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地理
>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2
2
/32
剩余3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井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生的路,走走停停是一种闲适,边走边看是一种优雅,边走边忘是一种豁达。人生中会遇到很多感人的缘份,简单的邂(xiè)逅和错过,也可以在心中烙(lào)下清晰的标记。B.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hán)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zhuó)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缓缓走过。C.寄怀自然、隐居山林的诗画从来就是中国艺术的圭臬和渊薮(sǒu)。她以女性温婉柔润的特质,娓娓道来关于山水画起承转合的笔墨叙事,不卑不亢(kàng),从容自若。D.从高处看,古村的寺庙宛若—朵盛开在田畴(chóu)之上的青素莲花,乡间阡陌,南一条,北一条,东一条,西一条与它相连,乡人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寺庙燃一柱香,祈(qǐ)祷风调雨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在漫长的历史上,运河两岸曾兴起过数十座城市,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富集区。今天的运河城市不仅遗存了大量的闸门、码头、驿站、桥梁等物质文化遗产,也保留着数不清的方志、笔记、小说和诗歌。它们真实记录了运河城市的空间变化、人口聚散、商业兴衰和文化变迁。【甲】运河城市本质上是商埠型城市。在中国古代城市体系中自成一格。运河文学深刻再现了运河城市的独特本质,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审关精神具有重要影响。运河城市主要是经济中心、运输业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消费中心,以人口城市化、城市功能商贸化、生活方式多元化、文化生态多样化为基本特征。以人口集聚为例,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杭州。【乙】据统计,在隋朝大运河刚开通时。杭州人口只有一万五千户,但到了南宋初期就扩张到二十六万户。由此观之,柳永《望海湖·东南形胜》说“参差十万人家”,绝非诗人的虚构。在商埠型城市发展上,最典型的当属扬州。扬州是一座消费城市,那里商贾四方云集,店铺琳琅满目,货物应有尽有。那里不仅山水风光明媚秀丽 ,而且有数不清的酒馆、茶店,有风姿绰约的歌女、身怀绝技的艺人、手艺高明的厨师和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美味佳肴,可以供人们尽情地吃喝玩乐,尽情地享受挥霍。不仅文学记录和建构着城市,城市也影响和改变着文学创作。【丙】中国古代大学的主流以儒家思想和实践理性为根基,与“重农抑高”的农业文明在价值标准、审关精神上保持着高度一致。以商埠型城市为襁褓,运河文学成为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精神代表。(选自2021年7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地(3分)()A.富集B.琳琅满目C.挥霍D.襁褓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呼吁下,2021白玉兰国际音乐节完成了升级和扩容,从采用单一的钢琴比赛为主扩展到弦乐、管乐等各类乐器的综合比赛。B.量子力学是人类探究微观世界的重大成果,量子科技发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是一项对传统技术体系进行重构的技术体系。C.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突出“政论情怀、故事表达”的风格,运用宏大叙事与微观刻画相结合的手法,注重挖掘新鲜素材和感人故事,展现百年教越壮丽画卷。D.三星堆遗址神秘,瑰丽,蕴藏着解读古蜀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历史密码”。它不仅拓展了人们对世界古文明的看法,也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文明的认识。5.请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填入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每空不超过15字)(3分)二律背反——这个词是德国哲学家康德首创的,一般用来表示两个同具真理性的命题的对立。正题与反题针锋相对,但又都似乎“颠扑不破”,于是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烦恼,引起永不休止的争执和探索。其实背反就是矛盾,矛盾并不可怕,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康德在他的二律背反面前十分悲观,认为那些命题只暴露了幻想和荒谬,难题永远无法解决。在智者眼里,绝对真理只包含在无数相对真理之中,而相对真理总有局限性,不能离开一定的范围和层次,一定的条件和前提。②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任何具体命题就都成了无法定论的玄学,出现背反的迷雾也就毫不奇怪。③____________________,这才是辩证法活的灵魂。6.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题目。(6分)前不久,因为某直播平台的“射墨”视频,书法家邵老师火了一把!(见右照片)何谓“射墨书法”?视频中,邵老师边走边用灌满墨汁的注射器朝着面前的巨大宣纸喷洒,射出一条条墨迹,围观者都大声喝彩。这段视频在网上发 布后,立即引起了广大网友和文化界、书法界的一片质疑!而邵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回应:“带有先锋性的东西,大家怎么骂,我都理解。他们是普通老百姓,不懂得艺术是什么。但艺术家就是要完成这样一个使命——视觉上的一种引领。”(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2个字。(2分)□□□□□□□□□□□□(2)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请你对“射墨书法”加以点评。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4分)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早期社会自然崇拜为社会主流观念,生产之事由直接的生产活动逐渐扩展到保障生产的各种活动,如祷祝、歌舞、医疗等巫术、宗教活动和观象制历、教授农时等天文活动,这也是后来的史巫瞽具有诸多交叉职责、造成巫史瞽史并称的原因。巫史瞽三者都与音乐有着密切联系。巫又取义于鼓,周策纵①就根据巫舞活动推断出“巫彭”“巫相”皆取义于鼓,说明了巫与鼓的关系。瞽则是一种患先天性眼疾而失明的乐官,其名亦取义于鼓,史则需要通过音律风土以观象制历、教授农时。巫瞽史的音乐才能和职掌,使他们在文字发明之前的时代里成为神话历史的主要载体。同时,在口头传唱神话历史的过程中,巫瞽史也在不断地进行创作,客观上也是一种文学活动。史又由于观测天象的需要,有着保持长期观测记录的习惯,在古人观念中,天文与人事须臾不可分,两者相互联系,因此史在记录天象的同时,往往也将君王言语和人事情况一并记录下来,口耳相传,客观上形成了后世之史记言记事的先声。“绝地天通”之后,拥有更有阐释权的史官开始掌握更多的社会话语权,并逐渐脱离直接的生产活动,演化为掌握、使用和传播知识的精英阶层,士由此产生,文史职守也由此萌芽。尽管由于社会的发展,巫瞽史的职掌不断分化,但商周二代中史的职掌仍然与巫和瞽有很多交集,史官依然承载着巫瞽的诸多职能,商周两代史官体系的庞大和复杂正反映了这一点。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先秦史官的职掌非常多,主要有:天官事务,如占卜、制历、祭祀、禳灾、主持典礼;监察事务,如记诵往事以监察君王、臣民;文史事务,如记言、记事、起草文告和契约盟誓、管理文字;军事事务,如训练军队、参与作战。在这个阶段,史官职守尽管繁杂多样,但其职务体系中,天官事务是最基础和核心的,具有本源性质。天官事务既有与巫、瞽交叉的一面,又有对巫、瞽超越的一面。天官事务“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包含着原始的科学内容和科技知识,同时又学习天道以规范人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引社会的发展,相对巫术和早期宗教来说,更为理性,因此,早期史官凭着对原始科学的经验积累和规范人伦的职守,不断推进 早期社会的天道意识,并在早期社会的文明发展中逐渐脱离、取代了巫、瞽,成为天道的解释权威。同时,史官负责掌故监察,对传说和古籍非常熟稔,在文字发明之后又负责管理文字,他们在履行监察职责时经常需要讲述掌故,并用文字记录下来,由此进一步发展了文史职事。商周之后,史官的天官职掌逐渐淡化而文史职务愈发重要,对早期文学的发展和文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借助文字力量,维护王朝统治,史官的书写制度由此形成,正如《汉书》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如史官为了监察君王、维持礼制的需要,在长期的记言记事中逐渐形成了诸如《尚书》《春秋》《国语》《左传》之类的史传文体;书写盟誓的同时也创造和规范了盟誓文体;撰写策命,则是策命文体产生的源头;保管和整理文献档案,后来发展为汇编史著的文体活动。除了文史事务,史在主持礼仪活动过程中,需要承担制作和宣读各种与礼仪活动相对应的文辞,这些文辞规范之后,就成为文体。若我们把巫瞽史并列为口传时代主要的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么史就是书写时代的早期文学活动中最主要的创造者和文化传播者。史正是在这种早期文学活动的过程中,使其本义所赋予的神秘色彩不断弱化,慢慢演变成为最重要的文职官员之一,以至于后代如许慎等学者直接将史释为“记事记言者”。(节选自林训涛《先秦史官文史职守的形成》,《光明日报》2021年8月16日)【注】周策纵:著名红学家和历史学家。