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七校联考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苏科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7

2/27

剩余2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七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温度最接近事实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38℃B.扬州地区冬季最低气温﹣15℃C.适宜人洗澡的水温45℃D.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15℃2.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春天,冰雪熔化成溪流(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A.(1)、(3)B.(2)、(4)C.(1)、(2)D.(3)、(4)3.如图是宿迁地区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A.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1度”B.全天气温不会高于2℃C.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D.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4.每年5月份,我省成都及周边的区的农民都有大量焚烧秸秆的现象.焚烧秸秆所产生的烟雾不仅对空气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威胁到人的健康,还影响了正常的航空及交通.为了对秸秆焚烧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治理,今年成都市气象局利用了高科技帮手,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进行观测以及时发现焚烧源.卫星监测焚烧源的主要依据()A.对焚烧源进行拍照,从照片上直接看到焚烧源B.监测焚烧源产生的烟雾,从烟雾的多少来确定焚烧源C.监测焚烧源的颜色,从遥感照片的颜色来确定焚烧源D.监测焚烧源的温度,通过捕捉高温物体发出的红外线来确定焚烧源5.秋天的早晨,某同学搭车去省城,发现当日大雾,看不清沿途稍远的树木和道路;接近城镇时,雾越来越小;经过城镇,基本无雾;出城再行,雾又越来越大,即有“田野有雾、城镇无雾”的现象,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城镇上空尘埃稀少B.地球近年升温C.温室气体排放过多D.城镇气温较高,形成“热岛”27\n6.若要使眼睛看见一个物体,则()A.这个物体一定是光源B.物体上肯定有光线进入眼睛C.物体和眼睛必须在一条直线上D.眼睛能发光7.在一张白纸上用红色水彩笔写上红色的“E”字.当你通过红色玻璃观察写在这张白纸上的“E”字时,观察到的现象是()A.清晰的红色“E”字B.清晰的黑色“E”字C.清晰的红底白色“E”字D.几乎看不出“E”字8.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A.频率较低的B.音调较高的C.能量较小的D.响度较小的9.物理研究中常常用到一些研究方法,下面是几个研究实例,其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①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②探究物体的粗细、长度、松紧与音调的关系③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④根据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来表示温度的变化.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10.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象是()A.B.C.D.11.如图所示,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27\nA.B.C.D.12.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A.B.C.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2分)13.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请填写出对应的内容: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14.如图所示,把一个装有少量水的高脚杯放在桌面上,一只手按住高脚杯的__________(杯口/杯身/底座),将另一只手的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缘摩擦,可以听见__________(水/杯子/桌子)振动发出的声音.当杯中的水变多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变__________(高/低).15.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其中__________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__________℃.27\n16.中国的历史有多长,中国的茶就有多香.茶文化中有许多的物理知识:(1)绿茶看起来是绿的,是因为茶叶反射__________.(2)通过加热使新鲜茶叶中的水分快速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这便是制茶业中的“杀青”.(3)用沸水才能很快泡出茶香、茶色,同时从杯口冒出的大量“白气”是__________(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17.在炎热的暑假里,张扬在家写作业,汗流不止,抬头看了挂在墙上的寒暑表,当时室温为36℃,于是她打开电风扇,立刻感到凉快多了,这时她又看了看寒暑表,发现示数__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那么她感到凉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18.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m/s,从地球向月球发出一束激光信号,经过约2.54秒收到了从月球反射回来的信号,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__________米.“当地球遮住太阳的光线,月亮便走进了地球的阴影…”,这是某影片中的台词片断,他描述的是__________(选填“日食”或“月食”)现象.19.前段时间达州大部分地方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__________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__________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__________为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20.蝙蝠在夜间活动,扑捉蛾子,蚊子等昆虫也不会碰到任何东西,是因为蝙蝠飞行时能发出__________,科学家根据这个原理制造出水声仪器﹣__________.21.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__________的大小;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22.将红、绿、__________三种色光照白纸上(图甲),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当白光照到鹦鹉图片上时(图乙),鹦鹉的嘴呈红色,翅膀呈绿色,则在当__________(选填某一单色光)光照时,嘴仍呈红色,此时翅膀呈__________色.27\n23.滚烫的油锅不小心滴入了水珠,你会发现油花四溅,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__________(填高或低)的结果.而我国古代铁匠师傅锻造兵器时,长将烧得发红的铁器放入冷水中“淬火”时,会听到“嗤嗤”声,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汽”,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物态变化.24.在研究发光物体时,引入了“光源”的概念;在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了“光线”的概念;其中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假象但实际并不存在的是__________(选填“光源”或“光线”).25.拿一个大的厚玻璃瓶,瓶内装入少量的水,用塞子塞紧.水上方的空气中有由于水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水蒸气.通过塞子上方的孔往瓶里打气.