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2022学年宿州市北大附属实验学校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9

2/29

剩余2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北大附属实验学校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一共60分,每小题2分)1.(2分)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利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2.(2分)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B.干预立法C.招募军队D.任命大臣3.(2分)“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4.(2分)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5.(2分)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29/29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6.(2分)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7.(2分)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8.(2分)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9.(2分)殷商后期,兄终弟及制为父子相承制代替……帝乙的长子启,因母亲身微,非正妻,因此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妻,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帝位,这说明(  )A.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B.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尚未确立C.商朝大力推行嫡长子继承制D.商朝政治推行内外服制度10.(2分)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29/29。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11.(2分)恩格斯曾指出,罗马法虽然是奴隶制社会的法律,但它同时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是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法”。罗马法之所以能够获得近代伟人的高度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罗马法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某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以下各项与以上三种精神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B.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反对专制D.维护法律公正﹣﹣保证公民财产安全﹣﹣调解经济纠纷12.(2分)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它的许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主要有(  )①“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④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13.(2分)中国秦朝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这主要是由于两者(  )A.对犯罪的界定不同B.都依法治国形成法治社会C.立法的出发点不同D.打击犯罪的效果不同14.(2分)《辞海》中“陶片放逐法”的解释:“(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下列对这一法规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制法律的严酷性B.表明了雅典物质文化水平较低C.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29/29D.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成熟15.(2分)古代雅典,每年均依据公民大会表决通过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由此可知雅典公民(  )A.消极行使民主权利B.努力维护社会公平C.可能滥用民主权利D.积极防止权力集中16.(2分)“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17.(2分)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了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的选官特点是(  )A.察举制是唯一方式B.察举与考试相结合C.察举与门第相结合D.察举与征召相结合18.(2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C.肯定了秦统一货币的制度D.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19.(2分)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29/2920.(2分)有史学家认为:实考秦至清两千余年,封建制已退居次席,而地主经济、专制政治于起伏跌宕间一以贯之,故秦至清是“非封建”的“皇权时代”。据材料可知,以下关于“皇权时代”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皇权时代”皇权逐渐强化、经济力量主要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②“皇权时代”专制统治,始终没有封邦建国③秦到清之间,曾有个别时期不属于“皇权时代”④专制集权与封邦建国存在着冲突、对立。A.②③B.①③C.①④D.③④21.(2分)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彻底的和坚韧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党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主张(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利用和平方式掌握政权C.与临时政府彻底决裂D.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22.(2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股股新的力世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手’……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A.全球化B.多极化C.一体化D.集团化23.(2分)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C.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D.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24.(2分)毛泽东说:“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周恩来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二人话题的核心指(  )A.中苏建立同盟关系B.中国重返联合国C.中美关系走向缓和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25.(2分)1853年5月,马克思撰文指出:“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马克思在材料中主要说明(  )A.中国革命将加剧欧洲工商业危机29/29B.太平天国运动将阻断中外贸易C.英法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将落空D.中国发动自卫战争以抵抗列强26.(2分)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沙俄政府内务大臣玛克拉科夫就预言:“可能在新的战争结束之后俄国骚乱重起。”这主要是因为(  )A.垄断资产阶级掌控国家政权B.自由主义思想在俄国影响深远C.战争会加剧俄经济和政治矛盾D.军事失败必然引发俄统治危机27.(2分)1919年5月,北京学生发动了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今天纪念这次运动的节日是(  )A.护士节B.教师节C.青年节D.劳动节28.(2分)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当然继承者”。这里所指的“优秀文化成果”主来源于(  )A.法德意B.美德法C.英美法D.英法德29.(2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0.(2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确切含义是(  )A.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B.一个国家,两种经济制度C.一个国家,两种文化制度D.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二.材料分析题(40分)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29/29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从西汉武帝元光元年起,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三公、九卿或列侯也都有权向皇帝推选人才。察举的对象,多为……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东汉时“选士而论族姓”……﹣﹣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文选集》材料四全党全国人民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业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摘自人民网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两汉的选官制度和用人的主要标准分别是什么?