抱康复希望,也暗示了战争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康复的。\n答案4.请从作品和读者的角度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题目“在异乡”的。4.【答案】(1)作品角度:①表层意,“我”这个美国士兵,在异乡的医院中治疗战争留下的伤残,孤独悲凉;②深层意,战争让很多人永远地和过去的生活、和正常的社会生活隔绝了,孤寂而痛苦地生活在精神的异乡。(2)读者角度:文中所描述的失去一切、看不到未来的战争年代,对我们而言如同陌生的异乡,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那个年代的人的痛苦和坚持,得到生命的启示。【解析】从作品的角度分析标题,可分析标题的表层意和深层意。从表层意来看,故事发生地是意大利的米兰,这对一个受伤的美国兵而言,是异乡;在异乡的医院中治疗战争留下的伤残,让人倍感孤独悲凉。从深层意来看,结合“一个男人绝不能结婚”“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等分析,战争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远离社会,与正常生活“隔绝”,少校“向着窗外,凝望着”也是情感上的“异乡”。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很多人遭受了身体、精神或爱情创伤之后,对生活已经失去信心,但仍坚强地活着。文中所描述的失去一切、看不到未来的战争年代对我们读者而言,也如同陌生的“异乡”。这让读者可以从中看到那个年代的人的痛苦和坚持,从而得到生命的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n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海明威[主人公老斗牛士曼纽尔在大病初愈后,全然不顾老板的压榨和朋友的劝阻,坚持要求斗牛,成为不卖座的夜场候补斗牛士。]如今,他面对着公牛,同时意识到许多事情。牛角就在那儿,一个裂开,另一个又尖又光滑,他得侧着身子朝左边那个角又快又准地逼近,放下红巾,叫牛跟着红巾下去,然后在牛角上面扑过去,把剑扎进像一个五比塞塔硬币那么大的一小块地方,然后必须从两个牛角中间缩回身子。他意识到必须做所有这一切,但是他唯一的念头:“又快又准。”“又快又准”,他一边挥动红巾,一边想。又快又准。又快又准,他把剑从红巾上抽出来,侧身朝着裂开的那个牛角,放低红巾让它横在他身前,使自己握着剑的右手齐他的眼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牛肩中间那块隆起的地方。他又快又准地扑到牛身上。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他感觉到牛角戳进他交叉着的胳臂中间的沙土里。牛抵着他的腰。他把脸埋进沙土里。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n“把脸擦干净。”他说。曼纽尔又朝牛跑过去,用手帕擦着被血染污的脸。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真倒霉,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它还是一动不动。他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呸,这些讨厌的家伙!呸,可恶的、讨厌的家伙!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n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讨厌的杂种!“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富恩台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埃尔南德斯用胳臂搂着他。“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齐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他扑在牛身上。他伏在牛身上的时候,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乎乎的。\n好吧,你们这些家伙!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肚子上和腿底下有什么东西在爬。毛稀的地方有东西在爬。死牛。让牛见鬼去吧!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他再坐下来,咳嗽着。有人过来,扶他站直。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他听到有人踏着很重的脚步上楼来。然后他就听不见了。再然后他听见远远的声音。那是观众发出的声音。医生朝他笑笑。雷塔纳在那儿。“你好,雷塔纳!”曼纽尔说。他听不见他的声音。雷塔纳朝他笑笑,对他说了些什么。曼纽尔听不见。让这手术台见鬼去吧!他以前在许多手术台上躺过。他不会死。要死的话,会有一个神父在场。舒里托对他说了些什么。举着剪刀。对了,他们要剪掉他的辫子。他们要剪掉他的小辫子。就按曾经约定的那样,若今晚表现不好,就剪掉辫子,不再做斗牛士。曼纽尔在手术台上坐了起来。医生气愤地往后退了一步。有人抓住他,扶着他。\n“你不能干这样的事,舒里托。”他说。舒里托的声音他突然听见了,听清楚了。“好吧,”舒里托说,“我不剪。我是开玩笑的。”“我干得好,”曼纽尔说,“我只是不走运罢了。”曼纽尔又躺了下来。他们在他脸上放了一样什么东西。那东西很熟悉。他深深地吸着。他感到很疲乏。他非常、非常疲乏。他们把那东西从他脸上拿开。“我干得好,”曼纽尔有气无力地说,“我干得出色。”曼纽尔张开眼睛,望望舒里托,要舒里托表示同意。“当然,”舒里托说,“你干得出色。”医生的助手把个圆锥形的东西罩在曼纽尔脸上,他深深地吸着。舒里托手足无措地站着,看着。(有删改)\n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曼纽尔对斗牛战术的周密安排,表现出他娴熟的斗牛技巧和坚定信念。B.面对一动不动的公牛,曼纽尔像剁肉一样挥动红巾的细节,体现出曼纽尔内心的焦急。C.向观众说“谢谢你们”和杀死公牛后向主席行礼,都突出表现了曼纽尔作为斗牛士的优雅。D.《老人与海》中“老人”以失败告终,而曼纽尔成功刺死公牛,但他们都是硬汉形象。答案5.C “都突出表现了曼纽尔作为斗牛士的优雅”错,由原文“呸,这些讨厌的家伙”“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可以看出,曼纽尔是不得不去感谢行礼,这些并不能表现出曼纽尔作为斗牛士的优雅。\n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曼纽尔多次充满信心的进攻与结果的惨淡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情节波澜起伏、惊心动魄。B.“又快又准”虽是曼纽尔的心理活动,但是引号的使用增强了音响效果,像他对自己的呼喊一样。C.小说以“舒里托手足无措地站着,看着”的细节描写结尾,表现了舒里托对曼纽尔崇敬又担心的复杂心理。D.小说写公牛的强壮、勇猛和观众对曼纽尔的厌恶、不耐烦,反衬出曼纽尔的弱小、备受凌辱。答案6.D “反衬出曼纽尔的弱小、备受凌辱”错,公牛的强壮、凶猛以及观众对他的凌辱,更反衬出他的不屈不挠、永不言败。\n7.斗牛结束后,曼纽尔被送进手术室,小说多次强调他“听不见”,后又交代“突然听见了”,这样设计有何用意?答案7.【答案】①反复写曼纽尔听不见声音,营造出凝重、停滞的氛围,写出了他为战胜公牛而受重创、极度虚弱的状况;②后文写突然听见了,与前文形成对比,突出他对自己职业身份、尊严的重视,更突出他永不言败、决不放弃的硬汉形象。【解析】根据前文对曼纽尔的描写“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他再坐下来,咳嗽着。有人过来,扶他站直”“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可知,曼纽尔在斗牛的过程中已经受重伤,此时写他听不见声音,写出了他受伤后的极度虚弱。根据文中所写“对了,他们要剪掉他的辫子。他们要剪掉他的小辫子。就按曾经约定的那样,若今晚表现不好,就剪掉辫子,不再做斗牛士”可知,就在舒里托要剪掉他的辫子时,曼纽尔突然听到了,极力反对舒里托这么做,这表现了他作为斗牛士的执着、坚韧,塑造了他不言败的硬汉形象。\n8.小说在叙述斗牛过程时,多客观描写斗牛场景,少直接流露主观情感和判断,请分析这样叙事的好处。答案8.【答案】①多客观描写,能直接呈现斗牛惊心动魄的场面,使情节更真实、细致。②多客观描写,能更冷静、集中地展现曼纽尔与公牛搏斗的艰难,以突出人物独自面对困难、绝不言弃的精神。③多客观描写,使读者始终沉浸在紧张的氛围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解析】由题干可知,本文多客观描写斗牛场景,不掺入或者很少掺入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这样叙述的好处。如“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那是他的剑”等客观性描写,写出了曼纽尔斗牛时受伤的过程,也写出了观众对他斗牛的反感,表现了曼纽尔坚强、不言败的硬汉形象。