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陕西省西安市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陕西省西安市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答案】C点睛: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2.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可知该官职应该属于监察官员,按照秦朝的官制,只有御史大夫属于监察官员,负责监察百官,所以此官职应是御史大夫,故答案为C项。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A项;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排除B项;郡守为地方行政长官,排除D项。3.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国”与“家”同治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答案】B18/18\n点睛:秦朝中央官僚机构具有以下特点:①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官制。三公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都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一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是中国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4.“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史实”“史论”“史识”的定义来分析,可知C项中的认识是在分析大量史实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属于“史识”,故答案为C项。AD项属于史实,排除;B项是对郡县制的评价,属于史论,排除。5.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A.地方的封疆大吏B.中央朝廷的重臣C.皇帝的内侍人员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文字“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说明刺史具有监管地方治安、罢黜庸官和司法审判的职能,由此可知刺史具有监管地方的职能,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表述与刺史职责不符,排除ABC项。18/18\n点睛: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为强化皇权而设立的,本质上是加强专制主义统治的手段。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官员的腐败,对现今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有借鉴作用。6.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A.禁锢了人们思想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强化了君主专制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答案】B点睛:科举制的作用。①积极方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专制政府有文化素养的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消极方面:考试的科目及内容都在儒学经义的范围内,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7.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国家统一C.强化贵族特权D.加强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实行郡县制、颁布推恩令,是为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B项不是共同作用,排除;C项不是三项措施的作用,排除;材料中的三项措施是针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是解决君主与丞相之间的矛盾,所以不能起到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排除D项。点睛: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中央权力日益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削弱。但这种趋势也不是直线型顺利发展的,也有中央权力受到削弱的例外情况。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并且导致“七国之乱”,中央权力一度受到削弱。唐朝节度使势力强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晚清时期,伴随汉族地方官僚集团势力的扩大,中央集权体制有所松动;民国时期军阀势力强大,形成实际上的地方割据局面。18/18\n8.历史学家钱穆以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西汉设立中朝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北宋设立枢密院④明朝设置内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西汉设立中朝和北宋设立枢密院均是为了削弱相权,明朝设置内阁是在彻底废除相权的背景下。这些措施实现了“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故答案为D项。九品中正制作为一项选拔官吏的制度,不能带来“皇室的权”和“政府的权”之间发生升降的变化,排除含有②的ABC项。9.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10.“网络反腐”倡导“正能量”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经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A.御史大夫B.刺史C.中正D.通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中正是魏晋时期举荐官员的官职,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故答案为C项。秦朝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权,刺史是西汉时期监察地方官员的官职,通判是宋代监察地方知州的官员,均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18/18\n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本题要求选择“不具备”的选项,可以首先确定“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的选项,最后确定正确选项。11.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答案】B点睛:军机处的设立,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也得到进一步巩固。但本题却反其道而行之,考查军机处对皇帝权力的约束。对于本题的回答,必须根据材料内容,通过对材料主旨的概括提炼,得出正确选项。近年高考试题中,根据材料选择答案,正确选项可能与教材观点存在冲突的试题也常有出现,考生特别需要注意此种情况。12.《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以上规定反映了该法的实质是A.很残酷但按律量刑B.极力保护私有财产C.保护了罗马人民利益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可知,罗马18/18\n法规定在个人财产遭到窃贼损害时可以杀死窃贼而不受惩罚,充分说明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反映罗马法的实质是极力保护私有财产。故答案为B项。A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而非实质内容,排除;C项说法宽泛,没有抓住实质,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13.古雅典城邦的克里斯提尼执政期间,极力发展梭伦构想的政策,为了促进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减少政治混乱,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特意制定了A.五百人议事会B.民众法庭C.平民保民官D.陶片放逐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末古代雅典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为巩固民主政治制度,采取投票表决的形式驱逐危害民主的人,以民主的办法反对民主的敌人,实行陶片放逐法,故答案为D项。克里斯提尼改革尽管有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设立民众法庭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设置保民官为罗马共和国平民政治斗争的成果,排除D项。14.美国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指出:“梭伦的平衡被破坏,优势被赋予大众……此时雅典人变得越来越民主”;“人民”迫使其“最睿智的人”和“最能干的将军”违背他们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许多“愚蠢的战争”,国家由此最终遭到毁灭。为此他主张美国应实行A.直接民主B.人民民主C.法律至上D.分权制衡【答案】D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分权与制衡学说来自洛克和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美国人把思想、理论转变为实践和制度。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指出:“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可以看出,美国宪法所体现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包括两种类型的分权:①纵向的分权,即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州政府)的权力划分。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联邦制来实现的。②横向的分权,即国家权力机构或州权力机构内部的分权。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三权分立体制来实现的。15.按照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表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内容依次是18/18\nA.普选方式、四年、行政权、对议会负责B.参众两院联席选出、四年、立法与行政权、对议会负责C.参众两院联席选出、七年、行政权、不对议会负责D.普选方式、七年、立法与行政权、不对议会负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美国总统拥有行政权,不对国会负责,双方权力相互制衡,所以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内容应该是参众两院联席选出、七年、行政权、不对议会负责,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16.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答案】D17.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禁烟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洋务运动【答案】C18/18\n【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民族主义”表现了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情感;“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说明该历史事件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说明最终失败的结果。综合上述分析,能够论证题干观点的是义和团运动。故答案为C项。禁烟运动是理性的,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不存在被利用,排除B项;洋务运动同样是理性的、不存在被利用,排除D项。18.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C.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答案】D19.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主要体现在A.彻底的反帝反封建B.以民主和科学思想为指导C.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D.第一次拒绝由列强制订的和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将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主要体现在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的不同。故答案为C项。五四运动中“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只是一种态度和精神,不是说取得彻底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从领导力量的不同来划分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之后的民主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不同于之前的主要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18/18\n20.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基本原因是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B.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C.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希望用建立公社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而19世纪20年代的世界历史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欧文的设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注定要失败,故本题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都是“公社”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不是基本原因,排除ACD项。21.《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巩固苏维埃政权【答案】A点睛:俄国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十月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2.下列中国革命的圣地与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18/18\nA.①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②中共找到了革命的新路:工农武装割据C.③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D.④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方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井冈山时期中共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新道路,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9年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方针。根据上述分析,D项搭配正确,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搭配错误,排除ABC项。23.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A.