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福建省福州闽清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福州闽清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8
2
/28
剩余2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福建省福州闽清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共60小题)1.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发展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D.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2.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B.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C.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3.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C.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4.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中居统治地位,实行“一言堂”,是绝对的真理,鲁迅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利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28-\nC.宗法制D.皇帝制5.贵族的基本特点是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社会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生存条件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A.察举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6.2022年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J1(12)10简内容是:(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六月癸醜(丑),遥(迁,派遣)陵拔(应为“掾”,吏)訓,(刑讯)蜜衿(蛮荆)。(背面):鞫(ju,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湖南B.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D.秦朝制度推广引发矛盾冲突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在汉代,此制已有流弊。地方长官选举不实,权门请托,营私滥举,因而选举之后,不得不再加以政府一番考试检核。”文中的“此制”指的是( )A.郡县制B.封国制C.察举制D.科举制8.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在中书门下举行联席会议确定军国大事。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进入中书门下,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9.有人认为:“孙行者固然要受紧箍咒的约束,而唐僧如何应用紧箍咒,似亦有拘束之必要,……这是《西游记》的漏洞,其实就是吾国政治的漏洞。”材料中“漏洞”指的是( )A.权力缺乏制衡B.官员素质低下C.贵贱等级分明D.自由受到束缚10.-28-\n1835年7月,一位留居中国的英国人在英文杂志《中国文库》上撰文称:“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现在尚需显示中国已经如何阻止这一制度的美中不足,就像在几乎所有她的其他科学和技术中的不足一样。”英国人所说的“中国人的发明创造”是( )A.宗法制B.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D.内阁制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12.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B.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D.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13.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28-\n14.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是(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国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B.以家族的分配制度保障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C.以血缘亲疏关系确立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保障了国家内部的稳定D.以宗法制保障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从而稳定各级贵族的统治15.“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中朝制度B.郡国并行制度C.刺史制度D.行省制度16.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D.“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17.《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18.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X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28-\n19.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为巩同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20.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21.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B.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D.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22.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材料中所说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清末新政C.辛亥革命D.义和团运动23.-28-\n太平军进入湖南省后,巡抚骆秉章在其幕僚左宗棠的支持下,采取湘潭举人周焕南的减税方案,未经朝廷允许私自免征厘金和盐茶税、减征地丁银,由是军民大悦。“在出口货方面……,它们的数量和价值都大为增加,湖南成为我国首要的茶叶输出大省,而上海则成为首要的市场。”由此可见( )A.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十分重视商品经济发展B.湖南省进行财政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镇压内乱C.清政府逐步认识到赋税沉重的消极影响D.内地及沿海的各通商口岸在中国的贸易地位日趋重要24.“……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时候就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出席;中共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有的竟是在莫斯科召开的……红军的最高指挥权并不在中国人手里,而在代表共产国际的德国人李德手里。共产党是有铁的纪律的党,党员不但要遵守中共的纪律,也必须遵守共产国际的纪律。”这段材料可以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奉行的基本原则是( )A.共产主义B.国际主义C.“一边倒”D.民主集中制25.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太平天国、甲午战争、《辛丑条约》C.《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26.“共产党人这时在中国东南部进行活动,他们从民众中取得力量,并通过没收和分配大地产的有条不紊的政策,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从贫苦农民那里得到支持。”材料中的“这时”应指( )A.国民大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28-\n2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思想和政治运动,其能掀起人心于一时者大抵以民族主义为出发点,并基本上假借民族主义的动力。”下列口号与此不符的是( )A.“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C.“打倒列强除军阀!”D.“打倒孔家店!”28.某学者在评价某次革命时说,这次革命的前提是“对政治共同性作出新的解说”,这次革命“所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自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这次“革命”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B.国民革命C.五四运动D.辛亥革命29.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A.工业化B.科技现代化C.政治民主化D.国防现代化30.