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8

2/28

剩余2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第七单元教材分析本组课文以“革命情怀”为话题,展开学习。本组四篇课文,《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名人成长的故事。课文选材精炼,含义深刻,让学生在阅读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教学目标1、认识本单元生字,会写本单元23个生字;正确书写本单元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3、通过读书来感受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对成长的认识,从而得到启发。4、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28- 教学重点1、通过读书来感受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对成长的认识,从而得到启发。2、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教学难点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措施1、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故事情境中,理解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2、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3、分析体会人物对话是理解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重要途径。分角色朗读,把握情境,体会不同人物的语气、语调课时安排21《古诗三首》2课时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课时23《梅兰芳蓄须》1课时24《延安,我把你追寻》1课时习作1课时语文园地1课时-28- 教案序号53课题21.《古诗三首》课型新授主备人备课时间年11月19日上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知诗人解诗题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介绍作者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2.学习生字“塞、秦、征”指导书写:“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28-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指名读,齐读,师范读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1、.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教师板书:互文秦汉)6.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三、悟诗情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感悟画面之悲。1.师范读诗句。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板书:明月 关 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28-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1.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三)感悟历史之悲 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五、总结 “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 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             《出塞》互文明月关秦汉人未悲壮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教学反思-28- 教案序号54课题21.《古诗三首》课型新授主备人备课时间年11月19日上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二课时一、谈话激趣1、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诗。2、出示并理解课题。凉州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二、学习古诗《凉州词》(一)、初读感知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2.学生按要求学习-28-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二)、品读悟诗情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质疑:“欲饮琵琶马上催”是什么意思?“醉卧沙场君莫笑”又是什么意思。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5.这一杯酒杯喝完了吗?为什么?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7.面对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9.配乐赛读、齐读。10.背诵。三、学习古诗《夏日绝句》(一)(课件出示21)全诗内容1.用多媒体出示,指导朗读。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2、学生自由朗读3.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1)理解第一句学生讨论,汇报: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板书:生人杰死鬼雄)(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学生讨论,汇报: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板书:有骨气有气节)4.思考讨论:(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5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6.总结全诗,朗读升华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28-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四、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五、作业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板书设计《凉州词》画面:热闹情感:豪迈、哀婉《夏日绝句》李清照生人杰有骨气死鬼雄有气节教学反思-28- 教案序号55课题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型新授主备人备课时间年11月19日上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崛、沈、范”等11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5个生字,正确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4.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1.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师:请看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师: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板书课题)师:齐读课题。二、资料简介背景知识:本文是作者余心言有感于周恩来立志求学的经历写的。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这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深重,树立了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远大理想。-28-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三、初步感知1.课题解析。“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课题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大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明了中心。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边注意生字生词。3.学生各自再读1~2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稍后,我们会在具体的字词句段中来仔细体会。4、交流字词四、整体感知1.梳理课文内容: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1)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10自然段)。(2)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11~14自然段)。听了伯父的话,周恩来有什么感受?明确:疑惑不解。(3)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5~17自然段)。(4)课文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明确:目睹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待遇。2.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15~17自然段)。关键词:不惩处、训斥、紧握拳头、劝慰。