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B.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D.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答案】D24.以下是四幅战争形势图。其中,哪些是解放战争最高潮时期的战役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图①所示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属于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反攻阶段;图②所示为辽沈战役,图③所示为淮海战役,图④所示为平津战役,属于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即最高潮时期的战役。故答案为D项。排除含有①的ABC项。18/18\n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组合式选择题,就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它的主要特点是容量大、考查的知识点多,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也可以是异同比较。组合式选择题的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选基顺藤摸瓜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选基顺藤摸瓜法,即根据自己能够熟练掌握的知识先确定一个或两个正确的选项,以此作为基点,然后以此对其他各选项进行比较辨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25.2022年11月,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的会面,双方都强调要坚持“九二共识”,深化两岸合作。“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A.实行通邮、通航、通商B.践行“一国两制”构想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D.允许居民相互探亲和旅游【答案】C点睛:1992年,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在进行事务性商谈中,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人们将其冠名为“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达成表明,自1949年以来,两岸虽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并没有分裂,两岸在法理上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这一个中国,两岸关系是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两个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只不过对于“九二共识”中的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都没有进一步明确其中的内涵。26.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中指出:“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为此美国实施了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北约的成立D.德国的分裂【答案】B18/18\n【解析】试题分析: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对欧洲经济的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故答案为B项。杜鲁门主义是指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北约是1949年成立的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排除C项;1949年德国分裂是美苏冷战对峙的结果,排除D项。点睛:杜鲁门主义是针对“希土危机”提出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在西欧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战后西欧各国经济困难、政局不稳、资本主义秩序面临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一项经济援助计划。杜鲁门主义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27.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A.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B.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答案】D点睛:两极格局与多极化趋势之间的关系是:(1)多极化趋势是在两极格局下出现的。多极化趋势并不是在两极格局终结后才形成的,而是在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冲击当时国际格局的力量。(2)两极格局终结后多极格局尚未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但到目前为止,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的国际局势是处于由旧格局终结向未来将要形成的新格局的转变过程中。(3)两极格局终结对多极化的影响是: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在加速发展,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18/18\n28.“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句话的含义被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另起炉灶”C.“一边倒”D.“和平共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故答案为A项。“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排除B项。“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新中国外交的三大政策具有以下特点:三大政策体现的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三大政策的本质是在外交工作中坚持独立自主,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外交的地位。三大政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体现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外交政策,以争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支持。三大政策是为指导新中国发展同其他国家外交关系提出的,具有运用上的强烈针对性和时代局限性。29.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奴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怖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主要是基于中国A.奉行“一边倒”政策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倡导多边外交D.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D18/18\n点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中国提出、后由中国、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成为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3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注重参与联合国外交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下列地区性国际组织中以中国为主导的是A.亚太经合组织B.东盟C.上海合作组织D.欧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上海合作组织于2022年在中国上海成立,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故答案为C项。中国于1991年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但并未起到主导作用,排除A项;中国不是东盟和欧盟的成员国,不可能起到主导作用,排除BD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31.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中外学者各不相同,甚至有的观点针锋相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写道: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材料二黑格尔(1822年)认为: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说明:可以赞成或反对,也可提出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一:赞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专制落后的观点。论证角度一: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角度二:中央集权加强,限制了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角度三:专制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角度四:君主专制下,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示例二:赞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也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的看法。论证角度一: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角度二: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8/18\n角度三: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角度四: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往往给出(或从材料中总结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也可以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这类试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解答开放性试题,要防止感情用事,选取自己熟悉的观点进行阐述对答好开放性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32.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摘编自凤凰网: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材料二美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代议制在广土众民范围内真正实行民主治理的国家,它建立了一整套模式,从而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摘编自《世界文明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主要是通过哪些官制的变化来实现“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实行哪一制度“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美国的民主政治被认为是妥协的产物,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加以说明。【答案】(1)变化:18/18\n①派文官任州郡长官;②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2)制度:联邦制。说明:①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缓和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②参议员每州2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缓和了大州和小州矛盾;③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而且南方的黑人按5分之3人口计算,缓和了南方和北方矛盾。(2)本题同样如此,材料只是提供了回答问题的角度:怎样以“妥协”来“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本题只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处理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在美国政体中的体现就是联邦制。美国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表现,可以联系1787年宪法的内容说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蓄奴州与自由州之间的制度安排,都能有所体现。点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那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33.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法治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外交上努力拓展,积极融入世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材料二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材料三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成就。18/18\n请回答:(1)材料一所说的“特殊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体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创新?(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答案】(1)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探索与创新: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建设;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成为治国方针。(3)实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3)本题要根据材料,从(一)(二)项来看,均涉及联合国,体现出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特点。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均属于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国积极参加,说明中国致力于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本题的回答要通过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总结。点睛:对于文字材料题的解答,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阅读材料时要注意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往往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从材料与课本的链接处找出相似点。只需确定了材料与课本某方面知识的关联,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18/18\n18/1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2:25 页数:18
价格:¥3 大小:318.2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