观察当塞子从瓶口跳起来时容器中出现白雾,这是由于水蒸气__________形成;你认为,它是通过__________(“压缩体积”、“降低温度”)形成的.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2分)26.请按下列要求作图:“坐井观天,所见甚小”.设点E为青蛙的眼睛,请在图中用光路图作出井底之蛙“观天”的最大范围.四.解答题(本题共6个小题,除29题的(6)(7)题每题2分外,其余每空1分,共42分)27.探究声音的特征:27\n(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甲所示,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__________,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决定的.(2)在敲鼓时,用鼓锤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同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团在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__________产生的;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表明鼓面的__________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3)如图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__________(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____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了.28.如图,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中,将一端用半透明薄纸蒙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为了更清楚观察像,应在圆筒的__________(选填“A”或“B”)端蒙上半透明薄纸.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物时,移动圆筒,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半透明薄纸上所成的都是__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29.(13分)如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1)要完成这个实验,已准备有烧杯、酒精灯、铁架台、计时器,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___,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__________(选填“内焰”或“外焰”),安装实验器材时(图甲),应按照__________顺序进行(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的读数如图乙所示,其错误之处是: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__________.同时小红发现A点出现小水滴影响读数,小水滴成因是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按丙图改进后可以顺利读数.(3)小明按照老师要求在烧杯中注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直到水烧开.则在此过程中,下列现象先观察到的是图丁中的__________(选填“a”或“b”)图.27\n(4)有一组同学在实验中将水加热到沸腾时共用3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他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写一种即可).(5)另外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完成实验,他们分别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戊中a、b所示,由图象可以判断水的沸点为__________℃.如果操作及实验器材均无问题,继续用猛火加热,水的沸点会__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先不变后升高”);两个小组得到a、b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_____不同.(6)在实验室里,三组同学测得水的沸点分别为97℃、93℃、102℃,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组用的温度计有偏差,请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来验证这种猜想__________.(7)实验后的沸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下列图象中能表示其温度T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是__________30.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编号长度/cm直径/cm频率/Hz120.501.502131231.002.001284348.502.50656(1)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__________号.(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答: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理由:__________.(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声时在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写出实验方案:__________判断方法:__________.31.如图甲所示为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1)冰为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图中CD阶段时,该物体为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2)图中DE阶段是其沸腾过程,其温度如图乙所示,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说明实验时的气压__________1标准气压(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3)实验室其他小组的一个同学却发现,他们所用的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是4℃;放在沸水中,示数是94℃.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该同学用此温度计测一杯水的温度,温度计显示的示数为40℃,该同学认为这杯水的温度就是40℃,请同学们想一想该示数是否可信?__________.(选填“可信”或“不可信”)27\n32.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玻璃管加热,如图A所示(课本原图).发现玻璃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可知:(1)碘是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小红认为在小林的实验中,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导致出现的碘蒸气可能是碘__________后,再______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3)小红与小林讨论后将实验进行改进: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管浸没在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加热烧杯,很快玻璃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如图B所示,因为碘的温度最多只能达到__________(选填“水的沸点”、“碘的熔点”或“碘的沸点”),此时看到的碘蒸气也只能是__________的结果(填物态变化),此实验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固态碘发生物态变化时要吸收热量.(当时气压为一个标准气压)33.做光的色散实验时,在红光区域外侧放一温度计,发现温度计示数变化变化不太明显,为使现象明显,你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观察水中光路是,现象也不太明显,你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27\n2022-202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七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温度最接近事实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38℃B.