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江西省2022学年南昌二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江西省2022学年南昌二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7
2
/7
剩余5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2022学年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有学者认为商周祭祖动机不同,前者出于对祖先神秘而伟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而西周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该学者认为从商到周祭祖动机的变化反映了( )A.商代政治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B.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特点C.西周的祖先崇拜已经取代了商代的神灵崇拜D.商、周两朝都崇尚对祖先的崇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春秋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结合所学宗法制可知,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显著的宗法性、道德性,这说明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本身正确,但不能说明商周祭祖动机的变化本质,排除。西周的祖先崇拜是发展了商代的神灵崇拜,故C项“已经取代了”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商周祭祖动机的不同,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西周春秋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结合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解答即可。本题考查对宗法制特点和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予、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秦朝对起诉权的限制制度--“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秦朝对于起诉权限作了严格的限制,不能乱告。秦朝把控告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对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必须受理;对于非公室告的案件,官府不予受理,如果控告人坚持告诉,还要追究控告者的刑事责任。由此可知,秦律“公室告”和“非公室告”集中把矛头直接指向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盗贼,是出于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应排除。C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秦朝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本题考查对秦朝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时说:“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按照这一思路,董仲舒最有可能给出的建议是( )A.提倡“大一统”,强化君主专制B.充分认识天人感应理论的合理性C.减轻人民的负担,积极推行仁政D.以“三纲五常”的思想教化民众【答案】C【解析】董仲舒在进言的前半部分主要称赞了汉武帝的德行与功绩,后半部分是谏言的主要目的。从材料中“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皇帝虽然“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但是天地没有感应,美好的祥瑞没有到来。究其原因是由于汉武帝并没有把这种德行推广到百姓身上,所以给汉武帝的建议是用伦理道德教化民众,故C项符合题意;本题前半部分说的是伦理道德的内容,以此类推后面董仲舒的建议应该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故排除A、D选项;材料中说天地并没有因皇帝的德政而感应,因此后面董仲舒要论述的是为什么没有感应,也就是如何“感应”的行动,而不是论证感应的合理性,所以排除B选项。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回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这段文言材料,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出发,如本题中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这是对人的赞誉,所以前半部分内容是对君主的褒扬。从“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可以看出是一种转折,引起后文君主所做的不足之处,以此引发进言。把握住这个顺序很容易找出进言的内容。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思想主张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4.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给有孔子图象、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 )A.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B.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C.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D.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答案】C【解析】“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给有孔子图象、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说明儒家经典已进入皇家子弟的教育内容,但无法体现出“《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因此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故C正确,B错误;A错在“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排除;D错在“可还原真相”,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史料来从事历史研究。史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充分发掘史料并翔实地占有史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因此,在了解和认识史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5.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B.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C.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D.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答案】B【解析】题干中说到考生来源包括来自于官办学校的,也包括“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可知承认了私立教育的合法性,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的“公平性”不能体现;C项中的“恩荫”、D项中的“堵塞了”都没有在题干中体现。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举行。唐朝时期,科举制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7/7调动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了官员素质,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武则天时设立武举,即是武状元。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朝科举制的了解,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唐代科举及第之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身份,必须经过吏部的铨试或科目选,考试及格,才能真正步入仕途。官职较优升迁快。以进士和明经为主。6.“(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C.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隐患D.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答案】C【解析】A、由材料中得“虚外郡实京师”可以看出对地方财政控制加强,故错误;B、材料中未涉及地方政府自主性的有关信息点,故错误;C、宋朝在对边疆实施抑制武人,收兵权的措施之后,又给予材料中描述的各种经济特权,使得边疆将领“皆富与财”,是在分权的过程中,又授予特权,消除边疆隐患,故正确;D、材料中主要描述的是财政政策,与统一无关,故排除;故选:C。本题以宋朝的财政赋税政策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宋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知识点的掌握。本题考查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应当了解,宋太祖时期实施的收精兵措施,与材料中论述的“皆富于财”的措施,二者相辅相成。7.宋代某理学家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由此可知。该理学家( )A.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B.主张强化封建等级秩序C.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D.