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西省南康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南康中学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大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自古代先民从事农业耕作开始,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便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尽管这类危机是人类一手造成的,而且显然是在人类所能解决的范围之内,但是公众、媒体和政治家们却似乎并未像对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或其他社会问题那样严肃地对待土壤危机。然而,我们对土地和土壤资源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明的生存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一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指出,人类活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迁移土壤和岩石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完全出人意料,因为地质学家将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而非人类——视为改变地貌的动力。人类活动通常不被纳入地质学视野下以数百万年为计的“深度时间”范畴,以及地球自身生成及演化历史的讨论中:在漫长的地质时间轴上,人类只能被视为刚刚出现。事实证明,人类活动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世界地貌,在极短的时间内已造成可与地质作用相比拟的影响。透过地质学的视角来审视农业发展史,便可以看到一幅人类自食其果的图景:我们对待土地的态度,决定了土地对待我们的方式及其时间纬度。还可以看到避免悲剧再度发生的可能性:只要人类不再愚昧地重复无限损耗土壤资源的行为,便可以避免古代文明灭亡的命运。但遗憾的是,当今人类的行为,正是在全球范围内毫无节制地消耗土壤。在过去的150年中,每几十年就有智者敲响土壤退化的警钟。但是,我们的记忆和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太过短暂。那些尽力扭转土壤退化局面的努力,都被所谓更重要的事情取代。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南部大平原垦荒种粮,出口欧洲以满足其粮食需求;再比如今天,我们培育作为生物燃料原料的作物,以实现作物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考古学家记录了全球范围内土壤流失与古代社会的衰退或灭绝之间的关系。在环境史学资料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森林砍伐造成土壤侵蚀,并最终导致文明毁灭”18\n的论点。不过,根据早期对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的地质学探寻,特别是对陡峭林地的土壤侵蚀的研究来看,如此广泛而严重的土壤流失,不可能仅由林木砍伐造成。事实上,只有想方设法地杜绝植被复生,才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人们不禁开始怀疑,农业活动或许是造成这一切的真正罪魁祸首。我们面对的谜题是:是否农业活动在造就了文明的兴起、发展和蔓延的同时,也通过更长期的土壤退化及流失过程,播下了引发社会衰落的种子。如何重新思考传统农业中的智慧,进而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改变对土壤的看法开始:土壤不只是用来种植植物的培养基质,它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所赖以生存和繁荣的生态系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直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问题,因为人们没有严肃地对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B.世界地貌变化的动力一般来自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但一种新的观念认为,人类活动也正在重构世界地貌。C.如果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毫无节制地消耗土壤,古代文明灭亡的命运悲剧就会发生。D.审视农业发展史,人们迷惑:农业活动造就了文明,也导致了文明的消失,成为真正的罪魁祸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证,最后思考和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B.文章从地质学视角展开论述,得出人类无限损耗土地资源,可能会带来文明灭亡的命运的结论。C.文章列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今天的事例,旨在揭示土壤危机被许多更重要的事情取代。D.考古学家和环境史学家的观点作为直接的论据运用于文章的论述中,支持本文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对待土壤资源,那么,现代文明的生存与发展才会持续。B.人类活动通常不被纳入地质学视野下,是因为地质学家认为改变地貌的动力在于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C.文章立足于考古学家和环境史学的观点,指出人类文明的衰退乃至毁灭的原因,还在于农业活动无节制地摧毁土壤。D.土壤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所赖以生存和繁荣的生态系统,保护人类文明就是保护土壤。18\n(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镌刻的信仰徐涟⑴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那么切近,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瞬间,我迷失了自己。⑵这是在敦煌。沙丘就是鸣沙山。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⑶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是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⑷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⑸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等一切美好留在了画面上。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时光流转,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⑹18\n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瘗埋。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觉、迷惘、否定?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苦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被创造出来的?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⑺我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有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开拓的讲座。报告厅里坐满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衣着素朴,神态安静。我无意中发现一位瘦小而矍铄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她剪着短发,头发灰白。我认出来了,她就是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敦煌的樊锦诗!她悄悄地来,听完又悄悄地离开。我默默地想:五十年的沉淀,她已抛开了功名利禄,抛开了得失计较,将事业和艺术的理想淬炼成信仰。而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样的信仰,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事业?⑻我坐在胡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朝圣的道路。一千多年前,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或是附近的居民,一步一步走来山里,表达无尽虔诚。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容易了些。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2小时40分钟。从敦煌城里一路坦途,直达莫高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这样的便捷,这样的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⑼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的胡杨树。