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6月模拟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芗城中学2022届高三6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说明:(一)本试卷共五部分18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所有答案必须写在规定的答题纸上。(三)命题人:芗城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1.背诵默写(6分,每处1分)(1)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苏轼《赤壁赋》)(2)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3),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宋濂)(5),孰能无惑?(韩愈《师说》。(6)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竞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④,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予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注)①楮(chǔ)币: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淫祠:滥设的不合礼制的祠庙。④缗(mín):贯,成串的钱。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养浩心系百姓的一组是(3分)①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③养浩至,尽置诸法④又刻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⑤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⑥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13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养浩从小酷爱读书。刚十岁时,读书不停,以致父母为他过于勤奋而担忧劝阻,他就白天默默诵读,夜间关上门,点灯偷偷读书。B.张养浩很得不忽木的赏识。不忽木惊异于他的文章,提拔他为礼部令史;到他家里探问病情时,发现他家徒四壁,赞叹他是真正的官员。C.张养浩为民之心感动上苍。赴陕西做官时,他沿途赈济灾民,安葬死难的百姓;到西岳庙求雨,诚心动天,结果连下了两天雨,解除了旱情。D.张养浩勤于政务,鞠躬尽瘁。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他日日住在官府,白天赈济灾民,夜间为民祈祷,后来因忧心百姓,一病不起。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2)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6分)祭常山回小猎[宋]苏轼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簿①,白羽犹能效一挥。[注]①西凉簿:指晋将军谢艾,曾任西梁州主簿,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1)请赏析“弄风骄马跑空立”一句中的“弄”字。(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5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当琴听到二表哥觉民说“外专”暑假要招收女生,十分高兴;但一想到进入男学堂将要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心情不免沉重起来。见此,觉民和觉慧兄弟竭力安慰和鼓励她。(《家》)B.老葛朗台死后,孤单一人的欧也妮变得富有了,但财富并不能安慰她,她需要的是温暖和爱情。七年中,她一直盼望着查理归来,并把他留给她的首饰盒当做随身的宝物。可是,他去后连个音讯也没有。(《欧也妮·葛朗台》)C.端阳节后,杜竹斋来到吴公馆提醒吴荪甫说,和赵伯韬斗很危险。吴荪甫发现杜竹斋的不满,想用策略激发杜竹斋的雄心,但是杜竹斋无论如何也不肯冒险。此时,吴荪甫产生了不祥的预感。(《子夜》)D.卡西莫多得知爱斯梅拉达爱弗比斯,主动请求帮爱斯梅拉达找弗比斯。卡西莫多找到弗比斯,求他去见爱斯梅拉达。弗比斯虽然很想见爱斯梅拉达,可是实在脱不开身,卡西莫多只得无功而返。(《巴黎圣母院》)E.宝玉挨打后,宝钗也天天去探望宝玉,并劝宝玉读书上进。宝玉一听就生气,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宝钗听了,自觉没趣,只好离开。(《红楼梦》)6.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13(1)阅读下面《复活》中“涅赫柳多夫第一次到监狱中探望卡丘霞”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第一次重逢的时候,涅赫柳多夫以为卡丘霞见到他,知道他要为她出力并且感到悔恨,一定会高兴,一定会感动,一定又会恢复原来那个卡丘霞的面目。他万万没有料到,原来的那个卡丘霞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了一个现在的玛丝洛娃。这使他感到又惊奇又恐惧。涅赫柳多夫第一次探监时准备跟卡丘霞说哪些事情?卡丘霞听后有怎样出乎他意料的反应?(2)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纳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许攸背弃袁绍的原因有哪些?他投奔曹操后献上了什么计策?(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仁”的各自看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从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遏止,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念。之所以出现“神”而不出现“人”,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也更近乎客观。于是.在渺小的人和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便凭借自己创造的神取得了跟自然对抗的和谐。但这种和谐表现在人的主观理念上、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有了不同的内涵:西方的神主宰人类的命运,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在中国作品中,人的气魄、精神被表现得登峰造极,大有主宰自然、扭转乾坤之神力——愚公最终“移”走了山,精卫一直填海不已:其成功已势在必然。而西方作品中,人就显得格外渺小、微弱了,《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总是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老人出海终无功而返。