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答案】C【解析】“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表明该理学家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故C正确;AB材料未体现,排除;D材料未涉及,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宋明理学,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 )A.鼓励发展私欲B.突出个性自由C.主张实行分封D.反对理学禁欲【答案】D【解析】“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表明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反对理学禁欲,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9.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此制度( )A.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B.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C.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D.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答案】D【解析】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家首先对地方的具体情况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来规定官吏的任用,材料没有体现出他对经济平衡发展的效果。B.材料中的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并不是等级划分。C.材料是对官员任用的制度规定,而不是选拔官员的规定。D.从材料可以看出,有一些地方官可以由地方督抚来补授,这就打破了州县官吏由吏部统一选用的格局。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求学生结合清朝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清朝中央和地方官吏的任免制度特征,其次,要对材料内容认真分析,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结合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0.以天文历算之学而论,“中国先哲们对于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贲卦传》)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这主要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存在浓厚的神学和迷信色彩C.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D.和算学整合为统一研究领域【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可知,说明对于宇宙的探索很少,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实用性特征,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神学和迷信色彩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天文,没有涉及算学,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11.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摸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 )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B.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C.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D.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我们提取有效信息,也就是皇权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而皇帝又采取措施来限制官僚集团的权力,这说明皇帝独大,不受限制的情况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7/7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君相矛盾。本题考查的是一直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始终的君相矛盾。即使明太祖已经废除丞相了,之后依旧存在着君相矛盾。12.如图为清末民初上海竹枝词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检索及频次。身份词语传统保守知识分子传统开明知识分子中西之间的知识分子新型知识分子夷221051洋0381286西061588其他中性词05220由此可知,当时上海的知识分子( )A.具备开放的近代视野B.摆脱了自身传统观念C.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D.西化的水平领先全国【答案】C【解析】A.材料中传统的保守知识分子,就体现不出近代开放的视野。B.从材料中传统保守知识分子看不出,摆脱自身传统观念束缚。C.从材料可以看出近代上海的知识分子,既有传统的保守思想,也有现代思想,体现了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产生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D.材料看不出上海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表现和思想进步的表现来分析。解答本题,搞清楚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以及思想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3.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上述评论都旨在强调( )A.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B.外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C.时代潮流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D.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主要是受社会根源,传统思想,个人经历的影响,而“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故D项符合题意正确;列强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是孙中山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A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产生了影响,B也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趋势对孙中山思想产生了影响,C也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主要考点:①同盟会的建立;②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③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④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⑤新三民主义的提出;⑥新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⑦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区别与联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对材料所给的信息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最后通过材料“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作为解答本题的关键。14.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件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件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由此可见,陈独秀重在强调( )A.思想解放的重要性B.学习新文化知识C.社会改革的必要性D.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A【解析】陈独秀认为近代文明的三件大事必须以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为关键,强调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学习新文化知识是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但两者都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B、C两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15.薛福成在一份代李鸿章所拟的奏疏中说:以前“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被其迫胁,兼受蒙蔽,所定条款,吃亏过巨,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者”。以后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据此可知,洋务派( )A.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B.认为国势弱导致民族危机C.着力抗击列强外交胁迫D.推行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答案】A【解析】A.从材料中的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可以看出洋务派具备了一些近代外交思想。B.材料是强调在外交活动中受到了外国的蒙蔽,并没有体现出国力弱小的特点。C.材料是着力于利用国际公法来抵制列强的不平等要求,并不是着力于抗击列强的外交胁迫。D.材料看不出妥协的外交,而是强调要改变妥协。