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剩州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三年级第三次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24*2=48分)1.“一般古希腊城邦的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这是由于古希腊(  )A.建立了完整的权力监督机制B.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C.行政官员内部矛盾冲突频繁D.实行了行政机关权力平衡制2.雅典城邦曾经历了库隆暴动和庇色斯特拉托及其子的长期僭主统治,为防范僭主制,保护公民自由权利,克利斯提尼(  )A.将400人议事会扩至500人B.按地区原则划分基层组织C.实行陶片放逐法D.设“十将军委员会”统帅全军3.在雅典城邦时期,人们认为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由此可知雅典(  )A.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B.直接民主制度排斥人文主义C.文化传统深刻影响政治生活D.民主实质上是多数人的暴政4.公元前478年,为对抗波斯人,希腊各邦以雅典为首建立起“提洛同盟”。同盟各邦缴纳一定数量的贡金用于战备,结果这些迫不得已献出的贡金却为雅典一邦据为己有,把城市粉饰的金碧辉煌。希腊感到受了奇耻大辱,认为正遭到暴君的独裁统治。这说明(  )A.希腊各邦对外一致   B.雅典对内实行民主C.雅典民主的局限性D.城邦利益高于一切5.《十二铜表法》又称“十二铜版法”或“十二表法”,包括下列“约法十二章”:由此可见,《十二铜表法》(  )A.与习惯法完全一致   B.强调人人平等原则C.只规定了诉讼程序D.涉及内容广泛全面6.恩格斯曾指出,(那时)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极复杂的成分和民族凑合起来的居民分裂为简单的三个阶级: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最后是广大的群众——奴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7-\nA.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B.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C.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D.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7.《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并且在第九表第二条:“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的权力。”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公正至上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权力滥用8.罗马法嫁资制度规定:“既不能忽略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者——妻子的父亲、丈夫的权益的保护,又须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B.强调对男女平等的追求C.优先保护妇女的权益D.蕴含着公平正义的理念9.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指出: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凡是皇帝的批复中的命令,在审理案件时的裁决,在诏令中的规定,当然都是法律,所有这些统称宪令。由于它们是普遍的,无疑地对于一切人都有约束力。材料信息反映了罗马(  )A.法官按照皇帝的批复审理案件B.君主权力的逐渐加强C.法官判案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D.法律形成了完整体系10.1840年改革后的英国议会最终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借此有人认为“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催化剂”,此人得出上述结论是因为1832年议会改革(  )A.在对华作战问题上议会达成一致意见B.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席位C.使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普选权D.大大提高了英国国王的权力11.据史料记载,美国有一段时期货币贬值,在许多地方几乎不能流通,公共信用降到极点。政府当时无法获得资源,军队人员不足,难以为军队提供给养,整个国家体制严重失序。导致该情形出现的原因是(  )A.邦联体制导致中央权力弱小B.胡佛政府推行自由放任政策C.经济大危机扩展到各个领域D.“分权制衡”降低行政效率1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宪法修正案在获得国会或者全国性修宪会议的通过后,还需要获得四分之三以上的州的批准方能生效。这体现了(  )A.人民主权原则B.权力制衡原则C.民主共和原则D.州权至上原则13.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当政时,一方面推出反社会主义政党法,另一方面也加紧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工作。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A.福利国家初现雏形B.两党政治逐渐成形C.工人运动日益高涨D.民主政治日益完善-17-\n14.富兰克林在制宪会议上说:“手艺人制作木头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一,不合格,他们就两边各削去一些,让各方严缝,桌子就稳定了。”这体现了(  )A.公平原则B.自由精神C.妥协精神D.民主原则15.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  )A.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B.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C.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D.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16.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民主制中,社会中的个人不再与政治国家、公共领域和共同体相互分离、疏远和孤立,社会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自己的作品、表达和决定。马克思对未来民主制度的设想意在(  )A.使国家制度变为人民的国家制度B.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找到了正确方向C.把无产阶级的政治自由作为目标D.阐明工人阶级是国家管理的主体17.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中的民族革命。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A.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B.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C.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18.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A.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19.1947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做出了一系列承诺,包括放松价格管制、平衡政府预算、保持金融稳定、保持汇率在合理水平、降低和消除配额和其他贸易管制。这些承诺(  )A.加速了两极格局最终形成B.有助于市场化机制的运转C.推动了西欧国家经济腾飞D.有利于美国控制整个欧洲20.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出现过五波美国衰落论的浪潮。第一波源自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所引发的震撼,美国人感到被苏联甩在后面的危险。第二波发生在1960年至1970年,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第四波开始于日本的强劲崛起。到了2022年,衰落论出现了第五次浪潮。这说明(  )A.美国衰落是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必然条件B.