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试题(Word版带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运城市2021-20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二历史试题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娃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郑和下西洋开展“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最终无以为继,航海壮举悄然落幕。而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金银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掀起了大航海的热潮。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A.获得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B.先进的造船技术C.商品经济的开放和扩张性D.勇于冒险的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西方航海家远洋航行主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中国当时是小农经济模式,远洋航行是宣传国威,是经济目的服务于政治目的,C项正确;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西方航海技术和力量也不是差异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中国人不缺乏冒险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2.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由此推断,京张铁路的修筑()A.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B.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C.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D.使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n实关大局”等信息可知,强调的是京张铁路的修筑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B项正确;A项说法不合史实,而且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B项明显夸大其词,排除B项;D项说法不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3.京东配送机器人从站点装货后,按照既定路线自动导航行驶,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通知客户收货,并支持人脸识别、短信验证码等多种人机交互方式快捷取货,为物流行业的“最后一公里”带去全新的解决方案。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应用()A.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B.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C.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D.提高了人们的劳动强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物流配送更加便捷,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工智能的应用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排除A项;材料强调人工智能的应用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未体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排除C项;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们的劳动强度,排除D项。故选B项。4.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他曾做过实验,对出现与人类癫痫症患者同样症状的山羊头部进行研究,发现山羊头部“充满了液体与恶臭,证明了疾病而非神明是损害身体的罪魁祸首”。由此可知古希腊人A.已经完全摆脱了神灵崇拜B.尝试通过实验解释疾病的发生C.疾病和宗教已经脱离关系D.理性思维占据了当时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希波克拉底通过实验证明癫痫症是因为疾病损害身体造成的,而不是神明使然,由此可知,古希腊人否定了癫痫症是神明造成的说法,尝试通过实验解释疾病的发生,故选B;已经完全摆脱了神明崇拜,说法绝对,故排除A;材料反映了癫痫症不是神明造成的,但不代表所有疾病与神明脱离关系,故排除C;材料不能说明理性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D。5.某学者在其论文中谈到,唐朝统治者通过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赈灾送药、战争之后下诏埋葬骸骨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样,政府也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以下结论符合材料的是A.唐朝已形成完备的城市排污体系\nB.战争之后埋葬骸骨成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手段C.唐朝政府将疾病防控与公共卫生有效结合D.唐朝通过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来防控疾病【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唐朝政府疾病防控的手段以及对饮食饮水卫生的重视,这表明唐朝政府将疾病防控与公共卫生有效结合,C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及唐朝设置了城市排污系统,并未说明其城市排污系统完备,A排除;唐朝战争之后埋葬骸骨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疾病,但此举并不是预防疾病的主要手段,排除B;材料并不能说明唐朝建立了公共卫生体系,排除D。6.黄勇在《汉末魏晋时期的瘟疫与道教)一文中认为在瘟疫日益严重的时期,民间道教运动就会活跃起来,当瘟疫之灾有所缓解的时候,道教运动就会变得相对温和起来。下列对通教与瘟疫之间的关系表述最为准确的是()A.瘟疫与道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B.道教为瘟疫时期的民众提供信仰支持C.瘟疫促进道教不断发展和完善D.道教与此时期瘟疫是同生同灭的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瘟疫日益严重的时期,民间道教运动就会活跃起来”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某种程度上,道教为战胜瘟疫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民间道教运动随着瘟疫的日益严重而活跃起来,但不能据此推断出道教兴盛会使瘟疫日益严重,因此“相互促进”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道教为瘟疫时期的民众提供信仰支持,C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道教的产生与瘟疫没有直接关系,“同生同灭”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7.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三大卫生工作原则。1952年,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将这三大卫生工作原则与周恩来提出的“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并列为我国卫生工作的四项原则。这四项卫生工作原则的提出()A.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B.践行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C.推动了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D.体现了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n和“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等四项卫生工作原则的提出,明确了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C项正确;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A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在1953年,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完善”无关,排除D项。“8.先秦儒家主张“爱由亲始”,而董仲舒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A.摆脱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束缚B.旨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C.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时代需求D.使得儒学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符合当时汉武帝要求实行大一统在文化领域的政治要求,C项正确;家国同构是指家族和国家都以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而材料中只是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并没有摆脱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束缚,排除A项;宗法伦理思想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一种道德理论,而材料中董仲舒只是想跳出其局限,并没有削弱宗法伦理思想,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A.