但作为自然的征服者,他们却从不敢也从没有在伟大的自然面前停止过自己探索的脚步,尽管这种力量很微弱,在很多的时候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失去生命,他们仍不会屈从命运,仍在不断地向自然宣战,同自然抗争,正如《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13也就是说,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给人以鼓舞,充满了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探求神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给人类提出一个个严峻的课题,但我们读后却不感到悲观,反而会继承一种精神,产生出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强烈的征服欲。西方的“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西方人看重个人的力量;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因此,中国人看重外物的利用。被神主宰的,总探求自身的解放,故探索永远不会停止,人类自身也不断地在自然面前获得一定的自由。幻想主宰神的,在意念上总是胜利者,故不去或很少去探索,人也总会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看重个人力量者,认为一切成功都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因此遇事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以通过自我的调整和努力获得对自然的驾驭,他每走一步,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一种启示,都有助于今后的努力——这种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因素的移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自我奋斗是这种思维的外化。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多出于一种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有节、有度,不太合常理但符合实情,有很强的现实性;中国多缘于感性认识上的一种理论,没有什么限制,虽有道理却不符合实际,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西方人务实,崇尚实干,重物质财富的创造;中国人务虚,崇尚清谈,看重精神的作用,而很少考虑后果如何,重态度而轻能力。西方人尊重科学,崇尚理性;中国人崇拜迷信,强调感情。由此而产生不同的人才:西方出现了许多脚踏实地的实业家、科学家,中国却培养出一大批夸夸其谈而不着边际的空想家,使我们至今仍蒙受其害。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积淀,也决定着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向。在此,笔者并不是想刻意反映这种差异,而是想借此对外来文化进行借鉴和对民族文化进行反思,以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民族文化在扬弃和吸收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0.与“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人类童年的神话和今天的幻想都表现了“神”的力量,让人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更近乎客观地认识自身能力。B.“神”的出现是因为在自然面前,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但又不屈服于自然,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C.西方凭借着主宰人类命运的“神”,中国凭借着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的“神”,他们都取得了与自然对抗的和谐。D.《愚公移山》的愚公、“精卫填海”的精卫和《老人与海》的圣地亚哥,他们在不断同自然的抗争中最终都凭借“神”取胜。11.下列对原文思路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二段解释“神”的概念含义,以及人类凭借“神”取得的跟自然对抗的和谐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显现的不同内涵和风格。B.第三段阐述对待自然,中西文学作品有着不同表现,并指出看重个人力量的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影响,更看重自我奋斗。C.第四段分析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和申国存在着巨大文化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给西方和中国的人才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D.第五段明确写作意图,作者希望借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来借鉴外来文化并反思民族文化,在扬弃和吸收中更好发展民族文化。12.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与西方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有哪些?(3分)答:(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13(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知 音余显斌雪很大,夜很静。一把火,从他房后烧起,一眨眼间,席卷了整个茅屋。他跑出来,只带了一把二胡。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瞎子。风吹来,浑身很冷。在风里,他一步步走着,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从此,他漂流异乡。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的草堆后,静静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手指颤动,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他在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一般地,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或者是破庙里。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大家都说,这瞎子,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他也不说什么,摇头叹息。