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思想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和洋务派的思想特点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洋务运动的思想特征,还要搞清楚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特点。16.有位在华的苏联学者不同意毛泽东关于孙中山世界观的观点,有人提议把这一事件通报给苏联驻华大使,毛泽东回复到:“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这充分表明毛泽东( )A.在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B.在国际交往中的高度自信C.在学术界提倡百花齐放D.坚定地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答案】A【解析】材料“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说明了他认为在思想上要允许存在争议,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这表明毛泽东在学术领域鼓励百家争鸣,故A正确。B是无关项,排除。百花齐放是艺术领域的主张,排除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7/717.公元前4世纪,雅典雄辩家德摩斯提尼这样评价雅典的告发制度:“我们现行体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每个将军一生当中都要在你们的法庭上被审判两次或者三次,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敢于在战场上与敌人殊死一战。没有,一次也没有。他们宁愿选择一个绑匪或者一个小偷的死亡方式,也不愿意战死。”这一评价反映出( )A.民众告发对官员的威慑作用有限B.雅典民主成了政客斗争的工具C.雅典对官员的监察机制不够完善D.雅典社会精英沦为民主的牺牲品【答案】D【解析】材料“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敢于在战场上与敌人殊死一战”可知民众告发对官员的威慑作用很大,故A表述错误,排除A;B与材料主题无关,排除B;C项“监察机制不够完善”是表象,反映的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没有反映实质,C不是最佳答案,排除C;从材料可知将军们被频频告发并受到严惩,毫无疑问的暴露了告发程序的弊端,将军们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于民众手中,沦为民主的牺牲品,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本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我们现行体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每个将军一生当中都要在你们的法庭上被审判两次或者三次,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敢于在战场上与敌人殊死一战。没有,一次也没有。他们宁愿选择一个绑匪或者一个小偷的死亡方式,也不愿意战死”本题考查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群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A.量刑程序不统一B.平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C.崇尚秩序和平衡D.重视对贵族特权的限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生死攸关的问题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而较轻的犯罪交由平民团体审判,即体现了罗马法处理问题按照轻重分别交由不同的部门处理,又兼顾各方利益,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罗马法,罗马法坚持两大准则: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19.古希腊学者力图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但他们并没有把神话与哲学、文学、历史分开,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这表明古希腊( )A.信仰与理性的密切联系B.宗教思想主宰政治生活C.理性思维推动学科发展D.民主促进思想文化繁荣【答案】A【解析】根据“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可知古希腊信仰与理性联系密切,故A项正确;根据“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可知宗教思想虽然影响到政治生活,但并未主宰政治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理性与宗教的关系,未突出理性对学科发展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未涉及民主,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古希腊哲学,解题的关键是“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古希腊哲学,古典希腊哲学的影响在很多方面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20.马克思在谈判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史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赎罪券和《圣经》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信仰即可得救,个人信仰建立在对《圣经》的理解基础之上,这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但是使得人们成为基督徒,坚持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具有麻痹作用,因此两个“枷锁”分别是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需要掌握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21.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A.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B.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C.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D.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知其强调的是人民的权力,其与权力分立制衡无直接关系,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互通,是人民主权理论的思想基础,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17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中叶在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法国,出现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很快,启蒙运动从法国传播到德意志和其他国家,涌现了许多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得到扩展。22.《寻找薛定谔的猫》是英国学者约翰•格里宾所著的科普图书。以下是该书第二章的目录:“19世纪的原子论•爱因斯坦的原子论•电子•离子•X射线•放射性•原子的内部。”该章主要论述的是( )A.经典力学B.相对论C.进化论D.量子论【答案】D【解析】“19世纪的原子论•爱因斯坦的原子论•电子•离子•X射线•放射性•原子的内部。”表明是量子论,因为量子论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与辐射,粒子的无限可分和信息携带等,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量子论,它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与辐射,粒子的无限可分和信息携带等。7/7本题为基础题,考查量子论,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为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23.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推衍产生的社会进化学说,比生物进化学说更受读者拥戴,传播通行无阻。究其原因,社会进化学说为各类族群对自身空间定位和未来流动可能提供了想象依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扩大影响B.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精神C.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D.社会进化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案】B【解析】A.选项表述太过绝对,不是所有的自然科学理论都要依靠社会学术扩大影响。B.材料能够反映出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化,符合时代要求,被很多国家所接受。C.社会进化论并不是指导历史向正确方向发展的理论,只是说他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D.社会进化论没有揭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进化论,要求学生结合进化论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生物进化论在社会学领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19世纪20世纪的时代环境特征。24.在纽约苏富比举办的秋拍中,梵高油画《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落槌,加上佣金拍价合计为人民币3.77亿元。这幅画堪称其短暂绚丽的艺术生活中巅峰之作。对这幅画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热情奔放的笔调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B.