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第二学期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绝密★启用前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第一次月考考卷七年级下册语文考试范围:七年级下册语文;考试时间:200分钟;命题人:詹文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分卷I分卷I注释一、选择题(注释)1.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①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几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②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③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④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⑤即便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四分之一的鸟类和11%~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A. ③①⑤④② B. ③④①⑤②C. ③⑤④②① D. ④②③①⑤2.对本文标题和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的标题点明了军名、军队的数量,并概括了事件。B. 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C. 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D. 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3.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金色花》作者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B. 《荷叶·母亲》作者冰心,选自《繁星》。C.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著有《往事》《春水》等。D. 泰戈尔,著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4.下列加横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狗丢失后,他心急如焚,到处张贴“寻狗启示”。B. 金秋十月,玄武湖桂花盛放,芳香四溢醉游人。C. 为了纪念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当代文人书法周”活动在望城区书堂山举行,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场叹为观止的文化盛宴。D.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长沙磁浮快线的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5.《驿路梨花》一文,深山中的小茅屋的主人是 ( )A. 解放军是建造者,是小茅屋的主人。B. 梨花是小茅屋的照料者,是小茅屋的主人。C. 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照料小茅屋,她才是主人。D. 建造者和梨花姐妹是主人,其他照料小茅屋的人,也是主人。6.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日:“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已而果然。或问之日:“吾宿卫1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2。甜,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注释】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②纸鸢:风筝。1)解释下列划线词。①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_______________②王之爱子病三日矣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子何以知之?3)本文情节曲折,引人人胜。请在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秦王将猎→_______________→韩生劝止→_______________。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 遇事要勤学好问。B. 要善于见微知著。C. 要勤于观察思考。D. 遇事要集思广益。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日:“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已而果然。或问之日:“吾宿卫1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2。甜,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注释】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②纸鸢:风筝。1)解释下列划线词。①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_______________②王之爱子病三日矣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子何以知之?3)本文情节曲折,引人人胜。请在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秦王将猎→_______________→韩生劝止→_______________。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 遇事要勤学好问。,B. 要善于见微知著。C. 要勤于观察思考。D. 遇事要集思广益。8.维生素A的是非(6分)⑴有些人一到了晚上就看不清东西,医学上叫夜盲症。我们现在知道,夜盲症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A。不过,古人很早就发现吃动物的肝脏可以有效治疗夜盲症。因为动物肝脏是储存几种维生素的地方,其中一种就是维生生素A。⑵维生素A参与了人体诸多生理功能,除了视力,对骨骼生长、生殖、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免疫功能也很重要。所以缺乏维生素A除了夜盲,还有其他的症状,例如皮肤干燥。⑶维生素A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是吃得过多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急性中毒、死亡。历史上,就有北极探险家因为吃了北极熊的肝脏导致维生素A中毒差点死掉的。那么一天摄入多少维生素A合适呢推荐量是男性每天900微克,女性每天700微克,安全量的上限是每天3000微克,超过了这个量,就有导致肝中毒、畸胎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不良反应的危险。⑷对准备生育的妇女或孕妇来说,尤其要注意避免摄入维生素A过量导致胎儿畸形。吃动物肝脏很容易就导致维生素A摄入过量。此外,由于肝脏是解毒器官,重金属、农药、兽药会在肝脏中积蓄,并不是健康食品,孕妇应该避免吃肝脏。⑸据估计,全世界5岁以下的儿童大约三分之一患有维生素A缺乏症。每年有几十万名儿童由于维生素A缺乏症而失明、死亡。所以也不能因为担心维生素A中毒而忽视了补充维生素A。要补充维生素A,有比吃肝脏更安全的方式,例如鸡蛋、牛奶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但是量又不至于高得离谱。此外,植物中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能转化成维生素,而且吃胡萝卜素是不用担心过量的。这是因为人体对胡萝卜素转化成维生素A存在负反馈控制,如果维生素A的量够了,就不再转化了。所以吃胡萝卜素,是不用担心会导致维生素A中毒的,如果吃得实在太多,也只是让皮肤暂时变黄色而已,并无害处。⑹除了胡萝卜,还有菠菜、哈密瓜等蔬菜、瓜果也富含胡萝卜素。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让大米也能生产胡萝卜素,这样即使不吃别的食物,也足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A的需求,彻底消灭维生素A缺乏症,挽救无数儿童的生命了。【小题1】说说第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小题2】第⑸段中加点词语“据估计”能否删去,说明理由。(3分) 9.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A.凡尔纳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海底两万里》是他三部曲的第二部。B.《繁星》《春水》因宣扬“爱的哲学”而著称,其清新淡雅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C.法国女作家复洛蒂勃朗特因创作小说《简爱》而跨入世界著名文学家之列。D.《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其中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10.《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得正果,最后沙僧封为( )A.金身罗汉B.旃檀功德佛C.斗战圣佛D.净坛使者1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技术革新,这种产品的成本下降了一倍。B.放假了,大家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C.要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水平,考生平时应多读例文、精做习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D.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他才打开了思路,掌握了解题方法。分卷II分卷II注释,二、阅读题(注释)1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 指出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 2. 