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瓦房店市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30道题,共60分)1.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  )A.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C.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        D.改变传统政治结构2.史载,周代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完成统一不久,秦王赢政就下令取消谥法.改以数字为称,自己为始皇帝,以后继任者为二世、三世,照此类推。汉初又恢复谥法,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谥法”的重新恢复(  )A.有利于君主专制的统治            B.体现了儒家思想官方化C.不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3.明成祖朱棣做皇帝的最初10年中,他和顾问们在编订朝廷实录时做了一系列修改,谎称朱棣为马皇后所生,因此他作为健在的最年长的嫡子应该在1392年被指定为太子,但因某些儒士顾问的干预而未果。还指出,他不情愿地对建文朝廷采取惩戒行动不是为了夺取皇位,只不过在履行《祖训录》的训示而已。这说明朱棣(  )A.要向后人表明自己夺权目的    B.要为国家修成一部信史C.制造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依据    D.强调实行嫡长子继承制4.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以下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        B.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C.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        D.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5.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禺、顺德等十余州县统计,永乐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更发展到176个。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更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明中后期不断增长集市数说明(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6.“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C.官吏注重修身养性                    D.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7.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  )A.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B.“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C.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刻探讨    D.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12-\n8.《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则和秩序9.《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  )A.宗法家族的特色                        B.以儒入法的特色C.同态复仇的特色                        D.严刑峻法的特色10.黑格尔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和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和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地上,而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据此推断,海洋对古代希腊文明发展的深远意义在于(  )A.公民团体形成                            B.城邦体制产生C.商品经济发达                            D.民主自由意识强烈11.克里斯提尼制定“陶片放逐法”,被放逐的人不会因此而名誉扫地,也不会丧失公民权,个人财产也不会充公,过十年后还能够回来,也有再任公职的可能,目的是让这类人及其追随者头脑冷静下来。公元前417年,雅典人废除了“陶片放逐法”,这表明雅典人认识到(  )A.只有实行司法独立才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B.直接民主保证了政策执行的连续性C.政抬活动中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D.参与政治活动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12.公元前390年,高卢人攻占罗马。情况危急,罗马人决定请卡米卢斯回来带兵作战。他们派出一名使者冒险穿越过敌人的包围,回城征求元老们的意见。元老院取消了对卡米卢斯的放逐,命其为独裁官。卡米卢斯才能够名正言顺地回来带领众人打败了入侵者。卡米卢斯的这一人生转变表明(  )A.罗马贵族垄断司法权欺压民众B.万民法巩固了罗马的共和政权C.古罗马公民注重遵守法律程序D.民族矛盾激化了罗马阶级矛盾13.“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是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城市曼彻斯特的评论。对这段评论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运用唯物史观高度肯定了工业革命创造了巨额物质财富B.运用近现代史学范式指出了工业文明的进步性C.运用生态史学范式指出了工业革命存在的问题D.运用社会史学范式肯定了工业社会人们生活的改进14.2022年11月3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定,首相特雷莎·-12-\n梅无权动用行政权来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政府必须获得议会授权才可以启动脱欧程序。2022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材料主要体现英国(  )A.国王依然掌握部分行政权        B.首相实际上是对国王负责C.政治蕴含分权制衡的理念        D.尚未实现真正的三权分立15.清代光绪时期的荒灾救助集前代之大成,近乎完备周密。但据《申报》记载,1906年湖南发生水灾,江西安义县等地出现禁止米谷出省救济湖南事件。几年后,湖南邻省发生水灾,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这反映了(  )A.灾荒造成省际矛盾逐渐激化    B.地方政府赈灾能力的下降C.吏治腐败破坏荒灾救助机制    D.封建朝廷的权威面临挑战1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淸政府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他们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劳永逸。这反映出当时淸政府部分官员(  )A.近代主权意识的缺失                B.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C.希望保全中国国家利益            D.事实上主导了中外谈判17.有学者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共识    B.仅凭暴力不能使革命胜利C.对袁妥协是革命党人正确选择D.妥协与斗争都是革命方式18.在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写道:“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文件内容最能表明(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B.阶级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D.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9.《荣家企业史料》中记载: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我国洋庄销路早已绝迹,而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处均庆丰收,所产面粉销路甚滞,美国次粉售价极廉……广东、汕头、福州、厦门等处华粉销路悉数被侵占。材料反映了(  )A.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B.