“他把剑从红巾上抽出来……瞄准牛肩中间那块隆起的地方”“他收起红巾,拔出剑……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等描述,客观地写出了斗牛时的真实场面,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情节紧张而吸引读者,且这些描写写出了斗牛时的紧张氛围,使读者如临其境。\n*百年孤独(节选)第11课\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967年,马尔克斯创作的《百年孤独》,震惊了世界文坛。作品不仅描述了马孔多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马尔克斯用魔幻的笔法,把现实社会中政客的虚伪、统治者的残忍、民众的愚昧和盲从写得令人拍案叫绝。此后他还推出了《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佳作。马尔克斯对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了创作实践上拥有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世纪之作以外,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方面,他也是颇有建树的:一是他首先将民族传统和现代意识结合起来,发掘古老的印第安人神话传说,把它和当代拉丁美洲现实有机地融合成一体,并在一种虚幻的情景和氛围中,给现实披上了的魔幻外衣;二是他的创作成功地借鉴了欧美现代主义各种新颖的创作手法,他在运用象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梦幻意识等技巧方面非常高超,达到了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    ),而是善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不拘一格地开创表现新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便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他的这种理论创新精神。\n答案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面世 扛鼎 光怪陆离 出神入化B.面市 扛鼎 斑驳陆离 登峰造极C.面世 压轴 光怪陆离 登峰造极D.面市 压轴 斑驳陆离 出神入化1.A 面世:指作品、产品与世人见面;问世。面市:(产品)开始供应市场。此处的语境是马尔克斯创作的《百年孤独》与世人见面,属于作品问世,所以应用“面世”。扛鼎: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压轴:一次演出的戏曲节目中排在倒数第二的一出戏,现也指一场演出排在最后的较精彩的节目。此处与“之作”搭配,应用“扛鼎”。“扛鼎之作”指作者所有作品中,最能代表他的写作水平和写作风格的、最有分量的、最受广大读者推崇的、影响力最大的作品,比喻作品(多指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广大,意义深远。所以应用“扛鼎”。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此处是指奇异的魔幻外衣,所以应用“光怪陆离”。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登峰造极:登上峰顶,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此处是指技巧非常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所以应用“出神入化”。\n答案2.下列各项中的分号和文中“魔幻外衣”之后的分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特聘教授岗位职责为: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领导本学科学术梯队建设;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保持或赶超国际先进水平。B.你是资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无产阶级而歌颂资产阶级;你是无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资产阶级而歌颂无产阶级:二者必居其一。C.尽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开始时总是弱小的,所以总是受压迫的;但是由于革命的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本质上又是不可战胜的。D.昨天一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2.A A项和“魔幻外衣”后面的分号均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B项,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C、D两项表示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C项是转折关系,D项是承接关系。\n答案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从来都不轻易借鉴和运用这些手法B.他在借鉴和运用中很清楚这些手法的局限C.他不只是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和运用这些手法D.他在借鉴和运用中从不囿于这些手法的固定程式3.D 由“善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可知,马尔克斯在创作中借鉴和运用了众家之长;由“不拘一格地开创表现新路”可知,他在创作中善于创新,不囿于这些手法的固定程式。所以只有D项与之衔接最连贯。\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百年孤独》开篇:“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称,《百年孤独》构思了十五年,①。毫无疑问,构思一部小说的开头特别需要勇气。马尔克斯的勇气,是给了一个时非其时、地非其地的新解。他站在一个不确定的现在,②,他不必圈一块地,指几个人,要他们干什么干什么,而是像一尾鱼一样灵巧地游进了时空宇宙,让叙述获得了新的自由。譬如吴清源的三三星天元名局,第一手拍在“三三”,就能引发新布局的大地震。这是《百年孤独》开头的伟大之处。如果你只是在被动地、无意识地接收文本内容,也许很难体会到马尔克斯用这句话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③,你才会感觉到它包含了太多重要的命题。传说莫言早年拿到《百年孤独》,只读了第一页就嚷了出来:“我知道怎么写小说了!”那是作家遇见作家时的震撼。小说是建筑成本最低的城市、文明和宇宙,是物美价廉的梦,当你说“要有光”,你根本不必处理明暗,不用打光,不用取景,你说光就是光。\n答案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答案】①这十五年他都不知怎么写第一句话 ②同时拢住了过去与未来 ③只有当你动笔写作时【解析】第①处,开篇说到马尔克斯在写《百年孤独》的时候用了15年时间进行构思,而后面说的是马尔克斯用勇气写了一个伟大的开头,所以此处可填“这十五年他都不知怎么写第一句话”。第②处,后面说马尔克斯像一条鱼一样灵巧地游进了时空宇宙,所以马尔克斯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了起来,即用不确定的现在联系起了过去和未来,所以此处可填“同时拢住了过去与未来”。第③处,前文说如果只是在被动地、无意识地接收文本内容,即读文本内容,也许很难体会到马尔克斯用这句话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而后文说能感觉到它包含了太多重要的命题,这是只有动笔写作才能做到的,所以可填“只有当你动笔写作时”。【技巧点拨】补写语句“三抓手”①抓关键词,根据上下文中的关键词、陈述对象、话题等确定补写内容。②抓句式,根据上下文的表述,确定补写的句式。③抓要求,根据题干中的内容、字数等方面的要求来补写恰当的语句。\n答案5.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第二、三、四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5.【答案】第二段:没有作者的勇气就没有它的开头。第三段:不动笔就不能感到它包含的命题。第四段:没有它就没有莫言受到的震撼。【解析】第二段是讲正是因为马尔克斯的勇气,才让《百年孤独》有了一个伟大的开篇,所以用否定句可概括为“没有作者的勇气就没有它的开头”。第三段是说如何才能体会《百年孤独》开篇的这句话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感觉到它包含了哪些重要的命题,所以用否定句可概括为“不动笔就不能感到它包含的命题”。第四段是说莫言早年读《百年孤独》时开篇给予他的震撼,所以用否定句可概括为“没有它就没有莫言受到的震撼”。