反对霸权主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17-\nC.美苏冷战和军备竞赛加速了美国的衰落D.战后美国霸主地位一直受到各方挑战21.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肯尼思·华尔兹在其《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认为,美苏均势格局的出现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出现了两个实力大致均等的集团,更是因为在这两个集团中分别存在着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盟主对阵营的维护和体系成员的控制。在此,肯尼思·华尔兹主要强调(  )A.美苏均势格局中存在着不均势B.美苏为争霸而展开激烈斗争C.美苏均势格局稳定了世界秩序D.两极格局中充斥着强权政治22.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此时英联邦对英国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这表明(  )A.英国迫切靠拢欧共体的愿望B.法国借助欧共体牵制英国C.英国放弃了传统均势政策D.欧洲一体化影响不断扩大23.1949年联邦德国建立后,在与苏联以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奉行强硬的政策。1969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西德对外政策的转变(  )A.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B.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C.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D.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4.2022年9月,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有专家指出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将取代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这表明(  )A.二十国集团成为新的世界领袖B.发达国家经济总量逐渐下降C.全球治理需发挥新兴国家作用D.国际政治格局发生质的变化二、非选择题(25+12+15=52分)25.(25分)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查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1947年6月5日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6月底7月初 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7月9日 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8月 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9月 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17-\n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1947~1948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要结果进行归纳概括。(1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12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英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变革的并不是英国中世纪的政治体制的机构和框架,而只是变革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政治体制中的阶级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内容也被不断变革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摘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特别是进攻上海、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直接损害和严重威胁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在华的经济利益和地位。面对日本的严重挑战,美国有一部分人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进行反击;另一部分人,由于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受孤立主义影响,竭力反对制裁日本。虽然英日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不断加深,但因受日益紧张的欧洲局势的牵制,英国在远东的实力和地位不断下降,在处理对日关系中,不得不更多地仰仗美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决不对日本进行制裁。法国则因国内政局动荡,又忙于西班牙内战,无力顾及远东,因此它的对华政策是跟随英美。在上述背景之下,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继续采取利己主义的两面手法。——摘编自《国际关系史·第五卷》(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英、法三国的对日政策及原因。(8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对日政策的影响。(7分)-17-\n高三历史答案一、选择题1.“一般古希腊城邦的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这是由于古希腊(  )A.建立了完整的权力监督机制B.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C.行政官员内部矛盾冲突频繁D.实行了行政机关权力平衡制解析:选B 雅典实行直接民主,轮流坐庄,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因此没有形成“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故B项正确。2.雅典城邦曾经历了库隆暴动和庇色斯特拉托及其子的长期僭主统治,为防范僭主制,保护公民自由权利,克利斯提尼(  )A.将400人议事会扩至500人B.按地区原则划分基层组织C.实行陶片放逐法D.设“十将军委员会”统帅全军解析:选C 克利斯提尼将400人议事会扩至500人,按地区原则划分基层组织是打破血缘部落的控制,不是为了防范僭主制,故A、B两项错误;实行陶片放逐法是为了对付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防止他们危害到雅典的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设“十将军委员会”统帅全军是为了对外战争,故D项错误。3.在雅典城邦时期,人们认为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由此可知雅典(  )A.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B.直接民主制度排斥人文主义C.文化传统深刻影响政治生活D.民主实质上是多数人的暴政解析:选C 雅典城邦时期并非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故A项错误;直接民主制度突出了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并没有排斥人文主义,故B项错误;雅典城邦时期有“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的文化传统,影响公民通过抽签方法渗入政治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雅典城邦时期权力的滥用,因此没有体现出多数人的暴政,故D项错误。-17-\n4.公元前478年,为对抗波斯人,希腊各邦以雅典为首建立起“提洛同盟”。同盟各邦缴纳一定数量的贡金用于战备,结果这些迫不得已献出的贡金却为雅典一邦据为己有,把城市粉饰的金碧辉煌。希腊感到受了奇耻大辱,认为正遭到暴君的独裁统治。这说明(  )A.希腊各邦对外一致   B.雅典对内实行民主C.雅典民主的局限性D.城邦利益高于一切解析:选C 材料中提到了希腊各邦为对抗波斯人,希腊各邦以雅典为首建立起“提洛同盟”,但材料更多强调的是在同盟各邦缴纳的贡金问题上的矛盾,故A项错误;雅典对内实行民主,但对盟邦实行霸权主义,毫无民主可言,雅典对同盟贡金的侵吞和滥用,这是雅典民主的局限性,故B项错误,C项正确;城邦利益高于一切,但雅典损害了其他城邦的利益,故D项错误。5.《十二铜表法》又称“十二铜版法”或“十二表法”,包括下列“约法十二章”:由此可见,《十二铜表法》(  )A.