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2《醉翁亭记》课件(66张PPT)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5

2/65

3/65

4/65

剩余6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醉翁亭记\n第一课时\n情境导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是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就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做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n\n学习目标坚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能力。(重点)把握文章叙事写景的顺序,体会作品语言艺术。(难点)了解创作背景,把握其精神实质,体会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重点)\n景点介绍【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n【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散文创作成就巨大,也擅长诗词。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存世。作者简介\n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n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今安徽)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10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n环滁()琅琊()林壑()辄醉()林霏()阴翳()酒洌()山肴()野蔌()觥筹()伛偻()颓然()射者中()弈者胜()暝()chúyáhèzhéfēiyìlièyáosùɡōnɡyǔlǚtuízhònɡyìmínɡ识字记音\n古文诵读朗读并背诵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n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醉翁亭记\n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n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n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n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n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环绕着滁州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回,曲折、回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高面下。文章释义①\n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意趣,情趣。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①\n【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叫智仙的。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①\n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岩穴,山洞,这里指山谷。暝,昏暗。树林里的雾气散开。霏,弥漫的云气。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秀,茂盛。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②\n【译文】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②\n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背着东西的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在树下休息。清野味野菜。蔌,菜蔬。陈列,摆开。③\n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苍老的容颜。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醉倒在众人中间。颓然,倒下的样子。下棋③\n【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味清醇,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开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③\n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为,是。庐陵郡,就是吉州(今江西吉安)。④\n【译文】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枝叶茂密成荫,飞鸟上上下下鸣叫,那是因为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④\n画荻教子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拓展阅读\n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n第二课时\n理清文章思路,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内容。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第一部分(1)文章感知\n醉翁亭上赏景:朝暮四季之景。第二部分(2)醉翁亭上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第三部分(3)总结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第四部分(4)\n1.“环滁皆山也”在文中有何作用?“环滁皆山也”语言高度凝练简洁,交代了滁州城周围整体的地理特征,为下文写醉翁亭作铺垫。文章解析第一部分(1)\n3.第一段如何划分层次?写法是什么?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n2.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交代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缘由。写对山水的喜爱,点出“乐”字,贯串全文。\n4.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由远及近。静的山与动的泉相映成趣,动静结合使画面真实可感。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表现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n5.第1段中两处自问自答有什么作用?这里由写景过渡到写人。这两处自问自答,道出了醉翁亭的来历。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辞,为下文的解释“醉翁”的含义留有余地。\n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此处的作用是什么?这是全文的核心句,同时也暗示“醉翁”二字的深意:饮酒佐以美景而“醉”,被贬的抑郁心情则用酒“醉”来排遣。因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入在宴饮之中,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为下文做铺垫。\n1.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及出游的乐趣。第二部分(2)\n2.本段是怎样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又是怎样描写山间四季之景的?朝暮之景:朝“明”暮“暗”,一早一晚,各自其妙又互为照应,把山间早晨和晚上的特点描绘出来。四时之景:春之花、夏之木、秋之风霜、冬之石,寥寥数语,精练贴切,把景物的情态展现出来。