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9
2
/29
剩余2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2022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00多年前,日本学者在翻译feudalsystem或feudalism时,借用了的“封建”一词,把上述西文译为封建制度、封建主义。西方学者认为,建立以后的四五个世纪,与欧洲的feudalism时代十分相似。在划线处应为哪个朝代?( )A.周朝B.秦朝C.西晋D.唐朝2.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实现了国家统一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3.宋太宗时,大将曹彬虽位居枢密使,行事仍谨小慎微,“遇士大夫于途,必引车避之”。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宋代( )A.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B.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C.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D.三省六部分权制衡4.中国历史上之监察官,分为台、谏两种。“台”是指御史台。唐代的台官,是天子的耳目;而唐代的谏管,则是宰相的唇舌。御史监察权在唐代已经离开相权而独立,但谏浄权仍在宰相手中。材料说明,谏管之设立,用意在( )A.纠绳宰相B.纠绳天子C.权衡君权与相权D.完善监察制度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6.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意在加强皇权,但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更加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 )A.太监与皇帝亲近,受皇帝信任B.皇帝无能或者怠政28/29C.废宰相制度,过分集权于皇帝D.内阁的出现7.《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8.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下列改革措施中,哪一项最为关键?( )A.设立五百人议事会B..组成十将军委员会C..扩大公民大会权力D..建立十个地区部落9.罗马法之所以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其直接原因是什么?( )A.自然法中蕴含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B.罗马国家发展过程中,被征服者对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强烈不满C.罗马国家发展过程中,在政治经济交流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D.罗马人务实的态度,开阔的心胸10.“它是时代的产物,它兴盛于英吉利民族呼唤主权国家之时,它肩负着两个重大历史使命一实现国家统一、确保国家独立。”这里的“它”应该是都铎王朝时的( )A.封建等级制B.等级君主制C.君王专制D.君王立先制11.有人认为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不过是英国既有的权利法案的汇总,不过,学界主流认为1689年《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因为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 )A.重申了英国王在法下的传统,确立了议会主权B.重申了英国法在王下的传统,确立了人民主权C.重申了英国王在法下的传统,确立了人民主权28/29D.重申了英国法在王下的传统,确立了议会主权12.下列对如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②其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政体形式的斗争上③从过程上看,反映出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④其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3.美国《1787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这些内容体现的是( )A.中央集权原则B.地方分权原则C.民主原则D.分权制衡原则14.美国《1787年宪法》没有规定“人民有言论自由等权利”,直到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0条修正案,才规定了人民的上述权利,这十条修正案也叫美国的《权利法案》.结合所学,《1787年宪法》没有规定人民的上述权利的主要原因是( )A.《1787年宪法》代表资产阶级利益B.美国《独立宣言》中认为上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无需再明文规定C.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的反对D.1787宪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15.1895年3月6日,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了最后的反思和修正:“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指《共产党宣言》中说的暴力革命),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在这里较仔细地加以研究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28/29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原来,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只要在该职位换人时有足够的工人票数参加表决。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毕竟,帝国议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政党的讲坛。”材料主旨是( )A.恩格斯期待通过工人阶级的合法斗争取得政权,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B.恩格斯认识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的《1871宪法》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C.恩格斯实际坚持《共产党宣言》所说的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恩格斯认识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实质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国家16.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革命运动都有一些响亮的口号,这些口号经常表露了参与革命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下列何者正确?( )A.1688年的光荣革命:没有代表,不纳税B.1776年的美国革命:自由、平等、博爱C.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民主、法治、人权D.1917年的俄国革命:和平、土地、面包17.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禁烟运动B.清朝坚持天朝体制C.英国工业革命后大力开拓海外市场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18.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即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明显的标界意义。”“变局论”的出现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士大夫在什么战争之后进一步觉醒的标志(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28/29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近年来,对太平天国运动否定的声音大于肯定的声音。但是,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请试从革命史的角度分析( )A.农民阶级反抗压迫的斗争是正义的B.太平天国运动的目标是推翻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C.太平天国拒绝承认和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D.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担负起反侵略和反封建的革命任务20.1821年,一名叫泰拉瓦洛的美国水手从船上丢下一只坛子,砸中舢板上的一个女人,使她落水而死。为能在广州继续做生意,美国商人把这名水手交给了中国司法部门,按照中国法律,他很快被绞死了。