一战结束后,民族面粉业陷入了萧条C.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涌入了中国市场D.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0.下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申报》关于女工的一些描述: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材料的观点(  )A.同情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        B.主张女性接受现代教育C.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                D.反对女性远离现代工业21.1927年6月,潘光旦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其中关于大小家庭制,主张完全保存大家庭者占29%,主张采取小家庭制者占40.5%,主张采取小家庭制供养祖、父辈生计但不同居者占61.8%,主张采取小家庭制祖、父辈由子孙辈轮流同居奉养者占64.7%。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传统大家庭制的家庭养老送终的亲情观念被否定B.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法令力推小家庭制-12-\nC.近代社会新思潮熏陶下的人们普遍认同小家庭制D.对家庭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2.1920年,许多农民向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这说明(  )A.农民对苏维埃政府有不满情绪B.农民拥护和支持余粮收集制C.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D.粮食税的实施增加农民负担23.1933年,罗斯福在推行“新政”时仍力图保持预算的平衡,不敢大规模地在公共工程和其他政府支出上行动,在当时美国的经济学家关于政府预算不必每一年都保持平衡的劝说下,才改变了原来的认识,最终坚定了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思想。这表明当时(  )A.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B.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已经萌生C.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盛行D.罗斯福主张计划经济模式24.1970年代初,英国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要求国有企业制订低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同时,为公民提供的许多公共福利也要通过国有企业来实现。1974年英国公营(国营)企业的亏损额达12亿英镑,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因此,我们对英国国营企业亏损的合理解释是(  )A.机制僵化,效率低下B.政府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干预C.冷战背景下抹黑“国营”企业D.石油危机、美元崩溃冲击英国经济25.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缓解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这表明当时(  )A.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B.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C.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26.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指出:这些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本身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南北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也有对目前这个缺少意义、经济效益的日益世俗世界的不满,以及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的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该学者的观点是(  )A.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B.反全球化追求的是另一种全球化C.反全球化运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D.反全球化者不在乎全球化的影响27.近年来,中国几乎每一件法案的起草都采取专家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专家的意见。有的法案还由立法机构直接委托社会研究部门起草。对于调整重要社会关系的立法项目,地方人大常委会还经常召开听证会,让不同利害关系方发表意见。材料反映了(  )A.我国立法民主不断向前推进    B.全国人大加强了全面立法工作C.人民代表具有立法监督权        D.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28.新中国的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年版的“-12-\n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2022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护照版本体现了我国“一边倒”外交政策B.20世纪70年代的中法、英文护照表明中美建交的实现C.为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不再注明护照限定范围D.2022年因私护照数量大量增加,推动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9.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讲到:“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为此,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实施与该论述一致的是(  )A.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B.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C.改变中国半殖民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坚持独立自主D.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30.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除了倡导建立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外,还提出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等主张。这些新外交思想的提出(  )A.有利于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B.有利于世界各国接受中国C.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折D.表明我国冷战思维的结束二、材料阅读(31题16分,32题16分,33题8分,共40分)31.(16分)2022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4分)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几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2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4分)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12-\n——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分)32.(16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影晌。(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丝绸之路与19世纪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10分)-12-\n33.(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世界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后发优势的规律”。也被称作“落后的优势”、“落后得益”。