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28-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教师指导,明确: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五、布置作业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加深对伟人的认识。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志——疑惑——由来教学反思-28- 教案序号56课题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型新授主备人备课时间年11月19日上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崛、沈、范”等11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5个生字,正确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4.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1.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二、句段解读1.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文来到了东北沈阳。明确:12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通俗地理解,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2.一个星期天……大鼻子的外国人。明确:“背”和“进”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第二句中“大不相同”说明差别很大,租界的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商业萧条,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28- 别教学过程二次备课-28- 却很大,更令人疑惑。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三、质疑探究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1)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2)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1)抓住“惩处”“训斥”,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2)重点句: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引导学生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扬扬;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3)联系第11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教师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4)教师总结“中华不振”的根源:我们的祖国当时不够强大。4.写法借鉴。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如,周恩来刚到沈阳看到租界的繁华、热闹,与别处大不相同,衬托出别处萧条冷清、破烂不堪的景象。在写作中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要做到:一是要明确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二是要选准衬托物。衬托物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四、体验与反思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说各自的读书目的,对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谈谈由此获得的启发。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二次备课-28- 1.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4.回顾全文,畅谈感受。(1)人物:周恩来除了有远大抱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外,还是个善思的人。从“疑惑不解”“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可以体会到。(2)写法:三件小事,两次过渡。(3)感悟:“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周恩来志存高远,胸怀博大,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兴盛联系在一起,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成为民族未来建设的栋梁。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案序号57课题23《梅兰芳蓄须》课型新授-28- 主备人备课时间年11月21日上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蓄、迫”等14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4.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教学难点1.梳理文章结构,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戏曲,(出示音频)大家先来听一听,然后来谈一下。告诉老师,你想说什么?噢,对了,这是京剧,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全世界人们都非常喜欢。(课件出示2)师:齐读课题。(板书课题)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1.同学们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自然段,画出自己认为难懂的生字词,做好批注2.同学们的习惯很好,批注得很详细。3.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把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用幻灯片展示出,和学生进一步学习。4.再读全文,要求学生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也可同桌对读,相互检查,看谁读得正确、流利。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学过程二次备课-28-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目标:(课件出示4)(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2.梅兰芳明白日本人一次又一次“邀请”他登台的目的,更明白地拒绝日本人,在当时来说就等于放弃自己挚爱的京剧艺术。“茫茫青史……”著名画家丰子恺对梅兰芳的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接下来的几件事情就是最好的证明。(板书:避港拒演 蓄须明志 自伤身体)3.自学提示:(课件出示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后三件事,画出能表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语句或令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做出批注。4、学生交流。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师小结: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上海沦陷,日本人想利用梅兰芳先生的影响来美化侵略者的丑恶行径,就“邀请”梅兰芳先生为他们演出,但都被梅兰芳先生想尽一切办法拒绝了。(课件出示6)课文一共叙述了五件事,它们分别是:拒绝登台;香港拒演;卖房度日;蓄须明志;自伤身体。这五件事叙述得有详有略,你们认为其中哪件事写得特别详细?具体地描述了哪些内容?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你认为梅兰芳所有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文中能找到这样的句子来评价一下他吗?学生交流讨论讨论总结梅兰芳先生高度的精神境界和为国家做出的巨大牺牲。让学生自由的谈谈想对梅兰芳说些什么?从而使学生内心升腾起对梅兰芳的敬佩。五、积累拓展-28-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1.师小结: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请把你心中的歌,化作笔下的情,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梅兰芳先生的画像旁边。2.古往今来,像梅兰芳这样的爱国志士还有很多。你能说说一些爱国诗句吗?3.回忆课文具体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每件事概括出来六、总结全课同学们,如果说梅兰芳风靡海外,受到全世界人地爱戴是缘于他优美的嗓音,精湛的技艺,那么他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使他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越来越高尚,称为一代又一代人心目中永远的偶像。七、布置作业同学们课下查阅、搜集有关爱国志士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板书设计23梅兰芳蓄须拒绝登台香港拒演强烈的爱国情怀梅兰芳卖房度日蓄须明志崇高的民族气节自伤身体教学反思-28- 教案序号58课题24.《延安,我把你追寻》课型新授主备人备课时间年11月21日上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延、昔、笋、茅”等9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本课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4.