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临沂市某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上期第一次摸底考试高三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1.《史记·楚世家》记载:“熊渠生子三人。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这是古代宗法制的具体体现B.这表明分封制已开始遭到破坏C.周王室与诸侯国已经平起平坐D.西周分封制得到诸侯国效仿2.春秋时,晋国史官蔡墨提出了“物生有两”的命题。他用鲁国季氏与鲁君的关系说明二者在斗争中互相转化的道理:一个是“世修其勤”,得到民众的拥护;另一个是“世从其失”,被民众抛弃。蔡墨还引用“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诗句,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已然”的重要政治结论。这一思想A.歌颂了奴隶主阶级的亲民勤民B.意在劝慰国君要有“民本君末”的意识C.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提供了哲学依据D.说明只要得到民众拥护就能成为国君3.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A.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选官基础C.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权力分配标准D.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4.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评论说:“后代人们,由其实现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区别应该是A.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B.吸纳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C.是否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D.在儒学地位确立过程中的作用5.据《旧唐书·职官》记载:“有唐以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其次以流外入流(未被编入正式官职,但任满一定年限之后,经过考试合格,可以到吏部参加铨选后授官)。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又有斋郎、品子、勋官及五等封爵、屯官之属,亦有番第,许同简选。”以下理解最准确的是A.唐代的选官途径主要有三种B.未被编入正式官职的小吏无缘做官C.科举制是当时最重要的选官途径D.以才学取代门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6.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13\nC.“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7.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西城市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而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如盐铁官营)。以下作为上述材料的研究主题不合适的是A.中国封建主义专制集权体制和西方民主体制的比较B.中世纪西方的城市化进程快于中国之现象分析C.中国官营手工商业和西方城市商业发展的对比D.人治和法制观念下的中西城市面貌8.元朝人程钜夫在《论行省》中写道:“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所以容易生诸奸弊。钱粮羡溢,则百端欺隐,如同己物。盗贼生发,则各保界分,不相接应。甚而把握兵权,伸缩由己。”在程钜夫看来A.行省权力过重,弊端丛生B.行省与割据势力无异C.政府不必在地方普遍设置行省D.行省没有起到加强对地方统治的作用9.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A.徽商唯利是图的本性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C.走官商结合之路D.徽商虚伪的反映10.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冲击最主要体现在A.中国的大门已完全打开B.自然经济已经瓦解C。传统的经济结构遭到冲击D.工业体系已经形成11.柏拉图给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由此可见柏拉图A.极力推崇雅典的民主政体B.允许无知的群众来决定公共政策C.主张法律的权力高于统治者的权力D.认为“对不平等的公平对待必定导致不平等”12.亚里斯多德说:“大家认为只有在平民政体中才可以享有自由,自由的要领之一为人人轮番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另外一个要领为人生应任情而行,各如所愿,人人应不受任何人的统治。只是这样的自由事实上不能得到,遂有轮番为统治和被统治的政治。”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下A.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情而行B.人们的言论自由必需服从于政治生活C.轮番而治是较为理想的平民政治D.人们在平民政体中真正享有自由13.下面是《查士丁尼法典》里的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A.包罗之广、涵盖之细B.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C.留下了重证据的法治传统D.已经具有契约的思想14.“13\n天文学产生于迷信;雄辩产生于抱负、仇恨、虚假和奉承;几何学产生于贪婪;物理学产生于无聊时的好奇:道德哲学产生于人的自尊。所以,艺术与科学的诞生归功于我们的邪恶。如果他们来自我们的美德的话,我们就不那么怀疑他们的好处了。”卢梭上述分析是为了说明A.以科学反对迷信B.主权在民C.美德即知识D.人应该回归自然15.学者查理·G·诺特在论述某事时说道:“各地发生的变化使人们对最近历史的遗产感到厌恶,有意识的接受理想化的希腊和罗马时代作为改革文学、教育的样板以及所有文化人的理想。”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最近历史的遗产”主要指教会的神学世界观B.此“意识”的实质是指理性精神C.此事件的本质是借鉴古希腊民主和古罗马法制D.此事件为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运动16.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类社会有三种好的国家形式和三种不好的国家形式,它们一一对应,分别是:君主制和暴君制;贵族制和寡头制;共和制和暴民的统治。若以掌权者人数的多寡来区分,那么君主制和暴君制是一个人的统治;贵族制和寡头制是少数人的统治;共和制和暴民的统治是多数人的统治。试问18世纪的英国是什么政治制度A.君主制B.共和制C.寡头制D.贵族制17.马克思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普选权在此以前一直被滥用,或者被当作议会批准神圣国家政权的工具,或者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来选举议会制下的阶级统治的工具;而现在,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这里马克思肯定了A.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B.巴黎公社的选举制度C.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D.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18.“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约四倍……(在这场运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材料所述的这场运动A.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B.使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商贸中心C.引起了欧洲阶级关系的变动D.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①中国的分封制②古罗马法③英国的君主立宪制④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0.