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教版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2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三校联考语文试卷一阅读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2分)①食物是危险的,但食物更是美好的。②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播出后,《舌尖上的中国》便成了新浪微博热门关键词,□□让那些“不看电视很多年”的80后,纷纷锁定每晚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传说中的“吃货指南”。③更夸大的是这部纪录片引发的“吃货效应”。来自淘宝的数据显示:5月14日开播至今,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高达400万次,片中出现的毛豆腐搜索量甚至增长了48倍。有人在微博上爆料:第一集介绍云南火腿之后,某淘宝店产生33笔订单,其中32笔是在节目播出当晚。据说,有不少吃货是按图索骥,边看电视边下订单。有网友专门制作菜单,香菇灌汤包、西湖醋鱼、葱烧海参、剁椒鱼头等片中提到的食物悉数尽收;有网友提议开个相关食品实体店;有网友呼吁干脆组个美食旅行团走一路吃一路……《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各种“舌尖体”也开场在网上雨后春笋般涌现。④播出效果这么火,《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却表示“挺不适应”,“好多人理解的,跟我们原来想表达的,不是很吻合。”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9/9⑤《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但比起片中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画面,这部纪录片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它无处不在的人文关心——这一点,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上也有表达——既是筷子与肉,又是远山近水与轻舟。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⑥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去年3月,《舌尖上的中国》开场在全国大规模拍摄。一年多时间,央视纪录频道二三十人的团队走南闯北,包括港澳台在内,选取了60多个拍摄点,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记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陈晓卿说,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提醒出中国是个大一统的国家。”陈晓卿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更关心的正是人与食物的关系。⑦对中国人而言,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严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了。《舌尖上的中国》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儿孙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吃着年糕唠家常。然而,短暂的团聚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城市化迅猛开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希望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陈晓卿说。⑧《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9/9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中国》这类片子其实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因为爱中国饮食,所以更爱中国。”资深媒体人陈女士在微博上这样写道。“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节选自吴晓东《〈舌尖上的中国〉:一个民族的情感共鸣》)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中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因而B.甚至C.于是D.同时2.根据文意,请写出第③段中“舌尖体”一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3.原文中有下面文字,应该把它添加在第段后,文章表达才比较完整清晰。(2分)原文:“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防止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开展。”陈晓卿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价值就在于传播了中国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④段中,面对播出效果的火爆,《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表示“挺不适应”,意在表现陈导对待名利荣誉的淡定沉着。C.《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设计富有创意,也表达了这部纪录片的浓郁的中国韵味。9/9D.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片中浙江慈城的一对空巢老人精心制作年糕,盼等儿孙回家团聚的故事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5.据报道,第65届戛纳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曾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综观全文,请你推断是哪些原因引发了他观看这部影片的兴趣。(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5分)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续。乡村里有狗吠鸡鸣牛哞,有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有静静地流淌的小河,在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荣耀。③走进田野,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辉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就通过异常兴旺的根系蔓延到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所以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硬。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充分的存在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显得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都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上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能量,只要播下种子,梦想就不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出铁质的响声。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的人。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高声地地骂一阵;悲哀时会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闪电,他们不怕胼手胝足,他们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艰辛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种的姿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人们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丧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9/9城里人始终都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丧失殆尽。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蚀乡村而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得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管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永远不能忘记乡村的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6.在第3、4、5段中,作者形象地说明了“铁质”所具有的特质,请分点简要概括。(3分)7.第6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8.“我”已“走进了城市”,为什么还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3分)9.以下对文章赏析不当的两项是()()(4分)A.开篇“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B.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安康成长的模样。C.本文运用了比喻、比较、排比等修辞方法,生动表现出“我”对乡村无比亲切的感受。D.本文着重阐述了乡村与城市的辩证关系,提醒每个出身农村的城里人不要忘记乡村铁质。E.本文语言畅达,富有表现力,整散结合,把作者对乡村的情感表达得质朴而又动人。文看,第6段中“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不仅仅限于“是否要寻回乡村的铁质”,还应该包含其它内容,请写出其中的一点并就此谈谈你的思考。(3分)(三)默写(5分) 【任选5空,超过5空,按前5空评分】11.(1)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诗经·蒹葭》)(3),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4),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5)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6),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四)阅读以下作品,完成第12-15题。(6分)山中9/9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注]本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1“初唐四杰”之一,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一首五言律诗是《》。(1分)1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B.“况属”二字,起着承接、递进的作用,在上两句的根底上,再展开一个更为阔大的画面。C.三四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含有草木摇落的悲秋之境。D.全诗语言清新明快,构造严谨,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14.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请分析本诗最后一句以景结情的艺术效果。(3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13分)①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几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那么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假设无物手裁举,那么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9/9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假设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假设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那么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15.解释以下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A.如被冰雪()B.成以其小,劣之()C.取儿藁葬()D.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16.以下各组加点词语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亦不复以儿为念成以其小劣之B.掩口胡卢而笑因而化怒为悲C.成视之,庞然修伟成然之D.审谛之,短小,黑赤色屡撩之,虫暴怒17.翻译以下句子。(4分)9/9(1)覆之以掌,虚假设无物,手裁举,那么又超忽而跃。(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斗鸡”这一情节写得很精彩,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作赏析。(3分)(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9-22题。(9分)  ①苏州府治东,旧有学,废为文信国①祠。祠之西数十步,有僦屋半间以居者,补履先生也。人持败履往,那么为补治,得钱以自给。先生少未尝读书,目不识字,以补履所入,从人问字,识一字那么馈以一钱,后遂能遍读群书。门内横白板三四尺,置乱书杂旧物其上,其屋壁间亦多古书。以是从之游者,慕其好学,皆称之曰“补履先生”。②其读书略观大意,未能深造也,然一言感触,辄黾勉服膺,大要以不欺为本。与人言辄引之于善,娓娓然假设悬壶泄水也。里中童子有来就学者,不问修脯④,往往多至二三十人,然不加督责,任之而已。以故未久辄散去,散那么补履如故。③卒年七十有五。姓钱名近仁,昆山人。(取材于清代汪缙《补履先生传》)注:①文信国:即文天祥,曾封为文信公,故称文信国。僦:租赁。黾勉服膺:牢记在心勉励奋进。④修脯:旧时称送给教师的礼物或酬金。“补履者”为“先生”,从文中看,是因为(1分)“与人言辄引之于善,娓娓然假设悬壶泄水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和人说话,总是把人带入向善这个话题,娓娓动听,口假设悬壶。9/9B.和人说话,就要把人带入向善这个话题,滔滔不绝,口假设悬壶。C.与人交谈,总是围绕着引人向善这个中心,娓娓动听,口假设悬壶。D.与人交谈,总是围绕着引人向善这个中心,滔滔不绝,口假设悬壶。21.“补履先生”被视为“市井奇人”,综观全文,概述他“奇”的具体表现。(3分)22.有人说在读书越来越功利化的今天,重读“补履先生”的故事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你是否赞成这一说法,为什么?(3分)二写作40分23.根据以下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题目:这很有意思系列资料9/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3:18:22 页数:9
价格:¥3 大小:21.5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