类似事件的发生,最有可能促使列强在中国( )A.开辟通商口岸B.攫取中国沿海、内河航运权C.攫取领事裁判权D.获取片面最惠国待遇21.近代爱国诗人黄遵宪可称以诗记史,诗中饱含爱国情怀,“一自珠崖弃,纷纷各效尤。瓜分惟客听,薪尽向予求。秦楚纵横日,幽燕十六州。未闻南北海,处处扼咽喉。”该诗反映的是近代哪个战争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A.中法战争B.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22.著名学者杨天石在《辛亥革命的性质和领导力量》中说:“放眼辛亥革命史,资产阶级热衷的似乎只是收回利权运动一类的爱国抗争和立宪运动一类的体制内改革,对体制外的革命并不感兴趣,他们宁愿跟着康有为、梁启超和袁世凯跑,而不愿意追随孙中山。……客观存在的事实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只存在一个力量微弱的资产阶级,他们只支持一种政治主张,即走康有为、梁启超倡导的君主立宪道路。只是在革命即将或已经在全国爆发时,资产阶级和“立宪派”的士绅们才逐渐地、部分地转向革命。”杨天石认为辛亥革命不是( )A.资产阶级革命B.民主共和革命C.平民知识分子革命D.排满革命23.王桧林在《中国现代史》中认为:“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集国防会议,各省军28/29政长官出席。蒋介石要求地方派兵参加抗战。会后,除原已在前线者以外,其他地方部队陆续开赴前线。”蒋介石此举的目的应该是( )A.动员地方势力,并率先抗战B.增强抗战力量,削弱地方势力C.趁机夺取地盘,消灭异己D.借助抗战时机,抬高自己地位24.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的理解准确的是( )A.皇帝制度的建立、异族统治被推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25.有学者认为,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完成了“从沙皇政府的专横恐怖到广泛的政治自由的急剧转变”。列宁在二月革命结束后不久也承认:“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 )A.临时政府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B.临时政府代表了广大俄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C.列宁支持临时政府采取的政策D.列宁承认了临时政府的合法性 二、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封建论》28/29材料三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一一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材料四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一一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概述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柳宗元为这一制度的基本态度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法国在大革命后的近一个世纪内,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此起彼伏,国家政体变动频繁。1870年9月4日,巴黎人民通过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共和制仍然前途未卜。当时国民议会中派别林立,有君主派、温和共和派、激进共和派、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等,各派之间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1875年1月30日国民议会以353票对352票确定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的方法,意味着确认了共和制。随后,主张君主制的议员越来越多地转而支持共和制,并且君主派已是资产者的派别。国民议会通过了5部宪法性法律,合称为第三共和国宪法或1875年宪法。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28/29(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和美国的政体各有什么特点。28.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图)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国民革命运动的最终结局给中共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战胜利的内外因。 28/292022-2022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00多年前,日本学者在翻译feudalsystem或feudalism时,借用了的“封建”一词,把上述西文译为封建制度、封建主义。西方学者认为,建立以后的四五个世纪,与欧洲的feudalism时代十分相似。在划线处应为哪个朝代?( )A.周朝B.秦朝C.西晋D.唐朝【考点】西周的分封制.【分析】本体考查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学习时要注意其含义、目的、对象、内容、作用等的考查.【解答】根据题意结合知识可知体感中所说的是分封制,所谓分封制含义是: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故选A 2.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实现了国家统一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考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到秦朝时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应该理解为到秦朝政治制度发展为中央集权制度.【解答】A项与材料无关;28/29B从材料“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可以看出,秦时期相对于西周来说,实现了权力的集中.即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C是在秦朝以后,D属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之一.故选B. 3.宋太宗时,大将曹彬虽位居枢密使,行事仍谨小慎微,“遇士大夫于途,必引车避之”。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宋代( )A.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B.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C.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D.三省六部分权制衡【考点】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分析】本题考查的四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大将曹彬虽位居枢密使,行事仍谨小慎微,“遇士大夫于途,必引车避之”再结合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解答】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大将曹彬虽位居枢密使,行事仍谨小慎微,“遇士大夫于途,必引车避之”再结合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北宋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立国的,因此他对武将、军人掌权的危险有清醒认识.再加上五代时期国家被将领所左右的历史经验,所以赵匡胤立国之后非常重视对武将的限制,确立了以儒立国、重文抑武的国策.重文抑武这一基本国策开创了文官政府新时代,文官制度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使宋代成为一个以成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王朝,但也严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和国防实力,造成武力积弱的局面.故选A 4.中国历史上之监察官,分为台、谏两种。“台”是指御史台。唐代的台官,是天子的耳目;而唐代的谏管,则是宰相的唇舌。御史监察权在唐代已经离开相权而独立,但谏浄权仍在宰相手中。材料说明,谏管之设立,用意在( )A.纠绳宰相B.纠绳天子28/29C.权衡君权与相权D.完善监察制度【考点】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谏官制.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唐代的谏管,则是宰相的唇舌.御史监察权在唐代已经离开相权而独立,但谏浄权仍在宰相手中.”【解答】根题中的关键信息“唐代的谏管,则是宰相的唇舌.御史监察权在唐代已经离开相权而独立,但谏浄权仍在宰相手中.”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谏官隶属门下省,职责是谏诤皇帝的过失.