“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国藩《讨粤匪檄》)这从侧面反映了A.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B.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C.曾国藩兴办洋务以实现富国强兵D.太平天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和落后21.会审公廨是1869年出现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特殊司法机关,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谳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会审公廨制度规定:当事人不用跪堂,还可以聘请律师,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刑讯逼供等等。据此判断以下关于会审公廨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维护了中国司法的自主权利B.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已经勾结起来13\nC.有利于近代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D.反映出清朝法律已与西方兼容22.“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由此可见长江的重要性。关于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为《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B.革命党人在③处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C.李鸿章在②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D.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从④迁到②23.在“公车上书”中,对于议员,康有为主张“因用汉制,名曰议郎”。议院人事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君主手中,“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而且当选的议郎也要由皇帝来批准。议院的议郎应由那些“博古今、通中外、明政体、方正直言之士”来充当,广大人民则一律被排斥在这个“议院”圣地之外。由此可见,康有为A.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制度B.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C.主张引进西方民主制度D.极力糅合中西方政治制度24.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经济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显示了A.国民权利和自由得到法律保障B.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革命影响的深度和广度25.《女制男》是五四运动后流行于渭南的一首民谣:大石桥,小石桥,母鸡踩着公鸡毛,母鸡打得公鸡跑。五四运动后,妇女地位得到提高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伦理道德遭到否定B.西方启蒙思想得到人们的肯定C.男人观念的变化D.辛亥革命倡导男女平等26.“……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时候就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出席;中共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有的竟是在莫斯科召开的……红军的最高指挥权并不在中国人手里,而在代表共产国际的德国人李德手里。共产党是有铁的纪律的党,党员不但要遵守中共的纪律,也必须遵守共产国际的纪律。”这段材料可以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奉行的基本原则是A.国际主义B.共产主义C.“一边倒”D.民主集中制27.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了地区间的争夺,使得国家衰落。……改变这种困境的是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该学者试图提出的主要观点是A.地方主义是造成国家衰落的主要原因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地区间对抗C.全民族抗战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整合D.近代民族主义的观念开始形成28.民国某年12月15日,在清华大学工字厅召开了清华教授会临时会议,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了一份《宣言》,宣言中说:“夫统一之局,成之甚难,而毁之甚易,辛亥迄今二十余年,始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凡我国人应共弃之。除电请国民政府迅予讨伐外,尚望全国人士一致主张,国家幸甚。”宣言中声讨的是13\nA.西安事变B.伪满洲国的成立C.皖南事变D.福建事变29.1938年1月1日中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发表演说“我们要求的是最后的胜利,必须要长时间的抗战。……我们要拖延敌人的战争时间,消耗敌人的兵力财力,使敌人的经济机构,军事形势,一齐崩溃。此次国府迁渝,就是我们长期抗战的决心……从抗战中达到最后胜利的目的。”材料反映了A.国民政府由消极抗战到积极抗战B.国民政府由积极抗战到消极抗战C.国民政府积极抗战的要求D.国民政府已失去了抗战的信心30.下面统计表整理自姜涛与卞修跃所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该统计表说明A.抗战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主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C.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D.中国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31.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①苏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2.1947年7月,美国政策研究室主任乔治·凯南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文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信仰之一……人们一旦加以信仰,它就永远不可能被彻底取消。但是,西方可以把它遏制在已经着了迷的国家领土之内。”为此美国采取的措施是A.发表“铁幕”演说B.推行马歇尔计划C.炮制杜鲁门主义D.建立北约组织33.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34.1957年1月,周恩来应邀访问苏联,帮助解决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问题。面对周恩来的批评,赫鲁晓夫说:“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周恩来回答道:“是的,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以上材料最能说明的是A.当时中苏矛盾已经严重激化B.赫鲁晓夫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C.周恩来肯定了赫鲁晓夫的改革D.周恩来运用才智维护国家尊严35.十年探索后期、文革前夕的中国面临对内探索遭遇曲折、经济困难、对外国际关系紧张的局面,1964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北京工作会议,毛泽东要求全党把三线建设当作很重要、很紧迫的战略任务来看待,他表示:“13\n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要搞第三线基地,……只有那么多钱呀,……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你们不搞攀枝花,我骑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稿费去搞。”