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剩下一些,放在那儿。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醒了,你终于醒了!”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过了很久,女孩醒悟过来,赞叹:“你的二胡拉的真好啊!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说完,女孩一阵风似的跑了。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坐下。他一笑,道:“不收瞎子吧?”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一个拉破二胡的瞎子干啥啊?“你别急,我再求求师娘。”女孩说。他笑笑,在女孩离开后悄悄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流浪的远方。二胡声仍如水,随他流淌,时间也在二胡声中流淌。他在乞讨和流浪中,慢慢老去。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到有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显然是饿的。他忙拿出讨来的馒头,喂他吃下。两个冷馒头下肚,那人有了力气,坐了起来。那夜,没有旁人,只他俩。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然后,二胡声悠扬,在静静的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如一丝轻风,飘荡如纱。那人静静地听着,末了,哑着嗓子一声长叹:“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他笑笑,眨眨已盲的眼睛,和衣躺下,道:“睡吧,明天还要讨饭呢。”那人也睡下。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瞎子。夜里,坐在破庙里,他拉二胡,那人听。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那天,他吐了几口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你不是想得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今天,我给你拉。”“你——怎么知道?”那人惊问。“你是瞎子;你的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在这个世界上,能欣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弟子。”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师父!”那人跪下,流着泪喊,不再哑着嗓子。他点头,微微一笑:“13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乐谱。又悄悄放火烧了我的茅屋,不就是想逼我带着乐谱逃走,你好在中途盗取吗?唉,世间最好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知道。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时间长了,就能领会了我当年的话了。”“你留下饭菜,也是给我的?”那人哽咽着问。“你脸皮薄,不讨要,会饿死的。”他仍一脸平静。说完,二胡声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春光。音乐声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二胡落下,他也倒下。“你知道是我,为什么不恨我啊?”那人抱着他,号啕大哭。“你是我的弟子,我的……知……音……”他说着,带着一丝笑,咽了气。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然后,拿起二胡。月夜里,二胡声如水,波光闪闪,流泻一地。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他在歇宿的地方留下食物,被人看成是“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而他只是摇头叹息。这是小说留下的悬念。B.女孩离开后,他也悄悄地走了,又开始过着流浪的生活,说明他不想给女孩增添麻烦,体现他对人事、社会的洞察。C.他虽然是个瞎子,却知道弟子的所想所做,但并没有说破且一如既往地养着他的弟子,最主要是为了维系师徒的关系。D.弟子多次向师父讨要《松风流水》的乐谱未果,放火烧了师父的茅屋以泄恨,表现了弟子的自私、丑恶和凶残的本性。E.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开合有度,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衔接自然,结局出人意料,让人读后有恍然大悟之感。14.文章以“知音”为题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回答。(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二胡声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灾难,我们拒绝遗忘鸿篇巨制《一九四二》被冯小刚视为其导演生涯中最严肃、最沉重、最具分量的作品。而对于小说作者和编剧刘震云,《一九四二》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灾难片、历史片,而是对一个民族精神支点的追寻和叩问。遗忘比灾难本身更震撼人心记者:在您所有作品里,《温故一九四二》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一方面,他与您通常惯于描述的当代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另一方面,类似采访手记的纪实风格也在您的作品中独树一帜。20多年前,是什么让您产生了创作这样一部作品的冲动?刘震云:作者与作品的相遇,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温故一九四二》创作于1990年左右,在此之前,我从来没写过非虚构类作品。那一年,我的朋友钱钢准备编一本《中国灾难史》,希望从中看到中国人是如何从灾难中走出来的。1942年,他选择了当时最严重的灾难——河南旱灾,并把这个灾难的写作任务交给我。作为一个河南人,我竟然从不知道1942年曾经发生过这么严重的旱灾。一个人的去世是去世,许多人的去世就是数字了。钱钢告诉我,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迫害致死的有100万人,1942年河南就有相当于3个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死于旱灾。更令我震惊的是,当我向这场灾难的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代问及这场灾难时,却发现他们无不选择了遗忘。这样的震惊和疑惑,迫使我进入对1942年的探究和写作。记者:不管小说还是电影里,美国记者白修德都像是创作者进入历史、接近真相的一双眼睛。