扬州地区冬季最低气温﹣15℃C.适宜人洗澡的水温45℃D.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15℃【考点】温度.【专题】估算法;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或环境温度的认识,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解答】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不符合实际;B、扬州地处江苏,冬季气温不是很低,最低气温在0℃左右,不可能达到﹣15℃.故B不符合实际;C、人的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5℃左右.故C符合实际;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C.【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2.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春天,冰雪熔化成溪流(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A.(1)、(3)B.(2)、(4)C.(1)、(2)D.(3)、(4)【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解答】解:(1)春天,冰雪熔化汇成溪流,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热;(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和(3).故选A.27\n【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3.如图是宿迁地区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A.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1度”B.全天气温不会高于2℃C.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D.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考点】温度;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①常用温度的计量单位是℃,读作“摄氏度”;②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都需要放出热量;③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解答】解:A、预报的最低气温是﹣1℃,读作负1摄氏度或零下1摄氏度.此选项错误;B、全天最高气温是3℃.此选项错误;C、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冰晶,形成过程会放出热量.此选项正确;D、雨是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此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这是一道基础题,要求会读温度,知道雨、雪形成的原因及吸放热情况.4.每年5月份,我省成都及周边的区的农民都有大量焚烧秸秆的现象.焚烧秸秆所产生的烟雾不仅对空气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威胁到人的健康,还影响了正常的航空及交通.为了对秸秆焚烧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治理,今年成都市气象局利用了高科技帮手,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进行观测以及时发现焚烧源.卫星监测焚烧源的主要依据()A.对焚烧源进行拍照,从照片上直接看到焚烧源B.监测焚烧源产生的烟雾,从烟雾的多少来确定焚烧源C.监测焚烧源的颜色,从遥感照片的颜色来确定焚烧源D.监测焚烧源的温度,通过捕捉高温物体发出的红外线来确定焚烧源【考点】红外线.【专题】应用题;压轴题.【分析】卫星遥感是利用了任何物体都能发出不可见光,通过感知红外线来工作的,红外线是不可见光.由此入手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因为卫星距地面的距离非常远,因此,无法通过照片直接看清焚烧源、烟雾,也不能通过颜色来准确判断焚烧源.由于温度不同的物体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弱不同,卫星遥感和红外线夜视仪都是利用感知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工作的.故答案为:D.27\n【点评】此题结合生活考查了相关的物理知识,要求学生了红外线的热效应.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近几年中考的一个侧重点.5.秋天的早晨,某同学搭车去省城,发现当日大雾,看不清沿途稍远的树木和道路;接近城镇时,雾越来越小;经过城镇,基本无雾;出城再行,雾又越来越大,即有“田野有雾、城镇无雾”的现象,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城镇上空尘埃稀少B.地球近年升温C.温室气体排放过多D.城镇气温较高,形成“热岛”【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温度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会发生液化,形成雾;如果空气温度较高水蒸气不会液化,形成雾.【解答】解:因为田野空气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出热量形成雾;由于受到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城镇内空气温度较高,形成热岛,空气中的水蒸气不能放出热量液化形成雾.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雾的形成原因,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知道液化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6.若要使眼睛看见一个物体,则()A.这个物体一定是光源B.物体上肯定有光线进入眼睛C.物体和眼睛必须在一条直线上D.眼睛能发光【考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眼睛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或者反射的光线进入眼里.【解答】解:若要使眼睛看见一个物体,一定是物体发出的光,或者反射的光线进入眼里,这个物体不一定是光源.故:ACD错.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7.在一张白纸上用红色水彩笔写上红色的“E”字.当你通过红色玻璃观察写在这张白纸上的“E”字时,观察到的现象是()A.清晰的红色“E”字B.清晰的黑色“E”字C.清晰的红底白色“E”字D.几乎看不出“E”字【考点】物体的颜色.【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红色玻璃是透明的,而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其透过的物体的颜色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解答】解:只有红光才能通过红色的玻璃,所以白纸上由于只有红光落在上面,所以白纸也只能反射红光,呈现红色,而白纸上的字是红色的,所以会几乎看不出来.故选D.【点评】能够分析出通过红色玻璃观察白纸时,白纸显红色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7\n8.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A.频率较低的B.音调较高的C.能量较小的D.响度较小的【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专题】声现象.【分析】由题意“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结合A、B距离鲸的远近即可作出选择.【解答】解: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快,音调高,振动频率慢,音调低;由图可知,A距离鲸鱼较近,B距离鲸鱼较远,因为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说明录到的是频率较低的,所以频率较低的声音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声音的特性中音调这一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有一定的拔高难度.9.