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A.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B.中央决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C.“联美制苏”的战略考虑D.国民经济建设重点立足于战备36.观察漫画《徒劳》(2000年),作者的寓意是A.“台独”势力是阻碍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的一大障碍B.祖国最终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C.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D.解决台湾问题必须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37.在回顾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的四十年历程时,曾任外交部长助理的吴海龙这样概括道:中国对联合国的认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面;中国对联合国的参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中国对联合国的贡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下面能够体现以上内容的有①重返联合国后,新增一百多个国家与中国建交②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的多边人权机构工作③中国已经参加了数十项联合国维和行动④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8.富兰克林·罗斯福说,二战将“结束多边行动体系、排他性的联盟、·均势和所有其它已尝试了许多世纪但总是遭到失败的权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组成的世界组织和“永久的和平结构”的开端。历史发展表明A.和平与发展成为二战后的时代主题B.联合国和美国没有能力制止流血的地区冲突C.两极格局维持了世界短暂的和平D.二战后恐怖主义盛行,威胁世界和平39.作为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和“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促进了地区贸易增长和增加了直接投资、发达国家保持经济强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受益明显、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等。关于该组织说法错误的是A.伴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升级而建立B.没有超越国家的权力机构C.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D.它的成立推动了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40.“运用不断翻新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从各个角度和各个侧面,表现出一种更高意义的真实,内心的真实,从而反映出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虚无和生存的荒谬。”具有这一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A.表达了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B.通过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反对封建制度13\nC.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并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D.表现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41题14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2分,满分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要求用黑色笔作答,其它颜色笔视为无效。)41.(14分)▲材料一: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1)材料一中,历代封建统治者均利用监察制度反腐,但反腐效果不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材料二: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宵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摘编自王春瑜《中国反贪史》(2)依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反腐败的重要举措。(2分)▲材料三:1927年至1949年,这一阶段对监督权利规定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涉及到《太原约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和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在监督官吏的机构设置上,有广州国民政府的监察院和惩吏院、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院、行政法院。其时,国家赔偿制度开始起步,地方自治、冤狱赔偿运动对人民监督权利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南京国民政府的以党治国、一党专政窒息了监督权利的发展空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等对人民的监督权利予以保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机构,如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的控告局、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专门监督机构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于洪生《权力监督——中国政治体制运行的调控机制》(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国民政府与中共监督制度的异同。(6分)(4)“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有什么认识。(2分)42.(14分)▲材料一: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摘编自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13\n材料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北约的成员国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5个,苏联把东欧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开始初期,美国就颁布法令和法规,严格控制对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材料三: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廷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17年苏联是如何踏进历史的主流的?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4分)(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表现。(严禁照抄材料)(4分)(3)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材料三中有哪几种观点?作者认为亨廷顿观点的实质是什么?试以史实论证作者观点。(6分)43.(12分)▲材料: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世界近代史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日益没落的历史,因此,世界近代史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1919年俄国十月革命为止。