\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百年孤独(节选)加西亚·马尔克斯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每年三月,衣衫褴褛的吉卜赛人都要在村边搭起帐篷,在笛鼓的喧嚣声中,向马孔多的居民介绍科学家的最新发明。一个身材高大的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满脸络腮胡子,手指瘦得像鸟的爪子,拿着两大块磁铁,从一座农舍走到另一座农舍,大家都惊异地看见,铁锅、铁盆、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嘎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乱七八糟地跟在魔铁后面。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狂热的想象力经常超过大自然的创造力,他认为这种暂时无用的科学发明可以用来开采地下的金子。他用自己的一匹骡子和两只山羊换下了两块磁铁。这些家畜是他的妻子打算用来振兴破败的家业的,她试图阻止他,但是枉费工夫。在好几个月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着两块磁铁,勘察了周围整个地区的一寸寸土地,甚至河床。他掘出的唯一的东西,是十五世纪的一件铠甲。三月间,吉卜赛人又带来一架望远镜和一只放大镜。磁铁的试验失败之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不甘心,马上又产生了将放大镜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他用两块磁铁和三枚殖民地时期的金币交换放大镜。乌尔苏拉伤心地流了泪。那盒金币由她父亲一生节衣缩食积攒下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无心抚慰妻子,他冒着生命\n危险,一头扎进了作战试验。他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因此受到灼伤,伤处溃烂,很久都没痊愈。他甚至编写了一份使用这种武器的《指南》,连同许多试验说明和几幅图解,请一个信使送给政府。他等待答复等了几年。最后等得厌烦了,他就为这新的失败埋怨梅尔基亚德斯,于是吉卜赛人归还了金币,换回了放大镜,并且给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几幅葡萄牙航海图和各种航海仪器。梅尔基亚德斯亲手记下了修道士赫尔曼作的简要说明,把记录留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让他知道如何使用观象仪、罗盘和六分仪。在雨季的漫长月份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把自己关在宅子深处的小房间里,不让别人打扰他的试验。他完全抛弃了家务,整夜整夜呆在院子里观察星星的运行……最后,他洋洋得意地向孩子宣布自己的发现:“地球是圆的,像橙子。”吉卜赛人回来的时候,乌尔苏拉唆使全村的人反对他们,可是好奇战胜了恐惧,因为吉卜赛人说是要展出纳希安兹人最奇特的发明。大家都到吉卜赛人的帐篷去,花一分钱,就可看到返老还童的梅尔基亚德斯——身体康健,没有皱纹,满口漂亮的新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觉得这一切既简单又奇妙,第二天他不再按时进餐,从早到晚在屋子里踱来踱去。“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他向乌尔苏拉唠叨,“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他让那些跟他一起建立马孔多村的人带上铁锹、锄头和狩猎武器,并把自己的定向仪具和地图放进背囊,就去从事鲁莽的冒险了。……\n探险回来以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绘了一幅地图。由于这张主观想出的地图,人们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马孔多是在一个半岛上面。他是恼怒地画出这张地图的,故意夸大跟外界往来的困难,仿佛想惩罚自己轻率地选择了这个建村的地点。“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他向乌尔苏拉叫苦,“咱们会在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他决定把马孔多迁到更合适的地方去。村里的男人已经开始准备搬家,乌尔苏拉却像蚂蚁一样悄悄地活动,唆使村中的妇女反对男人的轻举妄动。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不清楚,不知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对立的力量,他的计划遭到一大堆借口和托词的阻挠,终于变成没有结果的幻想。有一天早晨他难过地对乌尔苏拉说:“既然谁也不想走,咱们就单独走吧。”“不,咱们不走,”她说,“因为咱们在这儿生了个儿子。”“可是,咱们还没有一个人死在这儿,”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反驳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亲属埋在这儿,他就不是这个地方的人。”乌尔苏拉温和而坚决地说:“为了咱们留在这儿,如果要我死,我就死。”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试图用自己的幻想迷住她,答应带她去看一个美妙的世界:那儿,只要在地里喷上神奇的药水,植物就会按照人的愿望长出果实;那儿,可以贱价买到各种治病的药物。“不要成天想入非非,最好关心关心孩子吧。”她回答,“他们像小狗儿似的被扔在一边,没有人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望了望窗外,看见两个赤足的孩子正在烈日炎炎的菜园里。他觉得,他们仅在这一瞬间才开始存在。他全神贯注地望着两个孩子,终于望得两眼湿润,他无可奈何地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n“好啦,”他说,“叫他们来帮我搬出箱子里的东西吧。”(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吉卜赛人带来了外面世界新奇的东西,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认识到马孔多的闭塞,这成为他探索新事物的契机。B.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相比,乌尔苏拉封闭、保守、节俭、务实,在丈夫热衷于幻想并为之奋斗时,是她看守着他们的家,养育着孩子们。C.“他们仅在这一瞬间才开始存在”的感受,侧面体现出布恩迪亚长期以来对探索的投入。“无可奈何的叹息”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家庭和孩子的愧疚。D.“地球是圆的,像橙子。”布恩迪亚凭借自己长期的努力,以一己之力得出地球是圆的的结论,说明他有一定的钻研能力和科研精神。答案1.C 从语境可以看出,“无可奈何的叹息”反映了布恩迪亚内心深处面对沉重现实的无力感,他不想放弃搬家,但又不得不放弃。\n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从日常叙事中展现大时代。梅尔基亚德斯给布恩迪亚带来的葡萄牙航海图、观象仪、罗盘和六分仪等东西透露出人类发展的时代感。B.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叙述的方式,借助他对新鲜事物的一系列探索表现出来的。此外,乌尔苏拉也对他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C.“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这些语言描写,表现了布恩迪亚对外界的关注和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反思。D.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卜赛人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选文的主要内容,这个主要矛盾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同时又突显了人物形象。答案2.D 选文的主要矛盾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竭力钻研科学、探索外部世界与马孔多村的封闭保守之间的矛盾。\n3.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分析。答案3.【答案】①有远见,富于幻想,有时不切实际。认识到世界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认识到家乡的局限;看到磁铁,他想到可以用其来开采地下的金子;看到放大镜,他产生将它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感觉到村子的位置不理想,就动员大家搬家。②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探索实践。为了用放大镜制造作战武器,他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以至于被灼伤。