我,追着信仰留下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煌!(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作者的一次敦煌之行写起,却没有具体写行程,而是围绕“镌刻的信仰”选材为文,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B.文章第⑴段写飞机上的俯瞰之景,把沙漠戈壁的环境、敦煌的风貌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C.作者认为,敦煌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能在这里留下精美绝伦的佛造像和壁画,最主要是靠信仰的支撑。D.在古代,人们到敦煌石窟朝拜都需要经历一番艰辛,而现在人们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很快就可以到达莫高窟。5.第⑷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6.作者在第⑸段既说工匠、画师“没有留下一个名字”,又说他们“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6分)18\n(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摘自2022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材料三:18\n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离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摘自2022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材料四: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摘自2022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B.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C.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袁济喜教授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18\nD.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B.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C.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D.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9.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铨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礼来见,许用为御史。勰谢曰:“家贫母老,不能为万里行。”定官制,勰方居丧。帝于左司郎中格自书其姓名,须终制日授之。奉使吊高丽。想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器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还,拜中书舍人。元祐初,迁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谰曰:“无有。”勰曰:“汝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轼曰:“18\n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翰林缺学士,章惇①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朕固知之,毋庸避也。”尝侍经幄,帝留与之语曰:“台臣论徐邱事,其辞及雍②。若雍有请,当付卿以美诏慰安之。”既而雍章至,勰答诏云:“朕察其厚诬,力加明辨。”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惇因是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选自《宋史·钱勰传》,有删改)[注]①章惇:时任宰相。②雍:郑雍,大臣,曾遭章惇排挤。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B.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C.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D.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因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权利,让子孙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B.居丧,守孝。古代尊亲死后,在服丧期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等活动,表示哀悼。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等职事,长官为户部尚书。D.故事,有多种含义,可指一种文学体裁,可用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文中指后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钱勰能力突出,不慕高官。他小时候记忆力就很强,做官后因才华出众引起皇帝重视;王安石派人去见他,许诺封官,他没有动心。B.钱勰爱惜节操,不收礼金。他被皇帝选中出使高丽,不接受不该收的礼物,高丽人在他回国途中追送礼金,被他严词拒绝。C.钱勰办事干练,思维敏捷。老吏作梗,钱勰应对自如,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苏轼作诗赠予钱勰,钱勰立刻作诗回报。D.钱勰得罪权贵,遭到报复。钱勰曾写过贬谪权臣章惇的文词,后来又拟写安慰郑雍的诏书,遭到章惇排挤诋毁,被贬到地方任职。18\n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5分)(2)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杨万里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注】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无那:无奈。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角度,揭示了国家灭亡的原因。(2)《氓》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18\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韩愈《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当真是令人________。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细细的思考来却有________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要“量身定做”,不要”_______。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引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参考社会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穿“合身的衣服",才会美观得体。要“实用主义”,不要“贪慕虚名”。诚然,博士海归人人都爱,引来一个诸如“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一个台阶”,这样的“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本条件,惟有把握这一要点,才能制定出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中________,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势和主动权。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手忙脚乱千人一面蜂拥而上崭露头角B.眼花缭乱千篇一律一哄而上脱颖而出C.眼花缭乱千篇一律蜂拥而上崭露头角D.手忙脚乱千人一面一哄而上脱颖而出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B.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C.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D.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18\n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B.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C.