毛泽东在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居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又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事实。”对以上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认识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B.中国共产党成功化解消除了国共两党的矛盾C.中国共产党承认和拥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D.相持阶段的到来促使中国共产党加紧和国民党全面合作-28-\n3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32.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与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33.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4.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B.三民主义C.民主科学D.社会主义35.经过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以后……中国近代化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帝国主义允许范围内的近代化,(①)是其最早的代表;另一种是突破帝国主义许可的范围,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从而实现近代化,(②)是其先驱。上文两序号指的是( )-28-\nA.洋务派官僚资产阶级改良主义B.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C.洋务派官僚资产阶级革命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36.某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以到长江口岸航行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37.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38.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的是( )A.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临时约法》的颁发B.民国初年,“政党群兴,党争随起”C.民国元年,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D.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28-\n39.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B.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40.有学者写到“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B.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41.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42.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28-\n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43.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C.由英、美、俄、德等多国共同参与签订D.标志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44.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45.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三大改造完成②确立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B.①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28-\nC.①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①三大改造胜利完成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46.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这属于( )A.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B.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C.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D.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47.1939年2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中说:共产党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这是“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毛泽东提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A.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B.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C.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D.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需要48.“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中共这声明意在( )A.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实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D.争取解放战争早日胜利49.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刊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应出《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50.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该“主张”最早见于( )-28-\nA.“八一宣言”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C.“国共合作宣言”D.《论联合政府》51.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A.太原会战B.淞沪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52.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B.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C.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53.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54.-28-\n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55.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C.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D.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56.某报纸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对该报道的解读,正确的是( )A.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B.欢呼新政权的诞生C.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D.反映苏联的官方态度57.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社会制度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58.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参加日内瓦会议-28-\nB.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59.下列材料说明当时( ) 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C.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D.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60.60多年来的中美关系,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特别是“冷战”后的中美关系,虽然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决定中美两国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B.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战略需要C.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D.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二、解答题(共3小题)61. 