③行动果敢,做事执着,甘于寂寞。他不顾妻子的反对,耗费钱财,多次尝试新事物;为了观察天象,他整夜整夜地呆在院子里。④关键时刻懂得让步。在妻子的劝说下,他最终放弃了搬家的念头。【解析】本文主要通过叙述和描写刻画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形象。作答时,结合相关事件分条概括,并进行简单分析即可。\n4.《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请联系本文,举例说明你对“魔幻”及其与“现实”的关系的理解。答案4.【答案】(1)“魔幻”是指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的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变成一种“神奇现实”。如文本写到磁铁,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造成一种“魔幻”的神奇效果。(2)“魔幻”是表现“现实”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它立足于现实,最终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现实。如本文描写磁铁的神奇效果“铁锅、铁盆、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嘎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乱七八糟地跟在魔铁后面”,这段描写虽然夸张,充满魔幻色彩,但立足于磁铁吸铁的事实;同时它又表现了封闭的马孔多人“少见多怪”的社会现实,给读者以新奇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解析】魔幻”是指表现方法和手段的奇异:运用象征、荒诞、夸张、变形等手法描写事物、刻画人物;“现实”是魔幻表象下、魔幻背后的事实。魔幻立足于现实,同时又表现现实。具体作答时,结合文中例子进行分析即可。\n答案【拓展阅读】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特有的文学样式。它将新闻报道般的写实与神奇的幻想结合起来,采用模糊化技巧和神话模式,表现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这是魔幻现实主义突出的艺术特征。第一,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魔幻现实主义表现的是一种光怪陆离、虚幻恍惚的“神奇现实”,在这种现实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和现实并存。第二,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幻想为现实而不失其真实”。这里,最根本的核心是“真实”二字,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都以此为基本立足点。不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魔幻”“神奇”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反映和揭露拉丁美洲黑暗的现实。第三,“魔幻”表现手法的成功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表现手法的“魔幻”性。这种“魔幻”性还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诸多表现手法的影响,如象征、荒诞、意识流等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n二、[2022广东惠州一中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普通的一天加西亚·马尔克斯星期一清早,天气暖和,无雨。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六点钟就敞开了诊所的门。他是一位没有营业执照的牙科医生,每天总起得很早。他上穿一件花衬衫,颈部扣着一只金扣儿;下穿一条长裤,裤腰扎一根松紧带儿。他腰板硬实,身材细瘦,目光不轻易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他从玻璃橱里取出一只还在石青模子上装着的假牙,又把一束工具放在桌上,像展览似的由大到小摆好。把所用的东西准备好后,他把磨床拉向弹簧椅,坐下来磨假牙。他好像没有考虑他在做的事情,手脚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即使不使用磨床也一刻不停地蹬着踏板。八点过后,他停了一会儿,从窗口望了望天空,看见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他一面想着午饭前可能又要下雨,一面又继续干他的活计。他十一岁的儿子反常的叫声把他从专心致志的神态中惊醒。“爸爸!”“干吗?”“镇长问你能不能给他拔个牙。”“告诉他,我不在。”\n他正在磨一颗金牙,把牙拿到眼前,眯着眼睛仔细看着。他儿子的声音又从小小的接待室里传来。“他说你在家,他听见你说话了。”牙科医生继续看着那颗金牙,直到把活儿做完,把牙放在桌上后才说:“好多了。”他又踏动了磨床。接着从一个小纸盒里取出一个安着几颗牙齿的牙桥,开始磨金套。那纸盒里盛着等着他做的活儿。“爸爸!”“什么事?”他的神情依然如故。“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他停下蹬踏板的脚,①把磨床从椅子前推开,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哼!”他说,“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②他转了一下椅子,让自己面对大门,一只手按着抽屉沿儿。镇长出现在门口。镇长已经把左脸刮光,右脸却有五天未刮了,看上去又肿又疼。牙科医生从他那双黯淡无光的眼睛里看出,他准有许多个夜晚疼得不曾合眼了。③他用手指把抽屉关上,温和地说:“请坐吧。”\n“早晨好!”镇长说。“早晨好。”牙科医生说。当用具在沸水里消毒的时候,镇长把脑袋靠在了椅枕垫上,觉得好多了。他闻到一股冰冷的气息。这是一间简陋的诊室:一把旧木椅,一台脚踏磨床和一个装着圆形的瓷把手的玻璃橱。椅子对面的窗上挂着一幅一人高的布窗帘。当听到牙科医生走到他身边的时候,镇长脚后跟蹬地,张开了嘴。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把他的脸扳向亮处,察看过损坏的白齿后,用手谨慎地按了按下颌。“你不能打麻药了。”“为什么?”“因为牙床化脓了。”镇长望了望他的眼睛。“好吧。”他露出一丝苦笑。牙科医生没有说话。他把煮用具的浅口锅端到手术台上,用凉了的镊子把用具夹出来,动作还是不慌不忙。然后用脚尖把痰盂挪过来,又在脸盆里洗了手。做这一切时,他一眼也不看坐在椅子上的镇长。但是镇长却紧紧地用眼睛盯着他。那是一颗下牙床上的智齿。牙科医生叉开双腿,用热乎乎的拔牙钳夹住白齿。镇长双手抓着椅子的扶手,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脚上,觉得腰部一阵透心凉,但是他没有叹气。牙科医生只是扭动着手腕。他没有怨恨,更准确地说,他是怀着一种酸楚的心情说:\n“中尉,你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了。”镇长感到下牙骨上发出一阵咯吱声,他的双眼顿时涌满了泪水。但是直到确知牙齿拔下来他才舒了一口气。这时,他透过朦胧泪眼看见了拔下来的牙。在痛苦之中,他觉得那颗牙齿是那么古怪,他怎么也不理解那五个夜晚会使他受到那般折磨。他把身子俯向痰盂,嘴里喘着粗气,身上渗出了汗水。他解开了军衣扣,又伸手到裤兜里摸手帕。牙科医生递给他一块干净布。“擦擦眼泪吧。”他说。镇长擦了擦眼。他的痛苦减轻了。牙科医生洗手的时候,他看见了残破的天花板和一个落满灰尘、挂着蜘蛛卵和死昆虫的蜘蛛网。牙科医生一面擦手一面走回来。“你要记住,”他说,“回去要用盐水漱口。”镇长站起来,没精打采地行了个军礼,大步向门口走去,军服的扣子也没扣。“给我记上账吧。”他说。“给你还是给镇公所?”镇长没有看他,关上门,在铁栅栏外面说:“都一样!”(有删改)【注】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独》。其作品以描写混战动荡条件下的平民生活见长。\n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为“普通的一天”,选取的材料也是拔牙这样的日常小事,小中见大,折射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B.镇长一出现,牙科医生的儿子的反常叫声和医生的“我不在”令悬念陡升,引人入胜,同时也引起读者对医患之间的关系与可能存在的矛盾的思考。C.小说情节叙述显得简洁舒缓,但气氛营造十分出色,尤其是在医生的手枪出现时,达到氛围顶点。治病救人,竟需要持枪自卫,更加凸显了社会的矛盾。D.最后医生称镇长为“中尉”,而镇长临走前向医生行了个军礼,可见原本凶狠残暴的军阀,在医生救治了他的病痛后,内心也受到了感化。答案5.D “内心也受到了感化”错误。从最后一段“都一样”可以看出镇长并没有被感化,依然公私不分,专横如故。\n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顺叙方式,用语简洁,不慌不忙,却暗流汹涌,悬念迭生,展示了作者非凡的叙事才华和富有张力的语言水平。B.