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世界并忠实地描述它们C.用强烈的色彩和火一样热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D.利用下意识和几何形体的排列表达猛烈的情绪【答案】C【解析】梵高油画《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是印象画派代表作。A项是浪漫主义风格;B项是现实主义风格;C项是印象画派;D项是现代主义立体派风格。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印象画派,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清楚梵高是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不同风格的美术的特点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5.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B.互联网的发展颠覆了传统行业C.互联网使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D.互联网的发展使企业经济都虚拟化了【答案】C【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互联网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强调改变人们的生活。B.从材料可以看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对传统行业进行了改造,但不一定是颠覆,而是传统行业发展的更好。C.从材料可以看出,传统的经济结构中增加了互联网行业,使得国家的经济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D.从材料可以看出,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学结合也会有实体的表现,不都是虚拟化的表现。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互联网产生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一定要搞清楚互联网的特征,还要搞清楚互联网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汉代,皇帝会诏今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桂阳太守许荆“为设丧纪婚姻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材料二: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者什之一”,祭祀活动难以为继。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法”,视“迷信为进化之障碍”,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禄富贵祭祀灶神”、“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祭祀祖先,然后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积极作用,结合特点和内容,从净化官场风气、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等方面加以回答。(2)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二“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法’,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题干的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故答案为:(1)特点:带有地方性;信仰祭祀对象多元化;政府注重对民间信仰的引导和控制;具有功利实用性。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加强集权专制;有利于规范民众行为,整合社会秩序;有利于组织社会成员,增强家庭和乡村社会的凝聚力。(2)变化:传统自然神和祖先崇拜逐渐走向衰落;西方传入的宗教信仰发展较快;迷信活动逐渐被废止。原因:近代工商业、科技及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的解放;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西方侵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等。【小题2】【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和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需要掌握汉代民间信仰的相关知识,结合汉代政治、思想等知识解答即可。7/7(2)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及其原因。需要掌握民国时期民间信仰的特点、原因。需要结合西方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影响等知识解答即可。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和民国时期民间信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语•周语》记载,周襄王时已产生了“父子不得相互告诉”的思想。汉宣帝曾颁布:“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学界认为这是关于亲亲相隐制度最早、最明确的规定。唐律《名例律》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露其事及鞑语消息,亦不坐。”同时唐律还规定:“若犯谋逆以上者,不用此律……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虽告亦无罪,缘坐同首法”,认为因为“不臣”可以不用容隐制度。到近代,在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历次法律变革中,亲属容隐制度仍得以继承。--摘编自王新霞、柳萍等《论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特征--以“亲亲相隐原则”为例》材料二2022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88条明确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该规定赋予了亲属证人不被强制出庭作证的特权,体现了亲属拒证权的理念。在刑事诉讼中,证人为了避免自己及其亲属受到追诉,不愿意作证,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法律不应当强制打压。从更深层次来看,亲属拒证权制度维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血脉亲情,在宏观上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益。在刑事诉讼中,法院对被告亲属所作证言持有怀疑态度,其被认可和采纳的机会很小。--摘编自李旭霞《论我国刑事诉讼亲属拒证权制度之构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发展的特征及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现代“亲属拒证权”与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的异同,并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构建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社会价值。【答案】【小题1】(1)特征:根据“周襄王时已产生了‘父子不得相互告诉’的思想”、“到近代,在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历次法律变革中,亲属容隐制度仍得以继承”得出容隐思想历史悠久,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得出容隐对象范围不断扩大;根据“若犯谋逆以上者,不用此律……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虽告亦无罪,缘坐同首法”得出对容隐避罪情形限制加强,严厉打击“谋反行为”;根据“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得出亲亲相隐的诉讼原则突显伦理关怀,以儒家“孝道”和法家“忠君”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价值追求。原因:可从宗法思想观念、儒家、法家思想、巩固统治角度分析。(2)同:根据“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该规定赋予了亲属证人不被强制出庭作证的特权”得出相同点;异:可从性质、主体、适用对象等角度分析得出。价值:根据“该规定赋予了亲属证人不被强制出庭作证的特权”、“证人为了避免自己及其亲属受到追诉,不愿意作证,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法律不应当强制打压”、“在宏观上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益”、“法院对被告亲属所作证言持有怀疑态度,其被认可和采纳的机会很小”分析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社会价值。 故答案为:(1)特征:容隐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对容隐避罪情形限制加强,严厉打击“谋反行为”;亲亲相隐的诉讼原则突显伦理关怀;容隐思想历史悠久,对后世影响深远;容隐法律制度不断走向完善;以儒家“孝道”和法家“忠君”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价值追求。原因:宗法血缘观念的浓厚;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法家思想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等等。(2)同:对于人们的犯罪行为,都认为其特定亲属可不用出庭作证。异:在性质上,“亲属拒证权”是一种权利性规定,而容隐制度则为一种义务性规定;在主体上,“亲属拒证权”仅适用于被告的父母、配偶、子女三类亲属,而古代容隐制度的适用范围则更广;在适用对象上,“亲属拒证权”无例外规定,任何犯罪皆适用,而容隐制度则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等罪不适用。价值: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是充分尊重人权的表现;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实现诉讼程序的公正。