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上册
>
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期末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期末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4
2
/34
剩余3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期末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精选汇编(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家专项规划,都将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其中,目前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已经启动实施。与以往相比,“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有三方面显著特点。一是范围广。项目覆盖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同时涵益了国家、省、地市、县各个层级。二是力度大。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会比“十三五”翻一番。“十三五”时期,为支持中医中药类项目建设,中央投资超过300亿元。三起步早。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目前中国已经启动实施了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等重大工程项目,同时还启动实施了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治未病等健康工程,还有中医药文化传播等有关项目。(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4月6日)材料二:2015年12月,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屠呦呦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传统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她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藏中发掘出来的。”12月1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第一次学部会议。屠呦呦等93名一流专家受聘担任首批学部委员。中国中医药界有了顶级“智囊团”。第34页共34页 “首批学部委员代表着中医药行业及相关领域最高学术水平。”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查德忠说,“学部将为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战略咨询、学术指导,并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点领域、重大措施开展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好中医中药,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德培认为,“学部是知识界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代表着该领域最高层次人才群体。成立学部,是影响未来中医药发展的一件大事。中国科学家要有推动中医药发展的使命担当。”(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3日)材料三:春节前后,“绘本草精华,扬中医国粹———《清肺排毒汤组画》董希源创作展”在这里举行,让人们在欣赏国画的同时,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立下大功的国医国药精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董希源是享有盛誉的中国画艺术家,同时也是中医药爱好者。去年2月4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董希源就向全国政协提出建议,希望各地中医药管理机构尽快出台中医药防治方案,并尽早组织熬制药汤,作为返岗工作人员、公共场所服务和流动人员的预防药品。2月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发出通知,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在此后的抗疫战中,该药方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系列事实打动了艺术家的心灵,董希源由此产生灵感:把这一药方中的重要药材,用手中的画笔艺术地呈现出夹,实现中医和国画两种国粹的融合,用艺术的方式弘扬中医药文化。于是,董希源毅然拿起手中的笔,以“清肺排毒汤”为题材,历时半年,精心创作出42件国画作品,分别描绘了该剂药方中21味中药材的原生状态与成药状态。这也是中国首次由知名画家将在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搬上画卷,以国画艺术的形式为传统中医药画像立传。去年国庆前夕,《清肺排毒汤组画》展览首次亮相北京中国政协文史馆,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年3月3日)4.下列对中医药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医药曾长期受到冷落,现在获得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被“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家专项规划纳入其中。第34页共34页 B.“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播等项目,涉及中医药的软硬件建设。C.中医药对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屠呦呦利用中医药学研制出青蒿素,并凭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中医药不仅可以治病救人,也可以作为绘画的题材,中国画艺术家董希源将在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搬上画卷,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内容。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四五”期间,预计中央财政对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会比“十三五”多一倍,中央投资将超过600亿元,这将极大促进中医药业的发展。B.中国中医科学院将聘任93名一流专家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这些专家将组成中国中医药界顶级“智囊团”,促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做大做强。C.刘德培院士认为学部的成立对中医药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好中医中药,进而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D.董希源作为中医药爱好者,关心中医药的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建议出台中医药的防治方案,后来创作《清肺排毒汤组画》来宣传中医药。6.中医药如何才能发展壮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第34页共34页 21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有真正意义的批评场域。最为普遍的情状就是一些批评者自说自话,被批评者不屑,读者也不关注,有用处似乎只在学术研究的评价机制中彰显。很多时候不要说反批评乃至论争,连个商榷之类的应和之声都不多见。当下的中国文学批评许多是书斋里的批评,对话的是文本,并不能真正地触及更广泛的社会。这些批评家更看重批评本身在文学场域中的价值与意义,学术性、学理性成为评价文学批评的标准,而文学批评与国家、民族、时代、社会、现实、生活等愈发遥远与隔膜。如此冷冰冰、内循环的批评场域,无需批评主体生命热力的灌注,更遑论独特与深刻。若长此以往,文学视野的窄化、思想能力的退化和审美趣味的僵化,会使得一些批评家对更为宏阔的民族国家、时代精神丧失了正面阐释的兴趣和整体概括的能力。文学批评场域应在对话、讨论甚至论争中构建,其核心是有内含力量、有生气、有潜力。文学批评应站在文学的前沿,不仅要介入创作,对作家、文学思潮产生影响,还要积极介入时代精神的建构,用富于智识的思想和理想影响作家和读者,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存在。批评的写作一定要葆有批评家内心的真诚、爱憎、信仰与激情。19世纪40年代是俄罗斯一批文学巨匠们最后闪耀星空的时刻,其中一段发生在别林斯基和果戈理之间的争论让人唏嘘不已。别林斯基是让果戈理声名鹊起的批评家,仅1842年就写了五篇关于《死魂灵》的文字。然而,在写作《死魂灵》第二部的时候,果戈理找不到灵感,便于1847年出版了《与友人书信选》,试图让读者能接受他要在《死魂灵》第二部中所表达的思想。在这本书信选里,果戈理竟然鼓吹农奴制度为神义所授,甚至教导地主如何对待农奴。这引起了别林斯基的愤怒,两人为此而发生辩论。别林斯基凭着坚毅的性格、诚正不阿的品格、知行合一的理想,成为他那一时代影响力最大、声音最激越火热的道德家和批评家,成为“俄国知识阶层的良心”;而果戈理则在临死前将《死魂灵》第二部付之一炬。这才叫真正的批评,大师的批评。(摘编自傅逸尘《“中式评论”的想象与建构》)材料二:第34页共34页 由文学挽留下来的日子,或者说经过文学咀嚼、消化、梳理过的日子,既保留和洋溢着生活五光十色的客观色彩,又饱含和浸润着作家对生活感时伤昔的主观情怀。人虽然不能改变既往生活,却能够对过往的成就与荣华、不足与缺憾进行分析总结,以前车之辙作为后车之鉴,不断调整和修正未来生活之路。文学就是这样,以语言塑造形象的方式,对既往生活进行感悟剖析,对未来生活进行憧憬设计。人类的进化发展史,尽管时常遇到坎坷和曲折,但克服困难砥砺前行的步伐从来没有停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来没有止息。所以,文学表现生活,理应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历史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及其之间辽阔的灰色地带,给人以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勇气、智慧和激情。