文章第三段的环境描写“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天气特点,烘托出安详静谧的气氛。C.文中三处画线语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反映出了医生从警戒、愤怒到决定为镇长治疗的复杂纠结的内心活动。D.本文的人物对话非常简洁,如同话剧中的对白,潜台词非常丰富,揭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令人回味无穷。答案6.B “烘托出安详静谧的气氛”错误。食腐动物“兀鹰”的出现大多预示着恐怖与死亡,结合下文的矛盾冲突可以看出,表面上安详静谧,其实是压抑沉闷,也暗示了下文气氛的突变。\n7.牙科医生从开始的不愿为镇长拔牙,到最终为镇长拔了牙,而且提醒镇长回去后用盐水漱口,这是牙科医生对镇长的屈服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认识。答案7.【答案】面对镇长的威胁,牙医并未屈服。①起初牙医准备用驳壳枪自卫,但是看到镇长病容之后又出于身为医者的善良、宽容而决定为其治疗,手术后善意的提醒表现出其对病人的关心。②为镇长检查细致、谨慎,手术过程有条不紊,从始至终,牙医尽职尽责,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解析】首先明确观点:面对镇长的威胁,牙医并未屈服。有些题具有开放性,肯否回答均可,但本文明显答案是唯一的,结合上下文看,只能是没有屈服。然后找出两点以上理由加以证明即可。\n8.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也符合海明威提出的冰山理论,只描写了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结合全文对此进行分析。答案8.【答案】①题目是“普通的一天”,写的是牙医给镇长拔牙这件事,这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但是通过牙医儿子反常的叫声、医生想拿枪的举动、镇长的残暴表现等已有情节,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的激烈的社会矛盾、恶劣的社会环境。【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指文章的语言要简洁凝练,人物思想感情、动作语言等八分之七的内容应该隐藏起来,让读者通过想象加以连接和弥补。①本文题目是“普通的一天”,写的好像也是普通的一天,但是这一天镇长过来拔牙了,情节主要写的是牙医给镇长拔牙这件事,其实这只是文章表面上的内容,也正是“冰山”理论中露出水面的那八分之一,还有很多内在的未直接表现的内容。②“他十一岁的儿子反常的叫声把他从专心致志的神态中惊醒”,牙医儿子发出反常的叫声;“把磨床从椅子前推开,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医生自己持有枪支;“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镇长威胁要用枪打死牙医;“中尉,你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了”,镇长很残暴:根据上述已有情节,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的激烈的社会矛盾和恶劣的社会环境。\n阅读专项训练\n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文本一:老人与海(节选)[美]海明威这条鲨鱼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当那一大片暗沉沉的血渐渐下沉,扩散到一英里深的海水里的时候,它就从深处游了上来。鲨鱼莽莽撞撞地一下子冲过来,划破了蓝色的水面,豁然出现在太阳底下。它随即又落入海水,捕捉到血腥味。然后就顺着小船和鱼的踪迹一路追踪而来。鲨鱼有时候嗅不到这股气味,但它总能再次找到,也许只是一丝痕迹,它就会游得飞快,紧追上去。那是一条很大的灰鲭鲨,生就的游泳高手,能和海里速度最快的鱼游得一样快,除了嘴以外,它的一切都显得无比美丽。背部和剑鱼一样蓝,肚子是银白色的,鱼皮光滑漂亮。它的外形和剑鱼十分相像,除了那张大嘴。眼下它正紧闭着大嘴,在水面之下迅速地游着,高耸的背鳍像刀子一般划破水面,没有丝毫摇摆。在它那紧紧闭合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全都朝里倾斜,这和大多数鲨鱼的牙齿不同,不是那种常见的金字塔形,而是像爪子一样蜷曲起来的人的手指。那些牙齿几乎和老人的手指一般长,两侧都有刀片一样锋利的切口。这种鱼天生就把海里所有的鱼作为捕食对象,它们游得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健,而且还全副武装,这样一来就所向无敌了。此时,它闻到了新鲜的血腥味,于是加快速度,蓝色的背鳍破水前进。\n老人一看见它游过来,就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肆意妄为的鲨鱼。他一面注视着鲨鱼游到近前,一面准备好渔叉,系紧绳子。绳子短了点儿,因为他割下了一段用来绑鱼。老人此时头脑清醒好使,下定决心搏击一番,但却不抱什么希望。真是好景不长啊,他想。他盯着那条紧逼而来的鲨鱼,顺便朝那条大鱼望了一眼。这简直像是做梦一样,他想。我没法阻止它攻击我,但我也许能制服它。尖齿鲨,他想,见鬼去吧。鲨鱼飞速靠近船尾,向大鱼发起袭击。老人看着它张开了嘴,看着它那怪异的眼睛,看着它牙齿发出咔嚓一声,朝着鱼尾巴上方的肉扑咬过去。鲨鱼的头从水里钻了出来,后背也正露出海面,老人听见大鱼的皮肉被撕裂的声响,把渔叉猛地向下扎进鲨鱼的脑袋,正刺在两眼之间那条线和从鼻子直通脑后那条线的交点上。这两条线其实并不存在。真实存在的只有沉重而尖锐的蓝色鲨鱼脑袋,大大的眼睛,还有那嘎吱作响、伸向前去吞噬一切的大嘴。可那是鱼脑所在的位置,老人直刺上去。他使出全身力气,用鲜血模糊的双手把渔叉结结实实地刺了进去。他这一刺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却带着十足的决心和恶狠狠的劲头儿。鲨鱼翻了个身,老人看出它的眼睛已经没有生气了,接着鲨鱼又翻了个身,缠上了两圈绳子。老人知道它死定了,可它还不肯听天由命。它肚皮朝上,扑打着尾巴,嘴巴嘎吱作响,像一艘快艇似的破浪前进,尾巴在海上溅起白色的浪花。它身体的四分之三都露在水面上,绳子绷得紧紧的,颤抖个不停,最后啪的一声断了。鲨鱼静静地躺在海面上,老人瞧着它,不一会儿它就慢慢沉了下去。\n“它咬掉了约莫四十磅肉。”老人大声说。它把我的渔叉和所有的绳子也带走了,他想,况且我这条鱼又在淌血,别的鲨鱼也会来袭击的。大鱼被咬得残缺不全,他都不忍心再看上一眼。鱼被袭击的时候,他感觉就像是自己受到袭击一般。好景不长啊,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而是独个儿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不过,攻击我这条鱼的鲨鱼被我干掉了,他想。它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尖齿鲨。天知道,我可见识过不少大鱼。“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很痛心,把这鱼给杀了,他想。(有删改)文本二:海明威创作漫谈海明威是20世纪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他常常与写作爱好者谈创作。下面是他与年轻朋友的部分谈话内容。问:你说好的创作与坏的创作有区别,是什么意思?海明威:好的创作是真正的创作。如果某人创作一篇故事,忠实于他所了解的生活的知识,而且写得有意思,那么,他创作的东西会是真实的。《老人与海》讲的就是我的朋友老渔民富恩特斯的故事。如果作者不知道人们怎么思想、怎么行动,运气好也许会解救他于一时,或者他可以幻想。但如果老是写他不了解的东西,他会发现自己在说假话。他说了几次假话之后,就无法再诚实地写作了。\n问:同样是真实,创作同报道有什么区别呢?海明威:报道的东西虽然及时,但叙述没有味道,过时了,就忘记了。创作不是描述,还要想象,真实到什么程度,要看你的创作能力。问:你说《老人与海》描写了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如果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以上这些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是什么意思?海明威:一部好的作品,就像一座冰山,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问:有人说你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有力。请问有何秘诀?海明威:有时我饿着写,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有时我站着写,而且只用一只脚踮着地;有时我在寒冬故意只穿一件单衣,我边写边冻得瑟瑟发抖。这些非常不愉快的感觉使我不得不尽量少写些多余的话!问:作家应该怎么训练自己?海明威:你看今天发生的事。如果我们见了一条鱼,你要看准了,看每个人是如何反应的。你如果在鱼跳的时候兴奋起来,你就回想一下,使你产生这种感觉的具体动作是什么。是钓丝从水面上升起来,是它像琴弦似的绷紧,水开始滴下来,还是它跳的时候猛撞河水的动作?回忆一下声响,说了些什么话。找到产生感情的东西,找到使你激动的行动。然后写下来,要写清楚,叫读者也看得见,能产生与你同样的感觉。