文中“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说明了什么?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13.阅读理解(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1. 联系上下文解释“经营”一词含义 2.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3. 用“/”线画出文章的层次。 4.对应课文内容,说一说这是写哪一路军的战斗情况? 5.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14.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题。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 lǐn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倍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hàn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澎湃( ) 桅杆( )lǐn( )冽 浩hàn(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3)文中“一丝不苟”中的“苟”意思是 。 答案:(pài) (wéi)(凛) (瀚)(2)倍受 “备受”(3) 随便、马虎。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面对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总是临危不惧,让人十分钦佩。B.这段话生动地描写出了总理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C.李嘉诚是白手起家的成功典范。D.有的人费尽心思,以求一夜暴富;有的商家殚精竭虑,只为钻空子,让自己赚得更多。15.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1.选文前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3.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16.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辛阳 何勇 白天亮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11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11月18日 晴 初登辽宁舰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的日程安排。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工作状态。”11月19日至21日 晴 基建日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11月23日、24日 晴 海试日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歼-15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他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11月25日 阴霾 返航日成功,离舰,鲜花。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2日,有删改)1.请结合本文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3.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主要特点。 4.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1.选文一、二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篇通讯在写舰载战斗机着舰过程时描写了人们的神态和心理,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18.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1)沿溯阻绝 溯:________(2)属引凄异 属: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你会想到的古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你的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19.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B.绝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2.将下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色如人负刀牵牛。3.《三峡》一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________。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______描写。4.《三峡》与本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一)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加横线词语:自非: 襄陵: 回清: 属引: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赏析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4. 文章最后引用渔歌有何作用?21.阅读《母亲的刺绣时光》一文回答问题母亲的刺绣时光宫佳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案绣工里诠释着勤劳。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只记得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点缀着我们的枯燥的生活。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工,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这是母亲的一个爱好,母亲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她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千变万化的刺绣表达出来,一针一线里,母亲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白天,看人,体味世事变迁;晚上,看书,浸润油墨书香。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在勤劳里沉淀成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的精神的相融,勤劳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这足以磨炼我的意志,即便是身处困境中,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红。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横线词的表达效果。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3.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E.本文作何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22.(一)《列夫托尔斯泰》节选①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日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俺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人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怍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人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2)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 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简要概括第1段内容。 2.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妙处。(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如何理解“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三、诗歌鉴赏(注释)23.阅读训练(一) 阅读冰心的《繁星》完成下列问题。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淡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1.这首是运用()和()的修辞方法,给予( )、( )、()拟人的思想语言,通过三次的谈话,提出了对( )的祈愿和要求。2.“芽儿”→“花儿”→“果儿”,反映了( )的成长过程,以此暗示( )的成长。3.第一节的诗意是:“嫩绿的芽儿”形容青年人生意盎然,需要自我发展才能逐渐成长壮大。第二节的诗意是:第三节的诗意是:4.“芽儿”“花儿”“果儿”对青年人所说的三句话都用( )式语气,表明诗人以()的态度表达了()。 2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把该词用现代文语言进行描述。 2)“卜算子”是_______________名,“咏梅”是_______________,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_。3)“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说明_______________。2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把该词用现代文语言进行描述。 2)“卜算子”是_______________名,“咏梅”是_______________,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_。