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生产之事由直接的生产活动逐渐扩展到保障生产的各种活动,是后来的史巫督具有诸多交叉职责,造成巫史瞽史并称的原因。B.史在记录天象的同时,往往会将君王言语和人事情况一并记录下来,口耳相传,从某个角度说,这就成了后世之史记言记事的先声。C.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商周二代中史官的职掌非常多,主要有天官事务、监察事务、文史事务、军事事务等。D.除了文史事务,史在主持礼仪活动过程中,需要承担制作和宣读各种与礼仪活动相对应的文辞,这些文辞也就成为了文体。8.下面关于“巫瞽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巫取义于鼓,是周策纵根据巫舞活动推断出来的,“巫彭”“巫相”皆取义于鼓。说明了巫与鼓的关系。B.“绝地天通”之后,拥有更多阐释权的史官因为开始掌握更多的社会话语权,所以逐渐脱离直接的生产活动,演化为掌握、使用和传播知识的精英阶层,士由此产生。C.先秦时期,巫瞽史的职掌有所分化,史已经脱离了巫瞽,成为一个独立的职务,“观乎天文”,也“观乎人文”。 D.如果承认巫瞽史是口传时代的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么史在书写时代中早期文学活动中就承担了文化创造和传播的最主要的职责。9.请依据上文,简要概括先秦史官文史职守形成的三个阶段。(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铁圈[依]索洛杜布(1)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2)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3)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4)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5)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儿。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6)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7)他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8)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9)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10)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11)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12)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13)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去。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14)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15)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16)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10.解释第(7)段中的加点词的内涵。(4分)天天干着①同样的活,做着②同样的梦。①同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同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请概括小说中老头的形象特征。(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铁圈”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上欧阳内翰①第一书苏洵内翰执事: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②。而洵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入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发之也,今将往见之矣。富公为宰相,远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余公、蔡公,远者又在万里外,独执事在朝廷间,而其位差不甚贵,可以叫呼扳援而闻之以言。执事之文章,洵窃以为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何者?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谄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彼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己也。夫誉人以求其悦己,洵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圣贤 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集》,有副改)【注】①欧阳内翰:即欧阳络,当时他为翰林学士。唐宋时也称前林内翰。②范公、富公、余公、蔡公:分别指范仲淹、富弼、余靖、蔡襄等人。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忽忽仰天叹息忽忽:忧愁的样子。B.而其位差不甚贵差:差别。C.执事之文,纡余委备纡余:曲折。D.然犹未敢以为是也是:正确。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洵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其可怪也欤B.而其锋不可犯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皆断然自为—家之文也吾其还也D.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圣人不凝滞于物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贯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采用层层剥笋之法,从诸贤的离合变故之中,层层转换分离,最终点出欧阳修,把十年求贤之心归于一人,又为后文张本。B.第二段,用孟子,韩愈的文章来衬托欧阳之文,以说明了解欧阳修文章之深。不仅评文精当,而且使文章气势起伏。波澜开阔。C.第三段,作者说年轻时不学无术,一直到二十五岁才读书;此时,他明白自己年纪大了,于是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总是认为自己的学间差得太远,于是把自己以往写的文章全部烧掉。D.此文是苏洵写给时任翰林学士欧阳修的—封自荐信。文章恣逞笔力,结构精致细密,叙事、议论、抒情融于一体,把苏洵的敬贤之心求荐之意、平生之志叙述得既曲折周详,又委婉得体。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18.把文中面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8分)南乡子·忆旧熊文举①秋色集帆樯,一带伤心路渺茫。记得邮亭曾系马,斜阳,人在红楼倦晚妆。往事隔星霜,门巷谙谙②砌草荒。崔护重来③应不改,凄凉,燕子呢喃话短长。【注】①熊文举:明末清初贰臣。此词系词人送妻归乡时所作。②谙谙:静寂无声。③崔护重来:唐代诗人崔护曾作《题都城南庄》诗。这里借指词人自己返乡。19.这首词以离别“伤心”领起,以家乡“_____________”作结,中间插以对“_____________”的回忆。腾挪转折,委婉含蓄。(每空限两个字,2分)20.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21-22题。(6分)材料一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材料二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战!”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注】①莒(jǔ)父,古邑名。在今山东莒县。 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改事、文学“四科”区分,冉有和子路都属于___________。“子适卫,冉有仆”中的“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2.材料—孔子强调不要见小利,材料二孔子说要富民,即要使民得利,这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四)古诗文默写。(6分)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1)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2)________________,春光融融;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3)遥襟俯畅,________________。爽籁发而清风生,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4)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5)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今年3月,安徽某地女孩小吴因为心情不好,从23层楼先后三次扔下冰块。好在楼下的人机智躲过,没有被砸中,否则非死即伤。法院对小吴做出判决,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山西太原退休民警乔秀文过着俭朴的生活,却慷慨解囊资助孤儿或贫困学生,救治贫病交加、生命垂危的陌路人。他还想方设法为孤寡老人送米、送面;为瘫痪老人按摩、陪其聊天;逢年过节主动打扫公厕卫生……对于以上新闻,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明确,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井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生的路,走走停停是一种闲适,边走边看是一种优雅,边走边忘是一种豁达。