\n然后你换一换,钻到别人的脑袋里去。如果我冲着你大叫,你就尽量揣摩我在想什么,你的感觉是什么。如果卡格斯骂胡安,你就想一下他们双方的情况。不要光想谁是对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事情总有该如此和不该如此两个方面。作为一个人,你知道谁是谁非。你得下一个判断,付之于行动。作为一个作家,你不应当不判断。你应当明白这一点。现在听着。别人说话的时候,你要听全。别想你自己要说什么。多数人从来不听人家说话。他们也不观察。你进了一间屋子,出来的时候应当明了你在屋子里见到的一切东西,而且不能满足于这一点。如果那间屋子使你产生某种感觉,你应当弄清楚是什么东西使你产生这种感觉。你试一试,锻炼锻炼。你到城里去,站在戏院门口,从计程车或者从汽车里出来的人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练习的方法有一千种。不过,你老得想着别人。(有删改)\n答案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与海》(节选)叙述了在老人捕到大鱼后,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的袭击,老人与鲨鱼进行搏斗,并杀死了它的故事。B.《老人与海》(节选)中的灰鲭鲨游速很快,嗅觉灵敏,体型漂亮,体格强壮,动作凶猛,性情残忍贪婪,是“真正的鲨鱼”。C.海明威认为,好的创作是真正的创作,它是有味道的,能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不会轻易被人们遗忘。D.海明威认为,写作训练中,要仔细观察、用心揣摩,听别人说话时,既要听全别人的话,也要想自己要说的话。1.D 海明威认为,听别人说话时要听全,别想你自己要说什么。\n答案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与海》(节选)第六段运用比喻和反复的手法,详细描写了鲨鱼的垂死挣扎,表现了鲨鱼的凶猛,衬托了老人的刚毅勇猛。B.《老人与海》(节选)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来描写灰鲭鲨对大鱼的攻击;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展现老人对付这条鲨鱼的过程。C.海明威主张创作既要忠实于他所了解的生活的知识,又要有合理的想象。《老人与海》(节选)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D.海明威认为只要写得足够逼真,作品中的事物也可以象征其他事物。我们分析《老人与海》可知,其中的鲨鱼就象征着困难、对手、厄运等。2.A 第六段没有运用反复的手法。\n答案3.下面是《老人与海》(节选)第一段前两句的不同译文,哪个译文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译文①: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蹿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译文②:这条鲨鱼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当那一大片暗沉沉的血渐渐下沉,扩散到一英里深的海水里的时候,它就从深处游了上来。3.【答案】译文①更符合。因为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简洁、明快、有力。从句式上看,译文①多使用短句,而译文②长句、短句兼用,所以译文①更简洁、明快;译文①运用因果倒装句式,简洁明了地交代了鲨鱼来袭的原因,而译文②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从用词上看,译文①比译文②更有力,如“来袭”“蹿上来”比“出现”“游了上来”更能体现鲨鱼的凶猛,更有力度。【解析】海明威常用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尽量不写多余的话,其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有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译文①句式简洁有力,如“来袭”“蹿”等词语写出了鲨鱼的凶猛,“它是从深水里……一英里深的海里”采用倒装句式,突出强调鲨鱼袭来之时的距离之远,侧面表现了鲨鱼嗅觉的灵敏和追击捕食对象之迅速。而译文②使用了长句,显得冗长拖沓,如“当那一大片……海水里的时候”定语过长,“当那一大片……时候……游了上来”属于正常语序,没有倒装语序制造悬念,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表达效果。所以译文①更能体现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特色。\n答案4.请结合对画横线句的理解,谈谈你从“大鱼被咬得残缺不全,他都不忍心再看上一眼”这句话中读出了老人怎样的心理。4.【答案】画横线句说的是一部好的作品,字里行间往往隐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从《老人与海》(节选)第八段中的“大鱼被咬得残缺不全,他都不忍心再看上一眼”这句话中,可以读出老人对大鱼被咬食的痛惜和无奈,对“被咬得残缺不全”的大鱼的同情,对捕获大鱼的后悔,以及劳动成果被掠夺后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挫败感。【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老人与海》(节选)第八段中的“大鱼被咬得残缺不全,他都不忍心再看上一眼”这句话包含的复杂情感即可。\n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文本一:流光似水加西亚·马尔克斯圣诞节男孩子们又要求买一艘划艇。他们的爸爸说:“没问题。我们回卡塔吉娜再买。”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远比父母想象中来得坚决。他们齐声说:“不,我们现在就要。”他们的母亲说:“首先,这儿只有淋浴间的水可以划船。”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反之,他们在马德里这边是挤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的五楼公寓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在小学得到全班第一名,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而他们办到了,所以到头来父母双方都无法推拒。于是做爸爸的把这些都买来,没跟太太说半句,太太是比他更不愿意还赌债的。那是一艘美丽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午餐的时候爸爸宣布:“小艇在车库。问题是,没有办法由电梯或者楼梯把它搬上来,车库也腾不出多余的空间了。”可是下一个星期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来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n爸爸说:“恭喜。现在呢?”男孩子们说:“现在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星期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盏亮着的电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开始由破灯泡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然后开了电灯,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这次荒诞的奇航是我参加一次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勇气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于是他们每星期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筒和压缩空气枪。他们的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他们的母亲惶然说:“不,已经够了。”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n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了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于是下一个星期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的探戈》的时候,他们把公寓注满了深约两寻(约十二尺)的金光,像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在年终颁奖大会上,兄弟俩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颁杰出奖状。