物理研究中常常用到一些研究方法,下面是几个研究实例,其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①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②探究物体的粗细、长度、松紧与音调的关系③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④根据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来表示温度的变化.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考点】物理学方法.【专题】其他综合题.【分析】根据对模型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常用物理研究方法的理解,可对题干中的实例逐一做出判断.【解答】解:①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采用了模型法;②探究物体的粗细、长度、松紧与音调的关系,采用了控制变量法;③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采用了控制变量法;④根据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来表示温度的变化,采用了转换法.综上所述,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②和③.故选D.【点评】熟练掌握各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能结合实例对各种物理方法进行分析和运用,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10.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象是()27\nA.B.C.D.【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首先明确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是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凝固形成的,其次要明确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解答】解: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形成的,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因为冰是晶体,因此从图中找出晶体的凝固图象即可.A、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B、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熔点为0℃,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冰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C、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D、液体温度降低到0℃时,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冰的凝固特点.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以及晶体的凝固与熔化图象与非晶体凝固、熔化图象的区别,关键是搞清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和熔化过程中的特点.11.如图所示,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A.B.C.D.【考点】水的三态变化.【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水的循环过程实际就是水不断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结合水的物态变化进行解答.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变为气态是汽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解答】解:A、水由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叫汽化;冰变成水叫熔化;故A错;B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叫凝华;冰变成水叫熔化;水由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叫汽化,故B错、C正确;D、水蒸气直接变成冰,叫凝华;冰变成水叫熔化;故D错.故选C.27\n【点评】本题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知道变化前后物质的状态,是解题的关键.12.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A.B.C.D.【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必须控制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解答】解:(1)A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A符合要求;(2)BC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故选:A.【点评】本题尽管是考查小孔成像,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抓住变量和不变量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2分)13.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请填写出对应的内容:①响度,②频率.【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专题】声现象.【分析】乐音的三种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通常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同时我们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成为响度,其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同时响度还和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解答】解:乐音的三种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由图可知,①应该为响度;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故②应为频率.故答案为:响度;频率.27\n【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充分识图,然后根据声音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牢记影响声音三特性的因素是解决该题的关键.14.如图所示,把一个装有少量水的高脚杯放在桌面上,一只手按住高脚杯的底座(杯口/杯身/底座),将另一只手的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缘摩擦,可以听见杯子(水/杯子/桌子)振动发出的声音.当杯中的水变多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高/低).【考点】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解答】解:用手指蘸水摩擦杯口时,杯子由于振动发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为避免摩擦被口时,杯中倾覆,要按住杯子的底座;杯中水变多时,杯子振动的频率变慢,音调变低.故答案为:底座;杯子;低.【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有关内容,比较简单.15.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其中乙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4℃.【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明确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温度计的读数,特别要注意乙图是零摄氏度以下的读数.【解答】解:图甲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上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值,分度值为1℃,因此图甲中的温度值为4℃.乙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下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值(也可以用负数来表示),分度值为1℃,因此图乙中的温度值为﹣4℃.因为晚上气温要低一些,所以乙温度计测量的是晚上的气温.故答案为:乙;﹣4.