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河北省部分高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部分高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4
2
/14
剩余1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0级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还有受众,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柳青、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梁生宝、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人权利被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14-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典符合毛泽东关于文艺“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精神气质的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杨沫,或江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府”有别于电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导入了一个更美好的彼岸世界。——(摘编自张江《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材料二:德国诗人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这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道路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严肃思考之后的必然选择。思想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今天,对国家命运的严肃性思考、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思想性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思考题和必答题。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成长上。赵世炎、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启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救亡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这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甚至是实验实践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因信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联合13人成立北京工读互助社实验小组,最终失败;毛泽东也曾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温和改良,后来发现终是走不通,最终坚定了革命道路的选择。因为一代新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成为中国的道路。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我们必须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光靠我们学生不行,我们必须发动群众……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中来,唯此,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才没有强硬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启发,以长辛店工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正在觉醒,这个觉醒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成果,必将在未来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1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当下还有受众的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B.红色经典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五四运动所倡导的个人主义并不矛盾,前者在今天也能转译为“团队精神”而被我们理解。C.红色经典虽然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有所虚构,但是在革命浪漫主义的主导下,依然吸引着广大读者,魅力十足。D.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事例。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色经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现为描写平民时视角发生转变,在作家身上表现为对平民及其所在环境倾注真感情。B.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这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C.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当代,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都应当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D.在思想觉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不同道路的比较和实践,陈延年、陈乔年就不会最终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3分)A.鲁迅1918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B.柳青1959年创作的《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再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C.叶圣陶1924年创作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讲述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因军阀混战而举家逃难时种种可笑而又可鄙的行径。D.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潜伏》,讲述了1945年初国民党军统总部情报处的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军统的地下党的故事。4.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5.-14-有人认为,对于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基本相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文本一:人世间(节选)梁晓声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当年在“大三线”工地上对体能的不遗余力地透支,开始受到必然性的制裁。