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沈阳二中2022—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16届)历史试题说明:1.测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第Ⅰ卷(54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36题,共54分)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D.分封制受到冲击2.《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3.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D.战国士人地位得到了大幅提高4.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设泉陵侯国。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最终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材料主要表明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D.东汉初年最终废除分封制5.战国时期,最有才华的士与最富强的诸侯强强联合,最终建立统一的帝国。在此过程中,士与君的关系也在发生隐约而又根本的变化。这一变化最终完成的标志是A.秦始皇的“焚书坑儒”B.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C.唐朝确立科举制D.宋明理学的出现-13-\n6.《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7.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A.道教成为当时主流思想B.唐代宗教迷信严重C.佛道儒出现融合的趋势D.道教戒律的严格性8.宋代以中央朝臣充任各府长官,称作“权知某府事”,即暂时代理该府政事,简称知府。金代“以户部尚书瓜勒佳必喇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参知政事,行省于辽东”,即行省。二者体现的相似政治理念是A.皇权专制B.中央集权C.地方分权D.权力制衡9.宋代,在政府控制的重要产盐区,政府经常将一些帝王将相附会成盐井的发现者,并进而将其塑造成盐神,成为官方代表。这种做法A.提供了食盐官营依据B.彰显了食盐的重要性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体现了人们愚昧迷信10.《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绘画相信有一个最佳视点,只是这视点不是‘焦点’,而是‘天眼’,即画家要站在一个宏伟的高度,俯察游观自己所表现的对象。因此,中国画家少去写生,而是‘收尽奇峰打草稿’,这样作画运思时,就处于一个以大观小,一切了然的境地。”据此可知,影响古代绘画创作的思想是A.佛教思想B.道家思想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11.元末明初,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三”乃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其关键因素是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松江地区环境更适合植棉C.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D.植棉、纺棉的经济效益高12.史学家何炳棣在《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写道:“汉高祖大朝群臣为太上皇祝寿时戏言以天下为产业……(明太祖)祭祖时以天下《赋役黄册》与鱼肉果蔬并陈。”这主要表明了古代中国-13-\nA.天下为公B.家国一体C.宗法观念D.前后继承13.明朝嘉靖年间,言官沈炼、杨继盛因弹劾作恶多端的严嵩、严世藩父子,触怒皇帝被处死刑。后严嵩父子倒台,严世藩受审时买通官员,在定罪书上强调为沈炼、杨继盛平反;首辅徐阶审定时,将严嵩父子之罪修改为并不存在的“谋反”“通倭”。这些都反映出当时A.严世藩有以死赎罪的悔悟B.皇帝整个被权臣玩弄蒙蔽C.专制下以皇帝好恶为中心D.首辅徐阶才是最大的奸臣14.(徽商)“即使以商致富而无名秩,对他们而言,仍然不算显亲扬名,家族的荣耀只能通过读书入仕才能获得。他们倾资本兴办学校,使子弟投身科举,凭商入仕后又使用政治上的特权促进地方和家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可见当时A.商业发展推动教育进步B.官商勾结现象较为普遍C.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D.重农抑商政策遭遇挫折15.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末毕工。由此可知A.江西制瓷工艺水平相对较高B.统治者生活日益腐化C.全国瓷器主要来源于江西D.市场对瓷器需求较大16.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该情况体现了A.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B.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C.清朝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D.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7.康熙三十九年苏州踹匠(又称“踹布匠”)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罢工将近一年,最后是清政府的司法介入而结束。康熙五十四年踹匠再次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这反映该历史时期A.罢工仅仅以经济目的为主B.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C.政府立法以管理手工业D.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18.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兑换比例却时有变化。乾隆年间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13-\nC.国家增加了铜钱的铸造发行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19.李洵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已改变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20.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1.“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A.盲目与排外B.反帝与反封建C.爱国与保守D.正义与非正义22.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说:“吾党做劝告开明工夫,未必不为彼党间接发生助力。彼党做预备革命军工夫,亦未必不为吾党间接生助力,此所谓相反而实相成。”材料表明A.实现民权是两者共同目标B.两党分工明确并各司其职C.两党为共同利益应实现联合D.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形成23.武昌起义之后,广州地方商绅光复广东的请愿活动被总督张鸣歧驱散,革命党则暗杀满族将军并组织民军向广州进发,广州商绅准备再次集会选举张鸣歧为新政府都督,不料张鸣歧已逃出广州。广东光复的过程说明A.商绅斗争目标不同于革命党人B.革命党暴力活动得到了商绅支持C.广东光复的主力是商绅阶层D.各阶层在反清的方式上不尽相同24.有人评价辛亥革命时说: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13-\n25.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存在的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A.平等进步B.民主科学C.追求真理D.爱国主义26.有人在上海警察局1919年5月的档案中,发现当时许多上海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学校校长发出的通知(如右图)。引发学生缺席的原因应该是A.工业发展,需求增加B.反帝爱国,人人有责C.反抗重压,自由解放D.经济崩溃,学业难继27.下列是有关民国初期(1914年—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此资料说明民国初期中国棉纺织工业A.在各行业中发展最快B.