与习惯法完全一致   B.强调人人平等原则C.只规定了诉讼程序D.涉及内容广泛全面解析:选D 材料只是显示了《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没有习惯法与之对比,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人人平等的原则,故B项错误;法律中不但有程序,还有很多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处理方法,故C项错误;法律从程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故D项正确。6.恩格斯曾指出,(那时)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极复杂的成分和民族凑合起来的居民分裂为简单的三个阶级: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最后是广大的群众——奴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B.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C.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D.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解析:选C 由“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可见整个罗马帝国都按照首都的形式来确认,能够保证这种关系的只有罗马法,此时已发展成为万民法,使整个帝国和首都有着同样的法律适用主体,故C项正确。7.《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并且在第九表第二条:“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的权力。”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公正至上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权力滥用-17-\n解析:选D 材料“明文公示、按律量刑”“专属百人团大会”集体判决,防止了个人独断专行,限制权力滥用,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8.罗马法嫁资制度规定:“既不能忽略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者——妻子的父亲、丈夫的权益的保护,又须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B.强调对男女平等的追求C.优先保护妇女的权益D.蕴含着公平正义的理念解析:选D 材料既强调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的父亲、丈夫权益的保护,也强调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权益的保护,体现一定的公平正义的理念,故D项正确。9.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指出: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凡是皇帝的批复中的命令,在审理案件时的裁决,在诏令中的规定,当然都是法律,所有这些统称宪令。由于它们是普遍的,无疑地对于一切人都有约束力。材料信息反映了罗马(  )A.法官按照皇帝的批复审理案件B.君主权力的逐渐加强C.法官判案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D.法律形成了完整体系解析:选B 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故皇帝的决定也属于古罗马法的一部分,体现了君主权力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法官判案,故A、C两项错误;查士丁尼的《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完成,《法学总论》属于《民法大全》的一部分,故D项错误。10.1840年改革后的英国议会最终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借此有人认为“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催化剂”,此人得出上述结论是因为1832年议会改革(  )A.在对华作战问题上议会达成一致意见B.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席位C.使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普选权D.大大提高了英国国王的权力解析:选B 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逐步建立以工业资产阶级为主导的民主政权,从而推动英国对中国发动殖民战争以满足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故B项正确。11.据史料记载,美国有一段时期货币贬值,在许多地方几乎不能流通,公共信用降到极点。政府当时无法获得资源,军队人员不足,难以为军队提供给养,整个国家体制严重失序。导致该情形出现的原因是(  )-17-\nA.邦联体制导致中央权力弱小B.胡佛政府推行自由放任政策C.经济大危机扩展到各个领域D.“分权制衡”降低行政效率解析:选A 材料“货币贬值,在许多地方几乎不能流通”说明地方政府各行其是,“政府当时无法获得资源,军队人员不足……严重失序”体现当时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由此可以判断,当时美国刚刚取得独立,实行邦联体制导致中央权力弱小,故A项正确。1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宪法修正案在获得国会或者全国性修宪会议的通过后,还需要获得四分之三以上的州的批准方能生效。这体现了(  )A.人民主权原则B.权力制衡原则C.民主共和原则D.州权至上原则解析:选B 人民主权原则反映出国家主权的来源,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还需要获得四分之三以上的州的批准方能生效”,体现出联邦权与州权的制衡原则,故B项正确;民主共和原则反映出政治精英与普通选民共同参与治理国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联邦权与州权的制衡,而非州权至上,故D项错误。13.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当政时,一方面推出反社会主义政党法,另一方面也加紧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工作。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A.福利国家初现雏形B.两党政治逐渐成形C.工人运动日益高涨D.民主政治日益完善解析:选C 二战之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才相继建立福利制度,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并未形成两党政治,故B项错误;19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人运动不断高涨,为缓和社会矛盾德国开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故C项正确;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故D项错误。14.富兰克林在制宪会议上说:“手艺人制作木头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一,不合格,他们就两边各削去一些,让各方严缝,桌子就稳定了。”这体现了(  )A.公平原则B.自由精神C.妥协精神D.民主原则解析:选C 由材料“两边各削去一些”及美国制宪会议的背景,可知富兰克林说此番话的目的意在使大州与小州进行妥协,各放弃一些要求以求达成一致,故C项正确。15.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  )-17-\nA.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B.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C.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D.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解析:选D 《德意志帝国宪法》中的选举制主要指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该制度在当时已经实行,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享有立法权,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性质是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德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强国,但其政治制度中仍有明显的专制色彩,故D项正确。