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他们的爸爸和妈妈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满面春风。“这证明他们成熟了。”他说。下一个星期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之战》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老建筑流泻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注而下,呈金色洪流急奔下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救火队为应付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地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载浮载沉,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用品诗意盎然,自己长了翅膀在厨房的天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从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光沼泽里唯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每个人的牙刷、爸爸的剃须刀、妈妈的面霜等都浮在浴室里;从主卧室流出来的电视机则侧浮着,画面上还在播午夜电影的最后一段情节。\n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筒,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爸爸的酒瓶里偷喝一杯白兰地,就这样化为永恒。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宋碧云译,有删改)文本二:也是在像今天这样一个场合里,我的导师威廉·福克纳在这个大厅里说过:“我拒绝接受人类末日。”他在三十二年前拒绝接受这一世界灾难的说法,如今它仅仅是纯属科学判断上的一种可能。假如我未能充分认识这一点,我便不配占据他曾占据的这一讲坛。面对这个出人意料、从人类史看似乎是乌托邦式的现实,我们作为寓言的创造者,相信这一切是可能的;我们感到有权利相信:着手创造一种与这种乌托邦相反的现实还为时不晚。到那时,任何人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活或者死亡的方式;到那时,爱情将成为千真万确的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到那时,那些命中注定成为百年孤独的家族,将最终得到在地球上永远生存的第二次机会。(节选自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拉美式的孤独》)\n答案5.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有契约精神,凡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与父母约定,直至拿到父母所期望的奖项才要求兑现承诺。B.父母去观赏电影,而孩子则在家里“航海”,大人、孩子实质上是一样的,都在“乌托邦式的现实”里追求虚幻的快乐。C.文本一以勇敢逐梦为主题,暗示父母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来追逐梦想,但在自由的同时,还需要有节制的理性。D.马尔克斯拒绝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因为他从拉美式的孤独中看到永远生存的希望,托托和乔尔身上体现了这点。5.C A项,“孩子们有契约精神,凡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与父母约定”说法绝对。由“不,我们现在就要”可知,孩子们并非凡事都和父母约定。B项,“大人、孩子实质上是一样的,都在‘乌托邦式的现实’里追求虚幻的快乐”错,由原文他们的父母在每个星期三看电影的情节可知,大人没有在“追求虚幻的快乐”。D项,“因为他从拉美式的孤独中看到永远生存的希望,托托和乔尔身上体现了这点”错,结合文本二“面对这个出人意料……将最终得到在地球上永远生存的第二次机会”分析,选项原因提取不全面,托托和乔尔身上体现的并不是“从拉美式的孤独中看到永远生存的希望”。\n答案6.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采用如同《百年孤独》般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以丰富而瑰丽的想象营造了在光海里航海潜水的美丽而诗意的童话意境。B.文本一的情节叙述有“滚雪球”的特点,起于买划艇,进而兄弟俩在流光中“航海”,最后邀请同学航海而产生悲剧,逐渐放大,产生审美张力。C.文本一中多次提及“星期三”这个时间点,不仅形成一个循环叙事结构,增加故事的戏剧性与神秘感,而且隐喻了一种程式化的生活方式。D.文本一多处以细节传神,通过描写兄弟俩的语言、动作等刻画人物形象;结尾处采用长句叙述,给读者一种肃穆压抑的沉痛感。6.D “采用长句叙述,给读者一种肃穆压抑的沉痛感”错。结尾多用短句,也不是“肃穆压抑的沉痛感”,孩子们为追求梦想和自由死去,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孩子们在金色的光海中获得了一份“永恒”的快乐,比起永远禁锢在大陆上的其他人,未尝不是一种幸福的经历。\n答案7.文本一插入家用品诗歌研讨会上“我”与孩子们的玩笑话,在情节上有哪些作用?7.【答案】①使情节发展更具有逻辑性,“我”的玩笑话启发了孩子们的想象,是孩子们产生奇想的原因;②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孩子们在家里进行光海航行的情节;③为小说结局孩子们集体溺亡于光海中埋下了伏笔。(答出两点即可)【解析】由插入的内容可知,“我”的玩笑话启发了孩子们的想象,让孩子想到可以在光海中航行,这样使情节发展更具有逻辑性;在插叙的内容之后,写孩子们在星期三的时候在家里进行的几次光海航行,所以插入的内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由于插入的内容间接导致孩子们集体溺亡于光海,所以插入的内容是小说悲剧结局的伏笔。\n答案8.文本一结尾写“整整两个班学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五楼”,托托和乔尔在淹死的学生当中吗?请结合文本一并参照文本二,谈谈你的判断及理由。8.【答案】看法一:我认为托托和乔尔在淹死的学生当中,这是一个悲剧。①从主旨表现或启发性上看,小说以孩子们集体意外溺亡在“光海”里为结局,凄惨悲怆;孩子们因追逐梦想(或“自由”,或“快乐”,或“诗意”)而不幸丧命,令人哀伤悲悯;没有现实土壤的梦想是令人悲叹的(或“人们生活在一个不会做梦的城市里,这是社会的悲哀”);将人生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警醒读者思考人生,这是悲剧的本质特征。②从相关情节分析,兄弟俩的死亡也是必然,比如由文本一结尾可知氧气不足,也没有灯塔引领,兼之气候条件恶劣,技术水平不足。看法二:我认为托托和乔尔不在死亡之列,这不是悲剧。①从中心思想上看,结尾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死亡,而是一种心灵迷失,即习惯于旧体制的孩子们为美妙梦想所惑,迷失在天马行空的梦里;孩子们在金色的光海中获得了一份“永恒”的快乐(或“自由”,或“诗意”)。②从内容设置和情节上看,兄弟俩掌握了光海航行术,勇敢而执着地追梦的孩子或许能成功找到灯塔与彼岸;兄弟俩在之前已经进行了充足的准备,拥有全套潜水装备,并反复多次演练,充分探索了航行术,所以他们能找到灯塔,战胜恶劣的环境,安全顺利游出大海,活着回来。③结合文本二看,作者不认为人类会面临世界末日,他相信美好终将实现,自由、快乐等幸福时光属于每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人。\n答案【解析】按照题干要求可知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如果认为两个孩子在死亡的行列,可从“孩子们溺亡在光海”是真正的死亡的角度进行分析。若认为两个孩子不在死亡之列,可从“孩子们溺亡在光海”是一种象征,不代表真正的死亡的角度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认为两个孩子不在死亡之列,还可以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进行分析,因为没有淹死更符合作者的心愿,作者相信未来,希望生活美好。\n综合素养创新应用\n一、综合探究1.作为现实主义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与《复活》都再现了19世纪欧洲的现实社会生活,但二者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又有细微区别,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答案】前者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通过对人物外貌、行为、语言等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夸张、幽默;后者添加了大量人物心理描写,以全知视角诠释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集中展现了人物在精神上的艰难探索与蜕变。