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也是引才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D.人才是否用得好、能否留得住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20.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五处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加以修改。(把修改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上)(5分)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令尊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明早七点请您务必在家恭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真诚期待您的光临!(1)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阅读下面文段,围绕“报国情怀”,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6分)中国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核潜艇的研究和入列,莽莽海疆有了制敌于千里之外的“钢铁蛟龙”,背后深藏着科研人员的奋斗和牺牲。他们用“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诠释了“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的报国情怀。这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赤子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一场讲座中,用神话故事来解读中华民族的信仰特征:“18\n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神话里,火是他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面对末日洪水,我们躲进诺亚方舟,他们的祖先大禹战胜了洪水;太阳神是绝对的权威,而中国的夸父却因为太阳太热去逐日,要摘下太阳,虽然他最后累死了;在另一个故事里后羿终于将太阳射了下来。”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谈谈你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是如何理解的。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00字。18\n南康中学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大考语文参考答案1.B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没有严肃地对待”只是原因之一;C项,结论绝对;D项,将原文中的可能性变成了必然性。2.C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错在论证的论点有误,应为“每几十年就有智者敲响土壤退化的警钟,但是,我们的记忆和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太过短暂”。3.D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文中观点的考核。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错在颠倒关系,应为“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人类文明”。答案:4、BB项“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错,应是引出主体内容。5、【答案示例】①承上启下。首句,由上文写的自然的伟力转入人的因素,引起后文内容。②交代来历。中间描写了敦煌石刻的形成过程,交代了敦煌石刻佛造像的来历。③点题。尾句点明了“镌刻的信仰”的题意,揭示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意义。【解题思路】仔细分析第④段,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将其与前后文以及主旨联系起来,抓住核心要点,得出答案。6、【答案示例】①“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是客观存在,是历史事实;“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是文化意义,是历史价值。②作者这样写,意在通过对比——工匠、画师自身无名和留名历史的对比,表达了对“镌刻的信仰”的无名者的热情礼赞,也起到了突显主旨的作用。【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看作者这样说的语境,从文本中挖掘这两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话各自的内涵。重点是对作者这一写法的意图的理解,回答意图需要梳理文章思路,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7.(3分)D(“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错,原文“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8.(3分)C(“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错误,“18\n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是“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9.(6分)(1)(2分,每点1分)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之间的差距,强调要从师资和课程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2)(4分)答案示例:课程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1分)开展师生参与度高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1分)师资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1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1分)评分标准:从课程和师资两方面提出其它合理可行的措施亦可,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给满分。10.【文言断句】(3分)D11.【文化常识】(3分)A(给予子孙权利,不一定是指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1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C(“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错,应是有人递诉状被钱勰认出字迹,是以前上诉过的,钱勰指出并批评他)13.【文言翻译】(10分)(1)钱勰当即分析判决,选择不合理的,封上并做记号,告诫不要再来。(得分点:剖、简、识,各1分,句意2分)(2)宗室、贵戚因此收手,即使丞相府请托,也给他们戴上刑具加以治罪。(得分点:敛、虽、械,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钱勰,字穆父。五岁时,每天背诵一千字。因恩荫担任尉氏县知县,授任流内铨主簿。判铨陈襄曾经登记进用次第的簿册,神宗称赞陈襄。陈襄说:“这不是我所能做的,是主簿钱勰做的。”第二天召入应对,将要委任钱勰清贵重要的官职。王安石让他的弟弟王安礼来见钱勰,答应任用钱勰做御史。钱勰辞谢说:“家里贫穷,母亲年老,不能远行万里。”制定官制,钱勰正居家守孝。皇帝在左司郎中之格亲自写下钱勰的姓名,等到服丧结束时授给他。18\n奉命出使高丽进行慰问。钱勰入朝请领出使旨意,皇帝说:“高丽喜好文学,又重视士大夫家世,所以选择了您,没有别的原因。”就要求按照吕端旧例出行,凡是馈赠不是本来就有的都没有接受。回来时停留在紫燕岛,高丽国王派两个官吏追送金银器四千两。钱勰说:“在客馆时已经推辞了,现在来干什么?”官吏哭泣着说:“国王有命令,没有完成任务回去就死,况且左番已经接受了。”钱勰说:“左右番各有职守,我只是遵照旧例,你可以死,我不能接受。”最终没有接受。回来之后,授予中书舍人。元祐初年,升任给事中,凭着龙图阁待制担任开封府知府。老官吏畏惧他的机敏,想以事使他困窘,引来人们上诉文书至七百件。钱勰当即分析判决,选择不合理的,封上并做记号,告诫不要再来。经过一个月的审理,一人又来,钱勰喊来责问他说:我原来已经告诫你了,怎么能骗我?”那人撒谎说:“没有。”钱勰说:“你以前上诉如此如此,我标记以某字。”打开封口给他看,果然如此,府中上下都很惊诧。宗室、贵戚因此收手,即使丞相府请托,也给他们戴上刑具加以治罪。这样慢慢地被很多人怨恨,出京任越州知州。召入朝廷担任工部、户部侍郎。苏轼趁钱勰伏案时送给他诗,勰提笔立刻写成作为回报。苏轼说:“如电一扫公庭诉讼,如回声对答诗筒,是近来没有见过的。”翰林缺学士,章惇三次推荐林希,皇帝却任命了钱勰。钱勰因曾经拟写章惇的贬谪文词,害怕而要求离去。皇帝说:“朕原已知道,不用回避。”曾经在经幄讲学,皇帝留下他,对他说:“台臣论述徐府的事,言辞涉及郑雍。如果郑雍有奏请,一定交付给您用赞扬的诏书安慰他。”不久郑雍的奏章到,钱勰答诏道:“朕察觉此事纯属诬告,力求明辨。”皇帝见了,认为能够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章惇因此极力排挤诋毁钱勰,暗中指使整个御史台攻击钱勰。