如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中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作家作为文艺火把的点火人,传扬真善美、贬责假丑恶,是不言自明、不可推卸的天职。这用传统文论的话语说,也就是要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从刘勰的“文以明道”说到韩愈的“文以载道”说,其实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只是一些人的误读和滥用,让它有时散发出浅薄说教的气味。这里的关键是对“道”如何理解把握。如果把“道”看作世道人心和人生世事的道理,文学就绝不能离开也无法离开“道”,正如人不能须臾离开灵魂和思想一样。在这个意义上,作家首先应该成为一个有“道”之士,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在自己重新扬帆启程的生活航道里,洞开一片让人豁然开朗、激动不已的新天地,从中可以看到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悲伤、从容与冒失等万千气象,以及乱花迷眼纷繁世界中可行的途径和方向,让读者收获一种更加有意义、有趣味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启迪。这或许就是作家创作的魅力所在。(摘编自钱念孙《好作品如电流,贯通文学世界与现实生活》)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今中国文学批评没有场域,它不被批评者和读者关注是普遍情况。B.当下的中国文学批评多表现为书斋式,并未真正触及更广泛的社会。C.文学所表现的生活洋溢着生活客观色彩,浸润着作家感时伤昔情怀。D.点燃文艺火把,传扬真善美,贬责假丑恶,是作家不可推卸的天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批评长此以往地走内循环的老路,会对所有批评家造成诸多伤害。B.文学批评应该站在文学前沿,既要介入创作也要介入时代精神的建构。C.文学以语言塑造形象的方式,感悟剖析既往生活,憧憬设计未来生活。D.文学若以世道人心和人生世事为“道”,那它就绝对不能离开此“道”。3.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所论述的“道”的内涵的一项是(3分)A.用中国传统文论的话语说,作家职责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第34页共34页 B.刘勰的“文以明道”与韩愈的“文以载道”,被一些人误读滥用。C.作家应成为一个有“道”之士,用自己的创作表现自己魅力所在。D.作家应让读者收获到更加有意义、有趣味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启迪。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依据材料二内容,简要概括“道”的含义。(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任何一部优秀作品,都是对民族、时代的写照,体现着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这就要求我们把创作的根须深扎在中国大地上,深扎在民族传统的厚实土壤中,深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作家艺术家,只要是忠实于生活和人民,只要是遵循艺术规律,其作品就必定会打上那个国家、那个民族、那个时代的烙印,并形成独一无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这种特点和风格越鲜明、越强烈、越民族化、越具有生活根基和时代精神,其创作就越有可能成功。普希全离开这个世界已经180多年了,但是俄罗斯人民不会忘记他,始终把他看成是“俄罗斯的太阳”“俄罗斯的良心”。鲁迅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大作家,他的作品浸透着浓郁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充盈着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息息相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当之无愧的“民族魂”。第34页共34页 同时,一个民族的文艺总是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中发展的。只有在广泛阅读西方各流派作家的作品之后,才能在世界文学的坐标系中感悟到民族传统、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的可之处。只要翻一翻鲁迅的《呐喊》《彷徨》等,就不难发现在浸透骨子里的中国特色中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技巧的痕迹。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深入,没有必要强调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种说法似是而非。恰恰相反,经济全球化越是深入,就越要求文艺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具有独具一格的生活情境和艺术创造,具有独放异彩的不可替代的民族传统与美学气质。试想,来自中国的作品却没有中国的特色和味道,有的却是东施效顰、不伦不类的美国味、英国味、法国味等,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文艺创作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拾人牙慧,热衷于“去思想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绝对是没有前途的!(摘编自《写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文艺报》2021年3月23日)材料二近日,为推广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发布一支特别的动画短片。短片中,孙悟空与二郎神相约赛场,葫芦娃们组成了冰球队,哪吒与敖丙一起双人滑……众多经典动画形象悉数登场,都来到冰天雪地中舒展别样英姿,共同助力中国冰雪运动,为北京冬奥会助威。今天,这些经典动画形象还能受到观众的喜爱,其根本原因在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大闹天宫等作品吸收了水墨画、戏曲、剪纸等多种传统艺术要素,浸润了古代历史、哲学思考和美学意蕴,展现了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制作精良,气韵生动,给人带来多重审美享受。而当下的动画产业,虽然有不少动漫作品走向国际,但其所表达的思想深度和传统文化内涵却显不足。特别是许多作品放弃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风格的动画制作理念,为了迎合所谓的时尚、风潮,一味追求国际化,在人物形象设计上效仿日本动漫,模仿美国大片,放弃了纯正的中华传统文化品位和风格,变得与传统意趣截然不同,而与美、日动画印象又似曾相识。可以说,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国产动画片的传统印象逐渐偏离观众的审美视野。(综合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有关文章)第34页共34页 材料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动画要想走向世界,须将原创动画融入到现代化、国际化中去,虚心学习欧美、日本、韩国动画大国的宝贵经验,学习他们先进的创作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制作技术,学会如何用中国原创动画与国际化动画进行对话,学会理性地观察世界,只有这样我们原创动画片才能立足本土化,走向世界。中国动画目前难以大步走入世界动画的行列,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动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国际化动画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大致可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动画片本身的播出市场;二是动漫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三是动画片形象所衍生的产品,包括服装、玩具、儿童用品等。动画产业是一个链条的发展模式,其经济收益除了演播收入外,衍生产品的收入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后者往往要超过前者。据报道,日本馈送中国的《变形金刚》播出后,竟让赞助商先后从相关衍生产品中赚走中国人50亿元人民币。(摘编自金光《浅析动画版<三国演义>创作中的国际视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民族时代进行写照,敏锐把握住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作品就是优秀作品。B.广泛阅读西方各流派作家作品,才能在世界文学中感悟到民族特色等可贵点。C.亦步亦趋、拾人牙慧、热衷于“去中国化”等的文艺创作是绝对没有前途的。D.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近日让众多经典动画形象重上屏幕,为北京冬奥会助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鲁迅作品因有“民族魂”,故洋溢着浓郁中国风,与历史与现实息息相关,滋养着一代代人。B.材料二认为,经典动画中有不少作品虽然走向了国际,但其所表达的思想深度和传统文化的内涵仍然不够。C.材料三认为,中国动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将成为制约中国动画大步走入世界动画的行列的瓶颈。D.三则材料论述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一是从整体上阐释,材料二、材料三是从个体角度以动画片为例来论述。第34页共34页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蕴涵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内容、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对文艺创作是至关重要的。B.巴金说他是“照西方小说形式”写自己的“处女作”的,但他写出来的小说,又的确是地道的“中国货”。C.历史给了文艺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他们可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甚至使历史虚无化。