【点评】温度计是初中物理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测量仪器,注意弄清楚其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保持相平,且要注意液柱是在零刻度上方还是下方.27\n16.中国的历史有多长,中国的茶就有多香.茶文化中有许多的物理知识:(1)绿茶看起来是绿的,是因为茶叶反射绿光.(2)通过加热使新鲜茶叶中的水分快速蒸发(填物态变化),这便是制茶业中的“杀青”.(3)用沸水才能很快泡出茶香、茶色,同时从杯口冒出的大量“白气”是小水珠(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考点】物体的颜色;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应用题;其他综合题.【分析】(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2)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温度、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3)壶嘴会冒“白气”,首先我们要知道“白气”是液态的,然后分析是怎样形成的.【解答】解:(1)绿茶看起来是绿的,是因为茶叶反射绿光;(2)通过加热使新鲜茶叶中的水分温度升高,快速水分的蒸发,这便是制茶中的“杀青”.(3)壶嘴会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由壶嘴冒出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故是液化形成的.故答案为:绿光;蒸发;小水珠.【点评】本题通过实例考查了学生对物体的颜色、影响蒸发快慢因素和液化现象等知识点,同时也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物理理念,中考常见题型.17.在炎热的暑假里,张扬在家写作业,汗流不止,抬头看了挂在墙上的寒暑表,当时室温为36℃,于是她打开电风扇,立刻感到凉快多了,这时她又看了看寒暑表,发现示数不变(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那么她感到凉快的原因是流动的空气加快了身体上汗水的蒸发,蒸发是要从身体吸热.【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打开电风扇后加快了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蒸发,使身体表面汗液蒸发变成水蒸气,在蒸发过程中吸热,使体表温度降低,但是室内气温仍然不变.【解答】解:电风扇打开只能加快空气流动的速度,流动的空气加快了身体上汗水的蒸发,蒸发是要从身体吸热,所以人感到凉爽,但不能改变空气的温度,所以寒暑表的示数不变.故答案为:不变;流动的空气加快了身体上汗水的蒸发,蒸发是要从身体吸热.【点评】本题目考查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了解其中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吸放热过程,看学生基础知识是否掌握牢固.18.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从地球向月球发出一束激光信号,经过约2.54秒收到了从月球反射回来的信号,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1×108米.“当地球遮住太阳的光线,月亮便走进了地球的阴影…”,这是某影片中的台词片断,他描述的是月食(选填“日食”或“月食”)现象.【考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知道光的传播速度,并能求出激光从月球传到地球(走单趟)所用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2)知道月食是由于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之间造成的.27\n【解答】解:据课本可知,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激光从发出到返回的时间t=2.54s;由题知,激光从月球传到地球所用的时间:t′=t=×2.54s=1.27s,所以v=所以月球到地球的距离:s=vt′=3×108m/s×1.27s=3.81×108m.“当地球遮住太阳的光线,月亮便走进了地球的阴影…”即说明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之间,照到月亮上的光线被地球挡住了,故这是月食现象.故答案为:3×108;3.81×108;月食.【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确定激光从月球传到地球的时间(单趟用时)是解题的关键.19.前段时间达州大部分地方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升华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熔化为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从六种物态变化定义进行判断: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解答】解: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成为气体,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空气中水蒸气变成小冰晶,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变为雨滴落到地面,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点评】判断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20.蝙蝠在夜间活动,扑捉蛾子,蚊子等昆虫也不会碰到任何东西,是因为蝙蝠飞行时能发出超声波,科学家根据这个原理制造出水声仪器﹣声呐.【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专题】应用题.【分析】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从而做出判断.科学家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了声呐.【解答】解:蝙蝠在飞行时能够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蛾子、蚊子等昆虫反射回来,蝙蝠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就可以做出判断;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制造出了声呐.故答案为:超声波;声呐.【点评】此题考查了超声波的应用﹣﹣﹣回声定位原理,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27\n21.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响度的大小;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专题】声现象.【分析】(1)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2)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解答】解:(1)在此题中的轻声和大声说的是声音的大小,因此指的是响度.(2)图中“请不要大声喧哗”的标志牌,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故答案为:响度;声源.【点评】音调和响度的概念很容易混淆,但是却是考试的热点内容之一,所以一定要注意进行认真的区分.同时还要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及应用.22.将红、绿、蓝三种色光照白纸上(图甲),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当白光照到鹦鹉图片上时(图乙),鹦鹉的嘴呈红色,翅膀呈绿色,则在当红(选填某一单色光)光照时,嘴仍呈红色,此时翅膀呈黑色.【考点】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①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②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解答】解: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因此将红、绿、蓝三种色光照白纸上(图甲),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所以当红光照时,嘴仍呈红色,此时翅膀呈黑色.故答案为:蓝;红;黑.【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色光的三原色的了解和掌握;(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特点,属于基础题目.23.滚烫的油锅不小心滴入了水珠,你会发现油花四溅,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27\n(填高或低)的结果.