故选B 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考点】科举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解答】依据所学科举制冲击到了贵族特权,而不是完全否定,故A不正确.科举制主要把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皇权,故B不正确.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录取,重视的是知识和才能,而不是品德,故D不正确.故选C. 6.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意在加强皇权,但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更加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 )A.太监与皇帝亲近,受皇帝信任28/29B.皇帝无能或者怠政C.废宰相制度,过分集权于皇帝D.内阁的出现【考点】明朝的内阁.【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了解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解答】在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由于君主的大权独揽和君权唯一性,一旦出现君主的无能、昏庸等不能亲政,常常导致皇帝身边的权臣、外戚、或宦官代替君主决策,掌握大权,因此权臣、宦官乱政,其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本身决定的.材料中明朝太监乱政,其根源是废除丞相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故C正确.ABD项都是表面现象或直接原因,不是根源.故排除.故选C. 7.《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考点】清朝的军机处.【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A项说法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只是有的时候并不经过六部,故B项错误.C信息与题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故选D. 8.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下列改革措施中,哪一项最为关键?( )A.设立五百人议事会B..组成十将军委员会28/29C..扩大公民大会权力D..建立十个地区部落【考点】克利斯提尼改革.【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克里斯提尼改革.克里斯提尼(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雅典城邦著名政治改革家.公元前5联合平民推翻贵族统治,并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又一次实行社会改革:划分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过去的四个氏族部落;以五百人会议代替梭伦创立的四百人会议,它日后成为雅典最重要的国家行政机关;创立十将军委员会和陶片放逐法,前者各部落各选1人组成,轮流统帅军队,同时在政治上起重大作用.后者用于放逐危害国家的分子,防止僭主政治再起.改革肃清了氏族制的残余,标志着雅典一个多世纪以来平民与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确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解答】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其改革措施,但不是最为关键的.故选D. 9.罗马法之所以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其直接原因是什么?( )A.自然法中蕴含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B.罗马国家发展过程中,被征服者对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强烈不满C.罗马国家发展过程中,在政治经济交流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D.罗马人务实的态度,开阔的心胸【考点】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发展历程.罗马法在其发展史上达到鼎盛阶段是在元首制时期,主要体现在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的确立.公民法基本上是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补充,因为它对帝国的外来居民特别适用.罗马法最重要的分支是自然法,它不是司法实践的产物,而是哲学的产物;自然法概念的发展,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成熟.【解答】28/29万民法产生的背景: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并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然后向地中海地区扩张.罗马帝国建立至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已经建立三十多个海外行省,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统治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己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所以罗马法之所以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其直接原因是罗马国家发展过程中,在政治经济交流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故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是直接原因.故选C. 10.“它是时代的产物,它兴盛于英吉利民族呼唤主权国家之时,它肩负着两个重大历史使命一实现国家统一、确保国家独立。”这里的“它”应该是都铎王朝时的( )A.封建等级制B.等级君主制C.君王专制D.君王立先制【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分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英国的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依据题干“英吉利民族呼唤主权国家之时”、“肩负着两个重大历史使命一实现国家统一、确保国家独立”,结合所学可知,“它”应该是都铎王朝时的君主专制,国王在实现国家统一和自立的过程中扮演了引领民族的角色,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C. 11.有人认为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不过是英国既有的权利法案的汇总,不过,学界主流认为1689年《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因为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 )A.重申了英国王在法下的传统,确立了议会主权B.重申了英国法在王下的传统,确立了人民主权28/29C.重申了英国王在法下的传统,确立了人民主权D.重申了英国法在王下的传统,确立了议会主权【考点】英国《权利法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考查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根据题意结合已学知识可知,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故选A. 12.下列对如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②其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政体形式的斗争上③从过程上看,反映出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④其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考点】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分析】本题以图示的形式考查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依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可知,法国经过了激烈斗争之后,在1875年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故①②③正确.美国1775﹣1781年进行独立战争,建立了邦联制,美国在法国获得民主共和政体之前就获得了民族解放,因此法国共和政体不可能对美国独立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28/29故选A. 13.美国《1787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这些内容体现的是( )A.