这一规律认为:较晚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往往比那些较早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具有更多发展优势。作为后发地区存在着有别于先发地区的方式或途径来达到与先发地区同样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可能性,即后发地区也存在着因其相对落后所拥有的特殊利益。这种益处既不是先发地区所能拥有的,也不是后发地区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这种特殊利益既有技术性的,也有制度性的。——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关于“后发优势规律”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12-\n2022—2022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奉行的大多是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等级尊卑,上下有别,不可能是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贫穷人士通过科举完成了身份蜕变的现象,这与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故B项错误;科举选官的程序应该包括考试资格的审查、考试的进行、地方考试、中央考试、评分定榜等各个具体环节等,材料并未涉及这方面内容,只是强调通过科举改变身份,故C项错误;分析材料可知,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布衣入仕者占55.12%,说明下层人通过科举参与政权,改变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结构,故D项正确。2.【答案】A【解析】“秦王赢政就下令”和“汉初又恢复谥法”均由统治者决定,故其本质目的为维护其统治,故A项正确;秦朝的统治里没有儒家思想的因素,秦取消谥法与儒家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由前面分析可知,统治者颁布政策的主要目的为维护自己的统治,不会损害自己的统治,故C项错误;“谥法”主要与君主专制相关联,没有涉及到对地方的控制问题,故D项错误。3.【答案】C【解析】“谎称朱棣为马皇后所生,因此他作为健在的最年长的嫡子应该在1392年被指定为太子”只是为自己正名,不会说自己“夺权”,故A项错误;“他和顾问们在编订朝廷实录时做了一系列修改,谎称朱棣为马皇后所生”已经不是“信史”,故B项错误;“他作为健在的最年长的嫡子应该在1392年被指定为太子,但因某些儒士顾问的干预而未果。还指出,他不情愿地对建文朝廷采取惩戒行动不是为了夺取皇位,只不过在履行《祖训录》的训示而已”只是说明其继承王位的合法性,故C项正确;朱棣本身也不是嫡长子,是“健在的最年长嫡子”,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错误。4.【答案】C【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定窑创烧于唐朝,体现不出中国制瓷技术开始于唐朝,故A项错误;定窑是官窑,其产品主要供皇室使用,不流通于市场,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定窑的经历,可知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宋代瓷器发展鼎盛,还涉及了金元等朝代定窑的发展状况,故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不能概括全部材料,故D项错误。5.【答案】A【解析】材料中明中后期墟市(农村集市)数不断增加,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也说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墟市增长的地点主要在珠江三角洲与福建地区,这与南北经济交流频繁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集市数的增加不能体现雇佣关系,因而无法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故C项错误;材料中珠江三角洲与福建地区均属于南方,因而材料无法体现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故D项错误。6.【答案】B【解析】材料关键信息“忠”“孝”体现出儒家的思想主张,A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竹简内容反映出秦朝为吏之道仍然强调儒家的伦理关系,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忠”“孝”处理的是人际关系,而非个人的修身养性,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推断出用竹简书写文字,与毛笔书写无关,故D项错误。7.【答案】C【解析】从材料“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可知没有涉及辩证法思想,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虽然在封建社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流思想,与材料中强调道家思想地位不符,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是古代思想中最早涉及世界本原的思想,与材料中“而道家则其体”、“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12-\n相符,故C项正确;古代诸子学说都是智慧的结晶,D项体现不出道家为文化之源的特点,故D项错误。8.【答案】D【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不是相互竞争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是法家的基本主张,题干中没有法家,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秦朝才建立,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D项正确。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礼记》中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可知具有宗法家族色彩,而汉魏时期则不具备,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体现出法制思想体现儒家思想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同态复仇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赦而不诛”说明并非是严刑峻法,故D项错误。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问题深远意义即超越时代的意义,公民只是针对古希腊的发展,故A项错误;城邦政治是对于古希腊而言,与深远意义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大海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但是不能充分体现深远意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体现是古希腊民主意识的深远影响,故D项正确。11.【答案】C【解析】A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陶片放逐法”一立一废,恰恰体现的是政策的不连续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雅典废除“陶片放逐法”,表明政治上的多数更能包容政治上的少数人,而不是采取对立手段,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雅典人的政治素质在提高,但并不能说明他们自身认识到这一点,故D项错误。12.【答案】C【解析】材料未涉及罗马贵族垄断司法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当时罗马属于共和国时期,应该是公民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他们派出一名使者冒险穿越过敌人的包围,回城征求元老们的意见。元老院取消了对卡米卢斯的放逐,命其为独裁官”得出当时罗马重视法律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激化阶级矛盾,故D项错误。13.【答案】C【解析】“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不属于唯物史观的内容,故A项错误;“现代史学范式”强调现代化带来的进步和工业面貌的改变,故B项错误;“污秽的阴沟”“肮脏的下水道”属于对生态环境的描述,由此可以得出从生态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人们“生活的改进”即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内容,故D项错误。14.