别人已经称他老爷子了,而即使别人不那么称他,他也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确实老了。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14-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有删改)文本二: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我们从《人世间》中不难看到,当生活中的矛盾处在不可调解之时,总有一种正直的友善的力量,内在地驱策着生活向前推进。而矛盾的调和与解决,又往往得助于梁晓声价值取向的牵引。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14-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派”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看重的是在困难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助和相互守望,更有应该尽到的为人的责任和担当。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摘编自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B.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D.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前提是,他不仅知道人是什么样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B.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世间》从头至尾传递出的思想光辉。C.《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理想向度”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14-D.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好人”定下了标准。8.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6分)9.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文本一梁晓声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会陈高宗狙,隋主即命班师,遣使赴吊,书称姓名顿首。陈主答之益骄,书末云“想彼统内如宜,此宇宙清泰。”隋主不悦,以示朝臣。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再拜请罪。隋主问取陈之策于高颎,对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夏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隋主用其策,陈人始困。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谓高颎曰:“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命大作战船。人请密之,隋主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其柹于江曰:“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晋州刺史皇甫绩将之官,稽首言陈有三可灭。帝问其状,对曰:“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将出师,臣愿展丝发之效。”隋主劳而遣之。贺若弼将轻骑登山,望见众军,因驰下,与所部七总管杨牙、员明等甲士凡八千,勒陈以待之。’陈主遑遽,将避匿,袁宪正色曰:“北兵之入,必无所犯。大事如此,陛下去欲安之?臣愿陛下正衣冠,御正殿,依梁武帝见侯景故事。”陈主不从,下榻驰去,曰:“锋刃之下,未可交当,吾自有计。”从宫人十余出后堂景阳殿,将自投于井,宪苦谏,不从。后阁舍人夏侯公韵以身蔽井,陈主与争;久之,乃得入。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隋灭陈》)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B.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C.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D.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4-A.班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文中隋主此时并未打胜仗,只是调回军队。B.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古代九拜之一,即以头叩地而拜。在文中即为此义。C.宇宙,指天下。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占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D.轻骑、轻装便捷的骑兵。如《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且说张飞自以为得计,领轻骑在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隋文帝做出撤军和攻打陈朝的决定,分别源于陈高宗驾崩和陈后主在给隋文帝回信中表现出的傲慢。B.高颎建议在陈国收获季节对其不断骚扰,又秘密派人潜入陈国烧其房屋,使陈国农时荒废,财力大耗。C.隋文帝被萧岩的叛变激怒了,他随即下令建造战船,拒绝秘密行事,公开替天行道,加快了灭陈的步伐。D.陈后主面对隋军的咄咄逼人的气势,不听从袁宪与夏侯公韵的建议,并与他们发生争执,躲进了井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2)臣愿陛下正衣冠,御正殿,依梁武帝见侯景故事。14.请概括隋朝君臣讨伐陈朝的理由。(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5分)(I)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伍员庙①瞿佑(明)一过丛祠泪满襟,英雄自古少知音。江边敌国方尝胆,台上佳人正捧心。入郢共知仇已雪,沼吴谁识恨尤深。素车白马终何益②,不及陶朱像铸金③。【注】①伍员,即伍子胥,名员。曾助吴王破楚都,败越国,后因吴王听信谗言而被赐死。②素车白马,传说伍员被杀害后,魂魄乘素车白马,随钱塘江潮来去。③陶朱,即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照应题目,写诗人谒祠感其人之事,“泪满襟”三字绘出诗人形象,奠定全诗基调。B.颔联写出吴国的外忧内患,敌国正卧薪尝胆准备复仇,本国却沉迷于美人的歌舞宴饮。C.颈联写吴人都知伍员已经雪耻,却没人了解他对吴国未来的担忧,照应前文英雄少知音。D.这是一首怀古诗,全诗主要笔墨用于览古迹,写古人,叙古事,只在末尾抒发怀古之情。-14-16.诗歌尾联中“不及”二字蕴含了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Ⅱ)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注:①雉雊:野鸡鸣叫,呼唤自己的配偶。②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17.请以“归”为线索梳理本诗的情感脉络。