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的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的出现2.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是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地主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3.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痼疾。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4.《吕氏春秋》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C.生产力水平D.劳动力短缺5.反映秦统一的纪录片《复活的兵团》中提到:在2000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说明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6.据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张毅庵,其丝织品“备极精工”,人相争购,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因此“家业大饶”。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明朝后期杭州的丝织业发达B.杭州丝织品做工精致,深受欢迎C.明朝中后期杭州丝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7-\nD.杭州人辛勤劳动,因此逐渐致富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民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最高B.产品仅供国内消费C.生产形式以大作坊生产为主D.生产技术主要来自实践经验的积累8.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9.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10.某同学在写一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论据的是( )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11.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表明汉初( )A.重农抑商政策促进经济繁荣B.朝廷重农,百姓抑商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抑商政策不能完全阻碍商业发展12.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13.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A.秦国经济较其它诸侯落后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14.“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7-\n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中书省制度15.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16.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17.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下列哪项制度不是对秦制的沿用(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刺史制度 18.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是( )A.加强尚书省的权力,完善三省六部制B.众设宰相,分割相权C.以六部分割相权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19.《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20.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21.当前史学界流行一种观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持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中央集权制度(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7-\n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22.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B.疆域的拓展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3.“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C.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D.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24.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25.晚清重臣曾国藩和大学士倭仁虽然在对待西学的态度方面针锋相对,但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在他们影响下“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社会危机的影响B.经济变迁的推动C.理学功能的更新D.中央集权的削弱26.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27.1175年,朱熹、陆九渊讲学论辩于鹅湖寺,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A.万物的本原B.探究天理的途径C.儒家的纲常伦纪D.发明本心28.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7-\n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29.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一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而用之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30.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二、非选择题(两道试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材料二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耕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张履祥《补农书》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材料四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4分)(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在农村中存在着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产生这种生产关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3)在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所说的现象?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和材料二反映的现象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6分)(4)简述材料四所反映的思想和对当时的影响。(6分)32.阅读下列材料:-7-\n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材料三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请回答:(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4分)(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3)材料三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6分)(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8分)-7-\n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5CCBCC6—10CDDBA11—15DABCC 16—20D D B B A 21—25BDCBA26—30ACDDB二、非选择题(两道试题,共40分)31(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极易破产。(4分)(2)租佃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存在。(4分)(3)在封建社会人民热衷于买田置地,主要原因是随着土地私有制、租佃关系的发展,土地经营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且比较稳定;封建国家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是土地兼并的重要形式,土地兼并又是产生租佃关系的主要原因。(4)思想:反映了重农抑商的思想。(6分)影响:在战国时期这一思想对发展封建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6分)32(1)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2分)。(3)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6分)(4)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8分)-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