材料一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左边饼状图为《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右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1)依据材料一的图表,分析科举制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 -28-\n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依据材料二,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指出中英考试内容的差异所反映的实质。6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学良西安事变,坏了大局,很多人要求杀张以谢国人,蒋念在昔日情份上谅解其为别人利用,一时糊涂,只是解除兵权,予以幽禁,但生活上仍旧无微不至地关照,让他活了百余岁。1958年11月23日,蒋介石在台湾桃园大溪官邸召见了张学良。“总统说西安之事,对于国家损失太大了!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蒋介石去世,张深情挥毫关怀之殷,情同骨肉! 历史上,中国曾三次遭到外敌全面入侵,其中两次亡国:一是宋,二是明;唯一没有亡的,是中华民国。蒋介石作为国家元首,领导四分五裂的中国,全面战胜强敌日本,主导废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回新疆、东北、台湾主权,使积贫积弱的中国一跃成为全球四大国,他若不是民族英雄,中国便无人敢称民族英雄!1940年德国进攻法国,42天后法国投降;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半年内即有100多万苏军投降;1931年日本进攻军阀混战的中华民国,蒋介石领导国民政府抗战14年,并取得最终胜利。西方称为“最勇敢的同盟国元首”“远东地区骨头最硬的国家元首”————《客观的认识蒋介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选取材料中对蒋介石的任何一个看法,结合史实和材料反驳。6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严厉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他说:“我认为这个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们国家蒙受最大灾难的阴谋。假如我没有利令智昏、自欺欺人的话,你就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不同意你的阴谋的人了”——摘编自岳麓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二 -28-\n杨士琦传谕说,作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袁公(袁世凯)有维持共和国体的责任。接着便强调说:“本大总统所见,改革国体,经纬万端,极应审慎,如急遽轻举,恐多窒碍,本大总统有保持大局之责,认为不合事宜。”可是最后还是拖个尾巴。说“国民请愿要更改国体,也为的是‘巩固国基,振兴国势’,如征求多数国民之公意,自必有妥善之办法。”——唐德刚《袁世凯史传再发掘》(1)据材料二说明袁世凯的真意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你的依据是什么?从历史传统,民众素质和个人的角度分析华盛顿自愿放弃做君主的机会,而袁世凯迷恋君主制的原因。结合华盛顿和袁世凯两人最后的结果谈谈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影响。答案部分1.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技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说的是信口雌黄成语的来历,其意在表明纸的应用带动相关文化的发展,所以正确的是A项,BCD项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答案:A 2.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内容可知1857年经济危机促使人类社会进入到电气时代,1929年经济危机促使进入到电子时代,所以可以得出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的发展,正确的选项是D项,AB项内容不符合题意;C项中的“社会更替”在题干中没有表现。答案:D 3.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嫡长子继承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可以看出“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指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但是造成“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的就是嫡长子继承上只是按照地位传承而不是才干所造成的结果,所以正确的是A项,排除BCD项。答案:A 4.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宗法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可以看出其现象是确立父系家长制,树立的是家长的绝对权威,该制度与血缘宗法制有关,所以正确的是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皇帝制度,排除ABD项。答案:C 5.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郡县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郡县制的设置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所以符合题意的B项,CDA项和题干没有关系。答案:B-28-\n 6.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郡县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统一全国之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结果“越人以城邑反”可知引发了地方上反对,所以正确的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 7.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地方长官选举不实,权门请托,营私滥举”可知地方官员选择推举人才不实的情况,据此可知该制度是察举制,正确的是C项,AB项是地方行政区划,排除;D项科举制是靠考试成绩做官的,和题意不符。答案:C 8.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三省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高宗时期让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可以参与朝政,可知这是削弱相权的措施,目的是加强皇权,正确的选项是B项,CDA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 9.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唐僧如何应用紧箍咒,似亦有拘束之必要”意思是指对唐僧如何应用紧箍咒也要有所约束,所以在政治统治中要有权力之间的制衡,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不符题意。答案:A 10.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现在尚需显示中国已经如何阻止这一制度的美中不足”、“1835年7月”可知是在清朝时期该制度的弊端已经显现,联系所以中国的科举制在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八股取士制约了思想文化,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到清朝时期没有美中不足,三省制在1835年已经废除;D项不是中国发明创造的。答案:C 11.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趋势,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从秦汉到宋元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正确的是B项,国家权力始终是皇权至上,排除A项,宰相被废除是在明朝排除C项;贵族政治被打破是在秦朝时期排除D项。答案:B 12.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8-\n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近代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说头脑依旧留在旧时代的“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即皇权专制阻碍了中国近代化,正确的是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 13.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国家大一统,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即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心理使分裂不可能长久,所以正确的选项是C项,A项中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错误;B项中的“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中没有涉及君权神授等内容,排除D项。答案:C 14.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分为大宗和小宗,二者在政治上是政治隶属关系,在家族内部是血缘亲情关系,所以正确的选项是A项,B项只是体现了“国”的观念,C体现的是该制度的影响D项是实行宗法制的原因,均排除。答案:A 15.