16.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民主制中,社会中的个人不再与政治国家、公共领域和共同体相互分离、疏远和孤立,社会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自己的作品、表达和决定。马克思对未来民主制度的设想意在(  )A.使国家制度变为人民的国家制度B.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找到了正确方向C.把无产阶级的政治自由作为目标D.阐明工人阶级是国家管理的主体解析:选A “社会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自己的作品、表达和决定”可知国家制度完全由人民自己决定,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17.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中的民族革命。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A.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B.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C.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解析:选A 据材料可以得出参加革命的阶层多,布尔什维克力量小,只有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才可能取得成功,故A项正确。18.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A.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17-\n解析:选A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故A项正确。19.1947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做出了一系列承诺,包括放松价格管制、平衡政府预算、保持金融稳定、保持汇率在合理水平、降低和消除配额和其他贸易管制。这些承诺(  )A.加速了两极格局最终形成B.有助于市场化机制的运转C.推动了西欧国家经济腾飞D.有利于美国控制整个欧洲解析:选D 根据材料“放松价格管制”“保持汇率在合理水平”“降低和消除配额和其他贸易管制”,有利于美国商品、货币顺利进入欧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欧国家的主权,有利于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D项正确。20.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出现过五波美国衰落论的浪潮。第一波源自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所引发的震撼,美国人感到被苏联甩在后面的危险。第二波发生在1960年至1970年,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第四波开始于日本的强劲崛起。到了2022年,衰落论出现了第五次浪潮。这说明(  )A.美国衰落是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必然条件B.反对霸权主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C.美苏冷战和军备竞赛加速了美国的衰落D.战后美国霸主地位一直受到各方挑战解析:选D 据材料“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第四波开始于日本的强劲崛起”“到了2022年,衰落论出现了第五次浪潮”可知,战后美国霸主地位一直受到各方挑战,故D项正确。21.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肯尼思·华尔兹在其《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认为,美苏均势格局的出现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出现了两个实力大致均等的集团,更是因为在这两个集团中分别存在着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盟主对阵营的维护和体系成员的控制。在此,肯尼思·华尔兹主要强调(  )A.美苏均势格局中存在着不均势B.美苏为争霸而展开激烈斗争C.美苏均势格局稳定了世界秩序D.两极格局中充斥着强权政治-17-\n解析:选D 根据“两个实力大致均等的集团”可知两极格局是均衡的,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美苏争霸,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美苏“对阵营的维护和体系成员的控制”,而不是稳定世界秩序,故C项错误;根据“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盟主对阵营的维护和体系成员的控制”可知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中都存在着强权政治,故D项正确。22.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此时英联邦对英国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这表明(  )A.英国迫切靠拢欧共体的愿望B.法国借助欧共体牵制英国C.英国放弃了传统均势政策D.欧洲一体化影响不断扩大解析:选A 由材料“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说明英国意图改变大陆均势政策,意图靠拢欧共体,故A项正确;由史实可知法国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是为了增强欧洲联合的实力以反对美国的控制,与牵制英国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英国意图改变传统均势政策,并非已放弃均势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英国在欧共体一体化程度加深后对欧共体态度的改变,并未体现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23.1949年联邦德国建立后,在与苏联以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奉行强硬的政策。1969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西德对外政策的转变(  )A.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B.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C.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D.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解析:选B 美苏冷战的重心一直在欧洲,故A项错误;材料中联邦德国对外政策的转变说明当时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B项正确;从1949年到1969年,苏联对外政策并未作出调整,故C项错误;1969年世界格局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24.2022年9月,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有专家指出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将取代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这表明(  )A.二十国集团成为新的世界领袖B.发达国家经济总量逐渐下降C.全球治理需发挥新兴国家作用D.国际政治格局发生质的变化-17-\n解析:选C 根据所学知识二十国集团不可能成为新的世界领袖,故A项错误;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并没有逐渐下降,故B项错误;二十国集团包括了相当一部分新兴国家,所以体现了全球的治理需要发挥新兴国家的作用,故C项正确;国际政治格局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仍然是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5.