人生中会遇到很多感人的缘份,简单的邂(xiè)逅和错过,也可以在心中烙(lào)下清晰的标记。B.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hán)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zhuó)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缓缓走过。C.寄怀自然、隐居山林的诗画从来就是中国艺术的圭臬和渊薮(sǒu)。她以女性温婉柔润的特质,娓娓道来关于山水画起承转合的笔墨叙事,不卑不亢(kàng),从容自若。D.从高处看,古村的寺庙宛若—朵盛开在田畴(chóu)之上的青素莲花,乡间阡陌,南一条,北一条,东一条,西一条与它相连,乡人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寺庙燃一柱香,祈(qǐ)祷风调雨顺。【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和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解答】A.“缘份”中的“份”应改为“分”。B.“颔首”中的“颔”应读作“hàn”。C.正确。D.“一柱香”中的“柱”应改为“炷”,“祈祷”中的“祈”应读作“qí”。故选:C。【点评】同音字的三种类型:1.音同形似,即读音相同,形状也相似。例如:“松弛”的“弛”与“奔驰”的“驰”,读音完全相同,形状相近而意义不同,极易用错。还有“品尝”的“尝”与“赔偿”的“偿”、“嘹亮”的“嘹”与“撩拨”的“撩”,都属这类情况。2.音同形异,即读音相同,形状不同。例如:“贡品”与“供品”、“法制”与“法治”,这几组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实际运用中极易张冠李戴,导致失误。 另一种误用情况也必须引起注意,即由于读音相同造成事实上的生造词语,这种情况高考中已多次出现。如把“部署”写成“布署”,把“迫不及待”写成“迫不急待”,把“殴打”写成“欧打”等。3.音同义近,这类读音相同、意思相近的字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判断时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却极大。例如:“鹊”与“雀”就曾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还有如“水蒸气”极易误写成“水蒸汽”,“销毁”误写成“消毁”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在漫长的历史上,运河两岸曾兴起过数十座城市,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富集区。今天的运河城市不仅遗存了大量的闸门、码头、驿站、桥梁等物质文化遗产,也保留着数不清的方志、笔记、小说和诗歌。它们真实记录了运河城市的空间变化、人口聚散、商业兴衰和文化变迁。【甲】运河城市本质上是商埠型城市。在中国古代城市体系中自成一格。运河文学深刻再现了运河城市的独特本质,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审关精神具有重要影响。运河城市主要是经济中心、运输业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消费中心,以人口城市化、城市功能商贸化、生活方式多元化、文化生态多样化为基本特征。以人口集聚为例,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杭州。【乙】据统计,在隋朝大运河刚开通时。杭州人口只有一万五千户,但到了南宋初期就扩张到二十六万户。由此观之,柳永《望海湖·东南形胜》说“参差十万人家”,绝非诗人的虚构。在商埠型城市发展上,最典型的当属扬州。扬州是一座消费城市,那里商贾四方云集,店铺琳琅满目,货物应有尽有。那里不仅山水风光明媚秀丽,而且有数不清的酒馆、茶店,有风姿绰约的歌女、身怀绝技的艺人、手艺高明的厨师和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美味佳肴,可以供人们尽情地吃喝玩乐,尽情地享受挥霍。不仅文学记录和建构着城市,城市也影响和改变着文学创作。【丙】中国古代大学的主流以儒家思想和实践理性为根基,与“重农抑高”的农业文明在价值标准、审关精神上保持着高度一致。以商埠型城市为襁褓,运河文学成为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精神代表。(选自2021年7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地(3分)()A.富集B.琳琅满目C.挥霍D.襁褓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用排除法,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识记,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一些做题的正确率。(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其实考查的是句号,逗号的具体作用。做此题需要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解答】(1)①正确。富集:是指生物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的能力。化学物质在沿着食物链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作用,即每经过一种生物体,其浓度就有一次明显的提高。语境是运河两岸中国古代城市不断发展,中华文化在这里聚集。②错误。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文中主语是“店铺”,使用对象错误。③正确。挥霍:任意浪费。语境是这里是消费城市,有着美味佳肴,人们可以任意消费,符合语境。 ④正确。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指婴幼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此处运用比喻修辞,把“商埠型城市”比喻成小孩,指作为初期的商埠城市。故选B。(2)“在隋朝大运河刚开通时”一句话没说完故应用逗号,“杭州人口只有一万五千户”语句完整,应用句号。故选B。答案(1)B(2)B【点评】句号的正确用法:(1)陈述句是用来说明一个事实的,句末要用句号。(2)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3)虽带有疑问代词,但后面的停顿仍用句号。(4)在一些关联词语前面,也可以用句号。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呼吁下,2021白玉兰国际音乐节完成了升级和扩容,从采用单一的钢琴比赛为主扩展到弦乐、管乐等各类乐器的综合比赛。B.量子力学是人类探究微观世界的重大成果,量子科技发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是一项对传统技术体系进行重构的技术体系。C.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突出“政论情怀、故事表达”的风格,运用宏大叙事与微观刻画相结合的手法,注重挖掘新鲜素材和感人故事,展现百年教越壮丽画卷。D.三星堆遗址神秘,瑰丽,蕴藏着解读古蜀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历史密码”。它不仅拓展了人们对世界古文明的看法,也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文明的认识。【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修改。病句类型有以下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本题主要考查句式杂糅、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应充分了解相关病句类型辨析修改。【解答】A.句式杂糅,“采用……为主”是“采用……”和“以……为主”这两个句式的杂糅,可改为“从采用单一的钢琴比赛扩展到弦乐、管乐等各类乐器的综合比赛”或“从以单一的钢琴比赛为主扩展到弦乐、管乐等各类乐器的综合比赛”。B.搭配不当,“量子科技发展”和“技术体系”搭配不当,把“体系”改为“创新”。C.没有语病。D.语序不当,“不仅……也”是递进关系,应先丰富认识,后拓展看法,应改为“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文明的认识,也拓展了人们对世界古文明的看法”。故选:C。【点评】搭配不当常见的问题:1.主谓搭配不当。主要表现为谓语不能陈述主语,有时主语或谓语由联合短语充当,其中一部分不搭配。2.动宾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要在意思上和语法上搭配,常见错误是:当动词带两个以上宾语时,后面的宾语与动词不搭配。3.主宾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这种病例通常发生在主语“是”宾语的句子中。4.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都有固定搭配,不能随意搭配。5.请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填入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每空不超过15字)(3分) 二律背反——这个词是德国哲学家康德首创的,一般用来表示两个同具真理性的命题的对立。正题与反题针锋相对,但又都似乎“颠扑不破”,于是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烦恼,引起永不休止的争执和探索。其实背反就是矛盾,矛盾并不可怕,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康德在他的二律背反面前十分悲观,认为那些命题只暴露了幻想和荒谬,难题永远无法解决。在智者眼里,绝对真理只包含在无数相对真理之中,而相对真理总有局限性,不能离开一定的范围和层次,一定的条件和前提。②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任何具体命题就都成了无法定论的玄学,出现背反的迷雾也就毫不奇怪。