3)“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说明_______________。26.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把该词用现代文语言进行描述。 2)“卜算子”是_______________名,“咏梅”是_______________,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_。3)“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说明_______________。27.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把该词用现代文语言进行描述。 2)“卜算子”是_______________名,“咏梅”是_______________,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_。3)“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说明_______________。四、基础题(注释)28.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指出这一则消息的导语部分。2.这则消息的大意是?(请用最简短的语言作答)3.文章主体部分写解放军渡江可分为三层,请你在下面写出起止点。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4.文段中加横线的短语“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说明了什么?5.文章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29.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同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1.画出消息的电头,它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2.对应课文内容,你能说出这是写哪一路军的战斗情况吗?3.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经营:4.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5.给这则消息拟个恰当的标题。6.学习这则消息,你可联想到毛泽东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哪些诗句?给你怎样的感悟或启示?30.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2016年2月11日,农历小年,下午6点,河南开封。马保东与马奋勇挤坐在一张沙发上,兴奋地规划着今后的合作。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马保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经历了些什么?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1995年,马保东21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北省有一面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一见如故。河北分手不久,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马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1997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没料想,货到河南,行情大变,肠衣价格狂跌不止,马保东顿时倾家荡产。此后的一年,马保东东挪西借,还了马奋勇近11万元,剩下的5.3万元再也无力偿还了。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高筑。1998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两“兄弟”自此失联。2003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马保东说。 “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2011年底,已是蒙古国中国农牧畜产商会会长的马奋勇,受家乡邀请返乡创业。半年后,他注册成立了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没多久,作为公司总经理的马奋勇便被保东的哥哥在网上给“敲”了出来。“哥,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保东,欠你5万多元的保东啊……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哥,我终于能还你钱了。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100万!”马保东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电话那头的马奋勇也十分激动,连说:“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说真的,失而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10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90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1.本文使用倒叙手法有什么效果?(提示: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马氏兄弟的诚信主要表现在哪里?(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能力。)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新闻标题的作用。(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请抓住关键词分析。,)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是“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的重点稿件,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你具体分析一下。(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和主题的理解,想想“小”指的是什么?“大”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拓展阅读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1.上文两段文字都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试给第一段加上标点。(在原文中加标点即可)2.解释下列加横线字的含义。⑴迳狼尾滩⑵负刀牵牛⑶虽途迳信宿⑷犹望见此物⑸相去二里⑹悉作人面形3.试把第二段文字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4.找出第一段中与行者歌谣相呼应的语句。(用波浪线标出)5.用现代汉语说出第二段文字中“人滩”得名的原因。 3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自砥柱以下,五户①已上,其间百二十里,河②中竦石桀③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④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⑤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节选自《水经注河水》)注①五户:五户滩。②河:黄河。③桀:凶恶。④阏(è):堵塞。⑤(huán):水流湍急。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1)山见水中若柱然( )(2)河中竦石桀出( )(3)激石云洄( )(4)自古所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砥柱,山名也。 (2)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1)“砥柱”得名的由来: (2)“三门”得名的由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3.(一)阅读下面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下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西岳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1)沿溯阻绝( )(2)或王命急宣( )(3)不以疾也( )(4)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两个文段都写到“山”,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 4.两个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三 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 隐:隐瞒。B.良多趣味 良:甚,很。C.绝多生怪柏 山献:山峰。D.哀转久绝 绝:消失。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 , ”描写水势盛大,又用“ , ”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4.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5.从全文看,第四段中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6.作者写三峡四季水况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而是先写“夏水” 35.课内精段阅读①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扎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球。”③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淡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④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这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1.