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22年上学历绥化市明水县第一中学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黑龙江省2022年上学历绥化市明水县第一中学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1.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殉葬的现象。这说明( )A.统治者比以前更加腐化B.当时人们更加迷信C.社会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D.当时的铸造业更加发达2.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 )A.内外服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3.历史上中国社会经常动荡不安,但文化仍能保持传承,这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这表明宗法制()A.有助于社会长治久安B.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C.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D.保证了各民族间团结4.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请问被删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A.民贵君轻说B.人性本善说C.先义后利说D.浩然之气说5.战国时期,有一思想家认为“冷了想穿衣,饿了想吃饭”、“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在天性的作用下,人会违法乱纪。他反对单纯的只讲关爱、教化,主张对未能教化成功的人严加惩戒。该思想家可能是()A.荀子 B.孟子C.韩非子 D.墨子6.“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A.为政以德B.刑、德并用C.小国寡民D.无为而治7.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7/7\n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B.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C.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D.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8.《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9.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10.“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B.中朝制度C.刺史制度D.察举制度11.某同学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这幅行政区划体系图最早出现于哪位君主在位时期(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汉高祖 D.汉武帝1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反映了皇权相权矛盾B.提高了决策理性C.体现了君主立宪优势D.否定了君主专制1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7/7\n14.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暴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 )A.经济严重衷退 B.土地政策调整C.经济重心南移 D.政府管理失控15.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得到玄宗认可。这反映当时()A.三省体制逐步形成B.决策权、审议权分离C.制度变革提高效率D.中枢体制发生质变16.唐朝初期,高宗皇帝欲扩建皇宫御花园,直接下旨给工部,但工部拒绝执行,原因是圣旨缺少政事堂印鉴。这说明唐初()A.行政有严格程序 B.皇帝权力衰落C.各部门权力分散 D.大臣专权跋扈17.隋朝的户籍制度: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査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制定此户籍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 B.加强中央集权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 D.保障徭役陚税征收18.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三教合一的趋势 B.社会经济的繁荣C.天理人欲观对立 D.佛学诗词的兴盛19.山西恒山悬空寺建于北魏后期,建筑包括禅房、太乙殿、送子观音殿、三教殿等。最高层的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这种建筑风格反映北魏时期( )7/7\nA.建筑水平达到了古代顶峰B.佛教在中国境内迅速传播C.儒学已失去社会主流地位D.“三教合一”的发展潮流20.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A.三公九卿制 B.内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一省制21.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22.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茸先圣庙”3.要求武入读书,“并励武人读书”A.注重“以文治国” B.中央集权加强C.冗官现象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23.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7/7\nA.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B.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C.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加强D.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24.根据下面图片,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兄终弟及制C.庶子继承制 D.禅让制25.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A.数典忘祖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C.学习先进文化D.实行“藩汉分治”26.据记载,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军攻下广州,战乱中伊斯兰教徒、犹太人、基督教徒等死于非命者达十几万人。另有学者估算当时寄居广州的海外各国商人总数有2万之多。据此可推知()A.广州是当时的宗教文化中心B.中央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C.广州是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D.中东商人在宋代大量进入中国27.《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28.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后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7/7\n29.据史料记载,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这说明隋朝()A.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B.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D.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30.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92篇,其中涉及饮食烹任的有25篇,包括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等。据此可知,《齐民要术》()A.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任技术B.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C.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D.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相关技术二材料题31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二、材料题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是一点也不错的。——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7/7\n(3)根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3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7/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