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B.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C.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D.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从西周末年到战国时期,有关“和”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和丰富,所以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D项正确;“是中华文化根本”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材料仅论述了“和”文化的内涵,并不能据此说明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和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排除BC项。故选D项。10.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n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B.朝鲜的发展受到中国文明的影响C.历史上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D.朝鲜仿效中华文化的历史由来已久【答案】B【解析】【详解】从朝鲜15世纪以前的发展和15世纪中叶“谚文”发明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明对其影响深远,B项正确;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说法没有全面反映材料,而且说法不严谨,排除A项;历史上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影响,不是朝鲜仿效中华文化的历史由来已久,排除D项。故选B项。11.1923年清华大学公开征集校歌,王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被公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之精神,体现清华教育的宗旨。其中有一段歌词:“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A.开放包容文化精神B.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C.古今贯通的治学理念D.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强调的是对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没有体现出救亡图存和治学理念,故BC项排除;D项是明末清初的提出的,排除。12.《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A.皇帝的权威来自于法律B.皇帝的地位高于法律的地位C.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D.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查士丁尼法典》中认为通过法律能够维护皇帝的尊严和国家的秩序,即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D项正确;皇帝的威严并不是来源于法律,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皇帝的地位高于法律的地位,排除B项;“消除”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故选D项。13.\n初创之时楔形文字仅是一种记账的工具,朴素而简陋。其后,两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来辅助记忆。接着,楔形文字成为记录口头语言的工具。后来,楔形文字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这表明()A.文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B.文字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C.文字产生后就具备了完善的功能D.文字的书写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楔形文字由被用来记账到辅助人们记忆,再到记录口头语言,最后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工具,可以得出文字的功能是不断丰富完善的,B项正确;A、C两项说法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文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D项错误。【点睛】14.1734年,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出版,他在书中认为,共和国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而帝制时期的罗马之所以衰亡。其重要原因就是专制主义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扼杀了人民的自由。据此推断,孟德斯鸠创作此书的主旨是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主张实行共和政体C.主张人民主权不可分割D.反对一切君主政体【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他在书中认为“共和国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公民享受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而帝国时代……衰亡下去,其重要原因是专制主义剥夺了人们的政治权利”可知,孟德斯鸠通过列举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强盛和帝国时期的衰亡,来论证自己反对专制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即试图通过引证历史来反对专制制度,故A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推崇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故B错误;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说法绝对,错误。【点睛】15.印欧人不断地迁徙,使得世界各地的文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碰撞、交流,有的消失了,有的同化了,却产生了更多更高级的文明。这说明()\nA.民族与民族间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印欧人的冲击是产生更高级文明的根本原因C.社会发展落后的地区无法抵抗印欧人的冲击D.不断地交流与交融推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印欧人迁徒的影响说明文明总是在不断的交流中得到发展,D项正确;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更高级的文明产生的原因是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而不是印欧人的冲击,排除B项;各地被印欧人征服的原因并非一定是社会发展落后,而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16.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克里奥尔(Creole)一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这种语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A.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产物B.奴隶们在劳动中的创造C.商业贸易和人口迁移的结果D.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克里奥尔语是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说明是西方殖民扩张促进语言的交流和形成,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显示奴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人口迁移的信息,排除C项;工业革命是殖民扩张以后的事件,排除D项。故选A项。17.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国建立,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就此产生。仅第一次中东战争就产生了9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由于生存空间狭小、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巴勒斯坦难民只能依赖联合国难民署和近东救济工程处生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有500万难民等待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援助。据此推知,中东难民危机A.推动国际难民救助体系完善B.导致阿拉伯人失去土地、家园C.致使联合国财政不堪重负D.增加社会及经济上的危机风险【答案】D【解析】\n【详解】据题意可知,中东战争导致了大量难民的产生,而且有大量难民等待援助,这些难民由于生活的困苦都将成为社会的危险因素,所以中东难民危机增加了社会及经济上的危机风险,故选D;中东难民危机增加了社会负担和风险,并不能推动国际难民救助体系的完善,排除A;是阿拉伯人失去土地、家园导致了难民危机,排除B;难民危机并没有导致联合国财政不堪重负,排除C。18.季林在《佛教的倒流》指出,佛教是经过中亚和西域间接传人中国的,但玄宗时宣扬中国禅宗的《证道歌》传回了印度中指,印度人所“亲仰”;另一方面,府代织采用纬线显花,在纹样上盛行西方式的植物纹(忍冬纹、葡萄纹等)。由此可知()A.