他在1942年的采访里发现了比自然灾害更残酷的真相,您在这个探寻中发现了什么?13刘震云:我把1942年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发现历史上河南的旱灾非常频繁,从东周到1942年,基本上每隔三五年就有一次比较大的旱灾,而每次旱灾的记录里都有人吃人甚至更惨的景象。这样的记载,头一次看触目惊心,看多了就习以为常了。这也回答了我心里最初那个问题——为什么这场灾难的亲历者选择了遗忘。我还有更多的发现,也就是白修德的发现——300万人的死,不仅仅是因为自然灾害,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战争和政治环境。生死幽默背后是巨大的悲凉记者:从小说到电影,在这些具体人物的塑造中,您最在意的是什么?刘震云: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我发现,将1942年从历史中打捞出来,再放在亲历者面前,他们面对死亡的态度非常耐人寻味。在美国或者欧洲,一个人在临死之前一定会追问:“我为什么死了?”但是河南人没有,他们在死亡面前表现得坦然,这是他们人生最后也最大的幽默。为什么坦然?因为生活里严峻的事实在太多了,人的心就变成了一块铁,这块铁如果就这么硬着,磕在石头上就破碎了,但坦然和幽默把这块铁化成了水,它变得柔软了,也就不会破碎了。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老张要饿死了,饿死的时候他没有想起日本人、没有想起蒋介石,他想起了好朋友老李,但老李三天前已经饿死了。老张说我比老李多活三天,我值了。这个幽默背后是巨大的悲凉。对于灾难里的河南人来说,什么战争、国家、元首都不是重要的,只有他身边的人是重要的。好的创作者应是平等的倾听者记者:在小说里,您肯定了揭竿而起的精神是民族生存下去的希望;而在电影里,您用更多细节赋予这个故事人性的温暖。这种变化,是否说明了您在创作中的一种态度?刘震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跟小刚一直觉得要特别注意表达上的节制。所谓节制,就是在面对这么大的灾难的时候做到不煽情,不要有过多的台词和表演。创作者绝不能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尤其在面对这样一个题材时,创作者是站在70年后优越的生活里揭灾民的伤疤,这是非常残忍的。我说过,真正好的创作者,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倾听者。记者:在极端环境里,人内心最本真的东西往往最容易体现出来。这种本真,有时甚至是支撑一个民族存活下去的精神支点。在1942年,您认为支撑河南人甚至中华民族生存下去的支点是什么?刘震云:《一九四二》揭示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灾民、日军、国民政府、美国人……他们之间互不见面,但灾难使所有人既有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对当时的河南人来说,生存依靠的已经不是信仰,而是本能。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唯一需要的慰藉就是人和人之间那点微弱的善良的光芒。电影的最后,老东家发出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追问:“为什么我要逃这个荒?”他遇到了一个跟他一样失去亲人的小女孩,瞬间互相成为亲人,如果不是在1942年那个极端的环境里,这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个变异的状态里,人心里的精神支点得到了最大的彰显,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原因——那份亲情,那抹人与人之间善良的光芒。(人民网2022年11月29日 刘阳 )13.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的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刘震云创作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是因为灾难发生在河南,作为河南人记录这场灾难是他的责任,他是以平等的倾听者的身份在搞创作。B.刘震云在探寻1942年自然灾害的真相时发现300万人死亡的背后还有重要的战争与政治原因,说明他是一位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作家。C.老张饿死前想到比饿死的老李多活了三天,就觉得值了,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人的狭窄心胸和无情,而这也正是刘震云所揭露的。 13D.对当时的河南人来说,生存依靠的已经不是信仰,而是本能。死亡见的多了,会使人变得麻木,所以选择遗忘是正常的,不应该受谴责。 E.这篇采访用平实理性的语言展示了刘震云创作和改编《温故一九四二》的思想历程,     而改编后的电影结尾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14.为什么说《一九四二》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灾难片、历史片?(4分)15.通过记者采访,你从刘震云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请简要分析。(6分)四、语言运用(13分)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冷浪漫》精选了“科学松鼠会”多位作者的作品,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了与生命、生活密切相关,却□□□□(很少被人知道)①的科学知识。它以通俗化的语言,对那些“冷冰冰”的科学知识进行生动活泼的______②(quán)释,让深奥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这些文章,既给人以科学的教益,也获得美的享受。③(1)请在①处根据“很少被人知道”这一意思,填写一个四字成语。(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在②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3)③处有语病,请改正。(2分)答:17.下面是关于“名人故里之争”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字。(2分)在文化遗产开发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和不良现象包括: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    ①     ,名人故里之争对于中华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已然将文化遗产商品化。兴建假文物,对文化遗产进行不恰当的商业利用和运营,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性开发,    ②     ;盲目举办祭拜活动,缺乏严肃性,造成传统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一些地方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最近,成都人民南路沿线公交站台新增了一些不锈钢的候车椅,十分漂亮,但这些站台座椅呈弧形,“脚踩地就坐得稳,脚一离地就要往下滑”。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说,椅子的形状是专门设计的,这样设计是为防止候车椅被流浪人员占用。