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初的郡国并存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即在地方上既有分封制又有郡县制,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C是监察制度,D是元朝时期地方行政A项是中央机构的设置,排除。答案:B 16.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分封制之下中央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B项是宗法制;C项是丞相制度,D项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答案:D 17.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代内阁,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内容清朝的内阁权力已经远不如明朝,即内阁权力遭到了削弱,原因是新的权力机构如军机处的设立则削弱了权力,正确的是D项,ABC项表述错误。答案:D 18.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皇帝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涉及的是封建社会中皇帝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权力被他人暂时掌握,这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的结果,所以正确的是C项,A项表述错误,题干中没有提高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皇权至上,排除D项。-28-\n答案:C 19.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密折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皇帝命令大臣将地方上各种事物随时秘密奏闻,这样就为皇帝提供了信息来源,正确的是B项,题干没有表现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没有涉及内阁等机构排除C项,清朝就是统一的国家,排除D项。答案:B 20.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扩大市场,掠夺原料,其对外的扩张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正确的选项是B项,ACD项不是主要原因。答案:B 21.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马克思在1862年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场农民起义,本身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晚晴社会的生活的停滞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提出建设性的目标,所以正确的选项是B项,该运动反封建反侵略A错误;天平天国运动与以前农民起义有不同之处C错误;二者阶级本质就不同排除D项。答案:B 22.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是“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联系所学义和团运动作为农民起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鲜明的爱国精神,但是在整个运动中宣传迷信思想,盲目排外,维护大清王朝的统治正好体现出“回到中世纪”的内容,正确的选项是D项,ABC项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不符合题意。答案:D 23.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涉及到湖南“未经朝廷允许私自免征厘金和盐茶税、减征地丁银”进行财政改革针对的是“太平军进入湖南省后”可见湖南巡抚改革的目的是镇压内乱,正确的选项是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 24.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中共在建党初期外交政策围绕的核心是“共产国际”所以正确的选项是B项,A项错误,C项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主集中制D排除。答案:B-28-\n 25.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侵略中国和民主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体现的是“以华制华”;太平天国中清政府借助外国势力镇压农民起义,体现的是以夷制华;甲午战争中三国干涉还辽利用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辽东半岛没有被占领,体现的是以夷制夷,所以正确的选项是A项,BCD项排除。答案:A 26.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中国东南部进行活动”“没收和分配大地产的有条不紊的政策”联系所学中共在井冈山时期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延安地区,不是东南地区,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政府没有在东南地区,排除D项;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没有进行土地革命,排除A项。答案:B 27.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主革命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注意“大抵以民族主义为出发点,并基本上假借民族主义的动力”这一限定词语,A项指的是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维护的是民族的利益,BC项能体现出以民族主义为出发点;D项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完全否定,没有体现民族主义,不符合题意。答案:D 28.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打到列强除军阀”反帝反封是国共的共同目标,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农民起义不具备“建立统一现代民族国家”;C项五四运动没有体现“对政治共同性作出新的解说”,辛亥革命不符合“对外自主自立的”这一要求,排除D项。答案:B 29.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指的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开始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中的科技、国防和工业化近代化在甲午战前,排除。答案:C 30.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注意题干中的内容“国民党居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两党中又以国民党为主干”显然是中共承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正确的是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争在此时期已经建立,排除A项;B项中的“消除了”表述错误;在1938年9月抗战相持阶段还没有到来,排除D项。答案:C-28-\n 31.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史中国的外交,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从题干《南京条约》到巴黎和会拒绝签字再到1943年废除英美治外法权,可见中国外交逐步强大,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不是世界强国,排除B项;1943年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答案:C 32.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862年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利用地方财政解决中央财政问题,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的“支柱”表述在题干中不能表现出来;题干没有提到洋务派控制金融排除C项;清政府利用资金应对的是国内的农民起义,排除D项。答案:B 33.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和内容可知是门户开放政策,通过该政策扩大了美国在华的权益,正确的选项是C项,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开端,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谈到义和团运动排除B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答案:C 34.考点:辛亥革命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内容,民道指的是民主政治,天道指的是君主专制,联系所学,在三民主义中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提倡主权在民,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维新变法中保留了君主,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已经摧毁了君主专制C排除;D项明显错误。答案:B 35.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第一种倾向的意思是在不改变封建政治经济的基础之上,在某些方面有限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向资本主义靠拢,可知最早的代表是洋务运动;后一种倾向首先突破帝国主义许可范围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所以正确的选项是A项,BCD项排除。