1978年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史体系是苏联体系。苏联是以革命为分期的主要标准来划分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时期的。1940年,斯大林接受了苏联历史学家的建议,将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确定在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在我国史学界,这一时期的讨论焦点仅集中在世界近代史应该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还是以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史学家在世界近现代史分期的问题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他们突破了以往划分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框架,把世界视为一个整体。其中吴于廑和齐世荣在其主编的《世界通史》中,以15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此后一些教材也采纳了这一观点。一个比较合理的科学世界史体系开始建立。随后,在《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上发表的《中国世界近代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综述》中,阎照祥又提出历史分期“应是相对的”观点,不同意以马克思主义的五个社会形态作为分期标准。请提取材料中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的两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所持观点的划分依据(或合理性)。高三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满分60分)1.【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13\n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乃周厉王之时”可知,这时处于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B项符合题意。由”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可知,楚国仍然对周王室有所畏惧,C项表述有误。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2.【解析】选C。根据材料“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已然”,再结合“春秋时”这一时间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其意在打破周朝森严的礼制的约束,为新兴地主阶级制造舆论。故A、D错误,B在材料中体现不出,C正确。3.【解析】选C。据材料“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联系所学周代是典型的贵族政治,秦朝开始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其过程中汉初出现郡国并行,但是汉武帝“推恩令”,很快铲除,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了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势力大增,故选C项。B、D不符合题意。4.【解析】选C。本题实际考查董仲舒和朱熹思想的差异。由所学知识可知,两人的思想都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都吸纳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都在儒学地位确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故A、B、D为两者的共性。董仲舒的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而宋代不存在地方割据问题,故C为两者的差异。5.【解析】选D。据材料“秀才、明经…”可知唐代选官有科举取士,据材料“以流外入流”“以门资入仕”“又有斋郎、品子…”可知唐代选官途径至少有四种,故排除A项;据材料对“流外入流”的解释可知B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据材料知这一时期科举与“门资入仕”这两种选官途径并存,从历史进程来看,前者最终取代后者,这一时期是过渡阶段,故选择D项。6.【解析】选C。据材料“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可判断C项正确。A、B都错在“消除了”太过绝对。D项和题目材料关系不密切。7.【解析】选B。中国较早建立较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表现出对城市较强的控制,西方则表现出民主自治的传统。D项可从题干中获得;中国抑商下官营手工业发达和西方城市自治下的市民手工业发达,可从题干中获得,所以ACD都可作为研究主题,故C项符合题意。8.【解析】选A。据材料“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排除C项。材料并未完全否定行省制度,故B、D项错误。材料中“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所以容易生诸奸弊”可知A项正确。9.【解析】选B。据材料“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可知徽商并没有官职和名分,却又不得不随时奉召上朝,和官府保持密切关系。B项符合题意。10.【解析】选C。据材料结合所学,“三个时期”都和中国半殖民地化有关,而从“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冲击”的角度去看,答案应该选C。A、B、D都错在绝对化了。11.【解析】选D。据材料“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可知柏拉图对雅典民主制度是不赞同的,故A项错误。“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对权力给与一切人中包括愚昧无知的人,故B项错。C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材料“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说明不公正的平等会导致不平等,故D项正确。12.【解析】选C。由材料“只是这样的自由事实上不能得到,遂有轮番为统治和被统治的政治”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任情而行,各如所愿”的自由无法实现,古代雅典人民退而求其次,故有“轮番为统治和被统治的政治”,这也说明轮番而治是当时较为理想的平民政治。故C项符合题意。13\n13.【解析】选D。材料没有体现出A、B、C,依据材料意思,当一个人向别人租马时,就和马主人之间建立了契约关系,承担照顾马及相应责任,故A项正确。14.【解析】选D。据材料“艺术与科学的诞生归功于我们的邪恶”可知,卢梭将人的邪恶归于各种人性的恶,A、B、C错。又据“如果他们来自我们的美德的话,我们就不那么怀疑他们的好处了”可知,人应该回归自然状态,故D项正确。15.【解析】选A。据材料“有意识的接受理想化的希腊和罗马时代作为…”可知该事件与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关,故判断为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意在否定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据材料“对最近历史的遗产感到厌恶”可知本题选择A项。B项是人文主义,C项本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D项与材料不符。16.【解析】选D。据材料和所学,18世纪中期英国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突出。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上下两院,上院贵族控制着议会立法和司法、下院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被称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体”。结合材料,最符合的是D项。17.【解析】选B。