而我国古代铁匠师傅锻造兵器时,长将烧得发红的铁器放入冷水中“淬火”时,会听到“嗤嗤”声,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汽”,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了汽化和液化物态变化.【考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水的沸点低于油的沸点;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以及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解答】解:(1)滚烫的油锅不小心滴入了水珠,你会发现油花四溅,这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油的沸点,所以水滴会迅速沸腾;(2)将烧得发红的铁器放入冷水中,冷水吸热迅速汽化变为水蒸气;水蒸气上升的过程中受冷放热,液化形成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就是“白汽”.故本题答案为:低;汽化;液化.【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汽化和液化这两种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包括对沸点的了解解等.24.在研究发光物体时,引入了“光源”的概念;在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了“光线”的概念;其中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假象但实际并不存在的是光线(选填“光源”或“光线”).【考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归纳概括自然规律,方便于学习探究,将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或规律,用引入的新概念表示,客观上这些事实确实存在,有些是看得见、摸得着,只是引入了一个新概念;有些是为了使问题简单明了,根据客观事实将抽象的物理现象假想为简单易懂、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模型表示,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解答】解:在研究光的传播规律时引入的光线,能够形象地说明光的传播特点,但光线实际上不存在.故答案为:光线.【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常用物理学方法的概念的区分,解题关键是了解新概念的定义和模型法的基本内含.25.拿一个大的厚玻璃瓶,瓶内装入少量的水,用塞子塞紧.水上方的空气中有由于水的汽化而产生的水蒸气.通过塞子上方的孔往瓶里打气.观察当塞子从瓶口跳起来时容器中出现白雾,这是由于水蒸气液化形成;你认为,它是通过降低温度(“压缩体积”、“降低温度”)形成的.【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液化方法及其应用.【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过程,物质有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当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27\n【解答】解:瓶子中的水变成水蒸气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当瓶子中的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会减小,气体的温度降低,所以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液滴,形成“白气”现象;故答案为:汽化;液化;降低温度.【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和能量的转化进行分析解答.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2分)26.请按下列要求作图:“坐井观天,所见甚小”.设点E为青蛙的眼睛,请在图中用光路图作出井底之蛙“观天”的最大范围.【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专题】作图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青蛙之所以坐在井里,只能看到很小的一片天,就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缘故.【解答】解:图中黑点E表示青蛙的位置,将E点分别与井口左边的端点、井口右边的端点相连成一直线,然后在直线上标出光线射向E点的箭头,即可得到两条射向青蛙眼睛的光线,这两条光线就决定了青蛙的观察范围,如图所示:【点评】本题通过作图的方式考查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性质,题目应用了成语故事,是一道好题;四.解答题(本题共6个小题,除29题的(6)(7)题每题2分外,其余每空1分,共42分)27.探究声音的特征:(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甲所示,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AC,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27\n(2)在敲鼓时,用鼓锤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同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团在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表明鼓面的振幅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3)如图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响度(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低(选填“高”或“低”)了.【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解答】解:(1)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B、将正在发生的音叉放在面颊上有震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C、用塑料尺子在梳子齿上快慢不同的滑动时,梳子齿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D、改变敲鼓时的力度,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不符合题意;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2)看见鼓面上小纸团在跳动,这是一种放大的思想﹣﹣即将不易观察的鼓面的振动转化为小纸团的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表明鼓面的振幅越大,则响度越大;(3)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音调越低.故答案为:(1)AC;频率;(2)振动;振幅;(3)钢尺;响度;低.【点评】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要素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8.如图,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中,将一端用半透明薄纸蒙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为了更清楚观察像,应在圆筒的A(选填“A”或“B”)端蒙上半透明薄纸.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物时,移动圆筒,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变大(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半透明薄纸上所成的都是实(选填“虚”或“实”)像.27\n【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解答】解: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大,小孔成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所以是实像.故答案为:A;变大;实.【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小孔成像的原理,属于基础知识,知道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解题的关键.29.(13分)如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1)要完成这个实验,已准备有烧杯、酒精灯、铁架台、计时器,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外焰(选填“内焰”或“外焰”),安装实验器材时(图甲),应按照自下而上顺序进行(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的读数如图乙所示,其错误之处是: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同时小红发现A点出现小水滴影响读数,小水滴成因是水蒸气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按丙图改进后可以顺利读数.