D.我们必须聚焦新时代、礼赞新时代,讲好恢弘大气的中国故事,精心创作与伟大时代相称的优秀作品。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了使当下中国动画走入世界动画行列的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词是依附唐宋以来新兴曲调的新体抒情诗,是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它的长短参差的句法和错综变化的韵律,经过音乐的陶冶,和作者起伏变化的感情相适应。关于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结合的规律,齐梁时代的沈约曾说:“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玄黄律吕,各适物宜”和“宫羽相变,低昂互节”的法则提出后,经过无数作家的长期实践,最后是组成了“奇偶相生”、音节和谐的五七言律绝形式。但这种形式虽然富有高低抑扬的音节,可使读者和听者产生快感,却因过于整齐的格局,很难和人类起伏变化的感情恰相适应,因之也就不容易和参差繁复的新兴曲调紧密结合,这距离“各适物宜”的原则,还有很大距离。人类语言生来就有高低抑扬的自然节奏,但要把它连缓起来,在每个字的意义和声调上,配合得非常适当,就非得经过长期的音乐陶治。第34页共34页 词所以“上不似诗,下不类曲”,关键在曲调的组成方面。作者掌握了不同曲调的自然规律,再加上性格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技法和风格,而这种种不同的技法和风格,都存在于词的领域以内。清代部分词人不了解应从整体上、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只凭个人的主观,抓着一些个别现象夸张起来,要想显示自己的“独具只眼",实际是“一手掩不尽天下入耳目”的。例如刘体仁把“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三首》)和“今宵剩把银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作对比,认为这就是“诗与词之分疆”。他不从这两位作家在当时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状态上去分析作品的不同意格,却只管在每个句子的音响上,就一时的感觉,似乎有些刚柔异样,便把它咬定是“诗与词之分疆”,这是毫无是处的。如果割下一些名句,肯定它是诗、是词、是曲,那么宋词中也有很多唐人诗句,元明戏曲中也有唐诗宋词,有什么截然不同的界线呢?如果不从整体上去分析,不从音乐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上去体会,而盲从一些词话家的片面之言,那么欣赏,和学习古典文学,会走进黑漆一团的牛角尖里。要了解词的特殊艺术形式,简略地说来,应从每个调子的声韵组织上、从每个句子的平仄四声和整体的平仄四声的配合上、从长短参差的句法和轻重疏密的韵位上去分析。各个独体字安排适当,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把这个统一体加以深入体会,掌握曲调的不同节奏,巧炒地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不同情感,这样,就能够填出感染力异常强烈的好词。当然,我们如果彻底了解了这些自然法则,也就不妨解脱过去所有曲调的束缚,自己创造一种崭新的长短句歌词。宋代音乐家兼诗人姜夔深切了解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基本法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他作的自制曲《暗香》(疏影》,经“工妓隶习”后,自有“音节谐婉”的炒处。(摘编自龙榆生《谈谈词的艺术特征》)材料二:很多人以为词比较容易写,事实刚好相反。因为它的每一个字与每一个音律之间必须有很好的关系。它的上声、入声,或者它的关系位置、它的节奏,都必须是准确的,因此它的难度较高。音乐本身的调性,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可能比较婉约、比较哀愁。如所有填《满江红》的词,大概都在写关于国破家亡,或者类似这种悲壮性的东西。第34页共34页 词最初不是文人创作,而是民间歌曲。唐诗和宋词的阅读感受有很大不同,读唐诗常常要查典故,可读宋词就不那么需要。词的每一个句子往往相对独立,也就是上一句和下一句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因为歌曲本身有旋律,所以某个段落中的某一句有它自身情绪的发展。宋词中很多句子是片断式的,这些片断的句子并不见得在整首词里发生必然的互动。白居易的《长恨歌》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开始,铺叙一个故事,讲一个女孩子的成长。像《长恨歌》这种以这么长的文字去描述一个故事的情况,在词中消失了。凡是与音乐、音律配合得比较密切的文字,都会形成“婉转”。所谓“婉转”,其实就是对感情进行反复的讨论。因而词比较长于抒情,词很多时候都在讲某一种特定的情感。词往往把情感直接抓出来变成了画面。我们会发现词的某些句子拿出来以后,更适合去画画,比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就是一个可以入画的场景。诗的叙事传统中有一个理性规则,它必须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始,一直到最后,要有一个编织的结构;而歌曲的结构常常不那么严谨,可以跳跃。我们可以说,“宋词像一种织锦,把很多不同颜色的线编织在一起,而唐诗像是单一的线的串连。”(摘编自蒋勋《蒋勋说宋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是用长短参差的句式和错综变化的韵律来表达作者感情的新体诗,它摒弃了律绝诗的格律要求。B.沈约诗歌创作的音乐性主张,使后来的诗歌创作追求过于整齐的格局,背离了“各适物宜”的初衷。C.词的写作技法与风格是多样的,因此作者写作时要选择合适的曲调,将所抒的感情和曲调结合起来。D.诗与词的分疆在于曲调,判别时应从声韵、平仄、句法和韵位上整体分析,不能以个别语句臆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字和音律需要配合,声调、位置、节奏等都必须是准确的,创作难度比较高。B.词牌不同,相应的音乐调性也不同,如《满江红》豪迈悲壮,宜于传达家国情怀。C.词是民间歌曲,有自身情绪的发展,经常用片段式的句子对感情进行反复的讨论。第34页共34页 D.词善于将情感变成画面,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A.李煜《虞美人》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两句的意象可以独立。B.白居易《琵琶行》叙事特征明显,结构完整严谨,巧妙讲述了两位“沦落人”相逢的故事。C.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韵脚用的是短促的入声,恰好和这一词牌高亢的声调相谐一致。D.晏殊词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情致缠绵、音调婉转,不宜写人律诗中。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关于词的艺术特征,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社会认同的发生所依赖的都是特定的事实基础,这类事实基础有当下的,也有过往的,过往的即社会记忆。那些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对社会认同能够产生更为根本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记忆构成了社会认同得以形成的重要事实基础。②共同的经历、相似的遭遇、特定的历史时期等,奠定了群体中每一个个体记忆的底色或基调。但是,记忆首先是个体的,是基于个体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个体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通过记忆的选择和加工,区分出“我群”和“他群”,促成“群体”意义的形成即社会分类,进而实现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感的获得,一方面为个体认同增强了合法性,同时也使群体得以巩固。第34页共34页 ③在微观层面,从社会记忆的个体性出发,我们看到了一条从个体记忆到社会认同的形成路径。相对于宏大统一而又抽象的社会记忆而言,个体记忆的鲜活性、事件性、直观性往往更具冲击力,对认同的形成有着更为直接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新闻媒体再现的宏观历史叙事以及30万死亡人数的数字,是我们对那一段历史共有的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成为民族和国家认同的事实基础。但是当我们看到描述这其中个人经历的文字,或通过口述历史直面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时,那种冲击力往往更为强烈。相对于宏大的社会记忆,个体记忆是微小的,但正是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记忆最终汇成了整个社会的记忆。需要强调的是,所谓个体记忆,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单纯的脑部记忆,实质上是社会记忆的个体性表现。之所以选择用“个体”这个词,只是为了区别国家或政治意义上权力所建构而生成的社会记忆。④对于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而言,建构社会认同往往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哈布瓦赫认为过去不是被保留而是被重建,即记忆展现的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对过去的重现,而是一种满足于当前社会利益的对过去的重建。当下的利益关系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社会记忆进行着选择和建构。建构社会记忆不是最终目的,社会记忆只是一个中介、一个桥梁。无论是哪方面的“利益关系”,都希望借助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中人们思想的某种引导,形成社会认同。⑤值得警惕的是,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剥离了个人记忆中过多的个人痕迹,以一种抽象而非具体的面貌呈现,给予了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的空间。如日本右翼势力通过修改教科书,试图为年轻一代建构有悖于历史事实的有关侵华战争的社会记忆。这些受权力摆布被建构出的社会记忆往往有悖于历史事实,但是却可以引导和控制人们的主观判断,形成权力掌控者所期望的社会认同。