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教学难点1.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2.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师: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节。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28-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2.学习第二节。(1)自读第二节。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课件出示5)(2)分组讨论、交流。(3)师点拨。3.师小结。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四、教师点拨,解决疑点。1.自学三、四两节。(1)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2.自学五、六两节。(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28-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五、拓展运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课件出示12)(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六、总结全课师: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板书设计24延安,我把你追寻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教学反思-28- 教案序号59课题习作写信课型新授主备人备课时间年11月21日上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知道书信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2.掌握书信的书写方式和信封和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3.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4.坚持运用书信的形式与人交往,书信练笔。教学重点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教学难点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我们能在一起上课,老师很高兴。大家说,我们能成为朋友吗?说起朋友,如果他们远在他方,你会用什么方式和他们联系呢?师:的确,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联系方式。我们除用这些以外,还可以用写信进行交流呢。因为信件接收到以后就会留下永远的纪念。而且有时候有些话不方便说,比如和好朋友吵架了,要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呀,这就更需要用信件来帮忙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书信。二、审题指导1.读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板书:写信)例文导学  阅读思考:1.结合本文及以前接触过的书信,说说书信的基本格式。2.这篇书信回答了女儿提出的什么问题?-28-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3.谈谈这篇书信的语言特点。   合作交流:针对上面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1.书信的基本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及日期六个部分,有时也可部分省略。 2.这篇书信回答了女儿“什么是爱情”这一问题。 3.这篇书信语言亲切自然,饱含真情实感,如涓涓细流,缓缓而来,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对女儿的爱。三、要点点拨。1.书信格式顺口溜 称呼顶格打冒号,先向亲友问个好;正文每段空两格,一件一件不乱套;署名日期别漏掉,工整写在右下角。2.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 3.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启始语。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4.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为一谈。5.结尾,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6.学习信封填写方式:7.介绍电子邮件的填写方式一封电子邮件的基本内容通常分为三部分:收件人、主题、正文。四、实战演练-28- 就请你结合你的切身经历和感受给学弟学妹们写一封信:给他们传授学习的方法,教给他们交往的经验,和他们谈谈生活的道理教学过程二次备课-28- 五、拓展阅读 给妈妈的一封信六、动笔练习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格式写正确,内容写完整七、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写信,又了解了信封的写法,老师希望你们能把写好的信放到信封里寄到收信人的手中。同时,也希望你们多运用“写信”这种联系方式很好地与你的亲人或者好朋友进行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你们能做到吗?习作课,我们学习了怎样写景物地点的文章,要抓住特点,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写出真实感受。板书设计写信称呼正文格式祝福语署名日期教学反思-28- 教案序号60课题语文园地课型新授主备人备课时间年11月21日上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学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注意课文中的有的不是一件事,先把每件事弄清楚,再把几件的事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重点了。3.积累形容人的成语,古诗积累运。4.练习句子的语气,体会不同句子,语气也不同。教学重点1.学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积累形容人的成语,古诗积累运用。教学难点先把每件事弄清楚,再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重点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七,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语文园地)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交流平台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你们对哪篇课文感悟深刻?和大家交流一下吧?(板书:完成填空)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________的文章,课文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就像《古诗三首》中讲的主要是十代英雄为了守卫连疆,“_____________”的豪迈气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的是________,周恩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梅兰芳蓄须》中,梅兰芳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首现代诗,让我们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2.理解运用-28-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1)本单元课文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讲了三件事,注意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每件事的重点,再整体把握课文的重点。(2)抄写词语,注意不要写错字。(3)理解成语的含义大义凛然: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这些词语都用来形容正义,不怕危险不怕困难,有高贵品质的人(4)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感受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体会反问句更加强烈的表达效果。(板书:读句子)师总结:通过练习,学会把握事情的重点,几件事的重点,再把握课文的重点。3.日积月累。(板书:日积月累(别董大))(1)学生读读背背(2)作者: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3)说说诗的大意。“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所以感情真挚;作者以宽阔的胸襟,叙述眼前景色,让人感到悲壮凄凉。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落日黄云,大野苍茫,此情此景,不免有些伤感。日暮黄昏,并且又大雪纷飞,北风狂吹,只看见远方的群雁,出没寒云,使人使人产生了伤感。头两句写景但可以衬托出作-28-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者的忧郁伤感,使人像是置身于风雪之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三、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学积累了一些描写人的成语,学会了一首古诗。收获不少呀!板书设计完成填空语文园地课文大意读句子读背词语日积月累(别董大))教学反思-2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3-09 20:57:36 页数:28
价格:¥10 大小:80.15 KB
文章作者:必右启智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