(3)小明按照老师要求在烧杯中注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直到水烧开.则在此过程中,下列现象先观察到的是图丁中的b(选填“a”或“b”)图.(4)有一组同学在实验中将水加热到沸腾时共用3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他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用温水或者少量的水(写一种即可).(5)另外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完成实验,他们分别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戊中a、b所示,由图象可以判断水的沸点为97℃.如果操作及实验器材均无问题,继续用猛火加热,水的沸点会不变(选填“升高”、“不变”或“先不变后升高”);两个小组得到a、b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6)在实验室里,三组同学测得水的沸点分别为97℃、93℃、102℃,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组用的温度计有偏差,请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来验证这种猜想三支温度计同时放入同一杯水中,待示数稳定后,看读数是否一样.(7)实验后的沸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下列图象中能表示其温度T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是D【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专题】探究题;实验探究题;实验分析法;图析法;探究型实验综合题.27\n【分析】(1)在此实验中需要探究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所以需要秒表控制时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用酒精灯加热物体时,安装装置时,先从下到上,方便调节;酒精灯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温度计要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和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掌握液化的概念,水沸腾时,水面上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来的小水珠.(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4)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很多,可从提高水温和减少水的质量角度考虑;(5)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水的质量越大,升温会越慢;(6)要判断几支温度计是否标准,可用这几支温度计同时测量同一液体的温度.若所测温度不同,则温度计有问题.实验中需要每隔一定时间测量温度;(7)物体在冷却时,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快速降温,后温度的降低速度变慢,最后物体的温度等于空气的温度而不再变化.【解答】解:(1)此实验中需要探究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所以用的测量器材除了烧杯、酒精灯、铁架台、计时器,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先安装下面器材,再安装上面器材,便于调节器材间的距离,在固定石棉网时,因酒精灯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应处于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的读数如图的乙所示,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水蒸发时有水蒸气会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温度计上影响读数,(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b符合水沸腾前的现象;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a符合水沸腾时的现象.故先观察到b.(4)为了节约课堂时间,采取的措施有提高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等都是可以的;(5)分析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97℃;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与火力大小无关,继续用猛火加热,水的沸点会不变;读图丙可以看出,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b的升温较慢,其原因应该是b水的质量多于a的缘故.(6)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一起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待示数稳定后,看读数是否一样.(7)实验后的沸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其温度变化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的,直到与室温相同时,温度不再变化.故D图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温度计;外焰;自下而上;(2)相平;水蒸气液化;(3)b;(4)用温水或者少量的水;(5)97;不变;质量;(6)三支温度计同时放入同一杯水中,待示数稳定后,看读数是否一样;(7)D.27\n【点评】学会观察和分析水温与时间的变化图象,是我们学习该实验时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本题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广,但是没有多大的难度,只要知识够扎实,还是很容易做对的.30.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编号长度/cm直径/cm频率/Hz120.501.502131231.002.001284348.502.50656(1)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3号.(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答: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理由:没有控制变量.(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声时在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写出实验方案: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听管子能否发声判断方法:如果管子不发声,说明金属管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管子的摆动产生的,如果管子发声,说明管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管子摆动产生的.【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音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2)探究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的关系应用控制变量法.(3)振动的物体发出声音,据此分析答题.【解答】解:(1)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3号管子的频率最小,3号管子的音调最低.(2)探究管子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的关系应采用控制变量法,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实验中没有控制管子的长度相同而直径不同、或管子的长度不同而直径相同,即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不能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3)实验方案: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听管子是否发声;判断方法:如果管子不发声,说明金属管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管子的摆动产生的,如果管子发声,说明管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管子摆动产生的.