中央集权原则B.地方分权原则C.民主原则D.分权制衡原则【考点】美国《1787年宪法》.【分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分权制衡原则,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理解三权分立的特点.【解答】材料中体现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实质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故D正确,ABC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故选D. 14.美国《1787年宪法》没有规定“人民有言论自由等权利”,直到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0条修正案,才规定了人民的上述权利,这十条修正案也叫美国的《权利法案》.结合所学,《1787年宪法》没有规定人民的上述权利的主要原因是( )A.《1787年宪法》代表资产阶级利益B.美国《独立宣言》中认为上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无需再明文规定C.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的反对D.1787宪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考点】美国《1787年宪法》.【分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宪法相关知识的把握,认识美国宪法只是规定了基本的民主原则,其在发展中通过修改的方式不断完善.【解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主要为了解决中央集权问题,因此忽视了人们的权力,因此D符合题意;1787年宪法还涉及到种植园主阶层的利益,故A排除;宪法中并没有真正体现美国《独立宣言》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等未给予平等的权利,故B错误,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8/29故选D. 15.1895年3月6日,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了最后的反思和修正:“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指《共产党宣言》中说的暴力革命),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在这里较仔细地加以研究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原来,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只要在该职位换人时有足够的工人票数参加表决。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毕竟,帝国议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政党的讲坛。”材料主旨是( )A.恩格斯期待通过工人阶级的合法斗争取得政权,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B.恩格斯认识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的《1871宪法》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C.恩格斯实际坚持《共产党宣言》所说的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恩格斯认识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实质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国家【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根据“原来,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只要在该职位换人时有足够的工人票数参加表决.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28/29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毕竟,帝国议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政党的讲坛”可知A项正确的;B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不符合“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故选A. 16.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革命运动都有一些响亮的口号,这些口号经常表露了参与革命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下列何者正确?( )A.1688年的光荣革命:没有代表,不纳税B.1776年的美国革命:自由、平等、博爱C.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民主、法治、人权D.1917年的俄国革命:和平、土地、面包【考点】法国大革命.【分析】本题考查英、法、美、俄相关的历史事件,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根据所学知识,“没有代表,不纳税”是11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口号,故AB项错误;“限制王权,议会至上”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关,故C项错误;D项口号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相对应,故D项正确.故选D. 17.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禁烟运动B.清朝坚持天朝体制C.英国工业革命后大力开拓海外市场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考点】鸦片战争.【分析】本题考查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已学知识的能力.【解答】28/29结合已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列强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扩张.客观原因:中国衰落,又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潜在市场广阔,而清朝闭关政策阻碍了西方商品大规模流入,必然成为西方殖民者武装侵略的目标.直接原因和导火线:中英政府在鸦片问题上的冲突.故选C. 18.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即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明显的标界意义。”“变局论”的出现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士大夫在什么战争之后进一步觉醒的标志(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关键信息是“1860年”再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即可.【解答】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860年”再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变局论”的出现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士大夫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进一步觉醒的标志.故选B. 19.近年来,对太平天国运动否定的声音大于肯定的声音。但是,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请试从革命史的角度分析( )A.农民阶级反抗压迫的斗争是正义的B.太平天国运动的目标是推翻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C.太平天国拒绝承认和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D.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担负起反侵略和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考点】太平天国运动.【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的依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和对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28/29【解答】注意限定信息“革命史的角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这符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是从革命史和民主革命任务的角度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应排除.