这些“防流浪汉椅”一出现就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议论。请简要阐述你对有关部门设置“防流浪汉椅”这一做法的看法。(15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7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壁上挂着寒暑计。天冷了,里面的水银下降;暖了,它就上升。从来没有差错,人说它是一个好的寒暑计。  一天,它怀疑了它的生活:“我为什么要随着气候行动呢。我愿意向上,就向上;我愿意向下,就向下。甚至我愿意休息,休息就得了。我似乎应当尊重自己的趣味。”  它在壁上自由行动。于是人说它是一个废物,把它摔在地上了。这则寓言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1、(1)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2)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3)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3(5)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2.C(C项中的“拜”,指的是“授予官职”。其余三项解释正确。)[学|科|网]后,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立即将奏疏放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更应当谨慎。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很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一匹帛,用来表扬他的敢于直言进谏。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皇帝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便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登车上路,遇到饥饿的人便救济他们,遇到死了的人就好好的给他安葬。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老百姓拿着钞票出来买粮,(钞票)稍微有些不清便米商就不收,到府库去兑换,那些狡猾的官吏存心骗人,换十贯钱他们给五贯,许多天得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艰难。于是张养浩便检查府库中文字清楚可以检验的钞票,一共清点出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在钞票的背后全都加盖官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的钱券,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背后的印记出售粮食,去府库验明数目以换取银两。于是官吏不敢再舞弊了。张养浩又带领富人拿出粮食,趁机请求朝廷颁布交纳粮食多者授予官职的命令。听说老百姓中有人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奉养母亲,他为此大为悲痛,拿出自己私人的钱接济那个人。13第(2)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在尾联,前六句则是尾联抒情的铺垫。尾联运用典故,结合注解可知,诗人借此表达的是杀敌报国的心愿。当然,答题时,要注意“分析”的要求,要对前六句与尾联的关系进行一定的说明。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分析。答题时,首先要概括出孔孟的主要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对其观点的论述过程或理由进行解说。第一段是,孔子对于“仁”并没有直接的观点,考生要懂得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从而得出孔子对“仁”的态度是“仁是实现礼乐的前提”;第二段中孟子对于“仁”有明确的表达,即“仁,人之安宅也”和“旷安宅而弗居”“哀哉!”,将其中的比喻剔除,即可得出“仁是每个人的归依,不仁是可悲的”。[参考译文]13孔子说:“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话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诋毁礼义,这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最正确的道路。空着最安适的住宅不去住,舍弃最正确的道路不去走,真可悲啊!”花从墓泥无形的根上弥漫出来”运用的是借喻手法。14.[答案]一是实指有形之花,即萨特的墓前默默凭吊的鲜花;二是虚指无形之花,是指萨特的精神、人格、知识之花。(4分,每小点各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作答时应注意结合全文的中心主题。一般可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解释这一标题的字面含义,二是结合主题答出其深层的含义。本文中,对鲜花既有实写,也有虚写,如“不断的鲜花从墓泥无形的根上弥漫出来”。实写的鲜花代表的是人们对萨特的尊敬与怀念,虚写的鲜花则代表萨特的精神与人格。13误。)16[答案](1)示例:鲜为人知 (2)诠 (3)示例:这些文章,既给人以科学的教益,也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让人获得美的享受)。[解析]第(1)(2)题涉及成语积累和拼音认读,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功。第(3)题考查病句修改,和原句主语“文章”搭配的谓语有两个,一个是“给人”,一个是“获得”;且与“获得”存在主客颠倒的搭配问题。“获得美的享受”的主语应是“人”,因此应将“获得”13修改为“给人以”,或在“获得”前加“让人”。17.①竞相争抢经济利益。②使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致意思相同即可,每句1分,全对2分)18.示例:那一弯沉默、空缺的弦月,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那一涓灵动、欢快的细流,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每句1分,注意意象、内涵和句式)[答案]示例:专门设计“防流浪汉椅”的做法并不妥当。这种座椅固然可以防止流浪汉独自霸占,以至影响市容,也有利于流动人口的使用,但此举只是从概念上保证了多数人的权利,因为对于民众而言,坐这种椅子也不是一种“享受”。况且,对流浪汉进行排斥,是对少数人特别是弱势群体权利的漠视,是极不人性化的。任何一种公共设施都必须关注民众利益,充满人文关怀。(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1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3:16:52 页数:13
价格:¥3 大小:203.6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