故答案为:(1)3;(2)不能;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3)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听管子是否发声;如果管子不发声,说明金属管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管子的摆动产生的,如果管子发声,说明管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管子摆动产生的.【点评】本题考查了判断音调的高低、实验数据分析、实验设计等问题,知道音调的决定因素、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即可正确解题.31.如图甲所示为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1)冰为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图中CD阶段时,该物体为液态(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2)图中DE阶段是其沸腾过程,其温度如图乙所示,可知水的沸点是98℃,说明实验时的气压小于1标准气压(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3)实验室其他小组的一个同学却发现,他们所用的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是4℃;放在沸水中,示数是94℃.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1127\n℃,该同学用此温度计测一杯水的温度,温度计显示的示数为40℃,该同学认为这杯水的温度就是40℃,请同学们想一想该示数是否可信?可信.(选填“可信”或“不可信”)【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晶体首先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这种晶体的熔点.晶体完全熔化后,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晶体熔化前吸热温度上升,处于固态;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后,温度上升,处于液态.(2)温度计的读数: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是示数,再进行读数.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3)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所以这支温度计上的示数4℃所对应的实际温度是0℃,示数94℃对应的实际温度是100℃.由于4℃到94℃之间有90个格,那么用实际的100℃除以90个格就是这支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值了,即;那么当示数为40℃时,从4℃到40℃之间有36个格,用36×算出的就是实际的温度.【解答】解:(1)据上面的图象可知,冰有固定的熔点,故冰是晶体;处在图中CD阶段时,已经熔化完毕,因此该物质处于液态;(2)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98℃.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现在水的沸点是98℃,沸点降低,气压减小,当地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3)由于4℃到94℃之间有90个格,那么用实际的100℃除以90个格就是这支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值了,即分度值就是=1.11℃;当温度为40℃时,实际温度为t1=(40﹣4)×=40℃,恰好相等故答案为:(1)晶体;液态;(2)98;小于;(3)1.11;可信.【点评】本题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考查了固态物质的加热方法、晶体的熔化特点、沸点的概念、温度计的读数、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等,考查全面,难度适中.32.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玻璃管加热,如图A所示(课本原图).发现玻璃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可知:(1)碘是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7\n(2)小红认为在小林的实验中,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导致出现的碘蒸气可能是碘熔化后,再汽化形成的.(填物态变化)(3)小红与小林讨论后将实验进行改进: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管浸没在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加热烧杯,很快玻璃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如图B所示,因为碘的温度最多只能达到水的沸点(选填“水的沸点”、“碘的熔点”或“碘的沸点”),此时看到的碘蒸气也只能是升华的结果(填物态变化),此实验能(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固态碘发生物态变化时要吸收热量.(当时气压为一个标准气压)【考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专题】实验题;实验分析法;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2)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3)可以将试管浸入沸水槽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解答】解:(1)只有晶体才有熔点,已知碘的熔点为113.60℃,所以碘是晶体;(2)固态碘吸收热量变成液态碘的过程叫熔化;液态碘吸收热量变成气态碘的过程叫汽化;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导致出现的碘蒸气可能是碘先熔化后汽化形成的.(3)将装固态碘的试管放在沸水中加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的温度最多只能达到水的沸点,碘不会熔化,所以看得到碘蒸气只能是升华的结果.此实验中,碘通过水吸热,所以能说明固态碘发生物态变化时要吸收热量.故答案为:(1)晶体;(2)熔化;汽化;(3)水的沸点;升华;能.【点评】此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概念及碘升华现象,不仅考查我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进一步考查我们运用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3.做光的色散实验时,在红光区域外侧放一温度计,发现温度计示数变化变化不太明显,为使现象明显,你采取的措施是:温度计玻璃泡涂上黑色.观察水中光路是,现象也不太明显,你采取的措施是:在水中加些牛奶.【考点】红外线.【专题】实验题;开放题;实验分析法;声与光;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黑色的物体能吸收所有光;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光;水和空气都是无色透明的,为了观察光在水中和空气中的传播路线,可以在水中和空气中加一些悬浮的杂质.27\n【解答】解:在光谱上,红光以为的不可见光是红外线,其热效应强,故将温度计放在红光的外侧时,温度升高;由于黑色的物体能吸收所有光,可把玻璃泡涂黑,即此时温度计更加灵敏,即上升的更快;光在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水是无色透明的,为了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可以在水中加一些杂质,例如牛奶、粉笔末等等;光在空气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空气是无色透明的,为了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可以在空气中加一些杂质,例如烟雾、灰尘、水雾等等.故答案为:温度计玻璃泡涂上黑色;在水中加些牛奶.【点评】本题考查红外线和光的传播的有关问题,要知道在透明的物体中加一些杂质,让这些杂质反射光,人们才能看到光的传播路线,但是杂质不能太多,防止光不能透过2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物理
发布时间:2022-08-25 12:53:37 页数:27
价格:¥3 大小:642.49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