罢免原职担任池州知州,在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四岁。14.B【解析】B项,“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感觉恍若梦境”说法错误,“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句中是诗人真的梦见了家乡的海棠,抑或诗人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并非见眼前之景感觉恍若梦境,“海棠开”并非眼前所见之景。15.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每点2分,共6分)16.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8\n17.B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由语境中“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等语句可看出,应用“眼花缭乱”。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由语境中“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结合“之感”的限定,可知,应选“千篇一律”。一哄而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蜂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根据语境“要‘量身定做’”的提示,应用“一哄而上”。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根据语境“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可知应用“脱颖而出”。18.C.A项,“人才数量”与“原则”搭配不当;B项,最后一个分句“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表意不通。D项,“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句式杂糅,是“人才数量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与“人才数量是评价引进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时末句同B项末句一样,表意不通。19.A.B项,“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与“是否”“能否”存在着两面对一面的问题。C项,“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把“引才”变成了“人才”,既扩大了概念范围,又偏离了文段的中心话题,改变了文意。D项,“用得好”与“留得住”语序不当,应予以调整。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前后语义的连贯,内容的照应,主语的一致。20、答案:(1)“府上”修改为“寒舍”;(2)“令尊”修改为“家父”;(3)“抛砖引玉”修改为“批评指正”(或“发表高见”,或“删掉”);(4)“务必”修改为“删掉”;(5)“恭候”修改为“等候”。(5分)21.参考答案:这是一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情怀;这是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发情怀(6分)。22.【写作指导】限制性1.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干中已经明确了写作任务:谈谈你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是如何理解的。文章必须围绕“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展开,如果在写作过程中离开此要求即为跑题。2.“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此引导语要求考生由以上材料联想同质材料,全面深入地展开思考,以完成题目规定的的任务。18\n3.材料中有西方神话,有中国神话,考生必须从中国神话里解读“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不得否定其内容,其他神话也只能作为对比材料出现。开放性1.考生可以“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的内涵有:人定胜天,开拓进取,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等,考生可以历史故事、传统文化、名人事例等解读其丰富的内涵,结合新时代需求畅谈青年一代应如何坚守并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以丰富其内涵,注入更多的时代精华。2.联想是自由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凡能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的内容均切题,具有无限开放性。3.“自定文体”即没有文体限制,从“联想”角度可以写散文,从“理解”角度可以写议论文,也可尝试鲁迅《故事新编》的写法。解题材料中把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进行了对比。在西方,上帝赐火,普罗米修斯盗火,人们把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寄托于“神”;在中国,钻木取火,大禹治水,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人们迎难而上,不畏艰险,不为天制,勇于与灾难、自然、环境抗争,中国人凭借双手生活,依靠自己生存,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信仰。参考立意1.勇于抗争,成就华夏民族精神。2.对抗灾难,生生不息。3.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唯我中华。4.永不服输,猛志常在。5.坚守华夏信仰,屹立民族之林。……范文展示不为天制,开拓进取——浅谈对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理解盛哉华夏,文化一脉相承;壮哉中国,精神薪火相传。在神话与传说中,我们钻木取火、大禹治水、夸父逐日;在现实与生活里,中华儿女顶天立地、不为天制、开拓进取。我们从不畏惧自然的挑战,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即是我们的底气。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18\n查普曼一言,是从文化现象上感知到了这种精神信仰的与众不同,然纵览历史与现实,“人定胜天”的精神理念始终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涝灾害苗,有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对“祸水”进行整治;地震频发,张衡着力观测研究而发明了地动仪。灾害只是一时的,中华儿女深知这一点,不过分痛心于损失和伤情,而是擦去泪水、究其本源,为以后的预防与治理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自然的挑战在人民的奋斗中转变成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其中精神信仰可谓是前行的指南,是黑暗中的那簇滚滚火光。相较于战胜自然,华夏子孙更倾向于使自然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在和谐共处中谋求新发展。山坡种不了庄稼?农民们栽上果树,建起梯田,笑语盈盈;大海行不通车辆?人们建起海底隧道,竣工通车,汽笛声声。自然并非原本就是人们生活的障碍,而是取决于人类如何发挥其智慧与创造力来“为我所用”。“因地制宜,依时而变”,同样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是在与自然的较量中铸就的。汶川地震几乎摧毁了这座城市,而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十年之后,汶川重新容光焕发;前些天山东暴雨,全国的“菜篮子”寿光深受其害,然而我们上下一心,在国家的指导下,在人民的奋斗中,生产得以回归正轨。我们之所以不怕自然灾害,是因为有民族的精神信仰在心中熊熊燃烧:越是悲苦,越是心心相连;越是悲苦,越是手手相牵。有言曰:“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中华民族走到今天诚如斯言。中国古代有逐日的夸父,有刀耕火种的神农氏,有熔石补天的女娲……今天,有飞天的杨利伟,有去沙漠水种稻的袁隆平,有制造中国天眼的南仁东……不为天制,开拓进取,让民族精神信仰之花开在你我心间,让中华大地芬芳永恒。点评本文思路清晰、立意深刻,既写了人定胜天,战胜自然的民族精神,又写了对自然的改造利用,与其和谐共处的行动,具有辩证看问题的思维。分析全面,推理严密,且关注时事,分析问题时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情感丰富而真挚,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民族精神信仰的自豪感。语言铿锵有力,打磨精细。1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3:01:24 页数:18
价格:¥3 大小:69.1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