③____________________,这才是辩证法活的灵魂。【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解答】语段介绍了“二律背反”的相关知识。第一处,此处抓住“因为”分析,是对前面“矛盾并不可怕”的原因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有矛盾才证明人们还大有可为”“世界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体”等。第二处,结合“不能离开一定的范围和层次,一定的条件和前提”“讨论任何具体命题就都成了无法定论的玄学”等分析,前面讲不能离开这些范围和条件,后面讲讨论任何具体命题都成了无法定论的玄学,此处是表假设,也就是离开这些必要的范围和条件。第三处,结合“这才是辩证法活的灵魂”分析,此处需要写出“这”指代的内容,也就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理论。答案:①有矛盾才会推动认识的发展。②离开这些必要的界定。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点评】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2.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6.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题目。(6分)前不久,因为某直播平台的“射墨”视频,书法家邵老师火了一把!(见右照片)何谓“射墨书法”?视频中,邵老师边走边用灌满墨汁的注射器朝着面前的巨大宣纸喷洒,射出一条条墨迹,围观者都大声喝彩。这段视频在网上发布后,立即引起了广大网友和文化界、书法界的一片质疑!而邵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回应:“带有先锋性的东西,大家怎么骂,我都理解。他们是普通老百姓,不懂得艺术是什么。但艺术家就是要完成这样一个使命——视觉上的一种引领。”(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2个字。(2分)□□□□□□□□□□□□(2)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请你对“射墨书法”加以点评。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4分)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新闻点评的能力。【解答】(1)这是一则新闻报道,新闻的主要信息包括何时、何人、何事。浏览材料,首先确定新闻的主体,即解决“何人”的问题,这则新闻的主体是邵老师的“射墨”书法。然后解决“何时”的问题。“前不久”是时间。接着解决“何事”的问题,某直播平台的“射墨”视频,书法家邵老师火了一把。抓住“围观者都大声喝彩”“这段视频在网上发布后,立即引起了广大网友和文化界、书法界的一片质疑”分析,事件的影响为引起热议。综合以上内容,按照“何人何时做何事”的方式进行概括,即射墨书法引热议。(2)对“射墨书法”加以点评,那么,可以赞同,认为射墨书法是一种艺术,不要以局限的眼光来看待等。还可以认为射墨书法是荒唐的、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结合书法的历史、特点、影响等方面来点评即可。答案:(1)射墨书法引热议。(2)示例:我认为射墨书法是荒唐的、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练习书法可以修心养性,澄虑静思,益智长才,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时代在发展,书法审美确实需要创新,但射墨书法并不是“先锋艺术”,它只不过是借创新而博人眼球的噱头,它是对中国书法的糟蹋。真正的艺术从来都不靠曲高和寡来证明高雅尊贵,而应当将生活情感、人生感悟孕育其中,让普通的人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点评】综合读写题的答题技巧:1.建立话题意识。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2.建立语境意识。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3.建立互渗意识。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识与表达互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早期社会自然崇拜为社会主流观念,生产之事由直接的生产活动逐渐扩展到保障生产的各种活动,如祷祝、歌舞、医疗等巫术、宗教活动和观象制历、教授农时等天文活动,这也是后来的史巫瞽具有诸多交叉职责、造成巫史瞽史并称的原因。巫史瞽三者都与音乐有着密切联系。巫又取义于鼓,周策纵①就根据巫舞活动推断出“巫彭”“巫相”皆取义于鼓,说明了巫与鼓的关系。瞽则是一种患先天性眼疾而失明的乐官,其名亦取义于鼓,史则需要通过音律风土以观象制历、教授农时。巫瞽史的音乐才能和职掌,使他们在文字发明之前的时代里成为神话历史的主要载体。同时,在口头传唱神话历史的过程中,巫瞽史也在不断地进行创作,客观上也是一种文学活动。史又由于观测天象的需要,有着保持长期观测记录的习惯,在古人观念中,天文与人事须臾不可分,两者相互联系,因此史在记录天象的同时,往往也将君王言语和人事情况一并记录下来,口耳相传,客观上形成了后世之史记言记事的先声。“绝地天通”之后,拥有更有阐释权 的史官开始掌握更多的社会话语权,并逐渐脱离直接的生产活动,演化为掌握、使用和传播知识的精英阶层,士由此产生,文史职守也由此萌芽。尽管由于社会的发展,巫瞽史的职掌不断分化,但商周二代中史的职掌仍然与巫和瞽有很多交集,史官依然承载着巫瞽的诸多职能,商周两代史官体系的庞大和复杂正反映了这一点。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先秦史官的职掌非常多,主要有:天官事务,如占卜、制历、祭祀、禳灾、主持典礼;监察事务,如记诵往事以监察君王、臣民;文史事务,如记言、记事、起草文告和契约盟誓、管理文字;军事事务,如训练军队、参与作战。在这个阶段,史官职守尽管繁杂多样,但其职务体系中,天官事务是最基础和核心的,具有本源性质。天官事务既有与巫、瞽交叉的一面,又有对巫、瞽超越的一面。天官事务“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包含着原始的科学内容和科技知识,同时又学习天道以规范人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引社会的发展,相对巫术和早期宗教来说,更为理性,因此,早期史官凭着对原始科学的经验积累和规范人伦的职守,不断推进早期社会的天道意识,并在早期社会的文明发展中逐渐脱离、取代了巫、瞽,成为天道的解释权威。同时,史官负责掌故监察,对传说和古籍非常熟稔,在文字发明之后又负责管理文字,他们在履行监察职责时经常需要讲述掌故,并用文字记录下来,由此进一步发展了文史职事。商周之后,史官的天官职掌逐渐淡化而文史职务愈发重要,对早期文学的发展和文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借助文字力量,维护王朝统治,史官的书写制度由此形成,正如《汉书》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如史官为了监察君王、维持礼制的需要,在长期的记言记事中逐渐形成了诸如《尚书》《春秋》《国语》《左传》之类的史传文体;书写盟誓的同时也创造和规范了盟誓文体;撰写策命,则是策命文体产生的源头;保管和整理文献档案,后来发展为汇编史著的文体活动。除了文史事务,史在主持礼仪活动过程中,需要承担制作和宣读各种与礼仪活动相对应的文辞,这些文辞规范之后,就成为文体。若我们把巫瞽史并列为口传时代主要的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么史就是书写时代的早期文学活动中最主要的创造者和文化传播者。史正是在这种早期文学活动的过程中,使其本义所赋予的神秘色彩不断弱化,慢慢演变成为最重要的文职官员之一,以至于后代如许慎等学者直接将史释为“记事记言者”。(节选自林训涛《先秦史官文史职守的形成》,《光明日报》2021年8月16日)【注】周策纵:著名红学家和历史学家。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生产之事由直接的生产活动逐渐扩展到保障生产的各种活动,是后来的史巫督具有诸多交叉职责,造成巫史瞽史并称的原因。B.史在记录天象的同时,往往会将君王言语和人事情况一并记录下来,口耳相传,从某个角度说,这就成了后世之史记言记事的先声。C.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商周二代中史官的职掌非常多,主要有天官事务、监察事务、文史事务、军事事务等。 D.除了文史事务,史在主持礼仪活动过程中,需要承担制作和宣读各种与礼仪活动相对应的文辞,这些文辞也就成为了文体。8.下面关于“巫瞽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巫取义于鼓,是周策纵根据巫舞活动推断出来的,“巫彭”“巫相”皆取义于鼓。说明了巫与鼓的关系。B.“绝地天通”之后,拥有更多阐释权的史官因为开始掌握更多的社会话语权,所以逐渐脱离直接的生产活动,演化为掌握、使用和传播知识的精英阶层,士由此产生。C.先秦时期,巫瞽史的职掌有所分化,史已经脱离了巫瞽,成为一个独立的职务,“观乎天文”,也“观乎人文”。D.如果承认巫瞽史是口传时代的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么史在书写时代中早期文学活动中就承担了文化创造和传播的最主要的职责。9.请依据上文,简要概括先秦史官文史职守形成的三个阶段。(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解答】(1)A.“是后来的史巫瞽具有诸多交叉职责,造成巫史瞽史并称的原因”错,原文第一段说“早期社会自然崇拜为社会主流观念,生产之事由直接的生产活动逐渐扩展到保障生产的各种活动,如祷祝、歌舞、医疗等巫术、宗教活动和观象制历、教授农时等天文活动,这也是后来的史巫瞽具有诸多交叉职责、造成巫史瞽史并称的原因”,“也是”说明只是原因之一。选项说法太绝对。C.“商周二代中史官的职掌非常多”错。原文第二段“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先秦史官的职掌非常多,主要有:天官事务,如占卜、制历、祭祀、禳灾、主持典礼;监察事务,如记诵往事以监察君王、臣民;文史事务,如记言、记事、起草文告和契约盟誓、管理文字;军事事务,如训练军队、参与作战”说的是先秦史官的职掌非常多,而非商周二代中史官的职掌非常多。选项缩小了范围。D.“这些文辞也就成为了文体”错。