⑥但社会记忆的建构并不一定都是来自权力等外部力量,有时也可能来自群体本身,不管是为满足外部期望,还是内部需要。如知青回忆录等文字,“苦”和“困顿”是知青述说以往故事的主旋律,但是后来形成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主流的记忆模式。知青群体的优良品质、知青生活的意义感,共同建构出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群体的社会记忆。关于“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建构,很难说这是一个来自外部的经由权力操控的结果,更像是一种内源性的、自发性的建构。或者说,知青群体出于肯定自我这一朴素的群体利益诉求,通过叙述、文字和聚会等形式构建出“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从而实现社会认同。(摘编自胡洁《基础、生成与建构:从社会记忆到社会认同》)材料二:第34页共34页 ①回顾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我们发现,“中华民族”事实上就是一个在无数革命先驱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主权的斗争中显现并逐渐清晰起来的集体身份,是一种为积聚所有社会力量以谋取革命胜利而建构的中国人的“集体的自我身份”,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构建过程与结果。从实际效果来看,抗击外侮和共克时艰,促进了中国不同群体之间原发的亲近和认同,凝聚了空前的社会力量,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对这种亲近和认同的记忆,最为集中、最为形象地体现在文艺作品及其所保存、发展和精炼化的语言文字当中。不可否认,这种记忆与叙述延续和强化了“我们”之间的认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异。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有《血战台儿庄》的悲壮、“北京奥运”开幕式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演出的雄美。②对于多民族现代中国来说,“中华民族”这一多族裔交融而成的集体身份,通过国家权力对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等诸多东西的创造、培育、更新和保存得以牢固建构;国家则从这一建构过程中获得国民的认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摘编自闫国疆《社会记忆、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相比,当下社会发生的特定事实基础对社会认同的形成并不能产生重要的影响。B.个体记忆基于个体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它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的特点是由社会记忆的底色或基调决定的。C.对于“青春无悔”的主流记忆模式的确立,作者倾向于认为是知青群体为自身利益诉求主动去建构的。D.材料一中“我群”和“他群”的概念,与材料二中“我们”与“他们”的说法,两者含义是相同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没有个体记忆促成社会分类,也就不会有社会认同感的获得,就更没有实现群体巩固的可能性。第34页共34页 B.国家公祭日的事例启示人们,形成社会认同,不但要重视社会记忆的宣传,而且要重视个人记忆的再现。C.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是抽象的,虽然这并不必然产生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但仍应该警惕。D.阅读体现中华民族亲近和认同的记忆的文艺作品及其语言文字,利于增强“中华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3.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材料一第四自然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A.学者王珂表示:“一个利益群体的领导者选择、组织、重述‘过去’以创造一个群体的共同传统,来诠释该群体的本质及维系群体的凝聚。”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C.德国学者乌尔夫说过:“机构、组织只有不断改变自身,才能实现他们的任务。它们倾向于根据变化的条件调整自己的内容与形式。”D.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人们通常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他们的记忆。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并对记忆加以定位”。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了社会认同,但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简要说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有关社会记忆和社会认同关系的观点,分析下面的社会现象。(6分)央视频道推出“抗疫”纪实专区,展示疫情期间的生活现场与真实思考,引发广泛共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4页共34页 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期末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精选汇编教师版(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家专项规划,都将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其中,目前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已经启动实施。与以往相比,“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有三方面显著特点。一是范围广。项目覆盖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同时涵益了国家、省、地市、县各个层级。二是力度大。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会比“十三五”翻一番。“十三五”时期,为支持中医中药类项目建设,中央投资超过300亿元。三起步早。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目前中国已经启动实施了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等重大工程项目,同时还启动实施了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治未病等健康工程,还有中医药文化传播等有关项目。(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4月6日)材料二:2015年12月,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屠呦呦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传统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她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藏中发掘出来的。”12月1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第一次学部会议。屠呦呦等93名一流专家受聘担任首批学部委员。中国中医药界有了顶级“智囊团”。第34页共34页 “首批学部委员代表着中医药行业及相关领域最高学术水平。”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查德忠说,“学部将为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战略咨询、学术指导,并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点领域、重大措施开展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好中医中药,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德培认为,“学部是知识界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代表着该领域最高层次人才群体。成立学部,是影响未来中医药发展的一件大事。中国科学家要有推动中医药发展的使命担当。”(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3日)材料三:春节前后,“绘本草精华,扬中医国粹———《清肺排毒汤组画》董希源创作展”在这里举行,让人们在欣赏国画的同时,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立下大功的国医国药精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董希源是享有盛誉的中国画艺术家,同时也是中医药爱好者。去年2月4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董希源就向全国政协提出建议,希望各地中医药管理机构尽快出台中医药防治方案,并尽早组织熬制药汤,作为返岗工作人员、公共场所服务和流动人员的预防药品。2月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发出通知,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在此后的抗疫战中,该药方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系列事实打动了艺术家的心灵,董希源由此产生灵感:把这一药方中的重要药材,用手中的画笔艺术地呈现出夹,实现中医和国画两种国粹的融合,用艺术的方式弘扬中医药文化。于是,董希源毅然拿起手中的笔,以“清肺排毒汤”为题材,历时半年,精心创作出42件国画作品,分别描绘了该剂药方中21味中药材的原生状态与成药状态。这也是中国首次由知名画家将在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搬上画卷,以国画艺术的形式为传统中医药画像立传。去年国庆前夕,《清肺排毒汤组画》展览首次亮相北京中国政协文史馆,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年3月3日)4.下列对中医药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34页共34页 A.