故选D. 20.1821年,一名叫泰拉瓦洛的美国水手从船上丢下一只坛子,砸中舢板上的一个女人,使她落水而死。为能在广州继续做生意,美国商人把这名水手交给了中国司法部门,按照中国法律,他很快被绞死了。类似事件的发生,最有可能促使列强在中国( )A.开辟通商口岸B.攫取中国沿海、内河航运权C.攫取领事裁判权D.获取片面最惠国待遇【考点】鸦片战争.【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已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解答】根据材料“为能在广州继续做生意,美国商人把这名水手交给了中国司法部门,按照中国法律,他很快被绞死了”,结合知识可知类似事件的发生,最有可能促使列强在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使外国人在中国犯了罪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故选C. 21.近代爱国诗人黄遵宪可称以诗记史,诗中饱含爱国情怀,“一自珠崖弃,纷纷各效尤。瓜分惟客听,薪尽向予求。秦楚纵横日,幽燕十六州。未闻南北海,处处扼咽喉。”该诗反映的是近代哪个战争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A.中法战争B.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分析】28/29本题以近代爱国诗人黄遵宪的诗作为内容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甲午中日战争影响的掌握.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诗作的理解.【解答】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自从胶州被轻易割弃,列强便群起纷纷效尤.要怎样瓜分全凭他们喜欢,一个接一个只管予取予求.回顾从古到今几千年来,中国的领土遍及一十六州,没听说过南北海口的咽喉,竟处处扼制在外人之手.结合所学可知,中日战争后的若干年间,列强在中国展开了获取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竞争,先有德国强租胶州湾,接着俄、英、法诸国相继租借旅大、威海卫、广州湾等港口,因此该诗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 22.著名学者杨天石在《辛亥革命的性质和领导力量》中说:“放眼辛亥革命史,资产阶级热衷的似乎只是收回利权运动一类的爱国抗争和立宪运动一类的体制内改革,对体制外的革命并不感兴趣,他们宁愿跟着康有为、梁启超和袁世凯跑,而不愿意追随孙中山。……客观存在的事实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只存在一个力量微弱的资产阶级,他们只支持一种政治主张,即走康有为、梁启超倡导的君主立宪道路。只是在革命即将或已经在全国爆发时,资产阶级和“立宪派”的士绅们才逐渐地、部分地转向革命。”杨天石认为辛亥革命不是( )A.资产阶级革命B.民主共和革命C.平民知识分子革命D.排满革命【考点】辛亥革命.【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掌握.【解答】依据题干信息“资产阶级热衷的似乎只是收回利权运动一类的爱国抗争和立宪运动一类的体制内改革,对体制外的革命并不感兴趣”、“他们只支持一种政治主张,即走康有为、梁启超倡导的君主立宪道路.只是在革命即将或已经在全国爆发时,资产阶级和“立宪派”的士绅们才逐渐地、部分地转向革命”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只是一场收回利权运动一类的爱国抗争和立宪运动一类的体制内改革,没有体现平民知识分子革命要求,因此可知,杨天石认为辛亥革命不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故C项正确.28/29其余三项材料中均没有体现,应排除.故选C. 23.王桧林在《中国现代史》中认为:“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集国防会议,各省军政长官出席。蒋介石要求地方派兵参加抗战。会后,除原已在前线者以外,其他地方部队陆续开赴前线。”蒋介石此举的目的应该是( )A.动员地方势力,并率先抗战B.增强抗战力量,削弱地方势力C.趁机夺取地盘,消灭异己D.借助抗战时机,抬高自己地位【考点】抗日战争.【分析】本题考查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了解正面战场抗战的主要史实,客观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解答】材料中1937年8月,正是抗战爆发这初,蒋介石召开各军政长官,要求地方派兵参加抗战,这有利于增强抗战力量.同时根据所学,当时由于国民政府名义下,存在许多大大小小的派系军阀,并在1928年之后还发生过“蒋冯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虽然名义上一个中央,但各地派系军阀割据一方事实仍然存在,因此抗战一爆发,将介石要求各地方军队参加抗战,有借机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目的,故B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 24.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的理解准确的是( )A.皇帝制度的建立、异族统治被推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28/29【考点】秦朝统一;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对中国社会制度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满洲是中华民族的造成部分,不是异族.故排除A.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只是一个单纯的结果,不能反映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故B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故C错误.秦朝建立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不久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故D正确.故选D. 25.有学者认为,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完成了“从沙皇政府的专横恐怖到广泛的政治自由的急剧转变”。列宁在二月革命结束后不久也承认:“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 )A.临时政府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B.临时政府代表了广大俄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C.列宁支持临时政府采取的政策D.列宁承认了临时政府的合法性【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十月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政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材料中“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中所强调的自由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自由权力,所以A项表述最符合材料含义,B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临时政府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列宁也并不赞同临时政府的所有政策,D项与材料含义不符,列宁承认临时政府具有民主性质但并未承认了临时政府的合法性.故选A 28/29二、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一一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材料四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一一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概述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柳宗元为这一制度的基本态度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考点】西周的分封制;郡县制.【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概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制度,柳宗元为这一制度的基本态度是.(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解答】28/29(1)由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可知反映了分封制崩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血缘关系的疏远.