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题习惯数学的教学心得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题习惯数学的教学心得<br />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低<br />年级学生,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习惯要着重从头培养,才能为以后的学<br />习打好基础。比如课前准备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br />敢于说的习惯,认真写的习惯等等,需要培养的习惯很多,但有一种习<br />惯往往被别人忽略的——认真读题习惯的养成。读题是审题的前提,<br />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条件与问题,明<br />确条件与问题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br />象,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方法和习惯,很有<br />必要。<br /> 小学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由于年龄比较小,识字量较少,而阅读<br />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又有限,再加上在思维方式上与成人也不同,所以<br />读题及对题意的理解就成为了部分孩子学习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发<br />现,不少孩子本身很聪明,学习也很认真,可是一独立做题就会出现一<br />些意想不到的错误,下来单独询问,其实孩子是会做的,只是在读题上<br />出现了问题,才导致了错误。这个问题看似不严重,但是,却足以影响到<br />孩子的一生。经过认真分析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br /> 1.漏读。<br /> 2.只读了题目要求的前半部分,剩下的不读了,或看到了却没在<br />意,导致孩子在做题时只完成了题目要求的一部分。<br /> 3.有的孩子对题目中的字都认识,但对题目中某些字、词的意思<br />不理解。因此,作为教师,从低年级就要着手从培养孩子良好的读题习<br /> <br />惯抓起,为孩子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来培养<br />低年级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呢?<br /> 一、相信学生,多给他们读题的机会<br /> 刚入学的一年级,识字量很少,在最初一段时间由老师或家长为<br />其读题,这样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小学生的依赖思想,这是难免的。但是<br />当拼音教学告一段落后,我们便可应该把读题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千万<br />不能因小学生读题速度慢或拼读出声而越俎代庖,一包到底。因此,在<br />我们的练习中,要考虑到这一点。对于学生不认识的字应加上拼音,让<br />学生拼出字,然后读出字词,并引导他们自己理解题意。这一点语文教<br />师会很注意,但是数学教师便很“勤快”,这对以后学生读题的能力是很<br />不利的。所以老师不能贪图省快而放弃了拼音这个工具。应充分利用<br />拼音这个工具让学生自己读题解题。<br />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老师更应该放手让孩子去读题,如果老师把<br />题目的要求自己一手包办,仔细地帮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没有让学生<br />养成独自读题的习惯,所以解决问题时,学生就会对要求一眼看过,不<br />求甚解。在读题习惯的培养上,我的原则是教师一定要做一名“懒”老师,<br />该让学生理解的要求,读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独自完成,学会抓住重点<br />的词,逐步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相信学生,给他们一个<br />机会,他们就会给你一个惊喜。<br /> 二、教给正确的读题方法<br />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br />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br /> <br />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br />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br />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br /> 解决音义,读通。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少,认识生字是读懂题的<br />基础。当我们教师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必须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br />拼音,带领学生认读,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br /> 认真仔细,读准。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凭经验做题,所以<br />对题常会一扫而过,就动笔了。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br />子,题目的意思发生了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br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低年级的学生,尤其<br />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br />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br />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br /> 咬文嚼字,读懂题意。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br />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如:一年级 30 人,二年级 33 人,一<br />年级和二年级一起做游戏,平均分成 7 组,每组多...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