【答案】C【解析】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行政权就从国王转移到内阁手中,材料中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授权只是一种形式,故A项错误;首相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对议会负责,故B项错误;高等法院裁定首相无权启动法律,“政府必须获得议会授权才可以启动脱欧程序”,既体现了司法权、行政权、立法权的分立,也体现了司法权和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英国的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15.【答案】D【解析】材料中显示的主题是各省在救灾中各自为政,不是省际矛盾逐渐激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地方赈灾能力的强弱,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反映吏治腐败对当时救灾体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江西和湖南在救灾中不听中央的调遣,各自为政的特点说明当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面临挑战,故D项正确。16.【答案】A【解析】-12-\n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A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已经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题目时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牺牲关税主权换取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没有保全中国国家利益,故C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此时是列强主导中外谈判,不是清政府,故D项错误。17.【答案】D【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清王朝已成为社会众矢之的的相关描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可知,该学者并非认为革命不能使革命取得胜利,故B项错误;对袁世凯妥协终究只是一种权宜之策和非明智之选而非正确选择,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可知,妥协与革命都是革命方式,故D项正确。18.【答案】D【解析】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是在1924年,与材料中“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可知阶级矛盾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故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是在1936年的西安事变,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可知当时的中共对国民党和地主阶级的政策有所转变,结合所学可知是随着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故D项正确。19.【答案】B【解析】“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说的是欧洲的情况,与日本无关,故A项错误;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这里指的是一战,一战结束,欧洲资本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打击,故B项正确;“抗战胜利后”欧洲同样也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境地,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荣氏企业没有诞生,故D项错误。20.【答案】C【解析】“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可见作者认为妇女做这些事是天经地义的,故A项错误;材料着重叙述了女工在工厂的情况,没有涉及到其教育水平及相关的问题,故B项错误;“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可以得出作者骨子里对女性的歧视,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描述了女工在工厂的情形,没有论述其应该或不应该,故D项错误。21.【答案】C【解析】材料中“主张完全保存大家庭者占29%”,可见传统大家庭制没有完全被否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京临时政府对中国之家庭问题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张采取小家庭制者的占据多数,反映出在近代社会新思潮熏陶下的人们普遍认同小家庭制,故C项正确;小家庭制逐渐取代传统大家庭制,不属于对家庭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故D项错误。22.【答案】A【解析】从材料“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可知,农民对政府政策不满,故A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实际是农民无偿交粮食给国家,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不满,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三年国内战争的余粮收集制对农民剥夺最大,但不能反映出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故C项错误;粮食税出现于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3.【答案】B【解析】“1933年,罗斯福在推行‘新政’时仍力图保持预算的平衡”可见新政开始并没有完全按照新政的思想进行,故A项错误;“在当时美国的经济学家关于政府预算不必每一年都保持平衡的劝说下,才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可见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在美国早已产生,并有一定的影响力,故B项正确;“美国的经济学家关于政府预算不必每一年都保持平衡的劝说下,才改变了原来的认识,最终坚定了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思想”无法得出凯恩斯主义理论盛行已经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24.【答案】B【解析】材料英国国营企业亏损的原因是“-12-\n国有企业制订低于边际成本的价格”、“为公民提供的许多公共福利”带来的负担,与机制僵化、效率低下无关,故A项错误;英国政府利用行政手段要求作出上述决定,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导致国营企业亏损,故B项正确;英国国营企业亏损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冷战背景下的抹黑,故C项错误;D项只是导致英国经济通货膨胀的原因,英国国营企业亏损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结果,故D项错误。25.【答案】B【解析】20世纪六十年代,法德并未脱离冷战轨道,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法德提出“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和德国提出“新东方政策”说明西欧对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主张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故B项正确;当时法德的实力并不能与美国抗衡且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政治格局的变化,当时并未形成经济多极化,故D项错误。26.【答案】B【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有利,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本身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的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不等于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不在乎”与材料中“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本身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不符,故D项错误。