中医药曾长期受到冷落,现在获得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被“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家专项规划纳入其中。B.“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播等项目,涉及中医药的软硬件建设。C.中医药对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屠呦呦利用中医药学研制出青蒿素,并凭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中医药不仅可以治病救人,也可以作为绘画的题材,中国画艺术家董希源将在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搬上画卷,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内容。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四五”期间,预计中央财政对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会比“十三五”多一倍,中央投资将超过600亿元,这将极大促进中医药业的发展。B.中国中医科学院将聘任93名一流专家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这些专家将组成中国中医药界顶级“智囊团”,促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做大做强。C.刘德培院士认为学部的成立对中医药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好中医中药,进而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D.董希源作为中医药爱好者,关心中医药的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建议出台中医药的防治方案,后来创作《清肺排毒汤组画》来宣传中医药。6.中医药如何才能发展壮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4.(3分)A5.(3分)B6.(6分)①国家要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大对中医药领域的投入,加快中医药相关项目的实施;②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要在中医药领域不断钻研,为中医药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③广大民众要学习了解中医药知识,在各自熟悉的领域宣传中医药。(每点2分,答满三点计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据也可。)(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第34页共34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1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有真正意义的批评场域。最为普遍的情状就是一些批评者自说自话,被批评者不屑,读者也不关注,有用处似乎只在学术研究的评价机制中彰显。很多时候不要说反批评乃至论争,连个商榷之类的应和之声都不多见。当下的中国文学批评许多是书斋里的批评,对话的是文本,并不能真正地触及更广泛的社会。这些批评家更看重批评本身在文学场域中的价值与意义,学术性、学理性成为评价文学批评的标准,而文学批评与国家、民族、时代、社会、现实、生活等愈发遥远与隔膜。如此冷冰冰、内循环的批评场域,无需批评主体生命热力的灌注,更遑论独特与深刻。若长此以往,文学视野的窄化、思想能力的退化和审美趣味的僵化,会使得一些批评家对更为宏阔的民族国家、时代精神丧失了正面阐释的兴趣和整体概括的能力。文学批评场域应在对话、讨论甚至论争中构建,其核心是有内含力量、有生气、有潜力。文学批评应站在文学的前沿,不仅要介入创作,对作家、文学思潮产生影响,还要积极介入时代精神的建构,用富于智识的思想和理想影响作家和读者,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存在。批评的写作一定要葆有批评家内心的真诚、爱憎、信仰与激情。19世纪40年代是俄罗斯一批文学巨匠们最后闪耀星空的时刻,其中一段发生在别林斯基和果戈理之间的争论让人唏嘘不已。别林斯基是让果戈理声名鹊起的批评家,仅1842年就写了五篇关于《死魂灵》的文字。然而,在写作《死魂灵》第二部的时候,果戈理找不到灵感,便于1847年出版了《与友人书信选》,试图让读者能接受他要在《死魂灵》第二部中所表达的思想。在这本书信选里,果戈理竟然鼓吹农奴制度为神义所授,甚至教导地主如何对待农奴。这引起了别林斯基的愤怒,两人为此而发生辩论。别林斯基凭着坚毅的性格、诚正不阿的品格、知行合一的理想,成为他那一时代影响力最大、声音最激越火热的道德家和批评家,成为“俄国知识阶层的良心”;而果戈理则在临死前将《死魂灵》第二部付之一炬。这才叫真正的批评,大师的批评。(摘编自傅逸尘《“中式评论”的想象与建构》)材料二:第34页共34页 由文学挽留下来的日子,或者说经过文学咀嚼、消化、梳理过的日子,既保留和洋溢着生活五光十色的客观色彩,又饱含和浸润着作家对生活感时伤昔的主观情怀。人虽然不能改变既往生活,却能够对过往的成就与荣华、不足与缺憾进行分析总结,以前车之辙作为后车之鉴,不断调整和修正未来生活之路。文学就是这样,以语言塑造形象的方式,对既往生活进行感悟剖析,对未来生活进行憧憬设计。人类的进化发展史,尽管时常遇到坎坷和曲折,但克服困难砥砺前行的步伐从来没有停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来没有止息。所以,文学表现生活,理应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历史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及其之间辽阔的灰色地带,给人以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勇气、智慧和激情。如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中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作家作为文艺火把的点火人,传扬真善美、贬责假丑恶,是不言自明、不可推卸的天职。这用传统文论的话语说,也就是要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从刘勰的“文以明道”说到韩愈的“文以载道”说,其实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只是一些人的误读和滥用,让它有时散发出浅薄说教的气味。这里的关键是对“道”如何理解把握。如果把“道”看作世道人心和人生世事的道理,文学就绝不能离开也无法离开“道”,正如人不能须臾离开灵魂和思想一样。在这个意义上,作家首先应该成为一个有“道”之士,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在自己重新扬帆启程的生活航道里,洞开一片让人豁然开朗、激动不已的新天地,从中可以看到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悲伤、从容与冒失等万千气象,以及乱花迷眼纷繁世界中可行的途径和方向,让读者收获一种更加有意义、有趣味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启迪。这或许就是作家创作的魅力所在。(摘编自钱念孙《好作品如电流,贯通文学世界与现实生活》)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今中国文学批评没有场域,它不被批评者和读者关注是普遍情况。B.当下的中国文学批评多表现为书斋式,并未真正触及更广泛的社会。C.文学所表现的生活洋溢着生活客观色彩,浸润着作家感时伤昔情怀。D.点燃文艺火把,传扬真善美,贬责假丑恶,是作家不可推卸的天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34页共34页 A.文学批评长此以往地走内循环的老路,会对所有批评家造成诸多伤害。B.文学批评应该站在文学前沿,既要介入创作也要介入时代精神的建构。C.文学以语言塑造形象的方式,感悟剖析既往生活,憧憬设计未来生活。D.文学若以世道人心和人生世事为“道”,那它就绝对不能离开此“道”。3.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所论述的“道”的内涵的一项是(3分)A.用中国传统文论的话语说,作家职责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B.刘勰的“文以明道”与韩愈的“文以载道”,被一些人误读滥用。C.作家应成为一个有“道”之士,用自己的创作表现自己魅力所在。D.作家应让读者收获到更加有意义、有趣味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启迪。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依据材料二内容,简要概括“道”的含义。(6分)1.(3分)A(错在“没有场域”,原文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有真正意义的场域”。)2.(3分)C(A.错在“批评家群体”,原文是“一些批评家”;B.错在“既要……也要……”,原文是“不仅要……还要……”;D.错在“世道人心和人生世事”,原文是“世道人心和人生世事的道理”。)3.(3分)D(A.表述作家职责,B.表述误解滥用,C.表述作家追求,所以都不符合“道”的内涵。)4.(4分)①先从反面论述当今中国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后果,(1分)②后从正面论述文学批评的正确追求,(1分)③最后以别林欺斯基批评果戈里为例,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文学批评。(2分)5.(6分)①“道”是世道人心和人生世事的道理;②“道”是作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③“道”是作品的意义,是作品中有趣味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启迪。(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第34页共34页 材料一任何一部优秀作品,都是对民族、时代的写照,体现着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这就要求我们把创作的根须深扎在中国大地上,深扎在民族传统的厚实土壤中,深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作家艺术家,只要是忠实于生活和人民,只要是遵循艺术规律,其作品就必定会打上那个国家、那个民族、那个时代的烙印,并形成独一无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这种特点和风格越鲜明、越强烈、越民族化、越具有生活根基和时代精神,其创作就越有可能成功。