原文第三段“除了文史事务,史在主持礼仪活动过程中,需要承担制作和宣读各种与礼仪活动相对应的文辞,这些文辞规范之后,就成为文体”说的是这些文辞规范之后,就成为文体。选项说法不准确。故选:B。(2)A.“是周策纵根据巫舞活动推断出来的”错。原文第一段“巫又取义于鼓,周策纵就根据巫舞活动推断出‘巫彭’‘巫相’皆取义于鼓,说明了巫与鼓的关系”,周策纵的推断证明了巫取义于鼓,而不是说巫取义于鼓是周策纵推断出来的。选项逻辑关系错误。B.“所以逐渐脱离直接的生产活动”错。语文第一段说“‘绝地天通’之后,拥有更有阐释权的史官开始掌握更多的社会话语权,并逐渐脱离直接的生产活动,演化为掌握、使用和传播知识的精英阶层,士由此产生”,“拥有更有阐释权的史官开始掌握更多的社会话语权”与“逐渐脱离直接的生产活动”是并列关系。选项因果关系错误。 C.“史已经脱离了巫瞽,成为一个独立的职务”错。原文第二段“在这个阶段,史官职守尽管繁杂多样,但其职务体系中,天官事务是最基础和核心的,具有本源性质。天官事务既有与巫、瞽交叉的一面,又有对巫、瞽超越的一面。天官事务‘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史与巫、瞽的关系是,既有交叉的一面,又有超越的一面。故选:D。(3)第一段中说到,早期社会“史巫瞽具有诸多交叉职责“”巫史瞽史并称”,接着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文段末尾说到“史在记录天象的同时,往往也将君王言语和人事情况一并记录下来,口耳相传,客观上形成了后世之史记言记事的先声。‘绝地天通’之后,拥有更有阐释权的史官开始掌握更多的社会话语权,并逐渐脱离直接的生产活动,演化为掌握、使用和传播知识的精英阶层,士由此产生,文史职守也由此萌芽”,由此可见,第一阶段是史巫替不分的,史义由生产之事发展为保障生产之事,文史职守开始萌芽。第二段末尾部分说到“早期史官凭着对原始科学的经验积累和规范人伦的职守,不断推进早期社会的天道意识,并在早期社会的文明发展中逐渐脱离、取代了巫、瞽,成为天道的解释权威。同时,史官负责掌故监察,对传说和古籍非常熟稔,在文字发明之后又负责管理文字,他们在履行监察职责时经常需要讲述掌故,并用文字记录下来,由此进一步发展了文史职事”,所以,在第二阶段,史官逐渐脱离、取代巫、瞽,史职开始独立和明确,进一步发展了文史职事。第三段说“商周之后,史官的天官职掌逐渐淡化而文史职务愈发重要,对早期文学的发展和文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借助文字力量,维护王朝统治,史官的书写制度由此形成”,然后举了大量例子说明记言记事成为史官主要职掌。由此,第三阶段可以概括出来。答案:(1)B(2)D(3)①史巫瞽不分,史义由生产之事发展为保障生产之事,文史职守由此萌芽。②巫史分流、瞽史分流,史职开始独立和明确,文史职守日渐重要。(史官逐渐脱离、取代巫、瞽,史职开始独立和明确,进一步发展了文史职事。)③文史职守凸显,记言记事成为史官主要职掌,早期书写活动成为先秦史职最重要的内容。【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铁圈[依]索洛杜布(1)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2)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3)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4)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5)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儿。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6)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7)他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8)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9)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10)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11)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12)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13)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去。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14)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15)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16)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10.解释第(7)段中的加点词的内涵。(4分)天天干着①同样的活,做着②同样的梦。①同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同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请概括小说中老头的形象特征。(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铁圈”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主要应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考虑。(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细致把握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时要侧重于分析文本结构,重点分析即可。 【解答】(1)联系前两段内容可知,第一个“同样”是指工作机械单调;第二个“同样”是指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写出滚铁圈对老头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老头对之向往的强烈愿望,并为下文作铺垫。(2)本多用长句。使内容集中紧凑,鲜明地表达出老头当时的情感。抓住“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分析,用动词“滚动”“跑”“迸发”等,写出了老头的开心,展示出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他笑逐颜开”,神态描写,表现出老头滚铁箍时的开心、满足;“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心理描写,生动地写出老头对亲情的渴望。“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用“轻松”一次,赋予铁箍以人的感受,运用拟人修辞,衬托出老头滚起铁箍时的轻松愉悦。结合“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等分析,语段场景环境描写富有诗意,写出环境的美好,衬托人物的愉悦心情。“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写胡须“颤抖”着,用语精炼,富有文采。(3)首先给人物定位,从文中来看,“老人”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老头是工厂小职员;“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儿”,工作机械单调,身份卑微。然后找出描写“老人”的行为、心理等的内容,从文中对老人生活状况的叙述中可以知道,老人一生都处于困苦中。对老人面对铁圈时的描写中,如他看到“那个圆箍”时,他“小心地朝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可见他为人应是胆小而谨慎的;小男孩有了铁圈时,他的反应是“真叫人高兴”,可见老人是善良的。结合“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分析,老头的童年不幸,缺少母爱。结合“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分析,老头衣服褴褛,衰老孱弱。“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生活困难。“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分析,老头渴望玩铁箍,但是又担心别人的笑话,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心中充满羡慕。老头内心丰富,胆怯谨慎。结合“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分析,老人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富足孩子才有的游戏,又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富足的童年。他渴望美好,追求快乐,充满朝气。 (4)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小说中的老人原本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受到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心中满是羡慕,老人由原来的胆怯、心有顾忌到战胜恐惧,浑身充满朝气,最终将遐想付诸实践,内心的愿望最终也得以实现,因此心中感到轻松愉快、幸福满足;4岁的小男孩玩铁圈很高兴,对于小男孩来讲,铁圈是童年的幸福;妇女带儿子玩铁圈,对于母子来讲,铁圈是亲情的温暖;“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在老人看来,小男孩是富人家的儿子,小男孩玩铁圈是是富贵的愉悦。“铁圈”是老头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在构思上统摄全文。文章由开头的老人看小男孩玩铁圈,到自己也想玩铁圈,然后从垃圾堆里捡旧铁圈,最后偷偷摸摸提心吊胆自玩铁圈,铁圈贯穿全文始终。