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B.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异变C.古代中外贸易同化了欧亚文明D.古代“东学西渐”的社会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详解】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方的盛行的植物纹也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证道歌》又回传至印度,这体现了中西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密切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异变,排除B项;“中外贸易同化”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西学东渐”,排除D项。故选A项。19.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时间旗袍的变化民国初期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20世纪20年代末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20世纪30年代初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A.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D.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民国时期旗袍,在清末旗装的基础上,“缩短长度”,“收紧腰身”,进而发展到“\n低领”、“没有领子”等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A项正确;民国时期即20世纪前期,妇女地位并没有得到空前提高,B项错误;旗袍领、袖及长度等方面的变化不能说明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C项错误;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与旗袍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的变化无关,D项错误。20.自《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以来,世界工业品贸易的关税平均税率由1947年的40%减至1996年的发达国家的4%和发展中国家的12%。这实际上反映了()A.世贸组织成立有其必然性B.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C.贸易自由化的阶段性成果D.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自《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以来,世界工业品贸易的关税平均税率大幅度降低,反映了贸易自由化的阶段性成果,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贸组织的成立,排除A项;材料强调贸易自由化的阶段性成果,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项。故选C项。21.在非洲殖民地存在非常奇特的现象,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丧失B.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C.殖民者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D.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非洲殖民地主要生产工农业原料,制造业和初级加工业等都没有得到应有发展,究其原因,这是欧洲殖民者对非洲推行单一性的经济政策所导致,故C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排除;D项的说法局限于表象,并非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点睛】22.近期,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nA.跨国公司掌握产品创意和核心设计B.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地位不利C.发达国家是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D.经济全球化中的利润分配极不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涉及到是知识经济,由于苹果公司掌握产品创意和核心设计等高科技的东西所以获益最大的是美国的苹果公司,故本题选A项。B、C选项说法正确,但是这是材料反应的现象,没有体现出原因;D选项说法没错,但是没有揭示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点睛:我们要区分好现象与原因之间的差异,材料给出的四个选项说法没有错误,但是材料问的是原因,因此我们也要把关注点放在原因上,找出事情的本质,而不是浮于表面。23.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古埃及学家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对此,我们可以得出A.历史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B.希罗多德的著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为真实C.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D.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答案】D【解析】【分析】考古发现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程度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历史也有自己的真实面目,不会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时间更近不一定更为真实,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历史的真实不是靠学者修正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详解】24.有专家指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他引导了一批年青学者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顾颉刚等史学巨擘就是在他直接影响下破土而出的。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A.全盘否定文化传统B.推动了思想启蒙C.促进新史学的产生D.承续了传统文化【答案】D\n【解析】【详解】根据“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他引导了一批年青学者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可以看出,胡适强调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是在继承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传统文化,故D正确;A项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新史学,排除C项。25.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态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发生变化。”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A.可不具备真实性完整性B.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C.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D.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等信息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故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保持真实性和整体性是保护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两个基本要素,排除A。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不符合世界文物保护的原则,B错误;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点睛】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为独特的创造性和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典型表现性。因此,保持真实性和整体性是两个基本要素。应在遗产地风貌区保护、文物修缮等方面注意坚持这两条原则,防止过度开发、“修旧如新”等倾向。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26小题14分,27小题10分,28小题14分,29小题12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中欧陆上通道,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梁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n——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材料二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历史上习惯称之为“地理大发现”。葡萄牙以当时不到一百万的人口,在几十年间奇迹般崛起成为西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一度与西班牙瓜分了整个地球。……葡萄牙16世纪控制了跨越半个地球的商业航线,打破了阿拉伯人和意大利商人对印度洋的传统垄断,垄断了世界上的香料、食糖、黑奴贸易,成为世界性的商业帝国,欧洲的贸易中心也从意大利转移到了葡萄牙(它的邻国西班牙也因美洲的黄金、白银而强大起来)。