普希全离开这个世界已经180多年了,但是俄罗斯人民不会忘记他,始终把他看成是“俄罗斯的太阳”“俄罗斯的良心”。鲁迅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大作家,他的作品浸透着浓郁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充盈着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息息相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当之无愧的“民族魂”。同时,一个民族的文艺总是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中发展的。只有在广泛阅读西方各流派作家的作品之后,才能在世界文学的坐标系中感悟到民族传统、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的可之处。只要翻一翻鲁迅的《呐喊》《彷徨》等,就不难发现在浸透骨子里的中国特色中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技巧的痕迹。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深入,没有必要强调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种说法似是而非。恰恰相反,经济全球化越是深入,就越要求文艺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具有独具一格的生活情境和艺术创造,具有独放异彩的不可替代的民族传统与美学气质。试想,来自中国的作品却没有中国的特色和味道,有的却是东施效顰、不伦不类的美国味、英国味、法国味等,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文艺创作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拾人牙慧,热衷于“去思想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绝对是没有前途的!(摘编自《写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文艺报》2021年3月23日)第34页共34页 材料二近日,为推广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发布一支特别的动画短片。短片中,孙悟空与二郎神相约赛场,葫芦娃们组成了冰球队,哪吒与敖丙一起双人滑……众多经典动画形象悉数登场,都来到冰天雪地中舒展别样英姿,共同助力中国冰雪运动,为北京冬奥会助威。今天,这些经典动画形象还能受到观众的喜爱,其根本原因在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大闹天宫等作品吸收了水墨画、戏曲、剪纸等多种传统艺术要素,浸润了古代历史、哲学思考和美学意蕴,展现了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制作精良,气韵生动,给人带来多重审美享受。而当下的动画产业,虽然有不少动漫作品走向国际,但其所表达的思想深度和传统文化内涵却显不足。特别是许多作品放弃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风格的动画制作理念,为了迎合所谓的时尚、风潮,一味追求国际化,在人物形象设计上效仿日本动漫,模仿美国大片,放弃了纯正的中华传统文化品位和风格,变得与传统意趣截然不同,而与美、日动画印象又似曾相识。可以说,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国产动画片的传统印象逐渐偏离观众的审美视野。(综合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有关文章)材料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动画要想走向世界,须将原创动画融入到现代化、国际化中去,虚心学习欧美、日本、韩国动画大国的宝贵经验,学习他们先进的创作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制作技术,学会如何用中国原创动画与国际化动画进行对话,学会理性地观察世界,只有这样我们原创动画片才能立足本土化,走向世界。第34页共34页 中国动画目前难以大步走入世界动画的行列,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动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国际化动画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大致可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动画片本身的播出市场;二是动漫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三是动画片形象所衍生的产品,包括服装、玩具、儿童用品等。动画产业是一个链条的发展模式,其经济收益除了演播收入外,衍生产品的收入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后者往往要超过前者。据报道,日本馈送中国的《变形金刚》播出后,竟让赞助商先后从相关衍生产品中赚走中国人50亿元人民币。(摘编自金光《浅析动画版<三国演义>创作中的国际视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民族时代进行写照,敏锐把握住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作品就是优秀作品。B.广泛阅读西方各流派作家作品,才能在世界文学中感悟到民族特色等可贵点。C.亦步亦趋、拾人牙慧、热衷于“去中国化”等的文艺创作是绝对没有前途的。D.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近日让众多经典动画形象重上屏幕,为北京冬奥会助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鲁迅作品因有“民族魂”,故洋溢着浓郁中国风,与历史与现实息息相关,滋养着一代代人。B.材料二认为,经典动画中有不少作品虽然走向了国际,但其所表达的思想深度和传统文化的内涵仍然不够。C.材料三认为,中国动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将成为制约中国动画大步走入世界动画的行列的瓶颈。D.三则材料论述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一是从整体上阐释,材料二、材料三是从个体角度以动画片为例来论述。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蕴涵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内容、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对文艺创作是至关重要的。B.巴金说他是“照西方小说形式”写自己的“处女作”的,但他写出来的小说,又的确是地道的“中国货”。C.历史给了文艺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他们可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甚至使历史虚无化。D.我们必须聚焦新时代、礼赞新时代,讲好恢弘大气的中国故事,精心创作与伟大时代相称的优秀作品。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第34页共34页 5.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了使当下中国动画走入世界动画行列的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A项,条件错误。由材料一“任何一部优秀作品,都是对民族、时代的写照,体现着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可知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而非选项的充分条件。B项,正确。见材料一第三段。C项,正确。见材料一结尾。D项,正确。见材料二第一段。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因果倒置。见材料一第二段,“鲁迅的作品浸透着浓郁的中国特色……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是“因”,“成为‘民族魂’”是“果”。B项,张冠李戴。见材料二第三段,“其所表达的思想深度和传统文化内涵却显不足”指的是“当下的动画产业”,选项改成“经典动画”。C项,变已然为未然。由材料三第二段“中国动画目前难以大步走入世界动画的行列,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动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可知后者已经制约了前者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一着眼于文艺整体,材料二、材料三是从文艺之一动画片的角度来谈。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为第一段末句。A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内容、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为观点的转述,带有此特色的作品当可为观点作论据。B项可为分论点“一个民族的文艺总是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中发展的作论据。C项“去历史化”是作者批驳的。D项可为“深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作论据。4.【答案】①首先引用习近平的话提出中心论点;②然后从作品的民族性和文化的交流两方面阐释;③最后驳斥错误观点,以假设论证结束。(①、③两点各1分;第②点2分,“民族性”和“文化的交流”各1分。意思对即可。)第34页共34页 5.【答案】①材料二侧重于“反对”,认为不能一味追求国际化,是从反面来论述;②材料三侧重于“虚心”,认为要认真向国际动画大国学习,是从正面来论述。(每个要点各3分,其中“反面”“正面”各1分。意思对即可。(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词是依附唐宋以来新兴曲调的新体抒情诗,是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它的长短参差的句法和错综变化的韵律,经过音乐的陶冶,和作者起伏变化的感情相适应。关于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结合的规律,齐梁时代的沈约曾说:“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玄黄律吕,各适物宜”和“宫羽相变,低昂互节”的法则提出后,经过无数作家的长期实践,最后是组成了“奇偶相生”、音节和谐的五七言律绝形式。