答案:A 36.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可知该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所以符合题意的是《马关条约》B项,A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C项是鸦片战争的结果D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答案:B-28-\n 37.考点:辛亥革命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可知作者在强调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正确的选项是A项,B表述片面;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A 38.考点:辛亥革命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但是国民缺乏相应的民主素质,旧习俗依旧,这是专制政体相继建立的原因,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中中华民国成立,约法颁布不符合题意;BC项是叙述民国初年政党林立,与题意不符。答案:D 39.考点:辛亥革命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和周朝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的血缘贵族政治,所以表述错误的是B项,CDA项表述正确。答案:B 40.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解放中五四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是反对外来的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而西方没有这一遭遇,其思想的启蒙归宿是个体自由价值,这也是中国以民族重任为首忽视个性的原因,所以正确的是B项,A项中西方启蒙以人文主义为基础,C项造成不同差异的原因是中国遭受到了外来民族压迫;D项中建国之后才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答案:B 41.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他不可能放弃党国体制,排除A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普遍推行,排除B项;耕者有其田是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D项,孙中山主张学习革命精神,但是不采用苏维埃制度,正确的是C项。答案:C 42.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国民大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1922年中共二大就确立了明确的革命目标,所以排除A项;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才深受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排除CD项;题干中“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在六大(1928年)”可知是在总结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是深受共产国际的影响,所以正确的选项是B项。答案:B-28-\n 43.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列强可以在中国驻军是通过1901年的《辛丑条约》获得的,C项正确;B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不符合题意;A项是《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始,排除D项。答案:C 44.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战役,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北到临城,南到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和题干中“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涉及地理位置相符,所以正确的选项是C项,排除ABD项。答案:C 45.考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以后的民主政治建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9月,当时三大改造并没有完成,所以排除AD项,《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定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性质,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B项;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正确的选项是C。答案:C 46.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时间1930年可知当时是土地革命时期,已经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但是当时中共中央制定的是攻打大城市的计划,所以说这种方针是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正确的是C项,ABD项错误。答案:C 47.考点:毛泽东思想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根据1939年这一时间限定,毛泽东提出“一定要走三民主义”是基于中国革命性质和任务来决定的,所以正确的是B项,A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二者不一致,排除该项;新三民主义是1924年提出的,排除C项;在1939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实现,排除D项。答案:B 48.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表述可知中共政府实行的是“三三制原则”,联系当时抗日战争的背景,其目的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正确的是B项,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中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排除A项;C项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形成的革命道路;题干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不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28-\n答案:B 49.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内容,美国关注西安事变,表明美国关注局势,而日本此时期正在视察战局,所以美国担心中日战争,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此时期日本已经发动了侵略战争,排除A项;不是示好的意思排除B项;题干没有渗透美国势力的意思,排除C项。答案:D 50.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八一宣言,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最早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1935年中共发表的八一宣言,正确的选项是A项,B项是在八一宣言之后的瓦窑堡会议上公布的,不符合最早这一限制,国共合作宣言是在1937年,排除C项;《论联合政府》是在1945年发表,排除D项。答案:A 51.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淞沪会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华东地区”这一地点限制,可知淞沪会战符合题意,其他选项的地理位置不符合要求。答案:B 52.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台湾问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一国两制的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该方针和中国是否能重返联合国没有必然关系,所以排除ADB项,题干中“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可知希望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C项正确。答案:C 53.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党后期的统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法币满地,深可没胫绝,无俯身拾之者”可知是指当时政府滥发纸币,恶性通货膨胀的现象,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时期没有这种现象。答案:D 54.考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可知说到的是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管理,和这相关的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的选项是C项,ABD项与题意不符。答案:C 55.