在马克思的理论中,A、C、D三项均属于“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故排除。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属于“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所以本题选A。18.【解析】选C。据材料“物价上升了约四倍”“获利最大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可知引起欧洲阶级关系的变动,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价格革命”,可知选C。A、D时间在19世纪中期,B项属于“商业革命”的影响。19.【解析】选D。据材料“政治制度是现实的…任何制度…断无…不变的…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可说明作者的观点是政治制度是适时变革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结合所学不难选出D项。20.【解析】选B。据材料和所学,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攻击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所以选B。21.【解析】选C。据材料“不用跪堂、聘请律师、不能刑讯逼供”等可判断为C。22.【解析】选B。由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上海、南京、武昌和广州。只有上海为《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故A项错;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打响,故B项正确;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而非南京,故C项错;北伐战争期间,革命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而非南京,故D项错误。23.【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议郎”“议院人事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君主手中”“当选的议郎也要由皇帝来批准”“广大人民则一律被排斥在这个‘议院’圣地之外”可知,康有为主张在维护君主专制的前提下采取形式上的西方民主政治,D项符合题意。24.【解析】选D。材料中未提及法律的信息,故A错。结合所学可知,晚清到民国初年的政治思想活动均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故B错。“民主共和观念”只是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故C不是最佳。从涉及革命的范围看,说明影响比较大,故D项正确。25.【解析】选A。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思想领域正开展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儒家伦理道德,解放人们思想,故A项正确,C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派和革命派就宣扬西方启蒙思想,故B项错。D项与题目没有直接关系。26.【解析】选A。由材料“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出席”“在莫斯科召开”“13\n必须遵守共产国际的纪律”可知,中国共产党严格遵循国际主义原则,选项A符合题意。B、D都不属于对外关系的范畴;选项C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故答案为A。27.【解析】选C。据材料中“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可知民族危机使地方主义暂时搁置,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所以C正确。近代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外来侵略,A错误。B内容与题干材料相反。D错在“开始”。28.【解析】选A。据材料“辛亥迄今二十余年”“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可以得出这次行为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故选A。29.【解析】选C。1938年1月1日属于抗战初期,此时国民政府是坚持积极抗战,故A、B项错误;“我们要求的是最后的胜利,必须要长时间的抗战”“此次国府迁渝,就是我们长期抗战的决心”等材料信息说明国民政府已经认识到必须坚持持久抗战,坚信中国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故D项错误,C项正确。30.【解析】选C。从国统区军队和平民的伤亡人数可知,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故C正确。由材料中的数据不能得出A、B、D。31.【解析】选B。根据材料“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概括出作者认为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结合所学选B。32.【解析】选B。一方面为了防止欧洲国家因经济危机发生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为了控制欧洲,美国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故选B。33.【解析】选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形成的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它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故A符合题意。34.【解析】选D。据材料赫鲁晓夫“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和周恩来“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分析得出周恩来具有高超的外交才能。35.【解析】选D。由题目中所给“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即可选出D项。题目中未涉及对经济机构的调整,故排除A项。B项开始于2000年,C项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后,均与题目时间1964不符。36.【解析】选B。根据漫画可知,台独势力企图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再结合标题《徒劳》可知,作者的寓意是台独分子的行动是无功的,祖国最终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A、C、D三项都与的寓意不符。37.【解析】选D。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是中国发展地区关系和睦邻友好关系的表现,不属于围绕联合国所开展的活动,故排除④,其它表述都正确,故答案为D。38.【解析】选B。据材料“尝试了许多世纪但总是遭到失败的权术”指的是一战后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结合所学二战后的世界形势和联合国的建立,判断B项符合题意。39.【解析】选D。“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说明是伴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升级而建立的,故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发达国家保持经济强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受益明显”说明没有超越国家的权力机构,B项不符合题意。“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范围不断扩大”说明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显示该组织属于经济组织,对世界格局多极化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但符合题意。40.【解析】选D。据材料“反映出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虚无和生存的荒谬”,结合所学判断其为现代主义风格作品的特征,结合其产生历史背景,D项符合题意。13\n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1题、42题各14分,43题12分,满分40分)41.