但这种形式虽然富有高低抑扬的音节,可使读者和听者产生快感,却因过于整齐的格局,很难和人类起伏变化的感情恰相适应,因之也就不容易和参差繁复的新兴曲调紧密结合,这距离“各适物宜”的原则,还有很大距离。人类语言生来就有高低抑扬的自然节奏,但要把它连缓起来,在每个字的意义和声调上,配合得非常适当,就非得经过长期的音乐陶治。第34页共34页 词所以“上不似诗,下不类曲”,关键在曲调的组成方面。作者掌握了不同曲调的自然规律,再加上性格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技法和风格,而这种种不同的技法和风格,都存在于词的领域以内。清代部分词人不了解应从整体上、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只凭个人的主观,抓着一些个别现象夸张起来,要想显示自己的“独具只眼",实际是“一手掩不尽天下入耳目”的。例如刘体仁把“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三首》)和“今宵剩把银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作对比,认为这就是“诗与词之分疆”。他不从这两位作家在当时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状态上去分析作品的不同意格,却只管在每个句子的音响上,就一时的感觉,似乎有些刚柔异样,便把它咬定是“诗与词之分疆”,这是毫无是处的。如果割下一些名句,肯定它是诗、是词、是曲,那么宋词中也有很多唐人诗句,元明戏曲中也有唐诗宋词,有什么截然不同的界线呢?如果不从整体上去分析,不从音乐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上去体会,而盲从一些词话家的片面之言,那么欣赏,和学习古典文学,会走进黑漆一团的牛角尖里。要了解词的特殊艺术形式,简略地说来,应从每个调子的声韵组织上、从每个句子的平仄四声和整体的平仄四声的配合上、从长短参差的句法和轻重疏密的韵位上去分析。各个独体字安排适当,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把这个统一体加以深入体会,掌握曲调的不同节奏,巧炒地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不同情感,这样,就能够填出感染力异常强烈的好词。当然,我们如果彻底了解了这些自然法则,也就不妨解脱过去所有曲调的束缚,自己创造一种崭新的长短句歌词。宋代音乐家兼诗人姜夔深切了解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基本法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他作的自制曲《暗香》(疏影》,经“工妓隶习”后,自有“音节谐婉”的炒处。(摘编自龙榆生《谈谈词的艺术特征》)材料二:很多人以为词比较容易写,事实刚好相反。因为它的每一个字与每一个音律之间必须有很好的关系。它的上声、入声,或者它的关系位置、它的节奏,都必须是准确的,因此它的难度较高。音乐本身的调性,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可能比较婉约、比较哀愁。如所有填《满江红》的词,大概都在写关于国破家亡,或者类似这种悲壮性的东西。词最初不是文人创作,而是民间歌曲。唐诗和宋词的阅读感受有很大不同,读唐诗常常要查典故,可读宋词就不那么需要。词的每一个句子往往相对独立,也就是上一句和下一句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因为歌曲本身有旋律,所以某个段落中的某一句有它自身情绪的发展。宋词中很多句子是片断式的,这些片断的句子并不见得在整首词里发生必然的互动。白居易的《长恨歌》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开始,铺叙一个故事,讲一个女孩子的成长。像《长恨歌》这种以这么长的文字去描述一个故事的情况,在词中消失了。凡是与音乐、音律配合得比较密切的文字,都会形成“婉转”。所谓“婉转”,其实就是对感情进行反复的讨论。因而词比较长于抒情,词很多时候都在讲某一种特定的情感。第34页共34页 词往往把情感直接抓出来变成了画面。我们会发现词的某些句子拿出来以后,更适合去画画,比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就是一个可以入画的场景。诗的叙事传统中有一个理性规则,它必须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始,一直到最后,要有一个编织的结构;而歌曲的结构常常不那么严谨,可以跳跃。我们可以说,“宋词像一种织锦,把很多不同颜色的线编织在一起,而唐诗像是单一的线的串连。”(摘编自蒋勋《蒋勋说宋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是用长短参差的句式和错综变化的韵律来表达作者感情的新体诗,它摒弃了律绝诗的格律要求。B.沈约诗歌创作的音乐性主张,使后来的诗歌创作追求过于整齐的格局,背离了“各适物宜”的初衷。C.词的写作技法与风格是多样的,因此作者写作时要选择合适的曲调,将所抒的感情和曲调结合起来。D.诗与词的分疆在于曲调,判别时应从声韵、平仄、句法和韵位上整体分析,不能以个别语句臆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字和音律需要配合,声调、位置、节奏等都必须是准确的,创作难度比较高。B.词牌不同,相应的音乐调性也不同,如《满江红》豪迈悲壮,宜于传达家国情怀。C.词是民间歌曲,有自身情绪的发展,经常用片段式的句子对感情进行反复的讨论。D.词善于将情感变成画面,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A.李煜《虞美人》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两句的意象可以独立。B.白居易《琵琶行》叙事特征明显,结构完整严谨,巧妙讲述了两位“沦落人”相逢的故事。C.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韵脚用的是短促的入声,恰好和这一词牌高亢的声调相谐一致。D.晏殊词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情致缠绵、音调婉转,不宜写人律诗中。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关于词的艺术特征,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第34页共34页 1.(3分)D(A项“摒弃了律绝诗的格律要求”错误,原文没有这个意思,事实上它经过文人之手,借鉴了诗的平仄、押韵等格律要求。B项“沈约诗歌创作的音乐性主张,使后来诗歌创作追求过于整齐的格局”错误,原文是“‘玄黄律吕,各适物宜’和‘宫羽相变,低昂互节’的法则提出后,经过无数作家的长期实践,最后是组成了‘奇偶相生’、音节和谐的五七言律绝形式”,并非沈约的主张直接导致,而且沈约的主张是将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结合,要“各适物宜”。C项因果倒置。)2(3分)C(C项“词是民间歌曲”错误,原文是“词最初不是文人创作,而是民间歌曲。”)3(3分)D(D项“不宜写入律诗中”错误,依据材料一可知,不能只从个别句子的刚柔风格就断定它是诗或是词。)4(4分)先总说词的艺术特征是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1分)接着阐述了诗词创作中文字意义和声调的配合适当必须经过长期的音乐陶冶,(1分)继而指出清代部分词人在判别诗词差异方面的错误做法,(1分)最后明确应从声韵、平仄、句法、韵位等方面体会词的特征。(1分)5(6分)两则材料都认为词具有很强的音律性,注重所抒情感与曲调的谐和。(2分)不同点在于材料二还认为词较为通俗、句子独立性强、长于抒情、句子画面感强。(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社会认同的发生所依赖的都是特定的事实基础,这类事实基础有当下的,也有过往的,过往的即社会记忆。那些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对社会认同能够产生更为根本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记忆构成了社会认同得以形成的重要事实基础。第34页共34页 ②共同的经历、相似的遭遇、特定的历史时期等,奠定了群体中每一个个体记忆的底色或基调。但是,记忆首先是个体的,是基于个体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个体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通过记忆的选择和加工,区分出“我群”和“他群”,促成“群体”意义的形成即社会分类,进而实现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感的获得,一方面为个体认同增强了合法性,同时也使群体得以巩固。③在微观层面,从社会记忆的个体性出发,我们看到了一条从个体记忆到社会认同的形成路径。相对于宏大统一而又抽象的社会记忆而言,个体记忆的鲜活性、事件性、直观性往往更具冲击力,对认同的形成有着更为直接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新闻媒体再现的宏观历史叙事以及30万死亡人数的数字,是我们对那一段历史共有的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成为民族和国家认同的事实基础。但是当我们看到描述这其中个人经历的文字,或通过口述历史直面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时,那种冲击力往往更为强烈。相对于宏大的社会记忆,个体记忆是微小的,但正是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记忆最终汇成了整个社会的记忆。需要强调的是,所谓个体记忆,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单纯的脑部记忆,实质上是社会记忆的个体性表现。之所以选择用“个体”这个词,只是为了区别国家或政治意义上权力所建构而生成的社会记忆。④对于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而言,建构社会认同往往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哈布瓦赫认为过去不是被保留而是被重建,即记忆展现的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对过去的重现,而是一种满足于当前社会利益的对过去的重建。当下的利益关系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社会记忆进行着选择和建构。建构社会记忆不是最终目的,社会记忆只是一个中介、一个桥梁。无论是哪方面的“利益关系”,都希望借助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中人们思想的某种引导,形成社会认同。