第①段画横线句子“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高尔基会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③段画横线句子中“闪光的珠宝”指什么?“甲壳”指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对“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作者会肯定说托尔斯泰“缺少”“幸福”,你能用事实补充说明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归纳这几段文字的思想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于15个字以内)36.难忘的一躬张彩虹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孙老师,、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第三节是语文辅导课。上课铃敲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有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放学的铃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大家谁也没有动,因为同学们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同学走。“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回来的。”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在校门口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回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回来,他就一定会回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 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准备的课程,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的,明天继续。”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 “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全体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同学们泣不成声。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把它当作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1.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探究句后问题。(1) “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将孙老师比作“活教材”好在哪里? (2)“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将句子中的“印”换成“留”好不好?为什么? 2.文章补充交代“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37.①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③,她的性格(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⑥她自己是很节俭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a、管教 b、管理 c、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1.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依次是:2.“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3.这段文字记叙的重点是( )a、母亲勤俭持家的习惯及任劳任怨的态度。b、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及宽厚仁慈的态度。4.这段文字正确的层次划分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5.对这段文字的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写家人及母亲的勤劳、俭朴和仁慈。b、写母亲勤劳、俭朴的品德和对我的影响。c、写母亲勤劳、俭朴和仁慈的品德及其对我的熏陶。d、写我对母亲教育培养之恩的感激之情。6.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38.异想天开的孩子爱迪生美国人汤姆斯阿尔发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他以造福于人类的众多发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爱迪生的发明很多,他和他的助手们一共发明和改进了一千三百多种东西,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四重电报”装置、电话中的话筒、留声机、电灯、电影摄影机、碱性蓄电池等等。由于他的发明实在太多,因此有“发明大王”之称。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诞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市。他家祖籍荷兰,于1730年迁往北荚,初居新泽西州,1842年才迁往俄亥俄的米兰。家里比较贫穷,主要是靠父亲种田维持生活。爱迪生六岁时,就跟着父亲到田里去做些零活。爱迪生小时候并不聪明,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对于任何事物总喜欢追根问底,就是日常见惯的现象,他都要仔细看看。比如,大树怎样生长,树叶是什么形状,他往往一看就要看上半天。他不但好奇爱问,而且什么都想亲自尝试一下。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亲急着到处去寻找,最后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十分奇怪,一直想自己也试试看。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是一个劲地盯着父亲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从此,大家都说爱迪生是个“呆子”。他常常站在街头上抄写商品的商标和广告,而且逢人就问,不怕别人讨厌,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小爱迪生由于好奇,经常闯祸。有一次,为了考察火的奥秘,他试着在邻居的谷仓里燃起一堆火,这立即引起一场熊熊大火,爱迪生也为此遭到一顿毒打。在爱迪生七岁时,他的家庭在米兰维持不下去了,不得不迁到密西根州去,父亲在那里以木工为业。就在这一年,爱迪生上学了。当时学校课程设置呆板,还实行体罚学生的制度,幼小的爱迪生,十分不满意这种教育方法。老师讲得枯燥无味,引不起他的兴趣。他功课学得不好,可脑子里却装着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经常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在当时那样的学校里,这样一个异想天开的孩子,当然不受欢迎,同学们都说他笨,连老师也说他是个“低能儿”。在校学习不到三个月,老师便把爱迪生的母亲叫来,对她说:“汤姆斯这孩子一点不用功,还老是提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昨天上算术课时,他居然问我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您看这不是太不像话了吗我看这孩子实在太笨,留在学校里只会妨害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就这样,爱迪生被迫退学。这是他一生所受到的惟一的正式教育。离开学校后,爱迪生就跟着父亲学木工,空下来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读书写字。,爱迪生的母亲原是小学教员,对教导孩子很有耐心,也很有经验。常给他讲一些名人的故事,说发明万有引力的牛顿,小时并不聪明,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竟成了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母亲还不断给他鼓励和教育,不厌其烦地解答他所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由于母亲循循善诱,爱迪生聚精会神地读了不少书,遇到难懂的章节,也决不放过,他一定要问个明白,懂个透彻,因此学习进步很快。有一天,母亲给爱迪生买了本《自然读本》,他立即被书中的科学小实验吸引住了,从此经常照着书上讲的方法去做实验。后来,爱迪生曾回忆说:“《自然读本》是我第一次读到的科学书籍,那时我还不到十岁。”这本书引起了小爱迪生对科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他做了大量的实验,培养了他进行实验的能力。1.解释下列成语。举世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循循善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着重写爱迪生小时的一些事,以突出他的异想天开,写了几件这样的事请概括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面事例,说明爱迪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请从文中找出原话来回答。多长时间的正规教育老师是如何评价他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爱迪生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谁的教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其它(注释)39.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为止,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材料三】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今世人学习并传承。(1)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