【小题2】【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解答本题要注意对材料的解读和概括,要同社会现实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表 14~17世纪中外部分著作中国西欧作者著作成书时间作者著作成书时间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薄伽丘《十日谈》1353年李贽《焚书》1590年伊拉斯谟《愚人颂》15世纪末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1543年徐光启《农政全书》1639年莎士比亚《哈姆雷特》1602年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642年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传》1615年顾炎武《日知录》1670年哈维《血液循环论》1628年黄宗羲《明儒学案》1676年伽利略《两大体系的对话》1632年王夫之《读通鉴论》1692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表2蕴含的历史信息反映了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些相似和不同之处。请任选一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答案】本解答此题首先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把中国、西欧的作者进行分类。例如中国的作者可分为明清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传统科技代表人物李时珍、宋应星、徐霞客、徐光启;西欧的作者可分为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薄伽丘、伊拉斯谟、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近代科技的代表人物哥白尼、伽利略、哈维、牛顿。然后根据中西著作的同一个角度提炼主题。比如通过中西方思想对比可得出论题15-17世纪的中国和西欧都产生了新思想,但二者有本质不同。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角度应为为什么中西都会出现新思想;具体概况即思想家的主张;质的区别是什么;最后进行总结写出结论。还可以从中西方科技发展角度提炼主题即15-17世纪,中国和西欧科技发展差距拉大。然后分析中国科技发展的特征及其原因,西方科技发展的特征及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写出结论。故答案为:示例1:15-17世纪的中国和西欧都产生了新思想,但二者有本质不同。15-17世纪,中国和西欧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推动了新思想的产生。黄宗羲、顾炎武等批判儒家思想,否定君主专制,倡导法治、民权,主张工商皆本。西欧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莎士比亚等批判基督教神学,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明清之际的新思潮本质上仍是封建儒家思想,也未形成思想潮流;而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出现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的人文主义思想,形成了思想潮流。综合所述,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推动新思想的产生,而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影响着新思想的性质和水平。示例2:15-17世纪,中国和西欧科技发展差距拉大。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传统科技7/7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但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理学统治,文化专制,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阻碍了近代科技发展。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并迅速发展,对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开展,冲击了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新航路的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西欧近代自然科技发展起来。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欧不同的社会环境造成了科技发展的差距拉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和文艺复兴。本题偏难,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文艺复兴、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远在很久以前,我们就能在意大利随处发现一种自由人格的发展……但在13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充满具有个性的人物。”正是在这种个体精神的鼓动下,人文主义者在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创造出无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不仅在意大利,在英法等国也有大量受人文主义影响的有个性的人和富有个性的文化创造。1617年英国学者弗卢德(Fludd)在他的著作中置入一幅插图,取名“完整的自然之镜和艺术想象”,将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机地包容在一个圆形的图案里,意谓世界是上帝的艺术品,而人是世界的中心。--摘编自周春生《论文艺复兴时瑚的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材料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年代之初,个性解放、个人自主是思想界、文学界的共同关怀。但整体地看,当时感性的呐喊远过于理性的沉思。此后一直到对日抗战,这期间中国人纷扰不安,大家关心的主要是救亡图存的问题,只考虑大我,无法顾及小我的问题,更谈不到讨论小我精神境界的问题了。这是国家的处境所加于思想的限制。传统有关“个人”或“自我”的观念因此没有机会得到深刻的重视和认识。--摘编自余英时《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个体精神的表现,并说明这一精神所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的“个人自主”与文艺复兴时的“个体精神”的不同,并分析新文化运动后“个人自主”未能彰显的原因。【答案】【小题1】(1)从材料和数学知识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个体精神主要表现为重人格的自由发展;注重个性的文化创造;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注重个体精神,有利于打破基督教会的精神束缚;推动了个人冒险精神和创造力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艺等领域的创新;导致了个人主义和私欲的泛滥。(2)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个人主义是西方思想影响的产物,而文艺复兴时“个体精神”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体精神”是为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而新文化运动时倡导“个人自主”是为了反对专制政治。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个人自主并没有得到彰显,主要是个人自主缺乏理性的实践;民族危机强调集体意识;没有根植于对传统文化中“自我”观念的挖掘;中国传统文化重集体轻个人思想的影响。故答案为:(1)表现:注重人格的自由发展;注重个性的文化创造;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影响:有利于打破基督教会的精神束缚;推动了个人冒险精神和创造力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艺等领域的创新;导致了个人主义和私欲的泛滥。(2)不同点:新文化运动时的“个人自主”是西方思想影响的产物,而文艺复兴时“个体精神”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体精神”是为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而新文化运动时倡导“个人自主”是为了反对专制政治。原因:“个人自主”缺乏理性的实践;民族危机强调集体意识;没有根植于对传统文化中“自我”观念的挖掘;中国传统文化重集体轻个人思想的影响。【小题2】【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要求学生结合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特征来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二者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征,还要搞清楚当时东西方时代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7/7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三中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江西省南昌二中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江西省2022年上学期南昌二中高二开学历史考试试题答案
江西省2022年上学期南昌二中高二开学历史考试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2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2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
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二期末语文试卷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50:23
页数:7
价格:¥3
大小:157.9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