⑤值得警惕的是,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剥离了个人记忆中过多的个人痕迹,以一种抽象而非具体的面貌呈现,给予了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的空间。如日本右翼势力通过修改教科书,试图为年轻一代建构有悖于历史事实的有关侵华战争的社会记忆。这些受权力摆布被建构出的社会记忆往往有悖于历史事实,但是却可以引导和控制人们的主观判断,形成权力掌控者所期望的社会认同。第34页共34页 ⑥但社会记忆的建构并不一定都是来自权力等外部力量,有时也可能来自群体本身,不管是为满足外部期望,还是内部需要。如知青回忆录等文字,“苦”和“困顿”是知青述说以往故事的主旋律,但是后来形成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主流的记忆模式。知青群体的优良品质、知青生活的意义感,共同建构出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群体的社会记忆。关于“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建构,很难说这是一个来自外部的经由权力操控的结果,更像是一种内源性的、自发性的建构。或者说,知青群体出于肯定自我这一朴素的群体利益诉求,通过叙述、文字和聚会等形式构建出“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从而实现社会认同。(摘编自胡洁《基础、生成与建构:从社会记忆到社会认同》)材料二:①回顾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我们发现,“中华民族”事实上就是一个在无数革命先驱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主权的斗争中显现并逐渐清晰起来的集体身份,是一种为积聚所有社会力量以谋取革命胜利而建构的中国人的“集体的自我身份”,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构建过程与结果。从实际效果来看,抗击外侮和共克时艰,促进了中国不同群体之间原发的亲近和认同,凝聚了空前的社会力量,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对这种亲近和认同的记忆,最为集中、最为形象地体现在文艺作品及其所保存、发展和精炼化的语言文字当中。不可否认,这种记忆与叙述延续和强化了“我们”之间的认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异。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有《血战台儿庄》的悲壮、“北京奥运”开幕式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演出的雄美。②对于多民族现代中国来说,“中华民族”这一多族裔交融而成的集体身份,通过国家权力对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等诸多东西的创造、培育、更新和保存得以牢固建构;国家则从这一建构过程中获得国民的认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摘编自闫国疆《社会记忆、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相比,当下社会发生的特定事实基础对社会认同的形成并不能产生重要的影响。B.个体记忆基于个体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它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的特点是由社会记忆的底色或基调决定的。第34页共34页 C.对于“青春无悔”的主流记忆模式的确立,作者倾向于认为是知青群体为自身利益诉求主动去建构的。D.材料一中“我群”和“他群”的概念,与材料二中“我们”与“他们”的说法,两者含义是相同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没有个体记忆促成社会分类,也就不会有社会认同感的获得,就更没有实现群体巩固的可能性。B.国家公祭日的事例启示人们,形成社会认同,不但要重视社会记忆的宣传,而且要重视个人记忆的再现。C.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是抽象的,虽然这并不必然产生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但仍应该警惕。D.阅读体现中华民族亲近和认同的记忆的文艺作品及其语言文字,利于增强“中华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3.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材料一第四自然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A.学者王珂表示:“一个利益群体的领导者选择、组织、重述‘过去’以创造一个群体的共同传统,来诠释该群体的本质及维系群体的凝聚。”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C.德国学者乌尔夫说过:“机构、组织只有不断改变自身,才能实现他们的任务。它们倾向于根据变化的条件调整自己的内容与形式。”D.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人们通常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他们的记忆。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并对记忆加以定位”。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了社会认同,但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简要说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4页共34页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有关社会记忆和社会认同关系的观点,分析下面的社会现象。(6分)央视频道推出“抗疫”纪实专区,展示疫情期间的生活现场与真实思考,引发广泛共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C(A.“当下社会发生的特定事实基础……不能产生重要的影响”表述有误,材料一第一段说“那些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对社会认同能够产生更为根本和深远的影响”,强调过往的社会记忆的影响,但并未否定当下社会发生的特定事实基础的影响。B.“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的特点是由社会记忆的底色或基调决定的”错,原文为“共同的经历、相似的遭遇、特定的历史时期等,奠定了群体中每一个个体记忆的底色或基调。但是,记忆首先是个体的,是基于个体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个体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通过记忆的选择和加工,区分出‘我群’和‘他群’,促成‘群体’意义的形成即社会分类,进而实现社会认同”。注意原文中“但是”这种表语义转折的句子,“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的特点”属于个体记忆范畴,不是“社会记忆的底色或基调决定的”。D.“我们”与“他们”的说法,与“我群和他群”的概念,都是为区别自己所在群体和其他群体的表达,有相似的地方;但“我们”与“他们”具体指“中华民族”和“外族”,在这一点上含义又有不同。)2.A(A.“个体记忆促成社会分类”,只是形成社会认同感的微观层面的路径,此外还有其他路径。)3.A(材料一第四段的核心观点是:权力或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会借助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中人们思想的引导,形成社会认同。A.内容符合中心论点的意思。B.谈的是了解能促成团体的稳定。C.说的是机构、组织自身的改变。D.没有重新建构的意思。)4.①材料一侧重从理论上论述社会认同形成的一般规律。②材料二侧重从实践层面论述如何建构中国国家认同。(每点2分,共4分)第34页共34页 【解析】由“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记忆构成了社会认同得以形成的重要事实基础”“在微观层面,从社会记忆的个体性出发,我们看到了一条从个体记忆到社会认同的形成路径”“对于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而言,建构社会认同往往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可知材料一侧重从理论上论述社会认同形成的一般规律。由“对于多民族现代中国来说,‘中华民族’这一多族裔交融而成的集体身份,通过国家权力对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等诸多东西的创造、培育、更新和保存得以牢固建构;国家则从这一建构过程中获得国民的认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可知材料二侧重从实践层面论述如何建构中国国家认同。5.央视频道推出“抗疫”纪实,是国家层面对人们进行思想引导,形成共同的社会记忆,引发广泛共鸣体现国民认同,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解析】由“对于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而言,建构社会认同往往和权力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哪方面的‘利益关系’,都希望借助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中人们思想的某种引导,形成社会认同”“‘中华民族’这一多族裔交融而成的集体身份,通过国家权力对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等诸多东西的创造、培育、更新和保存得以牢固建构;国家则从这一建构过程中获得国民的认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可知央视频道推出“抗疫”纪实,是国家层面对人们进行思想引导,形成共同的社会记忆,引发广泛共鸣体现国民认同。第34页共34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 非文学类文本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 非文学类文本 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2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27 15:56:51
页数:34
价格:¥8.88
大小:61.53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