文章自始自终围绕“铁圈”来写,所以“铁圈”是全文的线索;“铁圈”让老人从长期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下醒过来,完成了追寻童年梦想的过程。铁圈是构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手段。当老人看到四岁小男孩高高兴兴玩铁圈时,羡慕嫉妒油然而生,小男孩的游戏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促使他捡铁圈,到僻静无人之处玩铁圈,最终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可以看出“铁圈”是老人憧憬的幸福快乐童年的象征。以铁圈开启希望,又以铁圈结尾,前后照应,升华主题。答案:(1)①同样:每天的工作一样单调和机械。②同样:每天都在梦想滚铁圈给他带来美好和快乐。(2)①运用动词。铁箍“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笑声和咳嗽声迸发出来”,展现出生动活泼的场景。②神态和心理描写。老头“笑逐颜开”,表现出老头滚铁箍时的快乐幸福。他仿佛觉得自己变成了“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后面还有母亲跟随,生动地写出老头的愉悦,对亲情的渴望。③多用长句。使内容集中紧凑,内涵丰富,细致鲜明地表达出老头此时的情感。④语言具有暗示性。如通过“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拟人化描写,以铁箍“轻松”衬托出老头的轻松。⑤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露珠闪闪发光”,“灰白的胡须颤抖着”,点出环境的美好,表现老头内心世界,情景交融,充满诗意。(3)①工厂小职员,工作机械单调,身份卑微。②童年不幸,缺少母爱。③衣服褴褛,生活穷困,衰老孱弱。④内心丰富,胆怯谨慎。⑤渴望美好,追求快乐,充满朝气。(4)“铁圈”是老头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亲情的温暖、生活的愉悦,是本文的核心意象,在构思上统摄全文。围绕这一意象(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自玩铁圈等情节,贯穿全文,铁圈也就成了老头心理行为变化的手段。小说最后写到老头去世,“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写出他实现梦想的快慰,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生活的憧憬。小说以铁圈开启希望,又以铁圈结尾,前后照应,升华主题。【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上欧阳内翰①第一书苏洵内翰执事: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②。而洵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 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入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发之也,今将往见之矣。富公为宰相,远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余公、蔡公,远者又在万里外,独执事在朝廷间,而其位差不甚贵,可以叫呼扳援而闻之以言。执事之文章,洵窃以为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何者?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谄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彼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己也。夫誉人以求其悦己,洵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圣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集》,有副改)【注】①欧阳内翰:即欧阳络,当时他为翰林学士。唐宋时也称前林内翰。②范公、富公、余公、蔡公:分别指范仲淹、富弼、余靖、蔡襄等人。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忽忽仰天叹息忽忽:忧愁的样子。B.而其位差不甚贵差:差别。C.执事之文,纡余委备纡余:曲折。D.然犹未敢以为是也是:正确。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洵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其可怪也欤B.而其锋不可犯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皆断然自为—家之文也吾其还也D.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圣人不凝滞于物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贯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采用层层剥笋之法,从诸贤的离合变故之中,层层转换分离,最终点出欧阳修,把十年求贤之心归于一人,又为后文张本。B.第二段,用孟子,韩愈的文章来衬托欧阳之文,以说明了解欧阳修文章之深。不仅评文精当,而且使文章气势起伏。波澜开阔。C.第三段,作者说年轻时不学无术,一直到二十五岁才读书;此时,他明白自己年纪大了,于是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总是认为自己的学间差得太远,于是把自己以往写的文章全部烧掉。D.此文是苏洵写给时任翰林学士欧阳修的—封自荐信。文章恣逞笔力,结构精致细密,叙事、议论、抒情融于一体,把苏洵的敬贤之心求荐之意、平生之志叙述得既曲折周详,又委婉得体。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18.把文中面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应重视课本所学,加强识记和积累,熟练掌握18个虚词,重点关注常考也是常用的虚词,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解答】(1)B.差:稍微。成语有“差强人意”。译文:您的地位还不是最高贵。故选B。(2)A.代词,自己/副词,加强语气。B.都是连词,表转折。C.表判断语气/表示祈使语气或婉商语气。D.介词,对/介词,表被动。故选:B。(3)C.“于是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总是认为自己的学问差得太远,于是把自己以往写的文章全部烧掉”表述错误。应是“没有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看到同列不如自己,就认为自己可以了”。故选:C。(4)整句话的意思是:我少年时不学无术,到了二十五岁才知道读书,又未能刻苦磨砺意志、付诸行动,期望自己效仿古人,但看到和自己同列者,都不如自己,于是觉得自己可以了。在古代汉语中“学生”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在本文的意思分别是“学习道术”“成长到某个时段”,故两个词语之间需要停顿。“生二十五岁”在“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一句中充当了状语,为了强调时间状语而把这个状语提到前边,故需要在“生二十五岁”与“始知读书”之间停顿。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的重要按照道理说苏洵应该继续好好读下去,但又坚持得不够,由此可以看出第一个“而”在此处表转折,自然在“始知读书”与“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之间需要停顿。“以古人自期”中的“以”是介词,用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期望自己效仿古人”,这句话很明显是“遂刻意厉行”的结果或目的。所以在“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与“以古人自期”之间需要停顿。第二个“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意思是这句话与上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了,故需要在“以古人自期”与“而视与己同列者”之间划停顿。“而视与己同列者”的主语根据上下文看是作者苏洵,而“皆不胜己”一句的主语则是“同列者”,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致,自然需要在它们之间划出停顿。最后一句话的主语又回到了作者本人苏洵,自然也是和前一句不能放在一起,故也需要断开。故正确的停顿应是: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5)①其:代词,指代自己。浩浩:广大辽阔。曩:以前、过去。译文:退下来又过了十年,虽不敢说自己道已有所成,但是胸中自有一股浩荡之气,好像与过去不一样了。②区区:(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知:了解、知道。自誉:自我赞誉。译文:区区个人的一点感想,(我一个小人物,这样自我介绍)不了解内情的人,又会以为我在自卖自夸(自我赞誉),以求得别人来了解自己。答案:(1)B(2)B(3)C(4)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5)①退下来又过了十年,虽不敢说自己道已有所成,但是胸中自有一股浩荡之气,好像与过去不一样了。②区区个人的一点感想,(我一个小人物,这样自我介绍)不了解内情的人,又会以为我在自卖自夸(自我赞誉),以求得别人来了解自己。参考译文:内翰执事: 我苏洵本是乡野平民,生活穷困,曾经私下叹息,觉得天下的人,不可能都是贤慧的,也不可能都不肖。所以贤明正直的人处在世上,有聚合必有分离,有分离又必有聚合。以前天子有意把国家治理好的时候,范仲淹公在宰相府,富弼公当枢密副使,执事您与余靖公、蔡襄公任谏官。可是我估量自己是一个愚钝鲁莽没有用处的人,于是就退下来修养身心,希望自己在道德学问方面有所成就。不幸的是道德学问未修成,而范公就被贬谪到西边,富公被贬谪到北边,您和余公、蔡公被贬到各地。我当时在京师,亲见这个事,忧愁地经常仰天叹息。后来又多次自思,想到以前众多君子能够被朝廷任用,开始一定有好人推荐:现在,也一定有小人离间他们。