(14分)(1)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人治色彩浓厚,监察和处罚体现君主个人意志。(4分)(2)举措:实行高薪养廉;褒奖清廉官员(或者树立清廉典型);采用严刑峻法。(2分)(3)同:监督法制化(或依法监督);法律、政策具有连续性、不“以人易法”。(2分)异:监督制度的主体不同。国民政府主要依靠政府相关机构;中共建立人民监督的机构,保障了人民监督权的发挥(2分)监督效果不同。国民党以党治国、一党专证限制了监督权的发挥,国民党日益腐败;中共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使中国共产党日益壮大。(2分)(4)认识:建立监督机构;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等等。(每点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题思路】(1)根据材料信息:“财产与收入不符”的惩处,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份,可以得出监察和随意处罚体现君主个人意志,根源在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2)根据材料二信息“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可以得出实行高新养廉;根据“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可以得出褒奖清廉官员或者树立清廉典型形象;根据“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可以得出采用严刑峻法。(3)依据材料“监督权力规定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涉及到《太原约法》……和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可以得出监督法制化(或依法进行监督);依据材料“在监督官吏的机构设置上,有广州国民政府的监察院和惩吏院、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院、行政法院”“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机构”可以得出成立专门机构实施监督。不同点:依据材料“广州国民政府的监察院和惩吏院、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院、行政法院”可以得出国民政府主要依靠政府相关机构实施监督,依据材料“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机构”可以得出中共建立人民监督的机构,保障人民发挥监督权。依据材料“但南京国民政府的以党治国、一党专政窒息了监督权利的发展空间”可以得出国民政府以党治国、一党专政限制了监督权的发挥,国民党日益腐败;相对而言中共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使中国共产党日益壮大。(4)依据材料作答,或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最高2分。42.(14分)(1)十月革命,建立了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社会主义制度。(1分)苏联的措施: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分)美国的措施:主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关贸总协定。(任意2点2分)(2)冷战双方队伍扩大;冷战突破了欧洲的范围,向亚洲和拉丁美洲扩展;美国把禁运和制裁作为手段;冷战国内化趋势加强。(任意2点4分)(3)两种观点: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作者认为是国家利益的冲突。(2分)实质:遏制潜在对手,维护美国霸主地位。(2分)论证:为遏制苏联,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2分)13\n【解题思路】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971年”“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中“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及所学知识中有关苏联周边国家与苏联关系友好的史实即可得出苏联“安全”的答案;据材料一中“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有关美国安全的答案。第(2)问,据材料二中“北约的成员国”“华沙条约组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国颁布……法律和法令”“苏联……冤假错案时有发生”等可归纳出答案。第(3)问,第一、二小问可据材料三中信息得出答案;第三小问据材料三中“亨廷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等即可得出答案;第四小问据材料三中“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及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43.(12分)(1)观点一: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分)依据: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形成;第一次在欧洲宣告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任意2点4分)(2)观点二:世界近代史开始于尼德兰革命。(2分)依据: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通过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为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使人类历史的前景出现一抹灿烂的曙光。(任意2点4分)(3)观点三:1500年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2分)依据: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加强了各大洲、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西方同家开始在各大洲进行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刺激了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给广大东方地区带来深重灾难,造成其落后。(任意2点4分)(4)观点四:阎照祥则提出历史分期“应是相对的”观点。依据: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不是“社会形态”或“生产方式”,而是时间的远近,其参照系是“现代人”;不同时期的“现代人”,对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划分都是相对的。(或其它言之有理也可,任意2点4分)【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世界近代史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开始,到1919年俄国十月革命为止”,得出观点一,结合课本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根据“论争的焦点仅集中在世界近代史应该以英国革命为开端,还是以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得出观点二,结合必修二“海上马车夫”相关知识分析作答;根据材料“吴于廑和齐世荣在其主编《世界通史》6卷本中,以15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此后一些教材也采纳了这一观点”得出观点三,结合课本关于新航路开辟历史意义分析;材料中“阎照祥则提出历史分期应是相对的观点,不同意以马克思主义的五个社会形态作为分期标准”,得出观点四,依据1981年阎照祥的《历史分期的相对性》,书中强调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不是“社会形态”或“生产方式”,而是时间的远近,其参照系是“现代人”。1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8:00:14 页数:13
价格:¥3 大小:114.9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