(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两句从声、色两个角度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画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写边塞将士思念故乡,却因边患未平而不能做归家打算的两句“,”。(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互文的手法来描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4)杜甫《望岳》中,表现泰山之上苍茫空阔的景象的句子是“,”。(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3小题,10分)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①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②_______________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14-》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③______________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④_______________。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现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21.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A.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B.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C.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D.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维盛因弹动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扇担道义,辣手蒿文章”至今流传。材料二: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时将“绿”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记甚广。材料三:1967年9月6日,杨联膛向思师线穆“求字”,恩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又,唐手著文章”,以“平扇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险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读完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有何感想?请结合现实生活,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14-开学试题语文答案1.D解析D.“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事例”错误,李大钊和陈独秀属于先进知识分子,不是“广大民众”的典范;另外,原文“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我们必须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中国才有希望”说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要推动民众觉醒,这不能作为民众觉醒的典型事例。2.B解析B.“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错误。原文是“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是因为他们仍然有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并非不食人间烟火。3.B解析材料中有关红色经典的阐释是“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结合年代、题材、影响力等因素考虑,B是最贴近红色经典概念的作品。故选B。4.①采用引用(道理)论证,引用德国诗人海涅的名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②采用比喻论证,把“思想”比作“闪电”,把“行动”比作“雷鸣”,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③强调思想、思想觉醒的重要性(或“思想对行动的先导作用”),引出后文的观点。5.(示例1)同意。①材料一、二都认为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思想性:红色经典有平民意识、集体主义精神;《觉醒年代》关注思想的力量、思想觉醒的过程。②材料一二都认为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红色经典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有魅力;《觉醒年代》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立体,可信可亲。(示例2)不同意。①材料一认为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包括工农兵立场、集体主义精神、革命浪漫主义;材料二认为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叙事线索的内在核心,包括从思想的觉醒到新人的觉醒再到普罗大众的觉醒的过程。②材料一是从整体上谈红色经典作品成功的原因,材料二只谈了《觉醒年代》这一部剧成功的原因,所以二者并不相同。6.B解析A.“是因为他重视荣誉”错误。应该是他想“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是因为善良、友爱和责任感。C.“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14-错误。儿女们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并不想介入和接替父亲治理脏街的工作。D.“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错误。街坊们对周志刚的无私行为充满敬意,虽然觉悟和行动都不及周志刚,但也未形成阻力,主要是为了衬托周志刚的大爱无私和奉献精神。故选B。7.D解析D.“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错误,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可知,小说并非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8.①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么说可以回避重复询问的尴尬。②想以此希望子女理解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并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③唤起子女对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9.①通过周志刚退休后在家周边对房屋道路修修补补,体现了小人物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②尽管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周志刚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依,有着强烈的责任担当。