【解析】该题目重点在于区分两篇小说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的区别。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侧面描写主要包括次要人物的衬托或环境描写等。对于本题来说,要注意两篇课文在描写方法上的区别,比如《复活》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此外,还要注意两篇文章叙述视角的不同。\n2.《老人与海》与《百年孤独》两篇小说注重人类精神世界的成长与发展,充满浓重的象征意味。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答案2.【答案】《老人与海》节选部分重点描写了老人与鲨鱼的奋力激战,故事在精妙的细节描写和精练的语言表达中一波三折,充满张力。其中,大海象征人生竞技场,鲨鱼象征邪恶力量,老人则是人类顽强意志力的化身。《百年孤独》节选部分讲述了偏远、闭塞而又宁静的小村庄马孔多受到的外部文明的冲击。作者以马孔多人日常生活中的遗忘症,来象征世人中普遍存在的历史健忘症,告诫人们不要忘记本民族的历史。【解析】《老人与海》节选部分主要写了老人圣地亚哥为了留住大马林鱼而与鲨鱼进行搏斗的过程;而《百年孤独》节选部分主要写的是马孔多随着商道的开通,开始卷入外部世界的纷纷扰扰。根据题干要求可知,需要结合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所以我们首先要找到课文中使用了象征手法的部分,然后结合课文内容指出其象征了什么。\n二、微写作阅读下面的剧本片段,请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将其改写成小说片段,充分展示“我”(大卫·科波菲尔)的所见、所闻与所感。不少于400字。〔一个燃着火的壁炉,壁炉前站着谋得斯通;壁炉一侧的小桌前,谋得斯通小姐正在准备茶。大 卫    (小心翼翼地下楼梯,再折回,挠头,又下楼,怯怯地来到客厅)对不起,先生,我为我的行为后悔,还请您原谅我!(鞠躬,默立)谋得斯通   (转身,面无表情)大卫,我很高兴听到你说你后悔。(伸出被大卫咬过的那一只手,作握手言和状,表情中透出阴毒)大 卫    (目光短暂停顿在那伤处,无奈地伸手;转而看着谋得斯通小姐)您好,小姐!(微微鞠了一下躬)谋得斯通小姐 哦,天哪!(接着一声叹气,把茶匙伸向大卫以代替她的手指;语气冷冷的)放多久的假呢?大 卫    一个月,小姐。谋得斯通小姐 (惊奇,抱怨时间有点长)从什么时候算起?大 卫    从今天起,小姐。谋得斯通小姐 (感觉时间太久)哦!(走到有台历的地方,狠狠地撕掉一张)〔画外音:谋得斯通小姐恨不得一连撕去好多日历,让大卫的假期早点结束。\n答案3.【答案】早晨下楼吃早饭时,我十分不安,因为自从犯了重罪后我还一直没见到过谋得斯通先生呢。但反正是躲不开的,我还是下楼了,在下楼时我停下过两三次,而踮着脚尖跑回我的卧室,但终于还是在客厅露面了。他背对着火炉站在那里,谋得斯通小姐正在准备茶。我进去时,他背对着我。惶恐了一会儿后,我走到他跟前,对他说:“我请您原谅,先生,我为我的行为后悔,我希望您原谅我。”“我很高兴听到你说你后悔,大卫。”他转过身来,面无表情地对我说。他伸给我的手正是我咬过的那一只。我的目光不禁在那上面的红疤痕上停了一下;可是当我看到他脸上那阴毒的表情时,我的脸比那疤痕还要红。“您好,小姐。”我对谋得斯通小姐轻轻鞠了一躬。“哦,天哪!”谋得斯通小姐一边叹着气,一边把茶匙伸向我以代替她的手指,“放多久的假呢?”“一个月,小姐。”她吃了一惊,带着抱怨的语气说:“从什么时候算起?”“从今天起,小姐。”“哦!那现在就过去一天了。”显然,谋得斯通小姐感觉时间太久了,她转身狠狠地把台历撕掉了一页。她恨不得一连撕去好多页,好让我的假期早点结束。【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小说和戏剧的区别。戏剧包括人物台词(对话、独白和旁白)和舞台说明(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动作、表情、上场、下场等)两部分。戏剧要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时间、空间和人物必须高度集中。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一篇小说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将戏剧改写成小说的过程中要注意二者呈现形式、写作重点等方面的不同。其次,要找到小说和戏剧的相通之处,在改写的过程中,要重点抓住二者在人物语言、动作、神情以及人物活动环境方面相同的内容,以降低改写的难度。\n高考真题同步挑战\n一、[2020全国卷Ⅰ·7—9,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越野滑雪[美]海明威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n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n姑娘走出去了。“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是啊。”\n他们喝干了剩酒。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陈良廷译,有删改)\n答案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1.D 对小说主旨的理解错误,从文本内容来看,本文表现的是年轻人对运动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n答案2.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6分)2.【答案】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6分;每点2分)【解析】根据上文内容和两人的对话可知,尼克和乔治都喜爱滑雪运动,为能够一起越野滑雪而感到高兴,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滑雪有强烈的愿望。从两人的相处来看,两人是很好的朋友,分别之际一再相约,说明他们不舍离别。两人都想一起再滑雪,但乔治要上学必须离开,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据此分析可得出答案。\n答案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3.【答案】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6分;每点2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对题目中提及的“冰山”理论有大概了解,“冰山”理论主要是说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由尼克和乔治在越野滑雪过程中的行为和对话、客栈休息时的对话构成,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这篇小说没有提供任何故事背景,通过小说这些已有的情节安排,读者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比如乔治的上学情况,为什么再也没有滑雪机会等;这样的情节安排使小说能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n二、作文。[2021浙江卷·24,60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n答案4.【立意探索】材料以并列的三句话展现三种人对于“得与失”的看法。把得与失看成“终点”强调的是结果,看重最后我们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这种看法能让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明确目标,但我们有时也会因为过于追求功利而迷失自我。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指向的是基础,这种观点能让我们放开顾虑,心平气和,轻装上阵,重新出发。既然得与失都只是起点,那姑且不必在意得失,且向前看便可,但不断的启程,容易让人无法吸取过往的经验教训,也无法更好地成长。把得与失看成“过程”注重的是奋斗、努力的经历和感受,这能让我们在享受人生路上的收获的同时,也感受到失败带来的沮丧,这些过程中的得失会丰富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所在,但如果太过在意一时的得与失,也会陷入“患得患失”的矛盾之中。因而,不管是把得与失看成“终点”“起点”还是“过程”,都有其合理之处,也都能找出不妥,这需要考生以辩证的思维来进行分析,立意时,考生可以在三种观点之间权衡选择,或者综合其中的二者乃至三者进行论述。具体立意包括:①明确得失,扬帆起航;②辗转得失之间,充实人生历程;③得失贯穿人生始终;④得失是过程,也是终点;等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5:18:20 页数:136
价格:¥3 大小:874.9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