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一共有多少学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题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一共有多少学案知识点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然后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重点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突破思路通过直观形象的动感画面,创设与主题相符的情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难点理解加法牟意义。突破思路通过有几支铅笔的情境,设计“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理解。案例原题看一看,填一填。3+1=()\n1+()=()()+()=()解析这道题主要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并列出加法算式,计算出结果。答案分别是:3+1=4;1+3=4;2+2=4。点拔最易出错的是第三道题,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到数学信息。\n归纳通过直观的、学生常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数数、算算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含义,计算后看图验证结果。课后答案教材第25~26页“练一练”。1.2+3=52+2=41+4=52.1+4=52+3=53.3+1=43+2=54.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2+3=5所表达的意思。比如:原来有2只小兔,又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5只小兔。5.2+3=5或3+2=51+2=3或2+1=36.1、3、5、7。每次多2个。7.指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说一说,算一算。比如:我们家一共有多少人?1+2=3作业(课后余下习题。)存在问题摘要(1).;(2).;(3).。反思\n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很简单,我不担心他们掌握不了这一内容,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我作为一个倾听者,将他们零散的知识串连起来,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加法的认知,使他们加深了对加法的意义的理解,又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为今后学习应用题打下了基础。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因此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不是难点。而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我把理解加法的意义作为重点,贯穿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教学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运算的抽象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这正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课外资料加号、减号的来历\n我们在学习数学时,常常和十、一、x、÷等运算符号打交道。这些符号形式简单、对称,表达的意思确切。在五百年前,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叫魏德曼。他在横线上加了一个竖,成为“十”,他用这个符号表示增加的意思;他又在加号上去掉一个竖,成为“-”,表示减少。“十”“-”兄弟两个就此诞生了。但是“十”和“一”正式被大家所公认,用来作为加、减运算符号,是从1541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的,以后逐渐普及,沿用到现在。等号“=”的产生比“十”和“一”晚大约一百年,距今四百多年。英国学者利科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个数相等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等号“=”由此产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数学
发布时间:2022-05-28 09:00:33 页数:5
价格:¥3 大小:116.91 KB
文章作者:178****793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