③周志刚重视自身的荣誉,坚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大家都不支持、帮助,也要完成自己的“改良”工作。10.A(根据文言虚词“乃”,排除了B项。然后根据动词“窥”,其支配对象为“井”,排除了C项。最后根据动词“呼”,接支配对象的结果是“不应”,排除了D项。)11.B(根据原文“书称姓名顿首”,文中的“顿首”是书简表奏用语,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12.D(张冠李戴,“不听从袁宪与夏侯公韵的建议,并与他们发生争执”错误,根据“后阁舍人夏侯公韵以身蔽井,陈主与争,久之,乃得入”,夏侯公韵没有建议,只是用行动阻止。陈后主发生争执的是夏侯公韵,不包括袁宪。)13.(1)正当陈朝犹豫不决时,我军已经渡过长江,登上陆地作战,军队士气加倍高涨。(“之顷”,……的时候;“济”,渡过;“益”,更加。三个要点各1分,句意1分。)(2)我希望陛下穿戴好衣冠,驾临正殿,仿照梁武帝萧衍接见侯景的旧例。(“正”,穿戴;“御”,驾临;“故事”,旧例。三个要点各1分,句意1分。)14.①陈后主的傲慢激怒了隋朝君臣。②替天诛杀罪恶,拯救江南百姓。③接纳隋朝叛臣萧岩,讨伐无道。(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根据原文“陈主答之益骄”“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根据关键要素“益骄”“降”“为民父母”进行概括。15.(3分)D(“只在结尾抒发”错,情感抒发贯穿于前三联中)16.(5分)“不及”,意思是素车白马的伍员比不上功成身退的范蠡。(1分)其中情感复杂:一是正话反说,表达对英雄无人赏识的遗憾,以及对当权者昏聩无能、不识英雄的愤慨;(2分)二是悲愤之下心灰意冷,表达明哲保身的无奈之情。(2分)-14-17.①从牛羊到老翁再到雉蚕,表达了暮色苍茫中人物同归的思绪。②农夫们下地归来相遇絮语,表达出乐而忘归的情感。③最后以前面的“归”反衬,以人皆有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反衬自己归隐太迟。18默写19.(1)天翻地覆(2)遥不可及(3)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4)尽收眼底20.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将古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第一处,“举办……展演艺术”搭配不当,“举办”的不是“艺术”,而是“展演”,改为“举办……艺术展演”;第二处,“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不合逻辑,改为“将古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21.BA.表特殊含义。B.表突出强调。C.表特殊含义。D.表特殊含义。22.作文审题提示:审题没什么难度,写法有一些限制!关键词:学习先贤继承传统担当道义挥洒文章不负书生面对时代着眼现实笑傲生活!关键词很多,不可能兼顾,要抓住核心,巧妙关联,有机组织,自成体系!此题旨在激励青少年培养大格局倡导正能量,适合青春体,当做热血文!附材料解读: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以倔强有力的肩膀担当道义,用辛辣无畏的文字抨击黑暗,是义士的情怀和责任,是文人的胆识和能力。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在杨继盛的基础上更补充了智慧的重要。杨联陞:“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杨联陞则以一介书生的身份,表现平凡人的不凡志!钱穆:“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钱老师则以师长的身份寄寓对晚辈学子的赞赏和鼓励!四个联句都强调以肩秉持道义,着手撰写文章,紧扣文人情怀,鼓励学子壮志!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自当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时代的命脉,虽一介书生而关注天下,勇负责任,敢担使命,为道德发声,为大义前行,为民生呐喊,为不平而鸣,关注现实生活,奋力激浊扬清……【参考译文】恰逢陈高宗驾崩,隋文帝就命令撤军,并派遣使节前往陈朝吊唁,书信中还有“杨坚顿首”这样的话。于是陈后主回信更加傲慢,信尾还写道:“想你统治区域内如果安定,这便是天下太平。”隋文帝看后很不高兴,把书信出示给群臣看。上柱国杨素认为“君主受辱,臣下当死”,两次叩拜,请求治罪。隋文帝向高颎征询攻取陈朝的计策,高颎回答说:“-14-长江以北气候寒冷,农田收获要晚一些,长江以南的水田庄稼成熟较早。估计在陈朝收获庄稼之际,我们征召少量兵马,扬言要突然袭击陈朝,他们一定会聚集军队防守,这就足以让陈朝荒废农时。陈朝集中部队后,我军便解甲散兵。反复这么做,陈朝习以为常,以后我们再集合部队,他们必然不再相信我们会进攻。正当陈朝犹豫不决时,我军已经渡过长江,登上陆地作战,军队士气加倍高涨。再者,江南土层浅薄,房屋大多用茅竹建造,所有的物资仓储,都不使用地窖。我军秘密派人趁着风势放火烧房,等到陈朝人把房屋修好,再派人去烧毁,要不了几年,他们自然就会财力耗尽。”隋文帝采纳了他的计策,陈朝人开始感到困窘。等到陈朝接受萧岩等人投降,隋文帝更加愤怒,他对高颎说:“我作为百姓的父母,怎么能够因为受到长江一水之隔的限制而不去拯救江南百姓呢!”隋文帝命令大力建造战船。有人请求秘密进行,隋文帝说:“我就是要公开替天诛杀罪恶,有什么可保密的!”还让人把造船砍下的木片投入长江中,说:“如果陈朝能够因为感到恐惧而改正过失,我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晋州刺史皇甫绩将要到晋州赴任,向隋文帝叩头辞行,说了陈朝可灭的三条理由。隋文帝向他询问具体情况,皇甫绩回答道:“以大国吞小国,这是第一。以有道讨伐无道,这是第二。陈朝接纳我国叛臣萧岩,使我军师出有名,这是第三。陛下如果任命将领出征,我愿意效微薄之力。”隋文帝对他劝慰一番,然后打发他赴任。贺若弼率领轻装骑兵登上山头,远远望见陈军各部队,立即驰马下山,与所管辖的七位总管杨牙、员明等人率领八千名披甲战士,列阵迎敌。陈后主惊慌失措,打算藏匿起来,袁宪严肃地说:“隋军进入皇宫,一定不会欺辱陛下。事已至此,陛下想去什么地方呢?我希望陛下穿戴好衣冠,驾临正殿,仿照梁武帝萧衍接见侯景的旧例。”陈后主不肯听从,下了座榻向外奔去,说:“刀刃下面,不能去冒险,我自有办法。”让十多名宫人跟随着逃出后堂景阳殿,准备自己跳入井中,袁宪苦苦劝阻,陈后主不听。后阁舍人夏侯公韵用身体遮挡井口,陈后主与他争执,过了许久,陈后主才得以跳入井中。不久隋军兵士察看这口井,大声呼喊却没人答应,准备往井里投石头,才听到呼喊声。士兵们用绳子拉他出来,感觉特别重,十分惊奇,等拉出来,才发现陈后主与张贵妃、孔贵嫔是用一条绳子同时被拉上来的。-14-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河北省邯郸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天津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邯郸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 开学摸底英语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唐山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演练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唐山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演练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届高三上学期元月期末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20 12:33:23
页数:14
价格:¥5
大小:106.5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