在迅速发展中内部蕴含着危机C.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D.获得了丰厚的利润28.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13-\n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9.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D.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30.下图为1940年~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下面对1940年~1947年“民主”出现的频率高低情况及其理由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1940~1944年频率不高——国共对峙,斗争不断B.1945~1946年频率较高——抗战期间,重庆谈判C.1947年频率下降——内战爆发,专制独裁D.1941年频率较低——国共合作,减少摩擦3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农户,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私营经济之间的斗争时起时伏。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A.开展三反五反运动B.开展了一五计划C.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D.召开中共八大32.《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写道:“中共的许多构想中,自发革命观体现得非常明显。自发革命观强调人民群众的潜力,认为人民群众一旦被动员起来,凭借其主观意志就能改变他们的自身和整个世界。”下列选项与材料的描述相符的是A.统一战线政策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计划经济体制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13-\n33.某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科学院的建议,推荐了若干种代用食品,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叶蛋白、人造肉精等,并要求各地立即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食物代用品。据此可以推知A.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B.科技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技术创新促进饮食结构调整D.“左”倾错误导致经济困难34.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的实行D.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35.有学者认为:“1992年,中国似乎又到了一个发展中的关键时间点。尽管经济增长从1978年以来早已变得深入人心,然而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现象却成为困扰人们内心的新问题——每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意识形态’的武器会被习惯性地再度拿起来。……邓小平南巡讲话打破‘僵局’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新高潮。”邓小平南巡讲话对打破‘僵局’起关键作用的是A.明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明确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D.号召“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36.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西太后、袁世凯、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采取A.“三大”外交政策B.“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第Ⅱ卷(46分)37.(24分)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原名《训蒙文》,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材料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其中对一些中国原有的名词做了如下解释电: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雷: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议:“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13-\n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材料三 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 ……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 意味着剥削的自由。”——《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分析编写此书的目的。(4分)(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8分)(3)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12分)3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3-\n阅读理解漫画的基本历史信息,确定一个主题并说明之。(12分)【选做部分】请从下面所给的39、40、41、42四道题中选定一题作答多答按所答第一题评分。39.(10分)【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由于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开门,翻身得解放的工农群众都希望能走进校门。然而,当时的学校数量有限,所以希望受教育人数的无限性和国家所能提供的学校数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刘少奇在调研的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的政策,即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而且还扼制了轻视体力劳动的不良风气。随着入学机会的增加,学成者要求升学与上一级学校数量有限之间的矛盾又重新凸显,当时国家还无力解决这一继发性的矛盾,因此就导致了为了升学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片追”搞了没几年,就被“文化大革命”运动淹没了,“上山下乡,向工农学习”代替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文革后高考制度的恢复,累积了十年的青年要一次性地拥入大学的门槛,所以“片追”又一次成为学生的选择。-13-\n(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6分)40.(10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者,世界共和之先达也。美之大政治学者古德诺博士,即言世界国体,君主实较民主为优,而中国尤不能不用君主国体。此义非独古博士言之也,各国明达之士,论者已多。而古博士以共和国民而论共和政治之失,自为深切著名,乃亦谓中美情殊,不可强为移植。——摘编自1915年8月《筹安会发起词》材料二夫立宪与非立宪,则政体之名词也。共和与非共和,则国体之名词也。吾侪平昔持论,只问政体,不问国体。故以为政体诚能立宪,则无论国体为君主为共和,无一而不可也。政体而非立宪,则无论国体为君主为共和,无一而可也。……是故假定今大总统肯为君主,而谓君主立宪即可实现,其说亦不能成立也。——摘编自梁启超1915年8月31日《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1)根据材料一,简述筹安会关于政体的认识。(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政治观。结合时代背景比较梁启超和筹安会的政治立场。(6分)41.(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22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28日在华盛顿市区的越南战争纪念墙前发表讲话,反思越南战争,他说,越战是“美国历史上最沉痛的篇章之一”。