(2)根据“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结合知识可知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制度是郡县制;根据材料“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可知他是肯定这一制度的.(3)由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再结合知识可知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是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大和国家分裂;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建设(或容易产生君主专制和独裁).总的来说他肯定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4)由材料“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再结合知识可知钱穆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但一直外绕其核心思想变动的.故答案为:(1)历史现象是:分封制崩溃;原因是: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血缘关系的疏远.(2)实行的制度是:郡县制;态度是:肯定的.他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大和国家分裂;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建设(或容易产生君主专制和独裁).总的来说他肯定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但一直外绕其核心思想变动的.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法国在大革命后的近一个世纪内,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此起彼伏,国家政体变动28/29频繁。1870年9月4日,巴黎人民通过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共和制仍然前途未卜。当时国民议会中派别林立,有君主派、温和共和派、激进共和派、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等,各派之间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1875年1月30日国民议会以353票对352票确定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的方法,意味着确认了共和制。随后,主张君主制的议员越来越多地转而支持共和制,并且君主派已是资产者的派别。国民议会通过了5部宪法性法律,合称为第三共和国宪法或1875年宪法。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和美国的政体各有什么特点。【考点】法国《1875年宪法》.【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法国1875年宪法,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结合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2)本题考查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和美国的政体各有什么特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结合知识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第(1)问原因的回答,需要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考生可从共和派的力量、群众基础、宪法自身的角度来概括提炼.第(2)问要求比较两国政体的不同点,考生可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总统、议会、内阁第几个方面来比较.故答案为:(1)共和制逐渐获得广泛支持;国民议会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共和派的变化;君主派与共和派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宪法吸收了各派意见,借鉴了英美经验.28/29(2)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权力重心在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相对较小,总统之下设有内阁. 28.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图)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国民革命运动的最终结局给中共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战胜利的内外因。【考点】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28/29【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国共两党发动的重大军事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革命运动的最终结局给中共提供的经验教训.(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战胜利的内外因.【解答】本题以材料和图片形式考查了近代中国的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后两岸关系的进展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和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图片中右下角的文字提示作答;第二、三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低估了中国民众…的力量…民族凝聚力”“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故答案为:(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教训:①中国革命的发展,也有利于两党自身的发展.②必须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方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③必须充分发动和武装工农,使革命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④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人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实现对革命的领导权,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中国抗战胜利内因:①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了多次会战,消灭了大量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一整套正确的作战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地的人民抗日武装抗击和牵制着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28/29中国抗战胜利外因: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苏联红军、美英盟军在欧洲、太平洋地区各个战场痛击德、意、日法西斯,加速了抗战胜利的进程. 28/29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湖北省大冶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答案不全)
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学年高一历史春季3月考试卷
2022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历史期中试卷
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学年高一化学春季3月考试卷
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学年高一物理春季3月考试卷
湖北省2022学年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期末联考物理试题
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学年高一政治春季3月考试卷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学年度高一英语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学年高一数学春季3月考试卷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41:12
页数:29
价格:¥3
大小:169.5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