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28-\n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台湾问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内容,蒋介石公开拒绝美国的要求,可见国共双方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存在着默契,符合题意的是C项,排除ABD项。答案:C 56.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成立,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强调的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正确的是A项,B项中“欢呼”错误;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答案:A 57.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三者都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B项正确;C项只符合民族自治区制度;D项符合特别行政区。答案:B 58.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建国初期中国实现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五十年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逐渐成熟,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能体现“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的要求。答案:D 59.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60年代的外交,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亚非拉和欧洲发达国家反对美国,东欧反对苏联,可见毛泽东此时期主张反苏反美,有反霸权统一战线的构想,正确选项是C项,70年代中美关系才正常化,排除A项;B项是建国初期中国的外交;D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答案:C 60.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冷战以后决定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是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发展的需要,正确的是B项,AC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答案:B 61.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第一问从图表中可以得出是特权阶层子弟减少,平民阶层人数增加;第二问学生回答从科举制积极和消极作用来回答即可;本题考查中外考试的比较,其中第一问学生从图表2022届中考试内容来分析,西方注重知识,强调文化素质;中国考试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第二问要求实质的分析从社会性质入手来分析即可。-28-\n答案:(1)变化:来自士族、特权阶层的子弟减少;来自平民、寒素家庭子弟的比例不断增长。影响:科举制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为贫寒阶层改变命运(处境)提供了更宽的途径,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使更多的人,被儒学思想束缚,阻碍了社会发展。差异:①英国:以实用知识为主,强调文化综合素质;②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思想政治内容。实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或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 62.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蒋介石的评价,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首先学生从题干中先概况出其主要观点,第一个材料认为蒋介石注重情义,无微不至地关照发动西安事变“坏了大局”的张学良;第二个材料认为他废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回主权,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英雄。学生可以持任一观点进行阐述,注意阐述过程中要史论结合,做到言之有物,并且要结合相关历史史实来进行论证,该题要求学生一定的历史语言的运用能力和较高的综合概况能力。答案:看法一:材料认为蒋介石注重情义,无微不至地关照发动西安事变“坏了大局”的张学良。反驳: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关照,属于个人情义,从国家角度来讲,蒋对张的幽禁,使中国少了一位抗日的将军,是民族的损失。史实论证:1935年,日军占领华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影响;中共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主张抗日;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剿共”。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目的是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多方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由于蒋介石的幽禁,张学良永远失去了亲自雪国耻家仇的机会,在抗日的战场上少了一位英勇的将军。看法二:废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回主权,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英雄。反驳:蒋介石政府组织四大会战抗击日军,收回治外法权,有进步性。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史实论证: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执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三省沦陷。之后,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压制民众抗日,日军占领长城一线。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七七事变,蒋介石仍犹豫观望。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组织了四次会战,未能阻止日军进攻。丢掉了大片国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相持阶段的蒋介石则消极抗战。中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维护者。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平型关大捷,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63.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袁世凯和华盛顿人物的评价,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第一问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有着复辟帝制的想法,第二问从材料中的“也为的是‘巩固国基,振兴国势’”可以总结得出;本题分析袁世凯和华盛顿对待帝制不同态度的原因,学生注意要从国情和个人因素来分析,如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等因素来作答;第二问要求的二人的结果,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华盛顿成为民主的维护者,其影响从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历程两个角度来分析。-28-\n答案:(1)真意:复辟帝制。依据:“传谕”的意思是帝王通告人民;认为改共和制为帝制是“巩固国基,振兴国势”的举措。原因: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有民主传统;美国人民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华盛顿深受民主思想的熏陶,反对君主制。中国长期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君权思想浓厚;中国人民长期受君主统治,民主意识淡薄;袁世凯个人贪恋权位。结果:华盛顿连任两届总统,自愿隐退,为美国人民树立了民主的榜样。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成为民主的罪人。影响:历史人物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但不对历史起决定作用。历史人物顺应历史,则对历史起到推动作用;历史人物逆历史潮流,则会被人民推翻。 -28-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鼓山分校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理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
福建省福州市三中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西山高级中学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华侨中学2022届高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英语上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6:10
页数:28
价格:¥3
大小:124.2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