在讲话中,奥巴马强调,美国永远不应忘记越战的教训,战争的代价巨大,更会造成无辜平民的严重伤亡。他表示,战争本身并不光荣,应该受到厌弃。他说,越战的教训包括在派出士兵参战时,应有明确目标和战略,领导人应对国民坦言战争的风险与进展,同时做好撤出部队的计划。(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及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人至今仍然对越战进行反思的原因。(4分)-13-\n42.(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鸦片战争后头一个50年(1840——1890年)的中国历史是用铁与火、血与泪写成的。在此期间,林则徐(1785—1850)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中国人;郭嵩焘(1818—1891)则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面对西方侵略,林则徐强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郭嵩焘强调,处理夷务必须情势理结合,以和为主,努力避战。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现状,林则徐选择了在原有轨道上去除积弊的道路。无论是水利、漕务、盐政、吏治、军制还是课赋、救灾、禁烟,凡关心民瘼、讲求实际的历代官员所能办的,他都尽力去办。……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富强为目标的洋务运动逐渐兴起。郭嵩焘是这个学习西方的自强新政的积极支持者。……一般洋务派人士的眼光通常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极少关注社会关系的改造,郭嵩焘的眼光比他们深邃之处在于懂得物质层面建设的成败取决于深层次的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整和改造。(1)根据材料分析郭嵩焘关于“中国走向富强之路”主张的特点。(6分)(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林则徐和郭嵩焘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的差异。(4分)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答案DDACBDCBADDBCCABDD题号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答案AACADADBBACCCDDACD二、非选择 37.(1)主要思想:孝敬、谨慎、信用、仁爱、学习等。(任答2点2分)-13-\n目的:宣传宋明理学,教化人民,巩固专制统治。(2分)(2)特点:图文并茂;内容涉及西方科技与民主政治;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4分,任意2点4分)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代议制民主制度发展;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文明成果。(4分,任答2点即可)(3)侧重点:20世纪50年代,侧重于批判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虚伪性;(2分)21世纪初,从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肯定了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历史意义。(2分)原因: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敌视政策;国内“左倾”思想的出现;中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每点2分,任答2点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21世纪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等因素促进两国联系全面加强;思想解放,意识形态的影响日渐淡化,因此能更理性地看待美国。(每点2分,任答2点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38.示例一:是世界地图变了,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4分)1955年第一届万隆会议召开之时,正是二战后美苏之间日益加剧的冷战对峙加剧,严重威胁着亚非国家的独立与安全。由于帝国主义对中间地带的争夺,亚非地区成为世界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的地区。亚非国家认识到,为维护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并要求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4分)2022年万隆会议的召开,已经是两极格局解体24年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时期。美、中是多极中最重要的两极。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了。发展经济,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建设多边贸易体系应是主要解决的问题。(4分)示例二:解决的问题发生重大变化(4分)亚非会议的召开也是亚非新兴国家与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矛盾和斗争的产物,反映了亿万亚非人民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共同愿望。(4分)亚非会议今日的意义不再是启发反殖民理念或争取独立的斗争,而是寻求合作和融合的契机。各国同意在亚非两地区成立维和中心网络,促成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共同谴责打着宗教旗号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要求在不同文化和宗教间促进对话;大力培育贸易和投资作为增长引擎;努力建立促进增长且包容的、更公平的多边贸易体系,这将创造增长、就业和投资机会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帮助巴勒斯坦加强人力资源和机构建设等。(4分)其它如南南合作、中国国际地位等主题亦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39.(1)存在的问题:受教育人数多,但教育资源不足;教育体制不完善;政治运动阻碍教育发展;教育目标过于片面。(4分,每点1分。)(2)原因:社会性质转变;教育面向广大工农群众;近代中国落后,教育资源匮乏;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困难;政府缺乏教育经验;民主法治有待完善。(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40.-13-\n(1)认识:中美国情不同;民主共和不适用于中国;君主制较优越。(4分)(2)政治观:无论君主制或共和制,都应该以立宪为前提。(2分)立场:梁启超追求民主政治,反对袁世凯称帝;筹安会为袁世凯称帝作宣传。(4分)41.(1)对美国: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国内矛盾加剧,人民反战运动高涨等。(3分)对世界: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美国被迫调整对外政策等。(3分)(2)和平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战争带来巨大伤害;人道主义思潮兴起推动;避免类似的战略决策失误;政治竞选需要。(4点即可,4分) 42.(1)体现了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突破了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学“制度”的局限;“爱国”与“救国”相结合。(6分)(2)林则徐: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郭嵩焘:致力于除旧布新,改造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挽救国家。(4分)-1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4:21 页数:13
价格:¥3 大小:396.33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