当今世上再也没有好人了。如果不是这样,我担忧什么呢?暂且修好我的心性,使自己道德学问有所成就而等待任用,又有什么妨碍呢?退下来又过了十年,虽不敢说道已有所成,但是胸中自有一股浩荡之气,好像与过去不一样了。而余靖公正好在南方有所成功,执事您和蔡襄公又相继登上了朝廷,富弼公又从外任调入朝廷当宰相,这样的形势又可合成一股力量了。真让人高兴而自我祝贺,以为道德学问已经略有成绩并且真将有施展的机会了,现在将能去见见他们了。富弼公学出任天子的宰相,边远地方的贫寒之士,没能马上在他面前说上话;而余靖公、蔡襄公,远在科万里之外,只有执事您身在朝廷,您的地位还不是最高贵,正可以叫得应、拉得着、听得见我的话。 执事您的文章,苏洵我自以为知道得特别深刻,超过了天下之人。为什么这样说?孟子的文章,语言简约而意思详尽,然而话的锋芒却谁也不敢侵犯。韩愈的文章,好比长江黄河,浑然浩荡奔流宛转。而执事您的文章,委婉详备,来来回回多曲折变化;条理清晰通达,疏阔而畅适,无间隔不折断;气势造极而语言净尽,没有艰苦费力的表现。上述这三点,都足以断然使您自成一家。乐于称道人善良而不谄媚于别人,是因为他的为人确实经得起这样的称道;那些不知情的人,则认为赞誉人是为了求得别人的欢欣。赞誉人以求人喜欢的事,我苏洵是不会做的:之所以情不自禁要称道执事您的光明盛大的德行,而不自己停止的人,也是为了想让执事您知晓我是了解您的。 我少年时不学无术,到了二十五岁才知道读书,又未能刻苦磨砺意志、付诸行动,期望自己效仿古人,但看到和自己同列者,都不如自己,于是觉得自己可以了。后来,我感到文思越来越窘困,然后拿出古人的文章来读,才开始觉得他们遣词立意与自己不同。当时再回头来看看自己,思量自己有多少才能,就又觉得好像不应该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因此烧光了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取出圣人、贤人的文章端坐在那里,整天阅读七八年。开始的时候,深入钻研它们的实际内容,感到迷惑烦恼,浏览多了又令人吃惊。等到时间长了,读得更加精通,而我的胸中也豁然开朗起来,似乎觉得人的言论本来就应该这样,然而,就是这样也还不敢写出我想要说的话。时间久了,胸中积累的话越来越多,不能自我控制,就试着把它们写下来。然后反复诵读古人的书便觉得文思泉涌,写起来容易多了,然而就是这样也不敢自以为是。近来所写的《洪范论》《史论》总共七篇,您看怎么样?唉!区区个人的一点感想,不明白的人又会,把它看做是我在自我赞誉,以求得别人来了解自己。我只期望执事您会念在我十年来的用心,从而明察我并不是偶然才这样做的。【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8分)南乡子·忆旧熊文举①秋色集帆樯,一带伤心路渺茫。记得邮亭曾系马,斜阳,人在红楼倦晚妆。往事隔星霜,门巷谙谙②砌草荒。崔护重来③应不改,凄凉,燕子呢喃话短长。 【注】①熊文举:明末清初贰臣。此词系词人送妻归乡时所作。②谙谙:静寂无声。③崔护重来:唐代诗人崔护曾作《题都城南庄》诗。这里借指词人自己返乡。19.这首词以离别“伤心”领起,以家乡“_____________”作结,中间插以对“_____________”的回忆。腾挪转折,委婉含蓄。(每空限两个字,2分)20.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作答时要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应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明确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然后阐述使用虚实结合这种艺术手法的效果。【解答】(1)第一空是“以家乡……作结”由此判断指向区域为词的结尾,词人用崔护重来借指自己返乡,所见“应不改”昔日旧样,而实际词人自己也不会相信“应不改”,战乱之后的荒败残破,唯有夕阳下的“燕子呢喃话短长”,这是一种悲凉沧桑易代之感,作者在文末用“凄凉”一词点出故乡之境,所以第一空应为“凄凉”。第二空指向区域为词的中间回忆部分,读懂诗歌,判断出作者对什么进行了回忆。“记得邮亭曾系马,斜阳。人在红楼倦晚妆”是作者对往日返乡之事的回忆,记得上次从陆路返乡,曾系马邮亭,孤身逆旅,形只影单,想着远在家乡的你,想你也会徘徊在红楼之上,凝眸远望,盼着伊人归来。这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所以第二空应为“往事”。(2)首先理解诗句判断实写和虚写部分,上片“秋色集帆樯,一带伤心路渺茫”写出词人目睹着妻子所乘坐的船只渐去渐远,令其情思黯然,仿佛船儿的帆樯上也聚集起萧瑟的秋色;船只消逝在迷茫的水际,唯余一面令人伤心的秋水,前路渺茫。此句是送别场景,离别画面中展现出词人浓郁的离情别绪,属于实写。“记得邮亭曾系马,斜阳,人在红楼倦晚妆”写出岁月流逝,世事变易,妻子的离去更勾起他对家乡的思念。在这战乱之中,历经摧残的故乡定然是满目疮痍,门巷空寂,就连庭院的台阶也被荒草掩没。这是作者想象妻子返乡时的家乡的画面,属于虚写。“崔护重来应不改,凄凉,燕子呢喃话短长”,词人用“崔护重来”借指自己返乡,所见都是战乱之后的荒败残破,唯有夕阳下的“燕子呢喃话短长”,这是作者想象自己返乡时的家乡的画面,属于虚写。最后判断虚实结合的效果,这样写可以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沧桑易代,悲凉凄楚的故国之思之感溢于言表,令人不难体味,这样虚实相生的表达让情感流露更委婉含蓄,更动人。答案:(1)凄凉 往事(2)①上阕一二句实写。写送别时帆樯上聚集起萧瑟荒冷的秋色,前路茫茫,词人凝神追望,黯然神伤。②后面都是虚写。回忆当年妻子在红楼面对斜阳,盼夫君归来却不得而懒于晚妆,揭示出思妇孤寂寥落的心境,渲染此次离别的伤感:想象妻子返乡时,看到故士门巷空寂,荒草萋萋;用崔护重来借指自己返乡,希望故乡“不改”旧貌:燕子尚知归来“话短长”,词人却欲归不能,表达出沧桑易代之悲,离人相思之苦,身仕两朝之悔。③虚实相生,丰富了内容,拓展了意境,使感情表达更婉曲涵蕴,深刻动人。赏析: 江淹在《别赋》中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人们往往将世间别离看作令人感伤之事,更何况离乱之际的夫妻之别,恐怕同样也“泪比长生殿上多”吧!据《柳塘词话》载,顺治三年(1646),熊妻杜猗兰南归故里,闺友远山夫人以《南乡子》词相赠,猗兰曾为其作词叙以相酬,中云:“庆易水之生还,羡鉴湖之得清。”(沈雄《古今词话》引)看来,入清后,词人亦有归隐乡里之念,或未得获准。他顺治二年即仕于清,当出于不得已。这首与远山夫人同调的词作,当写于猗兰只身南归时,故而抑郁忧怨之情挥洒满纸。 本词起句,从描写送别场景入笔,展现出萧瑟肃杀、荒冷空寂的画面,启人联想。冷落寒秋,杨柳凋残,芦絮纷坠,孤雁嘹唳,寒鸦悲啼,风送孤舟,正所谓“一带伤心路渺茫”。词人为离情别绪所缠绕,忧心如焚,在他看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黯淡无光,无不带有伤心悲怨的色彩。开头二句,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情感与客观的自然景物密切融合,渲染出浓郁的感伤情绪氛围,创造出动人心魄的艺术境界。让人们似乎看到,饱经风霜的老词人,呆呆站在河边,凝神而望,目摇神牵,见妻子所乘的船只渐去渐远,消逝在那茫茫水面,他心碎肠断,神思黯然,真是满船离恨载将去,“一水牵愁万里长”。此情此景,很自然地触起对往日返乡景况的追忆。“邮亭”,即古时设在沿途,供行人歇宿的馆舍。系马邮亭,恰说明当年是由陆路返乡。鞍马劳顿的游子,“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孤身逆旅,形影相吊,又何尝不有“日暮途且远,游子悲故乡”的感慨呢?而盼归情切的思妇,也当是“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终因希望一次次地破灭,而懒于“晚妆”。这里,以动写情,颇得其神,准确地揭出思妇孤寂寥落的心境。更为巧妙的是,作品将游子的“邮亭系马”与思妇的“倦晚妆”,安排在夕阳斜照、暮霭沉沉的同一场景之中,极为真实地写出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不仅使生活情趣大为加强,而且还从另一侧面烘染了离别的隐痛与感伤,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 下片的换头,以“往事隔星霜”轻轻一转,既回应了上片的“邮亭系马”,又引发出下片内容,使词意愈跌愈深。词人为官事羁縻,无法返乡;妻子的归去,更勾起他对故乡的刻骨思念。在他想来,历经铁蹄践踏的故土,肯定是疮痍满目,一片狼藉。“门巷愔愔砌草荒”,它包含着深广的社会内容。谙,静寂无声貌。周邦彦《瑞龙吟》词谓:“谙谙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此化用其意,渲染了门庭的冷寂,同时,也映衬出词人盼归不得的忧怨心绪。“谙”,侧重于心理感受的抒发;“砌草荒”,才是直观景物的摄取。二者互为表里,映照生发,深化了作品意境。“崔护重来应不改”的深长叹惋,并非无端而发。当时的南方一带,仍陷于战争的劫掠之中。就在这一年,肃亲王豪格奉命进军四川,镇压张献忠起义军。湖北、江西等地,也相继为英亲王阿济格率领的清军所占领。作品称家乡“凄凉”不改,正可看出,战争祸患在词人心灵深处投下的阴影。崔护,据孟棨《本事诗》载:护举进士下第,独游城南庄,因酒渴曾向一女子求饮,有感于心。次年,再往寻访,见景物如故,而门已落锁,遂题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借崔护自指,婉曲地透露出他怅然若失的心境。至于结束二句,含意更为深邃。词人以拟人手法,注情入物,梁间燕子尚知“归来旧处”,而流落在外的词人应作何感想,恐怕不难体味吧!呢喃燕子所话之“短长”,究竟是明清易代之际的风云突变,还是桑梓一方的人情翻覆?是女主人归来的凄凄怨怨,还是词人异地流落、身仕两朝的苦况呢?这一意味深长的结语,发人深思,余味无穷。【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21-22题。(6分)材料一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材料二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战!”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注】①莒(jǔ)父,古邑名。在今山东莒县。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改事、文学“四科”区分,冉有和子路都属于___________。“子适卫,冉有仆”中的“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2.材料—孔子强调不要见小利,材料二孔子说要富民,即要使民得利,这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推断相关信息的能力。