(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32.(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22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29/29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并说明这次“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意义。(3)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29/292022-2022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北大附属实验学校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一共60分,每小题2分)1.(2分)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利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分析】本题考查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根据题中“在民主国家…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的观念题中没有反映,故B项错误。“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得知政治精英并没有危害公民基本权力,故C项错误。“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说明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且根据题中“当代美国”关键信息,得出美国的政体为遵循了“分权与制衡”原则的民主共和制度,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故D项正确。故选:D。【点评】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特点:(1)总统由全民选举产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统率全国武装力量,政府由总统组织和领导,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2)实行比较严格的三权分立原则,议会和总统都由选举产生。议会与政府完全分立,政府成员不能兼任议员,也不能参与议会立法的讨论和表决。29/29(3)在总统和议会关系上,总统行使权力时,不对议会负责,而只对国民负政治上的责任。议会不能通过投不信任票来迫使总统和内阁辞职,只有在总统或内阁成员有违法行为时才能提出弹劾案,被弹劾者是否有罪由参院组成审讯法庭进行审理和决定。总统可以对议会通过的议案行使否决权(搁延否决权),议会两院可以用三分之二多数票推翻总统对议会法案的否决,总统也不能解散议会。总统任命政府重要官吏、外交使节和最高法院法官需经议会中的上院或参院同意。2.(2分)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B.干预立法C.招募军队D.任命大臣【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解,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解答】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用明确的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力,使立法权、司法权、财政大权、军事大权等由议会控制,但是英国国王作为国家元首仍保留较大的行政权,如可拥有任命大臣的权力,只是到了18世纪中期才成为真正的“统而不治”的“虚君”。故排除A、B、C项。故选:D。【点评】要注意培养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权力的分析能力,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自己的特点有一个过程,并掌握其特点和过程。3.(2分)“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分析】依据题干时间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和材料中“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说明只要是罗马公民均受公民法的保护。【解答】材料信息表明,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合法权益,采用属人主义原则,凡是罗马公民,不管在本帮还是在外邦同样受到罗马法律的保护,因此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到“万民法”和“成文法”,由此排除B、C两项;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故选:A。【点评】本题旨在通过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于罗马法相关知识的掌握。29/294.(2分)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分析】本题由《十二铜表法》看出考点是罗马法。【解答】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十二铜表法》是由贵族主导制定的,并且这部法律也主要维护贵族利益的,所以排除A项。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C项。平民和贵族的利益不一致,他们的政治诉求不可能一致,D项明显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罗马法,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5.(2分)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题干信息没有反映出希腊司法制度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介绍审判程序,故B项错误。司法程序的完备与政体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法定程序”“审判团参与审判”等信息说明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性,故D项正确。故选:D。【点评】29/29罗马法是高考的常考点,需要掌握罗马法的形成过程、评价以及影响。以被高考。6.(2分)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对基础知识准确掌握的能力。【解答】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材料中“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反映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说明唐高宗继续沿用分割宰相权力的办法来达到进一步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目的,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唐高宗的政治意图不符,应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同学们在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同时,还需把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进行比较掌握。7.(2分)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分析】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考试至今还在沿用,影响深远,是考试命题的重点,本题必须要对科举制这一概念掌握的非常清楚才能解答,同学们对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完善以及它的影响都要全面掌握。【解答】“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29/29据此可以知道题目是指选官制度,而且这种选官制度是不分阶层的;“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则说明这种选官制度可以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和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符合题干“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故可排除A、D两项。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选官的权力在地方。不符合题干“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故B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使得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考试做官,从而可以培养“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同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儒家经典,这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也就有利于封建政府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即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分析,钱穆所说的制度应为科举制,故C项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查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2分)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应熟悉科举产生的影响。【解答】A.寒族子弟和小姓都有一定比例,故A不正确。B.科举考试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C.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D.《唐书》所载830名进士出身包括了寒族、小姓、士族而士族所占比例很大,说明唐代科举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点评】对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需重点关注科举制。