\n3.“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写朝往暮归对四时不同景色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并由景美写到人乐——“乐亦无穷”,为下文写人叙事作铺垫。\n1.第三段刻画了哪四幅画面?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景。可以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他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第三部分(3)\n2.第三段通过这几个场景,表现了怎样的乐趣?简单概括。滁人游览之乐: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宴饮之乐:食物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非丝非竹”,山林野趣,乐在其中。\n3.滁人游的画面能反映当时人们怎样的生活状况?从侧面反映了什么?写滁人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言简意赅。“往来而不绝”,描绘了众人游的热闹景象,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政绩,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滁州百姓生活和乐、富足。写了众人的乐,也暗含了太守的乐。这一切正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点明了文章主旨。\n4.结合整段描写的内容,说说如何理解太守的“醉”。太守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在这里,作者用简笔勾勒了自画像,既照应了上文太守的“醉翁”自号,又引起下文,点明太守“醉”“乐”的原因。\n1.“然而禽鸟……其乐也”一句中的几个“乐”含义相同吗?如果不相同,分别是什么?本句层层推进,道出了百姓的快乐就是太守最大的快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句中几个“乐”字含义各不相同。禽鸟之“乐”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第四部分(4)\n人之“乐”不仅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为能纵情山水,同时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太守“乐其乐”则表明太守能超然物外,不以贬官遭谪的政治处境为悲,反而还能娱情山水,与民同乐。\n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n美醉乐本文的内容可以用哪三个字概括?请详细说明。合作探究\n①山水相映之美②朝暮变化之美③四季变幻之美④动静对比之美1.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2.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3.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美\n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醉山水而醉宴酣而醉与民同乐而醉\n山水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与民同乐”是他的理想,这正是他在失意中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之后所得到的心理慰藉。这种“乐”也许并不为别人全知晓,也不需要别人都知晓,而他自己却愿意自得其乐。乐\n这篇文章写了五种乐,其中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体现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n太守之乐境界最高,太守既能知“禽鸟之乐”,又能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n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首先写亭之概况,其次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n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景物时又着眼于一个“醉”字,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n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乐趣。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全文的主旨。\n本文的叙事角度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叙事角度上看,通篇以第三人称写太守,写醉翁,貌似旁观者,摆脱了第一人称叙述的种种不便,拓宽了话题空间。醉翁与太守,一为名号,一为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很好地揭示了人物情感的丰富性,人物形象的多面性。最后,作者才自报家门,揭开谜底。这种写法,与汉赋中假托人物说事说理如出一辙,具有鲜明的寓言风格和浪漫气息。\n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课文小结\n写作特色❶层次清晰,脉络分明。本文采用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黑白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1段外,每段开头都有领起的词语引起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描写到游乐归来的一幅幅画卷。\n❷骈散结合,相映成趣。这虽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运用了骈句,增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作者驾驭自如,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n醉翁亭记板书设计位置: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亭名: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亭之所在与民同乐山水景色:朝—暮—春—夏—秋—冬出游之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日暮醉归太守归—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主旨:醉—乐\n宋代一纨绔子弟,虽无才思,却以“才子”自命,常在亲朋邻里中吟几句歪诗以显示自己的才学,人们私下里称他“酸秀才”。但因他家颇有些权势,大家表面上还是恭维他,夸赞他才思敏捷,下笔如神,可以同唐代的李白、杜甫,当时的欧阳修相提并论。经人一夸,酸秀才心花怒放,飘飘然地不知道自己的轻重,竟打定主意要去寻访欧阳修,同欧阳修比试比试。诗讽酸秀才拓展阅读\n扬名趁年轻,酸秀才整理行装便带着家僮上路了。路上,他看到一棵大枇杷树,两个大丫杈上枝繁叶茂,朵朵白花开放,煞是好看,便诗兴大发,吟出两句诗来:“路旁一古树,两个大丫杈。”无奈,下面两句憋了半天也憋不出来。这时,来了一位老者,他手指枇杷树续道:“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酸秀才一听,拍手叫好,认为是诗人幸会,便邀老者一同去访欧阳修。\n说话间,来到了河边,枇杷树渐行渐远。河中有一群鹅,有的鹅潜水,有的鹅浮在水面,酸秀才一见,灵感忽现,又吟出二句:“一群大肥鹅,嘎嘎跳下河。”可灵感突然飞走,酸秀才抓耳挠腮接不下去。老者捋须笑道:“白翼分清水,红掌踏清波。”酸秀才这下高兴极了,认为老者有点才气,两人同访欧阳修必成一段文坛佳话。\n于是,酸秀才大步流星从船头跨到船尾,向老者伸出友好的双手,一边走一边说:“诗人同乘舟,去访欧阳修。”“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羞)。”老者接道。原来,无巧不成书,这老者竟是去寻访佳山胜水的大文豪欧阳修!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7 10:30:33 页数:65
价格:¥3 大小:35.90 MB
文章作者:180****8757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