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查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1947年6月5日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6月底7月初 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7月9日 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8月 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9月 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1947~1948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要结果进行归纳概括。(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第二、第三段话概括矛盾所在;其焦点所在是对欧洲控制上而产生的国家利益的冲突;结果要从冷战格局的形成上去概括。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句号分层,逐层概括其层次:前四句话从四个方面说明了冷战局势加剧的因素,最后一句话说明了其影响。答案:(1)矛盾:英法与苏联围绕欧洲是否接受联合的欧洲援助问题的矛盾;苏联与东欧某些国家围绕是否参加马歇尔计划的矛盾。问题:美国与苏联围绕控制欧洲而产生国家利益冲突。-17-\n结果:美国从计划援助欧洲转变为事实援助西欧;美苏两极冷战形势进一步发展。(2)因素: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对峙局面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胁言论。影响:美苏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和平遭受威胁;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本问可酌情给分,但须从两个方面展开阐述)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英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变革的并不是英国中世纪的政治体制的机构和框架,而只是变革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政治体制中的阶级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内容也被不断变革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摘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归纳材料内容,确定论题为英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或发展,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政体建立的相关史实,论述其与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或发展关系。答案:(提示)论题一:英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阐述侧重围绕英国的议会制与君主制进行,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论题二:英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发展。阐述侧重围绕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进行。论题三:英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阐述综合前两种组织答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特别是进攻上海、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直接损害和严重威胁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在华的经济利益和地位。面对日本的严重挑战,美国有一部分人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进行反击;另一部分人,由于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受孤立主义影响,竭力反对制裁日本。虽然英日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不断加深,但因受日益紧张的欧洲局势的牵制,英国在远东的实力和地位不断下降,在处理对日关系中,不得不更多地仰仗美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决不对日本进行制裁。法国则因国内政局动荡,又忙于西班牙内战,无力顾及远东,因此它的对华政策是跟随英美。在上述背景之下,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继续采取利己主义的两面手法。——摘编自《国际关系史·第五卷》(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英、法三国的对日政策及原因。(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对日政策的影响。-17-\n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继续采取利己主义的两面手法”这一信息回答政策所在;结合材料“由于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受孤立主义影响”“英国在远东的实力和地位不断下降”“法国则因国内政局动荡,又忙于西班牙内战,无力顾及远东”等信息回答原因。第(2)问,依据对材料的分析和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政策:绥靖(妥协)。原因:美国的孤立主义情绪;英国在远东实力下降,竭力维护自身利益;法国集中力量在欧洲对付德国;英美祸水北引,诱使日本攻打苏联。(2)纵容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增加了中国抗战的压力;最后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7-\n2022级第二次双周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CBADBACACDBD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BADBCBDCCADD二、非选择题(52分)25.(16分)(1)关注重点:重民;仁政;富民。(2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纷争,各国统治者为争夺霸主地位寻找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儒家深化和发展了前人的民本思想。(4分)(2)原因: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2分)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4分)(3)媒介:输入欧洲的中国商品及介绍中国的相关书籍。(2分)见解:中西文明各有优长,希望实现文明互补与融合。(2分)26.(18分)(1)特点:诗人和作品众多,内容广泛,创作艺术高度成熟,风格多样、百花争艳,空前繁荣。因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选官制度的促进和教育的发展等。(8分)(2)特点: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数量浩繁;深受读者喜爱;崛起过程艰难。原因: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8分)(3)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经济的发展为文学的繁荣提供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又为文学发展提供相应的社会环境。(2分)27.(18分)-17-\n(1)特点:理学压制人性(思想被束缚);中国理学服务于官僚体制;哲学化(思辨性);伦理道德为核心;佛道化。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2)特点: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原因:更能表达个人情感,更适合市民的需要;文人反抗统治思想的压制。(3)现象: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场所,市民文化兴起;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不利因素:封建政治体制的束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科技发明(成果)难以推广;理学的束缚。-1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42:21 页数:17
价格:¥3 大小:151.5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