9.(2分)殷商后期,兄终弟及制为父子相承制代替……29/29帝乙的长子启,因母亲身微,非正妻,因此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妻,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帝位,这说明(  )A.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B.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尚未确立C.商朝大力推行嫡长子继承制D.商朝政治推行内外服制度【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妻,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帝位。【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突出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据此依据材料“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妻,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帝位”可知A正确,排除B。C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0.(2分)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分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体现的原则,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自由人”主要指白人,“其他人口”指的是黑人和印第安人等,这样的规定显示它们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显然不是州的不平等,而是种族的不平等。故排除D项。主权在民强调的是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A项显然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应该怎么做,强调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各州自治原则,故C项应排除。材料中规定“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其中的“自由人总数”实际上对人的权力划了等级,有了歧视,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故B项正确。29/29故选:B。【点评】本题关键信息“自由人”和“所有人口的五分之三”。天赋人权指的是: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的。主权在民强调的是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11.(2分)恩格斯曾指出,罗马法虽然是奴隶制社会的法律,但它同时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是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法”。罗马法之所以能够获得近代伟人的高度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罗马法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某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以下各项与以上三种精神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B.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反对专制D.维护法律公正﹣﹣保证公民财产安全﹣﹣调解经济纠纷【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关键信息是,“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解答】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所体现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蕴含了自然法精神;罗马法所体现的契约自由原则蕴含了契约自由原则;罗马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原则蕴含了理性的精神。故选:A。【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罗马法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12.(2分)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它的许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主要有(  )①“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④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罗马法对罗马的影响(作用:巩固罗马)(1)公民法的实施,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罗马平民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巩固了罗马共和国政权。(2)万民法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巩固了罗马帝国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29/29(3)整体而言,随着罗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政治上﹣﹣规范官吏从政行为;经济上﹣﹣保护正当商业利益;社会关系上﹣﹣调节个人财产关系),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解答】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下的欧美国家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而④对于奴隶的有关规定不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①突出君主权威也与近代民主政治不相符合;②③对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D。【点评】本题关键是注意罗马法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影响。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地位:泽被后世)(1)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欧洲封建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2)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代法律的先驱。(3)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13.(2分)中国秦朝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这主要是由于两者(  )A.对犯罪的界定不同B.都依法治国形成法治社会C.立法的出发点不同D.打击犯罪的效果不同【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轻罪重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解答】中国的秦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用法家学说,采用严刑峻法,实行轻罪重罚,用暴力统治人民,使人民不敢反抗压迫。古罗马有着较为开明的政治,罗马人不仅仅把法律作为经世务实的技术工具,而将法律作为一种体现价值观念的艺术的存在。它的立法思想之一就是保证自由与平等,法是善良与公正的艺术,所以两者的出发点不同,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点评】29/29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罗马法,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的古代法律。14.(2分)《辞海》中“陶片放逐法”的解释:“(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下列对这一法规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制法律的严酷性B.表明了雅典物质文化水平较低C.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D.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成熟【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陶片放逐法”,是维护雅典民主制度的重要手段。【解答】材料中主要阐述的是“陶片放逐法”,是维护雅典民主制度的重要手段,故C正确;A、B两项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时期的措施,雅典民主制度的成熟是在伯里克利时期,排除D项。故选:C。【点评】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性。15.(2分)古代雅典,每年均依据公民大会表决通过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由此可知雅典公民(  )A.消极行使民主权利B.努力维护社会公平C.可能滥用民主权利D.积极防止权力集中【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是“古代雅典,每年均依据公民大会表决通过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解答】29/29依据所学可知,陶片放逐法是雅典直接民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有利于雅典公民有效地行使自己的监督之权,但也往往造成民主权力的滥用,体现了其局限性,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主内部的民主,是对奴隶的一种专政形式。16.