解读此类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根据相关信息,做出正确判断。(2)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观点以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读此类题目,第一步要审清题干要求,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第二步,根据文意和题干要求来明确自我的看法;第三步,结合文本内容,分层陈述理由。【解答】(1)根据冉有和孔子的对话可知,冉有向孔子询问的事情是关于如何让百姓富起来以及富起来之后怎么办的问题,所以,《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孔子的弟子的所擅长的,冉有和子路都属于“政事”。《论语•先进》中的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学者认为,孔门依据弟子的特点,把教学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据此可看出,冉有所擅长的从事政治事务,即“政事”。“子适卫,冉有仆”中的“仆”的意思是“驾驭车马,赶车”。整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2)先总说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两者并不矛盾”。然后分条陈述理由。第一则材料中孔子说了处理政事的两个看法,“无欲速”和“无见小利”。第一个意思是不能贪求快速,处理政事不能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要循序渐进;第二个是不能贪求眼前小利,要有长远打算,要有远见宏图,否则就做不成大事,这反映出孔子的政治远见。第二则材料孔子说“富之”,即是让他们富起来,富起来之后还要“教之”,即先富后教。孔子强调治国为政必须要让百姓得利,使经济富裕,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经济富裕是教化的基础,要先富后教,他主张治国以“礼”,就是重视“教化”的作用,这些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这两则材料反映出孔子为政思想的两个方面,两者并不矛盾。如果有其他看法也可,但一定要辩证地分析问题。答案:(1)政事 驾驭车马,赶车(2)不矛盾,两则材料反映出孔子为政思想的两个方面。①材料一强调不要见小利,不要急功近利,讲究凡事都要循序渐进,要顾全整体大局,反映出孔子的政治远见。②材料二强调治国为政必须要让百姓得利,使经济富裕,而经济富裕是教化的基础,(先富后教)这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 参考译文:材料一: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材料二: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点评】简要概括文章的观点态度的方法: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文字是明朗的、直说的。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论说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议论的句子,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等不直接说出,但是,也是可以捕捉到的。比如,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比如,关注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比如,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四)古诗文默写。(6分)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1)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2)________________,春光融融;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3)遥襟俯畅,________________。爽籁发而清风生,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4)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5)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重点字:譬)(2)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重点字:殿)(3)逸兴遄飞 纤歌凝而白云遏(重点字:逸、遄、遏)(4)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重点字:萧)(5)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重点字:彩、犀)【点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今年3月,安徽某地女孩小吴因为心情不好,从23层楼先后三次扔下冰块。好在楼下的人机智躲过,没有被砸中,否则非死即伤。法院对小吴做出判决,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山西太原退休民警乔秀文过着俭朴的生活,却慷慨解囊资助孤儿或贫困学生,救治贫病交加、生命垂危的陌路人。他还想方设法为孤寡老人送米、送面;为瘫痪老人按摩、陪其聊天;逢年过节主动打扫公厕卫生……对于以上新闻,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明确,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分析】第一段材料主要讲小吴高空抛物被判刑。高空抛物,抛下的不仅是物,还抛掉了自己的社会公德,抛掉了自己的人品。真正强大的人,一定是懂得控制情绪的人,也一定是对人世抱着善良之心的人。第二段材料主要讲乔秀文自己俭朴,却慷慨帮助他人。这正是有社会公德心的表现。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每个人都需要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等。综合两则材料内容分析,最好从要有社会公德心的角度立意。可以围绕关键词“公德心”“爱心”等分析立意。参考立意:1.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2.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3.做一个有公德心的人等。【解答】公德常在心中 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使收获一个品格;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 公德是最美丽的花儿,最圣洁的心灵,它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荡。有时公德是一种感恩。公德有时是一种爱心。公德,是春天的花儿,是植物的肥料。公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做人要讲公德,有公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在我们的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社会和谐不起来,经济发展不起来,民族精神振作不起来,国家也强盛不起来。 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倡议我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思想上积极追求上进,明辨是非;在学习上刻苦努力,精益求精;在生活上勤俭节约,节约水电,不攀比;在平时热心为同学服务,大胆创新;在行动上坚决反对有损民族形象的丑恶行为,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八荣八耻”作为心灵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公德是我们拥抱在怀中的一道绚丽的彩虹,只要它一现身,便会带给我们雨过天晴的喜悦与欢欣不是吗?当我们和别人闹矛盾时,公德会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主动和对方言和;当我们自暴自弃时,公德会帮助我们找回自我;当我们悲观失望时,公德会使我们振作,从而走出那愁云密布的黑暗;当我们受到挫折、失败时,公德会促使我们奋勇前行,坚信“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当时代的使命降临时,公德又会使我们抱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勇敢地、毫不畏惧地承担起一切……可以说,公德是我们生活的立足点,也是我们生命的支撑点。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公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逐渐具备良好的公民公德,长大后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的公德修养的响当当的中国人!【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物理试题 Word版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英语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新高考五省百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届高三数学5月适应性联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1-10-14 17:14:05
页数:32
价格:¥4
大小:357.82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