2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近年来,中国几乎每一件法案的起草都采取专家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专家的意见”,立法征询多方意见,体现了我国民主建设的成果在立法领域的渗透,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确定立法主体是全国人大还是地方人大,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大的立法职能,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十一届三中全后的20多年里,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错误。2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政策,所以实行俄文,故A项正确;中美建交与材料中中法文护照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并不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故C项错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022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9.【答案】C【解析】A项与材料中“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材料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不符,故B项错误;坚持独立自主,与材料中“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相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不符,故D项错误。30.【答案】A【解析】我国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除了倡导建立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外,还提出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等主张,这些都有利于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故A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世界早已经接受了中国,故B项错误;我国一直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未发生重大转折,故C项错误;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而且我国早在之前就已经打破了冷战思维,比如70年代与美国的外交,故D项错误。31.【答案】(1)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原因:失礼仪,乱制度。(2)解释: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说明: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3)史实:儒学成为正统。价值: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12-\n看待: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充分。【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从材料一“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可知刘贺是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封号是汉代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的封国制度的体现,故刘贺封号与汉代郡国并行制有关;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一“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可知《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是违反了封国制、宗法制的礼仪规则,导致政治制度紊乱。(2)第一小问解释,从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可知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的解释是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第二小问说明,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出处,材料一是对《汉书》的翻译,材料二廖伯源的《昌邑王废黜考》,是对史书的考据分析,可知二者的不同在于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3)第一小问史实,从材料三出土的文物,可知孔子及其著作在当时很受重视,故可印证的史实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第二小问价值,出土文物是更接近历史真实面貌的证据,故其可为相关的历史记载提供更加丰富、充实的证明,故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的价值是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第三小问看待,出土文物虽然是儒家经典著作,但不能说明这些是刘贺生前阅读或喜爱的,也无法体现出刘贺是否博学的人,对其的评价还应有足够充分的史实做依据,故对材料三中否定《汉书》关于刘贺的评价的看法是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充分。32.【答案】(1)特点:范围广;政府加强管理;贸易品种多;私营贸易为主。(3分)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世界的文明进程。(3分) (2)形成: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工业革命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提供联结纽带;工业革命加速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6分)区别:市场范围不同:两宋是区域性市场,近代是全球性市场;交往手段不同:两宋以和平交往为主,近代还伴以武力征服和殖民掠夺;主导国家不同:古代以中国为主导,近代以西方为主导;出口贸易产品不同:两宋是以手工业的自然经济产品为主,近代以机器生产的工业产品为主。(4分)33.【答案】示例:论题:在世界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后发国家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2分)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化开始较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正是由于开始较晚,德国更容易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技术革新;在制度上,后进国家更容易借鉴先进国家经验,改革制度以适应工业文明发展需要;相对成熟的科技体系与文化环境也减少了工业文明发展的阻力;落后国家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与国内迫切的改革压力也能推动工业文明迅速发展。(6分,如有其它合理论述,可酌情给分)【解析】示例,据材料“这一规律认为:较晚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往往比那些较早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具有更多发展优势”,得出论题:在世界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后发国家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阐述,结合所学以德国工业化为例,开始较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从技术上、制度上、科技文化上、对外关系上等方面分析论证。据材料“这种特殊利益既有技术性的”得出德国更容易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技术革新,据材料“也有制度性的”得出在制度上,后进国家更容易借鉴先进国家经验,改革制度以适应工业文明发展需要,据材料“作为后发地区存在着有别于先发地区的方式或途径来达到与先发地区同样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可能性”得出相对成熟的科技体系与文化环境也减少了工业文明发展的阻力,落后国家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与国内迫切的改革压力也能推动工业文明迅速发展。-1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4:07 页数:12
价格:¥3 大小:119.4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