(2分)“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即宗教法规,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答】材料中没有提及分封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说明祖宗不忘的原因是宗法制的因素,故B项正确;“维系亲情延续”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家族内部等级的观念,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17.(2分)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了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29/29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的选官特点是(  )A.察举制是唯一方式B.察举与考试相结合C.察举与门第相结合D.察举与征召相结合【分析】本题考察汉代察举制,关键信息“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解答】根据材料“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察举制注重德行与才能并重,并要通过考试才能任职作官,故B项正确。A项,“唯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对门第的重视,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征召的形式,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察汉代察举制,解答此题需要对材料进行理解并结合察举制的内容进行分析。18.(2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C.肯定了秦统一货币的制度D.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度,要求学生结合郡县制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A.从材料中的,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可以看出,柳宗元认为秦朝的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统一,是好的政治制度。B.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可以看出应该是地方官职,而不是中央官职。C.材料没有涉及到货币的统一。D.材料也没有涉及到文字的统一。故选:A。【点评】秦朝郡县制的影响:第一点:加强了中央集权:因为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29/29第二点:维护了国家统一:因为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第三点:不利于长久发展:因为郡县制太过于中央集权,权利不够分散,导致帝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衰亡。的,19.(2分)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中央与地方制度的变化和趋势。解题的关键是对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趋势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表明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制度的变化,因此A项不全面,而且根本变化不符合史实,应排除。B项错在“民主化”,应排除。题干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削弱,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考查对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中央与地方制度的变化和趋势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20.(2分)有史学家认为:实考秦至清两千余年,封建制已退居次席,而地主经济、专制政治于起伏跌宕间一以贯之,故秦至清是“非封建”的“皇权时代”。据材料可知,以下关于“皇权时代”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皇权时代”皇权逐渐强化、经济力量主要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②“皇权时代”专制统治,始终没有封邦建国③秦到清之间,曾有个别时期不属于“皇权时代”④专制集权与封邦建国存在着冲突、对立。A.②③B.①③C.①④D.③④29/29【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演进,需要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解答】①“皇权时代”指的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后,皇权不断强化,中央不断集权,国家的经济政治力量掌握在地主手中,正确;②“始终没有封邦建国”一说法不对,汉初和明初都有封邦建国的现象,故排除;③秦到清之间,虽然个别朝代出现过分封,但仍然是属于“皇权时代”的封建社会,故排除;④专制集权是指中央的集权,而封邦建国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所以两者存在着冲突、对立,故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分封制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21.(2分)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彻底的和坚韧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党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主张(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利用和平方式掌握政权C.与临时政府彻底决裂D.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需要掌握二月革命后的形势。解题的关键是对“把唯﹣彻底的和坚韧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党选进立宪会议”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题干“把唯﹣彻底的和坚韧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党选进立宪会议”可以看出布尔什维克党主张利用和平方式掌握政权,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对二月革命后的形势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22.(2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股股新的力世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手’……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A.全球化B.多极化C.一体化D.集团化【分析】29/29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解答】“一股股新的力世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手’…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点评】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遏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23.(2分)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C.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D.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来分析。【解答】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6月,而材料是1949年的4月。B.淮海战役是1948年的11月份到1949年的1月份。C.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是1949年的1月。D.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是1949年的4月,也符合材料中诗句的意思。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解放战争的过程特征,主要是从时间上来进行排除。24.(2分)毛泽东说:“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周恩来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二人话题的核心指(  )A.中苏建立同盟关系B.中国重返联合国C.中美关系走向缓和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关系,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解答】从材料“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中可知题意指的是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ABD不符合题意。29/29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我们的意义。从题意中可知改善同美国关系可以避免与美苏两面作战,还可以使更多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由此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意思重大。高考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较多,学习时要注意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历程、意义的学习。25.(2分)1853年5月,马克思撰文指出:“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马克思在材料中主要说明(  )A.中国革命将加剧欧洲工商业危机B.太平天国运动将阻断中外贸易C.英法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将落空D.