——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维护丝绸之路贸易的政策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与丝绸之路形成的不同【答案】(1)特点:运用军事、行政手段提高丝绸之路的安全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发展沿线经济,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物质基础;允许官方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同时发展。(2)不同: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商品经济大发展、商业危机等因素推动的结果,丝绸之路的形成则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新航路开辟通过海路连通全球,而丝绸之路则海陆兼有,但局限于欧、亚、非三大洲;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充斥着血腥和暴力,如掠夺各地的金银、劳动力、廉价原料等,而丝绸之路则呈现出和平友好往来的特点;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但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和贫穷,而丝绸之路使交往双方受益。【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可归纳出运用军事、行政手段提高丝绸之路的安全性;根据材料“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梁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可归纳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发展沿线经济,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物质基础;根据材料“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可归纳出允许官方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同时发展。(2)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二者的不同可从开通的原因、贸易的范围、交往的方式\n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商品经济大发展、商业危机等因素推动的结果,丝绸之路的形成则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新航路开辟通过海路连通全球,而丝绸之路则海陆兼有,但局限于欧、亚、非三大洲;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充斥着血腥和暴力,如掠夺各地的金银、劳动力、廉价原料等,而丝绸之路则呈现出和平友好往来的特点;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但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和贫穷,而丝绸之路使交往双方受益。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先秦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材料二据我们所作的粗略统计,中国先秦15位重要的哲学家中,有13人曾从政做官;而在古希腊15位重要哲学家中,却有11人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很少有人从政做官。当我们进一步深入考察他们的思想、学说之后,就会发现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常常与政治、伦理思想融为一体,而古希腊哲学思想则往往同自然科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因此,中国先秦哲学的致思趋向显然是社会政治、伦理问题。相比之下,古希腊哲学迥然不同,它的致思趋向则是自然界的课题。(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思想家的致思趋向并分析成因。(2)材料二认为古希腊哲学家的致思趋向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答案】(1)致思趋向:与政治、伦理融为一体。成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社会动荡;社会需要稳定,人心需要安抚。(2)致思趋向:与自然科学交织在一起。举例: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涉及哲学、政治学和诸多科学领域。【解析】【详解】(1)致思趋向:根据“中国先秦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可得出与政治、伦理融为一体。成因:根据所学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社会动荡;社会需要稳定,人心需要安抚等。(2)致思趋向:根据“而古希腊哲学思想则往往同自然科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得出与自然科学交织在一起。举例:根据所学可得出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涉及哲学、政治学和诸多科学领域。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n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材料二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答案】(1)特点:①历史悠久;②功能多样;③影响阶层广泛;④同主流文化相互渗透;⑤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2)原因: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②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③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解析】【详解】(1)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根据“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可知历史悠久,根据“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可知功能多样,根据“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可知影响阶层广泛,根据“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可知同主流文化相互渗透、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2)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联系所学可知是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根据“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可知,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根据“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说明受工业革命开展的影响;根据“1851\n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可知,还包括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北宋年间,涌现出以四大书院为首的大批书院,南宋更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摘编自杨果、赵治乐《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等:材料二在1100年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假如你生活在1100年至1200年间的社会,你更愿意选择在中国的书院还是欧洲的大学学习?请说明理由。(要求:态度明确,理由充分,逻辑严密。)【答案】评卷参考示例一:选择在中国的书院学习。结合北宋时代背景,可从学习儒家经典等学习内容、以考取功名为学习目的、成为国家所需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促进文化繁荣等方面展开示例二:选择在欧洲的大学学习。结合中世纪欧洲社会发展状况,可从推动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城市发展、为近代科学的萌发打下基础、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做准备等方面展开。【解析】【分析】【详解】选择在中国的书院学习。根据“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可从书院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上说明,根据“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部分书院还教授……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从儒家经典等学习内容上说明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等。\n选择在欧洲的大学学习。根据“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说明大学推动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城市发展;根据“增加了自然科学”,说明大学为近代科学的萌发打下基础;根据所学,还可从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做了准备等方面展开说明。【点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25 17:29:12 页数:16
价格:¥3 大小:38.0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