中国发动自卫战争以抵抗列强【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领导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列强的实质,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解答】“1853年5月”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表明中国革命将加剧欧洲工商业危机,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点评】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纪后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26.(2分)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沙俄政府内务大臣玛克拉科夫就预言:“可能在新的战争结束之后俄国骚乱重起。”这主要是因为(  )A.垄断资产阶级掌控国家政权B.自由主义思想在俄国影响深远29/29C.战争会加剧俄经济和政治矛盾D.军事失败必然引发俄统治危机【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需要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在新的战争结束之后俄国骚乱重起”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题干“在新的战争结束之后俄国骚乱重起”可知,该预言的意思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会加剧俄国经济政治矛盾,导致革命的爆发,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以沙俄政府内务大臣玛克拉科夫的预言为切入点考查对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27.(2分)1919年5月,北京学生发动了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今天纪念这次运动的节日是(  )A.护士节B.教师节C.青年节D.劳动节【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1919年5月”、“反帝爱国运动”。【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发生,这就是青年节的来历。故C正确。A是5月12日,故排除。B是9月10日,故排除。D是5月1日。故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五四青年节的来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本题难度偏低。28.(2分)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当然继承者”。这里所指的“优秀文化成果”主来源于(  )A.法德意B.美德法C.英美法D.英法德【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解题的关键是对“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当然继承者”的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的识记。【解答】依据题干“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当然继承者”29/29可知,实际上考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故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以列宁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与分析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29.(2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结合已学知识和“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关键信息可分析出答案。【解答】结合知识“另起炉灶”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清除外国在华的侵略势力,再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则是指新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根据题意可知题中的信息符合“另起炉灶”。所以排除ACD故选:B。【点评】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确立并开始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30.(2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确切含义是(  )A.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B.一个国家,两种经济制度C.一个国家,两种文化制度D.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分析】本题考查对“一国两制”的理解。关键词是“确切含义”。29/29【解答】“一国两制”必须是在“一个国家”之下实行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故D正确。ABC对“两制”都没有正确理解。故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二.材料分析题(40分)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从西汉武帝元光元年起,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三公、九卿或列侯也都有权向皇帝推选人才。察举的对象,多为……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东汉时“选士而论族姓”……﹣﹣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文选集》材料四全党全国人民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业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29/29﹣﹣摘自人民网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两汉的选官制度和用人的主要标准分别是什么?(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解答】(1)两汉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西汉以以德才为主,东汉逐渐发展为注重门第。(2)根据题干材料“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可以概括出主要观点是认为魏晋时期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真正有用人才,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3)根据题干材料“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4)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察举制。西汉以德才为主,东汉逐渐发展为注重门第。(2)魏晋时期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真正有用人才,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4)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会影响到国家的治乱兴衰。【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教材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知识积累:29/29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32.(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22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并说明这次“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意义。(3)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和意义来分析。(3)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来分析。【解答】(1)本小问的历史依据,结合所学可知,“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逐步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2)第一小问的含义,依据材料二的描述可知,其含义是指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小问的战役,结合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战役史实可知,正面是台儿庄战役等;敌后是百团大战。(3)历史意义结合抗战胜利的意义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故答案为:(1)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逐步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29/29(2)含义: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役:正面:台儿庄战役等;敌后:百团大战。意义: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台湾的回归);中共实力的增强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时代内涵:牢记历史,维护和平。意义: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点评】抗日战争是一个高频考点,对与抗日战争的原因、进程、主要战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以及胜利的原因均是掌握的重点。29/2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8:01:59 页数:29
价格:¥3 大小:53.5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